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对二年级《认识时分》的教学反思,体现了您对学生认知规律的把握和对新课标理念的践行。反思中提到的“注重新旧知识衔接”、“培养合作能力、体验感悟”和“联系生活,学以致用”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原则,但在具体*作上,还可以进一步优化,以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一、 对教学反思的深度解析
1. 优点:
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 您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一年级对钟面的初步认识出发,通过“看图说话”和观察钟面,唤醒学生旧知,为学习新知搭建桥梁。
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悟: 通过“看一看”“拨一拨”等*作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时”和“分”的概念,并通过合作交流,深化对时间概念的理解。
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布置生活化的作业,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体会数学的实用*,并增强时间观念。
2. 可改进之处:
对学生已有知识的了解还可以更深入: 虽然您提到学生在一
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钟面,但每个孩子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起点都不同,建议在课前进行更细致的学情调查,例如:
设计一些简单的测试题,了解学生对钟面结构、整时、半时的掌握情况;
与一年级教师沟通,了解学生在学习时间相关内容时遇到的困难和易错点。
对“时”和“分”概念的建立还可以更加直观形象:
在教学“1时=60分”时,可以借助教具或多媒体课件,将时针走一大格和分针走一圈的过程动态演示出来,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可以借助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建立1小时和1分钟的时间观念。例如,播放一段1分钟的视频,让学生感受1分钟的长度;展示一些1小时内可以完成的活动,例如:上完一节课、看完一集动画片等。
课堂活动的设计可以更加丰富多样,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可以设计一些层次*、趣味*的练习题,例如:
基础题:看钟面读时间、根据时间拨钟面;
提高题:比较两个时间的大小、计算时间间隔、解决简单的行程问题等;
拓展题:制作简单的计时工具、调查生活中需要计时的活动等。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关注不同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分组,并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合作中有所收获。
对学生课后作业的评价和反馈还可以更加及时有效:
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作业成果,并进行分享和交流。
可以通过家长反馈、课堂观察等方式,了解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和遇到的困难,并进行针对*的指导。
1. 创设更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可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游戏等素材,设计与时间相关的故事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新知。
例如:可以播放一段动画片片段,然后提问:“动画片从几点几分开始,到几点几分结束?一共播放了多长时间?”
还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例如:
“模拟小商店”:让学生扮演售货员和顾客,体验购物过程中需要用到时间的场景。
“小小计时员”:让学生记录自己完成一项活动所用的时间,例如:穿衣服、刷牙、吃早餐等。
2. 加强直观演示和*作体验,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
可以利用钟表模型、自制钟面、多媒体课件等教具和学具,让学生在观察、*作、演示中感知时间。
例如:可以使用不同颜*的纸张制作时针和分针,引导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的走动规律;可以使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圈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1时=60分”的概念。
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计时游戏,例如:“你说我做”:一个学生说出时间,另一个学生根据时间拨动钟面;“谁先到终点”:两个学生同时开始计时,看谁先完成规定的任务。
3. 设计分层作业,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可以设计一些基础题、提高题和拓展题,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练习。
例如:
基础题:看钟面读时间、根据时间拨钟面、比较两个时间的大小。
提高题:计算时间间隔、解决简单的行程问题、制作简单的计时工具。
拓展题:调查生活中需要计时的活动、设计时间管理计划。
4. 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可以定期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时间安排和时间管理情况,并向家长提供一些培养孩子时间观念的建议。
可以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制定家庭时间计划表,并引导孩子按照计划表执行,养成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
总之,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将抽象的时间概念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相结合,并通过多种感官参与、动手*作、合作探究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年级数学教案2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
本次教学内容为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如下:
结合“分苹果”的具体情境与*作过程,认识平均分的两种现实原型,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能够通过具体*作或画图的方法解决一些平均分的简单问题。
经历与同学讨论、交流的过程,感受合作与分享的愉快。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一步体会等分的含义。难点:进一步体验平均分。
三、教学策略与准备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通过生活情境引出教学内容,如“淘气家里来客人啦,妈妈准备了一些苹果招待客人,要淘气把苹果分一分”。这样的设计能够将问题形象化,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二)自主探究
观察情境图学生观察“分苹果”情境图,分析其中的数学信息。
任务活动学生以五角星代表客人,圆圈代表苹果,通过画图和具体*作将苹果公平分给客人。
按每份4个分,求份数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情境,如将苹果带到福利院分给老人的场景。
学生分析数学关系,如苹果总数12个,每袋装4个,需要几个袋子等。
比较,发现异同点学生比较不同的分法,体会“等分除”和“包含除”的区别,为日后学习除法做铺垫。
(三)巩固与练习
通过小兔子搬萝卜和填空练习等活动,巩固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板书设计
分苹果
分成3堆,每堆4个
12个苹果
分的结果相同
每袋装4个,需要3个袋子
这样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情境化学习和实际*作,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年级数学教案3
旋转的魅力:从生活体验到数学应用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31页例3,以及练习七第7~9题。
【教学目标】
1. 体验感知: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旋转”这一常见的现象,并能将其与其他运动方式区分。
2. 动手实践: 通过*作活动,引导学生亲身体验旋转的过程,深化对旋转特征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 应用数学: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与旋转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感知旋转现象,理解旋转的特征。
难点: 能正确判断、区别旋转与平移现象,并能运用旋转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5分钟)
1. 多媒体展示: 播放一段视频,内容包括风车转动、陀螺旋转、摩天轮运转等生活中常见的旋转现象。
2. 提问引导:
你们看到了哪些物体?它们在做什么运动?
