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目标:
通过实验,了解盐对水的浮力增加作用,使沉下去的物体能够浮起来。
探索死海的特*,明白其高盐浓度使人能够漂浮的原理。
激发幼儿对自然奥秘探索的兴趣和欲望。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特*,认识盐、糖、味精等物质。
物质准备:每位幼儿准备一个熟鸡蛋,两个水杯,以及盐、糖、味精。
活动过程: 一、小实验导入老师展示几种物品,让幼儿猜测它们在水中的表现,并进行实验验证。
二、教师示范实验:魔术“鸡蛋浮起来”
老师*作:示范如何用盐使鸡蛋浮起来。
老师在杯子里加入盐(“魔术粉”),搅拌直至鸡蛋浮起来。
引导思考:询问幼儿盐、糖、味精的区别,并如何通过形状、颜*、味道来辨别它们。
三、幼儿实验
实验指导:分组让幼儿自行探索如何用盐使鸡蛋浮起来。
每组幼儿依次放置鸡蛋在水杯中,并加入“魔术粉”(盐),轻轻搅拌。
幼儿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分享:
每组幼儿向老师汇报他们的实验结果和发现。
小结:
四、播放Ppx,揭开死海的秘密
视频播放:展示死海中人们漂浮的现象。
老师解释死海高盐浓度导致人体浮力增加的原理。
启发思考:
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死海能让人漂浮,以及这种自然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五、结束
活动结束:
奖励幼儿,可以让他们带走自己实验的鸡蛋作为小礼物,同时也可以享用。
通过这样的活动,幼儿不仅能够直观地理解盐对水浮力的作用,还能引发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促进他们的科学探索能力和观察力的发展。
《第2篇:科学教学教案》
活动目标:
1. 激发探索兴趣: 通过观察和*作,引导幼儿主动探索球的特*,并尝试提出问题。
2. 感知球的特*: 引导幼儿通过多种感官感知球的主要特*:*跳、滚动、在水中会浮起来。
3. 培养尝试精神: 鼓励幼儿积极尝试,在游戏中感受不同材质球的不同特*,并尝试用语言表达。
4. 培养合作分享: 在游戏中引导幼儿学会与同伴分享、合作,体验共同游戏的乐趣,并学习关心他人。
活动准备:
1. 材料准备: 各种大小、材质的球(如:皮球、充气球、网球、乒乓球、毛线球等);一盆水;废报纸、布、毛巾、木块、橡皮泥等;记录表,水彩笔。
2. 场地准备: 宽敞、安全的室内或室外场地。
活动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 魔术导入: 老师用一块布盖住一个皮球,故作神秘地问:“小朋友们,猜猜看,布下面藏着什么?”
2. 揭晓谜底: 老师慢慢揭开布,露出皮球,引导幼儿说出:“是球!”
3. 引发思考: 老师抛出问题:“这个球宝宝呀,它有很多神奇的本领,你们想知道吗?”
二、 探索发现,感知球的特*
(一)自由探索,初步感知
1. 提供材料,自由探索: 老师将准备好的各种球分发给幼儿,让他们自由地玩耍、探索,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2. 观察记录,鼓励表达: 老师可事先准备好记录表,引导幼儿用简单的图画或符号记录下自己观察到的球的特*,并鼓励他们用语言表达出来。例如:“我的球会*跳”,“我的球可以滚来滚去”。
(二)分组实验,深入探究
1. 分组*作,引导发现: 老师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并为每一组提供一盆水、一块布、一块木板、一块毛巾等材料,引导幼儿通过小组合作,进一步探索球的不同特*。
2. 设置问题,引导思考:
“把球放到水里,会发生什么变化?” (引导幼儿观察球是浮在水面上还是沉下去,并思考原因)
“用手拍拍球,球会怎么样?” (引导幼儿感受球的**,并尝试用不同的力度拍球,观察球*跳高度的变化)
“把球放在不同的平面上滚动,会有什么不同?” (引导幼儿比较球在不同材质的平面上滚动的快慢和距离)
(三)游戏体验,巩固认知
1. “听声音,猜球类”游戏: 老师将不同的球放入不透明的袋子里,让幼儿通过摇晃袋子听声音,猜出里面是什么球。
2. “障碍接力赛”游戏: 将幼儿分成两组,设置障碍赛道,用不同的球进行接力比赛,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球的滚动和*跳特*。
三、 拓展延伸,迁移经验
1. 引导思考: 老师引导幼儿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到球?它们有什么作用?”
