一、说教材:

《苏州园林》是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的讲读课文,这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准确把握了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原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

《苏州园林》优质说课稿(精选9篇)

苏州园林闻名中外,林林总总,设计者与建筑者争奇斗巧,别出心裁,因此异彩纷呈,特*鲜明。而本文作者另辟蹊径,异中求同,牢牢把握住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这一特征,从总体上介绍,顺畅自然,通俗易懂,不仅展现了深厚纯熟的文字功力,更显示了不同凡响的思维水平。

教学大纲规定本册教学重点是培养说明能力,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为抓住特征说明事物。本课的特点是抓住主要特征,按总分结构进行说明。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二年级是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而说明文所具有的科学*、条理*、逻辑*等特点,正适合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本课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新教材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创

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拟定教学目标为:

(一)理解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及文章的总分结构,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多样*;

(二)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陶冶审美情趣,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三、说教学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现代

教育理论也认为,比传授现成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积极*,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鉴于此,我决定在教学中首先与学生建立真挚、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其次本着启发式原则,通过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学习。

(一)问答式教学法:它能充分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用此法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其学习的主动*、积极*。

(二)讨论式教学法:由于问答法可能造成师生交往范围过窄,不利于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因此结合采用讨论法。这样信息交流量更大,使信息呈立体交叉方式传递,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结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气氛更浓,有利于激励广大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的能力,激发创造*思维。

(三)情境教学法:一般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常用,但我认为,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具备审美条件的园林艺术,文章又是文笔优美的典范,完全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达成教学目标(二)。并且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所以说明文教学中也应恰当运用。具体采用多媒体课件(苏州园林的照片、故宫和西方园林的照片、重庆夜景录像)、投影仪等,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刺激学生的多种感知觉器官,增强教学效果。因为心理学实验表明:形声并举同时刺激学生感官,可使其对信息的接受与记忆保持收到1+1=3的效果。

另外,教会学生相应的阅读方法,培养自学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朗读法:教会学生朗读,要求准确、流畅、传神,齐读要整齐。这是一种短时间内同时调动眼、口、耳、脑共同活动的阅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速读法:这是一种眼脑直映、迅速获取有用信息的阅读方法,有利于广范吸收知识,迅速开发信息资源,尤其适应快节奏、信息化的现代生活需要。具体教会学生用扫视法默读,提高阅读效率。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教学程序如下(重点为把握事物特征,掌握

总分结构。)

(一)课前预习:

1、扫清字词障碍,理清文章结构;

2、搜集苏州园林的照片、图片,感知苏州园林的特点。

(二)导入新课: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之美,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而苏杭美景之最,还在于园林艺术之美。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处处呈现诗情画意,充满人文思想,置身其中,足以陶冶*情,自得其乐。苏州有四大名园: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和留园,都是园林中的精品极品,处处体现*江南宅第园林的独有特点。(投影照片)今天,我们学习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看他笔下的苏州园林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

这样以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生动有趣,又补充了与课文有关的具体情况,增强直观感受,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便于进入理想的学习氛围。

(三)分析理解,这是突出重点的环节,用问答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达成目标,并进行具体的学法指导。

1、配乐范读一二段,要求听读时思考作者怎样介绍苏州园林特征的。

2、学生齐读一二段,要求准确、流畅,感知课文内容。

3、学法指导,扫视法:找中心词、句、段,抓文章起始句、收结句、起

始段、结尾段;借助注释、提示、思考和练习迅速把握文章。带着明确的目标扫视课文,取己所需,省略其余。培养学生默读、速读的习惯,提高概括能力。

4、提问:

a、作者对苏州园林总的印象是什么?(引导理解第一段,抓住作者的评价——“标本”)

b、“标本”一词怎样理解?用这个词好在哪里?(引导体会苏州园林的地位、影响)

c、苏州园林一百多处,作者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就写出了本文,这是否会犯片面*的错误?(通过此问激发学生兴趣,并自然转入下一步骤。)

5、解题、简介作者和文体,同时回答上一问题。(要点:作者去过有代表

*的园林,深刻了解其特征;这是为摄影集写的序,苏州园林具体的风貌照片中都有。因此,作者才异中求同,在第一二段点出其总特点及其表现,下文即分别介绍。文章用了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便于有条理地准确说明。)

这一步充分利用了学生注意力的分散期。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新课导入

后的57分钟,是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期,是教学的黄金阶段,但最优秀的学生也超不过15分钟,之后就是注意力的分散期。因此,我改变传统的课堂结构,将简介作者等情况放在重要的朗读、熟悉课文之后,使教学重点尽量放在黄金阶段完成,而在分散期就及时变换活动方式,用生动有趣的介绍使学生消除疲劳,以饱满的精力投入下一黄金阶段的学习。

6、提问:

a、苏州园林很多,作者认为它们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引导分析第二段,

抓全文中心句:“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投影板书“图画美”)

b、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苏州园林的主要特点呢?(抓住四个“讲究”,理解主要特点的具体表现。投影板书“布局美,配合美,映衬美,层次美。”)

c、第三、四、五、六段与第二段是什么关系?(引导理解总分结构。二段总说,三至六段分说,分别与第二段的四个“讲究”照应。)