这些运动有什么共同特点?
3. 揭示课题: 像这样围绕一个固定点转动的现象,我们就称为“旋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旋转”。
二、探索新知,体验旋转 (15分钟)
1. *作感知:
小组合作: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提供一些可以旋转的物品,例如玩具汽车、陀螺、瓶盖等。
自主探索: 引导学生自由玩耍这些物品,并观察它们的运动方式。
交流分享: 请各小组代表分享他们的发现,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旋转的特征。
2. 认识旋转方向:
直观演示:
教师*作教具,演示顺时针和逆时针两种不同的旋转方向。
请学生模仿老师的动作,用手势表示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
生活实例:
出示钟表图片,引导学生观察钟表指针的旋转方向。
提问:时针、分针是怎样旋转的?你能用顺时针或逆时针来描述吗?
3. 巩固练习:
游戏互动: 教师说出一个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学生根据指令做出手势或身体动作。
判断辨析: 出示一些图片,包括旋转和平移两种运动方式,请学生判断并说出理由。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5分钟)
1. 完成教材练习七第7题:
*思考: 学生*观察图片,判断哪些是平移现象,哪些是旋转现象。
交流汇报: 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判断结果,并说明理由。
2. 完成教材练习七第8题:
创设情境: 出示一个钟表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分针的旋转。
分层提问:
分针从12走到3,经过了几分钟?是怎样旋转的?
分针从12走到1,经过了几分钟?是怎样旋转的?
分针从12走到10,经过了几分钟?是怎样旋转的?
拓展延伸: 如果分针从3开始旋转,走到8,经过了几分钟?
3. 完成教材练习七第9题:
小组合作: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圆形纸片制作一个数字转盘。
游戏体验: 每组两人一组,轮流转动转盘,并计算两次数字的乘积,比较大小。
四、拓展延伸,欣赏旋转美 (5分钟)
1. 多媒体展示: 播放一段视频,展示自然界和生活中各种美丽的旋转现象,例如花朵的开放、星系的运动、舞蹈演员的旋转等。
2. 艺术创作: 引导学生利用彩纸、剪*等工具,通过剪、折、拼贴等方式,创作出具有旋转美的图案。
1. 回顾反思: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旋转
特征:围绕一个固定点转动。
方向:顺时针、逆时针。
应用:钟表、风车、游戏等。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的教学理念,通过创设情境、*作体验、游戏互动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认识与理解:学生通过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理解问题结构特点,并掌握解题思路。
培养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思维水平。
体验联系: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数学意识。
激发兴趣:通过鼓励*的情感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初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教学难点:
理解解决问题的中间条件的重要*,即先找出隐藏的中间条件,才能解决最终问题。
教学准备:
准备多媒体课件,用于示例演示和学生互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今天我们将一起来探讨如何通过数学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首先,我们回顾一下之前学过的内容。比如说,如果有4筐桃子,每筐有6个,我们如何计算一共有多少个桃子?
再举个例子,假设第一棵树上有80个桃子,第二棵树上有60个桃子,那么两棵树上一共有多少个桃子呢?
