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理解容积的概念。
熟悉常见的容积单位,掌握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的关系。
教学重点
建立容积和容积单位的概念,理解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的区别。
教学难点
理解容积的实际含义,特别是升和毫升的大小比较。
教学步骤
一、引入导入
什么是体积?
常见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什么?
如何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二、探索新知
(一)建立容积概念
学生动手实验(每组四人,每组使用一个带有厚度的长方体盒子和一堆细沙) 实验内容:测量长方体盒子的体积。
填满细沙后,测量细沙的体积。
学生报告实验结果
长方体盒子的体积:从外部测量长、宽、高,计算体积。
细沙的体积:从长方体内部测量长、宽、高,计算体积。
教师追问:为什么计算细沙的体积要从长方体内部测量长、宽、高?
教师解释:长方体盒子内部所容纳的细沙体积即为长方体盒子的容积。举例如汽车油箱装满汽油,油箱的容积即为汽油的容量;鱼缸盛满水,鱼缸的容积即为水的容量。
学生归纳:容器能够容纳的物体体积即为容器的容积。(板书)
比较物体的体积和容积的异同点
相同点:体积和容积都是描述物体的容量,计算方法相同。
不同点:体积从容器外部测量长、宽、高;容积从容器内部测量长、宽、高。
只有空的容器才能够测量其容积。(展示长方体木块)
(二)认识容积单位
教师指出:计量容积通常使用体积单位,但液体如*水、汽油等的容积通常用升和毫升。(板书:升、毫升)
展示量杯和量筒:
1升的量杯展示。
刻有毫升刻度的量筒展示。
教师演示升和毫升的关系:
认识量筒上1毫升的刻度,找出100毫升的刻度。
将100毫升的红*水倒入1升的量杯,直到量杯满为止。
板书:1升 = 1000毫升
学生演示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的关系:
将1升的红*水倒入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盒中。 小结:1升 = 1立方分米
将1毫升的红*水倒入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盒中。 小结:1毫升 = 1立方厘米
小结:容积单位有哪些?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有何关系?
反馈练习:
3升 = ( )毫升
2700毫升 = ( )升
2.57升 = ( )毫升
640毫升 = ( )升
2.4升 = ( )毫升
3.5升 = ( )立方分米
500毫升 = ( )升
760毫升 = ( )立方厘米
(三)计算物体的容积
教学例1:汽车油箱的例子
汽车油箱长8分米,宽5分米,高4分米。油箱可以装多少升汽油? 8 × 5 × 4 = 160(立方分米) 160立方分米 = 160升 答:这个油箱可以装160升汽油。
反馈练习:水箱的例子
一个长方体水箱,内部长12分米,宽6分米,深5分米。这个水箱可以装多少毫升水? 12 × 6 × 5 = 360(立方分米) 360立方分米 = 360000毫升 答:这个水箱可以装360000毫升水。
三、全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容积和体积有何不同点?计算容积时需要注意什么?
四、课堂练习
填空题
(1)容积是指什么?
(2)容积的计算方法与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需要从内部测量长、宽、高。
(3)6.09立方分米 = ( )升 = ( )毫升
1750立方厘米 = ( )毫升 = ( )升
435毫升 = ( )立方厘米 = ( )立方分米
9.8升 = ( )立方分米 = ( )立方厘米
判断题
(1)*箱的容积等于*箱的体积。( )
(2)一个薄塑料长方体(厚度不计)的体积即为容积。( )
(3)立方分米是体积单位。 ( )
选择题
(1)计量墨水瓶的容积用( )作单位恰当。 ①升 ②毫升
(2)3毫升等于( )立方分米。
小学五年级数学《小数加法和减法》教案2
一、 创设更贴近生活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原设计:
您在引入环节使用了文具店的商品价格作为情境,这种情境较为常见,但可能缺乏新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结合时事热点: 可以选择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时事热点作为情境,例如:
奥运会比赛成绩:比较运动员的跳远、游泳等比赛成绩,引出小数加减法的学习。
超市促销活动:利用超市的商品折扣信息,设计购物情境,让学生计算商品的最终价格,感受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2. 融入游戏元素: 将小数加减法融入到游戏中,例如:
设计“文具店购物”的角*扮演游戏,让学生扮演顾客和售货员,在游戏中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利用扑克牌、骰子等道具,设计小数加减法的游戏,增强学习的趣味*和互动*。
二、 注重*作体验,深化对算理的理解
原设计:
您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讲解和练习的方式,学生的*作体验相对较少,可能会影响对算理的深入理解。
1. 借助直观教具:
利用计数器、数位表等教具,直观地演示小数点对齐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
使用长度不同的小棒或纸条表示不同的小数,通过拼凑、比较等*作,帮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 鼓励学生动手*作:
设计“我是小老师”环节,让学生上台演示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过程,并讲解算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利用准备好的素材(如彩纸、剪*、胶水等)制作小数卡片,并进行小数加减法的游戏,在玩乐中巩固所学知识。
三、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
原设计:
您的教学设计面向全体学生,但未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可能导致部分学生学习吃力,部分学生学习效率不高。
1. 设计分层练习: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例如基础题、提高题、拓展题,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课堂练习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掌握情况,进行有针对*的指导和帮助。
2.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鼓励他们自主探究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方法,并进行分享交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更多的耐心和鼓励,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障碍,建立学习自信心。
四、 拓展应用场景,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原设计:
您在巩固练习环节的练习题类型较为单一,缺乏与实际生活联系更紧密的应用题。
1. 设计生活化应用题:
创设购物、旅行、运动等生活场景,设计与小数加减法相关的应用题,例如:
妈妈在超市购买了价格为3.8元/斤的苹果和5.6元/斤的香蕉,分别买了2.5斤和1.8斤,请问妈妈一共需要支付多少钱?
