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通过实际*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法。
能够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和严谨认真学习的习惯,通过渗透和转化数学思想解决计算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需将结果约分至最简分数。
教学难点: 将分母不同的分数通过通分转化为分母相同的分数。
二、试一试
比较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找公倍数后约分,另一种是找最小公倍数。经比较发现,使用最小公倍数计算更简单且正确率更高。计算结果应当约分至最简分数。
自行计算,并与同伴讨论你的解法。第一题的结果需进行约分。
分析森林医生的错题,*计算并改正。
解答应用题,提取数学信息并形成问题。
解方程:根据加法和减法关系解算出未知量。
探索拓展题第八题,重点讨论学生的估算方法并进行验证。
三、课堂小结 回顾今天学到的知识。你知道埃及人是如何表示分数的吗?可以读一读自己的笔记。
四、布置作业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2
教材分析:
例3展示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将整块正方形地砖铺满长方形地面的情境,教材引导学生应用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来确定地砖的边长,从而达到最大利用效果。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基本概念和求法。本课程旨在通过分析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发现必须同时满足16和12的公因数才能实现铺砖要求,因此学习起来并不困难。
教学目标: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数学的信心,并促进小组内的合作精神。
重点难点:
学生初次接触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可能存在理解难度。
方法指导: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约5分钟)
在课件上展示教材第62页的例3内容:“今天我们要考虑如何将这个房子铺满砖,你们对此感兴趣吗?我们需要用整块的砖来完成。”
二、自主学习(约5分钟)
讲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定义:“几个数的公因数是它们共有的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是最大公因数。”
举例:16的因数有(1、2、4、8、16),24的因数有(1、2、3、4、6、8、12、24),16和24的公因数是(1、2、4、8),最小公因数是(1),最大公因数是(8)。
给定A=225,B=235,求A和B的最大公因数。
用短除法求99和36的最大公因数。
三、合作交流(约13分钟)
小组合作学习教材第62页例3。
使用学具*作:利用按比例缩小的方格纸表示地面,不同边长的正方形纸表示砖块,发现只有一种边长的正方形能够完全铺满,其他尺寸都会有剩余。
分析讨论:探讨能够铺满的砖块边长的特点,分享各自的发现和观察。
四、精讲点拨(约8分钟)
根据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情况,明确展示任务,并进行讲解和点拨。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方法。
达标练习:
(1)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如何剪成正方形,最长边长是多少?
(2)72朵玫瑰花和48朵玉兰花搭配成花束,每束有多少朵玫瑰花和玉兰花?
(3)60厘米长、40厘米宽的纸剪成小正方形,最大边长是多少?
让学生分享他们从今天的课程中学到的新知识和收获。
七、作业布置
布置练习题目,以巩固学生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应用的理解能力。
板书设计:
最大公因数(2) 铺砖问题:求公因数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3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现状分析: 教学设计以“互为关系”引入新课,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因数与倍数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然而,这种引入方式较为抽象,对于小学生而言,难以建立起与数学概念的联系,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分糖果问题: 老师拿出若干颗糖果,问学生:“要把这些糖果平均分给你们,可以怎么分?每人分到几颗?总共有几种分法?” 引导学生在分糖果的过程中,体会“平均分”的概念,并为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做铺垫。
2. 图形拼摆问题: 利用教具或课件,展示若干个相同的小正方形,引导学生思考:“用这些小正方形可以拼成哪些不同的长方形?每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通过拼摆图形,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倍数”关系,并为理解“因数”的概念提供感*认识。
二、 探究新知,注重体验
现状分析: 教学设计中,对于“因数与倍数”概念的学习,主要依赖于教师讲解和学生自学,缺乏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环节,不利于学生对概念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
1. *作探究,建构概念: 例如,在学习“因数”的概念时,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小棒或计数器进行*作,例如,拿出12根小棒,尝试将它们平均分成几堆,并记录下每堆的数量,从而发现12的因数。
2. 合作交流,深化理解: 例如,在学习“倍数”的概念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数字,并尝试找出它的几个倍数,然后进行小组间的交流和分享,从而加深对“倍数”的理解。
三、 巩固练习,注重层次
现状分析: 教学设计中的练习题型较为单一,缺乏层次*和趣味*,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1. 基础题: 巩固学生对“因数”和“倍数”基本概念的理解,例如:判断题、选择题等。
2. 提升题: 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应用题、拓展题等。
3. 游戏题: 例如,设计一些与“因数”和“倍数”相关的游戏,例如:找朋友游戏、猜数字游戏等,以增强学习的趣味*和挑战*。
1. 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梳理知识要点,例如,可以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关系、求法等内容进行整理。
3.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例如,可以鼓励学生对“因数”和“倍数”的相关知识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尝试自己寻找*。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理解分数的概念及单位“1”的含义,掌握分子、分母的定义及分数的命名规则,认识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能运用分数解决简单问题。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的成功体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和视频展示设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中秋节到了,小华家买了很多月饼,分月饼的任务当然就落到小华的身上了。你们能用分数表示这些月饼中每个人得到的部分吗?请看多媒体课件展示。
(展示学生作业,集体订正)
二、教学新课
1. 理解单位“1”
教师:第二天,小华的爸爸又买了一盒共8个月饼,并提出了新的分月饼任务。请看课件演示:小华,你把这8个月饼平均分给4个人吧。
(学生完成后展示其中一个学生的分法)
教师:爸爸问小华,每个人得到的月饼是这8个月饼的几分之几呢?
