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这篇课文,篇幅短小,语言优美,所以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在让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要想有效地培养这种能力,首先要做到:读懂文本并能顺畅地朗读以至成诵。对于朗读的指导,首先在预习之前,我将文章给学生范读了一遍,要求学生标注字词的读音及朗读停顿,然后要求他们回去要将课文读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要学生将课文读熟,并按照一定的节奏来读,那么大体意思基本上也就可以弄懂了。上课时,在讲课文的过程中,也要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反复地读,且速度宜慢,因为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另外还要注意停顿,包括句中停顿及段落间的停顿,尤其是每读完一小层都可以作稍长的停顿,这样会有鲜明的层次感,不至于将文字所描绘的不同的画面交错在一起。还要注意确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当落在“箭”“奔”二字上,才会使人感到形象鲜明。教师可要做示范朗读,学生中读得好的也可给同学们示范。
这篇文章的难点是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物者,窥谷望反”两句的理解。考虑到学生以现在的生活阅历很难理解此中深意,如刻意求深,也可能效果反而不好,如只讲清字面上的意思又觉有些肤浅,所以教学中在弄懂字面意思的基础上,介绍作者生活的背景及个人经历,然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说说应该如何去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最后再作以总结。
《与朱元思书》的教学反思范文2
近日,我在教学过程中,品赏了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骈文《与朱元思书》,我不仅被他那角度多变的手法,灵活精妙的构思,清新流畅的文字所折服和陶醉,更为他那育人无痕的独具匠心和寄情山水的宠辱皆忘的博大胸怀所倾倒。
作者在文中极言了富春江的奇异美景之后,又设想了追名逐利、热衷于官场的人到这里来会引发的感受:“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作者为什要这样写?因何写这篇文章?为什么要把这篇佳作赠送给朱元思?其目的究竟何在?
我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带着种种疑问,查阅了吴均的人生档案得知:“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人。南朝梁代有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出身寒贱,自幼好学而有超群的才华,所作诗文深受当时行家称赏,其文章风格清拔而有古气,时人效之,称为‘吴均体’。吴均为人耿直,因私下撰写《齐春秋》,并如实记录了齐、梁间的历史,萧衍‘恶其实录’,便焚其书稿,免其官职。不久又奉召撰写通史,未成而卒。”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难得的山水游记,更是一篇与友人的书信。细读文句,品尝文章中心,联想作者才华出众,却又人生坎坷,遭遇不幸。我们不难推想出他作书和赠书的当时情形:作者赠书给朱元思,可以想见朱元思一定是作者的好友,并且也一定是文人墨客。否则就与吴均难有共同的语言,更不可说是好友和需要赠书了。朱元思既是文人,就有可能牢骚多。“自古文人牢骚多”。
故此:一日,朱元思与好友吴均相会与吴府,少不了要饮酒畅谈。酒过三巡,朱元思微带酒意,就会有怀才不遇之感,慨叹人生之不幸,世道之不公,针砭时弊,牢骚满腹。几杯酒下怀,更是借酒浇愁,颓废踉跄,意志消沉。看到友人如此,吴均觉得实在是过意不去,想要劝解,觉得朱元思乃满腹经纶,与自己旗鼓相当,不知如何开口。沉吟良久,于是心生一计,返回书斋,挥笔写下了这篇山水游记。天*渐晚,朱元思告辞回家。临别时,吴均将所作书信双手奉送曰:“朱兄,在下日前游富春江,偶有所得,随作一文,不知妥否?还望兄台斧正。”朱元思虽醉眼朦胧,但心智尚清,接过书信曰:“岂敢,岂敢。”急切阅读后说:“妙哉!妙哉!真乃山水游记上乘之作也。何谈斧正,愿为珍藏。归去自当细细品赏。”吴均曰:“如此甚好。恕不远送,兄台珍重。”
朱元思回到家中,酒也醒了。回想起吴均赠书之事,随挑灯夜读,更觉得实在写的太好,令人拍案叫绝。细一品尝,顿时恍然大悟。自曰:“好你个吴均,你原是借此书劝戒我不要追名逐利,沉沦世俗,需要淡泊明志,寄情山水。你何不当面说明,却要说让我斧正,实乃用心良苦啊!”朱元思回想自己身世遭遇,与吴均相比,自觉惭愧。胸中之气,全然散尽。
拜读名篇,联想当时情形,自觉得有三点启示:
启示之一:育人需无痕。
结合文章内容,联想作者身世,推断赠书目的,我们不得不惊叹吴均劝解友人的独具匠心。为了帮助友人改正错误,自己用游记的形式巧妙的让读者自己悟解,真是不留一点痕迹。这种育人无痕的教育艺术难道不值得我们今天的教师好好学习吗?
