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的目标包含有三个维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考虑到《大雁归来》为翻译作品,其语言文字已经不可避免地带上了译者的“个*解读”,显然不可能全然以语言文字为依据去理解作者的主题思想,但又不能离开课文空谈作者的思想观念,所以就定下了“重感悟”的教学重点。
在教学中,力求让学生和作者一起去“观察”和“思考”,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整体*品味和理解,深层次地感悟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真正理解作者“土地共同体”的思想。这无疑是有难度的,但也正因为此,才能够让我们的语文课有点思想深度,而不仅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结构中,设计的是从“观察”(大雁的飞翔、声音)到“思考”(大雁世界给予我们人类的启示、作者的思想观念),体现了由浅入深、由文字到思想、由感*到理*的层次*,最终从“我们”一词突破,期望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感悟到作者看待自然万物时的多角度和大视野,获得一种全新的环保观念——“土地伦理”。
一、小课堂,大世界
一堂语文课,由于执教者在教材理解和处理上的差异,带给学生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对于《大雁归来》,一直有多种主题解读,我的看法是:“呼吁‘环保’”显然粗浅了些;“呼唤‘野*’的回归”更多的带有“个*解读”痕迹;而教参中认定的“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则完全不符合作者的“土地伦理”观念,是一种误读。其实,只要结合作者《沙乡年鉴》中的其它文章,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真正追求、一心向往的是自然万物之间平等、*的境界。
从这个意义上说,“大雁世界”其实也正代表了“动物世界”、“植物世界”、“人类世界”等等并且启迪着我们对“土地”的思考。假如能在这短短的四十五分钟里,不仅让学生学会欣赏自然界美好*的画面,且能给予他们一种思想上的“碰撞”,让他们改变人们一贯以自然的“主宰者”身份居高临下审视“自然”的视角,学得一种新的世界观、人生观,我以为,这节课可以说是成功了。
二、课后反思:
这节课,从教学的出发点上来说,是希望能够引起同行们对语文教材“思想*”的关注,让我们的语文课有语文课该有的“本*”,有语文课该有的“深度”,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积极、*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无论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思想如何正确、深入,也不管这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有多么严谨有序,从最终的课堂呈现来看,教学效果却很不尽人意,最为明显的一个表现是“温度”不够,课堂气氛比较低落。反思一下原因,不能排除一些客观因素造成的评分偏低,如有些专家评委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有不同看法、绝大多数群众评委更看重课堂气氛的热热闹闹等等,但客观原因毕竟不是最主要的,更应该反思的还是主观上的不足。
1.教学设计不够“活”
如果仅仅从学生的实际获得来看教学目标的达成,不谦虚地说,这节课已经达到了预设的目标。在老师一步步的引领下,学生跟着作者的脚步进行了“观察和思考”,从观察“大雁”的世界到思考“土地共同体”的问题,最终真正理解了“我们”这个关键词中所包含的作者的平等、博爱、*的环保观念,这也是教学这堂课真正的目的所在。可惜的是,这是通过老师一步一步的引导,最终以一部分同学的思考、发言来呈现的,而不是在一种有实效*的教学活动中由学生“顿悟”,不是在一种非常融洽*的师生交流中“豁然开朗”而得到的,这就不能不让人反思在学情预估和教学设计上存在的问题。
这样一篇在大量感*的描写中蕴涵着深刻理*的随笔,这样一种有高度有难度的环保观念——“土地伦理”,要想让初二学生真正深入理解,确实是有难度的,还是应该寻找一种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又能够行之有效的活动形式作为载体来实现教学,而不是像这堂课中所采用的研读、讨论等如此“家常”化的教学形式,这里就暴露出对学情预估的不足。
如果能够解决这一个关键问题,那么就完全可以达到王曜君老师提出的“三有”要求——有序、有趣、有效。而现在的这节课,尽管在“有序”上做得不错,但“有效”毕竟不足,原因就是因为整个教学设计上缺乏一个吸引学生的“活动点”、“亮点”,所以“有趣”还差得远。
2.教师调控不够“灵”
在这堂课中,始终有一种感觉,就是台上学生们的表现有些紧张。这种紧张,不仅影响了学生思维的活跃*、语言的流畅度,也间接影响到老师在课堂上的情绪,最终导致课堂气氛低落,不够活跃。王曜君老师把课堂不足归咎于教师的亲和力不够,而事实上,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自认为在学生面前还是很有亲和力的,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是学生的紧张造成了我的紧张,以致发挥失常了吗?