(引导学生理解并讨论)
教师:我们刚才看到,1个月饼的1/4 和 8个月饼的1/4 表示的数量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
(展示相关图形,引导学生思考)
教师:因为这些分数是以不同的整体来平均分的。以1个月饼为单位“1”,每份是1/4个月饼;以8个月饼为单位“1”,每份是2个月饼。
教师:请看这幅图,我们可以把许多物体组成一个整体来平均分,这就是分数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下面是一个熊猫图,请同学们说说每个分数是以什么为整体来平均分的。
教师: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发现分数可以表示由一个或多个物体组成的整体。
2. 理解并归纳分数的意义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小棒,把它们平均分成5份或6份。想想,其中的1份是全部小棒的几分之几?其中的2份呢?其中的3份呢?
(学生*作后讨论)
教师:分数就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1份或几份的数。
教师:我们可以用分数来表达图形中涂*部分占整体的比例。比如这个五星图,同学们可以解释这个分数表示了什么意义吗?
(学生回答后引导讨论)
3. 生活中的分数
教师:分数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广泛。请看书上第3页,两个小朋友正在谈论生活中的分数。你们能像他们一样谈谈吗?
(学生展示生活中的分数应用)
三、课堂小结
(略)
四、课堂作业
第4页课堂活动第2题。
完成练习一的第1、2、3、4题。
五年级数学下册《整数除以分数》教案5
教学目标和要求
通过实际*作和图形语言,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和基本算法。
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重点
学习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一个“分一分”的活动。
出示:第27页的情境图。通过除法的意义和图形语言,从整数除以整数到整数除以分数的概念转变,让学生体会“除以一个数”与“乘这个数的倒数”之间的关系。
创设自主的探索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与思考,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即分数除法的意义可通过整数除法的意义进行学习)
二、画一画。
让学生通过绘图观察,分析图中反映的数量关系。
学生通过绘图体会分数除法的意义和算法。
三、填一填,想一想。
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从而发现问题中蕴藏的规律,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四、试一试。
学生巩固对除法计算的理解,重点引导学生先进行约分再乘,这样计算会更为简便。
五、练一练。
第28页第2题:利用分数除法解方程,这不仅使用了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还为今后解决方程问题进行了铺垫。
第28页第3题:利用分数除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给学生交流的空间。在集体订正时,让学生分享解题的思路。
第28页第4题:让学生计算、观察,并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交流:当除数分数小于、等于、大于1时,商与被除数有何种关系?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6
目录
一、教学计划
二、课时备课
一、五年级数学2014—2015学年度下学期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五年级二班数学成绩不够理想,学生的书写状况有很多不理想,上课主动听讲、积极大胆发言的个*养成的不够好。少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从学生的思维能力看,思维的主动*不突出,逻辑能力很差,发散能力不理想。学习困难的学生占有少部分,他们的特点是:数学基础知识掌握不好,上课走神、不认真听讲、或者说根本就听不懂上课内容,缺乏学好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要因地制宜,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课堂上安排一些简单的问题专供他们回答,对有进步的学生进行及时表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鼓励他们好好学习,使后进赶先进,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内容包括:观察物体(三)、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质、图形的运动(三)、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综合与实践活动等。
本册修订后的教材,既有原实验教材的主要特点,又呈现出一些新的特*。
1.改进因数与倍数教学的编排,体现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本册教材的编排既注意体现《标准》中关于因数与倍数教学与教材编排的要求,同时注重体现近年来有关这部分内容教学改革的经验首先,将以往教材“因数与倍数”的教学内容分散编排,安排在本册的两个单元里教学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的含义等,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些重要的概念;在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质”中,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和求法,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和求法其次,注意所涉及的数的范围在1~100的自然数内,避免题目中的数目过大此外,在例题的安排、素材的选取、习题的设计等方面都采取了新的措施。
2.改进熟悉分数的编排,注意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加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从本学期开始,学生将要系统地学习分数的意义和*质、分数的四则运算同整数、小数知识一样,分数知识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分数的概念比较难理解,计算起来也比较复杂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本套教材仍然采用了以往教材的编排体系,把分数划分为两个阶段教学第一段安排在三年级上册,借助*作直观,使学生对分数有初步的熟悉,虽然也出现了简单的分数大小比较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初步概念,给学生积累一些感*知识在系统认识了小数和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本册将引导学生由感*认识上升到理*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比较完整地从分数的产生、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而学习并理解与分数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约分、通分、分数与小数互化等技能,以及分数的加、减法计算在具体安排上,本套教材一方面注意体现《标准》所提倡的教学理念,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阐述新的内容,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小学阶段空间与图形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与前几册一样,本册教材继续把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作为空间与图形内容编排的研究重点,在教学内容方面安排了“观察物体(三)”“长方体和正方体”“图形的运动(三)”。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逐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
通过四年多的数学学习,在统计与概率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形成了一定的能力,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册教材教学折线统计图,根据统计内容的调整,将单式和复式折线统计图集中进行编排,这样的编排有利于学生把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思想,并根据折线的变化特点对数据进行