随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的今天,师道尊严的传统教育已经成为历史,严师出高徒的教育理念已经过去。在这样的教育形式下,今天的教师既要担负起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又要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教师在实施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背上个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罪名。如果对学生的过错和违纪违规行为,置之不理,教师又会背上玩忽职守的骂名。那么,当今的教师怎样才能做到既尽职尽责,又不背上罪名和骂名呢?吴均就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就是要淡化育人痕迹,实施*育人。正所谓“转化学生是一场场没有*烟的战争,不仅需要果敢的勇气,还需要运筹帷幄的战略战术,而且需要恰当地把握出奇制胜的战机。”教师要学会利用一切有利于自己的环境、资源、情景、时机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做到既不伤害学生的身体和自尊心,又能够达到教育和转化学生的目的。这才是高明之举啊!
启示之二:不要尽信书。
课文后一个练习题为“作者在极言富春江的奇异景*后,为什么要说‘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伦世务者,窥谷忘反’?”
参考书中给出的*是:“作者描写富春江的奇异景*之后,转到抒写身历其境的内心感受‘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是说优美的山水,足以使热心世务、期盼仕途腾达的人产生隐居之想。作者触景生情,从审美的角度,进一步烘托出山水巨大的诱人魅力,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向往。”
从作者自己悲惨的遭遇、博大的胸怀、巧妙的构思、赠书的行动看,作者的写作目的远非于此。既不是向友人炫耀自己出众的才华,也不是说明奇异的山水能够让人升华情感的奇妙功能,也不仅仅是表白自己向往大自然的心理。从中很可能是隐含着励己勉人的目的。他也许是要借此勉励自己和好友不要追逐名利,沉落世俗。要寄情山水,回归自然,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抑或是向人们表白自己寄情山水的志向。还有可能是歌颂富春江壮丽的山水,表达自己赞美之情。或者说明自己之所以能够超凡脱俗,与世无争、寄情山水的原因是富春江的山水太美了。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如果我们只按照参考书中的*,未免太片面和庸俗了。所以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作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把握教材,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图,全面、准确把握中心。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启示之三:无需牢骚
人们常说“自古文人牢骚多”。但是吴均自幼好学而才华超群,像这样一个为大文豪,在遭到罢官免职的遭遇之后,他泰然处之,从来没有半点牢骚,淡泊明志。而且还能以他那博大的胸怀劝戒自己的朋友忘却名利,回归自然。这难道不足以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吗?
今天的教师,用古人的准则,大多数充其量不过是“半个文人”,但是就是这“半个文人”当中却有不少人爱发牢骚,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得不偿失,怨天尤人。如果我们也能像吴均一样寄情与我们的事业,一心扑在教学工作上,在我们的工作中找到人生的乐趣,其不美哉!
假如我们能够专心从教,我们就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思,更没有必要去发牢骚。我们就能够专心构建有效课堂,掌握教育艺术,在教育艺术的殿堂里尽情地享受,我们还有什么值得牢骚的呢?