2. 拓展经验: 引导幼儿说出足球、篮球、排球等球类运动,以及地球仪、气球等生活中的球体,并鼓励他们思考球的形状和特*在其中的作用。
活动反思:
例如,在自由探索环节,我发现有的幼儿只是随意地玩耍,没有观察球的特*。于是,我及时引导他们观察球的颜*、大小、形状,并尝试用不同的方式玩球,例如拍球、滚球、抛球等。
在分组实验环节,我鼓励幼儿合作完成实验,并引导他们记录实验结果。例如,在观察球在水中是浮起来还是沉下去的实验中,我引导幼儿用“√”和“×”来记录结果,并鼓励他们思考原因。
在游戏体验环节,我设计了“听声音,猜球类”和“障碍接力赛”两个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巩固对球的认知,并体验游戏的乐趣。
在整个活动中,幼儿表现出较高的参与热情和探究兴趣,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不仅感知了球的特*,还发展了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3篇:科学教学教案》
感知水的乐趣与特征——幼儿探究活动
活动目标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各种感官的运用,帮助幼儿感知水的特征和乐趣,同时培养他们的探究和创造能力。
活动准备
为了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我们准备了以下材料:
若干水盆
大、中、小透明杯子(大杯装清水、中杯装牛奶、小杯装醋)
玩水材料:空矿泉水瓶、毛巾、塑料袋、小篮子等
活动过程
一、引入活动
观看录像:我们首先观看了喷泉的录像,引发了幼儿对水的兴趣和讨论。
二、寻找水宝宝
启发*问题:引导幼儿描述自己在生活中见到水的情况,为活动导入做准备。
寻找水宝宝:通过问询“水妈妈”的方式,引出了水宝宝不见了的情节。每个幼儿面前放置三个杯子,他们通过观察、闻味、尝试等方式找出其中的水宝宝。
*作和观察:幼儿自主*作,教师进行巡回观察和指导。
提问和小结:引导幼儿讨论他们是如何找到水宝宝的,以及水宝宝没有颜*、没有味道、是透明的事实。
三、帮助水宝宝搬家
再次引导“水妈妈”:水妈妈表示有些孩子要搬家,但她无法帮助他们,这时幼儿们主动提出帮助水宝宝搬家。
*作与发现:幼儿使用提供的材料或自己的想法帮助水宝宝搬家,同时观察和发现水宝宝的特点。
四、水宝宝的小秘密
水妈妈的告知:水宝宝没有颜*、没有味道,是透明的,且具有流动*,这是活动的最终小结。
活动反思
通过本次活动,我们看到了幼儿们在感知水特*和乐趣过程中的积极参与。他们通过*作和互动,深入体验了水的各种特*,尤其是透明和流动*。然而,我们也注意到一些胆小或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幼儿可能表现不够积极,这是我们今后需要关注和引导的方向。
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进一步确保每个幼儿都能在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探索欲望。相信通过这样的活动设计和引导,幼儿们将会在感知和理解世界的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第4篇:科学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能够准确、流畅且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快速浏览课文,掌握其内容,领悟阿基米德喜爱动脑筋和热爱科学的精神,激发学生对科学家的尊敬和对科学的热情。
理解作者如何具体描绘事件,并展示人物特征。
学习并掌握5个新词汇的意思,并正确书写8个生字。
重难点:理解阿基米德对科学的热爱,并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
教学过程
一、引入讨论 首先,与学生讨论已知的科学家及其事迹。学生自由分享他们了解的科学家的经历。 今天我们要再认识一个科学家,展示阿基米德的画像,并介绍他的名字和课题。让我们通过阅读课文来更深入地了解这位科学家。
二、初步阅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词和新词,反复阅读以理解不熟悉的词汇。可以通过上下文的联系或工具书的帮助来理解其含义。将喜欢的词汇抄写到自选词句栏。
全文通读,标注段落并理解各段的中心句,讨论课文中描绘了多少件事情。
三、深入精读
进一步阅读课文,从中了解阿基米德的*格特征。 学生:阿基米德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教师:哪些地方表明他富有创造力? 学生找出3到14段相关语句作答,教师追问阿基米德如何应对挑战? 学生:阿基米德表现出沉着、冷静和果断。 教师:通过什么方式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沉着、冷静和果断?朗读时如何体会人们战胜罗马*队的喜悦? 学生:反复朗读,并汇报朗读成果。 教师:阿基米德为什么说太阳帮了他的忙?让学生结合前期收集的资料或实验进行讨论。 教师:在这一段你认识到阿基米德的哪些方面? 学生:他善于观察和思考,并利用科学原理来应对挑战。
阅读15到20段,讨论这一部分描述了什么。 学生阅读后汇报:罗马侵略者残酷地终结了阿基米德的生命。 找出自己最感动的部分并分享感受。 学生:阿基米德专注地仰视天空,表现出他全身心投入科研的状态。 学生:他在面对死亡时毫不畏惧,甚至关心自己的几何定理,这表明他对科学的热爱超过了生命本身。 学生:罗马士兵的残忍令人痛心,阿基米德请求他们稍作等待,但未能得到尊重,最终这位杰出的科学家倒在他们的*下,令人惋惜。
《第5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探索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
知道表面积的概念,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3、在自主解决现实问题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1、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确定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长和宽。
教学难点
1、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确定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长和宽。
教学媒体
教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可展开)、投影片、电脑动画软件。
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口答填空。
1.长方体有()个面,一般都是(),相对的面的()相等;
2.正方体有()个面,它们都是(),正方形各面的()相等;
3.这是一个(),它的长()厘米,宽()厘米,高()厘米,它的棱长之和是()厘米;
4.这是一个(),它的棱长是()厘米,它的棱长之和是()厘米。
(二)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
教师:我们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它们的表面都有6个面,今天就来研究它们表面的大小。(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二、学习新课。
(一)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1.教师提问:什么叫做面积?