正在苦思冥想,不得其解时,俞建祥老师的一句话如醍醐灌顶,一下子惊醒了我。“学生的紧张是谁造成的?就是老师造成的!”是啊,课堂上,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的老师不是应该努力用自己的情绪、调控手段去影响学生的状态吗?怎么可以反过来让学生影响你呢?如果当时能够多一些自身情绪的良好调控,多一些学生活动和心理方面的良*调控,这堂课不是就精彩得多了吗?毕竟,那一部分敢于表现自己的学生的发言其实还是相当出彩的,缺少的,正是老师在语言、行动、情绪方面的灵活“调控”啊!看来下一步,在本身课堂情绪的调控方面、在学生活动的调控方面,还应该多多锻炼自己,努力让自己的课堂调控更加成熟。得出了以上两条“不足”后,这个不足的存在其实是理所当然的了。
看来,一堂好的语文课,不仅要有“深度”,还应该有它最佳、最合适的“温度”,才能够使课堂更加*、美好。最后,真诚地希望得到各位老师更多的批评意见。
《大雁归来》教学反思2
《大雁归来》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文章,本单元所选的课文,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学习本单元,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熟悉科学文艺作品的同时,树立环保意识。认真阅读课文后,我发现,大雁的形象,在作者的笔下,声情并茂,跃然纸上。从内容上讲,课文既介绍了有关大雁的知识,更用大量的笔墨抒发了自己的情怀。而细致研读后就会发现,作者的侧重点不在介绍知识而在抒发情怀,所以教学的重点,也应着重把握作者的情怀。但是如何设计教学过程呢?知识*、形象*、抒情*完美结合是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是否可以从此入手?仔细斟酌后,决定以探究“知识*、形象*、抒情*”为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内容,以“趣味导入(谜语导入)—感知知识*—品味形象*—感受抒情*—把握主旨”为教学思路进行教学,实现了教学目标。
一、有准备的课才上得有滋味。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课前,我布置学生进行了自学,学生得知要上公开课,也预习得特别认真,对课文熟悉到了一定程度,避免了老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却不知所云、无所适从,同时,也保证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二、教学重点的解读不留痕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把握作者的情怀。首先,在品味形象*的过程中,通过大量的生动形象的拟人句的分析与感悟,让学生体会了作者对大大雁的喜爱之情,这为把握作者的情怀打下了基础。其次,通过分析“对比”写法,领会作者在分析对比中突出大雁的特征,从而表达喜爱之情。再次,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并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在质疑探究中体会感情,把握主旨。最后,通过对目前世界及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的形势的相关资料的阅读,学生意识到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形势严峻,总结出本文作者在告诉我们:我们应敬畏生命,关爱自然,人与自然应*相处。
八年级语文下册《大雁归来》教学反思3
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两个品味的环节。
一是让学生速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以“读了,我知道了。”的句式讲述你所知道的内容。并给学生作了示例:读了第一段,我知道了大雁通常是在三月飞回来的。
二是让学生小组讨论,品味语言,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样给学生一个固定的句式:“读了,我感受到了。”和上一个环节一样,给学生一个示例:读“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在对比中,我感受到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在作者心中,大雁与人类一样具有灵*。
同时还设计了一个仿写的环节,给学生一个句子:“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先让学生对句子进行分析,找到特点,然后进行仿写练习。许多学生都写出了较好的句子。