7、教师示范分析第三段:

a、学生齐读;

b、分析:用了比较说明,分说布局特点,(投影故宫、西方园林的照片,进行比较:对称与不对称)。还用了比喻说明,以图案画与美术画的区别来说明苏州园林的布局讲究自然之趣,不对称。

8、学生讨论分析四至六段。(与第三段一样是分说,并且是主要表现总特

点的,所以三至六段均是详写。)

9、提问:第七、八、九段写的什么内容?与全文中心有何关系?(引导

理解这仍是分说,扣住“图画美”的总特点,说明苏州园林细部注意角落的图画美、门窗的图案美、园林的*彩美。投影板书。)

10、学生讨论明确:七至九段是次要部分,略写。全文说明顺序为逻辑顺

序。(总分、从主要到次要都是逻辑顺序。)

(五)迁移练习:

1、放《鸟瞰新重庆》录像的夜景部分,要求看后介绍重庆夜景的特点;

选择恰当的结构顺序。

2、学生讨论,拟出写作提纲;

3、抽学生念提纲,教师评点、板书(附后)

4、要求课后完成作文,不少于400字。

(六)教师利用板书总结,突出苏州园林的主要特点及文章的结构特点,给学生留下鲜明的印象。这一步充分利用学生注意力的反*期(下课前35分钟),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反*期是巩固知识的最好时段,能使课堂所学知识在大脑中留下清晰印象,而这首次印象对知识的巩固和保持意义重大。

五、说板书:

学生一般学说明文感觉枯燥,兴趣不大。而本文文笔优美,苏州园林的特点又是图画美,因此课文板书打破惯例,设计为一把古*古香的扇子(见《优秀板书设计集》),用形式美吸引学生,提高兴趣。写作板书扣住了重庆夜景总特点,也突出了分说的两个方面,便于指导学生写作。

附板书二:

附板书二:

地势高低起伏

楼宇依山而建

山城满城璀璨星灯辉映

重灿烂辉煌漫天星汉瑰丽壮观

夜依依两江环抱道道彩虹飞跨

景立体图画桥灯明珠串串车河宛如游龙

江城万家灯火满江波光

相映增辉流光溢彩


《苏州园林》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苏州园林》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说明文,是一篇介绍园林建筑特点和风格的说明文。是作者为介绍《苏州园林》写的序文。本文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在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这样先总后分抓住特征条理清晰的介绍了《苏州园林》从而显示了苏州园林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以及我国园林艺术水平的高超。同时读者也从中获得了一些欣赏*园林的方法。是一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佳作,因此不仅在本册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而且本册书的重点篇目。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准确地把握了客观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因此领会作者的整体构思和语言特*是本课的学习重点。欣赏*园林的图画美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如何突破这一重难点呢?在教学中,应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如看苏州园林的照片,观看有关苏州园林的电视专题片等,与课文相配合,更方便学生理解和同时教给学生理清说明顺序的方法和欣赏苏州园林图画美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和能力目标

积累“标本,轩榭,败笔等词语;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

2、过程和方法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领略*园林的建筑美,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分析

第一课时

一、教师引领

(一)、情景导入

*古典园林艺术家陈从国曾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天下”足见苏州园林之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下面让我们去苏州园林浏览一番一起来感受苏州的园林之美。

(二)、作者简介,背景提示

叶圣陶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名绍钧,字秉臣,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主要作品《古代英雄的石像》《多收了三五斗》。背景提示:《苏州园林》是叶圣陶先生应*一家出版社准备出版的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所写的序言。

(三)、课前(预习)自主学习

1、自渎课文,查工具书,字词难点

2、阅读课文,将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二、自主探究

(一)、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明确说明对象是什么?

2、明确说明对象的整体特点是什么?

(二)、跳读课文,具体探究

1、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2、说说本文的结构特点:_______及总的说明顺序:__________。

(三)、赏读课文,交流品析探究

1、听朗读录音。(让学生感受)美。

2、品析你认为能体现苏州园林美的语段、词、句,说说美在哪里?

3、自主品读,你认为美的语句、段,用铅笔圈点勾画。(高声朗读)

4、小组合作交流:说说你认为美的理由。(在小组内开展读、辨、析、究、悟)

方法指导、欣赏园林美的方法(图画),读感受、体会、心情、想象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5、练习。本文说了苏州园林的哪些美呢?

小黑板演示:亭台轩榭布局的_____美,______美,花草树木映衬的_____美,_____美,每个角落的图画美、门和窗的图案美,________的*美。

第二课时

一、品析本文说明语言的多样*和准确*

1、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①回顾学生学过的几种表达方式②到文中找表达方式,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2、用词的精练、准确、和周密。

①举例“大多引用活水”“及少采用彩绘”的好处?

