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不仅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同时也是潮汕地区民间一个重要的节日,被称为“小过年”。以下是关于潮汕地区冬至习俗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在潮汕地区,冬至被称为“冬节”。作为华夏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古人常说:“冬至大如年”。潮汕人将冬至视作一个类似过年的日子,有着吃“冬节丸”、祭祖和扫墓等传统习俗。

潮汕春节习俗故事(优秀9篇)

吃团圆饭

在潮汕地区,冬至是家人团聚的日子,一家大小都会努力赶回家中,享用一顿温馨的团圆饭。长辈们常在冬节晚餐上说:“食丸阖家团圆,食糯米饯就有钱,食芹菜蒜有钱算也有钱劝(藏)。”虽然这些话是由食物名称引申而来的谐音,但也反映了潮汕人对家庭团聚的重视和对美好愿望的期盼。

吃冬至丸

潮汕人有句俗语:“吃了冬节圆多一岁”,而“冬节圆”指的就是汤圆。在冬至这一天,几乎所有潮汕人都会吃甜丸,也就是汤圆。在冬节前,家家户户都会磨糯米粉,制作成汤圆。到了冬节前一天晚上,家中主妇会准备一个大篮子,将糯米粉揉成团,然后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每个人都参与搓成*珠大小的冬至丸。有些人会特意搓一些大小不一的,这叫做“父仔公孙”丸,象征着一家人团圆圆满满。早晨起床后,大人和小孩都会吃上一碗冬至丸,这样才算是增加了一岁。如果有家人外出未归,一定要为他留下一些糯米粉,等他回家时再做一碗汤圆给他吃。

贴甜丸

很久以前,人们除了吃甜丸外,还会将它们贴在自家的门顶或屋梁上。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因为甜丸圆圆的形状预示着来年会有丰收和家人团圆,另一方面是为了感谢老鼠为农民送来五谷种子。尽管现在人们不再这样做,但吃甜丸的习俗仍然延续至今。

祭拜祖先

潮汕民间在这一天准备好猪肉、鸡、鱼等三牲和各种水果,然后上祠堂祭拜祖先。家人围坐在一起共进午餐,通常在中午之前祭拜完毕。在祭拜时,除了三牲和粿品之外,必须还要有冬节丸,每个人都要吃以示家庭和睦、平安幸福。

上坟扫墓

上坟扫墓是冬至另一项重要活动。按照潮汕的习俗,每年的上坟扫墓活动通常在清明和冬至进行,被称为“过春纸”和“过冬纸”。一般来说,人们在亲人去世后的前三年会行“过春纸”仪式,之后才会进行“过冬纸”仪式。然而,潮汕人更倾向于在冬至时进行扫墓,因为清明时节经常下雨,道路泥泞难行;而冬至时天气少雨,阳光充足,适合在山野举行祭祖活动,也提供了郊游的机会,有助于愉悦身心。

以上是关于潮汕地区冬至习俗的一些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广东潮汕地区的春节习俗2

除夕

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天晚上称除夕,潮汕习俗谓之“过年”。

除夕前人们便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了:买鸡、鹅、鸭、鱼肉;添制新衣饰;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等。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旧俗过年前,男必新理发,女必“挽面”,现女子多为剪发美容。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囤”。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品,以备过年之用。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

过年夜守岁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来临,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鸣放鞭*。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日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晓喜*声声,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大吉(即柑,柑大于桔,故称大吉)、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向上辈敬茶祝福。这天多数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荤。早餐后大人携小孩带上大吉到亲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贺发财添福等吉利话;主人请客以大吉、槟榔(古俗敬槟榔,今用青橄榄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赠上大吉贺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赠,俗谓转敬式换吉,意在回敬美好祝愿。

初一早,不少舞狮班及英歌队敲锣打鼓到各村各户参拜贺年,主人燃放鞭*以迎。还有手摇万年青叶(俗谓摇钱树)或手执书有“招财进宝”等吉利句小红纸贴于人家门上的;或是吹唢呐、敲竹板、唱歌谣、做四句、说吉利话挨家贺年的,都趁着讨点赏钱。初二、初三日乡村圩镇多组织有庆新春文娱活动,除搭戏棚演潮剧、山歌剧、做皮影戏外,还有大锣鼓队、虎狮队、英歌队、舞龙队等沿街挨村寨*表演。今还有映电影、赛球、书画展、猜谜语等。白天夜晚人们成群结队尽兴游赏观看,一片迎春的热闹喜乐气氛。

