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文章片断,按要求回答问题。

每天深夜,母亲总要起来添桑叶。我一觉醒来,常常看见母亲拿着烛台去喂蚕。闪闪的烛光照着她那带着皱纹的慈祥的脸。

关于三年级语文下册《春蚕》读写练习题(模板1篇)

1.填空。

“总要”的意思是:,说明母亲。

“常常”的意思是:,说明母亲。

2.回答:去掉“总要”、“常常”,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二.抄写《春蚕》中表现母亲养蚕很劳累的其他三个句子,标出重点词语。

三.写一段话描写父母或其他亲人劳动的情景,表现出他(她)十分辛苦。

学习小结:

春蚕

春天是养蚕的季节。每到这时候,我常常想起母亲来。解放前,我们家很穷,母亲就靠养蚕换点儿钱,给我们姐弟俩交学费。

我们家门口有几株桑树。春天一到,桑树刚发出新芽,母亲就照例拿出几张蚕种来。每张蚕种不过一尺见方,上面布满了比芝麻还小的褐*的蚕卵。等桑叶长到榆钱大小的时候,蚕种上便有许多极小极小的蚕在蠕动。蚕的生命就是这样开始的。

母亲微笑着,把这些小生命抖落在小匾里。匾里已经撒了一层剪成细丝的嫩(nèn)桑叶。这是母亲带着我从桑树上摘来的,擦得干干净净,剪得又细又匀。

蚕一天天地大起来,桑叶也一天天地剪得粗起来。等蚕长到半寸来长的时候,小匾换成大匾,就开始喂整片的桑叶了。每天清晨,姐姐把桑叶采回来,母亲吩咐我洗了手,用毛巾把一片片桑叶擦干,再轻轻地均匀地撒在匾里。

蚕越来越大了,呆在一个匾里太挤了,就分成两个匾,再分成三个匾……匾一个又一个地增加着。母亲带着我和姐姐把隔壁的一间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当作养蚕室,把七八个匾都搬了进去。每天深夜,母亲总要起来添桑叶。我一觉醒来,常常看见母亲拿着烛台去喂蚕。闪闪的烛光照着她那带着皱纹的慈祥的脸。

推开养蚕室的门,立刻传来一片沙沙的声音,像下雨似的。那是蚕在大口大口地吃桑叶。那些日子,采桑叶的担子就落在父亲的肩上。父亲用很大的桑剪把桑叶连枝剪下来,成捆地背回来。

蚕快“上山”了,母亲一夜要起来两次,累得她腰*背痛。我和姐姐也常常起来帮忙。母亲把蚕沙大捧大捧地从匾里清出来,姐姐把桑叶大捧大捧地放进匾里。我用簸箕接蚕沙的时候,总看见母亲的额角上渗着汗。

蚕“上山”了。它们被捉到用一束束麦秆扎成的“山”上。几天以后,“山”上结满了白的黄的茧子。母亲一面摘茧子,一面轻轻地对我和姐姐说:“孩子,上学得用功啊!这学费可来得不易呀……”

我抬起头,看见母亲的两鬓又添了一些银丝。

思考·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课文,按照蚕渐渐长大的顺序填空。

极小极小的蚕→()→()→()蚕“上山”了。

3.画出表现母亲养蚕辛苦的句子,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的意思,再和同学们交流一下你的感受。比如:每天深夜,母亲总要起来添桑叶。

4.读句子,说说去掉划线的词语,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1)解放前,我们将我很穷,母亲就靠养蚕要换点儿钱,给我们姐弟俩交学费。

2)春天一到,桑树刚发出新芽,母亲就照例拿出几张蚕种来。

△学了课文后,你想对这位辛苦的母亲说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