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大的教授前来指导我们智慧课堂的设计,今天上午的第一堂课,我主讲了《我的叔叔于勒》。

我个人感觉表现不错,投入了很多,准备的内容也都展示出来了!然而,我意识到我最大的问题是,在课堂上我更多地扮演了独角戏的角*,没有完全激发学生的思维,缺乏积极*和主动*,他们基本上是被我引导着走。

《我的叔叔于勒》三次对话教学反思(专业9篇)

这节课并没有改变我以往的毛病,甚至我曾一度将这当作优点来看待,但现在我下定决心要改正这一点。

尽管这节课并不成功,但我从中学到了很多:

首先,课堂的核心应该是学生,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努力调动他们的积极*。

讲课时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应该是引导者和服务者,而不是主角,我要努力退到舞台的边角。

课堂需要有节奏感,要有互动,争取每节课给学生带来三次高潮。

要有意识地设计活动,让学生乐于参与进来。

This content may violate ourusage policies. Did we get it wrong? Please tell us by giving this response a thumbs down.


《我的叔叔于勒》教后反思2

常言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憎之处。”然而今天我要反其道而论之。

记得当初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时,老师对于其中的分析深入浅出。莫泊桑以其犀利的笔锋揭示了于勒、菲利普夫妇以及整个社会最深层、最黑暗的面向。然而今日再度阅读此文,我忽然有了新的领悟。于勒虽然可怜,但也有其可憎之处。否则,他又怎会从一个赚得微薄的小老板沦为一名卖牡蛎的小贩呢?而菲利普夫妇虽然势利、冷酷,却也只是为了追求好日子、幸福生活,这并不是错!他们自己节俭生活,女儿却无人娶,他们何尝不想过着有爱的生活?但残酷的经济现实迫使他们必须计较每一分钱,寄望于有钱人的于勒。他们害怕穷困的于勒,因为曾经深受其伤害,心灵受到了创伤。因此,从菲利普夫妇的经济角度来看待,他们只是做得不够完美、不够好罢了。然而,他们的行为并不足以成为不可饶恕、不可宽恕的罪人。

对文中人物的解析,我会将自己的想法呈现给每一个学生,人物的善恶、正邪,完全由孩子们自行判断。我坚信:人之初,*本善。只有信任人*的善良,我们才能活得更加自由自在。

《我的叔叔于勒》一直被人们反复解读,关于其主题,也有着各种不同的看法。我会继续罗列所有的不同主题,因为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而不是将*局限于一个选项。我相信,十多岁的孩子已经具备了自己的人生感悟和判断能力。

愿我培养出来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充满悲悯之心、相信真善美的孩子。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与反思3

教材分析

《我的叔叔于勒》是九年级的一篇讲读课文,是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名家名篇。从整个初中语文教材小说应完成的教学目标看,要教会学生体会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描写环境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本单元,本课教材应完成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其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里几乎没有人间亲情、友情,只有金钱的现实。使学生更加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

学情分析

1.教师已安排学生预习过课文,了解了基本内容,掌握了故事情节的大概。

2.学生思维活跃,肯动脑筋,能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3.绝大部分学生对学小说兴趣较大,他们很关注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看过小说之后印象较深的就是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对于小说中的字、词、句,大部分学生不会感觉有难度。这有利于调动广大同学的积极*、主动*,有利于能力的培养、欣赏水平的提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小说明线暗线交织的结构安排。

2、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懂得这些手法的作用。

3、理解侧面描写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4、领会作者以小见大的创作特点,掌握小说的主题。

过程与方法::

1、请学生梳理小说主要情节并从不同角度理解小说主题。

2、设置问题并逐步推进,带领学生把握小说的叙述线索。

3、学生通过朗诵体会人物形象的*格特征。

4、教师组织学生自主讨论,评价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能够领会小说中描绘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炎凉。

