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翠微亭

岳飞

《池州翠微亭》翻译及赏析(优质5篇)

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

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前言】

《池州翠微亭》是南宋诗人岳飞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岳飞一生戎马征战,志在恢复,少有闲情逸致。这首诗作于池州,一反其词的激昂悲壮,以清新明快的笔法,抒写了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挚热爱,体现了马背赋诗的特点。

【注释】

池州:今安徽贵池

翠微亭:在贵池南齐山顶上

经年:常年

征衣:离家远行的人的衣服。这里指从*的衣服

特特:特地、专门。亦可解作马蹄声,二义皆通

寻芳:游春看花

翠微:指翠微亭

看不足:看不够

【翻译】

多年的尘土布满了*装,骑着马到翠微亭寻找美景。好山好水还没有欣赏够,马蹄声就已经催我速归了。

【鉴赏】

“池州”,是宋代江南东路的一个州,州府设在当时的秋浦,就是现在的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这里作者以州名代指州府名。“翠微亭”,在今安徽贵池南边的齐山上,是唐代大诗人杜牧在武宗会昌年间任池州刺史时建造的。

这是一首记游诗,主要记述登临池州翠微亭观览胜景的心理状态和出游情形,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前两句写出游的愉悦。起句“经年尘土满征衣”写长期紧张的*旅生活。诗人从*后,一直过着紧张的*事生活,特别是在抗金斗争中,为了保卫南宋残存的半壁河山,进而恢复中原,他披甲执锐,率领*队,冲锋陷阵,转战南北,长期奔波,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保卫国家的伟大事业之中。诗的开头一句正是对这种紧张*旅生活的生动朴实的高度概括。“经年”,这里指很长时间以来。“征衣”,这里是指长期在外作战所穿的衣服。既然长年累月地率领部队转战南北,生活十分紧张,那就根本没有时间、没有心思去悠闲地游览和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愈是这样,愈盼望有朝一日能够有这样的一个机会。

这样,起笔一句就为下面内容的引出作了充分的渲染和铺垫,看似与记游无关,而作用却在于突出、强调和反衬了这次出游的难得与可贵,故对句以“特特寻芳上翠微”接住。现在,诗人竟然有了这样的机会,到齐山观览,而且登上了著名诗人杜牧在这里建造的翠微亭,心里怎能不愉快、不兴奋呢?“特特”,在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当特别、特地讲,起了强调、突出的作用,以承接首句意脉,一是指马蹄声,交待了这次出游是骑马去的,成为诗歌结尾一句的伏笔。“寻芳”,探赏美好的景*。“翠微”,是诗人到达的地方。这样,对句实际上写了出游的方式(骑马)和到达的地点(翠微亭),从而起到了点题、破题的作用。诗的开头两句,首句起笔突兀,如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似与题目无关,而实为次句铺垫;次句陡转笔锋扣题,承接自然,成为首句的照应;两句相互配合,表现出作者大起大落、大开大阖的高度艺术腕力和高屋建瓴的雄伟气魄。两句形成了波澜和对比,从而突出了这次出游的欣喜。

那么,这次出游究竟如何?诗人看到了些什么景*呢?“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诗的三四两句并没有象一般的记游诗那样,对看到的景*作具体细致的描述,而是着眼于主观感觉,用“好山好水”概括地写出了这次“寻芳”的感受,将秀丽的山水和优美的景*用最普通、最朴实、最通俗的“好”字来表达,既有主观的感受,又有高度的赞美。同时,又用“看不足”传达自己对“好山好水”的喜爱、依恋和欣赏。结尾一句则写了诗人为祖国壮丽的山河所陶醉,乐而忘返,直到夜幕降临,才在月光下骑马返回。“马蹄”,照应了上面的“特特”。“催”字则写出了马蹄声响使诗人从陶醉中清醒过来的情态,确切而传神。“月明归”,说明回返时间之晚,它同上句的“看不足”一起,充分写出了诗人对山水景*的无限热爱、无限留恋。岳飞之所以成为民族英雄,之所以为自己的国家英勇战斗,同他如此热恋祖国的大好河山是密不可分的。诗的结尾两句正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特有的深厚感情。