总之,我爱这篇课文,因为她给了我莫大的启示,教我如何做人,如何育人。
课文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范文3
《与朱元思书》这篇课文,篇幅短小,语言优美,所以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在让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要想有效地培养这种能力,首先要做到:读懂文本并能顺畅地朗读以至成诵。对于朗读的指导,首先在预习之前,我将文章给学生范读了一遍,要求学生标注字词的读音及朗读停顿,然后要求他们回去要将课文读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要学生将课文读熟,并按照一定的节奏来读,那么大体意思基本上也就可以弄懂了。上课时,在讲课文的过程中,也要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反复地读,且速度宜慢,因为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另外还要注意停顿,包括句中停顿及段落间的停顿,尤其是每读完一小层都可以作稍长的停顿,这样会有鲜明的层次感,不至于将文字所描绘的不同的画面交错在一起。还要注意确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当落在“箭”“奔”二字上,才会使人感到形象鲜明。教师可要做示范朗读,学生中读得好的也可给同学们示范。
这篇文章的难点是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物者,窥谷望反”两句的理解。考虑到学生以现在的生活阅历很难理解此中深意,如刻意求深,也可能效果反而不好,如只讲清字面上的意思又觉有些肤浅,所以教学中在弄懂字面意思的基础上,介绍作者生活的背景及个人经历,然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说说应该如何去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最后再作以总结。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范文4
一、重视导入。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如一幅水墨画,所以在文章导入部分,采用画面、音乐加诗文句的形式来设置情境;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优势,声*结合,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朗读。朗读是学习文言文极为有效的方法。在朗读中串联正音、节奏、重音等文言基本知识的疏通,既不枯燥,又能培养语感。同时朗读还应与联想想象有效结合,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助于背诵。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朗读,尽量做到熟读成诵。《与朱元思书》最经典处在于,作者描写景物生动,形象,作者把富春江两岸如诗如画的美景准确描摩出来了;文章的语言极精炼、有韵味。可以通过对本文的朗诵,让同学们深入感受到祖国语言之美,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同时教师能通过听读、自读让学生感受“骈体文”的特点──四六句、对偶,使学生能对骈体文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三、小组合作。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有工具书的辅助,便于开展小组合作,调动学习主体的热情。再适当教以方法,开展以小组讨论、竞赛的形式,提供展示成果的平台,便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吴均的山水小品文,语言简练而隽永,备课的时候就在想这篇课文给学生什么呢?结合上学期讲过的《答谢中书书》学生可以明白古代书信的一个方面功能,那么本课可以让学生明白哪些知识点呢?
在教学设计上还是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弄清文意,理解作者写作思路,知晓作者写作意图。留了预习作业,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今天上课就问了预习的情况,读的比较流利,一部分同学已经会背诵了!意外的收获,有的孩子总是有自我学习的能力!订正了一个字音,“蝉则千转不穷”一句中“转”的读音应该读啭(四声)这是一个通假字,这个读音说明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仅仅是盯着文本了,没有看书下注释,没有加上文意的理解,于是告诫同学们还是要结合文意来预习来背诵,不然即使背下来了也是死记硬背没有收获的!