小明参加跳远比赛,第一次跳了3.25米,第二次比第一次多跳了0.18米,请问小明第二次跳了多少米?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创编小数加减法的应用题,并进行解答,增强学习的趣味*和实用*。
2. 开展跨学科实践活动:
结合科学课学习,测量植物的生长高度,并利用小数加减法计算植物的生长速度。
结合美术课学习,利用小数加减法计算制作手工所需的材料长度。
总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设计丰富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在*作体验中理解算理,在解决问题中巩固知识,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五年级数学教案3
小数乘法积的近似值教学设计深度解读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内容“积的近似值”,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小数乘法,并且掌握了用“四舍五人法”求小数的近似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的内容既是对前面知识的巩固和深化,同时也是后面学习小数除法和其他相关内容的重要基础。
一、 教学目标的深度解读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明确目标: 使学生理解“积的近似值”的意义,掌握用“四舍五人法”求小数乘法积的近似值的步骤和方法。
具体体现:
能根据实际需要,判断需要保留几位小数。
能正确使用约等号表示近似值。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明确目标: 经历“积的近似值”的探究过程,体验“四舍五人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具体体现: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理解“积的近似值”与“准确值”的区别和联系。
通过*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探索用“四舍五人法”求小数乘法积的近似值的步骤和方法。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明确目标: 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应用数学的意识,感受数学的价值。
具体体现:
通过学习“积的近似值”,体会数学的严谨*和科学*。
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 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1. 教学重点:
重点内容: 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突破方法:
借助直观模型,将抽象的“四舍五人法”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保留位数的意义。
2. 教学难点:
难点内容: 根据题目要求与实际需要,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突破方法:
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学生体会“近似值”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商品价格、长度测量等。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情况下需要保留的位数,并说明理由,从而突破难点。
三、 教学过程的精细化设计
(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5 分钟)
设计意图: 通过快速口算和“四舍五人法”复习,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具体*作:
1. 口算练习 (2 分钟)
出示题目:1.2×0.3、0.7×0.5、0.21×0.8、1.8×0.5、10.82、1.3+0.74、1.25×8、0.25×0.4、0.4×0.4、0.89×1、0.11×0.6、80×0.05
学生抢答,并说说是怎样口算的。
2. 复习“四舍五人法” (3 分钟)
出示小数:2.095,4.307,1.8642
要求:用“四舍五人法”分别保留整数、一位小数、两位小数。
学生*完成后,指名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四舍五人法”的规则。
(二) 探究新知,构建模型(15 分钟)
设计意图: 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掌握用“四舍五人法”求小数乘法积的近似值的方法。
具体*作:
1.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3 分钟)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动物的嗅觉最灵敏吗? (学生回答)
教师:对,是狗。狗的嗅觉非常灵敏,是人的几十倍,所以经常被用来帮助警察叔叔侦破案件。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个关于狗嗅觉细胞的问题。
2. 出示例题,探究算法 (10 分钟)
出示例题:人的嗅觉细胞约有 0.049 亿个,狗的嗅觉细胞个数是人的 45 倍,狗约有多少个嗅觉细胞?
学生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学生列出算式:0.049×45
学生*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引导观察思考:
积的小数位数这么多,可以根据需要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如果要保留一位小数,应该看哪一位?根据什么保留?