长方体有几个面?正方体有几个面?
(用手按前、后,上、下,左、右的顺序摸一遍)
2.教师明确:这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3.学生两人一组相互说一说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什么是正方体的表面积。
4.教师板书: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二)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学生归纳:
上下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长和宽作为长和宽的;
前后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长和高作为长和宽的;
左右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高和宽作为长和宽的。
2.教师提问:想一想,长方体的表面积如何计算?(学生讨论)
老师板书:
上下面:长×宽×2
前后面:长×高×2
左右面:高×宽×2
3.练习解答。
做一个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
《第6篇:科技教学活动教案》
科技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引导学生们增加对科学的认识,下面是小编推荐给大家的科技教学活动教案,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用电发光的原理及方法。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将各种废旧材料组合加工成会亮的玩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制作会亮的玩具,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了解合作意识的重要*。
教学重点:
进行灯泡发光原理的解说,并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废弃材料结合灯泡发光原理的电路知识制作“会亮的玩具”的设计图和实物模型。
如何根据灯泡发光原理及各种发光源,合理运用各种材料制作出有趣独特的会亮的玩具。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学生通过看书、上网、向家长或科学老师等请教,了解交流灯泡发光的电路原理。
(2)师生共同收集各种用来制作发光的材料及玩具外观的废旧材料,如饮料瓶、塑料盒、电池、电线、胶布、*簧、绳子、铁丝线等等。
二、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带来了这么多材料,你觉得我们可以用这些材料做什么吗?(出示:一节干电池,一小节电线,一个小灯泡,胶布)OK,同学们,你们知道用什么方法可以使小灯泡发光吗?(师生共同探讨,并进行尝试,也可以请学生现场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出课题——《会亮的玩具》
备注:结合科学课的知识,将电线的一端绕在小灯泡的线圈上固定好,另一端则用胶布固定在干电池的负极,这时只要将小灯泡接触到干电池的正极,小灯泡即会发亮。
三、探究发现
1.同学们,刚刚我们一起做了这一组实验,现在我们再来看这一幅电路图(展示电路图),有没有同学知道灯泡电线开关等的工作原理呢?(可做小组讨论,师生交流,一起探究得出灯泡发亮的相关工作原理)2.同学们,我们现在已经懂得了灯泡发亮的工作原理,现在请你们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为接下来将要制作的会亮的玩具做好内芯(小组合作*作,教师巡回指导)
3.好的,现在同学们都能完成内芯的制作,但只有光源材料能称得上是玩具吗?当然不能要知道我们要发明的可是会亮的玩具啊!而且制作光源难道只有通过制作内芯这种方法吗?(启发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多种光源制作的探索,并在完成光源制作的基础上,进行整体的构思,如何设想会亮的玩具)
四、欣赏分析
我这有一件已经完成的作品,请同学们分成小组利用刚才我们研究讨论的方法分析一下这件作品的结构及制作方法,步骤。
小组交流讨论分析教师出示会亮的玩具的结构及制作步骤。
设计电路图并制作。
设计玩具的外形并制作。
把电路部分和玩具部分组合在一起。
给会亮的玩具加上装饰。
五、设计体验
学生尝试制作,教师制定制作方案。
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身边已收集到的各种材料,小组讨论,提出设计方案。2)结合学生提出的方案,教师加以引导,师生共同探究。
小组分工合作,制作设计图稿(实物图原理图拟出设计方案材料分析等)(备注:参考方案,见学生用书图例)
六、尝试制作
1.教师示范几种基本的制作方法,并出示实物
2.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设计稿(小组合作),结合前面已经制作好的光源部件,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进行组合创造,制作出一个与众不同发亮的玩具
3.教师巡回指导,答疑解惑(与学生一起探讨,适当给以示范,并鼓励学生通过集体讨论来解决实际组装中遇到的困难,如玩具的美观实用与电路光源正常工作的关系等)
七、展示作品
学生典型作品展示,并进行作品自评、互评,小发明家们的讲解答疑,老师加以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并给以鼓励。
《第7篇:四年级语文教案科学怪人教学方案》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结合读句子体会“也”的用法。
3、体会课文通过几个事例些人的方法:能自己搜集材料,写一个科学家专心研究的小故事。
教学过程:
一、基础*诊断练习
1、从题目入手
(1)审题“科学怪人”指谁?课文题目为什么要加引号?
