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解读《夜*》:以童心为桥,通向自然之美

柯岩的《夜*》以其轻快活泼的语言、细腻生动的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迷人的夜*画卷。文章巧妙地以“怕黑”这一儿童常见心理为切入点,通过“我”在父亲的引导下逐渐克服恐惧、最终发现夜*之美的过程,引导孩子们走出心理的*霾,勇敢地拥抱自然,感受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教师的课后教学反思(通用9篇)

以“怕黑”为引,激发情感共鸣

“怕黑”几乎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都要经历的心理阶段。漆黑的夜晚,未知的世界,难免会让孩子们心生恐惧,产生不安。《夜*》的开篇并没有刻意回避这种“怕黑”的情绪,而是选择直面它,以孩子们的口吻坦率地道出:“我最怕黑”。这种直接的表达,更容易引起孩子们的共鸣,让他们在阅读伊始便能迅速进入文本,与文中的“我”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们进行角*扮演,将自己代入到文中的“我”,并结合自身的经历和感受,谈一谈自己对夜晚的看法。有的孩子可能会说,夜晚到处黑漆漆的,什么都看不见,让人感到害怕;有的孩子可能会说,夜晚会有可怕的怪物出没,让人毛骨悚然;还有一些孩子可能会说,夜晚是属于梦乡的,闭上眼睛就能进入一个奇妙的世界。

通过这样的互动交流,可以让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怕黑”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情绪体验,从而消除他们的羞怯和不安,让他们更自信、更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这种开放式的讨论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带着问题意识去阅读文本,探寻“我”是如何克服“怕黑”心理的。

以“陪伴”为线,铺设成长路径

在“我”克服“怕黑”心理的过程中,父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并没有对“我”的恐惧表现出丝毫的责备或嘲笑,而是选择用耐心和陪伴,引导“我”一步步地走出心理的*影。

“爸爸晚上偏要拉我去散步”,一句简单的描述,却蕴含着父亲对“我”深沉的爱和理解。他知道,“怕黑”只是一种暂时的、可以克服的情绪,而战胜恐惧的最佳方式便是直面恐惧。于是,他牵起“我”的手,带“我”走进夜*,感受夜晚的宁静与美丽。

在父亲的陪伴下,“我”看到了月光下沉睡的小鸟,听到了草丛中蟋蟀的鸣叫,闻到了夜来香的芬芳……原本黑暗、可怕的夜晚,逐渐变得生动起来,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从此,再黑再黑的夜晚,我也能看见小鸟怎样在月光下睡觉”,这句简单的话语,却道出了“我”内心深处的喜悦和自豪。曾经,黑夜是“我”心中挥之不去的梦魇;如今,黑夜却成了“我”探索世界、发现美好的新天地。而这一切的转变,都离不开父亲的陪伴和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思考:父亲为什么要带“我”去散步?“我”在散步的过程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这些经历对“我”有什么影响?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可以让学生们深刻地体会到陪伴的重要*,理解父母的爱和付出,同时也能激发他们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以“发现”为核,展现自然魅力

《夜*》的魅力并不仅仅在于对儿童心理的细腻刻画,更在于它对自然景物的生动描写。作者以孩子般的视角,捕捉到了夜晚的独特韵味,用充满童趣的语言,将夜*描绘得如诗如画,引人入胜。

“小鸟在月光下睡觉”,“星星比任何时候都要多、都要亮”,这些简单朴实的描写,却充满了诗情画意,将夜晚的静谧与美丽展现得淋漓尽致。在作者的笔下,夜晚不再是黑暗和恐怖的象征,而是一个充满生机和诗意的世界,等待着孩子们去探索和发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们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夜晚的景*。可以是月光下摇曳的树影,可以是草丛中闪烁的萤火虫,可以是夜空中闪耀的星星,也可以是远处传来的悠扬的笛声……通过这样的语言训练,可以培养学生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让他们在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时,也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夜*》是一篇充满童趣、充满诗意的散文,它以“怕黑”为引,以“陪伴”为线,以“发现”为核,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魅力的夜晚世界,引导孩子们克服恐惧,亲近自然,感受自然之美。


教师课后教学反思2

一、 教学目标方面:

