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了解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各自的特点;
2、通过鲁迅的生平,理解鲁迅对两种雪不同的态度;
3、理解本文一些深奥难懂语句的深层含义;
4、比较阅读《江南无雪》和莫泊桑的《雪夜》。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鲁迅对两种雪不同的态度,探究他为什么会持有这样的态度
三、教学课时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请学生回忆鲁迅的作品及我们已经学过的鲁迅的文章。
二、整体感知
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
再读课文,结合课后的附文,说说你对这篇课文不懂和搞不清楚地地方还有哪些?
三、文本探究
1、请大家找一下关于这篇散文诗的关键句。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2、课文题目是雪,作者写的是什么地方的雪?你以为作者更喜欢哪儿的雪?
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更喜欢朔方的雪)
3、鲁迅是怎样描写江南的雪的?江南的雪具有怎样的特点?
朗读课文1-3段。
文章开头首先提到暖国的雨,在博识的人们眼中,它是单调的。
然后对比着引出有着丰富多彩之美的,是江南的雪:
1)、它有着一个*彩斑斓的环境,各*各样的花在雪野中生长,“许多蜜蜂忙碌”,又不禁让人联想,“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2)、江南的雪还和孩子们的快乐联系在一起,雪天虽然将孩子们的手冻得通红,但也给他们带来了快乐的游戏。
对塑雪罗汉的生动描写渗透了作者脉脉的温情,“洁白”、“明艳”、“闪闪生光”这些形象词语融进了作者对于南方冬天的美好回忆,也是在通过孩子们的眼睛去描绘令人欣喜的场景。江南的雪,透露出盎然的生机,孕育着生命。
3)第三段,雪罗汉是江南的雪天中最值得珍藏的记忆,也是美的象征。可是到了第二天,“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时间让美消褪;“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美似乎染上了一些不*的*彩。
4、鲁迅又是怎样来描写朔方的雪?朔方的雪又句怎样的特点?
朗读课文4-6段。
第四段,“朔方的雪”出场了。它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它的存在。它“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在孤独寂寞之中,北方的雪谱写了一曲最为动人的乐章:“凛冽的天宇下”,北方的雪俨然是一个斗士。它“蓬勃地奋飞”,弥漫于太空中,“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像是一个奔放的挑战者。
[八年级语文下册《雪》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八年级语文下册雪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储备点:
⑴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⑵掌握作者的有关情况。
2、能力培养点:
⑴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怀。
⑵品味语言,理解寓意。
⑶领会作者在对南北雪景描绘。
3、情教育验点:
感悟人生培养积极向上的态度。
【教学设想】
1、重点,难点,疑点:
⑴作者的情感取向,最称赞何种雪。
⑵鲁迅语言风格的独特*。
⑶优美与壮美的统一。
2、课型:
新授课。
3、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一、本课目标
1、了解有关本文的写作背景。
2、了解江南的雪与北国的雪各自特点,理解作者的情感倾向。
3、学习对比和先仰后扬的写法。
二、教学流程
1、情景导入:
说到雪或许会句起你的一段美好回忆:童年时的滚雪球,打雪仗,塑罗汉,在地里捕鸟这些都让你神往。可面对轻柔细雪和如沙大雪时,你更情有独钟谁呢?(学生们争论不一)。还是看看鲁迅的《雪》中给我们*吧!
2、课前热身:
⑴录音机示范读。
⑵个别学生有情感的朗读。
⑶男女分组示读。女同学读江南学的部分,男同学读北方雪的部分。
3、综合探究:
⑴整体感知:
这是篇散文诗,通过对江南和北国的雪的细致描绘,在对此中表达了作者对北方的雪的喜爱,因为他体现了一种直面惨淡人生的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理解这篇文章的最后一句:那时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惊魂也就理解了这篇文章的主旨,这句话对文中提到自然景致──江南的雪与北方的雪作出了带右倾向*的判断江南的雪已经死掉,而北方的雪,在孤独的旋装升腾中升华,成了雨的惊魂。
⑵四边互动:
师:拿位女同学和男同学愿意起来读江南的雪与北方的雪,再让同学们感悟一下鲁迅的思想。在这两位自愿同学读完后,如果哪位同学认为的他们感情基调不合适,可以踊跃在读,记住了用你喜欢的方式读。
生读。
师:几名同学读的太精彩了,各有千秋。
师:请同学找出你欣赏的描写两个不同地方雪的句子,然后请你说喜欢的理由,这个可以一小组为单位讨论然后选出代表发言。
生:
师:很好,你说的太好了。棒,理解的真透
师:那么现在哪位同学愿意说一下江南雪的特点,说完后请男同学坐出评价,然后请男同学说一下北方雪的特点,然后请女同学做出评价,看一下谁表现的好,可以小组选出代表发言。
生:
师:同学们刚才做了精彩的发言,可以说都说出了自己的见解,也表达出自几的个*、,这一点很好希望以后继续保持。
师:同学们老师问你这样一个问题,导线在为止,根据你理解的,本文作者鲁迅喜欢哪种雪呢?
