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3(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的:

有关分配的数学教案(优质7篇)

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学过程:

一、铺垫与埋伏

在学习乘法运算定律时,通过观察主题图引发思考:参加植树活动的同学数量是多少?

二、新授

学生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并要求学生汇报他们的解法。

示例:

(4+2)×25 的计算方式:先算出每组(4+2)人,然后乘以总组数25。

4×25 + 2×25 的计算方式:分别计算挖坑和浇水的人数,然后相加得到总人数。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比较不同算法的相同点、不同点和联系,并汇报他们的发现。

三、巩固练习

在P36和P38上进行练习,帮助学生巩固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四、小结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a+b)×c = a×c + b×c

解释: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a×(b+c) = a×b + a×c

解释:一个数与两个数的和相乘,可以先把这个数分别与两个数相乘,再相加。

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积相加。


《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2

一、复习环节的设计

1. 增强复习的针对*: 现有的复习题涵盖了乘法分配律的两种常见应用形式,但缺乏对学生易错点的关注。建议增加一些带有陷阱选项的题目,例如:

(40 + 5) × 25 = 40 × 25 + 5

125 × (80 + 8) = 125 × 80 × 8

2.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复习环节主要以教师提问、学生作答的方式进行,缺乏学生主动思考的空间。建议将部分题目改为开放式提问,例如:

观察这些算式,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你觉得哪种计算方法更简便?为什么?

通过这样的引导,可以让学生在比较和分析中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3. 注重小组合作的有效*: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助。建议在分组计算前,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题思路,并由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这样可以避免部分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搭便车”的现象,确保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思考和讨论中。

二、 新课环节的设计

1. 创设更贴近生活的情境: 例题“9×37+9×63”较为抽象,建议将其替换为更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例如:

学校要买9套运动服,每套上衣37元,裤子63元,一共需要多少钱?

2. 引导学生探索多种解题方法: 例题“102×43”的讲解较为直接,缺乏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建议先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再引导他们发现应用乘法分配律的简便*。

方法一: 102 × 43 = (100 + 2) × 43

方法二: 102 × 43 = 43 × 102 = 43 × (100 + 2)

通过对比不同的解题方法,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乘法分配律的灵活*。

三、课堂练习环节的设计

1. 增加练习的层次*: 练习题的设计应该体现层次*,既要巩固基础知识,又要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建议将练习题分为基础题、提高题和拓展题三个层次:

基础题: 主要考察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基本掌握情况,例如练习十四的第3、4题。

提高题: 可以设计一些需要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的题目,例如练习十四的第7、9、10题。

拓展题: 可以设计一些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应用题,例如第19题,并鼓励学生探寻多种解题方法。

2.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课堂练习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尝试用多种方法解题;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耐心和指导。

3. 强化解题后的反思: 解题后,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例如:

这道题你是怎样想的?

你觉得哪种方法最简便?

你还能想到其他的解题方法吗?

四、作业环节的设计

1. 作业设计要体现趣味*和挑战*: 可以尝试设计一些趣味*较强的作业,例如:

设计一个应用乘法分配律解决生活问题的例子。

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帮助爸爸妈妈解决一个购物计算问题。

这样的作业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他们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2. 作业布置要体现分层要求: 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例如:

基础作业:完成练习册上的习题。

提高作业:完成老师补充的练习题。

拓展作业:查阅资料,了解乘法分配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这样的作业布置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3

从“教授尝毒”到乘法分配律:深度解析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这篇文章详细记录了一堂以“乘法分配律”为主题的小学数学课的教学设计,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到教学过程,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细致的阐述。下面,我们将从多个维度对这堂课的设计进行深度剖析,探究其背后的教学理念和设计思路,并尝试挖掘其可改进之处。

一、 教学设计的亮点

1. 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文章开篇描述了教授“以身试毒”的趣味故事,巧妙地将“观察”这一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品质融入其中,不仅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更激发了他们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有效地避免了传统课堂的枯燥乏味,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开启学习之旅。

2. 强调动手*作,引导自主探究

在“导入”环节,教师并没有直接抛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而是引导学生利用小棒进行*作,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方式,逐步发现规律,最终抽象出乘法分配律的本质。这种“*作—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具体*作,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 重视合作学习,促进共同进步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多次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助学习,例如在“新授”环节,鼓励学生质疑、提出新见解,并通过“兵教兵”的方式解决问题。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表达能力。

4. 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应用意识

在“反馈生活中的数学”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乘法分配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建立联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魅力,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 教学设计的可改进之处