接着采取了各种读,来进一步熟悉课文,先是慢读,进一步正音,然后自己出声朗读,然后请了三个同学泛读,最后齐读,齐读分为慢读和快读(快读就是不计标点符号的朗读,该读法对于熟悉课文有很大的好处,当然快读要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这样在课堂上又经过了七遍朗读课文,课文学生基本烂熟于胸,为下一步翻译课文和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接着介绍了作者吴均(只做简单介绍,书下注释即可,补充了吴均体)然后就领学生看课前提示,了解大概内容,学生很容易就想到了答谢中书书,由此马上进入正文,第一段由学生自读,对照书下注释进行简单的翻译,又不明白的翻译可以提问,顺利解决,并且在文章内容上加以点拨,那么此段内容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有作者的出行地点,天气及周围山水的特点,结合熟读课文的环节,同学们马上知道这其实是一个总体特征:奇山异水。那么水异在哪呢?大家不翻译能不能理解,大家很快就发现了写水的清和急,和三峡极其相似!(我们在抱怨学生不认真的同时,其实他们的小脑袋在不停的接受信息)那么如何写水的清的呢?看看写法如何?采取了什么手段呢?学生很快就发现了运用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加以点拨又发现了夸张的写法(将列夫托尔斯泰的夸张的修辞加以复习和运用)学生们很开心,马上又进入翻译的阶段,学生慢慢会思考问题了,瞬间感觉收获很大!接下来面对写山部分,因为翻译有难点,所以依照传统教学先翻译,捋顺文章大意,难点在于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在此处对作者加以补充介绍,理解作者的情感:对追求名利的人的蔑视和自己避世隐居的志趣!作者写书的目的可能在此,对学者对于本课的研究加以阐释,作者对于朋友的规劝之意也就可以理解了!在翻译的基础上理解文意,山奇的特点在于山高,山幽,运用的手法有以动写静,反衬还有对偶、比喻的修辞方法!很顺利的解决了难点!尤其对于以动写静的理解,马上回忆了《安塞腰鼓》的学习,我很惊讶,学过的文本对学生的影响力如此巨大,我一直在教学中对学生灌输课文是最好的阅读和写作的蓝本思想,在看似放荡不羁的学生的心里其实是烙有深深的痕迹的!教育应该是不着边际的影响,而并非有意识的灌输,给学生就应该是刻在骨子里的认知,我忽然很高兴自己是一个老师,很幸福是一个老师!最近出奇的喜欢课堂,喜欢讲课的感受,喜欢学生,单纯的做个老师真好!
小结本课写作方法:
动静结合、反衬、侧面描写、虚实结合
运用修辞方法:比喻、夸张、对偶
写景角度:听觉、视觉
由景生情因情明志
本文的感情:对追求名利的人的蔑视和自己避世隐居的志趣!对美好自然的热爱!
结构:总分
文章体裁:骈体文、山水小品文
结束《与朱元思书》这篇文章的教学后,自己经过反思并做如下总结。
一、成功之处
1、对于这篇写景名文,在教学设计时,我力求让学生借助文章感受富春江的美好景象。在导入时,我利用多媒体演示了富春江的美好景象,并引用叶文玲的《乌篷摇梦到春江》中对于富春江的评价——俏、美、娇等评价*语言加以说明,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对于富春江有所向往。
2、《与朱元思书》一文是初中教材中比较少见的一篇“骈体文”,在教学中,我通过范读、领读、速读让学生感受“骈体文”的特点──四六句、对偶,并让学生自我总结,教师加以补充,使学生能对骈体文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3、在这篇文中的教学中,我尝试运用了“望画说文”、“望文说文”的方式,引导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文章内容,挖掘主旨,同时,也让学生再一次领略了富春江的美。
4、自己觉得最大的成功在于在40分钟内,一直以音乐作为创设情境的最佳手段,在教师范读后,由学生来领读,学生自由阅读,学生速读,学生品读,讲解后组织学生选取自己较为喜欢的语句或段落进行背诵识记,从而引导学生诵读经典、传承经典。
二、不足之处
1、对于教材的挖掘不够。例如对于“奇山”的特点没有挖掘到位,没有使学生深入感受富春江的山的奇、险、高。
2、对于学生的了解不够。个别时候存在着教师包办,不敢放手的倾向。
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觉得自己应加强的是自己的语文素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不止一次感叹个别学生的语文素养之深,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更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范文5
结束《与朱元思书》这篇文章的教学后,自己经过反思并做如下总结。
一、成功之处
1、对于这篇写景名文,在教学设计时,我力求让学生借助文章感受富春江的美好景象。在导入时,我利用多媒体演示了富春江的美好景象,并引用叶文玲的《乌篷摇梦到春江》中对于富春江的评价——俏、美、娇等评价*语言加以说明,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对于富春江有所向往。
2、《与朱元思书》一文是初中教材中比较少见的一篇“骈体文”,在教学中,我通过范读、领读、速读让学生感受“骈体文”的特点──四六句、对偶,并让学生自我总结,教师加以补充,使学生能对骈体文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3、在这篇文中的教学中,我尝试运用了“望画说文”、“望文说文”的方式,引导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文章内容,挖掘主旨,同时,也让学生再一次领略了富春江的美。
4、也许,这节课不足以使学生充分感受富春江的美,感受祖国语言的表现力,我向学生推荐阅读叶文玲的《乌篷摇梦到春江》,充分体现了语文的人文*和知识*的统一,体现了大语文观。