生齐喊:北方的雪。
师:那么作者为什么对北方雪情有独钟呢,理解了这个问题,同学们才能较好的把握整篇文章,同学们可以同桌之间小声讨论这个问题,明白的可以举手,看谁有快又准?
生:陆续举手。
师:点名让同学回答。
师:同学们理解的非常好,老师出乎意料了,以为你们很难理解本文,现在看来同学们太了不起了,那么同学们自己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好吗?
4、达标反馈:
请同学们自己理解以下几句:
⑴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通算什么,而且嘴上的胭脂也退进了。
⑵那时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5、学习小结:
本文通过对江南和江北的雪的细致描绘,在对比中发表了作者对北方雪的喜爱,因为他体现了一种直面惨淡人生的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三、扩展延伸
1、实践活动:
课文中描写了塑罗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写雪地捕鸟;描写都非常生动传神,你在雪地里做过什么游戏?试写一段文字描述出来。
2、巩固练习:
⑴作者描绘江南雪时,创造出一种怎样的范围?
⑵作者对江南雪及北方雪的描绘,表现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⑶作者为何喜欢北方的雪?
【板书设计】
江南的雪追求美好理想
雪对比升华
北方的雪充满斗争精神
八年级语文下册《雪》的 教学设计3
一、检查字词
博识:学识丰富。
美艳:*彩光泽鲜明好看。
消释:消散。
褪尽:全脱落了。
凛冽:刺骨的寒冷。
升腾:(火焰、气体等)向上升起
二、朗读课文
1、指名读
2、分段读
三、整体感知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思想
(思考练习一)
1、默读课后附录《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声》
2、讨论:
(1)作者对江南的雪及北方的雪的描绘,引起你怎样的联想?
(2)你觉得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北方雪的赞颂表达出来的,向江南的雪那种平和恬静的美固然能让人喜欢,但更崇尚的美应该向北方的雪那样,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在悲壮的战斗中得到升华。
四、探究问题,更深的品位文章的内涵
1、《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最为明朗的一篇,它的景物描写细致生动,用词准确,文章描写了江南与北方的雪景,并在对比中体现作者的倾向,你认为作者的称赞倾向哪方?
江南的雪是美的,但它是温润的美,相比而言,最值得称赞的还是在孤单的境遇下独自抗争的北方的雪。
2、鲁迅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例如,在描写完江南的雪之后用了一个“但是”转入对“朔方的雪”描述,看似并不需要转折,为什么用了呢?
作者的情感倾向更加明显了
3、“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化”用“*冷”“坚硬”“灿烂”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冷”“坚硬”强调了学得不屈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是最值得赞赏的。
4、“那还是在音乐者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隐约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
“青春”“处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状态,这里是江南的雪孕育着生命,是与轻柔和缓的境界相联系的。
5、“是的,那是孤单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孤独的”“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北方的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在这里他还被表现成死掉的雨的意思,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他成为了雨的精魂——你举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灵魂。
五、写一写:你在雪地里做过什么忧喜?试写一段文字描述出来。
八年级语文下册《雪》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整体感悟文章的内容:
2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3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会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1.景物描写的特点。
教学难点2.理解文章语言的深层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来研读鲁迅先生的作品《雪》,首先老师请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在课前自主探究过程中搜集到的资料,然后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雪的景*,或者朗诵一段(节)描写雪景的诗文,同时谈谈自己对雪的感受。面对这银白的世界,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课文《雪》,去领悟一下鲁迅笔下的雪景吧!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激发学生情趣,引入新课。
整体感悟
1、检查预习字词情况:读准下列字词的读音:凛冽褪尽脂粉奁馨口
把握字形:蜡梅腊梅胡蝶蝴蝶壶卢葫芦(说明:同音字现象,由于时代的原因,不能再写成前一个)
2、学生初读课文,同时在文中圈点勾画主要信息。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注意停顿,注意体会作者感情
4、学生自读课文,并选择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一段反复高声朗读,然后在全班交流学生速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回答。学生间互相评价,互相示范,还可进行朗读比赛
在图片、音乐、文字三者有机结合下,使学生沉浸入审美的意境。
精读课文,揣摩特点1、默读课文,播放有关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的音像资料
思考:文中描写了几种不同的雪景,初步感受其不同的特点。
2、读描写南方雪景的部分:
1)反复自由阅读。
2)分小组探究相关问题:
a、在作者的眼里,江南雪景有着怎样的特点,而这些特点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b、花丛中纷飞喧腾的蜜蜂给这幅雪景带来了些什么?