这首诗通过记游,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无限深厚的热爱之情。在艺术上运思巧妙,不落俗套,虽是记游,而不具体描述景物,重在抒写个人感受。其结构方式除以时间为序外,又把情感的变化作为全诗的线索,突出了这次出游登临的喜悦。语言通俗自然,明白如话。


《池州翠微亭》的古诗赏析与翻译2

池州翠微亭

岳飞

经年尘土满征衣,

特特寻芳上翠微。

好水好山看不足,

马蹄催趁月明归。

注释

①选自《宋诗选》。岳飞(11031142),字鹏举,宋朝爱国将领。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深厚感情,体现了马背赋诗的特点。池州,今安徽贵池。翠微亭,在贵池南齐山顶上。

②经年:常年。

③征衣:*装。

④特特:形容马蹄声。

⑤寻芳:游春看花。

⑥翠微:指翠微亭。

⑦看不足:看不够。

⑧这句诗是说,在马蹄声的催促里,我踏着月*归去了。

译文

多年的尘土布满了*装,骑着马到翠微亭寻找美景。

好山好水还没有欣赏够,马蹄声就已经催我速归了。

赏析

“池州”,是宋代江南东路的一个州,州府设在当时的秋浦,就是现在的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这里作者以州名代指州府名。“翠微亭”,在今安徽贵池南边的齐山上,是唐代大诗人杜牧在武宗会昌年间任池州刺史时建造的。

这是一首记游诗,主要记述登临池州翠微亭观览胜景的心理状态和出游情形,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前两句写出游的愉悦。起句“经年尘土满征衣”写长期紧张的*旅生活。诗人从*后,一直过着紧张的*事生活,特别是在抗金斗争中,为了保卫南宋残存的半壁河山,进而恢复中原,他披甲执锐,率领*队,冲锋陷阵,转战南北,长期奔波,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保卫国家的伟大事业之中。诗的开头一句正是对这种紧张*旅生活的生动朴实的高度概括。“经年”,这里指很长时间以来。“征衣”,这里是指长期在外作战所穿的衣服。既然长年累月地率领部队转战南北,生活十分紧张,那就根本没有时间、没有心思去悠闲地游览和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愈是这样,愈盼望有朝一日能够有这样的一个机会。这样,起笔一句就为下面内容的引出作了充分的渲染和铺垫,看似与记游无关,而作用却在于突出、强调和反衬了这次出游的难得与可贵,故对句以“特特寻芳上翠微”接住。现在,诗人竟然有了这样的机会,到齐山观览,而且登上了著名诗人杜牧在这里建造的翠微亭,心里怎能不愉快、不兴奋呢?“特特”,在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当特别、特地讲,起了强调、突出的作用,以承接首句意脉,一是指马蹄声,交待了这次出游是骑马去的,成为诗歌结尾一句的伏笔。“寻芳”,探赏美好的景*。“翠微”,是诗人到达的地方。这样,对句实际上写了出游的方式(骑马)和到达的地点(翠微亭),从而起到了点题、破题的作用。诗的开头两句,首句起笔突兀,如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似与题目无关,而实为次句铺垫;次句陡转笔锋扣题,承接自然,成为首句的照应;两句相互配合,表现出作者大起大落、大开大阖的高度艺术腕力和高屋建瓴的雄伟气魄。两句形成了波澜和对比,从而突出了这次出游的欣喜。

那么,这次出游究竟如何?诗人看到了些什么景*呢?“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诗的三四两句并没有象一般的记游诗那样,对看到的景*作具体细致的描述,而是着眼于主观感觉,用“好山好水”概括地写出了这次“寻芳”的感受,将秀丽的山水和优美的景*用最普通、最朴实、最通俗的“好”字来表达,既有主观的感受,又有高度的赞美。同时,又用“看不足”传达自己对“好山好水”的喜爱、依恋和欣赏。结尾一句则写了诗人为祖国壮丽的山河所陶醉,乐而忘返,直到夜幕降临,才在月光下骑马返回。“马蹄”,照应了上面的“特特”。“催”字则写出了马蹄声响使诗人从陶醉中清醒过来的情态,确切而传神。“月明归”,说明回返时间之晚,它同上句的“看不足”一起,充分写出了诗人对山水景*的无限热爱、无限留恋。岳飞之所以成为民族英雄,之所以为自己的国家英勇战斗,同他如此热恋祖国的大好河山是密不可分的。诗的结尾两句正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特有的深厚感情。

