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话导入,初读课文。

1. 谈论著名作家,引出课文主人公苗苗和被采访对象季羡林爷爷。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的教案(热门9篇)

2. 板书课题。

3.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 检查自读情况。

二、精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 学生自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 再次阅读,找出苗苗和季老谈论了哪些问题。(阅读、偏科、学习外语和积累古诗文)

3. 观察插图,体会人物年龄、身份和情感,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三、达成共识,感受阅读乐趣。

1. 小组讨论文中感兴趣的问题,并交流感受,可以提出不同见解。

2. 全班交流,重点讨论“闲书”问题:

(1) 结合课文,谈谈对“闲书”的理解。

(2) 从两人对话中体会阅读带来的乐趣和对写作的帮助,并用“阅读,是( )”的句式表达对阅读的感受。

四、品味题目寓意。

1. 再次朗读课题,思考题目含义。

2. 揭示题目寓意:苗苗像刚刚破土的小苗,需要汲取营养;季老像根深叶茂的大树,学识渊博。

五、课外拓展(任选一两项):

1. 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

2. 阅读喜欢的书籍,并做摘抄或填写阅读记录卡。

3. 调查班级同学阅读书目,采访爱读书的人,学习课文写法,完成访谈记录。

4. 制作读书推荐卡,向同学推荐喜欢的书籍。


《第2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认识三个生词,能够借助字典,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含义。

能够正确、流利地分角*朗读课文,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

从对话中获取读书和学习的启示,展开有关阅读的综合学习活动。

理解阅读课外书籍的重要*,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

教学重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从对话中获得读书和学习的启示。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季羡林的资料以及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了解过哪些著名的作家吗?比如叶圣陶、老舍等等。有位同学小苗不仅见过很多著名作家,还曾经采访过他们。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课文,是关于小苗同学采访著名作家季羡林爷爷的内容。让我们一起看看他们的对话内容。(板书课题)

提出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解决生词和复杂句子的理解问题。

(2)比较这篇文章与我们之前学过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3)了解课文的主要事件及小苗同季老的对话内容。他们就读书及学习问题有哪些见解?

(4)通过朗读课文并结合插图,理解文章中人物的年龄、身份和情感,并通过情感朗读来表现出来。

(5)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

(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要求:小组内按照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其他同学在观看展示时,要学会倾听并做出评价。

(一)基础知识展示

小组内学习展示情况。

在这堂课上,我学会了诸如季羡林、水浒传、彭公传等词语,并理解了绿林好汉和滚瓜烂熟的含义。

我可以用这些词语造句。

我能够流利地读通课文。

我知道了课文讲述的事件。

我了解这篇文章是一篇访谈录,采用问答形式等。

抽查学习情况。

对生词的发音和应用进行抽查。(主要针对中低水平学生)

(二)学文悟情展示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回顾课文,讨论小苗同季老在对话中讨论了哪些问题?(阅读、跨学科学习、学习外语和古文诗)他们对阅读的看法是什么?(写好文章要多读书;要通识中西,不要偏科,学好外语;积累古诗文)

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

"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结合插图,理解文章中人物的年龄、身份和情感,并通过情感朗读来表现出来。

小苗:一个热爱读书的小学生,谦虚而喜欢问问题,对季老深表敬意和崇拜。

季老:平易近人,亲切幽默,善于引导,充满对下一代的关爱。

品味文章题目的寓意。

朗读课文展示,学生进行评价并陈述理由。

学生:

"小时候,我和妹妹一起看书。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大缸,我们一听到叔父来了,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桌上摆的都是正经书。"这段描写让我感受到季羡林老师的幽默和平易近人,仿佛置身其间。

"爷爷,我和您太像了,我也喜欢看闲书。有一次在数学课上,我低着头看《水浒传》,一边看一边背108将的座次,结果被老师发现了。爸爸知道后,第一次打了我,虽然一点也不疼,但那之后,我再也不敢看《水浒传》了。"这段话展示了小苗的童真和可爱。

三、激发知识冲突

"闲书"是指什么?谈谈你对闲书的理解。

四、学习收获展示

通过阅读《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你有什么收获?