细化目标,提升层次。 现有的教学目标涵盖了识字、提取信息和积累背诵三个方面,但表述较为笼统,缺乏具体的、可*作的、可衡量的标准。建议进一步细化目标,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置不同的层次。

例如,在识字方面,可以将目标细化为“能正确认读本课生字”, “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字义”, “能在语境中运用生字组词造句”等不同层次。

在提取信息方面,可以将目标细化为“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段落大意”, “能找到文段中的关键词句”, “能根据关键词句复述课文内容”等不同层次。

在积累背诵方面,可以将目标细化为“能流利背诵课文”,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运用多种方法记忆课文内容”等不同层次。

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现有的教学目标主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忽略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初冬景*之美,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进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积极情感。

二、 教学过程方面: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可以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种手段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初冬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可以播放轻柔的音乐,展示初冬的图片,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初冬的感受,引出课文的学习。

丰富方法,突出重点。 在识字教学方面,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游戏法、比较法、归类法、猜谜法等,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乐,提高识字效率。在提取信息方面,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多种阅读策略,如:抓住关键词句、画批注、概括段落大意等,提高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在积累背诵方面,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反复朗读、分段背诵、表演背诵等,帮助学生记忆和背诵课文。

加强互动,合作探究。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扮演、故事续编、问题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提升学习效果。

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可以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观察家乡的初冬景*,写写家乡的初冬,画画家乡的初冬,并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和分享。

三、 评价方式方面:

多元评价,关注过程。 评价方式要多元化,不能仅仅依靠单一的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要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课堂观察、作品展示、学生自评、互评等,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评价主体多元化。 不仅要关注教师评价,也要重视学生自评和互评,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反思和评价他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相信通过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初冬》一课的教学效果会更好。


课后的教学反思3

三年前的一堂课例中,我曾采用简单而有效的教学设计,运用关键词阅读法来处理一篇长文。从“乐土”出发,我按照美景、趣事、淳人、真情四个方面展开阅读,并以一首小诗作为结课的亮点,将这些内容重新组织,使得长篇文章在短时间内被有效传达,达到了长文短教的目的。

这次的教学设计沿用了相同的文本解读方式,但将关键词的焦点转移到了标题中的“社戏”二字上。我改变了以往从“景”到“事”再到“人”再到“情”的阅读顺序,而是选择了从“事”到“人”再到“景”,最终领悟“情”。每个阅读环节结束时,我用简洁的一句话概括了文本的主旨,使得这篇长达4000多字的小说被压缩成了三句话:一个经历波折的有趣事件,一群充满情感的乡人,以及一幅富有特*的美景。我希望通过这些环节将学习方法和写作技巧贯穿其中,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同时学习并积累更多写作素材,真正实现文本阅读与写作教学的融合。

在简化课堂结构方面,我认为关键词阅读法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找到一个能够支撑整篇文章内容解读的关键词,我可以重新组织和压缩文本,使其成为几个方面的内容、几句话或几个关键词,从而使教学更加灵活,课堂更富有生气和灵*,学生也更富有活力。《安塞腰鼓》和《社戏》均采用了这种方法,我认为这种阅读方式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并显著提升了课堂的效果。

另外,朗读在语文课堂中应当得到更多的重视。然而,如今在公开课上,朗读的机会却越来越少,有时变成了一种被安排好的展示或表演,而非真正与文本理解有机融合的方式。在我的课堂中,我常常通过默读、朗读;小组读、全班读;小声读、大声读等多种方式进行文本朗读。我相信,只有当教室里充满了书声琅琅的声音,语文课堂才能真正成为最真实、最美好、最温暖的状态!

这样,通过简化课堂结构和强化朗读教学,我希望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并在阅读与写作教学中取得更大的进展和成就。


课后的教学反思4

在过去的12周中,我参与了一项顶岗实习,并担任了七年级历史课程的教学工作,这段时间里我开始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和挑战。七年级的历史课程相对简单,内容和能力要求都不算高,因为它是学生历史学习的起点,这一点很容易理解。

在实际教学中,我面临了一个矛盾:我个人认为历史教学应该是让学生理解历史、感受历史发展的过程,并通过这些过程激发他们的思考能力。然而,由于学生基础薄弱和学校成绩要求的压力,我很难完全实现这一理念。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在日常教学中长期渗透。与此同时,我也不能忽视学生们在学业上的表现,因为他们的成绩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未来发展。