二、探索新知
示例引导:让我们通过一个有趣的场景来引出新的问题。比如说,猴妈妈和猴宝宝在桃园采桃子,大猴采了3筐,每筐12个,小猴采了6个。根据这些信息,我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大猴采集的桃子数量和小猴的数量,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两只猴子一共采了多少个桃子。
教学试一试:在学生掌握基本思路后,提出一个类似的问题让学生尝试解答。例如,“大猴比小猴多采了多少个桃子?”学生*解答后,与同桌分享解题思路。
三、拓展练习
应用练习:例如,计算进入森林公园所需的总费用,学生需要根据提供的条件计算票价和其他可能的费用。
问题探索:提出新的场景,如小朋友在浇树,或者其他实际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情景。让学生自主解答并分享解题思路。
在本节课中,我们通过多个实际生活场景的数学问题,帮助学生掌握了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重要的是,学会分析问题并找出关键的中间条件,这对于解决复杂问题至关重要。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数学能力,也加深了对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意识。
二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需要几个轮子”的具体情境,经历3的乘法口决的编制过程,使学生能够运用3的乘法口决进行表内乘法口算,并发现乘法口决的排列规律。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 掌握和记忆3的乘法口诀,能够熟练使用3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理解并熟练运用3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教具准备: 纸张、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学法:
教法:本节课涉及3的乘法口诀的编制,学生将通过实际*作(如摆小棒、填写表格)来归纳和编制乘法口诀。因此,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和直观教学原则,结合半扶半放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双主”互动体系。
学情:班级中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很多孩子在乘法基础上较弱。因此,教学时需多组织学生理解、记忆和应用乘法口诀。学法方面,通过动手绘制、动笔完成表格、动脑编制并记忆3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通过同桌练习乘法口诀及对应算式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习动机,导入新课
导入:展示一辆三轮车的图片,并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三轮车吗?一辆三轮车需要3个轮子,那么2辆三轮车需要多少个轮子?如果有3、4、5、6、7、8、9辆三轮车,它们分别需要几个轮子呢?”(板书:需要几个轮子)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乘法运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学习目标。】
二、实践,编写3的乘法口诀
填一填 (1) 展示一个填有表格的电脑屏幕。 (2) 解释表格的含义,每个数字代表什么,要求我们求出什么。通过使用三根小棒来代替三个轮子,说明三根小棒组成一个三角形。当有几辆车时,就要摆出几个三角形。接着,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棒,边摆放三角形,边完成表格。全班共同进行反馈,展示完成的表格。 (3) 电脑上填写好表格。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探索表格的含义,找出数学信息和问题,培养*学习能力。】
说一说,写一写 (1) 根据表格,一辆车有3个轮子,学生可以表述为1个3,并列出两个乘法算式。首先让学生讨论编制乘法口诀时要注意的方面,然后编制3的乘法口诀。 (2) 例如:2辆车需要6个轮子,即是2个3。让学生列出两个乘法算式,并编制对应的乘法口诀,解释口诀的含义。接下来,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人说算式,一人编口诀,并将算式和口诀填写在课本16页的试一试第2小题中。全班一起反馈,教师在板书上写出3的乘法算式和口诀。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绘制、讨论和书写,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口诀的编制中,理解每个口诀的含义,同时培养学生动手*作和*思考的能力。】
集体交流并记忆 (1) 让学生*阅读3的乘法口诀,并讨论自己是如何记住这些口诀的?发现了什么规律? (2) 组织同桌交流,讨论记忆口诀的方式和技巧。全班进行反馈,教师提问:“如果你记住了‘三五十五’,但不记得‘三四’是多少该怎么办?”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记忆口诀。 【设计意图: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记忆口诀,进一步体会3的乘法口诀的规律,提高记忆的兴趣和效果。】
巩固练习 (1) 设计几个小活动:小兔过河、蜗牛找家、找朋友、采蜜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巩固对3的乘法口诀的记忆。 (2)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运用所学乘法口诀。 (3) 同桌练习:一个学生说口诀,另一个学生说两个乘法算式,进行23组练习,看谁说得更好。 【设计意图:利用熟悉的汉字和游戏活动来进行口诀练习,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吸引注意力。同时,通过同桌练习加深对3的乘法口诀的记忆和理解。】
三、课后小结
板书设计: 需要几个轮子(3的乘法口诀) 1 × 3 = 3 一三得三 2 × 3 = 6 二三得六 3 × 3 = 9 三三得九 4 × 3 = 12 三四得十二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P48—49例1“做一做”练习十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掌握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能正确运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方法:通过学生观察、小组合作交流突破重点。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步骤:
一、复习
指名口算并用所学口诀解答:
12÷3, 8÷4, 16÷4, 24÷6
25÷5, 30÷6, 18÷3, 20÷5
复习7、8、9的乘法口诀(使用卡片展示)。
今天我们学习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看看谁能表现最好。
二、情境激趣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同学们正在布置教室,看看他们的任务:
第一组做了56面小旗,要挂成8行。
第二组做了49颗星,要分给7个小组。
第三组带来了27个气球,每9个摆成一行。
三、探究新知
第一题:
出示例1的画面:有56面小旗,挂成8行,平均每行挂几面?