吃团年饭

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除夕将至。于是,主妇们便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记的。因此,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首先必须“拜老公”(祭祖宗)。祭祖时,应该将代表祖宗的香炉从神龛上请下来安放在供桌上,然后焚香祷祝,请祖宗用餐。然后长幼依序跪拜,这充分表现出潮人慎终追远、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祭毕,将祭祖用的饭菜重新热过,设大桌于大厅,一家人团团围坚,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一家人不论平时天各一方,或者平时有多少疙瘩,这个时候也应该欢声笑语,不能说伤心事或吵闹。

用过晚餐,家中主妇就忙着收拾饭桌,于是,一场大清扫活动便开始了。这一次清扫不用很讲究,纯粹是为了清洁卫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场,必须用松枝掇草扫刷。然后便生炉起火,开始准备明天祭神的供品斋菜。斋菜的种类很多,有芋头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枣子做的,有的则是用花生米、芋头与番薯合起来做的。做斋菜的料都应该在下午时就准备完毕,让其晾干。炸斋菜时,等炉火生好的时候,放上一口铁锅,注上大量花生油。等油沸时,用这些料子拌以粉浆往锅里一放,它就在油锅里吱吱地冒气泡。熟时,黄澄澄、香喷喷地格外诱人。这时,家中若有客人,女主人就会献上新炸斋菜一盘,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让你尝尝遐迩闻名的潮汕小食的美味。

送压岁钱

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看。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特别有趣的是,小孩临睡前,父母必将一张大面值*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将*票取回。

拜年,送大桔

拜年,又称为“拜正”。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后就立刻向亲戚朋友拜年去了,回来后才吃饭。

拜年的人,无论带了多少礼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谐音“大吉”,带多带少都没有关系,但是不能是奇数。拜年者进了亲友的门,应该看不同对象说不同的祝语。对老人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老人会咧开没牙的嘴笑;对有工作的人则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听的人会觉得十分顺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读书的小孩,他们最希望的莫过于新年学习进步、成绩突出。送他们这种祝语,他们会对你十分友善。落座后,主人会殷勤沏上闻名遐迩的潮汕工夫茶待客。临走,主人便会从来者的礼物中留下两个大桔,然后取出自家大桔交换,意在互赠吉祥。有好诣诙谐者新正出门给人拜年,往往只在裤兜里装上两个大桔,一一拜年后,裤兜里依然是装着两个大桔不变。因此,民间有善诣者称年初的拜年礼俗为“换柑运动”。

回娘家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这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潮汕地区八月十五中秋节的习俗范文3

潮汕地区的中秋习俗,还有着独特的地方特*。有俗谚说:“男不圆月,女不祭灶”,就在女人“拜月娘”时,男人们便约上几位好友,到阳台上或登上高处,摆上工夫茶具,煮水冲茶,一边品茗,一边赏月,一边品尝月饼。今天小编就来分享潮汕地区八月十五中秋节的习俗范文,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潮汕地区八月十五中秋节的习俗范文

1节目起源

中秋吃月饼相传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一、传说唐太宗在征边胜利后将月饼分给百官品尝的故事;

二、在元朝末期,中原*不堪忍受元朝统治者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但朝廷官兵戒备森严,消息传递十分困难,他们便把写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于月饼中,各路义*见字即揭竿起义。潮汕的中秋吃月饼主要是源于此说。

2潮汕习俗

当银盘样的月亮(俗称“月娘”)升上中天,穿着节日盛装的少男少女便纷纷聚集到秋千前。按这里的风俗,女的不能荡秋千只能观看。能大显身手的,就是小伙子们了。他们争着荡秋千,比赛谁荡得高,转得快。

在围观者的欢声笑语中,单座和双座秋千向月娘抛出一道道彩虹,“十”字秋千腾空飞旋箍着一个个花环。荡得最高转得最快的便是少女心目中的英雄好汉,从而获得她们的爱情。等到来年元宵,有的已双双上街观灯,成了恩爱的小夫妻了。