2、学生能够感受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

3、学生领悟“我的”善良纯真,感受“我”对于了叔叔的同情心。

4、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作者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运用对比手法成功刻画人物*格。

难点:悬念的铺排,构思的巧妙。


《我的叔叔于勒》 教学设计及反思4

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学要遵循学生身心的发展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对于小说,应该能运用简洁的语言理清其脉络,品析人物的言行,窥探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格特征,进而提炼小说的主题,表明自己的看法。还应该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的启迪。

遵循课标中的指导思想,在设计《我的叔叔于勒》时,我着重研究如何将信息技术手段与课堂教学更好地结合,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构建一种新的语文教学模式。

教材简介:

《我的叔叔于勒》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是本单元第三课。课文通过于勒的故事,着重刻画了菲利普夫妇的丑态,引发我们对社会人际关系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储备点:熟悉莫泊桑及其作品

能力培养点:通过人物的个人简历来梳理故事情节:

理解通过人物的情态、语言、动作来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的方法。

情感体验点:体会拜金主义对人*的扭曲:

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观。

三、对教学对象的分析:

本课是九年级上册的课文,学生已经有了学习语文的独特体验,也具备了分析和判断的能力,他们想象力丰富,有很强的表达欲望。

四、对教学理念的思考及教学方式设计

本节课在师生平等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融入学习当中,努力创设多种多样的方式和机会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注重教与学的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随时给予激励*评价,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独特感受,将集体学习与小组学习相结合作为教学组织方式。

五、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思考及设计:

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有利于激发和支持学生想象的情景,如用温馨的亲情画面激起情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检测预习内容,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情景。

教师不局限于使用信息技术,还应该鼓励学生超越多媒体所展示的内容。


九年级语文《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5

本课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本册第三单元第二课。这一单元收录的四篇文章都是小说。在前几册的语文教材中,小说这种文体虽曾出现过(如:都德的《最后一课》),但真正系统的来认识和学习还是开始。通过塑造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揭示人*的假恶丑,彰显人*的真善美,这是小说的主要功效。高尔基说过“文学即人学”。它对人物内心活动揭示之深刻,对人物*格刻画之细腻,是其他文学形式所无法比拟的。让学生通过对小说的阅读,在享受审美愉悦中,认识自己,提升自己,同时引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这便达到了语文教学人文*与工具*相得益彰的结合。本单元既承载前四册零散小说篇目学习之系统化,又下启本册第五单元古典小说学习之基础*,这对于养成学生阅读小说的习惯,提高阅读能力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我的叔叔于勒》是中学语文教材传统篇目,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态度变化,在细腻入微的语言、神态描写中揭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反映出了多元化的主题思想,给人启发,耐人寻味。初读本文,情节曲折回环,引人入胜,看似简单容易。但要引导学生深入细致的品味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特别是挖掘文字内涵中的思想。因而,在第一课时疏通了情节线索的基础上,本节课中通过一些分析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把握人物的*格特征,为深入理解文章的多元主题做铺垫。这便是本课时学习设计的主旨所在。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的范文6

莫泊桑是一位擅长揭发剖析人物内心的小说家。他不是在人物的外貌上下功夫,而是深入到内心去揭开丑恶的灵魂。心理的揭示,又不是靠直接的心理描写。从人物语言看,菲利普的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把人物无数次的盼归无数次的失望因而异常焦虑急切的内心表现得异常的充分,而当发现于勒竟是一个乞丐般的人时,菲利普太太“暴怒”,就把她因害怕于勒会重新拖累他们而变得十分冷酷的心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对于勒态度变化的语言对比,更彻底地揭露了人物冷酷而自私的心。作者还着力描写了菲利普的神态,发财的唯一希望,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突然破灭,人物的心理难以承受这样致命的打击因而惊恐绝望是可想而知的,这从菲利普脸*由“苍白”到“煞白”、两眼由“跟寻常不一样”到“呆直”的神*变化中清清楚楚地展现出来。作者正是通过这样生动的描写,体现了小说所表现的主题。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范文1000字7

