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伯牙绝弦免费课件(精选8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引导学生说词。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绵绵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指导: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三、读懂课文内容

1.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在生与生的交流中,教师作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意思,并继续强化、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表面的。肤浅的。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说话练习:如果你是伯牙,当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后来,当你终于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怎样的?

(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出示课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质疑: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总结: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老师赞叹“善哉”,理解“善哉”表赞叹的意思。

理解知己的含义: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含义了吗?(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四、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艺高*,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3.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4.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6.感情诵读2──4句。

7.而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你想,他渴望得到什么?(可能是称赞)周围的人会怎么称赞呢?(琴艺高超、琴艺炉火纯青)

8.这些赞美之声听多了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还渴望什么?(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或会对子期说些什么呢?

9.从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离,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再读课文1──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10.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学生读。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你如何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

引导学生感悟: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也没有意思了。

(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无人倾诉的痛苦,无边的孤独寂寞,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伯牙用绝弦的方式表达对子期的思念。)

11.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12.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课文。

五、深悟知音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生再次感情朗读课文。

3.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乐曲,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第2篇:伯牙绝弦课件》

伯牙绝弦,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

一、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已然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知音”最为生动、最为震撼的注解之一。它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的故事。全文共77字,5句话。1句为起,2、3、4句顺承而下,5句急转而后合,语言凝练典雅,抑扬顿挫,生气郁勃。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伯牙和子期的相交正是如此的自然恬淡,顺理成章。它所折射的艺术美感——那种含蓄深沉、清雅自然的风骨,直达“大音希声”、“大璞不雕”、“大美无言”的境界,满足了我们对于这个千古绝唱在感官和心理上的所有期待。读《伯牙绝弦》,带来的不仅是对于故事内容的震撼,更有故事引起的不胜唏嘘的神往以及那种透彻心肺的审美体验。诗人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而在这里,伯牙子期又该经过前世多少次的回眸呢?

教学本文,我期待循循善诱地引领学生增加一些文言文的阅读体验,感受这篇课文特有的语言现象;其次,继续渗透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还能用现代语汇去补充;再有,依托语言层层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使学生实现文化意象的传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教学准备

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已有一些文言文、古白话文的阅读基础,因为在五年级学过《杨氏之子》、《猴王出世》、《临死前的严监生》等等,而且就词句的理解来说,此文词句更容易理解。当然就课文的内涵和意蕴来讲,文章所讲述的“知音文化”更为丰富和玄妙。我期待呈现学生从无到有,从未知到已知的学习提升过程,因此,课前不让学生准备任何对课文的预习,只凭借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情感体验,循序渐进地推进学习。教学中,我准备了相关的音乐和简单的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纵情吟诵识知音。

1.读题解题。

(1)读好课题,强调“弦”的读音。

(2)齐读课题。

(3)理解“绝弦”、“伯牙绝弦”的意思,引导质疑。

2.初读感知。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2)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读好语气词“哉”、“兮”,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理解“谓”、“乃”的意思,以词句的理解提升朗读质量。

(3)齐读全文,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二)高山流水遇知音。

1.打开语言。

课文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写出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呢?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1)理解句子意思,渗透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补充的古文阅读方法。

(2)聚焦“善”的意思,感受“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

(3)运用词语、诗句联想的方式丰厚语言,丰满形象,指导朗读。在此过程中渗透“泰山”、“江河”的文化意味,感知这两个*特有的文化意象。

①读着这个峨峨兮,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泰山?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把这样的感觉读出来。

②江河在古文里边特指“长江”和“黄河”。想到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又跳出了哪些词或者诗句?

2.体验“知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理解“念”和“志”,体味“异字同义”的语言现象。

(2)聚焦“钟子期必得之”的“之”,循序渐进地感受体味“知音”的内涵。、

①理解钟子期与俞伯牙不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灵上的沟通,志向、情怀的悦纳

②补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内心的寂寞与孤独,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③练笔感受伯牙得遇子期,会有怎样的感慨。

④拓展阅读《列子·汤问》中伯牙的原话,理解后借助成语体会“知音”的境界,再次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师生配合朗读、同桌互读,感受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与快乐。在相互配合朗读的过程中直观感知文本前四句语言“对仗工整、琅琅上口、情感扶摇直上”的特点,为熟读成诵打下基础。

(三)破琴绝弦祭知音。

1.痛失知音。

从“子期死”这一文本留白处入手,体验文本语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

2.想象补充。

出示:“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想象补充,感受人物形象:这时候,你又仿佛看见了一个怎样的伯牙?