横式中的结果应该怎样写?
3. 专项练习,巩固新知 (2 分钟)
出示题目:3.4×0.91=3.094,积保留一位小数是 ( ),保留两位小数是 ( )。
学生*完成,集体订正。
(三) 巩固练习,深化理解(15 分钟)
设计意图: 通过多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用“四舍五人法”求小数乘法积的近似值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作:
1. 基础练习 (5 分钟)
完成教材 P10 页“做一做”第 1 题。
学生*完成,集体订正,并说说是怎样保留近似值的。
2. 辨析练习 (5 分钟)
出示题目:判断,并改错。
10.286×0.32=3.29 (保留两位小数)
3.27×1.5=4.95
1.78×0.45≈0.80 (保留两位小数)
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集体订正。
3. 应用练习 (5 分钟)
一千克白菜的价钱是 6.78 元,妈妈买了 0.8 千克,应付多少题?(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需要保留近似值的情况,例如商品价格通常保留到“角”。)
两个因数的积保留两位小数的近似值是 3.58。准确值可能是下面的哪个数? 3.059 3.578 3.574 3.583 3.585
学生*思考,并说明理由,集体订正。
(四) 课堂小结,回顾反思(5 分钟)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梳理知识框架,并进行自我反思,提高学习效率。
具体*作:
1. 知识梳理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什么是“积的近似值”,如何用“四舍五人法”求“积的近似值”,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等。
2. 自我反思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哪些疑问?你认为自己哪些方面做得比较好,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
四、 板书设计
积的近似值
例: 人的嗅觉细胞约有 0.049 亿个,狗的嗅觉细胞个数是人的 45 倍,狗约有多少个嗅觉细胞?
解:0.049 × 45 ≈ 2.2 (亿个)
(1) 看: 要保留的位数的下一位
(2) 比: 和“5” 比大小
(3) 舍: 小于“5”直接舍去
(4) 入: 大于或等于“5”向前一位进“1”,再舍去
五、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
练习题的设计还可以更加新颖有趣,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尝试运用信息技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反思,不断改进,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五年级数学教案4
深入剖析小学数学“质数与合数”教学设计
一、 设计理念
1. 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自主探究:
2. 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教学过程中,渗透了分类、比较、抽象、归纳等数学思想方法。例如,在引导学生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时,采用了分类的方法,将112的自然数按照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概念的本质特征。
3. 注重数学文化价值的体现:
在制作100以内质数表的环节中,介绍了古代数学家筛选法,让学生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 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优点: 从学生熟悉的学号入手,以偶数和奇数的分类作为铺垫,自然引出质数和合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优点:
以课前预习为基础,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提高学习的针对*。
通过观察、分析112的因数,引导学生自主概括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通过判断学号和例题,巩固对概念的理解,并引出“1”的特殊*,完善对自然数的分类。
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挑战*的问题,例如“为什么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互相启发,共同进步。
(三)动手实践,制作100以内的质数表
优点:
通过制作质数表,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质数的分布规律。
介绍了古代数学家筛选法,让学生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筛选法的原理,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解释,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可以将制作质数表的过程设计成一个探究活动,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索不同的筛选方法,并进行比较和评价。
(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优点:
练习题设计层次分明,由浅入深,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练习题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例如电话号码、日期等,增强了学习的趣味*和实用*。
可以增加一些开放*题目,例如“请你设计一个游戏,用到今天学习的质数和合数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可以将练习设计成游戏或竞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优点:
通过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肯定学生的进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评价能力。
增强课堂趣味*: 可以设计更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例如游戏、故事、动画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差异化教学: 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满足学生的个*化学习需求。
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平台等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更直观、生动的学习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总之, 这篇教学设计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教学思路,相信通过教师的精心准备和学生的积极参与,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五年级数学《分数与除法》教案5
教学内容:
49~50页的内容及练习十二1~12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并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明确可以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探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经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探究,渗透辩证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教学难点:
理解可以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表示什么意思?它的分数单位是什么?它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把一根铁丝平均截成3段,每段的长度是这根铁丝的几分之几,把谁看作单位1?
