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联考成绩作为学生综合学习水平的重要评估指标,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下面是关于安徽省皖南八校2025届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安徽省皖南八校2025届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几年来教育工作中的争论,归根到底,集中地表现在“什么是全面发展”这个问题上面。“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类”,是马克思主义者所主张的,马克思主义者主张经过教育来达到这个目的。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谈全面发展,这是好的。但是,对于“全面发展”的理解,却有原则的分歧。从我国九年的教育工作的经验来看,资产阶级教育学者并不直接地公开地反对全面发展,他们甚至似乎是“积极拥护”这个方针的,但是他们主张把全面发展片面地理解为使学生具有广博的书本知识,同时却既不主张学生学习政治,又不主张学生参加生产劳动。这就实际上把全面发展庸俗化,使它等同于资产阶级的所谓培养“通才”的教育方针。我们共产党人,对于全面发展的了解,包含着这样一个根本内容,就是使学生们有比较广博的知识,成为多面手,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或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我们主张工人在工业生产中成为多面手,农民在农业生产中成为多面手,并且主张工人兼农民,农民兼工人,主张公民服兵役,军人退伍又成为生产者,主张干部参加劳动,生产者参加管理,这些主张已经在逐步实行。这种既有分工又能转业的办法,适合于社会的需要,比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分工合理得多,不仅增加了生产,而且在社会发生某种需要的时候,国家可以合理地调配生产力而不会引起社会的震动。在我国的工农业生产中,现在已经开始提出这样的问题:当某些产品达到了可以满足现时期人民的最高限度的需要而有余的时候,生产这些产品的一部分生产者就应当转业,转到另外的生产部门去,到那时,不转移就不合人民的需要,不合社会生产力继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继续提高的需要。我们的教育工作和国家的其他有关工作必须为这种转移准备条件。教育应该使学生得到广博的知识,但是广博到什么程度,就要看具体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将来,在完全巩固、完全发展、完全成熟的共产主义社会,将要培养出能够做很多事情,能够担任很多职业但是又有重点知识能力的人。这是我们的方向,我们必须向这个方向走去。在当前我国的条件下,我们能够培养多面手,还不能培养出“能够担任任何职业的人”。全面发展所包含的另一个根本的内容,是学生所学到的知识,须是比较完全的知识,而不是片面性的不完全的知识。这就必须实行教育为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马克思对于他所理想的未来教育说:“这种教育使每一个已达一定年龄的儿童,都把生产劳动和智育体育结合起来,这不仅是增加社会生产的一个方法,并且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类的唯一方法。”
(摘编自陆定一《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材料二:
总体来看,“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今天的涵义已大大拓展,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认识。
从宏观层面上看,第一,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邓小平曾指出:“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今天所强调的进一步下好教育“先手棋”,以教育现代化推进国家现代化等,很大程度上就是从这一立场出发。
第二,建立与现代社会经济结构相适应的教育体系。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结构正产生越来越大的变化,人们日益认识到,对一个强大的国家来说,实体经济至关重要,服务经济、消费经济等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实体经济良性循环之下的辅助与配套。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都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构建与经济发展要求相协调的现代教育体系。