②学生找类似的词语,并品析其好处,然后师生交流。

3、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

①回顾学过的修辞方法

②学生找文中运用的修辞方法,并分析其好处。

二、学习说明方法

①回顾说明方法

②找出运用说明方法的语句,并分析其好处。

③师生交流

三、置疑探究

说说学习本文后你还有那些困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解疑。

四、谈收获、感悟

①自我完善

以“我”了解了______________的句式谈谈自己的感悟。

领会了______________

体会了______________

学习了______________

感受到了_____________

②学以致用

仿照课文,用一段文字介绍你所在学校的一处风景。

要求:①抓住学校的特征②学习本文语言特点,运用一定说明方法。

五、教法说明和学法分析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比传授现成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积极*,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鉴于此,我决定在教学中首先与学生建立真挚、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其次本着启发式原则,通过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学习。

1、教法说明

本次语文课的主体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已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认识能力,但欣赏能力有限。鉴于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创设情景,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法”通过教师创造情景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借助课文图片增强教学的直观*,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来、培养学生阅读说明的能力和艺术鉴赏力。

2、学法说明

本节课主要教给学生阅读说明的方法,以及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和园林欣赏法,在赏析苏州园林的美时我就采用合作的学习方式。品味园林美这一块,可先让同学们用“我发现文中表现美的句子是,美在……”说话,然后以学习小组的方式,整理上述发言,共同探讨苏州园林的美,来锻炼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引导他们鉴赏园林的美和学会阅读说明文,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说课题

课题:如何在教学中创设情景

情境教学法一般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常用,但我认为,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具备审美条件的园林艺术,文章又是文笔优美的典范,完全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达成教学目标,并且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所以说明文教学中也应恰当运用。这篇课文的难点是欣赏苏州园林的美和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多样*,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首先精心设计了一段情景导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听录音,让学生从语言上感受苏州园林的美,然后观看苏州园林照片从直观上感受它的美,如果有条件还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苏州园林的照片、故宫和西方园林的照片、)、投影仪等,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刺激学生的多种感知觉器官,增强教学效果。因为心理学实验表明:形声并举同时刺激学生感官,可使其对信息的接受与记忆保持收到1+1=3的效果。最后在欣赏美的基础上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多样行。


苏州园林说课稿3

教学目标

查字典,看注释,掌握重点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13苏州园林(方案a)。

理清总说、分说的结构,把握文章描述的苏州园林的特征。

体味文章语言的多样*,揣摩用词的

准确*。

0领略作者笔下的图画美,从而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描述的苏州园林的特征,体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叶圣陶的资料,有关苏州园林的图片或自己和家

人的照片。有去过苏州园林的,就依照课前布置所做的准备,向大家作介绍。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了解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

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导人新课。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凡到过苏州园林的人,没有不被苏州园林典雅别致

的景*所陶醉的。下面请到过苏州园林的同学向我们展示一下照片,并加以介绍。(学

生的介绍大致是支离破碎的、局部的。)苏州园林究竟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跟随现代著

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一同走进苏州园林,去感受那如诗如画的园林艺术世界。

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教师正音。

大屏幕展示苏州园林风光片,配上古筝曲,教师朗读课文。学生听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a.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什么?其总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7.

b.总结每个自然段的大意,理清文章结构,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13苏州园林(方案a)》。

学生听读思考后,讨论明确:

a.苏州园林的总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游园”“如在画图中”是本文的总纲。其总特征具体表现在四个“讲究”上。

b·全文共10个段落。各段段意:◆对苏州园林总的印象;◆介绍苏州园林的共同点;◆介绍建筑物的布局;◆介绍假山池沼的艺术;◆介绍花草树木的画意;◆介绍花墙廊子的层次;◆介绍细小角落的图画美;◆介绍门窗的图案设计和雕镂;◆介绍屋室的*彩装饰;◆结束语。

教师小结:

如此来读文章,就把长文章读“短”了,再来分析文章的结构就简单了。我们来看看

课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说明事物的?

衅生自主学习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全班讨论明确:

第2段概括了全文的中心,因为这一段点明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以下段落都是

围绕这一特征展开逐一进行说明的。第2段与第3~9段是总说和分说的关系。

从全文看,是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从各部分看,按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逻辑

顺序。

教师小结:

本文准确地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恰当地安排说明顺序,把事物说明得有条不紊、井

然有序。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重点研读,品味本文多样*的语言,总结全文。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苏州园林》是一篇准确地把握了客观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作者从欣赏者的

角度用简明朴实和高度概括的语言,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学生回答)务必使

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对!仔细阅读课文,看全文从此处开始,共有几次提到“图画”“画图”“画”,用圈点法圈出这些句子。

■重点研读

学生圈画出九处。总结


《苏州园林》优秀说课稿4

一、说教材

《苏州园林》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叶圣陶先生

写的一篇准确把握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作者牢牢捉住“图画美”这一特征,从整体到局部,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突出苏州园林的美。教学这篇课文计划要两课时,我要说的是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能准确读写本文生字词,并解释生字词意思。能找出作者笔下苏州园林的特征。通过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说明顺序,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知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二)教学重点