天真无邪的童男童女们,自从讶讶学语,就缠着奶奶讲月娘的故事。月娘成了孩子们金*的梦。于是到了中秋节,大人们就用竹子劈成材蔑,扎成了脚盆大小的骨架子,用毛边纸糊成一轮满月。中秋夜,孩子们就在“月娘”肚子里点上蜡烛,扛在肩上,手舞足蹈悠游在朦朦胧胧的深巷中。老远看去俨然是月娘落下凡间。金*的梦变成童男童女们捉得住摸得着的现实,这就是有趣的游“月娘”。

潮汕地区的中秋节,不仅有吃月饼之俗,还有相互馈赠月饼之举,这就促进了潮汕?U饼制作工艺的发展,由最初的家庭制作发展到专门作坊制作,潮汕?U饼更被称为潮式月饼而著称于世;而意溪?U饼、苏南?U饼和贵屿?U饼等早已闻名遐迩,与京式月饼、广式月饼、苏式月饼和津式月饼并列,成为五种全国闻名的月饼之一。

这天晚饭后,妇女们沐浴更新衣,忙着在能望见月娘的天井、门楼、厅前摆起桌子,扎上绣满祥禽瑞兽富贵花卉的床裙,把洗干净的水果、云片糕、月饼摆上去;男人在一旁用红纸剪成各式各样吉祥物,一一贴在糕饼、水果上面。一切停妥之后,就点上红蜡烛,焚上高香,开始恭候月娘升上中天。

入秋之后,成熟的柚子、青皮梨、红梨、菠萝、香蕉、林檎、龙眼、杨桃、红柿、牛心柿等竞相上市,琳琅满目的水果自然就成了中秋拜月的佳品。因此中秋节又被人们称为“水果节”、“斋节”。

从前穷人省吃检用也要买上几块月饼,实在买不起的会感到羞愧难当,拜月娘时泪流满面,再三请求月娘恕罪。供品除了水果、糕饼,还必须供蒸熟的芋头。

除了拜月娘,有的农村还要烧瓦塔、燃烟堆。早晨,孩子们起床之后,到处拾瓦片、砖头,然后抬着、挑着、抱着送到长辈指定的晒谷场上集中,由富有经验的大人把这些瓦片、砖头砌成一座空心塔。塔高一丈余,塔围一人不能合抱,下面还留出塔门,只是上面没有造塔刹。然后把各家各户派来的稻草、劈柴、青金树叶填进塔里。月上中天,当村里妇女们在案前对月祷祝、火化元宝时,一位长辈就在塔门点起了火,慢慢地,塔顶蹿出了一串串火舌。为了助燃和增加*彩,人们不时你一把我一把地往塔里撒食盐,爆发出一阵辟哩啪啦的响声,不一会,火舌变成了火龙直冲霄汉,映红了半个天边。孩子们绕着火塔又唱又跳,大人们喝茶吃糕饼,谈古论今,直到瓦塔烧成了通体透明闪闪发光的金塔。至于燃烟堆,就是各家各户把稻草、劈柴分别在村里几个地方堆成小山似的柴草堆,拜月结束时,也象烧瓦塔一样把柴草堆点燃。

中秋之夜用潮汕?U饼、芋头拜月娘,烧瓦塔,燃烟堆,都是这里古老的传统活动。据说它有一番不凡的来历,这要追溯到元代。那时,潮州人把元兵称作元番或胡人。传说元兵攻进潮州城之后,为了巩固其统治,实行联户制三家一保,每三家人供养一个元兵,只准养胖不准养瘦。还规定三家人晚上不得关门,任由元兵随意上哪家睡觉。更不能容忍的是谁家娶媳妇,新娘头天晚上只准与元兵同房睡觉。百姓受尽欺凌忍无可忍,就在八月十五那天,家家户户拜月娘的供桌上都多了一盘?U饼和一个蒸熟的芋头。原来这是起义者事先安排好的,饼底下垫着一小块四四方方的白纸,乍看似乎是防止油渍出来,其实上面写了个“杀”字,暗中传递消息,约定拜完月娘请元兵吃?U饼时,一见“杀”字,男女老少一齐端起烛台、香炉、棍棒、菜*痛杀元兵。结果—夜之间,十恶不赦的元兵全被斩尽杀绝。农村因为村落分散,为了便于统一行动,只好以烧瓦塔、燃烟堆为号。芋头取“芋”字与潮州话的“胡”字谐音,拜芋头是鼓舞百姓树立砍下胡人头颅打败元兵的信心。