从微观层面看,第一,促进学校和社会生产部门的联系对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学校整体层面上,就是要求在办学思想、办学理念上开门办学、开放办学,拆除学校与社会生产部门之间的藩篱,积极与社会生产部门链接,既吸纳社会生产部门的有益信息,同时积极回应社会生产部门的需求。
第二,德智体美劳诸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推进五育融合。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时,既指这五方面教育以及教育整体都需要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同时又指五种类型的教育要做到“五育”融合,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需要注意的是,“五育”在不同类型的课程中表现出不同的内涵与方式,例如,各类课程中的劳动教育目标,不仅仅是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未来必备的创造性思考和创造性劳动等等。
第三,大力开展劳动教育。新时代大力开展劳动教育,既要注重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创造幸福的理性认知和实践自觉;又要注重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大力弘扬崇尚劳动的劳动精神。
第四,有效实施科学教育。现代化生产要求每个劳动者必须掌握现代科学技术,这就必须不断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的科学教育水平。教材要反映生产劳动的新成就,加速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同时,与时俱进,改革课程的结构,学生既要学好基础理论,又要不断掌握高深新的专业知识和实用技能,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
(摘编自郑金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释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共产党人主张学生们成为多面手,既能分工又能转业,这种办法有助于社会生产,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B.我国工农业生产中或会发生产品有余而需要生产者转移的情况,教育工作必须为此准备条件,让生产继续服务人民。
C.不同时期各种条件不同,对知识“广博”程度的要求不同,陆定一据此认为国家当时不需要“能够担任任何职业的人”。
D.材料二提到“五育”在不同类型的课程中表现出不同的内涵,那么在各类课程中的体育目标中也可包括品德的树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克思主义者主张“全面发展”,但资产阶级教育学者将之片面理解为“通才”教育。
B.鲁迅笔下的藤野先生拥有广博理论知识及医学工作经验,符合材料一中“全面发展”的人。
C.今天强调下好教育“先手棋”,与现代经济和技术迅速发展而教育要同之相适应有关。
D.实体经济对中国富强之梦至关重要,故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等都需要做出相应调整。
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二中“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内涵的“微观层面”的一项是(3分)
A.某校研发“星娃农场”劳动课程,增长学生知识技术,培养保护生态的责任与担当。
B.物理课上,王老师强调要将所学物理知识转化为“生活助手”,在劳动中学会物理。
C.某校与某厂深度合作,结合该厂的前沿技术让学生沉浸式探索科学世界并调整课程。
D.教育应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保障。
4.材料一中多处使用的“归根到底”“就是”“必须”在论述中具有相似的表达效果,请简要说明。(3分)
5.班会上,大家就“新时代青年如何成长成才”话题展开讨论,推荐你发表看法。请你根据材料,从我们自身的角度谈谈可以获得哪些重要启示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读 山
贾平凹
在城里待得一久,身子疲倦,心也疲倦了。回一次老家,什么也不去做,什么也不去想,懒懒散散地乐得清静几天。家里人都忙着他们的营生,我便往河上钓几尾鱼了,往田畦里拔几棵菜了,然后空着无事,就坐在窗前看起山来。