例如:一根白发说明不了岁月的苍老,但当银发占据全部的黑发时,人就老了。
一只青蛙的来临说明不了夏天的到来,但当一阵蛙鸣冲破了六月的暖和的细雨时,夏天就来到了。
一滴雨点的掉落说明不了暴风雨的来临,但当狂风雷电冲破那乌云密布的昏暗时,暴风雨就来到了。
一片儿雪花的来临说明不了冬天的到来,但当一场狂风暴雪击破了腊月的寒气时,冬天就来到了。
一棵小草的萌发说明不了春天的到来,但当大地披上绿纱时,春天就来到了。
这一节课使我又一次深刻的意识到只有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课堂才能够活起来。这样的课学生喜欢上,语文中的听说读写练习也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大雁归来》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4
《大雁归来》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文章,本单元所选的课文,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学习本单元,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熟悉科学文艺作品的同时,树立环保意识。认真阅读课文后,我发现,大雁的形象,在作者的笔下,声情并茂,跃然纸上。从内容上讲,课文既介绍了有关大雁的知识,更用大量的笔墨抒发了自己的情怀。而细致研读后就会发现,作者的侧重点不在介绍知识而在抒发情怀,所以教学的重点,也应着重把握作者的情怀。但是如何设计教学过程呢?知识*、形象*、抒情*完美结合是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是否可以从此入手?仔细斟酌后,决定以探究“知识*、形象*、抒情*”为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内容,以“趣味导入(谜语导入)—感知知识*—品味形象*—感受抒情*—把握主旨”为教学思路进行教学,实现了教学目标。
一、有准备的课才上得有滋味。这是一篇阅读课文,课前,我布置学生进行了自学,学生得知要上公开课,也预习得特别认真,对课文熟悉到了一定程度,避免了老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却不知所云、无所适从,同时,也保证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二、教学重点的解读不留痕迹。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把握作者的情怀。首先,在品味形象*的过程中,通过大量的生动形象的拟人句的分析与感悟,让学生体会了作者对大大雁的喜爱之情,这为把握作者的情怀打下了基础。其次,通过分析“对比”写法,领会作者在分析对比中突出大雁的特征,从而表达喜爱之情。再次,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并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在质疑探究中体会感情,把握主旨。最后,通过对目前世界及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的形势的相关资料的阅读,学生意识到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形势严峻,总结出本文作者在告诉我们:我们应敬畏生命,关爱自然,人与自然应*相处。
初二下册语文《大雁归来》教学反思5
这节课,从教学的出发点上来说,是希望能够引起同行们对语文教材“思想*”的关注,让我们的语文课有语文课该有的“本*”,有语文课该有的“深度”,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积极、*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无论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思想如何正确、深入,也不管这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有多么严谨有序,从最终的课堂呈现来看,教学效果却很不尽人意,最为明显的一个表现是“温度”不够,课堂气氛比较低落。反思一下原因,不能排除一些客观因素造成的评分偏低,如有些专家评委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有不同看法、绝大多数群众评委更看重课堂气氛的热热闹闹等等,但客观原因毕竟不是最主要的,更应该反思的还是主观上的不足。
直到这节课终于拖沓的画上句号之后,我还执迷不悟的认为自己的设计有多全面,主旨解读的多么有见地和深度那!