每周只有两节历史课,每节课之间间隔较长,这就意味着我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传授知识和技能。这种情况下,课堂时间大部分用于强调重要的知识点和难点,以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必要的内容。剩下的时间则用来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这样虽然确保了学生有时间去记忆知识,但也限制了他们能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一个严重的问题是,我的学生们似乎缺乏*思考和分析的能力。他们更倾向于在面对问题时机械地回答,而不是根据理解和逻辑推理来解决问题。这使得我意识到,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课后教学反思5

在参加完“明星杯”教学设计比赛后,我有幸试教了我设计的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七单元“环保”专题中的一课,“红领巾真好”。这节课内容生动活泼,插图形象逼真,与儿童的生活经验贴近。

首先,课堂上我发现自己在识字教学中的重点放得不够准确。我过于注重学生对字形、字义的识记,占用了大量课堂时间,而忽略了实际应用和书写能力的培养。这是我未来识字教学需要重点改进的地方。我意识到,在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书写能力,给予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所学的汉字。

其次,我在汉字内涵的理解和教学中也存在一定的欠缺。汉字作为语文教学的基础,每个汉字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汉字的形体演变及其文化背景,以便更好地向学生传达汉字的美丽和深刻含义。

第三个问题是在解读文本、领悟文意方面,我也发现自己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和缺乏系统*。在课堂上,我没有采取逐节教学的方法,而是通过变序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课文。这种方法或许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但也可能导致学习进程的不连贯*,影响到他们的深度理解和语文能力的培养。今后,我需要更加注重系统*的教学安排,从课文的整体结构入手,帮助学生逐步深入理解和领悟文本的内涵。

在教学中,我还未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利用想象力来拓展文本内容,比如让他们想象不同的场景或角度,以增强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这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想象力的引导和培养,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学作品的深层含义。


教师课后教学反思6

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我结合了课文最后一段提到的"孔子和老师不仅学知使人们佩服,人们还很敬重他们的人品。"这一观点,以"孔子和老子有什么让人敬重的品行"为核心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学生们的汇报过程中,我注意到不同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孔子和老子的品行有着独特的理解和见解。

一些学生强调孔子善于思考的特点,另一些学生则认为孔子和老子的行为举止充满了礼节和节制。通过学生们的言行举止,我深刻感受到孔子和老子不仅在言语上,而且在行为上都十分谦逊有礼。这种综合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们能够从简单的事例中发掘出深刻的道理,领悟到他们丰富的知识和高尚的品德。

在课堂上,我设计了两个扩展环节,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和理解能力。一个是让学生想象孔子在艰难的旅途中的情景,这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另一个是引导学生理解孔子所说的"学习是无止境的",通过孔子拜师的实例,学生们联系到现实生活,分享身边人如何不断学习的案例。例如,有学生提到他的爷爷尽管年事已高,仍在学习使用电脑;还有学生分享他的母亲正在努力学习会计专业。

总体而言,在这堂课中,我注重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然而,在教学过程和方法上,我意识到还有改进的空间。我努力激励学生,如鼓励他们大声朗读,虽然结果有限,但至少有了进步。同时,我也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外的自主学习,虽然还有待加强,但我对学生在课文学习和自主学习中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在整堂课中,我也反思到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准备不足,这导致我未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这些问题不仅仅是这堂课的挑战,更是我今后需要重点关注和改进的方向。

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和反思,我希望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全面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成长为有学问、有品德的人。


课后教学反思7

深入诗境,感悟哲理:重构《嫦娥》古诗教学

《嫦娥》这首诗以家喻户晓的“嫦娥奔月”神话为背景,看似浅显易懂,但其蕴含的孤寂情感和深刻哲理却非三年级学生一蹴而就能够理解的。针对现行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对教学环节进行更为细致的打磨,引领学生真正走进诗歌的艺术世界,在感受诗歌韵律美的同时,领悟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一、以朗读为基石,搭建理解的桥梁

朗读是理解古诗的基础,更是感受诗歌情感的最佳途径。现行教学设计中,虽然安排了朗读环节,但朗读训练不够充分,学生未能充分体会到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变化。因此,需加强朗读训练,并将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首先,在教授生字词时,可以结合诗句进行,例如“广寒宫”三个字,引导学生关注字形,并通过范读让学生感受其清冷孤寂的氛围,为理解诗歌情感做好铺垫。