山于我是有缘的。但我十分遗憾,从小长在山里,竟为什么没对山有过多少留意 如今半辈子行将而去了,才突然觉得山是这般活泼泼的新鲜。每天都看着,每天都会看出点内容;久而久之,①好像面对着一本大书,读得十分地有滋有味了。
其实这山来得平常,出门百步,便可蹚着那道崖缝夹出的细水,直嗓子喊出一声,又可以叩得石壁上一片嗡嗡回音。太黑乱,太粗笨了,浑浑沌沌的。早晚一推窗子,黑兀兀地就在面前,午后四点,它便将日光逼走,阴影铺了整个村子。但我却不觉得压抑,我说它是憨小子,憨得可恼,更憨得可爱。这么再看看,果然就看出了动人处,那阳面,阴面,一沟,一梁,缓缓陡陡,起起伏伏,②似乎是一条偌大的虫,蠕蠕地从远方运动而来了,蓦然就在那里停下,骤然一个节奏的凝固。这个发现,使我大惊,才明白其中大智:(甲)
于是,我常常捉摸这种内在的力,寻找着其中贯通流动的气势。但我失望了,终未看出什么规律。一个山峁,一个山峁,见得十分平凡,但怎么就足以动目,抑且历久 一个崖头,一个崖头,连连绵绵地起伏,却分明有种精神在团聚着 我这么想了:一切东西都有规律,山则没有;无为而为,难道无规律正是规律吗
最是那方方圆圆的石头生得一任儿自在,满山遍坡的,或者立着,或者倚着,仄,斜,蹲,卧,各有各的形象,纯以天行,极拙极拙了。拙到极处,却便又雅到了极处。我总是在黎明,在黄昏,在日下,雨中,以我的情绪去静观,它们就有了别样形象,愈看愈像,如此却好。如在屋中听院里拉大锯,那音响假设“嘶,嘶,嘶”,便是“嘶”声,假设“沙,沙,沙”,便是“沙”声。真是不可思议。
有趣的是山上的路那么乱!而且没有一条直着,能从山下走到山顶,能从山顶走到山底,常常就莫名其妙地岔开,或者干脆断去了。我终未解,那短短的弯路,看得见它的两头,为什么总感觉不到尽头呢 如果将那弯线儿拉直,或许长了,那一定却是感觉短了呢,因为城里的大街,就给人这种效果。这效果太过直白无趣。我懂了:(乙)
我早早晚晚是要看一阵山上的云雾的:陡然间,那雾就起身了,一团一团,先是那么翻滚,似乎是在滚着雪球。滚着滚着,满世界白茫茫一片了,偶尔就露出山顶,林木蒙蒙地细腻了,温柔了,脉脉地有着情味。接着山根也出来了。但山腰,还是白的,白得空空的。正感叹着,一眨眼,云雾却倏忽散去,从此不知消失在哪里了。我想这不是别的什么,大概这阅历久久的大山们在显示妩媚和灵怪,也说不定。
如果是早晨,起来看天的四脚高悬,便等着看太阳出来,山顶就腐蚀了一层红色,折身过山梁,光就有了棱角,谷沟里的石石木木,全然淡化去了,隐隐透出轮廓,倏忽又不复存在,③如梦一般。完全的光明和完全的黑暗竟是一样看不清任何东西,使我久久陷入迷惘,至今大惑不解。
看得清的,要算是下雨天了。自然那雨来得不要太猛,雨扯细线,就如从丝帘里看过去,山就显得妩妩媚媚。渐渐黑黝起来,黑是泼墨地黑,白却白得光亮,那石的阳处,云的空处,天的阔处,树头的虚灵处……一时觉得山是个莹透物了,似乎可以看穿山的那边,有蓄着水的花冠在摇曳,有一只兔子水淋淋地喘着气……很快雨要停了,天朗朗一开,山就像一个点着的灯笼,凸凸凹凹,深深浅浅,就看得清楚:远处是铁青的,中间是黑灰的,近处是碧绿的,看得见的那石头上,一身的苔衣,茸茸的发软发腻,小草在铮泠泠挺着,每一片叶子,像长着一颗眼珠,亮亮地闪光。这时候,④漫天的鸟如撕碎纸片的自由,一朵淡淡的云飘在山尖上空了,数它安详。
我总恨没有一架飞机,能使我从高空看下去山是什么样子,曾站在房檐看院中的一个土堆,上面甲虫在爬,很觉得有趣,但想从天上看下面的山,一定更有好多妙事了。但我却确实在满月的夜里,趴在地上,仰脸儿上瞧过几次山。那时月亮还没有出来,天是一个昏昏的空白,山便觉得富富态态;这时候月光上来了,但却十分地小,山便又觉得瘦骨嶙峋了。
到底我不能囫囵道出个山来,只觉得它是个谜,几分说得出,几分意会了则不可说,几分压根儿就说不出。天地自然之中,一定是有无穷的神秘,山的存在,就是给人类的一个窥视吗 我趴在窗口,虽然看不出个彻底,但却入味,往往就不知不觉从家里出来,走到山中去了。我坐在一堆乱石之中,聚神凝想,竟几次不知了这山中的石头就是我呢,还是我就是这山中的一块石头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城里,“我”感到身心疲倦;在老家,“我”享受懒散清净。老家人民不必忙碌,“钓几尾鱼”“拔几棵菜”的生活令人向往。
B.作者笔下的石头富有生命情调,《故都的秋》中的落蕊等颇显悲凉,作家将不同的情感赋予景物,使“物皆著我之色彩”。
C. “一时觉得山是个莹透物了”,作者通过想象描绘出山那边活泼生气的景象,寻常的细节中倾注了对自然的关注与热爱。
D.作者从多个角度读山,脉络条理自然清晰。如从记录“早晨”看山到描写“下雨天”看山,场景的转换有内在的连续性。
7.关于文中画横线处的比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句将山比作“大书”,照应了标题“读山”,自然总领全文对山充满哲理情思的描绘。
B.②句“虫”既形象地刻画出傍晚前山景的形态特征,又化静为动,体现出儿童的趣味性。
C.③句以“梦”设喻,恰如《荷塘月色》中“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般营造出幽静优雅之境。
D.④句将“漫天的鸟”比作“撕碎的纸片”,喻体生动新奇,陌生化效果增强了语言表现力。
8.本文饱含哲思。请将下面两句话分别补写到文中甲、乙处,并从“景与理”的关系角度说明理由。(5分)
①这就是含蓄,丰富吧!