刚讲完《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在下面听课的同事就跑过来对我说:我看你怎么一点儿也不紧张?我说怎么不紧张,跟学生说第一句时都不知说什么好了。只是一进入课文,心思都在听学生说,和学生对话上,就这样一节课就过去了,也远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紧张。课后想想,如果有从容的话,可能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坚持*、求实的教学态度,二是深刻、准确的把握教材。

*更能促进学生思考,更能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也能更好地协调二者的关系。教师首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用学生的知识、认识水平去理解教材,才能发现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然后倾听学生的声音,触摸学生的感受,用尊重、宽容的眼睛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和不足,用学生的语气跟他们对话、交流。教师只是用教师的高度适时地去点拨而已。教学的最终目的远不是一两个知识点的获得,而是学生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收获方法,收获思想,这是教学求实的需要。任何凌驾于学生需要之上的,越俎代庖的提示、演练都违背教学的本来目的。这一点得到申青竹老师的肯定和指点。她告诉我老教材也要用新理念来教,教学要有自己的特点,教学中的亮点要让学生去点

*、求实的态度只是教学的前提,具体到一节课上,一定要深刻、准确地把握教材。作为一篇3000字的小说,要把对作品中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的理解,尤其是主题地深入探讨,加上学会学习小说的方法在一节四十分钟的课堂之内完成,注定要舍弃,注定要凝练,注定要储备更多的理解。这一点孙平老师把她独到的、精准的理解传递给了我,才使得上课时能放得开,还能收得拢,多些从容。

课上我虽然敢读、敢说,其实我很为我的普通话汗颜;尽管我最终选择了以探讨主题为主,可对小说三要素在这一课上的定位还是不够清晰;自己的语言也不够精练。这些还需要今后多学习,多磨练。

最后想说的是,一节课,无论多么独到的设计,多么精彩的开场白、过渡语,多么绚丽的课件,都要统一到学生的学上,都要教师自己认可,理解并把握。因为课是自己上,结果要学生能学会。

以上都是自己平时努力的方向,真正体现在平时每一节课上还需要做更多的努力。


《我的叔叔于勒》三次对话教学反思8

【课堂实录】

师:阅读了课文后,你认为菲利普夫妇是怎样的人呢?

生:贪婪、自私、势力的人。

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

师:你认为于勒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于勒年轻时是一个浪荡子,被送到美洲,发了财,成了全家的“希望”和“福音”。后来又潦倒落魄下来,沦落成一个穷光蛋,被法国船长带回来,靠卖牡蛎过日子。他是一个败家子。

师:我们认识了小说中的人物,现在我们来梳理一下文章的结构,谁来复述一下这篇文章?

生:……

师:分析完了小说的人物,情节,文章有没有环境描写呢,谁找出来了?

生:……

师: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生:小说通过写一个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描述里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画出了一幅资本主义社会贫穷则兄不认弟的触目惊心的惨象,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

【反思】

初次走上讲台,只好预先设计好教案,照本宣科,提出问题,和学生进行单方面的师生“对话”。讲台上一个人,讲台下四十几个人,总有几个举手的学生,何况有的学生手里还有参考书。为了让学生学到知识,我要求学生课上做好课堂笔记,课下记住。

自我评价,这节课学生回答问题积极,也记住了东西,学到了知识,课文理解应该不成问题。处理完练习题,一节课就这样结束了。

现在看来,当时的师生“对话”只是老师单方面的知识灌输,并没有积极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相反,这种“对话”仅仅局限在课文知识的一问一答上,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成了回答问题的“工具”。教师缺少对学生人文*的关怀。

2年后,再次执教《我的叔叔于勒》。

【课堂实录】

师:(出示词语:自私自利、贪婪势利、爱财如命、嫌贫爱富、唯利是图、自私冷酷)阅读完《我的叔叔于勒》看到这些词语,你想到什么?