直到现在,人们在中秋节还继续在拜。月饼、芋头;有些农村,各家各户也还有自愿抱出稻草、劈柴堆在一起,燃烟堆和烧瓦塔的习俗。

3潮汕月饼

主要有二种:

一种拌猪油称作饼;

一种拌花生油称作清油饼。

饼以潮州市郊意溪镇烤制的为上乘。意溪镇又以“范合盛”号的饼。

范合盛号的绿豆沙,据说要盛于陶制大水缸埋于地下,“退火”至隔年方取上作馅。意溪?U饼皮薄而脆,馅滑腻清凉;包装也很有特*,用陶钵盛装,上面用印有金字商号的大红纸封口,显得格外古朴,人人喜欢把意溪?U饼当作拜月的佳品。一到中秋前夕,除了商店,大街小巷到处摆摊设点卖?U饼,街上的行人,无论篮里盛的、袋里装的差不多都有?U饼。


潮汕地区的占卜习俗4

在潮汕地区,民间有“占卜”的信仰习俗,潮汕的占卜种类有很多种:

1.卜圣杯

圣杯一般用竹根部或木削成蚌壳形,有两具,外突内平,外称乌,内称白。卜时先将圣杯合拢,捧至胸前诉说卜问何事后掷于面前地上,观其乌白以决休咎。两片皆乌为“乌古”(宝杯),表示凶多吉少;两片皆为白为“笑杯”,表示凶吉未明;一乌一白为“圣杯”,表示神明许诺之意。通常须连掷三次才有效。民间造房嫁娶、染病遇凶、经商远行等多卜之。

2.求签

俗称“求签诗”。签为竹制卜具,贮于签筒,备于寺庙神案上供香客占卜用。每一竹签上都刻有编号;另备纸片,写上签诗文,编号与竹签相符,汇集悬在庙壁上或放于柜中,称为“签诗”。求签时,问卜者先虔诚向神佛磕头祷告,诉欲求何事,然后不断摇动签筒,取先掉出筒外的签,以二圣杯掷地,连续三次,若都为一俯一仰,以为神诺,即照签号取签诗,凭其诗语以卜休咎。签分上、中、下三等,俗信求得上签得福,求得下签不吉利。

3.扶乩

扶乩俗称“插箕神”。工具有扶架、平尺、乩盘各一。举行时,焚香请土地公前来监盘,烧符纸,然后把扶架置于乩盘上,两人以手指扶住两端,一人跪着口念咒语,请神明显灵,扶架下垂部分在沙上画出字样符号,作为神明的启示,用以占卜吉凶,或与人唱和。

4.圆梦

圆梦是一种占卜方式,认为梦中的事可以预示祸福,通过对梦的解说,附会人事的凶吉。分“正梦律”、“反梦律”两种。一般取“反梦律“较多,如:梦见失足踏排泄物,主进财。圆梦者,多为算命先生。遇有吉梦,则喜;遇有凶梦,则设法拨除,一般多到神宫许愿祈求保佑。

5.睇日、睇相

选择吉日以图趋吉避凶的活动。本星命之说,以为每天都有星神值日,逢青龙、明堂、金匮、天德、玉堂、司命等吉辰值日则为“黄道吉日”;如遇天罡、地煞、天牢等凶辰当道为“黑道凶日”。或将记年、月、日和时辰的天干(甲、乙、*、丁、戊、己、庚、辛、壬、*)、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二十四节气与五行(金、木、水、火、土)相联系,按生相相克之说,把一年总天数分为吉凶两类。凡婚娶、丧葬、造屋、远行等无不翻“皇历”或请“风水先生”择宜。逢吉方行,遇凶即止。

睇相:审察人的形貌以判断其命运的方法,包括相面、相手、相骨、相声、相气*等。

6.八字

民间认为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四柱)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项用两个干支字代替,合为八字。根据这八个字,可推算一个人的命运,称为“掐八字”,民间订婚须先交换八字贴。

7.听课(卦)