作者抓住什么来突出苏州园林的特征理清说明顺序。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知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二、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具有审美条件的审美艺术,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相关园林的图片,让学生对园林的认识有直观形象的感受,增强教学效果。

2.问答式教学法。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因此,教师设计精辟有效的问题能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学法指导

1、自主学习指导。通过圈点勾画法,指导学生动笔勾画文中关键词句,筛选文本信息。

2、合作、探究指导。鼓励学生交流信息,在思维碰撞中质疑,合作探究。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预计用时2分钟)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能与天堂媲美,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拥有一批能体现江南诗情画意的古典园林,下面让我们欣赏一组图片。(多媒体出示苏州园林图片)这些图片让我们看到苏州园林的美,而有一位作家更是用他的慧眼写下了一篇文章,用他精美的语言和独特的视角引领我们去探访苏州园林之美。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叶圣陶先生写的《苏州园林》。

设计目的:俗语加上图片展示的情境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给予学生以苏州园林的直观印象,为课堂学习创设氛围。

(二)整体感知:(预计用时8分钟)

1、作者介绍

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教师多媒体出示本课生字词,请学生准确读出并解释)

3、学生自读,教师多媒体出示两个问题设疑引导(要求:运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圈画关键词句)

(1)作者对苏州园林总的印象是什么?

(2)作者认为苏州园林的美是怎样的美?(提示:可用文中的句子,或者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设计目的:新课标要求学生阅读说明*文章时,能抓住要点,因此,这一环节的问题设计有助于学生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完成教学目标1、2。

(三)品读课文:(预计用时20分钟)

1、学生听第1、2段录音

2、请学生朗读第1、2段

3、教师多媒体出示问题:

(1)为体现“图画美”这一特征,设计者和匠师们是怎么*作的?

(2)他们的设计成功了吗?

4、学生自读第3—9段,要求:画出能具体表现图画美的句子,在小组中交流讨论

5、请学生展示自读、合作的成果

(1)请学生朗读体现图画美的段落,并以“我看到苏州园林的图画美,“美”在”的句式来概括。

(2)教师根据学生所读段落,展示相关图片,并归纳学生所说,逐步补充板书。

6、对照板书,结合文本,思考:

(1)第1、2段与第3、9段从结构上分析是什么关系?(总分)

(2)本文的说明顺序?(整体—局部→逻辑顺序)

设计目的: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时学生个*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给予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学习,对文本有自己的独特的阅读体验。此外,多媒体图片的展示为学生创设没的情境,文字与图片的结合,让给学生充分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完成教学目标3。

(四)拓展练习(预计用时6分钟)

1、多媒体出示学校相关图片,请学生观察并写几句话。(要求:突出说明对象特征。)

(五)课堂总结(预计用时2分钟)

苏州园林无论是整体还是局部,处处都突出“图画美”这一特征,作者的独特视角让我们知道写说明文就得紧紧抓住说明事物的特征,并且要善于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对说明对象进行说明,这样才能给读者以美的享受,这也是下一节课中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六)作业布置(预计用时2分钟)

1、完成《新课程课堂同步练习册》的练习

2、回顾说明方法的种类和作用

五、说板书设计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1、总特征:图画美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2、说明顺序:整体局部(逻辑顺序)

设计目的:这一板书直观的体现本课内容,让学生一目了然的同时加深学生对本课的印象。


苏教版苏州园林说课稿5

《苏州园林》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说明文,是一篇介绍园林建筑特点和风格的说明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教版苏州园林说课稿,欢迎阅读。

一、说教材

《苏州园林》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叶圣陶先生

写的一篇准确把握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作者牢牢捉住“图画美”这一特征,从整体到局部,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突出苏州园林的美。教学这篇课文计划要两课时,我要说的是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能准确读写本文生字词,并解释生字词意思。能找出作者笔下苏州园林的特征。通过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说明顺序,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知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二)教学重点

作者抓住什么来突出苏州园林的特征理清说明顺序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知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二、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具有审美条件的审美艺术,因此可以充分

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相关园林的图片,让学生对园林的认识有直观形象的感受,增强教学效果。

2.问答式教学法。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因此,教师设计精辟有效的问题能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学法指导

1.自主学习指导。通过圈点勾画法,指导学生动笔勾画文中关键词句,筛选文本信息。

2.合作、探究指导。鼓励学生交流信息,在思维碰撞中质疑,合作探究。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预计用时2分钟)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能与天堂媲美,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拥有一批能体现江南诗情画意的古典园林,下面让我们欣赏一组图片。(多媒体出示苏州园林图片)这些图片让我们看到苏州园林的美,而有一位作家更是用他的慧眼写下了一篇文章,用他精美的语言和独特的视角引领我们去探访苏州园林之美。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叶圣陶先生写的《苏州园林》。

设计目的:俗语加上图片展示的情境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给予学生以苏州园林的直观印象,为课堂学习创设氛围。

(二)整体感知:(预计用时8分钟)

1.作者介绍

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教师多媒体出示本课生字词,请学生准确读出并解释)

3.学生自读,教师多媒体出示两个问题设疑引导(要求:运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圈画关键词句)

(1)作者对苏州园林总的印象是什么?