c、为什么要写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塑雪罗汉的情景,还写到一位父亲
你能感受到在描写南方雪景的过程中,作者所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吗
学生思考回答课题,讨论探究合作。朗读。找出对塑雪罗汉的生动描写的词语,
《雪》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培养阅读和欣赏散文诗的能力,指导学生通过诵读,体味作者深远的思想情怀。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的寓意。
3、领会作者在对南北不同雪景描绘中寄寓的精神追求。从而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和揣摩作者对南北不同雪景的描绘,体味作者情感及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有关南北的雪景图,制成幻灯片,配以音乐;学生收集、整理描写雪景的诗文。
教学内容:
《雪》是鲁迅《野草》中写得很精彩的抒情篇章,景物描写生动细致,语言优美准确,文章围绕江南与北方不同雪景的对比,表明了作者的思想倾向,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和思考的余地。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见过下雪吗?见过雪后的景象吗?由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在课前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搜集到的资料,然后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雪景,或者朗诵一段(节)描写雪景的诗文,同时谈谈对雪的感受。面对这银白的世界,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课文《雪》,去感悟鲁迅笔下的雪景。
二、读课文,感知内容
1、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读准下列字词的读音:凛冽褪尽脂粉奁馨口
把握字形:蜡梅——腊梅胡蝶——蝴蝶壶卢——葫芦(说明:同音字现象,由于时代的原因,不能再写成前一个)
2、学生初读课文,同时在文中圈点勾画主要信息。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注意停顿,注意体会作者感情。虽然有要求在先,但一般朗读效果不会很理想。于是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语言特*。
然后课件朗读,在图片、音乐、文字三者有机结合下,使学生沉浸入审美的意境。(图片可以采用不同的雪景,同时配以不同的音乐,前半部分轻松欢快、优美抒情,后半部分激越悲壮)
4、学生自读课文,并选择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一段反复高声朗读,然后在全班交流,同学间互相评议,互相示范,还可进行朗读比赛,同时谈谈自己对朗读的内容和朗读技巧的感受。其间教师对朗读方法应作适当的指导。
5、请学生谈谈对课文内容和情感的整体理解、认识,然后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可结合有关资料或课后附录)
三、精读课文,揣摩特点
1、默读课文,同时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播放有关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的音像资料,之后学生思考:文中描写了几种不同的雪景,初步感受其不同的特点。
八年级语文下册《雪》教学设计文案6
雪
教学目标:
1、培养阅读和欣赏散文诗的能力,指导学生通过诵读,体味作者深远的思想情怀。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的寓意。
3、领会作者在对南北不同雪景描绘中寄寓的精神追求。从而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和揣摩作者对南北不同雪景的描绘,体味作者情感及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师生共同收集有关南北的雪景图,制成幻灯片,配以音乐;学生收集、整理描写雪景的诗文。
教学内容:
《雪》是鲁迅《野草》中写得很精彩的抒情篇章,景物描写生动细致,语言优美准确,文章围绕江南与北方不同雪景的对比,表明了作者的思想倾向,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和思考的余地。
教学步骤:
一、导入:同学们,见过下雪吗?见过雪后的景象吗?由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在课前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搜集到的资料,然后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雪景,或者朗诵一段(节)描写雪景的诗文,同时谈谈对雪的感受。面对这银白的世界,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课文《雪》,去感悟鲁迅笔下的雪景。
二、读课文,感知内容
1、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读准下列字词的读音:凛冽褪尽脂粉奁馨口
把握字形:蜡梅——腊梅胡蝶——蝴蝶壶卢——葫芦(说明:同音字现象,由于时代的原因,不能再写成前一个)
2、学生初读课文,同时在文中圈点勾画主要信息。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注意停顿,注意体会作者感情。虽然有要求在先,但一般朗读效果不会很理想。于是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语言特*。然后课件朗读,在图片、音乐、文字三者有机结合下,使学生沉浸入审美的意境。(图片可以采用不同的雪景,同时配以不同的音乐,前半部分轻松欢快、优美抒情,后半部分激越悲壮)
4、学生自读课文,并选择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一段反复高声朗读,然后在全班交流,同学间互相评议,互相示范,还可进行朗读比赛,同时谈谈自己对朗读的内容和朗读技巧的感受。其间教师对朗读方法应作适当的指导。
5、请学生谈谈对课文内容和情感的整体理解、认识,然后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可结合有关资料或课后附录)
三、精读课文,揣摩特点
默读课文,同时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播放有关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的音像资料,之后学生思考:文中描写了几种不同的雪景,初步感受其不同的特点。
八年级语文下册 《雪》教案7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含蓄优美的语言。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合作讨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
1、朗诵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2、体会作者的感情倾向。
难点:
领会作者在南北不同的雪景描绘中寄寓的精神追求。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雪在北方是一种常见的景物,我国历来就有很多描绘雪景的诗歌。同学们能举出一些学过的描写雪的诗句吗?(<<沁园春.雪>><<江雪>>)。雪在古人的眼中总是那么的美丽。鲁迅先生也写过不少有关雪的片断,我们同学能记起来吗?