“听课”,即是在将行某事或测吉凶时,由于没有把握而借助某些器具或现象寻求信息或解答,由此满足心理需求的行为。民间“听课”,当日早上要食斋菜,以示诚心。施卦前要择吉时,通常取一木制水舀子(俗称“瓠靴”的取水杓)作卦具,放入水缸,浮于水面,再拨动水舀子柄让其旋转。停止转动时,“听课”者按照水舀柄所指方向,忌张声,默默出门口,当听到第一句声音,即为卦语,然后请堪舆先生解卦,预测事物吉凶福祸。


潮汕中元节习俗5

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中元节,在广东,潮汕中元节习俗很有特*,有抢孤、放焰口、游灯等习俗,你听说过吗?以下是小编为你推荐潮汕中元节习俗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潮汕民间俗称此节为“七月半”,围绕此日为中心各地各选取不同日子、时间进行形式多样的“恤孤”活动,祭拜的对象是死前没有家属、死后没人奉祀的无主鬼魂之类群体,所以叫做“施孤”。

在潮语土话中,称“施”音为“薛”,比如词汇“闪失”等发音就是如此,因此时至今日,民间称呼“薛孤”的发音词语其实正是指这项祭祀活动。

潮俗在中元节,也要祭祀祖先。潮汕的施孤普渡,不限定在这一天;不过这一日是正日,比较隆重。一般的,由善堂或父母会等组织善信备办三牲粿品到义冢埔去修整裸露孤骨和祭拜,隆重者举行盂兰胜会,搭孤棚(祭坛),陈列大量三牲粿品、酒饭、纸钱、纸扎衣物,请和尚、道士到来念经、主祭。

祭品除上述食物外,还有衣帽、竹笠等等,甚至还有活猪、活羊和耕牛。祭拜之后,散发实物,或编号散发竹签牌子,让观众去抢,这就是所谓抢孤。

惠来县中元节要做七样棵晶:新妇仔、荷叶包、三角楼、六角楼、鸡规团、石榴仔和另一件普通果品。

潮安中元节也制作多种果品,其中有一种叫“鲤鱼果”,用糯米皮包米馅,捏成鲤形状,皮为红*,点缀节日的拜祖物品。

“拖死鬼”即通过神巫请死去的人来对话。这个神巫通常是妇女,人们用布蒙上她的眼睛,点上香,周围的人念咒,使其入迷。神巫就成了人鬼对话的媒体,人们可以通过她同死去的人谈话。当“死鬼”拖完时,即念“日落西山是冥昏,家家处处人关门,鸡鹅鸟鸭上条了,请阮童姐回家门。”这样才能使神巫解除昏迷状态,让其清醒复原。

这种民俗显然是一种迷信活动,但民间信者不少。除了七月,其他月份也有人请神巫“拖死鬼”。

在放大焰口时,要派船溯韩江至距城百余里的三河坝,赶在仪式开始前,边返航边点燃一只只用大陶钵制成的豆油灯,并把它们放下江里,意在引领八方孤魂野鬼前来受祭。

当法师高坐祭台之上,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一帮僧众诵念经文后,便将座边一盘盘面桃子及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便称为“放焰口”。“焰口”传说是印度的一种饿鬼的名称。这种鬼喉头细如针孔,常出口喷火焰。法师诵经是使他们的喉头放开扩大,才能咽得下食物。

过去,潮安等地中元节此日午后,小孩子忙着赶制鲤鱼灯,他们要模仿上元(元宵)节游灯,做一个小小的游乐。有些人把家中的竹箸,竖上一个鲤鱼粿,再在粿的身上,增插各*彩旗、香枝、蜡烛,点起火来,便算是简单的小鲤鱼灯了。

不过,七月十五给人们认为是“鬼节”,因此这一夜,大人不准孩子在附近游玩至深夜,而且要早点睡觉,这样,在游灯戏乐上,不免披上一层灰*的*影。

中元节施祭孤魂与祈望丰收又常联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于是,孩子们常喜欢悄悄跑到别家门口偷割“稻谷”,并常因此而引起家长们的争吵和动武。清乾隆《普宁县志》载该县中元节“至夜插香列烛于路”、“农民插竹挂纸钱于田中以祈谷”。七月半正值水稻扬花季节,此俗或许是农民祭稻谷之神,或许是祈鬼灵以助农事。