3.引入:5除以9,商是多少?板书:59
如果商不用小数表示,还有其他方法吗?学习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后,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
二、新课讲授
1.教学例1:出示题目
(1)列出算式。(板书:13=)
(2)讨论:1除以3结果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3)教师画出示意图。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3份,其中一份应是这个蛋糕的,就是个1。
板书:13=1/3(个)
2.教学例2:出示题目
(1)动手*作。拿出三张同样大小的圆形纸片,把它看作3块饼,用剪*把它们分成同样大小的4份。
(2)口述方法及每份分得的结果,教师总结几种不同的分法。
(3)归纳:从上面的*作可以看出,把3块饼平均分成4份,无论怎样分,每一份都是3块饼的,即3个块,把3个块饼合起来就是1个饼的,即块,因此,34=3/4(块)。
由此可见,不仅可以理解为把1块饼(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的数,也可以看作把3块饼组成的整体(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1份的数。
学生相互说说表示的意义。
3.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五年级数学《式与方程》教案6
本板块是对小学阶段学习的代数初步知识进行整理,包括用字母表示数、简易方程及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例1:用字母表示数,可以简明地表达数量关系、运算律和计算公式。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是对用字母表示数知识的系统整理。
教学时,让学生通过举例来回顾如何用字母表示数、数量关系、公式等,并以表格的形式来呈现,同时引导学生对用字母表示的内容进行观察,使之对小学阶段的公式、数量关系、运算律等又系统的了解。对用字母表示数时容易出错的问题,教师要加以强调。如:字母和数相乘、字母和字母相乘时的写法等。
例2:你能把有关方程的知识整理一下吗?是对有关方程知识进行整理。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对有关的概念进行回顾,如:等式、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等进行回顾,并对易混概念:等式与方程、方程的解与解方程进行讨论区分。然后引导学生列表整理,交流完善。
复习解方程时,要使学生弄清解方程中每一步的根据是什么(等式的*质),以及怎样检验。教师可通过举例来引导学生复习。
“讨论与交流”是对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及用方程解决问题的特点进行讨论。
教学时,对于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要使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感受到用字母表示数很简洁、概括、准确。对于第二个问题,可结合具体的题目,让学生分别用方程与算术方法解答,通过对比,分析用方程和算术方法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及特点,体会两种思路的区别,知道有些题目适合用方程思路解决,有些题目适合用算术方法解决。明确在用方程解决问题时,关键是要抓住题目中主要的等量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解答。
“应用与反思”
第1题是练习用字母表示数的题目。练习时,让学生*完成,交流时注意说说每个题的'数量关系。最后,体会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简洁*。
第2题是一个找规律的题目。练习时,可以让学生边观察边填表,在填写的过程中发现规律,自觉地运用字母表示出规律。规律是:分成的三角形的个数比边数少2,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就是n-2。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概括*。
第4题是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的题目。练习时,先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自觉选择最基本的等式列方程。之后,可以让学生交流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练习完成后,教师可以把该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变化一下,变成用算术方法解决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灵活选择解答方法的必要*。最后,引导学生总结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特点。
【五年级数学《式与方程》教案】相关文章:
1.小学单元方程的数学教案
2.数学教案:列方程的解答
3.方程的认识数学教案
4.小学数学《式与方程》优秀教学设计
5.《解方程》沪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6.《认识方程》五年级数学教案
7.简易方程初一数学教案
8.代数式数学教案
五年级数学分数乘法教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明确把谁看作单位“1”,引导学生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画线段图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
2.引导学生从分数乘法意义的角度思考,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应该用乘法计算,学会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逐渐形成技能,增强应用意识;引导学生形成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促进学生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的发展。
重点难点:
1.掌握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能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2.理解算理,会用线段图正确地分析题意。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探究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谈话:我们在信息窗1和信息窗2已经初步解决了分数乘整数和分数乘分数的问题,还会做吗?
出示练习:20的4/5是多少?6的2/3是多少?
请同学说一说这两个题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谈话:同学们,我们知道,已知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这是乘法意义的扩展出现的新问题,运用这一知识还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在学校举行的泥塑大赛中,同学们制作出许多精美
的作品,请看大屏幕。
出示课本10页的情境图和信息。
谈话:从图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谈话: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板书:一班男生做了多少件?二班女生做了多少件?
谈话:同学们提的问题比较准确,下面我们分别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探究方法,建立模型
1.解决第一个问题:一班男生做了多少件?
谈话:请同学们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先来分析题目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再试着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要得出*,还要把道理说清楚。
(1)讨论*作。学生分小组进行尝试活动,教师巡视指导,了解信息。
(2)小组内说想法。
(3)交流展示。指名到展示台前进行汇报。
方法一: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谈话:你是怎样画图的?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怎样想的?
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重点引领学生理解谁是找单位“1”,如何找单位“1”?如何在线段图中表示出已知条件“3/5”?