简单的分析,更好地了解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有效建构了数据分析观念。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参与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而奠定发展更高素质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本套教材总体设想之一是:系统而有步骤地渗入渗出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通过教学使学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逐步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据此,在本册教材的“数学广角”单元,安排了“找次品”的教学,旨在通过“找次品”渗入渗出优化思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运用之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教材以“找次品”这一探索**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看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再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入渗出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
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本册教学内容涉及数学内容的各个领域,为学生探索奇妙的数学世界提供丰富素材。例如,“图形的运动(三)”中“你知道吗”呈现了艺术家们利用平移、对称和旋转设计出的美丽图案;综合与实践活动“打电话”、数学广角“找次品”等,都蕴含了优化思想方法,简洁巧妙的解决问题策略中闪烁着数学方法的奇妙。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通分和约分。
2.掌握因数与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4.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5.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
纸上设计图案。
7.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8.认识单式和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及运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生活中有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体会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点
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
五、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新课改精神,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把握教材的内容,吃透教材的前后联系,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做到对学生基础摸清,好、中、差生做到心中有数,更好的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优生优培,做好学习困难生的转化工作。
2.不断学习业务理论,提高自身素质,加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加强直观教学,通过教具、挂图、投影仪等教学辅助手段,使学生从实物中认识并掌握数学概念知识。
3.加强基础教学的同时,继续关注学生智力的发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好发挥他们的特长,培养他们的数学能力。
4.继续深入开展“小班化教育在农村的实验与研究”,使学生在等高、等爱、等距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5.制作必要的数学教具,为有效地开展数学课堂教学而准备。
6.认真写好每节课后的反思。
六、课时安排
(一)观察物体(三)(2课时)
(二)因数与倍数(7课时)
1.因数和倍数?2课时
2.2、5、3的倍数的特征3课时
3、质数和合数?2课时
教材分析
观察物体是“空间与几何”这一领域的内容,在不同学段有着不同的要求。本单元的内容属于第二学段,通过观察、拼摆较为抽象的几何形体,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让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形状。教材在编排上不仅设计了观察活动,而且设计了需要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为之后正式学习投影和三视图的有关知识奠定感*认识和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经验,并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而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还要求学生学会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观察和拼搭等活动,为自己和学生准备好教具与学具。同时在进行观察和拼搭的活动中,要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因为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切不可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亲自思考。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经历观察和*作的过程,从中认识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形状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物体形状。
数学思考:能根据已有的图形,用各种方法拼搭相应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问题解决: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
1.通过选取熟悉的环境和物体作为观察对象,联系生活经验,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通过合作交流,养成学生互助、合作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交流和表达能力。
课时划分:2课时
观察物体……………………1课时
练习二………………………1课时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
第一课时:从某个角度观察多个物体
教学内容:教材P2例1及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摆立体图形。能分析和分辨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的情况。
过程与方法:通过推测和拼搭图形的方式,引导学生简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让学生自己拼摆,得出结论,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及探求数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根据从正面、上面或左面看到的平面图形推测出小正方体的拼搭方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与直观演示法。
教学准备:若干个小正方体、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都玩过积木吧,老师给你们4个小正方体木块,请你们摆出从正面看到的是下图的图形。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观察物体(三)。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学生探究。
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若干个小正方体。
师:现在同学们每个小组都有若干个小正方体,请你们自主探究一下,怎样拼搭立体图形,才能从正面看到的是,看一看哪个小组得出的方法最多。
学生分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动手*作,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讨论交流。
2.探究结果汇报。
(1)一共有4个小正方体,从正面看到的是,可以先一行摆3个小正方体,剩下的1个小正方体的摆放位置有如下几种情况:
①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1个的后面,如下图。
②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1个的前面,如下图。
师:摆出的立体图形的形状是不同的,但是从正面观察时,看到的图形是相同的。还有其他的拼搭方法吗?