1. 创设情境的可控*和安全*

教授“以身试毒”的故事虽然生动有趣,但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教师在选择教学素材时,应更加注重素材的安全*,避免对学生造成误导。例如,可以选择一些与数学相关的趣味故事、游戏等,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保证教学内容的安全*。

2. 小组合作的有效*和深度

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取决于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和合作的深度。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时,应明确小组学习的目标、任务和评价标准,并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讨论和交流,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小组学习中来。

3. 练习设计的层次*和趣味*

练习是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应注重练习的层次*和趣味*,既要涵盖基础知识,又要有一定的挑战*,同时还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练习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练习的效果。

4. 课堂评价的多元化和发展*

传统的课堂评价往往以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个体差异。教师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表现,并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指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 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这堂课的设计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2. 动手*作、自主探究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途径。

3. 合作学习、互助学习是促进学生共同进步的有效方式。

4. 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5.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多元化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保障。

总而言之,这堂“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和自主探究,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相信通过不断地反思和改进,这堂课会更加完善,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数学教案之比例分配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填空

已知六年级1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2.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4.全班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6.全班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二)口答应用题

六年级(1)班和二年级(1)班共同承担了面积为100平方米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平均每个班的保洁区是多少平方米?

1.学生口答:100÷2=50(平方米)

2.教师提问

这是一道分配问题,分谁?(100平方米)怎么分?(平均分)

六年级学生和二年级学生承担同样多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合理吗?

这样分还是平均分吗?

3.谈话引入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问题都不是平均分配,那么,你们想知道还可以按照什么分配吗?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分配问题.(板书:分配)

二、讲授新课

(一)把复习题2增加条件“如果按3∶2分配,两个班的保洁区各是多少平方米?”

(二)教师提问

1.分谁?(100平方米)

2.怎么分?(按3∶2分)

3.求的是什么?(两个班的保洁区各是多少平方米?)

(三)思考:由“如果按3∶2分配”这句话你可以联想到什么?

1.六年级的保洁区面积是二年级的倍

2.二年级的保洁区面积是六年级的

3.六年级的保洁区面积占总面积的

4.二年级的保洁区面积占总面积的

……

(四)尝试解答:用你学过的知识解答例题,并说一说怎么想的?

方法一:

3+2=5100÷5=20(平方米)20×3=60(平方米)20×2=40(平方米)

方法二:

3+2=5100×=60(平方米)100×=40(平方米)

方法三:

100÷(1+)=60(平方米)60×=40(平方米)或100-60=40(平方米)

方法四:

100÷(1+)=40(平方米)40×=60(平方米)或100-40=60(平方米)

(五)比较思路:这几种方法中,你认为哪种方法好?为什么?

(第二种,思路简捷,计算简便)

1.说说第二种方法的思路?

(1)求出总份数

(2)各部分数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

(3)按照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解答.

(六)这道题做得对不对呢?我们怎么检验?

1.两个班级的面积相加,是否等于原来的总面积.

2.把六年级和二年级的面积化成比的形式,化简后的结果是不是等于3∶2.

(七)练习

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播种大豆和玉米.播种面积的比是3∶2.两种作物各播种多少公顷?

(八)教学例3

学校把栽28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7人,二班有45人,三班有48人.三个班各应栽树多少棵?

1.讨论:这道题与前面所做的题有什么区别?

分配什么?按照什么来分?

怎样计算各班栽的棵数占总棵数的几分之几?

2.学生*解题

(1)三个班的总人数:47+45+48=140(人)

(2)一班应栽的棵数:280×=94(棵)

(3)二班应栽的棵数:280×=90(棵)

(4)三班应栽的棵数:280×=96(棵)

答:一班、二班、三班各应栽94棵、90棵、96棵.

(九)小结

1.观察我们今天学习的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特点?

已知总数量和各部分量的比,求各部分量.

2.怎么解答?

先求总份数,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最后求各部分量.

3.我们把具备上述特点,用这种特定方法解答的分配问题叫做“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板书(补充课题):按比例

4.教师提问:分谁?怎么分?

板书: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

三、巩固练习

(一)六年级(2)班共有42人,男、女生人数的比是3∶4,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二)一个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比是3∶5∶4.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36厘米,三条边的长度分别是多少厘米?

1.还是按比例分配问题吗?

2.如果是四个数的连比你还会解答吗?

(三)判断

一个长方形周长是20厘米,长与宽的比是7∶3,求长与宽各是多少厘米?