讨论解题方法,列算式:56÷8=
比一比哪组表现最好,汇报*。
板书:56÷8=7 因为七八五十六,所以56÷8=7
第二题:
出示第二、三题的问题:
49颗星分给7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几颗?
27个气球每9个摆一行,可以摆几行?
讨论口诀在解决这些问题中的应用。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让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并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通过实际比较1厘米和1米的长度,理解1米等于100厘米。
通过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用米尺度量整米长度物体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动手*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
准确使用米尺量测较长物体的长度。
学具和教具
投影片、1米长的卷尺、皮尺或折尺。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复习上节课内容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学生回答:我们学习了厘米作为长度单位,以及如何用它来测量较短的物体。)
老师:请大家伸出手指,比一比,1厘米大约有多长?
新授:认识米
导入谈话:看来,大家对厘米的掌握不错。现在我给大家出一个小挑战。谁愿意来黑板前解答这个问题?(老师准备一把12厘米刻度的尺子。)
提问(学生A):请你用这把尺子测量黑板的长度,并告诉大家结果。
学生提问(学生B):这把尺子太短了,怎么量那么长的黑板?有没有更长一些的单位?
回答问题:谁能回答学生B的问题?
学习用米量
实际体验:学生们用自带的卷尺相互测量,伸开双臂看看1米有多长。
比较身高:再次体验,两人相互测量身高,看看身体的哪个部位是1米,了解自己的身高是1米的几倍。
教学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初步质疑:老师引导学生,1米有多长?如何比较米和厘米的关系?
演示米尺:老师出示1米长的米尺,让学生数数看,上面有多少个10厘米的刻度。
确认关系:学生们确认自己的卷尺上1米是100厘米。
巩固练习
选择合适的单位:填空题,例如:我们的教室长6( ),黑板长2( )。
*作*练习:实际测量身高和教室内其他物体的长度,用1米长的卷尺进行测量,并汇报结果。
二年级数学教案8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教学设计改进方案
本方案旨在优化原教学设计,增强学生对“数位”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1 游戏导入,引发思考
游戏: 老师准备若干个写有09数字的小球(或卡片),请两位同学上台,分别从袋中抽取2个小球,组成两位数,并进行加法计算。
思考:
组成两位数时,要注意什么?(数位)
计算时,为什么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相同数位才能相加)
[设计意图]
将抽象的数位概念融入到游戏中,更直观、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游戏和思考题,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数位”和“相同数位相加”的重要*。
1.2 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创设情境: 播放一段学生们春游的视频,视频中出现部分学生乘坐大巴车的画面,并给出部分班级的人数。
提出问题:
视频中哪些班级可以合乘一辆车?(一辆车最多坐50人)
要想知道哪些班级可以合乘,我们需要进行什么计算?(加法计算)
[设计意图]
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视频形式创设情境,更贴近生活,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自然地引出加法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二、 探究算法,构建模型
2.1 *作探究,理解算理
材料准备: 计数器、小棒等学具。
探究过程: 以“一(1)班有23人,一(2)班有14人,两个班一共多少人”为例,引导学生利用学具进行*作探究。
用计数器拨一拨,先拨出23,再拨出14,最后数一数,一共是多少?
用小棒摆一摆,先摆2捆零3根表示23,再摆1捆零4根表示14,最后把相同位数的小棒合起来,数一数,一共是多少?
交流讨论:
观察计数器和摆小棒的过程,你发现了什么?