(2)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3)理清思路。根据“科学怪人”的“怪”与“不怪”把课文分为两部分。
二、优化新授
1研读事例,体悟精神
(1)自主读书,自读自悟
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自读自悟,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小组交流,提出问题,梳理排序。
(3)班上交流,教师点拨,逐一击破。
三、理解*诊断与矫治
1、理解重点词语:考究、特别、珍爱、珍惜,让学生先给它们寻找近、反义词,再读课文,进行比较。
2、在理解“珍爱”一词时,引出一个问题:开文迪许自己从书架上拿走一本书,也要办理一下手续。这里的“也”补充一段起什么作用?开文迪许为什么要这样做?
(1)去掉“也“字,让学生读读比比。
(2)开文迪许对待慕名而来的客人什么态度?对不对?让学生通过读议来体会。
3、小结归纳:开文迪许“怪”在哪儿?
怪在:衣着讲究
家里布置特别
珍爱图书
珍惜时间
4、读课文最后一部分,体会他的“怪”是由他的“不怪”引起的。那是因为他不愿意把心思用在那些生活琐事上,而是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科学。
四、自主*学习诊断
1、积累内化
学会复述课文内容
(1)自由熟读课文
(2)同桌根据老师板书编列复述提纲。
(3)放手让学生练说,师生共同补充评议
2、拓展练习
(1)指导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搜集有关科学家的小故事,再让学生借鉴此写作方法,写一篇小习作。
(2)指导学生对自己所写的科学家的故事进行修改加工,班队活动课上举行故事会。
[四年级语文教案科学怪人教学方案]相关文章:
《第8篇:《口技》的教学教案》
《口技》一课,我尝试运用辨读式教学方法,它是以引导学生朗读为主要手段,通过从不同角度反复朗读,以达到辨析字词、积累知识的目的。其主要方式是在朗读中辨析,在辨析中朗读;在领会中积累,在积累中记忆。这种教学方法运用得好,能使课堂模式富于变化,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从而达到课堂教学最优化。然而,我在本节课教学中收获的却是失败,下面以部分教学片段为例加以诠释:
师:速读全文,进行信息搜索,找出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
生1:以为妙绝和群响毕绝中的绝意思一样。
师:这一组词中的绝是属于一词多义,而不是同义词。
生2:宾客意少舒的少字和稍稍正坐的稍字,是一对同义词。
师:有哪位同学懂得这两个词的意思吗?