7+3=1020×=14(厘米)20×=6(厘米)【错,要分的不是20厘米】

(四)思考:平均分是不是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按照几比几分配的?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这种应用题有什么特点?应该怎样解答?

五、课后作业

(一)一个乡共有拖拉机180台,其中大型拖拉机和手扶拖拉机台数的比是2∶7.这两种拖拉机各有多少台?

(二)建筑工人用2份水泥、3份沙子和5份石子配置一种混凝土.配置6000千克这种混凝土,需要水泥、沙子和石子各多少千克?

(三)用84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三条边长度的比是3∶4∶5.这个三角形三条边各是多少厘米?

(四)一种*水是把*粉和水按照1∶100的比例配成的.要配成这种*水4040千克,需要*粉多少千克?


关于按比例分配的数学教案设计5

师(手里举着十支铅笔):今天薛鹏程和徐逸帆的预习作业做得真好,我想把这十支铅笔奖给他俩,该怎么分?

生甲:每人五支。

生乙:把十支铅笔平均分给他俩。

师:说得真好,把十支铅笔平均分给他俩,每人五支。(板书“平均分”,把铅笔分给两人。)

师(再拿出十支铅笔):我还想把这十支铅笔将给这次口算比赛获第一第二名的同学,应该怎么分?

(学生在下面议论争辩分法)

生甲:我认为不应该再平均分。

师:为什么?

生甲:那不公平。

师:那该怎么分?

生乙:我认为应该“三七开”。

师:“三七开”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三七开”?

生乙:就是第一名得七支,第二名得三支,那才显示出第一名的实力。

生*:我认为应该“四六开”,第一名得六支,第二名得四支,差距不能太大。(学生都认为比较合理)。

师:这还是平均分吗?

生齐:不是。

师:那可以叫什么呢?

生甲:按个人成绩分。

生乙:按一定的比来分。

师:说得真棒。“三七开”就是把十支铅笔按怎样的比来分?“四六开”呢?

生:“三七开”就是把十支铅笔按3∶7的比来分;“四六开”就是把十支铅笔按4∶6的比来分(板书);

师:那平均分就是把十支铅笔按……

生接:1∶1来分。

师: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需要把某一样事物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比如(出示实物投影)有两台同样的播种机种地,甲台播种机工作了4小时,乙台播种机工作了3小时,共得酬金210元。这些酬劳两位机主能年平分吗?

生齐:不能?

师:那该怎么分?

生:把210元酬劳按他们的工作时间来分配,多劳多得。

师:你真棒?(板书:把210元酬劳按工作时间4∶3来分配。)

像这样把一样事物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叫做按比例分配(板书课题)。

(点评:用生活中学生司空见惯的例子切入话题,展开讨论,将生活常识与数学科学知识“超链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知识点得以轻松展开并为学生所接受,在体验中建构新的概念体系,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按比例分配》。并且我个人认为我创设的情境是真实有意义的,将铅笔奖给学生,是话题也是鼓励,让学生在老师热情的激励中主动学习,便于交流,学习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

师: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见这样的例子?介绍给大家听听。

生甲:我回家做作业的时间通常是一小时,40分钟做语文,20分钟做数学。

师:那你是把六十分钟按照几比几来分配的?为什么要这样分配?

生甲:我是把六十分钟按照4∶2来分配的,语文四份,数学两份,因为语文要写日记,比较花时间。

生乙:我每天都喝高乐高,一杯高乐高里有两份是高乐高,一份是水

师:谁来说说他的这杯高乐高里高乐高与水的比是多少?

生*:这杯高乐高里高乐高与水的比是2∶1。

生丁:老师,这样喝会胖的,里面卡路里太高?

师:你认为一杯高乐高冲剂高乐高与水的比是多少合适呢?

生丁:我认为一杯里高乐高占2份,水占3份比较合适。

师:谁能说说他的这杯高乐高冲剂一共平均分成了几份?

生;5份。(这为后面解决问题做了铺垫。)

生乙:老师,我就是喜欢和浓一点的嘛,2∶1不行吗?