学生思考,动手实验。
学生接着展示:
大家在拼搭的过程中要多思考,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会发现不同的结论。
3.学生探究。师:如果再增加一个同样的小正方体,也就是用5个同样的
小正方体,要保证从正面看的形状不变,应该怎样拼搭呢?下面就请各小组的同学用手中的小正方体进行拼搭,看哪个小组得出的结论最多。
学生分小组动手*作,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放,既可避免重复也可避免遗漏
学生分组自主探究,相互交流。
4.汇报探究结果。
小组分别汇报自己小组拼搭的图形。
①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2个的后面,如下图。
②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2个的前面,如下图。
③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1个的后面,如下图。
④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1个的前面,如下图。
⑤可以把1个摆在后面,1个摆在前面,如下图。
教师分别对各个小组所拼搭的图形点评,给学生以肯定和鼓励。
三、课堂小结,梳理提升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根据从一个角度观察物体得到的平面图形进行拼搭立体图形,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谈收获,教是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
板书设计:观察物体(三)
1.由几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摆成的立体图形,从同一个方向观察,看到的图形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2.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摆立体图形,有多种摆法。
作业:教材第3页练习一第1、2题。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
第二课时:从多个角度观察立体图形
教学内容:教材P~例1、例2及练习一第、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根据图形推测拼搭的方式,引导学生简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作,自主探究,解决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转化问题。让学生自己拼摆,得出结论,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及探求数学知识的
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物体的能力,通过思考和分析,掌握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的情况。
教学重点:经历观察过程,根据从正面、上面和左面看到的物体的三视图,推测出小正方体的拼搭方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与直观演示法。
教学准备:若干个小正方体、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根据从某个角度观察得到的平面图形,拼搭出立体图形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再来研究怎样根据从多个角度观察得到的三视图来拼搭立体图形。教师出示从正面观察某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如。
请同学们猜一猜,它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并说明理由。
学生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说是2个,有的说3个……
师:看来要了解物体的真面目只看一面是不够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根据三视图摆立体图形。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投影出示例2。
2.分小组探究。
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准备若干个小正方体木块。
师:现在每个小组都有若干个小正方体木块,请你们自主探究一下,怎样拼搭,能拼搭成符合兰兰看到的三视图的立体图形,看一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并说一说是怎样摆的。
学生分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3.探究结果汇报。
我们拼搭的图形为。因为兰兰从正面看得到的平面图形和从左面看得到的平面图形都是由2个小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因此说明这个立体图形只有一层,并且它的前面是2个小正方体,它的左面也是2个小正方体。而从上面看是两排,它的前排是2个小正方体,第二排是一个小正方体并且应该在左边,因此我们组拼成了上面的图形。
师生共同评价总结:各小组都能积极地思考,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并说出了自己的思考过程。
3.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2页“做一做”。
学生根据题意自行*作,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在拼摆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指导。
三、巩固练习
1.第3题:呈现了从不同方向观察一个立体图形得到的三个图形,让学生用正方体搭出相应的立体图形。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然后组织全班同学讨论并流拼搭的方法。注意引导学生有步骤、简洁地进行*作。
2.第4题:先让学生*解决问题,再组织交流。
对于第(2)小题,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让学生展示不同的摆法,通过交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只看到一面是无法确定物体的形状。
3.第5题:可以让学生先直接作出判断,再组织交流。
4.第6题:让学生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判断所观察的物体是什么立体图形,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不能只根据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就确定是什么立体图形。如果搭成的图形从正面看,最少需要3个正方体,还可能是4个、5个……
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或在方格纸上画出,从不同的方向观察自己所搭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图形;还可以让学生小组活动,由一名学生增加所给的条件,使其他人能准确地摆出这个立体图形。
5.第7题:先让学生*思考,并根据题意要求动手摆一摆,以此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梳理提升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根据物体的三视图拼搭立体图形,同学们都能积极地动手参与,积极地思考。在按照物体的三视图进行拼搭时,先根据平面图分析出要拼搭的立体图形共有几层.要拼搭的立体图形共有几排,再根据平面图形确定每层和每排的小正方体的个数和位置。
