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经常有小伙伴私信询问从青奥会,看体育如何与教育相结合相关的问题,今天,茄考网小编整理了以下内容,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二届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已在南京揭幕,相比6年前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壮丽场景,南京青奥会简洁精练的开幕式表演也许会让很多人难言过瘾。青奥会不仅开幕式表演规模大大缩水,就是参赛人数、赛会周期也明显不及奥运会,还有参赛选手的年龄被严格限制在15~18岁,这些青少年选手的整体竞技水平必定难与成年运动员相提并论。但青奥会并非“迷你版”或“低水平”的奥运会,正如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所说,竞赛只是青奥会的一个载体,更重要的是让青年在这里相互结识、交流,了解世界、推广体育、传播文化、共同成长。帮助青少年成长是青奥会最重要的使命,也让青奥会的教育意义远大于竞赛意义。
对于青少年体质状况堪忧、青少年体育工作急需大力推进、社会体育文化正在逐渐形成的中国来说,青奥会的举办可谓恰逢其时,它可能颠覆大多数中国人长久以来已形成的狭隘体育观念,也在中国人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从中可以窥测体育如何与教育相结合。
一位奥运冠军的感悟
作为本届青奥会38名模范运动员之一,奥运冠军吴静钰将在青奥村中与广大青少年运动员分享自己的人生感悟。吴静钰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均获得跆拳道冠军,是国际跆拳道联合会向本届青奥会推荐的唯一一名跆拳道模范运动员。吴静钰希望与青少年奥运选手分享的不仅仅是她辉煌的奥运历程,还有自己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经历的一段人生迷茫期。8月13日下午,吴静钰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时回忆,2008年夺冠后,曾有一段时间,她迷失了继续努力的方向,“如果从事体育运动就是为了获得比赛成绩的话,那么,我已经是奥运冠军了,我问自己,为什么还要那么苦、那么累地继续练下去?”
如果以当前中国社会仍占主导地位的体育观念去回答吴静钰,她不会得到重新燃起练跆拳道热情的答案,她很清楚,“就体育而言,我们还是比较重视成绩的。”
成绩几乎是对一个运动员的唯一要求,成绩也是中国竞技体育的核心目标,一个已经达成核心目标的中国运动员,的确很难再找到继续前进的动力。
幸运的是,吴静钰没有放弃,尽管以中国竞技体育的成功标准判断,她已经功成名就,但内心对跆拳道运动的眷恋,让她依然坚持在训练场和赛场上。
吴静钰开始思考,成绩目标显然不能作为激励一名运动员不断进取的长久手段,只有运动员对一个运动项目真正的热爱和由此得到的快乐,才是激发他们斗志的最强大动力。
经过那段人生迷茫期的吴静钰,对体育的理解有了自己的答案,“爱好,快乐,梦想和体育精神。”在这个答案的基础上,吴静钰开始关注体育人的积极改变,“除去健康的体魄外,还可以培养一个人面对困难、战胜困难的信心,树立梦想、实现梦想的决心,以及收获更快更高更强的精神。”
“竞赛成绩不是体育的全部,体育对一个人的积极影响和改变才是它的最大价值”。这是吴静钰对体育的最终理解,如今,她希望更多的中国人对体育也能有相似理解,希望中国社会能够创造更好的条件支持青少年参加体育运动并从中受益。
一所学校实践体育教育功能的收获与无奈
不能回避的现实是,中国家长倾向于认为孩子参加体育运动是浪费时间、会影响孩子学习的现象还没有根本性改观。
南京雨花台中学是南京一所名校,教学质量优异,并且在校园足球开展上取得较好成绩。在这所学校中,不仅足球队战绩显赫,更有多达90%的学生参与到足球活动中,其中40%的学生喜欢踢球,经常踢球。
在学校体育教师吴伟看来,让学生家长支持孩子踢球并非易事。吴伟回忆,“学校在2002年开始开展校园足球活动时,很多家长是不支持的。”家长的担忧主要基于两点:踢球占用孩子学习时间;踢球可能给孩子带来人身伤害。