为什么计算时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设计意图]
通过直观的动手*作,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建立数的概念,并初步感知相同数位相加的道理。
2.2 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学习例1: 以“三年级一班有24人参加合唱比赛,二班有13人参加,两个班一共有多少人参加合唱比赛?”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列竖式计算?
小组合作,探究算法:
分组讨论:如何列竖式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展示交流:各小组展示不同的计算方法,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掌握算法,并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2.3 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完成教材P9“做一做”和P10“做一做”。
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巩固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例如:
基础题:直接计算。
变式题: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统计人数等。
拓展题:探索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
通过分层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计算能力,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回顾反思: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畅谈收获: 你觉得学习这部分知识有什么用?
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相关练习题。
[设计意图]
通过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并为下节课学习进位加法做好铺垫。
四、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
例题:24 + 13 = 37
```
2 4
+ 1 3
3 7
```
计算方法:
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
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五、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游戏、*作、探究等多种方式主动参与学习,体验学习的乐趣。同时,注重算法的多样化和计算方法的优化,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年级数学教学教案9
乘着七彩祥云,学习7的乘除法
一、快乐旅程,开启新知
1. 乘着歌声,回顾旧知
(播放欢快的音乐,学生齐声背诵2、4、5、8的乘法口诀,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2. 走进童话,引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美丽的秋天景*,配以轻柔的音乐,一只可爱的小白兔出现在画面中。)
老师: 小朋友们,秋天到了,小白兔要去河对岸采蘑菇啦!可是,河上只有一座神奇的数字桥,小白兔需要按照数字的顺序跳跃才能到达对岸。瞧,它从“0”出发,每跳一次都是7格。(画面展示小白兔跳跃的过程,并出现数字7,1个7,17=7)
老师: 谁能猜一猜,小白兔跳2次,一共跳了几格呢?跳4次呢?跳5次呢?跳8次呢?(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回答)
老师: 小朋友们真棒!小白兔跳2次,跳4次,跳5次,跳8次,分别跳了几个7呢?用乘法算式应该怎样表示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7=14,4×7=28,5×7=35,8×7=56,并引导学生说出相应的乘法口诀。)
二、探索乐园,发现新知
1. 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2. 交流分享,展示成果
老师: 哪个小组愿意来分享你们的探究成果?
(各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并讲解自己的思路和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预设学生回答)
小组一: 我们用画图的方法,把小白兔每次跳的7格画出来,然后数一数一共跳了几格,最后列出乘法算式。
小组二: 我们用摆小棒的方法,每根小棒代表一格,摆7根小棒表示小白兔跳一次,然后根据跳的次数增加小棒的数量,最后数一数一共摆了多少根小棒,就能列出乘法算式了。
小组三: 我们是用加法算式来计算的,比如小白兔跳3次,就是7+7+7=21,所以3×7=21。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相应的乘法算式:3×7=21,6×7=42,7×7=49,9×7=63。)
老师: 小朋友们真聪明!根据这些乘法算式,你们能编出相应的乘法口诀吗?
(学生开动脑筋,尝试编制口诀,教师引导学生使用简洁押韵的语言。)
老师: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完整的7的乘法口诀吧!(多媒体展示7的乘法口诀)
4. 多种方式,熟记口诀
老师: 接下来,让我们用多种方法来熟记7的乘法口诀吧!
跟读口诀: 教师领读,学生跟读,注意发音清晰、节奏准确。
自主记忆: 学生自由选择记忆方法,可以采用卡片记忆、游戏记忆等方式。
小组合作: 小组成员之间互相提问,巩固记忆。
开火车背诵: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接龙背诵,看哪个小组背诵得又快又准。
填空练习: 教师出示部分口诀,学生补充完整,例如:一七( ),三七( ),六七( )等。
三、学以致用,解决问题
1. 巩固练习,灵活运用
老师: 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我们就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啦!
拼图游戏: 完成课本P41页第5题,算对了就能拼出美丽的图案。
找朋友游戏: 在3×7,7×3,6×7,21÷7,4×7,28÷4,28÷7,21÷3中,找出哪些算式可以用同一句口诀计算。
2. 解决问题,体验价值
老师: 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了7的乘法口诀,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课本P42页第2题: 观察图片,根据图中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拓展练习: 一星期有几天?观察向日葵的生长过程图,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并用7的乘法口诀来解决呢?
老师: 今天我们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