板书设计:
从多个角度观察立体图形
先根据平面图分析出要拼搭的立体图形有几层;
然后确定要拼搭的立体图形百几排;
最后根据平面图形确定每层和每排的小正方体的个数。
作业:教辅相关练习。
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计算、小数、分数的认识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因数和倍数,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等知识。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在前面所学的整数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整数的*质,又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这些知识的学习是以后学生学习公倍数与公因数、约分、通分、分数四则运算等知识的重要基础。
学生已经学过整数的认识、整数的四则计算、小数、分数的认识等知识,但本单元的知识属于“数论”的初步知识,概念比较多,有些概念比较抽象,概念的前后联系又很紧密,部分学生学习时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教材明确规定在研究因数与倍数时,限制在不包括0的自然数范围内研究,避免由此带来一些小学生尚不必研究的问题。教学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学情分析
1.利用乘法引导学生认识因数和倍数。教材在揭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时,没有像原来的教材那样,先揭示整除的概念,再利用整除认识倍数和因数,而是让学生通过分类,用除法算式认识倍数和因数。在找一个数的倍数时,也是让学
目录
一、观察物体(三)观察物体
二、因数与倍数1.因数和倍数2.2、5、3的倍数的特征3.质数和合数
三、长方体与正方体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整理和复习探索图形
四、分数的意义和*质1.分数的意义2.真分数和假分数3.分数的基本*质4.约分5.通分
6.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整理和复习
五、图形的运动(三)六、分数的加法和减法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打电话七、折线统计图
八、数学广角——找次品九、总复习1.数与代数2.空间与图形3.观察物体与统计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
教材分析
观察物体是“空间与几何”这一领域的内容,在不同学段有着不同的要求。本单元的内容属于第二学段,通过观察、拼摆较为抽象的几何形体,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让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形状。教材在编排上不仅设计了观察活动,而且设计了需要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为之后正式学习投影和三视图的有关知识奠定感*认识和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经验,并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而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还要求学生学会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观察和拼搭等活动,为自己和学生准备好教具与学具。同时在进行观察和拼搭的活动中,要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因为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切不可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亲自思考。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经历观察和*作的过程,从中认识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形状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物体形状。
数学思考:能根据已有的图形,用各种方法拼搭相应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问题解决: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情感态度:
1.通过选取熟悉的环境和物体作为观察对象,联系生活经验,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通过合作交流,养成学生互助、合作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交流和表达能力。
课时划分:2课时
观察物体……………………1课时练习二………………………1课时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
第一课时:从某个角度观察多个物体
教学内容:教材P2例1及练习一第1、2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摆立体图形。能分析和分辨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的情况。
过程与方法:通过推测和拼搭图形的方式,引导学生简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让学生自己拼摆,得出结论,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及探求数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根据从正面、上面或左面看到的平面图形推测出小正方体的拼搭方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与直观演示法。教学准备:若干个小正方体、多媒体。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都玩过积木吧,老师给你们4个小正方体木块,请你们摆出从正面看到的是下图的图形。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观察物体(三)。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1.学生探究。
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若干个小正方体。
师:现在同学们每个小组都有若干个小正方体,请你们自主探究一下,怎样拼搭立体图形,才能从正面看到的是,看一看哪个小组得出的方法最多。
学生分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动手*作,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讨论交流。2.探究结果汇报。(1)一共有4个小正方体,从正面看到的是,可以先一行摆3个
小正方
体,剩下的1个小正方体的摆放位置有如下几种情况:①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1个的后面,如下图。
②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1个的前面,如下图。
师:摆出的立体图形的形状是不同的,但是从正面观察时,看到的图形是相同的。还有其他的拼搭方法吗?