(学生哄堂大笑……)

(点评:在笑声中学生了解了“按比例分配”,在谈话中还为如何解决问题做好了潜移默化的铺垫,这一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深化学生对“按比例分配”的认识,整个过程始终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创设生活情境帮助学生了解数学,运用数学。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并且整个过程中我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意见,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的快乐。)

教学反思:

建构主义的观点,强调学习者是学习生活的主体,学生是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而非模拟者。数学教学不应仅仅是由教师将一个个知识点被动地传播给学生,而是应让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尝试解决新问题,在体验中建构新的概念体系。新大纲也指出: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课堂上老师用热情洋溢的话语,引人入胜的启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创造*地使用教材,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习材料,使学生充分运用生活经验体验和感悟数学是行之有效的。


数学教案乘法分配律6

导读: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不会备课的校长不是好老师!老师的天职是传授知识、教育学生,完成知识的传承与积淀,然而这一切都是以备课为基础,没有一个优秀的备课教案、教学设计,那么再优秀的老师也难展示出优秀的教学水平。为此,数学网小编末宝给带来了此份教案,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咯,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出示:

1.口算:

73+27138100

10064641

89125

(4+40)25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302=300+□

(300+2)43=300□+2□

2003=2000+□

(2000+3)14=2000□+□□

二、新授

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今天继续研究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出示102()

学生任意填上一个两位数。

老师迅速说出它的得数,而不用笔算。

出示:

计算10243

小组讨论完成。

学生可能出现:

(1)(100+2)43

(2)102(40+3)

在对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题目的特点,以及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从而使学生明确: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小练: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300184=□84+□84

92203=92(200+□)

=92200+92□

(2)计算10224

出示:937+963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1)937+963

=333+567

=900

(2)937+963

=9(37+63)

=9100

=900

找出不同的方法,进行板演。

引导学生对比两种方法,重点理解、说明第二种方法。

小结: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的特点是算式的运算符号一般是、+、的形式,也就是两个积的和。

在两个乘法算式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也就是两个数的和要乘那个数。

另外两个不同的因数,一般是两个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小练:(80+8)25

32(200+3)

3537+6537

3829+38

讨论:这个题目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结构形式吗?你能把它转化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吗?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订正时,说明怎样运用运算定律简算的。

引导学生小结:我们运用乘法分配律间算时,一定要认真审题,观察算式的特点,有的不能直接简算,只要将题型稍加改变,就能进行简算。

三、巩固练习

1.师生对出题。

我们运用刚才学过的知识对出题,你出一个乘法算式,我出一个乘法算式,但这两个算式合起来要能应用乘法分配律简算。

2.根据乘法分配律把相等的算式用=连接起来。

2312+2388

(35+45)12

(1125)4

25(4+40)

讨论:2、3题为什么不相等?要使等号两边的算式相等,符合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应该怎么改?

3.p38/5

四、小结

谈收获。

五、作业:p38/68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计算10243937+963937+9633829+38

10243=333+567=9(37+63)=38(29+1)

=(100+2)43=900=9100=3840

=10043+243=900=1520

=4300+86

=4386


有关分配的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代数问题的过程,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能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并学会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

分配问题。

教学难点:

正确说明分配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学例1

1、活动。

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可以怎么放?有几种情况?

学生思考各种放法。

与同学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汇报交流情况。

学生口答说明,教师利用实物木棒

第一种放法:第二种放法

第三种放法:第四种放法

2、问题。

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为什么?

经过简单交流,学生不难描述其中的原理:如果每个文具盒只放1枝铅笔,最多放3枝,剩下1枝还要放进其中的一个文具盒,所以至少有2枝铅笔放进同一个文具盒。

3、做一做

7只鸽子飞回5个鸽舍,至少有2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为什么?

说出想法。

如果每个鸽舍只飞进1只鸽子,最多飞回5只鸽子,剩下2只鸽子还要飞进其中的一个鸽舍或分别飞进其中的两个鸽舍。所以至少有2只鸽子飞进同一个鸽舍。

尝试分析有几种情况。

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体会到,如果把各种情况都摆出来很复杂,也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找到数学方法来解决就方便了。

二、学例2

1、本书放进2个抽屉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几体书?

摆一摆,有几种放法。

不难得出,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3本。

2、说你的思维过程。

果每个抽屉放2本,放了4本书。剩下的1本还要放进其中一个抽屉,所以至少有1个抽屉放进3本书。

3、一共有7本书会怎样呢?9本呢?

学生*思考,寻找结果。

与同学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汇报结果,全班交流。

4、能用算式表示以上过程吗?你有什么发现?

52=21(至少放3本)

72=31(至少放4本)

92=41(至少放5本)

说明:先平均分配,再把余数进行分配,得出的就是一个抽屉至少放进的本数。

5、做一做

8只鸽子飞回3个鸽舍,至少有3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为什么?

想:每个鸽舍飞进2只鸽子,共飞进6只鸽子。剩下2只鸽子还要飞进其中的1个或2个鸽舍,所以,至少有3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十二第2、4题。

四、布置作业

完成《家庭作业》第20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