 


潮汕人过清明节习俗6

清明节,很多人都很好奇潮汕清明节习俗。那它有独特的风俗呢?以下是小编为你推荐潮汕人过清明节习俗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潮汕清明节习俗1:食薄饼

清明食薄饼在潮汕很盛行,几乎每家每户都不例外。卷薄饼是用精面粉拌人适量温水后,充分搅拌搓捏成团块状,置于炉火上面的煎盘(平底铁锅),烙成圆形薄饼皮,然后包裹馅料。

料有咸、甜两种,咸馅用烹熟的豆芽、韭菜拌人鸡肉或猪肉丝、香菇、虾干、蛋丝,油煎葱珠等调料。入口时又在饼皮上涂抹香甜适口酱料即成美食。甜馅料用白糖加工制成的酥脆薄片糖或再加入瓜册丝,芝麻等佐料包裹薄饼皮即成薄饼。

潮汕清明吃薄饼有个传说。清康熙十四年(1675),郑成功之子郑经率兵围攻闽南的漳州城,清*守将黄芳度出兵顽抗,围城数月,城里居民饿死无数,尸横街巷,存活者便用草席裹尸掩埋。同年10月间,清*投降,漳州百姓为悼念死难亲友,特做薄饼状如草席裹尸,以此祭祀亡灵,此俗世代相传成风。

潮汕清明节习俗2:上坟

潮汕清明节的民俗主题是扫墓,俗称“过纸”、“挂纸”或“上坟”。谓之“挂纸”,是因清明扫墓时,“松楸丘陇间遍悬楮钱”(清乾隆《揭阳县志》),因要与冬至扫墓有别,清明扫墓叫“挂春纸”,而冬至扫墓则称为“挂冬纸”。

潮汕人“挂纸”时间通常在清明节前后各三天这段期间进行,当中以清明正日挂者为最多。当天,家人们吃完早餐后,便带着锄头镰*畚箕等物和供品上山扫墓。到墓地,要先拜土地爷,然后才开始祭拜自己的先人。

扫墓者到了坟地,把坟上的杂草除尽,坟堆上土少的地方再用土填起,然后把水果三牲饼食排列好,把小酒杯添满,再上香致意,接着用五彩纸条遍插坟头。潮人这一种习俗,与中原古俗大致相同。

潮汕清明节习俗3:蒸朴籽粿

据传昔年元兵于清明前入侵潮汕地区,杀戮掠夺,民不聊生,百姓被迫无奈而避入山林之中,饥不择食,只好采摘朴籽叶、果籽充饥,后人为永记深仇大恨,故有“清明食叶”民谚。潮人世代相传清明节加工蒸制“朴籽粿”的风俗,沿袭至今。

朴籽粿制作工序并不复杂,但却处处考究:需将采摘下的朴籽树叶和青朴籽清洗干净,用石磨或石臼捣烂,加入大米磨成粉末状,与适量的糖、水及发酵粉混合均匀,装入特制的桃形粿印或梅花粿印中蒸熟。蒸熟后的朴籽粿裹着一层青绿*,冒着热气,入口松软香甜,还有一股粕籽树叶特有的草*香味。

 


关于潮汕端午节的传统习俗精选7

潮汕过端午节可引用一首诗来概括“家家插艾望消灾,欲食粽球兴满怀。更喜龙舟竞渡处,锣频鼓急桨花开。”端午节有不少习俗,如忌拜祖先、赛龙舟、吃粽子、吃栀粽、插艾浴(喝)*汤,吃真珠花菜煮猪血汤等。下面小编为您介绍。

人文

1、赛龙舟

潮汕有韩江、榕江、练江三条主要河流,支流河溪交错,水流平缓,是赛龙舟的黄金水域。端午节期间潮汕人赛的龙舟一般有三种,一种是大型龙舟,长20—30米,宽1.4—1.6米,设20—30对桨,周身彩绘鱼龙图案。另外两种是彩头船(饶平、南澳一带)和龙船仔。

有些地方(如澄海),人们在赛龙舟后,要饮“龙舟水”,吃“龙舟饭”,祷求平安健康。

2、插艾花浴(吃)*汤

潮汕“端午节”的另一主要习俗是插艾花浴(吃)*汤。这一天,各家各户门上要插艾(或有些地方是炙艾),“艾虎形以辟邪秽”,驱瘟辟邪。另外,这一天称作“圣日”,吃*最有效。

