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古诗的意思(优质9篇)

【赏析】

诗人描绘了登上碣石山所见的自然景观,勾勒了大海的壮美与风采。海水轻波微漾,山岛屹立,树木繁茂,百草葱茏。秋风凄凉,巨浪滚滚。太阳月亮如同从其中升起;繁星点缀苍穹,仿若从其中涌出。真是何等幸运!让我们以歌声赞颂壮志豪情。

历史学家范文澜评价曹*道:“他是乱世的英雄,其文采悲壮,气魄雄豪。”曹*生于乱世,志在统一天下,挽救民生于水深火热之中,《观沧海》抒发了他心怀山河的豪情。在建安十二年的秋季,曹*率*北征乌桓,途经碣石山时,写下了这组诗。这首诗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秋风凄凉,巨浪滚滚,正值瑟瑟秋风之际,面对无垠的大海,作者的胸怀磅礴,思绪万千,情感澎湃,想象如潮,可见当年志士豪情。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两句警示着一切生灵皆有一死,人亦如此,但志士心永不止步。诗人表达了对壮志不已的人的敬意,即使年岁渐高,仍怀揽千里之志。这句话常被人们引用,激励后人。曹*,作为古代*家、*事家、文学家,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表达了对这位伟人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第2篇:古诗《观沧海》的优秀教案》

导语:《观沧海》是建安十二年(207)九月曹*北征乌桓,消灭了袁绍残留部队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在《观沧海》这篇诗歌的教学中,诵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也是传统语文教学中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观沧海》的教学方案,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教学目的

1.了解古代诗词有关知识,积累“澹澹、竦峙、萧瑟、以”等文言词汇。

2.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能力,背诵诗歌。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感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5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古诗修养,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设想

1.以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赏析歌诗氛围。

2.培养学生再造想像能力和联想能力

3、体现少教多学原则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导入

选两位学生分别从影视作品,史书记载来讲自己了解的曹*,(板书课题:观沧海曹*)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运用诗歌朗读七步法学习这首诗(方式:学生自学,师生互动,教师精讲点拨)

自学指导诗歌朗读七步法1、感知*朗读,知人论世、2、模仿*朗读,学习技巧,

3、体验*朗读,感知语言及情感、4、感悟*朗读,感知意象意境、5、熏陶*朗读、感受语言及技巧美。6、表演*朗读,再造想像、7、竞技*朗读,背诵展示,(采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对学生进行生动扎实的诵读训练。)

四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感知*朗读,知人论世、

1、自由朗读这首诗歌,或默读,或大声朗读。

说说自己读完这首的感受

明确:观,观看,看,浏览。沧海泛指大海。

方法看作者,联背景。

2、请同学评价读诗效果,谈谈自己的见解

(二)模仿*朗读学习诵读技巧

教师朗读示范后补充:

明确:从节奏、读音、感情基调等方面入手。

方法审标题,明内容。朗读这首诗:去体会诗人在成功时登高远眺,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的那种豪迈之感。

特别注意朗读节奏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学生展示方式:男女生分别展示

(三)体验*朗读感知语言情感、

一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这首诗歌,

方法,找诗眼,解情感。感受语言美

体会诗人在成功时登高远眺,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的那种豪迈之感。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以:连词,来。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全班集体朗读一遍,然后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这首诗的大意。(12位)

观,是全诗的诗眼,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无“观”也就无以下的内容。)

情感:曹*登山望海时的那种勃勃英姿及豪情。

(四)感悟*朗读感知意象意境、

方法找意象,品意境,明主旨。

教师点拨.知识铺垫

1理解“意象”和“意境”两个概念及其区别。


《第3篇:古诗《观沧海》教案》

引言: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观沧海》教案,希望对老师的备课有帮助。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2、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

3、写实与想象。

教学重点:

目标1、目标2。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1、学生课前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指名两位学生来朗读,注意节奏、语调、情感。读完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

2、朗读,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全班齐读,讲究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充满豪情壮志诵读,然后请两位学生来说说诗中画面及诗人的情感。

【合作*学习】

1、整体感悟

诗人站在碣石山上,望着苍茫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诗人感到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美好的图画啊!看到太阳、月亮的运行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啊!

2、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开始共同研讨下列问题。

问: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理解:“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

问:“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写到人吗?

理解:主要交代观海地点、方位,句中虽没有写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登山观海时那种勃勃英姿。

问: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显示了什么?

理解:“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全是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图画啊!