②强劲的骚动正寓以屑屑的静寂里啊!
9.文末画波浪线句中,作者提到“到底我不能囫囵道出个山来,只觉得它是个谜”,全文是如何写出这种“谜”的感受的 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汉高专任萧何关中事。汉三年,与项羽相距京、索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鲍生谓何曰:“今王暴衣露盖,数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第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悦。
吕后用萧何计诛韩信,上已闻诛信,使使拜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诸君皆贺,召平独吊。曰:“祸自此始矣!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内,非被矢石之难,而益封君置卫,非以宠君也,以今者淮阴①新反,有疑君心。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财佐军。”何从之,上悦。
其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曰:“为上在军,拊循勉百姓,悉取所有佐军,如陈豨②时。”客又说何曰:“君灭族不久矣!夫君位为相国,功第一,不可复加。然君初入关中,得百姓心十余年矣尚复孽孽得民和上所为数问君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贷以自污。上心必安。”于是何从其计。上还,百姓遮道诉相国,上乃大悦。
(节选自《智囊·术智部》)
材料二: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於成功。
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 错不於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且夫发七国之难③者,谁乎 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
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未免於祸。何者 已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④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於其间。
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
(节选自苏轼《晁错论》)
[注]①淮阴:淮阴侯韩信。②陈豨:汉十年造反,遭汉高祖平叛。③七国之难:汉景帝即位后,采用御史大夫晁错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提议,从而引发了诸侯国的叛乱。④重:难。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得百姓A心十余年矣B尚复孽孳得民C和D上所为E数问君F畏君G倾动关中。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吊,文中指忧虑,与《陈情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中“吊”词义不相同。
B.被,文中指遭受,与《促织》“闻妻言,如被冰雪”中“被”词义相同。
C. “乃为自全之计”与《桃花源记》“乃不知有汉”两句中“乃”词义相同。
D. “欲求非常之功”与《鸿门宴》“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两句中“非常”用法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王与项羽在京、索一带相持不下时,屡次派遣使者慰劳镇守关中的萧何,鲍生认为是因君王对属臣心存疑虑。
