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阐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结合生活经验和实验观察,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
运用对照实验法设计并完成“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学习控制实验条件,检验不同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尝试使用抽样检测方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重点难点:
设置对照实验和分析实验现象在种子萌发环境条件探究中的训练。
正确的抽样检测方法。
教学设计:
一、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1. 提出问题
方案一:在小组合作中,描述菜豆种子从萌发到成为幼苗的过程,结合生活经验提出探究问题:哪些环境条件有利于种子的萌发?
方案二:观看种子萌发过程的录像或使用CAI课件,小组自主学习,提出探究问题:种子在哪些环境条件下能够最好地萌发?
2. 做出假设
方案一:在小组合作中,参考课本资料和生活经验,假设种子萌发可能需要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部分组还提出阳光、土壤和肥料等因素,并思考如何验证这些假设。
方案二:观察教师演示的实验过程,结合生活经验,通过合作学*胆做出假设。
3. 制定计划
方案一和方案二:参照课本实验方案,小组合作制定探究计划。明确*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确定实验分工(组长、记录员、*作员、观察员),并在小组间交流和完善计划。
4. 实验探究
按照小组制定的实验计划进行探究,定期观察和记录种子萌发的情况。指导学生注意实验细节,随时检查和评价实验进展。
5. 得出结论
6. 表达和交流
小组内部交流探究过程,进行分析、讨论和反思,撰写探究报告。
组间交流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比和分享最佳实践。
7. 成功的关键
强调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重要*,引导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1. 探究: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学习抽样检测方法,课上进行*作实验,课下进行观察和记录。
2. 探究的结果
交流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步骤、现象及计算发芽率的方法。
3. 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分析
结合种子发芽率实验结果和种子结构,分析种子萌发的内在条件。
三、种子的萌发过程
观察和描述种子从萌发到长成幼苗的过程,探索胚根、胚轴和胚芽的发育过程。
这样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实验探究和生活经验结合,让学生深入理解种子萌发的环境和自身条件,并培养科学方法的应用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初中生物教学课堂教学反思2
本文是应届毕业生网小编整理的初中生物教学课堂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本学期中,我逐步尝试将“目标导向教学”理论应用于我的初中生物教学课堂中。我认为,“目标教学”简单来说就是师生在课堂中的一系列教学活动,依据简单、可*作的一系列教学目标,最终绝大多数学生达到预定教学目标为终点的教学管理过程。
“目标教学”的大框架是“导标——导学——导练——导评——导结”五段式,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不分对象地、机械地,甚至生搬硬套地将其应用于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去来说。比如说,导标这一过程也许在高中生能够很容易让学生跟着教学所呈现的目标去学习,在练习、讲评中检验三维目标是否达标,但是在初中生物教学,我发现这样的效果并不是太明显。初中生在学习方面有以下几方面的的学习特点:(1)学习的自觉*、主动*都比较弱,而学习依赖*强,尤其是七年级学生表现更明显;(2)思维特点上起主导的还是形象思维,随着年级的上升抽象思维迅速发展(3)学习上容易对教师生动形象的事例介绍感兴趣,对严密的理论分析和逻辑推理厌烦。因此,有一部分学生看到分解的许多小目标后,容易产生视觉疲劳,有时还会感到厌烦,就开始慢慢走神、不感兴趣,因此在学习动机不强的情况下,试想一下练习的效果会怎样,达标效果也不言而喻了。针对初中生这些特点,我觉得目标导向教学在初中生物中可采用这几个环节,即“引趣——尝试——反馈——总结”。
第一,引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并且随着这种情绪体验的深化,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教师可通过生动有趣的生物演示实验或是设计简单的学生实验,讲述生动的生物学史,列举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生物学现象等,多种方式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解释生物现象、探索新问题的求知欲。当学生产生了疑问,有了解问题的需要后,再让他们自学教材,他们才能专心研读,使自学获得好的效果。例如,笔者在讲“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一节时,先课前让学生分组捉鼠妇,分发一系列的讨论题给他们,如“一般在什么地方容易捉到”“什么会影响他们的生活”“你怎么跟别人验证你的结论是对呢?”等问题,通过这样的一个探究实验设置了疑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地导入了下一环节。
第二,尝试——让学生学习自学
教师分发自学提纲,即分解后的学习目标,由学生按自学提纲,个体独自阅读教材,或四个人一组小组讨论的形式,有时用老师将学习目标用问题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掌握。教师作巡回点拨,对自学中出现的问题,诱发启导,但不能包办代替,主要在于了解自学情况。
比如在介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及影响》这一节时,可简单地将目标呈现给学生:(1)举例说出一些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2)举例说出一些生物影响环境的例子(3)生物适应并影响环境,认同保护生物的观点。接着采用学生依据要求:4人一组小组讨论5分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举出许多例子,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及时纠错与讲解,注意引导学生紧扣讨论题目来进行讨论。对个别学生提出一些超出教材要求的问题,教师应肯定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深度,指导他们在课外去阅读有关书籍,以防讨论漫无边际,影响教学进度。当然,也要注意保证讨论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估计学生讨论没有余力时,再予以指导、启发和补充,切忌匆忙讨论,仓促结束。接着,教师组织全班学生,针对普遍*的问题,结合教材的重点、难点(因为通常重点、难点是不能完全依靠自学解决的)以及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
第三,反馈——尽可能了解学生
目标教学是通过教学信息的反馈来实现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检测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定预定的教学目标。检测的形式一般采用提问形式或书面练习检测,当然尽量可多用一些书面检测,这样涉及的学生比较多,效果更为有效。在每一个知识点讲解完毕,可适当选择一些“小、精、活”的练习加以检验,以确定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并根据检测中暴露的问题,有针对*进行小组或个别辅导,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师比较全面地了解了教学中反馈的信息,实现了对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控制,这样有利于巩固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第四,总结——化零为整以保证教学质量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目标教学中必须保证实施小结这一环节。这样有利学生把各个小目标达到整合,最终实现总目标,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并且有利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知识的再现与提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