学校反复向家长告知,孩子踢球在安全条件下进行,时间是可控的,绝不会占用学习时间。这才有部分家长转变了态度,但也只是表示不反对孩子踢球而已。
吴伟表示,真正让更多家长开始支持孩子踢球的原因,是一些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孩子在踢球后学习成绩未受任何影响。“渐渐有不少年级排名前50的孩子喜欢踢球,他们学习上是优等生,踢球也是积极分子,他们以现身说法的方式证明,体育运动与学习不矛盾。甚至,为了留出踢球的时间,这些孩子需要在学习时达到更高效率,孩子的学习能力还得到了促进。”
如今除假期之外,每天午休时间和下午放学后,南京雨花台中学的足球场上都热闹异常,踢球的学生自发地将足球场分割成几个区域,不浪费每一处可以踢球的空地。这与学校在开展校园足球之前的情景反差巨大,吴伟回忆,“过去,足球场上空空荡荡,几乎看不到踢球的学生。”
增强体质、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荣誉感,运动给孩子带来诸多好处,这是学校上下都看得到的。一些班主任也主动摘去了对体育的有色眼镜,吴伟表示,学校出现了积极带领学生在课余时间踢足球比赛的班主任,有些班级一学期能踢七八场比赛,这在过去都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校园足球的氛围在南京雨花台中学已经形成,但即便这样,不反对和反对孩子踢球的家长依然各占一半。“只能说,支持孩子踢球的家长在逐渐增加,但不支持的家长仍大有人在。”吴伟表示,这些家长对体育的偏见根深蒂固,“他们不仅未意识到缺少体育运动对孩子体质的不利影响,也看不到体育对孩子全面发展的作用。在这些家长的心目中,孩子只有学习是最重要的。”
不要再以狭隘的体育观误导大众
说到青奥会,南京的初三学生蒋雨桐明确告诉记者,青奥会不只是青少年运动员进行比赛的盛会,更是交流、教育的大会。蒋雨桐除了要看青奥会的比赛,还希望自己参与青奥会面向普通大众进行的体育运动体验和文化教育活动。
在南京筹办青奥会的4年里,南京媒体也经历了一次学习青奥知识、传播青奥知识的洗礼,江苏作为自古以来的文人之乡,体育的育人价值或多或少对当地百姓的传统观念产生了触动。
“中国社会轻视体育的教育功能,这一现象不可能一下子改变。”奥林匹克专家、北京体育大学教授任海向记者表示,在中国,体育走向了两个极端——精英化和保健化,体育要么被当成了夺取大赛成绩的精英体育,要么被视作养生手段、保健手段,两种倾向都严重影响了体育教育功能的实现,尤其是对青少年群体。
在青奥会来到中国之前,从来没有这么多有关“体育是教育手段、体育与教育结合”的概念深入中国社会。任海表示,“这几年我们举办了几项大赛,从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到现在的南京青奥会,我们要利用这些大赛对大众产生影响,要宣扬的不是拿了多少金牌,应该让社会知道奥林匹克运动的目的不是为拿金牌,而是为了培养人。”
“孩子一定要参与竞技运动,这不是精英体育,也不是保健式的健身,而是比赛性质的体育活动。”任海表示,“比赛就有社会交往,它可以把社会上严肃的规则通过玩儿的形式告诉孩子。公平竞争、合作、分工、道德等方面的教育目标也能通过玩儿的方式传授给孩子。”
“我们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狭隘地理解体育,竞技体育为国争光,群众体育锻炼身体,就这两个方面,没别的。应该考虑到体育有更大的功能,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我们的教练、领队,包括教育部门都对体育有偏见,总是要为国争光,看不到比赛对孩子的培养作用。中国社会需要整合,将体育、教育、文化结合起来,提供无缝衔接的服务。青少年体育是一个结合点,是精英体育和群众体育的结合点。”
奥林匹克卓越、团结、尊重的理念,都是为了教育青年。青奥会也是这样一个重要的教育机会和舞台,中国应该通过举办青奥会让学校和社会各界了解竞技体育更多的价值。
以上就是茄考网小编整理的内容,想要了解更多相关资讯内容敬请关注茄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