B.黥布叛变,高祖御驾亲征,萧何像陈豨叛乱时一样,在后方强购百姓的田地,贬损自己的声望,使得高祖安心。
C.苏轼认为大禹治水,事先就预料到工程有决堤等可怕祸患发生,所以他能从容治理,体现出超绝的才能和意志。
D.苏轼认为七国力量强大,晁错却突然想削弱他们,导致他们叛乱;即使没有袁盎进谗言,晁错也会遭杀身之祸。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以今者淮阴新反,有疑君心。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财佐军。
(2)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
14.学习小组围绕“自全之计”展开了讨论,请从萧何、晁错中任选一位人物,结合其事迹写一则人物短评。(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15~16题。
四时读书乐
翁 森
夏
修竹压檐桑四围,小斋幽敞明朱晖。
昼长吟罢蝉鸣树,夜深烬落萤入帏。
北窗高卧羲皇侣①,只因素稔读书趣。
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
秋
昨夜前庭叶有声,篱豆花开蟋蟀鸣。
不觉商意满林薄②,萧然万籁涵虚清。
近床赖有短檠③在,及此读书功更倍。
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
[注]①羲皇侣:隐士,这里指诗人自己。②林薄:草木生长茂密之处。③短檠:一种油灯的代称。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北窗高卧”呈现读书的闲适之趣,陶渊明“南窗寄傲”融入归隐的傲世情怀。
B.诗人调动不同感官观察时节,通过视觉描绘夏的活泼趣味,从听觉角度渲染秋意冷清。
C.诗人体味读书之乐,好比煦暖南风、瑶琴一曲,又如在秋天霜夜赏玩高悬的明月。
D.两首诗的构思相同,描绘季节景物起兴,直抒“读书之乐”结尾,其间情景交融。
16. “树”和“叶”物象相同,为什么“昼长吟罢蝉鸣树”句用“树”,“昨夜前庭叶有声”句用“叶” 请结合《说“木叶”》相关观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小刚在作文中提到“忧患意识是促进个人进步、国家发展的动力源泉”,你建议他可以引用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 , ”两句加以论证。
(2)诗词名句巧联成对,是一种极富创意的艺术形式。如成都武侯祠有一副吟咏诸葛亮的对联,上联取自《蜀相》“ ”一句,下联是“一番晤对古今情”。又如题于南昌百花洲的对联,上联出自《琵琶行》中“ ”,下联是“闲云潭影日悠悠”。
(3)古人常以“梦”入诗,来强化诗歌的情感,或抒写绵绵怀念,或蕴含淡淡哀伤,或接续未尽之志……如“ , ”两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作为“奔月先行者”,进入环月大椭圆使命轨道的鹊桥二号中继星终于迎来了嫦娥六号探测器的到来,并在其近月制动过程中展示了太空的超强本领。鹊桥二号中继星是探月四期工程的“总开关”,后续探月四期任务也少不了它的“ ① ”。
嫦娥六号任务是人类首次月背采样返回,难度 ② 。为确保任务圆满成功,鹊桥二号中继星在先期到达环月轨道的一个半月里,坚持“苦练内功”,在顺利进入24小时周期的环月大椭圆使命轨道后, ③ 地开始各项测试工作。
首先,同正在月球背面开展探测任务的嫦娥四号完成对通测试,证明如果鹊桥一号中继星一旦退役,自己( A )。随后,与嫦娥六号探测器(地面状态)开展对通测试,与它调通后,便可证明鹊桥二号中继星能够与嫦娥六号正常开展通信。
完成上述两项关键试验后,又进行中继通信天线指向标定测试,确认天线指向精度满足要求。此外,还要进行一次完全模拟嫦娥六号任务月面工作前后的全流程演练,以有效保障其在轨运行全阶段实现各类重要数据信号的传送及其他重要功能。
( B ),鹊桥二号中继星终于可以暂时松口气:“我已就位,状态良好,嫦娥六号可以按计划出发!”