这首诗通过记游,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无限深厚的热爱之情。在艺术上运思巧妙,不落俗套,虽是记游,而不具体描述景物,重在抒写个人感受。其结构方式除以时间为序外,又把情感的变化作为全诗的线索,突出了这次出游登临的喜悦。语言通俗自然,明白如话。

补充:由于岳飞被陷害,此诗本来署名是韩世忠,韩世忠和岳飞是生前好友,当时未干署名岳飞。因此,后人推测这是岳飞所写。


池州翠微亭阅读*_池州翠微亭翻译赏析_作者岳飞3

<池州翠微亭>作者为宋代文学家岳飞。其诗词全文如下:
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
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译文]
多年的尘土布满了*装,骑着马到翠微亭寻找美景。好山好水还没有欣赏够,马蹄声就已经催我速归了。
[鉴赏]
“池州”,是宋代江南东路的一个州,州府设在当时的秋浦,就是现在的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这里作者以州名代指州府名。“翠微亭”,在今安徽贵池南边的齐山上,是唐代大诗人杜牧在武宗会昌年间任池州刺史时建造的。
这是一首记游诗,主要记述登临池州翠微亭观览胜景的心理状态和出游情形,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前两句写出游的愉悦。起句“经年尘土满征衣”写长期紧张的*旅生活。诗人从*后,一直过着紧张的*事生活,特别是在抗金斗争中,为了保卫南宋残存的半壁河山,进而恢复中原,他披甲执锐,率领*队,冲锋陷阵,转战南北,长期奔波,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保卫国家的伟大事业之中。诗的开头一句正是对这种紧张*旅生活的生动朴实的高度概括。“经年”,这里指很长时间以来。“征衣”,这里是指长期在外作战所穿的衣服。既然长年累月地率领部队转战南北,生活十分紧张,那就根本没有时间、没有心思去悠闲地游览和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愈是这样,愈盼望有朝一日能够有这样的一个机会。
这样,起笔一句就为下面内容的引出作了充分的渲染和铺垫,看似与记游无关,而作用却在于突出、强调和反衬了这次出游的难得与可贵,故对句以“特特寻芳上翠微”接住。现在,诗人竟然有了这样的机会,到齐山观览,而且登上了著名诗人杜牧在这里建造的翠微亭,心里怎能不愉快、不兴奋呢?“特特”,在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当特别、特地讲,起了强调、突出的作用,以承接首句意脉,一是指马蹄声,交待了这次出游是骑马去的,成为诗歌结尾一句的伏笔。“寻芳”,探赏美好的景*。“翠微”,是诗人到达的地方。这样,对句实际上写了出游的方式(骑马)和到达的地点(翠微亭),从而起到了点题、破题的作用。诗的开头两句,首句起笔突兀,如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似与题目无关,而实为次句铺垫;次句陡转笔锋扣题,承接自然,成为首句的照应;两句相互配合,表现出作者大起大落、大开大阖的高度艺术腕力和高屋建瓴的雄伟气魄。两句形成了波澜和对比,从而突出了这次出游的欣喜。
那么,这次出游究竟如何?诗人看到了些什么景*呢?“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诗的三四两句并没有象一般的记游诗那样,对看到的景*作具体细致的描述,而是着眼于主观感觉,用“好山好水”概括地写出了这次“寻芳”的感受,将秀丽的山水和优美的景*用最普通、最朴实、最通俗的“好”字来表达,既有主观的感受,又有高度的赞美。同时,又用“看不足”传达自己对“好山好水”的喜爱、依恋和欣赏。结尾一句则写了诗人为祖国壮丽的山河所陶醉,乐而忘返,直到夜幕降临,才在月光下骑马返回。“马蹄”,照应了上面的“特特”。“催”字则写出了马蹄声响使诗人从陶醉中清醒过来的情态,确切而传神。“月明归”,说明回返时间之晚,它同上句的“看不足”一起,充分写出了诗人对山水景*的无限热爱、无限留恋。岳飞之所以成为民族英雄,之所以为自己的国家英勇战斗,同他如此热恋祖国的大好河山是密不可分的。诗的结尾两句正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特有的深厚感情。
这首诗通过记游,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无限深厚的热爱之情。在艺术上运思巧妙,不落俗套,虽是记游,而不具体描述景物,重在抒写个人感受。其结构方式除以时间为序外,又把情感的变化作为全诗的线索,突出了这次出游登临的喜悦。语言通俗自然,明白如话。