生:想到菲利普夫妇!

师:运用这些词语说一句话,评价一下课文中的一个人物。

生1:菲利普夫妇是爱财如命,自私冷酷的人。

生2:……

师:你为什么用这些词语来形容菲利普夫妇呢?能不能从文中找出依据。

生:……

师:小组讨论一下,要结合具体的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来分析。

生:(讨论,分小组回答)……

师:我们发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叔叔的态度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呢?

生:都是金钱惹的祸。当于勒有钱时就是亲兄弟,没有钱时就什么也不是了。

师:如果在船上的于勒认出了菲利普夫妇,会发生什么呢?想象一下。

生:……

【反思】

这节课以词语为突破口和切入点,给学生以整体的认识,引导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来审视人物,进而在课文中找到依据来分析评价人物。通过小组讨论,使学生对人物形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启发,互相争论,抓住了课文中的细节。一节课细致的完成一个任务,环境描写和情节分析在人物的分析中自然而然的都涉及到了。最后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想象,加深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自我评价,这节课充分发挥了小组的作用,抓住了小说中的人物,通过分析人物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更好的理解了小说的主题。但这种“对话”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对话呢?学生的积极*在讨论中得到了体现,但学生的主动*和创造*却没有发挥。教师还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只不过比第一节更高明。

用新课程的理念,第三次执教这节课。

【课堂实录】

师:认真阅读文章,标注出重点语句,思考菲利普夫妇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菲利普夫妇是一个节俭的人,如开头这样写“家里样样都要节省……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低货,……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

师:有道理。

生:我不认为这样。这只是文章的开头,不能概括全篇人物的*格特点。我认为菲利普夫妇是爱慕虚荣的人。如他们看到卖牡蛎的就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平时“买十五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现在却要花二法郎五十生丁去买牡蛎。

师:有理有据,非常好。

生:我也是从全篇来思考的,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叔叔的态度来看,他们是自私自利,爱慕虚荣的人,因为他们的亲弟弟都不敢相认。

生:因为他的弟弟是“花花公子”“是坏蛋,是流氓,是无赖。”是“全家的恐怖”,所以不值得同情。

师:同样是道理充分,老师也不知谁得更好,我们再来读一遍课文。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叔叔的态度上来评价一下。

生: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叔叔的态度在不断变化。

师:为什么呢?

生1:我知道,菲利普夫妇是虚伪的人,他们自私自利。因为当于勒叔叔有钱时,“每到星期日,一看见大轮船喷着黑烟从天边驶过来,父亲总是重复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生2:菲利普夫妇也是冷酷的人。当父亲知道船上的人是于勒时:“父亲脸*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

生3:……

师:确实,于勒叔叔在船上,恐怕菲利普夫妇今后星期日一定会躲在家里,生怕于勒从船上走下来。

……

【反思】

这节课可以说是一节成功的课。学生在对话中产生了争鸣,辩论。学生能够积极思考,在回答问题后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同学之间互相质疑,互相讨论,互相提高,对这一课的重点有了更深的认识。学生能够较自由的发言,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与老师互相问答。这时的师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学生的问题是这节课不断探究深入的推动力,随着问题的深入,对课文的理解就越细,无须教师多嘴多舌,教师成了真正的导演。这种默契的对话,是师生心与心交流的体现。这种交流是建立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基础上的,同时也离不开学生对课文的深度理解。

通过比较在不同时期的几次课堂教学,新课程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教学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思想,教师要切实地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创造*地利用教材,和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对话。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9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

<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传统课文,在学生学够了文言文之后,学习这篇小说可以起到很好的调剂作用。因此从学情和心理上来说,学生是乐于学习这篇小说的。

说到小说,小说以其曲折的情节,个*的人物和典型的环境在诸多文学形式中独领风骚,很受学生青睐。然小说的教学又是阅读教学中间的难点,于是教会学生怎么去阅读小说其意义不言而喻。