二、走近作者:
你了解鲁迅吗?你还学过他的什么作品?(学生归纳,教师补充)
明确: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本文选自<<野草>>共23篇,记录鲁迅在苦闷中不失斗争热情的思想轨迹。
三、听录音,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整体感知全文)
1、本文的生字词,你都认识了吗?
博识美艳消释褪尽凛冽升腾脂粉奁
2、听完录音之后,评论磁带朗读。好,好在哪里?如果是你朗读,你会怎样朗读?(学生自由朗读)
3、指名学生朗读。
a、男、女代表朗读。男同学朗读北国的雪;女同学朗读河南的雪。
b、全班齐读。
四、自主探究。
1、找出文中优美的句子,并说出你的见解。为什么好,好在哪里?并仿照文章写一段描写春雨的句子。
如: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
春天的雨编织在天空中,如丝、如雾。
2、概括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的不同特点。(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
江南的雪:血红的宝珠山茶
白中隐青的梅花
深黄磬口的腊梅
滋润美艳(*彩斑斓)
塑雪罗汉美丽但是不长久
北方的雪:如粉如丝不粘连
屋上地上枯草上
旋风里蓬勃奋飞
日光里灿灿发光
天宇下旋转升腾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
作者的感情倾向:北方的雪(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
师评:
文章描写了江南的与北方的雪景并在对比中表现出了作者的感情倾向,江南的雪是美的。但它是温润的美,相比而言,作者更称赞的是在孤单的境遇下独自抗争的北方的雪。同时众鲁迅的语言,风格我们也能看出,当描写完江南的雪之后,用了一个急转的词,“但是”进入对北方的雪的描述,情感的倾向*也就更明显了。
3、找出体现作者倾向的词语。
但是、奋飞、升腾等
五、课堂小结(略)
六、布置作业
1、上交作业: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字数在250字左右。
2、课外作业:思考本文的写法。
用心?爱心?专心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春酒》教学设计8
教学目的:
1、了解民俗民风。
2、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2、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一、课文导入
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从小到大,我们都是伴随着这些年年依旧的节日,和亲人一起度过一年又一年的。在这些传统节日中,同学们最盼望的无疑是春节。春节不仅有玩的、吃的、穿的,更有压岁钱,可以买很多想要的东西。
请同学们谈一下自己过年的故事、体会。
教师总结并提示:我国浙江温州一带是如何过年的,请听琦君为我们讲述的过年的故事——《春酒》。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积累的字词:枸杞(gou3qi3)门槛(kan3)过瘾(yin3)凑(cou4)齐酬(chou2)谢家醅(pei1)煨炖(wei1dun4)
2.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大声读课文,力求读得顺畅,读出文中的情感,体会文中深情。
思考:作者在文中叙述了儿时在故乡的哪几件事?在这几件事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三、整体感知
1.作者在文中叙述了儿时在故乡的哪几件事?