潮人早餐有吃“五果汤”的习俗。“五果汤”即莲子、玉米、白果、黄豆、怀山等煮成。异族家的婆婆端午节这一天一定要用艾水洗澡,去风湿等。

3、吃端午粽

潮汕人家,世代相沿,端午包粽,是祭吊屈原遗风之一。民间有句“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的气象谚语,可见粽球已成为潮汕名小吃的历史悠长。

在潮汕地区,粽子内部除了猪肉和绿豆外,还会添加咸蛋黄和甜豆沙,有些人还会加入莲子等,在食用前淋上一层经稀释过的糖浆,撒上一些芝麻,让整个咸香的粽子带上一丝甜意,实为特别。

4、吃“麦熟”

据《潮州府志》载:“大城所设正千户二员,副千户三员,百户十员,镇抚一百,旗*一千二百二十三员。”这些人来自大江南北,也带来了包括饮食习俗在内的各种风俗。像每年清明节过后,当地便盛行吃一种叫“麦熟”的食物。饼是从清明节开始,做到端午节过。

“麦熟”的出现跟古时所城大量来自北方的驻兵有关。明朝的时候,当时就有部队驻扎在所城。麦熟的时候,大丰收,(当时*兵将)收成的麦碾成粉(制作面皮),就叫做“麦熟”。

5、吃栀?

在潮汕地区,栀?一年里仅有在端午节时才有销售。潮汕人家端午食栀?,希望清热祛疫助消化。

制作栀?需将采摘下的栀子洗净捣碎,浸泡滤渣成为黄*汁液,后与糯米浆搓匀,放入专用?帕,装入蒸笼蒸熟。蒸熟后的栀?呈棕黄*。放凉后食用,食用时不用*切,而用纱线牵拉切成小片,蘸着白砂糖吃。

6、吃食真珠花菜

潮汕人有时还干脆将端午节称为“漏屎(拉稀)节”。在这时节,除了要服食圣甘枳和朴籽?,还吃食真珠花菜(白花艾),用黄栀和蒲姜石灰制成的“栀?”,或者用凉粉草做成的草?等食物。

这个时节,有一种“野菜”,潮汕人叫“叶下红”,每年只有这端午节才最稚嫩,长辈说此菜有清肠胃热的功效。

7、吃“圣甘枳”

“清明食叶,端午食*”是一句流传广泛的潮汕饮食俗语。汕头当地的民俗是,清明时节要吃食朴子树叶,端午节则要吃食驱虫良*“圣甘枳(使君子)”。

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端午节是驱毒“圣日”,吃了*能立即见效,且效果显着,非这一天吃效果不大。记得小时候在端午节这天家长会用“圣甘枳(使君子)”炒鸡蛋给小孩吃,轻松驱蛔虫。

8、悬插“五瑞”

潮汕人家,端午相沿要在门楣、门环以至屋檐下,悬挂一束束用“红头绳”系扎着的艾草、菖蒲、榴花、蒜头、龙船花共合为五种称“五瑞”。旧俗传为“合五”以招屈原之魂,其实,古代潮人先贤是针对“恶月”瘟疫猖獗而采取的防疫保健措施,意在驱瘟辟邪。


潮汕地区春节习俗大全8

潮汕地区的春节习俗之除夕

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天晚上称除夕,潮汕习俗谓之“过年”。

除夕前人们便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了:买鸡、鹅、鸭、鱼肉;添制新衣饰;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等。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旧俗过年前,男必新理发,女必“挽面”,现女子多为剪发美容。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囤”。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品,以备过年之用。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

过年夜守岁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来临,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鸣放鞭*。

潮汕地区的春节习俗之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日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晓喜*声声,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大吉(即柑,柑大于桔,故称大吉)、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向上辈敬茶祝福。这天多数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荤。早餐后大人携小孩带上大吉到亲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贺发财添福等吉利话;主人请客以大吉、槟榔(古俗敬槟榔,今用青橄榄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赠上大吉贺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赠,俗谓转敬式换吉,意在回敬美好祝愿。