小说就是把典型的人物放在典型的环境中间,通过与人物有关的曲折的情节来反映社会现象或者揭示时代主题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于是小说的三要素中人最为关键,情节和环境都要围绕人物展开,并且把塑造人物形象作为小说的核心。

<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节课的设计我参考了余映潮先生有关<我的叔叔于勒>的说课稿,他在这篇文章中有很多独到的见解。我正是在充分阅读并领悟了他对于这篇小说独到的教学构思之后,加入了自己对于课堂环节的个*化安排,用了两节自习和一节课就结束了这一节课的教学,并且收获颇丰。

前一天晚上,由于开会回来比较晚,我把自学提纲放抄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预习课文,充分与文本对话。问题如下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积累字词,遇到不认识的积累在卡片上,留待查阅,感知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儿?都有哪些主要的人物?

2。感知情节,明确结构。找出文章的线索,根据情节用工整的句式划分小说的段落层次

3。找出文章的主人公,体味个*化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描写,从而分析人物形象。

4。认真思考一下,小说中我的作用是什么?

预习完之后完成练习册的预习反馈。第二节课,学生就这些问题进行了交流。

上课时,我先用三毛和增广贤文的话导入到本课的学习,接着回顾小说有关的文学常识,然后又用两三分钟简单介绍了莫泊桑和另外两位短篇小说巨匠。通过再让学生读课文,然后提问四号课文中间的词语,我说意思他说原文中的词语,借以考察学生对于文本的熟悉程度。然后让学生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小说中的故事情节,林倩概括得非常准确。当然,课文的划分方法还不止这一种,还可以以哲尔赛岛的旅行为界,划分为两部分,还有把故事情节的发展和高潮划在一起也是可以的。感知了情节之后,就要分析人物形象,学生就主人公是谁进行了讨论,明确了菲利普夫妇的态度是明线于勒作为暗线的重要作用,我鼓励学生用这样一种方式来分析人物形象我从哪里看出谁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学生们纷纷发言,都有自己的意见,连平时都不太积极的四号也都积极回答问题,学生们的热情让我在课堂上更有成就感。中招往往要求结合文本分析人物形象,这在平时学习小说的时候就应当培养学生这样一种能力。人物形象分析完之后,鉴赏小说的写法和主题,学生很聪明发现了于勒称呼的变化,并能进一步认识到称呼变化的根源是于勒经济地位的变化,也有学生细心发现船长在这篇文章中的重要作用,他们传达和证实了两个消息,一个福音,一个噩耗,这一前一后的对比,加上人物个*化的语言和神态,学生能够从[变"中去把握小说主题所在,并且李强、王金香、张永鑫、侯先洋还上台表演了3338段,学生活灵活现的表演把课堂气氛推向了一个高潮,然而真正体现小说主题的是[我"的话,在学生讨论[我"的作用没有结果之后我直接引导学生看对于勒叔叔正面描写那一段,然后有感情地配乐朗诵文章,并把莫泊桑写这篇文章的背景向大家做简单的介绍,学生意识到[我"正是文章主题的突破口,学生在朗读时,我特别强调他们品味[我的"、[父亲的"、[亲"这些字眼体现了作者怎样感情,学生能够读出一种关切和同情,于是小说的主题也就好把握了。那么虽然父母的态度在变,然而在作者心中,那种亲情是大于金钱的,是永远不变的。因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板书:意在让学生发现,亲情永远不会随着金钱的改变而改变。

1

最后,品析小说的写作手法时,学生也会比较容易发现故事都发生在船上,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巧合,正是这种巧遇才把故事戏剧*地表现了出来,于是可以引用余映潮先生说的:[巧遇产生美丽。"

美中不足,这节课忘记提点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这我打算再利用一节课专门就文章中刻画人物的方法进行一节阅读和写作教学相结合,这样,让学生在读与写的实践中感悟莫泊桑小说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