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五、作业

调查本班同学阅读的书目;采访喜欢读书的人,列出采访提纲,并记录访谈内容。


《第3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

从“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汲取阅读的养分: 一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

这篇教学设计以“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为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领悟阅读的乐趣和重要*,并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教学设计层次分明,环环相扣,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力求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达到教学目标。

一、以“疑”激趣,巧妙导入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课堂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这篇教学设计以学生们熟悉的《窃读记》导入,巧妙地将“窃读”的快乐与“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联系起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并自然而然地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对课题提出疑问,例如“小苗是谁?”“大树是谁?”“他们在对话中都谈了些什么?”等等,这些问题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也为接下来的学习埋下伏笔。

二、初读感知,扫清障碍

在学生对课文产生初步兴趣后,教学设计安排了初读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通过词语认读的方式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再次抛出之前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文中寻找*,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深入文本,探究感悟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学设计设计了三个层层递进的问题:

1. 在对话中,苗苗同季爷爷交流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这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并通过表格的形式,将“苗苗的见解”“季先生的见解”和“我的感受”进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课文内容。

2. 他们分别有什么样的见解?

这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苗苗和季爷爷在阅读、偏科、外语和古诗文等方面的不同观点,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

3. 你的感受又怎样?

这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并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通过这三个问题的引导,学生能够逐步深入文本,对课文内容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和探究,并从中获得启发和感悟。

四、辩论交流,拓展思维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设计安排了“季羡林和苗苗算不算书虫?”的辩论环节。学生们需要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应的理由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也能够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教师还引导学生用“阅读,是——,为我————”或“阅读,是——,让我————”的句式来表达对阅读的感受,帮助学生将抽象的阅读体验转化为具体的语言表达。

五、品味题目,升华主题

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好的题目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学设计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和“苗苗与季羡林的对话”这两个题目,并结合季羡林先生的事迹,帮助学生理解“小苗”与“大树”的象征意义,从而体会作者的良苦用心,升华文章主题。

六、结构剖析,学习写法

教学设计并没有止步于对课文内容的分析,还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写作手法。通过与其他课文的比较,学生们能够了解到这是一篇访谈录,并掌握访谈录的特点和写作方法。

总而言之,这篇教学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成长。


《第4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设计》

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一篇课文,这篇文章不仅仅是让我们认识生字,还将引导我们朗读和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读书的乐趣。首先,我们需要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并列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清单。

在开始阅读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之前,我们可以先讨论一下,这篇课文的形式与我们以往读过的课文有何不同。初读课文时,我们要确保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思考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的见解,做好笔记和批注。

读完课文后,我们可以和同桌互相检查,并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一起帮助解答。我们还可以分享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互相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接下来,深入感悟课文的道理,我们可以组成小组,边读课文边完成表格,记录下苗苗和季先生的见解,以及我们自己的感受。每个小组可以派代表汇报,其他组员可以补充或提出问题。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重点讨论一些关键句子,例如:“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或者“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这些句子对我们的启发和影响是什么?

最后,画出对自己影响最深的句子,反复阅读,并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同时,可以向大家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书籍,推荐一些值得阅读的书目,如《古文观止》、《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鼓励大家利用课余时间阅读。


《第5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

教案与学案一体化设计 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3个生字,能够利用字典、上下文和生活实践理解词句的含义。

能够正确、流利地分角*朗读课文,把握对话的主要内容。

从对话中获得阅读与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综合*的阅读实践活动。

教学方法:

自主质疑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并提出问题,通过阅读尝试解决问题。

小组合作法: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理解与分享对话内容。

教学程序设计:

引导学生预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前对课文有所准备。

针对生字学习:指导学生使用字典解释生字,帮助他们理解词句的准确含义。

角*分配与朗读:组织学生分角*朗读对话,确保他们理解对话的主要内容及语境。

讨论与分享:鼓励学生围绕对话主题进行讨论,分享不同角*的看法与理解。

教材处理设计:

课文特点分析:课文为口语化对话形式,句式简单、没有复杂的修辞与词句。

学习重点:侧重学生对对话主题的理解与角*之间的对话内容分析。

教学策略:注重启发学生思考与引导他们自主探索,避免单一教师主导的传授方式。

板书设计:

主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核心理念:闲书多看,偏科三贯通

课后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小组讨论,深入理解了对话内容。然而,个别学生在交流中过多地依赖课文原句,缺乏个人*思考和表达的能力。未来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以确保他们能够更自信和准确地表达个人见解,而非简单地复述教材内容。


《第6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

1、这篇文章作为略读课文,以对话形式呈现的访谈录为主,语言简单直接,没有复杂的句式和深奥的词汇,更贴近口语化。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自主阅读,通过自我领悟和理解来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文章的整体结构是一篇访谈录,完全由对话组成。学生在反复阅读理解主要内容后,可以尝试进行分角*朗读或模拟采访的活动。在朗读过程中,要注意抓住每个人物对话的特点:苗苗是一个热爱读书的小学生,谦虚并喜欢提问,对季老充满敬仰;而季老则毫无架子,亲切随和,用幽默的语言引导对话,表达对年轻一代的关怀。教师可以通过插图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年龄、身份和情感。文章中还有许多多音字,如《水浒传(zhuàn)》、“绿(lù)林好汉”、“一百单八将(jiàng)”、《济公传(zhuàn)》等,学生需注意准确的发音。对话本身也非常口语化,如“跟前儿”、“偏科”、“起码”等*方言词汇,要求学生朗读时自然流畅,不造作。

3、在了解了苗苗和季老讨论的阅读、偏科、学外语和积累古诗文等问题后,学生可以在小组内选择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分享个人的观点和感受。同时,他们也可以提出与文章中人物不同的看法。随后,小组可以汇总意见并与全班交流,达成一致看法,从中获得灵感和启发。例如,加强课外阅读有助于提升写作能力;全面发展,避免偏科;积累古诗文,提升文化素养等。

4、在学习本文时,学生要注意从对话中感受到季老平易近人、善于引导、关心下一代成长的人格魅力。同时,他们也可以学习如何在交流中有礼貌地请教、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倾听对方的意见,从而掌握一些采访技巧,可以应用于课外的学习活动。此外,教师还可以拓展教学内容,例如调查班级同学的阅读书目;设计采访提纲,访问热爱阅读的人,并记录下访谈内容等。

5、通过阅读、讨论和交流,学生可以深入品味文章的主题和寓意。


《第7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

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是一篇关于季羡林先生的访谈录,由一名小学生采访记录而成。这种文体不仅让学生初次接触到访谈文的形式,同时展示了两个年龄差距巨大的人在阅读和学习观念上的交流。季老强调了写好文章的重要*,需要多读书,培养通才精神,不要只局限于特定学科,还要学好外语并且积累古代文学知识。这些观点不仅对小学生有启发,也深深触动了读者。

在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小学生苗苗的稚气和礼貌,以及季老的幽默和亲切。季老对下一代的希望和关爱也让人印象深刻。

学生分析

这篇课文的内容难度适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发表对他们熟悉问题的见解,以提高他们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学方法上,强调老师和学生的互动,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三维目标

知识技能:

认识三个生字,能够使用字典,通过上下文和实际生活理解词语的意思。

流利准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谈话的主要内容。

从对话中领悟如何阅读和学习的启示,展开综合*的阅读学习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抓住主要内容,体验阅读的复杂和作者对阅读的热爱与求知的渴望,受到感染。