(2)作者认为苏州园林的美是怎样的美?(提示:可用文中的句子,或者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设计目的:新课标要求学生阅读说明*文章时,能抓住要点,因此,这一环节的问题设计有助于学生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完成教学目标1、2。

(三)品读课文:(预计用时20分钟)

1.学生听第1、2段录音

2.请学生朗读第1、2段

3.教师多媒体出示问题:

(1)为体现“图画美”这一特征,设计者和匠师们是怎么*作的?

(2)他们的设计成功了吗?

4.学生自读第3—9段,要求:画出能具体表现图画美的句子,在小组中交流讨论

5.请学生展示自读、合作的成果

(1)请学生朗读体现图画美的段落,并以“我看到苏州园林的图画美,“美”在”的句式来概括。

(2)教师根据学生所读段落,展示相关图片,并归纳学生所说,逐步补充板书

6.对照板书,结合文本,思考:

(1)第1、2段与第3、9段从结构上分析是什么关系?(总分)

(2)本文的说明顺序?(整体—局部→逻辑顺序)

设计目的: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时学生个*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给予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学习,对文本有自己的独特的阅读体验。此外,多媒体图片的展示为学生创设没的情境,文字与图片的结合,让给学生充分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完成教学目标3。

(四)拓展练习(预计用时6分钟)

1.多媒体出示学校相关图片,请学生观察并写几句话。(要求:突出说明对象特征。)

(五)课堂总结(预计用时2分钟)

苏州园林无论是整体还是局部,处处都突出“图画美”这一特征,作者的独特视角让我们知道写说明文就得紧紧抓住说明事物的特征,并且要善于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对说明对象进行说明,这样才能给读者以美的享受,这也是下一节课中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六)作业布置(预计用时2分钟)

1.完成《新课程课堂同步练习册》的练习

2.回顾说明方法的种类和作用

五、说板书设计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一.总特征:图画美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二.说明顺序:整体局部(逻辑顺序)

设计目的:这一板书直观的体现本课内容,让学生一目了然的同时加深学生对本课的印象。


《苏州园林》的说课稿6

一、说教材:

《苏州园林》是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的讲读课文,这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准确把握了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原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

苏州园林闻名中外,林林总总,设计者与建筑者争奇斗巧,别出心裁,因此异彩纷呈,特*鲜明。而本文作者另辟蹊径,异中求同,牢牢把握住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这一特征,从总体上介绍,顺畅自然,通俗易懂,不仅展现了深厚纯熟的文字功力,更显示了不同凡响的思维水平。

教学大纲规定本册教学重点是培养说明能力,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为抓住特征说明事物。本课的特点是抓住主要特征,按总分结构进行说明。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二年级是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而说明文所具有的科学*、条理*、逻辑*等特点,正适合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本课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新教材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注重培养创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拟定教学目标为:

(一)理解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及文章的总分结构,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多样*;

(二)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陶冶审美情趣,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三、说教学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比传授现成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积极*,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鉴于此,我决定在教学中首先与学生建立真挚、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其次本着启发式原则,通过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学习。

(一)问答式教学法:它能充分发挥师生两方面的积极*,用此法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其学习的主动*、积极*。

(二)讨论式教学法:由于问答法可能造成师生交往范围过窄,不利于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因此结合采用讨论法。这样信息交流量更大,使信息呈立体交叉方式传递,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结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气氛更浓,有利于激励广大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的能力,激发创造*思维。

(三)情境教学法:一般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常用,但我认为,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具备审美条件的园林艺术,文章又是文笔优美的典范,完全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达成教学目标(二)。并且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所以说明文教学中也应恰当运用。具体采用多媒体课件(苏州园林的照片、故宫和西方园林的照片、重庆夜景录像)、投影仪等,尽量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刺激学生的多种感知觉器官,增强教学效果。因为心理学实验表明:形声并举同时刺激学生感官,可使其对信息的接受与记忆保持收到1+1=3的效果。

另外,教会学生相应的阅读方法,培养自学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朗读法:教会学生朗读,要求准确、流畅、传神,齐读要整齐。这是一种短时间内同时调动眼、口、耳、脑共同活动的阅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速读法:这是一种眼脑直映、迅速获取有用信息的阅读方法,有利于广范吸收知识,迅速开发信息资源,尤其适应快节奏、信息化的现代生活需要。具体教会学生用扫视法默读,提高阅读效率。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教学程序如下(重点为把握事物特征,掌握总分结构。)

(一)课前预习:

1、扫清字词障碍,理清文章结构;

2、搜集苏州园林的照片、图片,感知苏州园林的特点。

(二)导入新课: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之美,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而苏杭美景之最,还在于园林艺术之美。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处处呈现诗情画意,充满人文思想,置身其中,足以陶冶*情,自得其乐。苏州有四大名园: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和留园,都是园林中的精品极品,处处体现*江南宅第园林的独有特点。(投影照片)今天,我们学习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看他笔下的苏州园林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