学生思考,动手实验。学生接着展示:
大家在拼搭的过程中要多思考,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会发现不同的结论。
3.学生探究。师:如果再增加一个同样的小正方体,也就是用5个同样的
小正方体,要保证从正面看的形状不变,应该怎样拼搭呢?下面就请各小组的同学用手中的小正方体进行拼搭,看哪个小组得出的结论最多。
学生分小组动手*作,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放,既可避免重复也可避免遗漏
学生分组自主探究,相互交流。4.汇报探究结果。
小组分别汇报自己小组拼搭的图形。
①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2个的后面,如下图。
②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2个的前面,如下图。
③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1个的后面,如下图。
④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1个的前面,如下图。
⑤可以把1个摆在后面,1个摆在前面,如下图。
教师分别对各个小组所拼搭的图形点评,给学生以肯定和鼓励。三、课堂小结,梳理提升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根据从一个角度观察物体得到的平面图形进行拼搭立体图形,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谈收获,教是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板书设计:观察物体(三)
1.由几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摆成的立体图形,从同一个方向观察,看到的图形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2.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摆立体图形,有多种摆法。作业:教材第3页练习一第1、2题。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
第二课时:从多个角度观察立体图形
教学内容:教材P~例1、例2及练习一第、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根据图形推测拼搭的方式,引导学生简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作,自主探究,解决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转化问题。让学生自己拼摆,得出结论,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及探求数学知识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物体的能力,通过思考和分析,掌握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的情况。
教学重点:经历观察过程,根据从正面、上面和左面看到的物体的三视图,推测出小正方体的拼搭方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与直观演示法。教学准备:若干个小正方体、多媒体。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根据从某个角度观察得到的平面图形,拼搭出立体图形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再来研究怎样根据从多个角度观察得到的三视图来拼搭立体图形。
教师出示从正面观察某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如。
请同学们猜一猜,它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并说明理由。学生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说是2个,有的说3个……
师:看来要了解物体的真面目只看一面是不够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根据三视图摆立体图形。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1.投影出示例2。2.分小组探究。
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准备若干个小正方体木块。
师:现在每个小组都有若干个小正方体木块,请你们自主探究一下,怎样拼搭,能拼搭成符合兰兰看到的三视图的立体图形,看一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并说一说是怎样摆的。
学生分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3.探究结果汇报。
我们拼搭的图形为。因为兰兰从正面看得到的平面图形和从左面看
得到的平面图形都是由2个小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因此说明这个立体图形只有一层,并且它的前面是2个小正方体,它的左面也是2个小正方体。而从上面看是两排,它的前排是2个小正方体,第二排是一个小正方体并且应该在左边,因此我们组拼成了上面的图形。
师生共同评价总结:各小组都能积极地思考,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并说出了自己的思考过程。
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教学教案设计7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因数与倍数的整理复习。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归纳整理“因数和倍数”的有关概念,理解并掌握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认知结构。
2、技能目标:亲历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概括、判断等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在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渗透事物间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
概念间的联系和发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归纳和整理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
课前活动:
1、要求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意义理解并熟练掌握。
2、把自己的整理情况写在作业本上。
本章知识点:
1、因数与倍数的意义
2、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3、2的倍数特征
4、奇数、偶数的概念
5、5的倍数特征
6、3的倍数特征
7、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区别
复习提纲:
教学程序:
第一步: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学习完因数和倍数这章知识,老师这有两个问题想考考你们,看谁的反应快,你们愿不愿意?
师:你能用因数和倍数的知识描述一下4这个数吗?
(4是自然数,合数、偶数,是8的因数,4是2的倍数)
师:你又能描述一下5吗?