3.纵情朗读。

借助情感错位,指导读出情感,读出形象。

(四)朗朗诵歌怀知音。

1.提领一顿——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使得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从此,人们不断地在传说和吟诵着它!

2.熟读成诵。

借助资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并诵读全文。

五、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知音


《第3篇:伯牙绝弦 课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引导学生说词。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

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绵绵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谈话设计,不仅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孩子的语言积累,而且能够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易于教学的展开。为课文的拓展做好了铺垫,为帮助孩子理解课文内容,为孩子的说话训练铺好路。]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设计意图:导入部分将词语积累的环节快速过渡到学文中来,拉近文本和学生的距离]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指导: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三、读懂课文内容

1.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

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

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在生与生的交流中,教师作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意思,并继续强化、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表面的。肤浅的。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说话练习:如果你是伯牙,当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后来,当你终于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怎样的?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出示课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质疑: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总结: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老师赞叹“善哉”,理解“善哉”表赞叹的意思。理解知己的含义: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含义了吗?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感悟重点句子和重点词语,理解人物之间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

四、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艺高*,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3.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

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

确认:“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4.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

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6.感情诵读2——4句。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你想,他渴望得到什么?(可能是称赞)周围的人会怎么称赞呢?(琴艺高超、琴艺炉火纯青)

7.这些赞美之声听多了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还渴望什么?(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或会对子期说些什

么呢?

8.从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离,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再读课文1──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9.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你如何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

引导学生感悟: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也没有意思了。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无人倾诉的痛苦,无边的孤独寂寞,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伯牙用绝弦的方式表达对子期的思念。

10.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课文。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进行拓展练习,自然而然理解了伯牙与钟子期是人生知己。]

五、深悟知音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生再次感情朗读课文。

3.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

(播放乐曲,学生欣赏)

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

(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补充资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

六、作业: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板书:

25.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所念绝弦

(知音)

钟子期善听必得之死

[教学反思:本课设计时主要抓住重点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体会知己含义,为了使语文的工具*与人文*结合,设计了拓展练习,再围绕“绝弦”,让我们感受到不仅仅是伯牙、子期心灵相通的情义,最后设计了《高山流水》的音乐欣赏,让从教者与学生一起在美妙的音乐中感受艺术的魅力。教学时要多引导学生对文言文的读、思、悟,要读得充分,读得入理,读出韵味,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第4篇:伯牙绝弦的教学课件》

伯牙绝弦,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

伯牙绝弦课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

引导学生说词。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

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绵绵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谈话设计,不仅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孩子的语言积累,而且能够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易于教学的展开。为课文的拓展做好了铺垫,为帮助孩子理解课文内容,为孩子的说话训练铺好路。]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设计意图:导入部分将词语积累的环节快速过渡到学文中来,拉近文本和学生的距离]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指导: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三、读懂课文内容

1.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

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

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在生与生的交流中,教师作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意思,并继续强化、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表面的。肤浅的。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说话练习:如果你是伯牙,当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后来,当你终于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怎样的?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出示课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质疑: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总结: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老师赞叹“善哉”,理解“善哉”表赞叹的意思。

理解知己的含义: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含义了吗?

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感悟重点句子和重点词语,理解人物之间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

四、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艺高*,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3.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

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

确认:“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4.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

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6.感情诵读2——4句。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你想,他渴望得到什么?(可能是称赞)周围的人会怎么称赞呢?(琴艺高超、琴艺炉火纯青)

7.这些赞美之声听多了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还渴望什么?(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或会对子期说些什么呢?

8.从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离,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再读课文1──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9.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你如何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

引导学生感悟: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也没有意思了。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无人倾诉的痛苦,无边的孤独寂寞,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伯牙用绝弦的方式表达对子期的思念。

10.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课文。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进行拓展练习,自然而然理解了伯牙与钟子期是人生知己。]

五、深悟知音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生再次感情朗读课文。

3.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

(播放乐曲,学生欣赏)

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

(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补充资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

六、作业: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第5篇:伯牙绝弦生字课件》

各位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少不了教案,各位老师,我们看看下面的伯牙绝弦生字课件吧!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引导学生说词。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绵绵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指导: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三、读懂课文内容

1.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在生与生的交流中,教师作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意思,并继续强化、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表面的。肤浅的。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说话练习:如果你是伯牙,当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后来,当你终于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怎样的?

(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出示课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质疑: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总结: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老师赞叹“善哉”,理解“善哉”表赞叹的意思。

理解知己的含义: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含义了吗?(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四、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艺高*,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3.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4.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6.感情诵读2──4句。

7.而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你想,他渴望得到什么?(可能是称赞)周围的人会怎么称赞呢?(琴艺高超、琴艺炉火纯青)

8.这些赞美之声听多了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还渴望什么?(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或会对子期说些什么呢?