这样以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生动有趣,又补充了与课文有关的具体情况,增强直观感受,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便于进入理想的学习氛围。

(三)分析理解,这是突出重点的环节,用问答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达成目标,并进行具体的学法指导。

1、配乐范读一二段,要求听读时思考作者怎样介绍苏州园林特征的。

2、学生齐读一二段,要求准确、流畅,感知课文内容。

3、学法指导,扫视法:找中心词、句、段,抓文章起始句、收结句、起始段、结尾段;借助注释、提示、思考和练习迅速把握文章。带着明确的目标扫视课文,取己所需,省略其余。培养学生默读、速读的习惯,提高概括能力。

4、提问:

a、作者对苏州园林总的印象是什么?(引导理解第一段,抓住作者的评价标本)

b、标本一词怎样理解?用这个词好在哪里?(引导体会苏州园林的地位、影响)

c、苏州园林一百多处,作者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就写出了本文,这是否会犯片面*的错误?(通过此问激发学生兴趣,并自然转入下一步骤。)

5、解题、简介作者和文体,同时回答上一问题。(要点:作者去过有代表*的园林,深刻了解其特征;这是为摄影集写的序,苏州园林具体的风貌照片中都有。因此,作者才异中求同,在第一二段点出其总特点及其表现,下文即分别介绍。文章用了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便于有条理地准确说明。)

这一步充分利用了学生注意力的分散期。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新课导入后的57分钟,是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期,是教学的黄金阶段,但最优秀的学生也超不过15分钟,之后就是注意力的分散期。因此,我改变传统的课堂结构,将简介作者等情况放在重要的朗读、熟悉课文之后,使教学重点尽量放在黄金阶段完成,而在分散期就及时变换活动方式,用生动有趣的介绍使学生消除疲劳,以饱满的精力投入下一黄金阶段的学习。

6、提问:

a、苏州园林很多,作者认为它们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引导分析第二段,

抓全文中心句: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投影板书图画美)

b、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苏州园林的主要特点呢?(抓住四个讲究,理解主要特点的具体表现。投影板书布局美,配合美,映衬美,层次美。)

c、第三、四、五、六段与第二段是什么关系?(引导理解总分结构。二段总说,三至六段分说,分别与第二段的四个讲究照应。)

7、教师示范分析第三段:

a、学生齐读;

b、分析:用了比较说明,分说布局特点,(投影故宫、西方园林的照片,进行比较:对称与不对称)。还用了比喻说明,以图案画与美术画的区别来说明苏州园林的布局讲究自然之趣,不对称。

8、学生讨论分析四至六段。(与第三段一样是分说,并且是主要表现总特

点的,所以三至六段均是详写。)

9、提问:第七、八、九段写的什么内容?与全文中心有何关系?(引导理解这仍是分说,扣住图画美的总特点,说明苏州园林细部注意角落的图画美、门窗的图案美、园林的*彩美。投影板书。)

10、学生讨论明确:七至九段是次要部分,略写。全文说明顺序为逻辑顺序。(总分、从主要到次要都是逻辑顺序。)

(五)迁移练习:

1、放《鸟瞰新重庆》录像的夜景部分,要求看后介绍重庆夜景的特点;选择恰当的结构顺序。

2、学生讨论,拟出写作提纲;

3、抽学生念提纲,教师评点、板书(附后)

4、要求课后完成作文,不少于400字。

(六)教师利用板书总结,突出苏州园林的主要特点及文章的结构特点,给学生留下鲜明的印象。这一步充分利用学生注意力的反*期(下课前35分钟),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反*期是巩固知识的最好时段,能使课堂所学知识在大脑中留下清晰印象,而这首次印象对知识的巩固和保持意义重大。

五、说板书:

学生一般学说明文感觉枯燥,兴趣不大。而本文文笔优美,苏州园林的特点又是图画美,因此课文板书打破惯例,设计为一把古*古香的扇子(见《优秀板书设计集》),用形式美吸引学生,提高兴趣。写作板书扣住了重庆夜景总特点,也突出了分说的两个方面,便于指导学生写作。

附板书二:

附板书二:

地势高低起伏

楼宇依山而建

山城满城璀璨星灯辉映

重灿烂辉煌漫天星汉瑰丽壮观

夜依依两江环抱道道彩虹飞跨

景立体图画桥灯明珠串串车河宛如游龙

江城万家灯火满江波光

相映增辉流光溢彩


苏州园林的说课稿7

一、说教材

《苏州园林》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叶圣陶先生

写的一篇准确把握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作者牢牢捉住“图画美”这一特征,从整体到局部,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突出苏州园林的美。教学这篇课文计划要两课时,我要说的是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能准确读写本文生字词,并解释生字词意思。能找出作者笔下苏州园林的特征。通过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说明顺序,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知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二)教学重点

作者抓住什么来突出苏州园林的特征理清说明顺序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知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二、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具有审美条件的审美艺术,因此可以充分

