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柳。民间在清明节有插戴柳枝的习俗。在祭墓踏青时,人们往往还折几枝柳枝带回家,插在门楣上,或用柳枝编成柳帽戴在头上。俗谚说:“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似乎说明了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
关于插柳的由来,还有许多不同的传说,有的说是纪念介之推。介之推被烧死和埋在柳树旁,第二年寒食节,晋文公率领臣子来祭拜介之推的时候,只见那棵被烧毁的柳树竟然死而复活,晋文公情不自禁地折了几枝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以后群臣纷纷仿效,相沿成习;一说是唐高宗在渭水举行祭祀仪式时,曾把柳枝编成圆环送给群臣,说是可以辟邪,于是相沿成习;亦有认为是宋朝著名词人柳永生前留恋于秦楼楚馆,与不少歌妓结下不解之缘,深受歌妓爱戴。柳永死后,每年清明节都有不少歌妓来到坟前祭扫,祭拜完后在路边折柳插簪发,以为悼念。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
*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诗经·小雅·采薇》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句。用临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风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也就蕴涵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寓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总之,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使清明折柳插柳之俗承载了许多美丽的文化意蕴。
清明节插柳习俗的由来2
在全国各地,人们普遍在清明插柳枝、松枝或柏树枝。清明这天,家家户户要在门前、檐下插柳枝、松枝或柏树枝。柳青满檐,非常可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清明节一些插柳习俗的知识,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一种说法认为插柳树与柏树枝是为了纪念介之推,因为介之推与他的母亲正是被烧死在柳树与柏树之间的,所以人们要在清明这天插柳、柏枝纪念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代表取得新火之意。因寒食断火,第二天要钻木取新火。古时候有皇帝在清明后赐大臣带火柳棍的仪式,老百姓也用柳条互相取新火,然后把柳条插在门前,表示新火已赐,人们可以重新燃火做饭了。在山东东明,则流传着一个故事。朱元璋的皇后马娘娘在清明这天微服出游郊外时,人们不知道她就是当今皇后,便对着她的大脚板嘲笑了一番,弄得马娘娘又羞又愧,非常下不来台。她不好当场发作,便让随从暗暗记下村名,发誓非报此仇不可。正巧这件事让刘伯温知道了,觉得事情很严重,于是扮成一个老太婆,在回南京的路上迎见马娘娘,说自己因为一双大脚,不断受到这村里人的嘲笑,要马娘娘为她报仇,并不要错杀了自己。马娘娘答应了她的请求,并让她在门前插柳为号。刘伯温赶忙跑到村中,让村民们家家户户都插上柳枝,最终免除了全村人的一场灾难。
插柳必须要在清明这天的早晨进行。在清明节的前一天晚上,人们就折些柳、柏等枝条回家,清明一大早,便把柳枝与柏枝相搭配,插在院落的各门户屋檐上,另外,鸡舍、猪圈、磨眼等地也都需要插以柳柏,尤其是磨眼上,更是要插上大的柳柏枝。据民间说法,这样可以堵住天眼与屋眼起到防止毒虫进入的作用。
山东临沂一带有“清明不插柳,死了变个狗;清明不插松,死了变只鹰”的俗谚。
这其实是督促大家好好纪念先贤的意思,凡是死后不愿变成癞狗或饿鹰的人家,就都应该在清明这天插柳柏枝。这其实是要人们认真纪念历史上具有伟大情*的先贤君子,以让自己有一个美好的品行和未来。
还有的地方用柳枝在墙壁等处轻轻抽打,据说可以防毒、驱邪。如在山东安丘,天未明,男孩就到野外折些柳树和柏树枝条来,大人先拿它们到屋里抽打一会儿,用来警告蝎子,边抽打边说:“今天是清明节,只许把墙爬,不许把人蛰。”抽打完后再把树枝插到各个门框上,据说可以去瘟、防毒、驱邪。女孩子们在辫子上结一段柳条或松枝,一为纪念古人,二为辟除毒邪。男孩们则用柳条做项圈,并套在狗的脖子上,说这样可以使狗不招狗蝇。有时孩子们会把戴着项圈的狗*在一起,看谁的项圈做的好做的大,表现出孩童们争强好胜的天*,也不失为一种充满童稚的欢乐。有的地方还有戴柏枝帽的传统,说是戴上会长生不老。