鹊桥一号中继星是为嫦娥四号任务量身定做的,( C )。为了服务众多探测器,鹊桥二号中继星用于接收月面探测器数据的返向中继链路,不仅要适应不同的调制方式,还要支持多达17种码速率,并能够根据需要自由切换。后续,探月四期任务有“空窗期”,这时鹊桥二号中继星也不会“放假”,而是摇身变成为一颗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
(摘编自《人民日报》相关报道)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6分)
20.文中有多处使用引号的表达,有人认为这样写降低了新闻的客观准确性,有人则认为不然。你的看法是什么 请结合新闻特点及本文简要说明。(4分)
21.校园公众号准备转载上文,请你为其拟写一则标题。要求:突出重点,至少使用一种修辞,不超过20个字。(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4分)
22. “好作品是写出来的,也是改出来的。”下面是小刚同学写景习作的片断,其中标序号的部分有五处表达不当,请你指出其中两处序号帮忙修改润色,并简要说明理由。要求:使语言准确生动,层次清晰过渡自然,主题立意鲜明集中。(4分)
介绍南京的秋天,栖霞山的红叶就像一张名片。
①秋天一到,②栖霞山的枫树就换上红色的衣裳。③遍山红叶像被火焰点燃了的“小手掌”,④一片一片红叶自由地落下,⑤映在清亮的潭水中,⑥绘成一幅充满古都韵味的秋日画。⑦漫步“二月花林”中,⑧随脚步聆听着轻轻踩在上面发出的阵阵噪音,⑨那是大自然为我们演奏的交响乐。那落叶归根的声音,好像在吟唱“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语言文字运用Ⅰ材料中提到“探月四期任务有‘空窗期’,这时鹊桥二号中继星也不会‘放假’,而是摇身变成为一颗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
人与机器不同,但在人的学习、工作过程中也都有或时间上、或心灵上,或主动、或被动的“空窗期”,有人“放假”,有人“充电”,有人“重游过去”,有人“寻找新方向”……
学会如何与人生的“空窗期”相处,其实也很重要。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结合自身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安徽省皖南八校2025届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 C(“陆定一据此认为国家当时不需要‘能够担任任何职业的人’”错误。原文是“教育应该使学生得到广博的知识,但是广博到什么程度,就要看具体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在当前我国的条件下,我们能够培养多面手,还不能培养出‘能够担任任何职业的人’”。)
2. B(对“全面发展”理解错误。根据原文“我们共产党人,对于全面发展的了解,包含着这样一个根本内容,就是使学生们有比较广博的知识,成为多面手……”“全面发展所包含的另一个根本的内容,是学生所学到的知识,须是比较完全的知识,而不是片面性的不完全的知识”可知,仅是“拥有广博理论知识及医学工作经验”的藤野先生不符合“多面手”“完全的知识”等,故不符合材料一中所称的“全面发展”的人。)
3. D(体现的是“教育要培养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属于宏观层面内涵。A.体现的是“大力开展劳动教育”“德智体美劳诸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推进五育融合”,属于微观层面内涵;B.体现的是“德智体美劳诸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推进五育融合”,属于微观层面内涵;C.体现的是“学校和社会生产部门的联系对接”“有效实施科学教育”,属于微观层面内涵。)
