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找出自己值多少,那是别人的事情,重要的是做好你自己——屠格涅夫
我时常在想,隐居于山林之中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呢?是忧郁?是悠闲?是满腹欢喜还是郁郁寡欢?陶渊明用自己的行为告诉了我:那是在坚守自己的信念。
从陶渊明的*生涯来看他的事业一直处在“低谷”状态,好不容易当上县令,又因为不愿“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回家种地归隐。我想那时的陶渊明的心情一定是释然的:既然当官不行,那我就回田当“文学农夫”吧!
于是,田间出现了一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快乐农夫,即使自己的房子“环堵萧然,不避风日”,他仍然安然自若。纵然自己的衣食温饱成为问题,他仍不放在心上。他幻想着出现一派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的繁荣盛世。现实与幻想间的差异,使他厌恶世俗,看透人生的温情冷暖。陶潜坚守在了茫茫山林之中,把自己的信念也坚守在了自己的天空中。在《五柳先生传》中,便出现了一位“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安贫乐道的脱俗隐者,他至死追求心中的理想与信念。
相比陶潜,韩愈更加讽刺了当当权统治者的无能。他在《马说》中写道:“千里马常有,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我认为,在当今的改革,浪费人才就是“慢*自杀”。而如果我们只是依靠伯乐们拿着放大镜去寻找可用之才,岂不是会让千万为有才之人报国无门吗?
韩愈没有悲观,虽然自己“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阀人辞焉”,他仍然没有放弃希望,只是对于当权统治者感到失望,对于摧残埋没人才感到愤慨。他为同自己的一样遭遇的人发共不平之音,渴望自己和其他有用之人能为国家做贡献。
虽然韩愈开始没被重用,但他仍然追求者当权统治着慧眼识人才的愿望。
吴均同样生活在了黑暗的社会中。吴均背梁武帝免职之后,学着陶渊一样退政还田,寄情于山水之中。和陶渊不同的是,吴均是全心全意地陶醉于山水之中,不再抱有任何的幻想。在《与朱元思书》中,他这样描写到富春江带给自己的感想:“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吴均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大自然带给自己的魅力,又流露出了对追求功禄的不屑。于是,在这浩瀚的山水风情之中,他得到了灵魂的洗礼,得到了追求寄情山水的升华。
宋濂是一位颇具传统教育意义的代表人物。他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写道:“余幼时即嗜学……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的艰苦求学道路。大概是因为当时物质匮乏,使宋濂迫切地渴望读书。只是早就了一代文学家,知识使宋濂获得了美满的人生。
陶渊明、吴均、韩愈告诉我:在黑暗之下,我们要做的仅仅是表现自己的志趣,展现自己的风采,如果生活是一座高峰,我们不必为登顶不成而惆怅。因为我们拥有足够的信念,足够的追求,就能让它们坚守在我们的天空中,就能让它们因为自己而徐徐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