如今,随着许多地方,尤其是平原地区柳树、柏树等树种的日益减少,清明插柏戴柳之俗也在逐渐发生改变。有的地方已很少在清明这天插这些枝条,有的则用其他枝条比如杨树条等来代替。
柳条还是孩子们的一种好玩具。柳条皮拧下来,可以做成很短的柳笛。吹时鼓起腮帮,其音尖烈,别有风味;如果在上面挖几个小孔,吹起来更是抑扬悠长。这天若走在村中的大街小巷上,可以到处听到孩童们呜呜吹柳笛的声音,真是别有一番风味。
清明时节人人都要戴柳,家家户户门口都要插柳枝。这个习俗早在唐代就有了。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唐人认为三月三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宋元以后,清明节插柳的习俗非常盛行,人们踏青游玩回来,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春天气候变暖,各种病菌开始繁殖,古人在医疗条件差的情况下只能寄希望于柳枝了。民间对插柳还有很多解释。比如,在辽宁西丰、海城等地,人们认为妇女儿童折取柳枝插于头翼或房搪上,是一种招魂之举。在河南阳武,说是为介子推招魂。在河北张北。各家将柳条折下,悬于门前,认为可以驱除不祥;在广平插柳枝于门,是要顺应节气;在南宫,则取柳插门或戴在头上,俗信可令目清不盲。在上海,用柳条将清明祭祀剩余的蒸糕饼穿起来,存放到立夏日,用油煎后给小孩吃,据说可以不座夏(中医指夏季长期发热的病,小儿多发,多因排汗功能发生障碍引起。主要症状为持续发热。食欲不振。消瘦,口渴,多尿。皮肤干热,天气越热体温越高等)。
清明节插柳习俗的故事3
导读:每到清明节,家里的大人总会在门口插上柳条,为什么清明节要插柳呢?
据说,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人将清明、七月半、十月朔看作是三大鬼节。清明节正是百鬼出没频频、索讨多多的时节。受佛教的影响,观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众生,许多人便认为柳条有驱鬼辟邪的作用,把柳枝称为鬼怖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写道:取杨柳枝着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然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便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清明节的插柳习俗小学作文4
清明节,我国民间有插柳习俗。专家介绍说,清明插柳习俗,其来源普遍存在三种说法。
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据说,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人将清明、七月半、十月朔看作是三大鬼节。清明节正是百鬼出没频频、索讨多多的时节。受佛教的影响,观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众生,许多人便认为柳条有驱鬼辟邪的作用,把柳枝称为“鬼怖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写道:“取杨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然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便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另外一种说法是,此俗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介子推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让晋文公和群臣百姓痛心不已。第二年,晋文公亲率群臣爬上山来祭拜介子推时,发现当年被烧毁的那棵老柳树居然死而复生。晋文公当下便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几枝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从此以后,群臣百姓纷纷效仿,遂相沿成风。清明插柳戴柳成为纪念介子推的一种象征。