问: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能说出这景象吗?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

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全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第4篇:观沧海古诗改写作文》

【范文一】

公元二零七年八月,秋高气爽。

渤海之滨,碣石山下,万马驻立。

秋风夹着北方特有的萧杀之气冲击这支外来的*队,战旗被吹得哗啦作响,随风狂舞。战士们迎风肃立,目视前方。

曹*骑着他的血汗宝马,来到队伍前面的一处高地,如炬的目光投向眼前的这支劲旅。

“弟兄们——辛苦了——”曹丞相声如洪钟。

“丞相辛苦了——”将士们齐声应答,气势如山,巨大的声浪向四面八方扩散开去,冲击着天地间的一切。

风更大了,带起巨大的海浪,海浪撞击着山下的岩石,仿佛是在回应着这支队伍的喊声。

哗——哗——

曹*很满意地看着这支队伍,目光在前排的士兵身上一一扫过,他们有的年事已高,有的面黄肌瘦,但是他们没有一个人的面上呈现出丝毫的疲惫之*,他们都是身经百战的精锐。

“叛逆就在前方,有没有信心消灭他们?”

“有——”

“好,灭乌桓,所有将士加俸三个月,击乌桓者记头等功。”

“杀乌桓——杀乌桓——杀乌桓——”

声声呐喊震人心肺。

“哈哈哈——我曹某人有诸位将士舍身相随,此生足亦。”

怀着满腔的*,曹*掉转马头,跃马扬鞭,冲到碣石山顶,府视着山崖下的大海。大海在狂风中咆哮着掀起一层层的巨浪击打着岩石。

呼啦——嘭——

呼啦——嘭——

飞沫溅起,好像下了一暴雨,落在他的身上。

曹*很坦然地接受着海浪的洗礼,他在享受着这澎湃的气势,在感受大海的力量。

山岛上的树木在狂风下乌乌作响,与海浪应和着。

伫立良久,一个信念在曹*的心中慢慢坚定起来。他猛转身,对着将士们喊道:

“此战必胜——”

将士们都高声回应:

“必胜——必胜——必胜——”

【范文二】

建安12年九月时,我带兵北征乌恒消灭了袁绍最后的残余兵力,胜利归国。途中,我路遇碣石山,这正是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我们远道而来,登上了碣石山顶。向东眺望茫茫沧海。

只见那浩淼无际的海面上突出了几座奇石耸立的山岛,煞是壮观。这时已是秋季,风已经有了寒意,刮在脸上,似**刺刻。山上草木本该凋零,可是,我环视四周,却是树木繁茂,百草碧绿。

又是一阵萧瑟刺骨的海风,我望向远方,波涛汹涌,惊涛拍岸,树叶也沙沙作响。我想,即使是那太阳、月亮、银河、星辰也没有太多勇气与此匹敌。

我陶醉不已,在这如诗如画的情境中,我也只好选择用歌声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之情。


《第5篇:古诗《观沧海》的翻译》

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接下来小编搜集了古诗《观沧海》的翻译,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观沧海

两汉:曹*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1、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2、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

3、沧:通“苍”,青绿*。

4、海:渤海

5、何:多么

6、澹澹(dàn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7、竦峙(sǒngzhì):耸立。竦,通耸,高。

8、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9、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0、日月:太阳和月亮

11、若:如同.好像是.

12、星汉:银河,天河。

13、幸:庆幸。

14、甚:极点。

15、至:非常,

16、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赏析

曹*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过去人们称赞曹*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表现出作者面对萧瑟秋风,仍有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解说

《观沧海》是后人加的,原是《步出夏门行》第一章。《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汉乐府中《相如歌·瑟调曲》。“夏门”原是洛阳北面西头的城门,汉代称夏门,魏晋称大夏门。古辞仅存“市朝人易,千岁墓平”二句(见《文选》李善注)。《乐府诗集》另录古辞“邪径过空庐”一篇写升仙得道之事。曹*此篇,《宋书·乐志》归入《大曲》,题作《碣石步出夏门行》。从诗的内容看,与题意了无关系,可见,只是借古题写时事罢了。诗开头有“艳”辞(序曲),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解(章)。当作于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古诗《观沧海》的翻译】相关文章:

1.观沧海的翻译

2.《观沧海》的翻译

3.曹*观沧海的翻译

4.观沧海的翻译是什么

5.古诗《观沧海》教案

6.望岳古诗的翻译

7.观沧海的古诗赏析

8.古诗《观沧海》的优秀教案


《第6篇:观沧海古诗赏析》

观沧海

曹*(东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一、作者:

曹*:曹*字孟德,小名阿瞒,东汉末年杰出的*家、*事家和诗人。

二、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三、词义:

临:登上

沧海:大海

澹澹:水波摇荡的样子。

竦峙:高耸

萧瑟:风吹草木的声音。

行:运行,运转星汉:银河

四、主题:

通过登高览胜描写所见的山水的壮丽景*,热烈歌颂了包罗万象的辽阔大海和生机勃勃的山岛树木,抒发了自己气吞山河的豪情壮志,表现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宏伟的*抱负和奋发乐观的精神。

五、赏析理解: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观字统领全篇。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地耸立在海边。渲染了大海苍茫,动荡的景象,表现出一种惊讶、赞美之情。