教学重难点:把握访谈的核心内容,深入体验阅读的乐趣,明确健康成长的要求。

教学策略

在课前搜集季羡林的相关资料,为教学做好准备。

教学课时

1个课时的教学过程可以按以下步骤展开: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初读课文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著名的作家吗?比如叶圣陶、老舍等。你们见过这些作家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关于苗苗同学采访著名作家季羡林爷爷的内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对话谈了些什么。

板书课题。

学生自行阅读课文,确保正确发音(尤其注意多音字),理解句子的意思。

检查学生的自读情况。

二、精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

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指定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再次阅读课文,讨论苗苗和季老在对话中谈到了哪些问题?(例如阅读、偏科、学习外语和积累古诗文)

结合插图,感受文中人物的年龄、身份和情感,并通过感情朗读来表现。

苗苗:一位热爱读书的小学生,谦虚好问,对季老充满尊敬和崇拜。 季老:平易近人,幽默风趣,善于引导,充满对下一代的关怀和希望。

三、达成共识,体验阅读乐趣

在小组内,根据课文讨论的问题,选择一两个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并交流彼此的感受。可以提出不同于文中人物的见解。

全班范围内讨论,“闲书”问题尤为重要:

在苗苗对季老的采访中,他们花了很多时间讨论“闲书”。那么“闲书”到底是什么?可以结合课文分享自己的理解。

同学们能从他们的对话中感受到阅读带来的快乐和写作的帮助。我想说,“阅读是打开知识大门的一把钥匙。”你们能用类似的句式来表达对阅读的感受吗?

教师小结:“闲书”虽然看似无关紧要,但如同著名的诗人所言,“学习诗歌的关键在于诗歌之外的功夫。”今天,我想告诉大家,想要精通语文,首先要热爱阅读!

四、品味题目的寓意

再次阅读课题,思考题目背后的含义:

“小苗”和“大树”的对话暗示了什么?

比如,小苗在求学和知识增长的道路上刚刚起步,就像刚刚破土而出的小苗需要吸取营养;而季老博学多才,就像是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

五、课外拓展

在以下选择中任选一两项:

收集名人的读书故事或者读书名言。

选择一本自己喜欢的书进行阅读,并记录摘抄或填写阅读记录卡。

调查班级同学的阅读书目,采访喜欢读书的同学,撰写一个访谈记录,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六、书写读书推荐卡

写一张读书推荐卡,向同学们推荐你喜欢的书籍。

七、作业

完成黄冈,朗读课文。

八、板书设计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苗苗:多看书 季羡林:三贯通 学古文

九、教学反思

本课作为一篇访谈录,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这种文体。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注意到了让学生体会两个人物谈话的语气,把握人物对话的基调,确保学生读起来自然而不做作。在讨论“闲书”问题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效果也不错。不过,在


《第8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

从“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走向知识的海洋:优化小学语文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往往局限于课本内容,缺乏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和互动,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涵,本文将对小学语文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的教学设计进行优化,以期打造更生动活泼、更具启发*的课堂体验。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1 妙用图片,引人入胜

与其直接呈现课题,不如以图片的方式将学生引入课文情境。可以选取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和一株破土而出的小苗的图片,并配以优美动听的音乐,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冲击下,对“小苗”和“大树”产生好奇心,进而对课文内容产生期待。

1.2 巧设悬念,激发求知欲

在图片展示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抛出一些富有启发*的问题,例如:“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棵大树和这株小苗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你们猜猜看,这棵大树会和小苗说些什么呢?”、“如果你们是小苗,你们想问问大树什么问题呢?”,通过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望,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二、 走近季羡林,感受大师风采

2.1 多元化呈现,丰富认知

在学生对课文产生初步兴趣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大树”的原型——季羡林先生。可以通过播放季羡林先生的纪录片片段、展示季羡林先生的照片、朗读季羡林先生的生平简介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对季羡林先生的人生经历、学术成就和人格魅力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2 互动交流,拉近距离