清明节插柳的风俗高中作文5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寒食究竟在清明的前几日?有几种说法。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称寒食节,这样正好是清明节的前二天。唐代元稹的诗云:“初过寒食一百六”,认为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清明节与冬至本身所处的日期,就有一天的差异。因为寒食和清明的日子相近,而古人在寒食中的活动又往往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寒食和清明也就没有严格区分了。
清明前后流传着很多传统的风俗活动。如寒食赐火,清明扫墓,踏青郊游,打马球,放风筝,荡秋千,斗鸡,拔河等。这些活动随着岁月的赓续交替,社会的嬗递变化,有的习俗已被淘汰,有的仍遗留至今并赋予了新的内容。
清明节插柳的风俗优秀作文6
清明时节莫伤怀,生活快乐比蜜甜!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清明节插柳的风俗优秀作文,欢迎大家参考!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寒食究竟在清明的前几日?有几种说法。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称寒食节,这样正好是清明节的前二天。唐代元稹的诗云:“初过寒食一百六”,认为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清明节与冬至本身所处的日期,就有一天的差异。因为寒食和清明的日子相近,而古人在寒食中的活动又往往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寒食和清明也就没有严格区分了。
清明前后流传着很多传统的风俗活动。如寒食赐火,清明扫墓,踏青郊游,打马球,放风筝,荡秋千,斗鸡,拔河等。这些活动随着岁月的赓续交替,社会的嬗递变化,有的习俗已被淘汰,有的仍遗留至今并赋予了新的内容。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清明戴柳,有将柳枝编成圆圈戴在头上者,也有将嫩柳枝刮结成花朵而插于头髻者,还有直接将柳枝插于头髻者。明朝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清明,“家家插柳满檐,青茜可爱,男女或戴之”。
今人《芜湖古今》:清明,“清晨,街市叫卖杨柳,家家折一枝绿柳蘸上清水,插上门楣,妇女则结杨柳球,戴在鬓边”。
近人杨韫华《山塘擢歌》:“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相约毗邻诸姐妹,一株斜插绿云翘。”民间谚语说:“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清明不戴柳,来世变猪狗。”说明戴柳有辟邪功用。清明戴柳之俗遍见各地。
清光绪二年《怀安县志》:清明,“插柳于门,男女亦各戴之。谚云:‘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白首’”。
清朝插柳戴柳,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为辟邪之用,但在一些地方有纪年华之义,有所谓清明插柳“纪年华”,“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之说。这种习俗是宋代“寒食”冠礼的遗存。宋代将男女成年行冠礼的时间统一定在“寒食”节,而不论生时年月,“凡官民不论大、小家,子女未冠笄者,以此日上头。”(《梦梁录》)戴柳即为成年标志。据此,后世便有“纪年华”之遗俗,并演化成妇女戴柳球于鬓畔以祈红颜永驻的习俗。在此,青青春柳,又有象征青春之义。时值春季妇女戴柳,则表现出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与留恋。
清明节插柳条作文400字7
明天就是清明节了,清明节家家门前都要插柳条,吃鸡蛋。下午爸爸带我和妈妈去寻找柳枝。
在我们家前面是一个乡村,那里小溪清澈见底,高大的柳树一排排的,像坚守大门的士兵。爸爸抱住一棵柳树就往上爬,由于柳树的枝太高了,而且树干上也没有鼓出的地方,所以很难爬上去,眼看着爸爸就要掉下来,我灵机一动,连忙上前托住他,妈妈见了也来帮忙,爸爸就势一脚登了上去,手抓住了一根又粗又大的柳枝,扔了下来,在他跳下的时候差点掉进河里。
回家的路上,爸爸说:“儿子,给你做个笛子”,我很纳闷,用什么做?怎么做?只见爸爸折了一根柳枝,用手使劲的拧了拧,直到柳皮脱离柳树,然后把弄松的一段截下来,再用手把最头的皮弄掉,爸爸说:“好了,你用嘴吹吹吧”。我深吸了一口气,把笛子放入嘴中,使劲一吹,没想到笛子非但没没我吹响,还差一点吹飞,爸爸给我示范了一下,并对我说了决窍,我再一次尝试,嘿!还真行。我把妈妈也教会了。
回到家爸爸又做了两个,我们一人一个,坐在沙发上,跷着二郎腿,吹着笛子,好像在感受着当上音乐家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