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相关园林的图片,让学生对园林的认识有直观形象的感受,增强教学效果。

2.问答式教学法。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因此,教师设计精辟有效的问题能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学法指导

1.自主学习指导。通过圈点勾画法,指导学生动笔勾画文中关键词句,筛选文本信息。

2.合作、探究指导。鼓励学生交流信息,在思维碰撞中质疑,合作探究。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预计用时2分钟)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能与天堂媲美,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拥有一批能体现江南诗情画意的古典园林,下面让我们欣赏一组图片。(多媒体出示苏州园林图片)这些图片让我们看到苏州园林的美,而有一位作家更是用他的慧眼写下了一篇文章,用他精美的语言和独特的视角引领我们去探访苏州园林之美。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叶圣陶先生写的《苏州园林》。

设计目的:俗语加上图片展示的情境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给予学生以苏州园林的直观印象,为课堂学习创设氛围。

(二)整体感知:(预计用时8分钟)

1.作者介绍

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教师多媒体出示本课生字词,请学生准确读出并解释)

3.学生自读,教师多媒体出示两个问题设疑引导(要求:运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圈画关键词句)

(1)作者对苏州园林总的印象是什么?

(2)作者认为苏州园林的美是怎样的美?(提示:可用文中的句子,或者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设计目的:新课标要求学生阅读说明*文章时,能抓住要点,因此,这一环节的问题设计有助于学生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完成教学目标1、2。

(三)品读课文:(预计用时20分钟)

1.学生听第1、2段录音

2.请学生朗读第1、2段

3.教师多媒体出示问题:

(1)  为体现“图画美”这一特征,设计者和匠师们是怎么*作的?

(2)  他们的设计成功了吗?

4.学生自读第3—9段,要求:画出能具体表现图画美的句子,在小组中交流讨论

5.请学生展示自读、合作的成果

(1)请学生朗读体现图画美的段落,并以“我看到苏州园林的图画美,“美”在*** ”的句式来概括。

(2)教师根据学生所读段落,展示相关图片,并归纳学生所说,逐步补充板书

6.对照板书,结合文本,思考:

(1)  第1、2段与第3、9段从结构上分析是什么关系?(总分)

(2)  本文的说明顺序?(整体—局部→逻辑顺序)

设计目的: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时学生个*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给予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学习,对文本有自己的独特的阅读体验。此外,多媒体图片的展示为学生创设没的情境,文字与图片的结合,让给学生充分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完成教学目标3。

(四)拓展练习(预计用时6分钟)

1.多媒体出示学校相关图片,请学生观察并写几句话。(要求:突出说明对象特征。)

(五)课堂总结(预计用时2分钟)

苏州园林无论是整体还是局部,处处都突出“图画美”这一特征,作者的独特视角让我们知道写说明文就得紧紧抓住说明事物的特征,并且要善于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对说明对象进行说明,这样才能给读者以美的享受,这也是下一节课中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六)作业布置(预计用时2分钟)

1.完成《新课程课堂同步练习册》的练习

2.回顾说明方法的种类和作用

五、说板书设计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一.总特征:图画美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二.说明顺序:整体    局部   (逻辑顺序)

设计目的:这一板书直观的体现本课内容,让学生一目了然的同时加深学生对本课的印象。


《苏州园林》说课稿范文8

一.说内容

1.教材简析:《苏州园林》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带有文艺*的说明文。说明了苏州近二百处园林的共同特点和给人的整体印象,即“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文中的生字词,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理解课文的结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苏州园林的建筑美,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情感。

3、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说明文的知识,主要是明白什么是说明的对象;帮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本文层次分明、语言简洁、准确的特点。

二.说教学法

本次语文课的主体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已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认识能力,但欣赏能力有限。鉴于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阅读教学,情境教学,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法,通过教师有机的教,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来、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和艺术鉴赏力。

(一)阅读教学法

1.快速阅读,整体感知课文

在导入之后,立即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读完全文,并思考,这篇课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注意:这篇课文所要说明的,不是苏州某个园林的特*,而是苏州近二百处园林的共同特点和给人的整体印象。)

2.定向阅读,提取文章信息

通过定向阅读,把握课文的说明结构,即总分结构。文章总体说明苏州园林的重要地位和总的特征。从文中提取说明特征的一个句子——“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是总的方面。

这个特征又体现在多个方面——“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等。这是分说的方面。

这里既要有教师的教,更要突出学生的学,由学生有目的的读,找出文中最有价值的信息,进一步熟悉课文。

(二)情境教学法: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具备审美条件的园林艺术,又是文笔优美的典范之作,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达成教学目标。并且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主要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的教学。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此种方法主要是在欣赏、品味苏州园林的美的时候所采用。先让学生找到表现美的句子,然后共同探讨苏州园林的美,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说教学理念:

1、摒弃传统的“串讲”教学模式。设计“课前积累——创设情景导入——快速自由式阅读——定向合作式解读——探究式拓展”五大环节。实施过程中以学生的自感、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和创造*。

