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思考》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整理和复习》这一单元的一节教学内容,它充分体现了新教材的特点,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形象思维、解题策略以及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等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节内容选取了三道极具代表*的例题,融合了整个小学阶段所涉及到的数学思想方法,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发展学生找规律的能力、分步枚举组合的能力及列表推理的能力。我执教的是例7:六年级有三个班,每班有2个班长。开班长会时,每次每班只要一个班长参加。第一次到会的有a、b、c;第二次有b、d、e;第三次有a、e、f。请问哪两位班长是同班的?
“数学思考的编排意图是什么?我们应该给学生创设怎样的学习机会?”这是我在课前思考的主要问题。数学思考也能像学习常规内容那样给学生以方法和技能为主的形态展开学习吗?或者说它更应偏重于什么?我觉得所谓数学思考,应该在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这两个点上展开会更有价值。应偏重于让学生经历数学思考的全过程,在其中体验数学探索的乐趣和困惑,真切的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中给予学生个*化思考与能量释放机会。
就本节课的内容而言,学生之前尽管已经解除了比较多的数学广角系列安排的内容知识,但前后的知识联系看起来并不紧密,不过数学的思想方法的熏陶却是一贯的:都强调数形结合,都强调合作探讨与交流,也都强调策略与方法的优化等,尤其是注重数学化思想的渗透。鉴于此,本课在设计时,我就比较注重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将思维充分调动起来,重视“说”的过程,在“说”的过程与基础上在进行对比交流和优化,并相机渗透数学化的思想,体悟数学的简洁美。学生只有在借助表格说思路的过程中能够充分意识到其价值,才会认同,才会自觉加以运用。这种运用的目的是对方法的认同,并非要在一节课中做对太多的推理题,这也不现实,因为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毕竟,严密的推理尤其是信息条件比较复杂的更是挺费时间的。如果学生能在课后对推理知识有个比较高的热情,并且在以后遇到同类问题能够想到运用这种方法去尝试解决,应该说就已经达到了本课的基本目标。
纵观全课,我认为最大的成功在于充分体现了浓浓的“数学味”:通过直观教学,数形结合,以简驭繁,让学生的探究有目标,学生的思考有深度,学生的交流有实效,学生对数学思考的认识更深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确有提高。
我的困惑是对教材中表格的处理,是否该发放给学生?如果让学生自己去设计,能顺利达到同样的目的吗?如果直接发送,是不是前功尽弃?又是否存在牵着学生鼻子走的嫌疑?
第2篇:《数学思考》优秀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以后,每册教材中都增设了一个内容,那就是《数学广角》。这个内容的增设,渗透了一些数学思想方法:排列、组合、*、等量代换、统筹优化、数学编码、抽屉原因等,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都是有利的。
总复习中也有这一块内容,由于这部分内容涉及的知识多,且难度比较大,所以在复习时不可能像前面那些知识一样进行系统的整理,只能对一些主要的内容进行必要的复习,所以在这个内容的复习中,我关键就渗透一个重要思想:化难为易。
复习中选取的找规律、排列组合、逻辑推理都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要用到的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了降低学生的思维难度,教学中采用了列表、图示等方式,把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尽可能直观地显示给学生。在学习这个内容前,我请孩子们对这个内容进行了预习,课堂上进行有效的交流,尤其重视方法的的归纳和应用,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对这些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水平,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目标落到实处。如找规律这个内容,6个点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8个点呢?点少的时候,咱们可以动手连一连来数出线段数,但关键还是要从连线的过程中发现连线时的规律。书中的算式是1+2+3+4+5=15(条),而有一个学生是这样列的:5+4+3+2+1=15(条),他有自己的理解:6个点,开始可以从其中一个点出发与另外5个点相连,连5条线段,换个点与其它点相连,只能连4条,依此类推。相当ok的想法,规律也很快就找到了,化难为易成功了!
第3篇:小学奥数语言逻辑思维推理题
甲、乙、*、丁四人在一起,交谈时发生了语言困难,在汉、英、法、日四种语言中,每人只会两种,可惜没有大家都会的语言,只有一种语言是三个人都会的。
(1)乙不会英语,但当甲与*交谈时,却要请他当翻译。
(2)甲会日语,丁不懂日语,但两人能相互交谈;
(3)乙、*、丁三人想相互交谈,却找不到大家都会的语言;
(4)没有人既能用日语讲话,又能用法语讲话。
想一想:甲、乙、*、丁四人各会说哪两种语言?
由(1)、(2)、(4)得:乙不会英语,甲会日语但不会法语,丁不会日语。
假设甲还会英语,由(1)知甲、*没有共同语言,得*会汉语和法语,而乙与甲、乙与*有共同语言,且乙又不能既懂法语又懂日语,得乙会汉语和日语,由(3)得丁会英语、法语,与题已知条件"只有一种语言三人都会"有矛盾。
假设甲还会汉语,由(1)知甲、*没有共同语言,得*会英语、法语,而乙与*、乙与甲有共同语言,只能是乙会汉语、法语,由(3)知丁不会法语,得丁会汉语、英语,这样甲、丁也能相互交谈。
所以甲会汉语、日语,乙会汉语、法语,*会英语、法语,丁会汉语、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