《登池州翠微亭诗》古诗赏析4

登池州翠微亭诗

宋代岳飞

作品体裁:七言绝句

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

好水好山看未足,马蹄催趁明月归。

注释:

池州:今安徽池州市。

翠微亭:始建于宋代,历代屡建屡废。旧址在齐山西南临齐山湖(今为东南湖农场)的最高处。新的翠微亭于一九八五年建成。本诗写作年代,清人陈梅缘证实为绍兴元年,非绍兴四年。

特特:特地,特别。一作“得得”象马蹄声。

芳:指美景胜迹。马蹄得得声中,透露了将*忙里偷闲,游览河山的欢快。

马蹄催归句:是说听到马蹄声,又想到了收复中原的重任。两次写马蹄声,一欢快,一紧迫。

译文:

多年的尘土布满了征衣,骑着马到翠微亭寻找美景。好山好水还没有欣赏够,马蹄声就已经催我速归了。

赏析:

岳飞长期带兵转战,1134年(绍兴四年)和1141年(绍兴十一年),他曾两次在庐州(今安徽合肥市)击败金兵。1141年,他还曾驻*舒州(今安徽安庆市),这首诗即作于当时。

诗的首句叙述作者的经历,从而把登池州翠微亭放在一个特定的背景之下,使读者感受到时代的脉搏和诗人的脉搏是一致的。第二句用“特特”以强调这次登临,表明戎马倥偬,登临难得,而把作者的戎马生活与大好河山从感情上联系起来,同时,在结构上又起到了转折的作用,把感情抒发的重心转移到对故国的爱恋上来,为最后一联直抒胸臆作了铺垫。三四两句为全诗的中心,它展示了作者对祖国的深厚情谊,对祖国美丽河山的流连忘返,表现了诗的主旨。全诗一气贯注,倾泻了一个驰骋沙场,为国而战的诗人的炽热感情。

这首诗明白如话,不加雕饰,也没有用事用典,完全用口语、常言来表达,却十分感人。诗的奥妙全在于以情取胜。


《池州废林泉寺》翻译赏析5

《池州废林泉寺》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牧。其古诗全文如下:

废寺碧溪上,颓垣倚乱峰。

看栖归树鸟,犹想过山钟。

石路寻僧去,此生应不逢。

【前言】

《池州废林泉寺》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所写的一首诗作。该诗描写的是一座因会昌法难而被拆毁的寺庙,流露出了一种“寺庙虽毁,禅心犹存”的思想。

【注释】

①池州,今安徽贵池县。杜牧曾于此任过州刺史。林泉寺,在贵池县内西街。唐废后,宋太平兴国初改建。

②颓垣:倒塌的墙。

【翻译】

寺院废弃碧溪旁,寺墙倒塌群山中。眼看暮鸟栖旧树,心随晚钟过山峰。沿着石路寻僧去,只恐此生难相逢。

【赏析】

晚唐会昌年间,唐武宗大力打击佛教势力。公元844年(会昌四年)下令拆毁天下山房兰若并令被拆寺僧尼还俗。据公元845年(会昌五年)武宗诏载,天下共拆寺四千六百余所,还俗僧尼二十六万零五佰人。拆招提兰若四万余所。经过这次打击,佛教许多宗派一蹶不振,而“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佛教禅宗,在晚唐却更加兴盛起来。禅的重精神领悟而不拘修道形式是经过*文化改造而适合*文化的宗教主旨。杜牧亲身经历了“会昌法难”,该诗让世人读到在寺院毁弃后,禅的精神的存在。寺院废弃了,但它旁边的溪水仍清澈地流淌;寺墙坍塌了,但它四周的山峰依然耸立。大自然的生生不息似乎象征了禅的精神。暮鸟依然归来,游人在怀念山寺里传出的钟声。这代表了一种人们在情感上的皈依,佛的力量、禅的根*已种入了人们的心中。僧人已经不见踪影,可能已被迫还俗,可能已混迹世间,可能已云游他方。然而,只要佛心在、佛*在,一念悟,众人即佛,又何必一定要有出家僧呢。会昌之后,禅宗分宗立派更加兴盛,就是因为它的不拘形式的禅道为大多数人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