5、自己觉得最大的成功在于在45分钟内,一直以音乐作为创设情境的最佳手段,在教师范读后,由学生来领读,学生自由阅读,学生速读,学生品读,讲解后组织学生选取自己较为喜欢的语句或段落进行背诵识记,从而引导学生诵读经典、传承经典。
二、不足之处
1、对于教材的挖掘不够。例如对于“奇山”的特点没有挖掘到位,没有使学生深入感受富春江的山的奇、险、高。
2、对于学生的了解不够。个别时候存在着教师包办,不敢放手的倾向。
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觉得自己应加强的是自己的语文素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不止一次感叹个别学生的语文素养之深,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更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与朱元思书》教案范文6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背诵课文,关键句段能够默写;了解“骈文”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
2、熟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的意思;会准确翻译课文。
3、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抓住特点有层次写景的方法;寓情于景的写法。
4、抓关键句子理解文章主旨。
(二)过程与方法:
1、本文语言优美,反复朗读背诵课文,读中体会语言美、景物美,体会作者的意旨。
2、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解难。
3、辅以多媒体手段,增强直观*。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对富春江优美景*的描写,抒发了他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疏通文字:掌握关键词语,准确翻译课文。
2、抓住特点有层次的写景方法。
3、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
教学难点:
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他寄情山水、厌弃尘俗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及教具:
多媒体、合作探究、交流、点拨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在浙江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山水的景*特别优美,南朝时有一位文人吴均见到这种美景后,迫不及待的给他的友人朱元思写了一封信,信中除了描绘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外,他还表达了欣赏这种优美景*后与众不同的情感。那么究竟他描写了怎样一幅优美的景*呢?又表达了怎样一种与众不同的情感呢?让我们共同来欣赏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结构内容的安排。
(一)问题导学:
1、文中最能概括富春江山水特点的语句是哪一句?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从哪些方面对这一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由此可知这篇文章的结构是?
(二)互动探究
各小组选一人朗读课文,组员边听边思考*,讨论形成共识。
(三)交流展示
指定发言人展示小组意见,别组点评。
三、再读课文,重点研讨
读第二段,体会富春江的奇丽多姿,体会多层次写景方法。
(一)问题导学:
1、异水“异”在哪些方面?写异水用了什么方法?你能就其中一种谈谈用这种方法的好处吗?
2、奇山“奇”在哪些方面?写奇山用了什么方法?你能就其中一种谈谈用这种方法的好处吗?
3、作者在文中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仕途不如意,寄情山水排解苦闷,以致产生厌世隐居的想法”,你怎么看待这种处事方式?
4、由上可知,这篇文章采用了什么写法?
(二)互动探究
各小组在组长指导下探究,先各自默读独自思考,然后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在组内讨论,讨论形成共识。
(三)交流展示
分组按序展示探究结果,找5个组在黑板上展示,其余在座位上完成,别组点评。
四、三读课文,品味语言
听一同学朗读课文,同学们探讨下边问题。
(一)问题导学:
1、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
2、赏析下面两句。
(1)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2)风烟俱净,天山共*。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二)互动探究:
各小组听朗读探究结果,讨论形成共识。(提示:注意对两句进行比较来分析。)
(三)交流展示:
分组展示探究结果,别组点评。
五、课堂小结
本节我们理解了文章结构内容,学会了动静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等写景方法,作者写作本文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六、达标检测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