为了避免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分享他们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例如:“你们觉得季羡林先生是一位怎样的人?”、“你们从季羡林先生身上学到了什么?”,通过互动交流的方式,拉近学生与季羡林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大师的亲切和平易近人,从而对学习课文内容产生更大的兴趣。

三、 深入文本,探寻阅读真谛

3.1 角*扮演,体验情感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扮演,让学生分别扮演“小苗”和“季先生”,并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对话。在角*扮演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小苗”对知识的渴望和“季先生”对读书的热爱,从而对“多读书、读好书”的重要*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3.2 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语言魅力

课文中有很多富有哲理的句子,例如:“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这些句子,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例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们觉得这句话说得对吗?”、“你们在生活中有哪些例子可以*这句话呢?”,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品味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deeper meaning, and enhance their language expression ability.

3.3 联系生活实际,引发思考

四、 拓展延伸,开拓阅读视野

4.1 好书推荐,激发阅读兴趣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例如:《古文观止》、《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并简要介绍这些书籍的内容和特点,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4.2 阅读分享,共建书香班级

为了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喜欢的书籍带到课堂上与大家分享,并组织学生进行读书笔记的展览、读书心得的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分享和交流中体验阅读的快乐,共同构建书香班级。

通过以上优化设计,《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的课堂教学将不再局限于文本本身,而是通过创设情境、角*扮演、联系生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超越文本,最终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探究”的转变,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获得情感的熏陶和心灵的成长。


《第9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的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默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学习活动。

【学习重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学习活动。

【学习准备】

准备材料《我的童年》,学生人手一份;课前搜集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各组交流一下读书活动的开展情况。

2、准备好课前发的材料:

阅读《我的童年》,谈一谈读后的感受。

3、比较一下《我的童年》和《窃读记》的异同。

4、读一读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羡林先生家,采访一下这位德高望重、酷爱读书的老爷爷,听听他对读书的见解。(板书课题)

二、做采访准备

1、说一说自己想采访的感兴趣的读书问题:

(教师做好记录)

2、讨论一下在采访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礼貌问题、作记录问题……)

三、读课文,找到自己的*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在季老的话语中,找到自己问题的*。

三、感悟课文内容

1、季羡林先生对于读书,提出了哪些见解?谈谈你对这几点的认识:

⑴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⑵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

⑶进行古诗文积累。

2、这篇文章与以往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

这篇文章是一篇访谈录,一问一答式。

我们在访问爱读书的人时,用这样的记录方式就很好。希望同学们把我们的读书活动继续进行下去,开展得丰富多彩。

3、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小苗和大树不仅代表着苗苗和季羡林,“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能成才的内容。

四、个*阅读,独特见解

1、在小组内就感兴趣的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还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

2、形成小组意见全班交流,达成一些共识,得到启发。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3、谈谈你对闲书的认识。

五、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特点

1、同位俩分角*读课文,读完后互相评价。

2、两名学生分角*一问一答。

3、全班对于他俩的读进行评价,说出理由,如:

“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从中可以看出季羡林老先生亲切幽默、平易近人,说得形象生动,听来如临其境。

“爷爷,我和您太像了,我也喜欢看闲书。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低着头看《水浒传》,一边看,一边背一百单八将的座次,结果被老师发现了。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头一回打了我,虽然一点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后,我再也不看《水浒传》了。”从话语中可以感觉出苗苗的童稚与可爱。

“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对下一代青年的殷切希望与深深关爱。

……

六、学技巧,指导综合*学习活动

通过读这篇文章,说一说进行访谈活动还应注意些什么。

七、辩论

对课上和写作业的时候看闲书、学生偏科、背两百首诗和五十篇古文多不多;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等问题进行辩论,说出自己的见解。

八、拓展

1、调查一下本班同学阅读的书目。

2、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