小结:过新年喝春酒喝会酒
2.在这几件事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小结:母亲“我”阿标叔乡邻乡亲
四、研读探讨
作者用一些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描写风俗。请你找出来,并谈谈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分小组讨论)
1.母亲:热情好客慷慨大方
“她总是笑眯眯地说:‘大约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是没有一定分量的。’但她还是一样一样仔细地告诉别人。可见她做什么事,都有个尺度在心中的。”
“母亲是从不上会的,但总是很乐意把花厅给大家请客,可以添点喜气。”
2.花匠阿标叔热心
“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兴高采烈”。
3.乡邻乡亲热情大方
“所以乡下人如果对人表示感谢,口头话就是‘我请你吃十二碟’。”
“席散时,会首给每个人分一条印花手帕。母亲和我也各有一条,我就等于得了两条,开心得要命。”
“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4.“我”童真童趣
“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研读小结:
问:作者为什么能在几十年之后对家乡的过年时的生活细节记得那么清楚,描写得那么细致呢?明确:对故乡有感情。
问:对故乡的什么有感情呢?
明确:风土人情。(母亲、喝酒的事)这其实也是作者所说的家乡味。
通过作者的细节描写,其中甜蜜、情趣和浓厚的淳朴人情便跃然纸上。
五、课堂小结。
我们读了文章后,从作者的回忆中,我们似乎也跟着作者回到了她的童年,感受到作者家乡浓浓的风土人情味;那种浓郁的家乡情显现在字里行间。
现在我们再一次体会作者的思乡情,大家共同朗读课文的最后两小节,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朗读时,注意节奏放得慢一些,抓住浓浓的思乡情。)
有亲人的地方才是家乡。既然家乡味这么难忘,这么快乐,作家就想找回这种家乡味。
作者想找家乡味,可是失败了。所以她在最后困惑地说:“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六、课外延伸(指出下列诗句描写的节日)
a.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b.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c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晴圆缺,此事古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东坡《水调歌头》
七、布置作业
1、写一段文字,介绍一个传统节日。
2、完成自主。
3、课外选读有关游子思乡的文学作品,并把它推荐给班里的同学
板书设计
过新年
风俗美喝春酒
春酒喝会酒家乡的味道思乡怀旧
人情美乡邻乡亲热情好客
阿标叔热心
母亲热情好客慷慨大方
“我”童真童趣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吆喝》教学设计9
《吆喝》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追忆的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幻想,让人体会到生活中蕴含的浓郁的情趣。为方便教师更好的教学,语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吆喝教学设计案例,其教学环节之精彩、教学设计之精致、教学问题之精当,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囿”“钹”“招徕”“铁铉”“饽饽”“秫秸秆”“随机应变”“合辙押韵”“油嘴滑舌”等词的读音、词义。
2.掌握作者的基本资料,揣摩作者对吆喝的品味分析。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学习作者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
2.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3.积极开展记录街头吆喝声并整理的语文活动,为抢救文化遗产做贡献。
德育目标
树立文化大观念,品味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剪材组材的技巧。
2.品味语言,理解作者的内心感受。
教学难点
开展语文活动,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2.讨论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街头吆喝录音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思路
朗读课文,积累字词,整体感知文意;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口语训练,揣摩描写吆喝的语言,体会其浓郁的地方特*;体验与反思,记录整理家乡的吆喝声,为拯救文化遗产做贡献。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同学们,一年四季,一天从早到晚,你听到街上的吆喝声了吗?请大家模仿一下。(学生自由发言,表演)这是老师收集的吆喝声,我们来听听,看谁学得最像,最有蕴味。(教师播放街头吆喝录音带,学生品评)
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一篇专门介绍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吆喝声的文章,它就是著名记者、作家、文学翻译家萧乾先生的《吆喝》。
设计(二)
街上每天都有“民间艺术家”免费演出。那或悠长或短促或生动或沙哑的吆喝声,在无心人听来或许顿生厌烦,而在有生活情趣的人听来,却是优美动人的音乐。这不,在萧乾的笔下,街头吆喝就有了动人的意蕴。
设计(三)
吆喝声,是“生活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如果时光倒流,在旧*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悠扬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声中,但听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那往昔的生活片断,人生的种种印象仿佛都随着这吆喝声而鲜活起来。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一些字词的读音:
囿钹招徕铁铉荸荠秫秸秆
2.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生l:古人有“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认为“世间万物皆学问,零零总总成文章。”生活即文章,就连街头吆喝都能写得如此有滋有味,确实神奇!
生2:我只想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的阅读感受,那就是: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生3:如今有一种大文化观,吆喝也是一种文化,对吆喝的品味分析就是对文化的赏析。文章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街上动人的一景,使人仿佛置身于街市,吆喝声不绝于耳。
教师总结:本文介绍了旧*街大街小巷各种吆喝声。围绕吆喝声,介绍了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介绍了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以及音韵节奏等。
三、合作探究,深入研读,把握文章结构,理解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1.学生精读课文,对文章进行圈点勾画,提出疑难问题。
2.就疑难问题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如有同学不能解答的疑问,以提交纸条的形式向老师提问。
3.教师总结归纳共*问题,并板书,全班共同讨论解决。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课文的总体结构是怎样的?作者是如何介绍繁复多样的吆喝声的?