9.从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离,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再读课文1──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10.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学生读。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你如何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

引导学生感悟: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也没有意思了。

(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无人倾诉的痛苦,无边的孤独寂寞,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伯牙用绝弦的方式表达对子期的思念。)

11.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12.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课文。

五、深悟知音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生再次感情朗读课文。

3.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乐曲,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第6篇:伯牙绝弦完美版课件》

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而加以制作的课程软件。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伯牙绝弦完美版课件,欢迎阅读!

【教材解读】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这个故事,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设计理念】

如何才能优化小学文言文传统教学方法是小学文言文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决定其学习成果的一大因素。面对这些艰*难懂的文言文,怎样才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呢?在《伯牙绝弦》的教学中,我采用情感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时入情入境,理解文意和体会感情双线并行,一改以往文言文串讲的方式,让学生在情感引导中完成学习内容。

【重难点】

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音乐《高山流水》、课外拓展。

2、学生准备:搜集了解伯牙的相关资料。

【教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完课文。背诵好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来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情趣

同学们,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今天,让我们继续走入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伯牙绝弦”的故事,相信,他会带给你历久弥新的启迪。还记得故事写了哪两个人吗?(板书:俞伯牙、钟子期)打开书,自由读一读这个故事,注意读出古文的韵味和节奏。

二、探究理解,感悟文本

【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a:谁来读一读这句话?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你是从哪个字读懂的?(善是什么意思?)

b:谁能读出他们的特点?(应该注意哪个字?)

c:伯牙和子期一个善于*琴,一个善于听琴,(板书:琴)你们从文中找一找,还有哪些句子也告诉了我们伯牙善于*琴,钟子期善于听琴?

d:你们找到了哪些句子?(生读勾画的句子。)

【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a:仔细去读一下这句话,想想你是怎样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伯牙善于*琴,钟子期善于听琴的。

b:预设1、整句话理解,谁还能结合具体字或词谈一谈?

预设2、①善哉,哉是语气词,善哉用现代的话说说就是什么?(妙啊,好呀,棒极了。)这个善和前一句的善字意思一样吗?

从这个词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谁能读出你的理解?

细心的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这句话中还有一个语气词是什么?(兮)为什么一句话中连用了两个语气词?(强烈的赞叹)让我们带着强烈的赞叹来读一读这句话。

②峨峨,伯牙的琴声使子期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泰山?(雄伟、高大、挺立)读出你看到的情景。

③志在高山,从哪个字体会到琴技高超?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

c:同学们,读古文就应该向刚才那样,从字里行间去体会它的味道。

【出示: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a:看看这句话,再看看上一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b:他们在句式和写法上完全相同,下面,你们就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自己大声读读这句话,看看你从这句话中又是如何体会到伯牙善*,钟子期善听的?

c:两人一组,读句子并交流感受。

d:指名读句子,说感受,指导朗读。

e:伯牙的琴技如此高超,他的琴声中除了峨峨的高山,洋洋的江水,也许还会有(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明月皎皎、波光粼粼)

现在,我就是伯牙,你们就是子期。

当我*琴志在清风时,你会对我说:(提示:谁能仿照书上的话来夸夸我?)

当我*琴志在明月时,你会对我说:

当我*琴志在波光时,你们会对我说:

谁还能自己说说这样的赞叹?

f:好一个善*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这就是

【出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知。】

a: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b:子期听懂的仅仅是伯牙的音乐吗?他还听懂了什么?

c: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伯牙琴声子期能懂,伯牙心声子期也能懂,(板书:心)这样的朋友才能叫知音(板书:知音)

d:能得子期这一知音,伯牙的心情如何?(喜悦、激动)谁来读出这种感觉?

e:下面,就让我们在高山流水的乐曲中一同分享知音相伴的乐趣吧!(课件播放:高山流水)

【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a:伯牙和子期多么想向这高山流水一样相依相伴呀,然而不幸的是,子期死了,于是,伯牙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谁来读读文章最后一句话?

b:他为什么这样说,这样做?他碎的只是琴吗?短的只是弦吗?

c:此时,他的心情又是如何?(悲伤、悲痛欲绝)谁能读出他的心情?

d:失去了唯一的知音,此刻,他最想对子期说些什么?在书上写一写,可以用现代文,也可以用古文。

e:谁来读读你写的话?再读读书中的话。

三、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教师结语:“相识满天下,知音只一人”伯牙绝弦使得高山流水成绝唱,高山流水依旧在,人事已全非,只是这山水中平添了一段知音的千古佳话。后人由于伯牙绝弦的传说,就认为*琴时弦断,则听众中必有知音在场;或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也常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音难觅。关于这个故事,还有很多传说,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去查阅相关的资料。

四、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琴心

俞伯牙钟子期

知音


《第7篇:六年级25伯牙绝弦课件》

导语:伯牙绝弦,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这个故事被选入小学语文六年级的呃教材。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关于这篇课文的课件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引导学生说词。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绵绵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指导: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三、读懂课文内容

1.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在生与生的交流中,教师作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意思,并继续强化、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表面的。肤浅的。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说话练习:如果你是伯牙,当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后来,当你终于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怎样的?