3、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树木丛生,各种草儿长得十分繁茂。写树木、野草,写出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衬托出大海的生机勃发。表现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4、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写出大海上大风大浪,惊心动魄的声势。写出了大海的壮丽,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大海宛若是日月星辰的母亲,表现大海的一种宽阔博大的胸怀。诗人以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表达了诗人宽广的胸怀,豪迈的气魄。

六:写作手法:

1、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诗人描写了山,树,草,风,烘托出了大海的苍茫动荡,写出了大海的生机勃发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面对这山河,激发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

2、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3、想象丰富,气势雄浑。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大海宛若是日月星辰的母亲,表现大海的一种宽阔博大的胸怀。诗人以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表达了诗人宽广的胸怀,豪迈的气魄。

【观沧海古诗赏析】相关文章:

1.《观沧海》古诗赏析

2.观沧海的古诗赏析

3.《观沧海》曹*古诗赏析

4.曹*《观沧海》古诗赏析

5.观沧海

6.《观沧海》解读

7.观沧海有感

8.《观沧海》案例


《第7篇:曹*观沧海古诗翻译》

曹*当年远征乌桓,意气风发,归程中留下千古诗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曹*观沧海古诗翻译,欢迎阅读。

观沧海

作者:曹*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1)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2)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3)沧:通“苍”,青绿*。

(4)海:渤海

(5)何:多么

(6)澹澹(dàn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7)竦峙(sǒngzhì):高高耸立。竦,通耸,高。

(8)萧瑟: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9)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0)日月:太阳和月亮

(11)若:如同.好像是.

(12)星汉:银河。

(13)幸:庆幸。

(14)甚:极点。

(15)至:非常,

(16)幸甚至哉:真是庆幸。

(17)咏:歌吟

(18)咏志:即表达心志。

(19)志:理想

(20)歌以咏志:以诗歌表达心志或理想。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

翻译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解说

《观沧海》是后人加的,原是《步出夏门行》第一章。《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汉乐府中《相如歌·瑟调曲》。“夏门”原是洛阳北面西头的城门,汉代称夏门,魏晋称大夏门。古辞仅存“市朝人易,千岁墓平”二句(见《文选》李善注)。《乐府诗集》另录古辞“邪径过空庐”一篇写升仙得道之事。曹*此篇,《宋书·乐志》归入《大曲》,题作《碣石步出夏门行》。从全诗的内容看,与题意了无关系,可见,只是借古题写时事罢了。诗开头有“艳”辞(序曲),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解(章)。当作于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赏析

从全诗的体裁看,这是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首写景抒情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曹*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在这水波“澹澹”的大海之上,最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和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两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曹*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曹*“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曹*没有宏伟的*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全诗的内容没有关系。也指出了这是乐府唱过的。

【曹*观沧海古诗翻译】相关文章:

1.曹*观沧海翻译

2.观沧海曹*翻译

3.曹*观沧海原文翻译

4.曹*观沧海的翻译

5.观沧海曹*翻译

6.曹*观沧海全文及翻译

7.曹*观沧海

8.观沧海曹*


《第8篇:古诗观沧海赏析》

《观沧海》是建安十二年(207)九月曹*北征乌桓,消灭了袁绍残留部队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下面我们来看看古诗观沧海赏析,欢迎阅读借鉴。

观沧海

作者:曹*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1)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2)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3)沧:通“苍”,青绿*。

(4)海:渤海

(5)何:多么

(6)澹澹(dàn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7)竦峙(sǒngzhì):高高耸立。竦,通耸,高。

(8)萧瑟: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9)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0)日月:太阳和月亮

(11)若:如同,好像是。

(12)星汉:银河。

(13)幸:庆幸。

(14)甚:极点。

(15)至:非常,

(16)幸甚至哉:真是庆幸。

(17)咏:歌吟

(18)咏志:即表达心志。

(19)志:理想

(20)歌以咏志:以诗歌表达心志或理想。

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

解说

《观沧海》是后人加的,原是《步出夏门行》第一章。《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汉乐府中《相如歌·瑟调曲》。“夏门”原是洛阳北面西头的城门,汉代称夏门,魏晋称大夏门。古辞仅存“市朝人易,千岁墓平”二句(见《文选》李善注)。《乐府诗集》另录古辞“邪径过空庐”一篇写升仙得道之事。曹*此篇,《宋书·乐志》归入《大曲》,题作《碣石步出夏门行》。从诗的内容看,与题意了无关系,可见,只是借古题写时事罢了。诗开头有“艳”辞(序曲),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解(章)。当作于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赏析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好像绘画的粗线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是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然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把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古诗观沧海赏析]相关文章:


《第9篇:观沧海古诗词赏析》

观沧海赏析

观沧海赏析由语文小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文章!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赏析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