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流水,暑假很快结束,新学期又开始了,迎来了一批新生。为了有效教授我所代的生物课,我制定了以下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七年级共有70名学生,且基础较差。生物课程是新开设的,小学未接触过此类课程,且教学改革使学生难以适应,因此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以提升成绩。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七年级教材与上一届相似,仍注重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教材包括三个单元,共七章,内容涵盖“探索生命的奥秘”、“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和“生物圈中的绿*植物”。学生将学习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的基本作用以及绿*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教材还包括5个探究和10个实验活动,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兴趣。
三、教学措施
开学初,进行生物课改培训,介绍学校的新教学方法,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
讲解学习生物的重要*,提高学生的兴趣和重视程度。
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因材施教,分类管理,确保每位学生有所收获。
制定教学计划,认真备课,渗透课改新理念。
强调纪律,管理课堂时间,以应对教材内容的丰富*和实验活动的需求。
实验活动尽量亲自*作,不能做的要认真讲解,争取实验效果。
鼓励学生课前预习、课堂讨论和积极思考,认真学习。
四、进度安排
本学期七年级生物教材包含7章23节内容,总时间约16周,每周2课时,共32个课时。
第2篇:生物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他们学习方法,并提升综合成绩,更加强调主动学习,增加实践环节。通过促进学生从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作为突破口。
二、学生情况分析
生物知识与人类生活紧密相关,学生对生物现象充满疑问。经过一学年的学习,他们已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具备一定实验能力,大部分对学习保持浓厚兴趣。
三、教材分析
第五单元是初中二年级生物的重要部分,内容广泛且知识点多。第一至第三章涵盖动物分类及其运动行为,重点在于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第四、第五章讲解细菌和真菌的作用,让学生更了解环境中微小生物的重要*。第六单元介绍生物多样*及其保护,是学生生物学基础知识和现代公民必备的知识。
四、教材重点、难点
重点:
1、各种动物的适应*特征。
2、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3、生物多样*的内涵。
难点:
1、运动的结构基础和形成机制。
2、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作用。
3、依据生物特征进行分类。
五、主要措施
1、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改进教学方法,加强课堂教学:
(1) 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
(2) 组织讨论学习并提高质量。
(3) 督促背诵与记忆当堂知识。
3、指导学生学法:
(1) 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日常现象。
(2) 比较、归纳学习法,明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4、采用先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白板教学。
5、精心组织和策划课堂教案。
6、探索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7、认真批改作业,解决学生问题。
8、培养优生,转化后进生。
第3篇:生物教学计划
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变化。本单元的学习不仅涵盖人体的结构和生理,还专注于人类与生物圈的相互关系。
一、教学目标
落实《生物课程标准》,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发展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和体验。
培养学生科学研究方法,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促进素质全面提升。
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二、具体措施:
深入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创新和提高课堂教学。
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鼓励分工合作和交流。
积极参与教研和教改活动,设计优质教学案例和反思,提升教学质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情感教育,精心引导教学。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习需求,重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管理课堂纪律,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三、教学进度: 本学期共37课时,每周3课时。具体内容安排如下:
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
人的起源和发展(6课时)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2课时)
人的生殖(2课时)
青春期(1课时)
计划生育(1课时)
人体的营养(6课时)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2课时)
消化和吸收(2课时)
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2课时)
人体的呼吸(5课时)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1课时)
肺内的气体交换(2课时)
空气质量与健康(2课时)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7课时)
血液(2课时)
血管(2课时)
心脏(2课时)
输血与血型(1课时)
人体内废物的排除(2课时)
尿的形成和排除(1课时)
人的粪尿处理(1课时)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7课时)
外界环境感知(2课时)
神经系统(4课时)
激素调节(1课时)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4课时)
破坏生态环境实例(1课时)
环境污染影响生物(2课时)
保护生态环境计划(1课时)
在新学期中,我们将积极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原则、策略和方法,创新教学方式,从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提高教育质量,取得新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