初一早,不少舞狮班及英歌队敲锣打鼓到各村各户参拜贺年,主人燃放鞭*以迎。还有手摇万年青叶(俗谓摇钱树)或手执书有“招财进宝”等吉利句小红纸贴于人家门上的;或是吹唢呐、敲竹板、唱歌谣、做四句、说吉利话挨家贺年的,都趁着讨点赏钱。初二、初三日乡村圩镇多组织有庆新春文娱活动,除搭戏棚演潮剧、山歌剧、做皮影戏外,还有大锣鼓队、虎狮队、英歌队、舞龙队等沿街挨村寨*表演。今还有映电影、赛球、书画展、猜谜语等。白天夜晚人们成群结队尽兴游赏观看,一片迎春的热闹喜乐气氛。

潮汕地区的春节习俗之吃团年饭

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除夕将至。于是,主妇们便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记的。因此,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首先必须“拜老公”(祭祖宗)。祭祖时,应该将代表祖宗的香炉从神龛上请下来安放在供桌上,然后焚香祷祝,请祖宗用餐。然后长幼依序跪拜,这充分表现出潮人慎终追远、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祭毕,将祭祖用的饭菜重新热过,设大桌于大厅,一家人团团围坚,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一家人不论平时天各一方,或者平时有多少疙瘩,这个时候也应该欢声笑语,不能说伤心事或吵闹。

用过晚餐,家中主妇就忙着收拾饭桌,于是,一场大清扫活动便开始了。这一次清扫不用很讲究,纯粹是为了清洁卫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场,必须用松枝掇草扫刷。然后便生炉起火,开始准备明天祭神的供品斋菜。斋菜的种类很多,有芋头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枣子做的,有的则是用花生米、芋头与番薯合起来做的。做斋菜的料都应该在下午时就准备完毕,让其晾干。炸斋菜时,等炉火生好的时候,放上一口铁锅,注上大量花生油。等油沸时,用这些料子拌以粉浆往锅里一放,它就在油锅里吱吱地冒气泡。熟时,黄澄澄、香喷喷地格外诱人。这时,家中若有客人,女主人就会献上新炸斋菜一盘,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让你尝尝遐迩闻名的潮汕小食的美味。

潮汕地区的春节习俗之送压岁钱

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看。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特别有趣的是,小孩临睡前,父母必将一张大面值*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将*票取回。

潮汕地区的春节习俗之拜年,送大桔

拜年,又称为“拜正”。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后就立刻向亲戚朋友拜年去了,回来后才吃饭。

拜年的人,无论带了多少礼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谐音“大吉”,带多带少都没有关系,但是不能

是奇数。拜年者进了亲友的门,应该看不同对象说不同的祝语。对老人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老人会咧开没牙的嘴笑;对有工作的人则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听的人会觉得十分顺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读书的小孩,他们最希望的莫过于新年学习进步、成绩突出。送他们这种祝语,他们会对你十分友善。落座后,主人会殷勤沏上闻名遐迩的潮汕工夫茶待客。临走,主人便会从来者的礼物中留下两个大桔,然后取出自家大桔交换,意在互赠吉祥。有好诣诙谐者新正出门给人拜年,往往只在裤兜里装上两个大桔,一一拜年后,裤兜里依然是装着两个大桔不变。因此,民间有善诣者称年初的拜年礼俗为“换柑运动”。

潮汕地区的春节习俗之回娘家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这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关于潮汕地区春节习俗介绍9

潮汕地区春节习俗

在*传统的节日中,最重视的就是春节。因此,潮汕地区便有着许多既同于中原地区又异于中原地区的习俗活动。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在潮汕地区的春联中,经常还看到单扇门儿或谷簟、福龛上贴着斗大的一个“春”字。“春”字在这里有两层含义:一层表示春回大地,万象更新;一层巧借“春”与潮音的“存”相谐,表示年年有余的良好愿望。这跟北方人喜筵上吃鱼,谐音“余”有异曲同工之妙。传说潮汕地区的对联中最有名的是明朝潮州才子林大钦撰写的“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堂”一联。

春节期间,潮汕的另一个有特*的民俗活动便是“掼春盛”(春盛,一种分成三四层的,有盖子的竹编礼篮,通常是成对使用,所以也叫“担春盛”)。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年初一早上,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年,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