其次,在理解诗歌内容时,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情感变化。例如,朗读“嫦娥应悔偷灵*,碧海青天夜夜心”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语气、语调的变化表现出嫦娥的悔恨和孤独,并思考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诗歌内涵。

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朗读,如个人朗读、小组合作朗读、配乐朗读等,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并在反复诵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二、拓展教学空间,引导深度思考

现行教学设计中,对“嫦娥该不该偷吃灵*”的讨论停留在了表面,没有将其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缺乏深度思考。因此,需要拓展教学空间,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在思辨中提升道德判断力。

可以设计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如果你是嫦娥,你会怎么做?为什么?

你认为嫦娥最后悔的是什么?

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冲动和贪婪带来的后果,明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搜集与月亮有关的神话故事、诗词歌赋,并进行比较阅读,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月亮的不同情感寄托,开拓学生的视野。

三、整合教学资源,丰富学习体验

除了课本和动画片,还可以利用多种教学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例如:

播放与月亮有关的音乐,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月亮的不同形态、与月亮有关的民间传说等,加深学生对月亮的了解。

组织学生进行角*扮演、绘画等活动,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教师课后反思心得体会8

教学原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尊重学生的个*与情感,下面为大家分享了有关教师课后反思的心得体会,欢迎参考!

我是一名小学教师,我知道:我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当我第一次迈上三尺讲台、面对那张张可爱脸的一刻起,我就明确了肩上的责任与义务。认识到了“太阳底下最光辉事业”的光荣与崇高。二十三年的教师生涯,二十三载的兢兢业业,自己在教育岗位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成绩,但是教育让我学会了思考;教育让我学会了什么是爱,如何去爱。我深深爱上了我的教育工作。下面从几个方面总结我二十载教育的成长:

一、选择了教育,终生无悔。

我刚上班时,在一所中心校任教。记得我就业宣言时,我当着我校一百多名教师的面,许下诺言:“既然选择了教育,我就好好做我的教师,对得起学生的称呼,不辜负家长的期待”。记得当时掌声响了许久,我知道,这是前辈教师对我的信任,也是他们给我的鼓励。我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我负责学校的文艺节目排练工作。当时由于年轻,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兴趣。为了搞好音乐教学,我积极学习手风琴、吉他;为了帮助其他老师搞好印卷子工作,我向老教师请教铅印打字机的打字方法,有时间就去打字房,努力记住字的位置,盼着多帮老师们;赶上县里来检查节目,我常常主动加班......那时,我真的有用不完的力,我迎合校长的鼓励,喜欢老师们的夸奖,甚至在意学生的评论。我盼望周立会上的点名表扬,我更期盼教师的领奖台上有我的身影......现在回头看看自己当年,可以说有一颗爱岗敬业的红心,但也有虚荣的表露。为了表扬而工作,为了奖金而努力,为了表现而表现。有点像个无头的苍蝇,缺少始终如一的稳打稳扎。

二、智育第一

思想得到完善与提高的是我当班主任以后。我上班第三年,我当了一年级的班主任工作,当四十三张小脸整齐的坐在我的面前时,我从心底涌出了从未有过的母爱。当时在村小,条件很艰苦。冬天要生炉子、定期倒炉灰;给窗户上塑料、给窗框刷铅油......我在几岁孩子面前成了无所不能的老师。四十三双眼睛看着我,我默默发誓:看着吧,我的孩子们,你们是幸运的,你们的老师很优秀,你们将会更出众。

我一心埋头在班级,就是体育课我也很少在办公室,为了把我的班级搞好,我在教学上大下工夫:好好备每一节课,积极与学生互动。查找学生的薄弱环节,买课外阅读,用钢板刻好给学生定期发下去,定期检查。每天亲自检查作业,面对面的批注。每天放学就留好明天的早自习内容;但是我们学校除了体育学科有科任外,其他科都是班主任包。为了不让我的学生输在起点,我们班的音乐、美术都正式上。一点也不含糊。每当我班上音乐课时,其他班上体育的班级就会趴在我班的窗外来学,别提我班学生的美了。工夫不负有心人,我的学生在学习上有了质的飞跃,教育局举办的几次作文竞赛中我班的学生屡屡获奖;全镇的六一节目汇演赢得掌声;毕业考试在小青镇五家学校中名列榜首。我为自己的成功而欣慰,我庆幸我选对了职业,也替学生的“全面发展”感到满足。