2、这是初次接触说明文,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方法:明确说明对象是什么;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哪些;

四、说教学程序

本文采用分课时,分阶段,分层次进行教学。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用多媒体导入,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二)含英咀华,夯实基础

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解决生字词,夯实字词教学,让学生切实掌握一些重要的和常用的生字词。

如:

1、注音:轩榭()嶙峋()丘壑()重峦叠嶂()

2、结合课文理解一些词语的意思。

(三)心系园林身感其美

这一环节通过学生多形式的阅读,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完成对课文的理解。是本课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本课教学的高潮。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让学生合作探究完成好阅读提纲,使文章层次分明。

总体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分项特征:

a、(亭台轩榭的布局不讲究对称,讲求自然之趣)

b、(假山池沼的配合讲求自然美)

c、(花草树木的映衬给人图画美)

d、(近景远景的层次给人景致美)

e、(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f、(门和窗都是高度的图案美)

g、(极少用彩绘给人以*彩美)

2、学生画出描写苏州园林美景的语句,共同欣赏。

3、在教学过程中还要贯穿语言准确*的教学,让学生仔细体会。让学生懂得写说明用词既要准确,又要生动。

4、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前面学过的课文对说明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本文要进一步的理解。本文所用的说明方法有作比较,举例子等。这些说明方法的运用都使说明的事物给人留下更深刻、具体、生动的形象,使人对事物有了更精确的理解。

(三)迁移训练学以致用

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尽力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锻炼运用语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完本课之后可以带领学生到一些旅游景点去参观,然后完成写作任务,使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要求根据学生知识层面合理的提出。


《苏州园林》优秀说课稿范文9

一.说教材

《苏州园林》是一篇准确地把握了客观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用简明朴实和高度概括的语言,说明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建筑中地位和园林的共同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再从亭台轩榭等园林建筑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和利用花墙、廊子产生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进行介绍。最后作者又从园林的细微部分着眼介绍苏州园林的图画般的美,即讲究每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雕镂美,园内建筑的*彩美,再次对苏州园林的特征进行强调。全文结构层次明晰,中间部分运用了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从全文来看又是由整体到局部的说明顺序在各部分内容中,或多或少运用了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摹状貌等说明方法。文中除了说明的表达方式外还运用了描写。以来等表达方式,语言准确、生动严密,是一篇典范的介绍园林建筑艺术的说明文。

二.说学生

对于说明文体的学习,学生在本单元刚刚接触这一还没有接触到全部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以及事先说明文或事物说明文等分类,但对说明文体阅读应掌握的重点内容应该有所知,如:明确说明对象;所说明的事物有什么特点;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有什么特点等等。

三.说教法

本文既高度概括了苏州园林建筑的成就,详细介绍了园林建筑的布局,又分析了园林建筑的原理,写得情文并茂,趣味盎然。选读这样的作品,既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又可以丰富关于园林建筑艺术方面的知识,受到一次生动的审美教育。因此,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理清说明顺序;二、学习本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体会说明语言的多样*;三、了解本文严谨的结构层次;四、熟悉说明方法,学习用多种说明方法介绍"我们的校园";五、激发学生热爱*古老园林的感情。教学重点:学习多种说明方法和运用,体会说明语言的多样*。课时安排为两课时。课前准备:一、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找出生字、生词并在书上注音注义,标上节码;二、课前布置学生发挥特长,搜集有关苏州园林的图片、影视资料等。

四.说教案设计

本课时为第一课时,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哪个特征,又是怎样突出这个特征的;

2.理清说明顺序和结构层次;

3.有重点的选择分述部分,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了解如何抓住特点、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加以说明,并体会说明语言的多样*。

教学重点:

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和问题探究上。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看课题猜说明对象。

(二).欣赏领略:看图片说说个人感受。

(三).了解作者:想语言大师是怎样介绍苏州园林的,激发学习动力。

(四).揭示目标:明确本课时学习任务。

(五).整体感知:

1、.叶老对苏州园林的印象如何?

2.苏州园林设计建造上有什么共同特点?设计者和匠师们是怎么做的?

3.。用一句话概括3~9小节分别写出了园林哪些特点?这些特点是按什么顺序安排的?

4.。全文的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六).研读品味

在39自然段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段话细细品尝:叶老先生是怎样写的?好在哪?(可以用说明文体的学习方法先提几个问题)

(七).合作交流

1.用同样的方法,组内探究其余各段,把握妙处。请圈圈划划,加上旁注。

2.勇于发现新的问题,大胆质疑。

(八).课后问题

1.有感情地朗读全篇课文,划出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揣摩词语运用的妙处?

2.为什么叶老先生不具体介绍四大名园?

五.说课后反思

1..教师引导不得法:⑴没有出示学习目标,使得学生研读品味时走了弯路,没有马上进入说明文体的学习范畴;⑵"合作交流"环节,没能及时发现学生在组内未能解决的问题,而把共*的问题作为检查重点,导致时间上的过分紧张。

2.本课时容量大了一些,学习效果可能不是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