(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出示课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质疑: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总结: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老师赞叹善哉,理解善哉表赞叹的意思。

理解知己的含义: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含义了吗?(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四、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艺高*,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3.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4.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6.感情诵读2──4句。

7.而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你想,他渴望得到什么?(可能是称赞)周围的人会怎么称赞呢?(琴艺高超、琴艺炉火纯青)

8.这些赞美之声听多了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还渴望什么?(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或会对子期说些什么呢?

9.从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离,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再读课文1──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10.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学生读。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你如何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

引导学生感悟: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也没有意思了。

(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无人倾诉的痛苦,无边的孤独寂寞,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伯牙用绝弦的方式表达对子期的思念。)

11.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12.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课文。

五、深悟知音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25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一,伯牙绝弦,希望对你有帮助!


《第8篇:伯牙绝弦优秀课件范例》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引导学生说词。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

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绵绵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谈话设计,不仅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孩子的语言积累,而且能够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易于教学的展开。为课文的拓展做好了铺垫,为帮助孩子理解课文内容,为孩子的说话训练铺好路。]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设计意图:导入部分将词语积累的环节快速过渡到学文中来,拉近文本和学生的距离]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指导: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三、读懂课文内容

1.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

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

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在生与生的交流中,教师作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意思,并继续强化、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表面的。肤浅的。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说话练习:如果你是伯牙,当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后来,当你终于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怎样的?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出示课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质疑: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总结: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老师赞叹“善哉”,理解“善哉”表赞叹的意思。理解知己的含义: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含义了吗?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感悟重点句子和重点词语,理解人物之间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

四、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艺高*,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3.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

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

确认:“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4.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

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6.感情诵读2——4句。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你想,他渴望得到什么?(可能是称赞)周围的人会怎么称赞呢?(琴艺高超、琴艺炉火纯青)

7.这些赞美之声听多了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还渴望什么?(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或会对子期说些什

么呢?

8.从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离,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再读课文1──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9.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你如何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

引导学生感悟: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也没有意思了。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无人倾诉的痛苦,无边的孤独寂寞,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伯牙用绝弦的方式表达对子期的思念。

10.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课文。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进行拓展练习,自然而然理解了伯牙与钟子期是人生知己。]

五、深悟知音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生再次感情朗读课文。

3.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

(播放乐曲,学生欣赏)

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

(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补充资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

六、作业: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

2、能力目标

培养和作能力

3、情感目标

欣赏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章的深刻含义:知音难求。

2、欣赏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要求学生不要发出声音,静静地看老师在黑板上所写出的题目(板书课题)知音故事我们曾经耳闻过。今天我们学习它的经典原文。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注意字词,又不懂得地方可通过或问老师解决。

2、指名朗读课文,教师对其中学生读错的字词进行纠正。

3、教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朗读本文时所应有的感情

4、指明学生带有感情的朗读。

三、分析课文

1、疏通文意,理解字词。

伯牙擅长*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的。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而*了起来。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子*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您听曲子好啊,好啊!心里想象就好像我的心意啊。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

绝:断绝。

鼓:*。

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峨峨:高。

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洋洋:广大。

2、理解题目的意思。

3、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

4、伯牙仅仅是不再*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回顾前文,复习知识

二、深入课文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善字在文中出现过几次?分别是什么意思?

2、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有什么体会?

3、从哪里可以看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4、俞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还会有什么样的景*?(鸟语花香。漫天白雪。秋风落叶)

三、启发学生

1、如果你是钟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时你会怎样?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时,你又会怎样?

2、俞伯牙为什么独独把钟子期视为自己的知音?

3、俞伯牙和钟子期仅仅是在音乐上是知音吗?此时的他们已经成为生活上的知音了,是对人生态度持相同意见的人。这种知音是可遇不可求的。

4、学生齐读课文的最后一句。想一想为什么俞伯牙会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5、伯牙在断绝琴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伯牙在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

四、作业

读了此文,你有什么感想?并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