4.①这些词语在文中或表总结,或表达肯定,或强调必要性与主观判断,(1分)②都起强调作用,论证观点鲜明突出,(1分)③语气铿锵,都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号召力,(1分)④表达出作者自信、坚决的态度、立场。(1分)(共3分,任答三点。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5.①积极将学习融入到生产劳动的过程之中,增长各种知识才干,全面发展。②扎根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选择将个人成长成才之路融入时代发展需要中。③要与时俱进,终身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知识、能力,尤其科学素养、创新精神。(每点 2分。本题在表达自然流畅、条理清晰的前提下,可按关键词赋分,如“结合生产劳动”“全面发展”“扎根社会时代”“与时俱进”“终身学习”“重视科学素养”“提高创造创新能力”等,每个关键词1分。)
6. A(“老家人民不必忙碌,‘钓几尾鱼’‘拔几棵菜’的生活”错误。原文是“回一次老家,什么也不去做,什么也不去想,懒懒散散地乐得清静几天。家里人都忙着他们的营生,我便往河上钓几尾鱼了,往田畦里拔几棵菜了”,可知“钓几尾鱼”“拔几棵菜”写的是我个人回老家后懒散清净的生活状态,而“家里人都忙着他们的营生”。)
7. C(“恰如《荷塘月色》……般营造出幽静优雅之境”错误。本文中以“梦”设喻写景,突出早晨看山时不真切的茫然感受,没有表现出优雅之境,)
8.甲:② 乙:①(两处补写正确共1分)
甲:② 理由:甲处前文先写山的浑沌、凝固,再于观察中表现其贯通流动的气势,(1分)表现出力(动)势于静寂中酝酿的哲理,(1分)故选②句。(“景”的概述必须与“理”的关系紧密)
乙:① 理由:乙处前文描写山路之乱的趣味,对比城里大街的直白无趣,(1分)说明弯曲中蕴含着含蓄和丰富的哲理,(1分)故选①句。(“景”的概述必须与“理”的关系紧密)
9.①作者从多个角度描绘山的形态特质,雄伟、浑沌、静谧、无规律、灵怪、梦幻、莹透……山的变化无常尽显大自然的“谜”之神秘。②作者在表达对山的精神内涵的思考时多处使用问句、猜测说法、直抒疑惑,体现出山中深邃的哲理、智慧像谜难以被译解。③作者在文末两段留下高空视角下的山的形态空白,以山与人的心灵对话创设物我交融的状态,激起读者想象并思考山与人的关系的未知之谜。(每点 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如从“象征”“暗示”“陌生化”等角度。)
10. B D F
11. B(词义不相同。“闻妻言,如被冰雪”中“被”是“覆盖”的意思。)
12. B(“萧何像陈豨叛乱时一样”错误。由材料一第三段可知,萧何准备采取上次皇上讨伐陈豨叛变时的相同做法,即在后方鼓励人民捐献财物支援前方;可后被人劝说,为了保全性命,故意低价强购百姓的田地,从而贬损自己的声望,使皇上安心。)
13.(1)因为现在淮阴侯的谋反刚被平息(或“因为现在淮阴侯刚刚谋反”),(所以皇上)也怀疑相国的忠心。我建议相国恳辞封赏不受,并把家中财产全部捐出充作军费。(新:刚刚;让:辞让;悉:全、都。以上各1分,句意1分。)
(2)按情理来说(从情理上说),皇帝本来已经觉得这是勉为其难的事情,但又难于反对他的建议。(以:按照;固:本来;难:以……为难,以上各1分,句意1分。)
14.示例:选萧何。萧何听取建议,率领子弟和君主并肩作战,辞让赏赐并以家财充军,主动贬损声望,从而消除了皇上的疑虑,保全身家性命。萧何善听良言,懂得进退取舍、明哲保身之智。(结合材料概括做法和结果各1分,发表合理评价1分;酌情扣减“人物短评”表述赋分1分。)
示例:选晁错。晁错于祸患安危中,让皇帝亲征,而自己留守,结果被忠臣义士愤恨,被小人离间致死。晁错欲求功业却缺乏临危不惧的君子担当。(结合材料概括做法和结果各1分,发表合理评价1分;酌情扣减“人物短评”表述赋分1分。)
15. B(“诗人调动不同感官观察时节,通过视觉描绘夏的活泼趣味”错误。《夏》诗中也有“昼长吟罢蝉鸣树”的听觉描写。)
16.诗歌语言带有形象性、暗示性的特点,同一物象以不同语言形象可传达出不同意趣。(2分)树,枝叶繁茂富有绿色生机的整体形象,夏蝉在树林中鸣叫,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表现夏天读书心旷神怡的无穷乐趣。(2分)叶,轻小零散的独体形象,秋风穿过叶间,簌簌之声更显秋意的清冷静谧(但不悲戚),衬托享受挑灯夜读的逸致。(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17.(1)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2)三顾频烦天下计 枫叶荻花秋瑟瑟