谈话:线段图是个很好的工具,同学们用的非常棒!它可以清楚表示出题中数量间的关系,这个工具用的好,即使以后解决一些复杂的问题也会得心应手。
方法二:不借助于直观图,直接列式解决
谈话:你是怎样想的?教师适时引领:题中哪句话是关键句?谁是单位“1”?“3/5”这个分数在题中的具体意义是什么?为什么用乘法做?
(男生做了总数的3/5,总数是单位“1”,把总数平均分成5份,求其中的3份,也就是求15的3/5是多少,所以15×3/5)
2.学生自己解决第二个问题:二班女生做了多少件?
谈话:小组交流,自己想办法来分析题意,解决问题。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说自己的分析思路,其他小组可以给予完善补充。
着重引导学生理解:谁是单位“1”?怎么找单位“1”?为什么画两条线段?结合学生汇报,教师课件动态演示p11图示
(三)观察比较
谈话:你在分析解决这两个问题时,有哪些相同点?哪些不同点?
学生回答时,教师适时引领:相同点都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做;不同点是第一组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通常画一条线段图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第二组是两种量之间的关系,通常画两条线段图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画线段图时通常先画出表示单位“1”的量。
三、应用模型,解决问题
1.课本11页自主练习2:出示短吻鳄照片
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引导学生利用画线段图的办法分析数量关系,自己列式解决问题。
2.自主练习4:这一题和第2题属于同一类型,都是研究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画一条线段图,让学生自主完成,全班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思路。
3.自主练习
这一题与前两题有什么不同之处?研究的是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应该怎样用线段图表示?
尝试自主解决,全班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思路。
四、引导总结,构建网络
谈话:我们应该如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作业布置
自主练习5、6题
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五年级数学《小数加法和减法》教案设计8
重点难点
1、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和整数加减法的关系,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计算方法的正确运用
教学准备
(含资料辑录或图表绘制)
一、导入
二、基本练习
三、提高练习
复习上节课所学习内容47页的例1和48页的例2
1、口算下列各题:
0.7+0.30.65-0.256+0.34
1.6-0.44.5+0.50.82-0.42
0.83-0.59.2-62+2.8
3.43.117.6+3.93.6+2.4
0.45+2.850.730.23143.9
2、完成49页“”练一练“”的第3题
让学生根据题中的信息说说能想到些什么,可以求哪些问题,再让学生根据问题合理选择信息并列式计算。
3、用竖式计算
7.5-3.180.51-0.374-0.82
5.26-4.7513-3.98.04-7.4
每个同学选做两题,比速度更要比一比正确率,做得全对的同学予以鼓励。
4、练习八的第3题
1、“小小诊所”:练习八的第4题
你能把正确的结果算出来吗?
2、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八的第六题,让学生从问题出发去思考该用什么方法去做。
练习八的第九题,解决前三个问题后,可以结合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出:“这一天中哪段时间病人体温上升最快,上升了多少度”,“哪段时间病人体温下降得最快,下降了多少度”等问题,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练习八的第十题:可以让学生*解答前两个问题,并要求说说每题的思考过程,再让学生提出一些不同的问题进行解答。
四、延伸
五、总结
六、课堂作业
练习八的思考题
可以先根据“5.1减去一个两位小数得2.76”,算出作为减数的两个小数应是2.34。再用5.1加上2.34,然后可得到正确的结果。
通过今天的练习我们加强了对小数的计算能力,在以后的计算中我们要细心,不犯错误。
思考提高
五年级数学长方体整理与复习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情感目标: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
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策略:
充分利用教具和实物图进行演示,对分数问题要找出标准量。分析数量关系,在解答。
教学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提问: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怎样把立方厘米化成升?
二、练习
1、做“练一练”的第4题。读题理解题意用实物演示这个长方体油桶的形状,再让学生讨论解答方法。
2、做第6题,要学生先估算,再计算。对学困生要进行指导。
3、学生自己做出第7题、第8题、第9题。
交流时,要说出等量关系式,再列式计算。
4、解方程,先指名说一说解方程的步骤,再解方程,也可让学困生板演。
5、实践活动:
小组合作,估计下列学生分别占本班学生总数的百分之几,再进行调查。
各类学生占全班学生总数的百分比情况单位:%
各类学生占全班学生总数的百分比情况
估计
调查结果
男生
近视眼的学生
睡眠时间不到10时的学生
喜欢唱歌的学生
三、总结。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二)
发芽率ⅹ5/8=15
解:(15/8)×ⅹ=15
3/8ⅹ=15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