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乘舟正欲启程,忽听岸边踏歌声起。
桃花潭水深邃千寻,难及汪伦别情厚谊。
【注释深化】
1. 踏歌 :流行于民间的歌唱习俗,边走边歌,以足踏地为节奏,生动展现乡间风情。
2. 桃花潭 :位处今安徽省泾县西南方,据《一统志》记载,其深度难以测量,增添了几分神秘*彩。
3. 深千尺 :此乃诗人夸张之笔,以潭水之深喻友情之重,情感之浓烈跃然纸上。
4. 不及 :在此意指无法与之相比,强调后者更为重要。
5. 汪伦 :李白之挚友,二人因桃花潭畔的相遇而结下不解之缘。最新研究表明,汪伦实为唐代名士,与李白、王维等文人雅士交游甚密,打破了其仅作为普通村民的传统认知。
【鉴赏深化】
李白,诗仙也,酒中诗百篇,乐于游历名山大川。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所述,汪伦,一名不相识的雅士,以书信邀李白访泾县,信中言:“此地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李白欣然前往,方知“十里桃花”乃潭名,“万家酒店”为主人姓万,并非实指,此番误会反添笑谈。数日盘桓后,李白将别,挥毫题赠,留下千古佳句。
此诗信手拈来,自然流畅,其魅力在于其生活的质朴与真实,常诵而不衰。诗中“李白乘舟将欲行”一句,简洁直接,透露出行者即兴而为的悠然;“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巧妙捕捉了惊喜瞬间,汪伦的不期而至,以歌声代言语,情深意切,跃然纸上。
此别离,不仅展现了李白与汪伦超脱世俗、洒脱不羁的*格,更描绘了一幅无拘无束、纯真友谊的图景。在那简朴的乡村,无繁文缛节,汪伦闻讯即至,以酒相送,不拘小节,尽显豪情。李白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作结,妙在自然,情深意长,以水之深喻情之深,却因对比之新奇,而别具一格,非但不落俗套,反添诗趣。
诗中自呼其名,直呼友人,看似破例,实则更添真诚与亲切,展现了李白诗歌独有的真挚与自然。正如后世所评,李白之作,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此诗恰为其风格之典范。尽管传统诗论多倡含蓄,但李白此诗,虽直接坦率,却因情感真挚、表达自然,达到了艺术上的另一种高度,*了文学表达的多样*与复杂*,展示了“直”亦能动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第2篇:小池古诗注释及赏析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注释
1.泉眼:泉水的出口,因为小,故称泉眼。
2.晴柔:晴天柔和的风光。
3.尖尖角:还没有放开的嫩荷叶的尖端。
[作者简介]杨万里(1127—1206)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字廷秀,号诚斋。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孝宗时官至太子侍读。光宗召为秘书监。工诗。为“南宋四大家”之一。初学“江西诗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终自成一家。一生作诗二万余首。亦能文。有《诚斋集》。
古诗赏析
这首诗描写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的关系。
开头“泉眼无声惜细流,树*照水爱晴柔”两句,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小巧精致、柔和宜人的.境界之中,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投入水中,明暗斑驳,清晰可见。一个“惜”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涓滴,才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一个“爱”字,给绿树以生命,似乎它是喜欢这晴柔的风光,才以水为镜,展现自己的绰约风姿。
三、四两句,诗人好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用快镜拍摄了一个妙趣横生的镜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时序还未到盛夏,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立在它的上头。一个“才露”,一个“早立”,前后照应,逼真地描绘出蜻蜓与荷叶相依相偎的情景。
杨万里写诗主张师法自然,他对自然景物有浓厚的兴趣,常用清新活泼的笔调,平易通俗的语言,描绘日常所见的平凡景物,尤其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及稍纵即逝的变化,形成情趣盎然的画面,因而诗中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小池古诗注释及赏析】相关文章:
1.古诗小池赏析
2.古诗《小池》赏析
3.小池古诗
4.朱熹春日古诗注释及赏析
5.小学古诗《小池》
6.古诗鉴赏:小池
7.《小池》古诗鉴赏
8.小池古诗教学反思
第3篇:《凉州词》古诗赏析及注释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5.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6.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7.度:越过。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古诗赏析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州(今山西绛县)。唐代诗人。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凉州词》古诗赏析及注释】相关文章:
1.凉州词王之涣注释
2.王之涣凉州词古诗赏析
3.王之涣《凉州词》古诗赏析
4.凉州词王之涣翻译注释
5.王之涣《凉州词》原诗、注释、翻译、赏析
6.凉州词王之涣注释及赏析
7.《凉州词》唐·王之涣阅读指引和注释
8.凉州词二首古诗王之涣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