三、做合格的教师。

我对教育的反思是经历了一件事以后:那是零零年夏天,我刚送走了第一届毕业生,正当心中不舍迷茫之际。我得到一噩耗:我班的一名同学的妈妈卧轨身亡了,原因是爸爸在外有了别的女人。一个十三岁的小男孩,上那里禁得住走了爸爸,死了妈妈?我觉得有责任帮他妈妈照顾他。于是,我托学生给他捎信,让他有时间到学校来:我想给他织件毛衣、我想给他包顿饺子、我更像安慰那颗受伤的心灵……可是,忐忑不安的我真的等了好久,终于有了消息:说他在姥姥家上了半年初一就不念了,已经在外打工谋生了。并且给我捎话说“老子没时间搭理她”。听到这些时我说不清有多心*、心疼。作为他的老师,我没有权利抱怨,我更后悔在我眼皮底下时我没有给他更多的关爱,我常常会因想到他而失眠。我开始反思我的教育,我有些太看重成绩了,忽视了学生德育大厦的建树,教师不应只看眼前的成绩得失,一定要为孩子的终生打算,这才是教师首先要做的。但学生的意志与品行更是走向社会的敲门砖呀!

我开始关注很能吃饭,却很少做对题的李强,这孩子诚实,憨厚,知道疼人:我一次钉椅子把手轧着,他抱着我的手用嘴吹风,来减轻我的疼痛,居然眼泪不住往下淌;上课不爱举手的李长顺,他值日的认真的真是无可挑剔;脏孩子李林我把她领到办公室,为她洗洗头,教她把辫子疏起来,真是漂亮了许多……我开始把学生看成自己的孩子了,是自己的孩子哪个能放弃?我真的相信:没有坏孩子,只有不好的老师。我一定做一名合格的老师。

四、做与时俱进的老师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教师要有与时俱进的先进理念和先进的文化。教好书又要育好人这是教师的本分。拿什么教育学生?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要不断的武装自己,不但要有渊博的学识,丰富的社会头脑,更要有健康的人格。教育无小事,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学生眼里。同事常说一句话,有什么样老师,就有什么样学生。真是这样,小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差,他会模仿心中崇拜的老师。我的职业要求我:为人要师表。我必须以触类旁通的知识教育学生;以先进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今天做起!用母爱之心去爱我的所有学生,为他们擎起一片蓝天。

高中几年下来,我在学习与教学过程中,在与学生的相处过程中,在向同学科老师学习的过程中,我不断地反思,总结自己在教学上的一些做法,力求不断地完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以便实现高效的教学,现在虽说不是太令我满意,但在教学方面也有了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要不断地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并消除他们对英语的恐惧感,这对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这方面我努力做到:一)备课时要设计明确而切合实际的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的教学任务,让学生感觉到学有所获,有成就感,使他们消除学不好英语的恐惧感,从而慢慢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二)课堂上尽力做到精神饱满,充满自信,充满*。用自己的这种状态去感染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同时心中装着每一个学生(承认差异,兼顾差异),目光巡视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个学生有参与的机会并且特别关注后排学生和*格内向的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用心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学生喜欢哪个老师,她就愿意学习哪一门课,就对哪一门课程感兴趣。学生对英语学习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自觉的学习。

备课是十分重要的环节,要上好课,就得先备出好课。备课的情况基本上能决定要上的课的质量以及学生将掌握的情况。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还要备教法,备教学手段。在开始一个新单元的课程之前,我基本上都是自己先浏览熟悉一遍这一单元课本上以及给老师们发的参考资料上的所有内容,对本单元的知识做到心中有数,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重难点;然后再想一想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引导学生学习这些新知识。最后认真写好教案,对每一节课都做到“有备而来”。这学期以来,在备课方面较之以前我有所改进的地方有:

一)课文阅读方面,没有像以前对课文的第一遍阅读一带而过把它窄化为知识点,而是注重了语篇教学,设置不同的问题,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及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和理解;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分析文章整体结构。因为试卷中的完型填空,阅读理解,阅读表达部分都会考察学生对语篇的整体领悟能力。

二)备知识点时我力求让有限的课堂时间真正成为学生参与的语言训练过程。语言需要大量的模仿和*练,所以在备课时,所讲的重要知识点后面我都会设法在老师用书上或在网上找些适合学生做的练习题,把以讲为主变为以练为主,让学生通过模仿,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改变学生当听众的习惯,尽量变少数参与为人人参与;变偶尔练为全程练。毕竟不下水是永远也学不会游泳的。


最后一课教案课后反思9

最后一刻是一篇非常经典的小说,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最后一课教案课后反思,希望对你有帮助。

本文是一篇传统、经典的短篇小说,主题鲜明突出,意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对于这篇课文,我首先制定了简单可行的教学目标,即学习运用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感悟小说所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对于这些教学目标,我主要是让学生在理清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运用朗读、圈画、品读等方法,把握文中重点语句,感受丰满的人物形象。课堂上,我能注意围绕目标开展各环节的教学活动,注意课外作业与课内教学的整合与延伸。但在时间的安排与把握上出现了前松后紧的问题,以致于教学活动没有完整实现。

如:一开始的导入部分,在介绍作者、写作背景时花时太多;文中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小弗朗士分析时间多,而韩麦尔先生则匆匆而过,甚至连分析后的板书都没顾上写,由此可见,教师的课前准备与预设还不够周全与合理。通过本堂课的教学,我还从同仁那里学到了许多:如教师提问的指令应简单明确;各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要力求自然顺畅;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回答来追问与总结……

总之,一堂公开课受益颇多,既锻炼了自己,更学到了知识,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会多运用、勤反思,从而促进能力的发展,水平的提升。

《最后一课》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

无论是老教材还是新教材,这篇文章都被选入初中课文。从教近10年,这篇课文教了无数遍,但是每次教完后都有很多遗憾,记忆最深刻的是2002年教坛新秀评选上的那堂课,如何在一堂课的时间里把这篇文章完整的呈现给学生,我翻遍了教材和各种参考资料,到最后还是一头雾水,该把什么传授给学生:生字、人物、环境、情节等,似乎哪一样都不能少,于是我哪一样都取一点,教案提纲如下:

1、导入课文。

2、简介课文的写作背景。

3、学习生字。

4、听课文录音,理请文章结构,并概括大意。

5、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并说说有什么作用。

6、找出小弗朗士心理变化的语句,并说说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7、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外貌、语言、行动的语句,并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8、是什么使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9、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的含义。

10、阅读训练,阅读最后一部分,回答四个问题。(问题略)

以上10个环节,从语言到句子,从环境描写到人物描写,一步一步规规矩矩,涵盖了课文的方方面面,所有的内容和问题都是教参中现成的,没有自己的思维和创新。考虑了很多教材教法,但惟独没有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思考需要时间,我把一节课的时间排满了,学生还怎么思考呢?在特定的情境下。为了保持一节课的完整*,我采用了灌和塞的方式,本来很有趣简单的一篇短篇小说在我的灌和塞下变的毫无生趣,学生听的云里雾里,一片茫然,我敢肯定,下课后学生的脑子里已经什么也没有了。

今天在新课程理念的启发和引导下,重新再接触这篇课文,最初决定要上这一课的时候,仍然很茫然,过去失败的经验使我有点惧怕这篇课文,我喜欢这篇文章,但我怕自己又把它上坏了,小弗朗士的爱国情感是被逐步唤醒的,而学生的感受也应该是这样的,怎样让学生对课文的感情象小弗朗士一样逐步理解,加深,及至产生共鸣呢?我反思了过去教学环节和教案设计:时间不够是客观原因,以前为了赶教学进度,每篇课文的课时都抠的死死的,就怕课时拖的太多了,整个学期的教学任务完不成,或者上新课时间过多了,留下来复习的时间不够,有了这些顾虑自然就不敢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太多的时间考虑;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自己的教材处理不够大胆,我害怕学生这个不懂,那个不会,所以凡是教参上提到的我都予以重视,都想教给学生,就是这个自认为聪明但恰恰是最愚蠢的想法让我的课堂成了满堂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