(5是奇数,是10的质因数)
小结:同学们很聪明!不过,这些知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还有很多联系,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进一步整理复习这些内容,理顺它们之间的联系。
(板书:因数与倍数的整理复习)
第二步:发放复习提纲,布置复习任务
1、发放提纲
2、作要求
第三步:自主复习,回顾旧知识
先自己想一想,要怎么做这些题,如何回答?怎样举例?考虑之后就可以在组内交流。
第四步:合作学习、质疑问难
1、合作交流学习
2、师巡视指导
第五步:展示交流,师适时补充点拔
1、展示汇报
2、师适时点拔,补充(老师也做了相应的整理,我们一起看看板书)
第六步:知识巩固、拓展训练
技能训练题:
1、按要求填数,在1—10的自然数中,选择合适的数填入圈内。
质数合数偶数奇数
既是质数又是偶数既是合数又是奇数
2、判断
(1)12是倍数,2是因数。()
(2)1是奇数也是质数。()
(3)奇数都是质数,偶数都是合数。()
(4)质数没有因数,合数有无数个因数。()
(5)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3、我的手机号码是:abcdefghijk,注意每个字母代表一个数字,愿不愿意知道老师的手机号码:
a——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b——最小的奇数的3倍()
c——5的最小倍数()
d——比最小的质数大5()
e——8的最大因数()
f——3的最小倍数()
g——最小的偶数()
h——最小的偶数()
i——2和5之间的奇数()
j——既是5的倍数又是5的因数()
k——比最小的合数小1()
老师的手机号码是:_________
第七步: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因数与倍数;2、5、3的倍数特征:质数和合数这几个方面的知识,如果说有哪些地方弄不清楚,那么你们刚才破译出了老师的手机号码,下来可以拨打我的号码,老师随叫随到,可以帮助你,谢谢同学们的合作。
板书:
因数与倍数
a×b=c(a≠0,b≠0),
数的意义 a和b就是c的因数,
c就是a和b的倍数
因数与倍数
1、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求一个数的因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数和倍数的方法
2、求一个数的因数,要一对一对地找,看哪两个自然数的积等于这个数,那两个数就是这个数的因数。
1、2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2的倍数特征
2、奇、偶数: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5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3的倍数特征: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2、5、3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是3倍数,这样的数就是2、5、3的倍数
1、质数: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的个因数,这个数叫质数。
质数和合数
2、合数: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叫合数。
3、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五年级数学下册《倒数》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并能正确熟练的求出倒数。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主动通过参与观察、猜测、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索求倒数的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团结合作、主动探究的学习精神。
二、教学重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
理解“互为”;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四、教学方法:
1、教法:发现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讨论法相结合。
2、学法:指导学生会观察、会思考、会交流。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理解“互为”
师:今天老师很高兴和大家一起上课,刚才呢我们进行了彼此的问候,那你们称呼我什么呢?生:老师。师:那我称大家什么?生:学生。
师:那我们是什么关系啊?生:师生关系。
师:老师更想成为大家的朋友,你们愿意和老师交朋友吗?生:愿意
师:那我们现在就是朋友关系。师:说到朋友,老师这里有一句话,“我是朋友”你们对这句话有什么意见?(ppt出示)生:
师:板书“互为”。
师:这种现象我们数学中也有,今天咱们就一起走进数学王国。
(二)、观察归纳——形成概念
给数字找朋友
师:课件出示几个分数,让学生找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并列出乘法算式。师生共同小结: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师:那什么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条件是什么?(强调“两个数”——“互为”;“乘积为1”——“倒数”。)师:板书倒数的概念。(出示课题:倒数)
(三)、观察比较——探究方法
师:观察找出来的几组分数,它们的分子和分母有什么变化?小组间相互讨论。
生:分子和分母的位置调换了。
师:那我们怎么求一个分数的倒数?小组间相互讨论。
师生共同小结:求倒数的方法:一个分数的倒数就是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思考题:是不是所有的整数都有倒数?5的倒数是多少?1的倒数是多少?0的倒数是多少?(小组讨论)
生:5的倒数是师:你是怎么想的?预设:生:把5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或5×=1师:1的倒数呢?
预设:生:1的倒数是1。
师:你是怎样想的?
预设:生:(1)整数的倒数是用1做分子,用这个整数做分母。所以1的倒数为1。(2)因为1×1=1,所以1的倒数为1。
师:0的倒数是几呢?
预设:生:0没有倒数,因为(1)0作分母无意义。(2)0×(任何数)≠15151
(四)、加强练习——巩固提高。
(课件出示)
同学们已经认识了倒数,那么你们能根据刚才所学找到下面各数的倒数吗?(能)那就请同学们进入闯关环节,先*完成,遇到困难可以同伴互助,看看哪些同学和小组能连闯三关,开始!
(五)、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
(六)、课堂小结——谈谈感受。
最后,让我们来回忆一下,这节课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七)、板书设计
倒数: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调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
0没有倒数,1的倒数是1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在数学活动中建立体积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
2、自主探索得出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习类比能力,从已有知识——面积单位引发思考,初步了解体积单位和面积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4、在动手*作、观察比较、质疑反思等活动中,培养团队意识,提升合作精神与质疑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体积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教学难点:
通过探索,自主推算出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体积单位模型、彩泥、魔方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师: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什么是物体的体积?