生3:少字是稍微的意思,而稍字是渐渐的意思。
师:可见,这两个词不是同义词,请同学们继续找
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的过去,直到下课的钟声敲响,全班居然没有一位同学能找出一组同义词,课堂气氛煞是沉闷,因为没有师生互动,更谈不上生生互动,有的只是老师临下课时的草草收场,有的只是学生呆坐那儿被动的听。
课后,我反思这堂课的教学行为,首先是读得不够,因为没有充分的朗读,对课文很不熟悉,学生自然找不到同义词,更谈不上辨。第二,采用辨读式教学,老师要对学生的预习进行必要的指导,比如要对不同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做好读书卡片,上课时才能收放自如,资源共享,既不费时又能环环相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学生要懂得理解整篇文章的内容,要进行辨读时,才有章可循,才不会欲速则不达。
更深层次的思考,辨读式教学在系统复习中,也许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手段,因为它可以进行分点式或拉网式训练,如让学生进行同义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特殊句式等方面的归纳、辨析。这样,每一个知识点,形成一个积累板块,思路清晰,步骤鲜明,学生学起来有条理*、系统*,记得牢又记得全面。而在平时的新课教学,很难做到由朗读带辨析,更谈不上由浅入深的知识积累。本节课辨析同义词教学环节,学生连一组同义词都找不到,表面上看很不可思议,其实是很正常的事,因为教师没有读懂这种教学方法的要领,是教师本身的教学思路有问题。
《第9篇:《口技》教学教案》
《口技》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学习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
4、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教学难点】
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用具】
录音机、磁带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设想】
指导预习、解题、介绍作者、扫除语言障碍、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复述课文。以了解本文层次清楚的记叙方法。让学生体会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口技,是我国民间流行的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口技》就是这样一篇反映古代口技艺人高超技艺的文章。一起来欣赏一下吧。(解题、简介作者林嗣环)
二、读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标出疑难字、句。
三、明确字音
播放范读录音,学生明确字音。
四、再读课文
结合注释,疏通文字,并提出疑问后分组讨论,共同解答疑问,并强调掌握重要字词的读音、释义。
1、注意下列词语的用法:
“厅事”、“欠伸”、“呓语”、“屏障”、“侧目”、“作作索索”、“力拉崩倒”、“?”、“战战”、“施”、“毕”、“绝”、“意”、“曳”、“指”、“名”。
2、活用的词:
“妇抚儿乳”乳,动词,喂奶。
“善口技者”善,动词(原为名词),擅长。
“不能名其一处”名,动词(原为名词),说出。
“会宾客大宴”宴,动词(原为名词),举行宴会。
3、表时间*的词语:
“忽”、“忽然”:表示突然发生。
“一时”:表示同时发生。
“既而”:表示相继发生。
“是时”: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
“少顷”、“俄而”、“未几”: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
4、出示本文古今异义词,由学生比较古今不同含义:
“会”(适逢)
“厅事”(大厅、厅堂)
“施”(放置)
“闻”(听见)
“奋”(卷起)
“但”(只)
“虽”(即使)
“走”(跑)
五、齐读课文
要求:
1、高声朗读,熟悉课文情节。
2、体会课文语言特点。
六、请一位同学上讲台复述课文
说明:
1、以讲故事的形式,紧扣课文内容。
2、由学生进行点评(从语气、语调、声音、对课文内容的把握等方面点评)。
七、再读课文
试背课文,可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
第二课时
一、读课文第一部分(第1段)
1、先请学生朗读并翻译,然后师生共同补充订正。提1、问:这一段写什么内容?
此段写表演前的准备和会场情况。
2、思考:课文第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起何作用?
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名气大、技艺高。
“善”字贯通全篇,是概括全文题旨的关键*字眼。连用了四个“一”字,极力渲染道具简单,以衬托后面艺人技艺的高超。“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写出表演者表演前听众的反应。
二、分析第二部分(第2、3、4段)
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
1、齐读第2、3、4段。
2、思考:这三段描写了几个场面?
三个场面:
⑴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
⑵一家人醒而梦。
⑶火起后众人的慌乱惊
3、画出这三段所描写的声音种类并口头作答。
思考:三个场面声音的变化有何特点?
声音的变化总的来说是按“小──大(第一个场面)──小(第二个场面)──大(第三个场面)”的顺序来写的,其中又各有特点。
第一个场面声音,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第二个场面突出鼠倾盆器的声音来烘托屋内的静;第三个场面更是写得有生有*,达到高潮,声音由少而多,应接不暇。
4、思考:课文第3段的描写可否省略?这一段有何作用?
不能省。这段写一家四口人渐渐由醒而睡,又用鼠声衬托这种宁静,情节上突兀变化,由起先的喧闹陡然落为平静,也为下一个情节积势蓄力,暗示必将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现。这样处理,使课文情节显得起伏跌宕,生动曲折。
三、分析课文开头和结尾两段
1、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这两段。
2、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否重复?为什么?
不重复,有呼应作用,主要的区别在于:开头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作铺垫,结尾再次强调道具的简单,称赞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人对这场表演还回味无穷,对表演者的敬意油然而生。
四、分析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
1、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另外还有侧面的描写,请—一指出,并谈谈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在几个场面表演中观众的不同神情举止的变化;
二是在首尾两段中对道具和场地气氛的描写。
(侧面描写从不同角度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增强了感染力。)
2、比较第2、3、4段中听众的反应,看看有何不同并加以品味。
第2段中听众的反应是:“伸颈”、“侧目”说明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叹”表明对表演者的赞赏,观众初入情境,尚能自持;第3段中写“意少舒,稍稍正坐”,几个字已说明观众已渐渐融入表演情境,开始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了;第4段写听众“无不变*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恨不得赶紧逃脱这场火灾,说明已完全进入到表演者创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而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
五、总结课文主旨
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赞扬了口技艺术的扭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六、背诵课文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三题。
2、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