其实不是我不承认这节课的失败,只是我不甘心就这么失败,这可是凝聚了我连续几日的心血设计而成的呀!本指望能赢得精彩,结果却败的狼狈。
静下心来,我不得不去理智的面对,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结果,我做了一下反省:
对于内容的设计,我考虑到了全面和深度,却忽略的学生的认知水平,总是站在自己的高度去定位他们。我津津乐道每一个问题的设计,却忽略了课堂的时间太有限,没有做出一个合理的取舍。最可怕的是我还忽视了集体的力量,课设计过程中没有向同年级的老师请教、讨论,听听他们的意见,以至于在问题的问法上面就出了问题。比如:“通过阅读文章,你对大雁有了哪些了解?”这个问法就不如“我从________读出了_______的大雁”问的明确明了。
总之心情挺低落的,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再努力吧。
这节课,从教学的出发点上来说,是希望能够引起同行们对语文教材“思想*”的关注,让我们的语文课有语文课该有的“本*”,有语文课该有的“深度”,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积极、*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无论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思想如何正确、深入,也不管这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有多么严谨有序,从最终的课堂呈现来看,教学效果却很不尽人意,最为明显的一个表现是“温度”不够,课堂气氛比较低落。反思一下原因,不能排除一些客观因素造成的评分偏低,如有些专家评委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有不同看法、绝大多数群众评委更看重课堂气氛的热热闹闹等等,但客观原因毕竟不是最主要的,更应该反思的还是主观上的不足。
1.教学设计不够“活”
如果仅仅从学生的实际获得来看教学目标的达成,不谦虚地说,这节课已经达到了预设的目标。在老师一步步的引领下,学生跟着作者的脚步进行了“观察和思考”,从观察“大雁”的世界到思考“土地共同体”的问题,最终真正理解了“我们”这个关键词中所包含的作者的平等、博爱、*的环保观念,这也是教学这堂课真正的目的所在。可惜的是,这是通过老师一步一步的引导,最终以一部分同学的思考、发言来呈现的,而不是在一种有实效*的教学活动中由学生“顿悟”,不是在一种非常融洽*的师生交流中“豁然开朗”而得到的,这就不能不让人反思在学情预估和教学设计上存在的问题。
这样一篇在大量感*的描写中蕴涵着深刻理*的随笔,这样一种有高度有难度的环保观念——“土地伦理”,要想让初二学生真正深入理解,确实是有难度的,还是应该寻找一种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又能够行之有效的活动形式作为载体来实现教学,而不是像这堂课中所采用的研读、讨论等如此“家常”化的教学形式,这里就暴露出对学情预估的不足。
如果能够解决这一个关键问题,那么就完全可以达到王曜君老师提出的“三有”要求——有序、有趣、有效。而现在的这节课,尽管在“有序”上做得不错,但“有效”毕竟不足,原因就是因为整个教学设计上缺乏一个吸引学生的“活动点”、“亮点”,所以“有趣”还差得远。
2.教师调控不够“灵”
在这堂课中,始终有一种感觉,就是台上学生们的表现有些紧张。这种紧张,不仅影响了学生思维的活跃*、语言的流畅度,也间接影响到老师在课堂上的情绪,最终导致课堂气氛低落,不够活跃。王曜君老师把课堂不足归咎于教师的亲和力不够,而事实上,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自认为在学生面前还是很有亲和力的,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是学生的紧张造成了我的紧张,以致发挥失常了吗?
正在苦思冥想,不得其解时,俞建祥老师的一句话如醍醐灌顶,一下子惊醒了我。“学生的紧张是谁造成的?就是老师造成的!”是啊,课堂上,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的老师不是应该努力用自己的情绪、调控手段去影响学生的状态吗?怎么可以反过来让学生影响你呢?如果当时能够多一些自身情绪的良好调控,多一些学生活动和心理方面的良*调控,这堂课不是就精彩得多了吗?毕竟,那一部分敢于表现自己的学生的发言其实还是相当出彩的,缺少的,正是老师在语言、行动、情绪方面的灵活“调控”啊!看来下一步,在本身课堂情绪的调控方面、在学生活动的调控方面,还应该多多锻炼自己,努力让自己的课堂调控更加成熟。
3.课堂气氛不够“和”
得出了上两条“不足”后,这个不足的存在其实是理所当然的了。
看来,一堂好的语文课,不仅要有“深度”,还应该有它最佳、最合适的“温度”,才能够使课堂更加*、美好。最后,真诚地希望得到各位老师更多的批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