问:体积有大有小,小胖和小巧运用所学知识搭积木、比体积。哪个体积比较大?(生生交流)
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体积单位(揭示课题:体积单位)。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一)探寻学生已有知识:
问:关于体积单位你已经了解了些什么?让我们先相互交流一下!(生生交流)
(预设:知道常用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并会用字母表示)
【设计意图:教学是从学生原有的基础和经验出发的,了解学生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地设计教学,才能构建高效课堂】
(二)建立1cm3、1dm3、1m3的空间观念
1、建立1立方厘米的空间观念:
(1)初步感知1cm3有多大:
问:让我们先畅所欲言,你认为1cm3有多大?哪些物体接近1cm3?(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你认为1cm3有多大?”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心中1立方厘米的大小,或用身边的物体参照、或用手势比划,或对或错,形式不一的表达方式,更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究竟1立方厘米有多大。】
<<<123>>>
(2)触类旁通,定义1cm3的大小:
师:我们已经知道边长为1cm的正方形,面积是1cm2,你能触类旁通定义1cm3的大小吗?(同桌讨论)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注意对学生迁移意识的培养,也就是说要注重运用类比的思想。】
(3)进一步感知1cm3的大小:
做一做:请大家四人为一小组,用彩泥捏出一些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一拼,2立方厘米、5立方厘米、10立方厘米分别有多大。
(4)想一想,填一填:
师:我们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下列长方体或正方体是用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积木搭出的?体积是多少?(课件展示)
2、建立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
(1)举一反三:从1cm3定义1dm3、1m3的大小。(生生交流)
【设计意图:在类比的基础上尝试举一反三,不仅使数学知识容易理解,而且对概念的记忆有水到渠成之感,自然、简洁,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创造力。】
(2)想象一下:1dm3、1m3有多大?哪些物体接近1dm3、1m3?(学生举例,课件、教具辅助)
【设计意图:学会定义1dm3和1m3,不等同于就能正确感悟它们实际的空间大小,教师事先准备了3阶魔方、4阶魔方和1个标准1dm3的模型,让学生选择哪一个立方体更接近1dm3,学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从而获得对知识的真正意义。】
(3)学生活动:4个同学为一组,手拉手,围出一个大约1m3的空间。
【设计意图:用3根1m长的木条做成一个互成直角的架子,放在墙角,想象一下1m3的空间有多大。这样的想象也能提升学生对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但是如果能创造一个有趣的学生活动,让学生们在实践活动中体验1立方米的大小,不仅提升了团队协作能力,而且在做中学,更能有效帮助学生建立体积是1立方米的空间大小。】
3、练习(用合适的体积单位表示下面物体):
一块橡皮的体积约是8()。
一台录音机的体积约是10()。
运货集装箱的体积约是40()。
一本新华字典的体积约是0.4()。
一个西瓜的体积约是5()。
一间教室的体积约是180()。
(三)继续类比,探究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师:学好知识要能触类旁通,今天我们从已知知识cm2、dm2、m2出发,探索了cm3、dm3、m3这一新知识,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它们的区别,它们有哪些区别呢?(同桌交换意见)
2、追问:cm2、dm2、m2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猜想一下cm3、dm3、m3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又是多少呢?(学生猜想)
【设计意图:安排“猜想”有两层含义,一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到面积单位与体积单位间的区别,更重要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我们必须带领学生“再创造”,虽然知识是前人*和研究出来的,但我们更应该让学生也像数学家们一样学会自己发现,“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牛顿)。】
3、验证:你们有什么好方法*1cm3和1dm3间的关系呢?(课件辅助演示1个——10个——100个——1000个的过程)
【设计意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当重视“猜想—验证”这一重要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培养,使学生在猜想验证中获得探究的乐趣。】
4、运用:同桌合作,请说一说1dm3和1m3间的关系。(课件演示)
5、拓展:通过探究,我们知道每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预设:你能试着说一说1cm3和1m3之间的关系吗?)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提出探索1cm3和1m3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同时也继续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或用100×100×100,或用1000×1000,鼓励学生能多角度思考与验证,收获成功的喜悦。】
三、动手*作,质疑反思:(机动,也可作为课后拓展)
学生活动:用一些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做下面的活动。
1、用4个小正方体可以摆成一个大正方体吗?
2、最少要用多少个小正方体才可以摆成一个大正方体?
3、你能再摆一个大一些的正方体吗?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
【设计意图:以“猜想—验证”为核心,引导学生多角度探索问题,发现规律,并打通与体积单位进率之间的关系。】
四、总结全课,感悟学习方法: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生生互动)
小结:今天我们从已知知识cm2、dm2、m2出发,探索了cm3、dm3、m3这一新知识,学习就要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