(2)为什么介绍“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中的吆喝时主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样“吆喝”?这会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3)为什么“我”听到“卖荞麦皮”的吆喝声会吓个马趴?这一定是夸张吗?
(4)全文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酌情点拨。
明确:
(1)理清行文思路,划分文章结构时,一定要注意语段之间的衔接过渡语句,它们像路标一样,标示作者的思路。阅读时要搞清楚它们承转了哪些内容。如本文衔接过渡的语句有:
①“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这一句很自然地将话题由*商贩运用“乐器”招徕顾客转到口头叫卖,扣住了文章标题“吆喝”。
②“可夜晚过的,并不都是卖吃食的。”从卖吃食的转而谈论三种夜间吆喝:唱话匣子、算卦盲人、乞丐。
③“四季叫卖的货*自然都不同。”从“一日”转到“一年”。
④“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是对吆喝的一种评论、概括。对吆喝的叙述介绍自此开始转向对吆喝的评价品析。
基于以上分析,课文的总体思路是这样的:课文先从*商贩运用“乐器”招徕顾客写起,转到口头叫卖,第4段总领全文,“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一句从两个方面为全文立下了“主脑”。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按“从早到晚”的顺序,作者介绍了“大清早卖早点的……然后是卖青菜和卖花的……白天就更热闹了……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按“一年四季”的顺序,作者介绍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各种不绝于耳的吆喝声。最后,作者又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这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经过作者的精心组织,纷纭杂乱的吆喝声顿时“秩序井然”。
全文结构图如下:
(2)在这一部分只介绍了“卖馄饨、卖硬面饽饽、算卦、乞讨者、卖柿子、卖糖葫芦等多种吆喝声,其余的都只简单介绍卖什么。因为各种吆喝实在太多,作者不可能也无必要一一介绍,只需交代出有哪些叫卖者,读者自能体味到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于是作者只是择其要者加以简介。同时在最后四段对种种吆喝声做了一番归类概括的工作。
从全文看,作者有较高的对材料加工裁剪的写作功夫。如何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的事物,本文为我们做出了示范。
(3)作者上文有交代“我怕听那种忽高忽低的”,对卖荷叶糕的吆喝声“特别害怕”,所以当有人在背后突然发一声喊,自然很可能会“吓了个马趴”。这样写也有一些幽默调侃的用意。“等我站起身来,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荞麦皮耶’”一句就十分幽默风趣。
(4)在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那种对往事的美好回忆,那种至今想来仍忍俊不禁的情态也流露在字里行间。
四、品读课文,揣摩语言,体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1.教师提示:本文是用地道的*口语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试找几例,仔细品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教师可就语音、语调、语速以及动作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也可播放影视作品中有关吆喝的片断供学生观摩。
学生自由表演,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也可选课文中的例子示范,如“馄饨喂——开锅!”“硬面——饽饽”“行好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卤煮喂,炸豆腐哟”……
2.品味本文语言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特点。
学生自选例品评。
如:“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运:用生动的比喻,形象再现了街头的热闹。
“‘算灵卦!’我心想:‘怎么不先替你自己算算!”’幽默的语言写出了儿童特有的心理。
“我对卖蛤蟆骨朵儿(蝌蚪)的最有好感,一是我买得起,花上一个制钱,就往碗里捞上十来只;二是玩够了还能吞下去。我一直奇怪它们怎么没在我肚子里变成青蛙!”风趣的言语中透着小孩特有的顽皮和幼稚。
五、课堂小结,迁移拓展
同学们,听冯骥才先生这么一介绍,还真让我们咂摸出吆喝声的一些味道来。吆喝是一种口头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声音将被淹没在都市的喧嚣声中,我们应抢救。这种具有独特价值的传统文化,请大家走出教室,走向社会,开展对街头吆喝声的调查记录工作。然后对所搜集的材料加以分析、整理并且提出自己的看法。
调查方法,有问卷调查、访问座谈、查阅文献、摄影录像等。
以四人一组为宜,以论文的形式上报自己的调查结果。
六、布置作业
1.把文章改写成一个相声脚本,然后在班内表演。
2.课后搜集整理街头吆喝声,体味“吆喝”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