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让小编来大家介绍下关于历史必修二相关实用知识点梳理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的历史知识内容也逐渐增多,加深,学生们复习时压力会大,学会更好的进行历史重点知识的总结可以缓解压力,为方便大家,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梳理,希望各位高考学子能够喜欢!
历史必修二相关实用知识点梳理篇1
一、苏联改革原因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二、主要改革活动
1.赫鲁晓夫改革
(1)内容
政治改革:主要是平反冤假错案;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
经济改革:首先从农业开始:加大农业的投入;鼓励垦荒。
工业方面,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精简机构
(2)结果及原因
收效甚微,因为: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对斯大林的功过没作实事求是的分析,造成了人们的思想混乱。
2.勃列日涅夫改革
(1)内容
政治方面:强调加强党的集体领导,同时提出扩大党内外民主,实行集体领导原则。
经济方面:把改革的重点转移到工业方面: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扩大企业的自主权
(2)改革的结果及其原因
改革的结果,前期取得一些成果,但最终失败。
原因:一是仍然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二是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这种过高估计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进一步阻碍了改革进程。三是这一时期苏联推行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加重了经济负担。到1975年以后,国民经济进入停滞时期。
比较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改革:
共同点:扩大企业自主权,强调集体领导原则
失败的共同原因: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对国情认识不清(根本原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3.戈尔巴乔夫改革
(1)内容
经济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开始改革。首先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政治改革:
戈尔巴乔夫在1988年首先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以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1990年,苏联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从宪法中删去了关于共产党领导作用的条文。同年苏共“二十八大”宣布要在苏联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多党制;在意识形态上抛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放弃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垄断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等等。
(2)影响:苏联解体
三、 苏联解体
1.标志:1991年12月21日苏联的11个加盟共和国共同签署了建立“独联体”的阿拉木图协议,苏联实际上解体。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苏联总统的职务,苏联历史结束。
2.原因: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
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根本原因
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3.教训:
一定要抓好执政党建设;要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要从国情出发;要抵制和平演变和民主社会主义的侵蚀。
历史必修二相关实用知识点梳理篇2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
刀耕火种一石器锄耕一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牛耕技术。到了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大大超过前代。东汉时,在某些地方一牛挽犁已经取代了耦犁(二牛抬杠)。
2.古代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
战国时期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都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关中农民创造的“井渠”,至今还流行于新疆吐鲁番、哈密一带的干旱地区。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1.汉唐丝织业的主要成就
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汉代素纱禅衣。汉代的丝织品经过丝绸之路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唐代中期以后,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
2.商周青铜器的铸造和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
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的工艺水平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如商朝的司母戊大方鼎。商代青铜器的生产规模已经相当大,西周青铜器大多作为礼制的象征,代表着权力和秩序。
汉代,冶铁开始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有了革命性的变化。东汉初,杜诗创造出借用水力作为动力的鼓风装置,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
3.唐宋陶瓷业的主要成就
唐代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越窑的青瓷(唐代诗人陆龟蒙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名句赞美)和邢窑的白瓷(据说“天下无贵贱通行之”)相当著名。江西景德镇和四川大邑的白瓷,也在瓷器中名列前茅。唐代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并且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美术陶制品“唐三彩”曾风行一时。唐宋以来,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等窑闻名天下。
历史必修二相关实用知识点梳理篇3
“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
一、形成的原因
1.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
2. 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的情况下形成的。
3. 斯大林的个人因素
二、形成过程
1.优先发展重工业
(1)背景:苏联的建立——1922年12月;列宁的逝世、斯大林领导地位的确立
(2)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提出——1925年12月,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
(3)过程:一五计划(1928——1932)——由一个农业国变成了一个工业农业国;
二五计划——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工业强国;
三五计划——因卫国战争爆发而中断。
(4)结果——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得以确立
2.农业集体化运动
(1) 背景:工业的需求;1926年,苏联开始出现粮食供应困难;斯大林的个人因素
(2) 〖评价农业集体化运动: 积极意义——为苏联的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
弊端——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力,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3.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
三、评价斯大林模式
1.功绩:(1)国家工业化迅速实现;(2)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3)国民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
2.弊端:
政治方面——(1)个人的高度专权;(2)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3)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
经济方面——(1)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企业经济效益低下(3)牺牲农民利益,挫伤他们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
3.评价: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它不是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不仅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必修二相关实用知识点梳理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历史必修二相关实用知识点梳理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