(3)示例: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小楫轻舟 梦入芙蓉浦/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18.示例:①一臂之力(鼎力相助/运筹帷幄) ②不言而喻(前所未有) ③马不停蹄(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孜孜不倦)
19.示例:A可以立刻接棒为嫦娥四号服务 B顺利完成这些工作后 C而鹊桥二号中继星则肩负多个任务
20.示例:可以使用。文中多处使用引号,或以特定称谓突出鹊桥二号中继星的地位、作用,或以拟人的写法寄寓航天人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的工作作风,或借特殊含义表现鹊桥二号中继星的任务能力,(2分)新闻内容、报道价值仍是客观准确的,(1分)在科普类报道中,这样表达增强了新闻语言的生动性、文学性、可读性等。(1分)(若回答“不可以使用”,最高不超过2分。)
21.示例:鹊桥二号“苦练内功”,尽心助力探月工程(报道对象1分,主要事件或特点1分,语言生动引人注意1分,)
22.示例:①“秋天一到”改为“每当秋意正浓时”。理由:表达不准确,时节与物候特征不符。③“小手掌”改为“天边晚霞”。(或点燃了的“小手掌”改为“点燃了似的”)理由:表达不生动贴切,喻体的选择与本体意境不符。④整句删除或置于第⑧句前面。理由:内容衔接不畅,层次混乱。⑧“阵阵噪音”改为“簌簌响声”。理由:用语情感色彩不当,不符合语境及主题立意。⑨“交响乐”改为“乐章”。理由:表达不准确,语意与语境相矛盾。(每处2分,指出序号并修改润色给1分,理由得当1分;任答两处。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23.参考立意:
①人生需要“空窗期”,走走又停停
②一段孤独的“空窗”,不是人生的“空白”
③拼搏“空窗期”,突破蓄力时
高三语文怎样复习最有效
一、指导思想:
依据新课标及考纲精神,结合我校学生实际,确定20xx年复习备考的基本原则是:基础第一,效率至上。在具体复习过程中,坚持学生作为复习的主体思想,遵循“突出双基、注重能力、分类突破、提高素养”的原则,抓强化训练这条主线,重建教材和语知两个体系,突出语用、阅读和作文三个重点,实施科学备考。
二、复习备考思路
1、认真组织高考备考的教学研究,继续在复习策略、课堂教学、应试能力、信息整合等方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通过组内互研、校际交流、出外培训等形式不断提高高三语文复习备考及教科研水平,力争高考语文成绩有较大突破,为总分提升多做贡献。
2、进一步提高复习备考效率,使备考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合理性,形成高效益的教学机制,为高考成绩的全面提高奠定基础。
3、抓好“目标学生”的补差工作,为目标学生的顺利上线做贡献。
4、继续积累陕西五年语文备考经验,针对我校学情构建适合我校特色的学案及复习备考模式。
5、进一步强化达标意识,强化协作精神,通过学段测试、模考、联考等形式引导学生及时总结,形成体系,强化考技考能。
高三语文备考复习方法总结
1. 根据字义确定读音:多音字读音随义变,比如"巷"在"巷道"中读"hàng",而在日常用语中读"xiàng"。
2. 记录少用读音:如"迫"在"迫击炮"中的"pǎi"为特例,其余都读"pò",记住特例有助于整体记忆。
二、形声字识记
形声字要理解声旁和字义的关系,如"奖掖"的"掖"与"掖"字旁一致,而"炽热"的"炽"则不同。
三、形似字区别
通过字形分析和语境理解,比如"缜密"的"缜"与"滇池"的"滇"虽然相似,但读音不同。
四、音同义异字形
理解字义,分析字形,如"惩前毖后"的"毖"与"毙"形旁不同,含义有别。
五、修改病句
掌握修改病句的规则,注意词语搭配、逻辑关系,避免错误。
六、扩展与压缩语句
明确要求,根据语境合理扩展或概括,注意修辞运用。
高三语文学习要遵循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自求自得、博研结合的原则,同时注重生活与语文的结合,培养阅读、思考、写作和表达能力。通过科学的复习方法,如五遍读书法、笔记整理等,结合基础知识、文言文和作文训练,才能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积累是关键,每天坚持,点滴进步,终将提升语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