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快乐数学——走进数字8的世界

活动目标:

学前班数学活动教案(通用9篇)

1. 通过观察图片、分析情境,学习8的加减法运算,并能列出相应的算式。

2. 引导幼儿用清晰、完整的语言描述算式的含义,理解加减法的实际意义。

3. 鼓励幼儿创编8的加减法应用题,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1. 神秘森林背景图 一幅:营造探索氛围,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2. 可爱兔子图 一幅:以兔子裙子的颜*、蝴蝶结、头上的花、耳朵是否竖起等作为区分,用于学习8的加法。

3. 小朋友植树图 一幅:展示小朋友植树的情景,用于学习8的减法。

4. 花丛中小蜜蜂图 一幅:用于幼儿创编8的加减法应用题,拓展思维。

教学重点:

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发现并分析图中的不同元素,并将其与数字8的加减法运算联系起来。

教学难点:

引导幼儿从整体出发,观察并分析复杂图片中的细节差异,并用语言清晰地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一、开启数字大门:复习数字8的组成

1. 游戏互动: 老师与幼儿玩“碰球”游戏,复习数字8的组成。例如:“嘿嘿!我的1球碰几球?”幼儿回答:“嘿嘿!你的1球碰7球。”老师引导幼儿说出“1和7合起来是8,8可以分成1和7”。

二、探秘森林奇遇:学习数字8的加减法

1. 创设情境: 老师展示神秘森林背景图,并讲述:“今天,我们要去美丽的森林探险!不过,要想到达森林深处,需要先通过森林守护者——老虎大王设置的数学关卡。你们准备好了吗?”

2. 第一关:可爱兔子的聚会(学习8的加法)

观察分析: 老师展示可爱兔子图,引导幼儿观察:“草地上有一群可爱的小兔子,它们都一样吗?”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兔子之间在裙子颜*、蝴蝶结、头上的花、耳朵是否竖起等方面的差异。

列式计算: 老师引导幼儿根据观察到的差异进行分类计数,并尝试列出加法算式。例如:“头上有花的兔子有几只?头上没有花的兔子有几只?一共有几只兔子?”引导幼儿列出算式:6 + 2 = 8。

解释说明: 老师引导幼儿用完整的语言描述算式的含义:“6表示头上有花的兔子数量,2表示头上没有花的兔子数量,8表示兔子总数。因为要把两部分兔子合并起来计算总数,所以用加法计算。”

拓展延伸: 老师鼓励幼儿根据其他分类标准,尝试列出不同的加法算式,例如:3 + 5 = 8、5 + 3 = 8、1 + 7 = 8、7 + 1 = 8、4 + 4 = 8,并引导幼儿理解加法交换律。

3. 第二关:齐心协力植树忙(学习8的减法)

情境导入: 老师展示小朋友植树图,并介绍:“为了让森林更加美丽,小朋友们每年春天都会来这里植树。老虎大王给每个小朋友都布置了任务,要求每人种8棵树。”

问题引导: 老师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并提出问题:“图上的小朋友都完成任务了吗?”“我们来帮帮他们,算一算每个人还需要种几棵树吧!”

列式计算: 老师引导幼儿观察图片,例如:“戴帽子的小朋友已经种了几棵树?老虎大王要求他种几棵树?他还需要种几棵树?” 引导幼儿列出算式:8 3 = 5。

解释说明: 老师引导幼儿用完整的语言描述算式的含义:“8表示老虎大王要求种的树的总数,3表示已经种的树的数量,5表示还需要种的树的数量。因为我们已经知道总数和其中一部分的数量,要求另一部分的数量,所以用减法计算。”

拓展练习: 老师引导幼儿观察其他小朋友,并尝试列出不同的减法算式,例如:8 1 = 7、8 2 = 6、8 5 = 3、8 7 = 1、8 4 = 4,并引导幼儿熟练运用减法解决问题。

三、挑战想象力:创编数字8的加减法应用题

1. 情境创设: 老师展示花丛中小蜜蜂图,并引导幼儿观察:“蜜蜂们在花丛中辛勤地采蜜,让我们来编一些关于蜜蜂的数学故事吧!”

2. 自由创编: 老师鼓励幼儿根据图片内容,发挥想象力,自由创编8的加减法应用题,并尝试解答。

3. 分享交流: 老师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编写的应用题,并邀请其他幼儿进行解答,共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活动延伸:

1. 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环境,发现与数字8相关的物体和现象,并尝试用8的加减法进行描述和计算。

2. 鼓励家长与幼儿一起玩一些与数字8相关的游戏,例如:寻找数字8、拼搭数字8、数字8的加减法卡片游戏等,巩固幼儿对数字8的认识和运算能力。

设计理念:

本活动以“快乐数学”为主题,将抽象的数字8融入到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中,通过游戏互动、观察分析、列式计算、语言描述等环节,引导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8的加减法,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同时,活动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学前班数学教案2

活动目的

帮助幼儿通过动手*作和比较,发现物体的排列规律并进行排序。

培养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以及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

活动准备

准备了小手和小脚的图片各6张,以及5张*作题;

准备了红、黄、绿*的雪花片各5份,共计15个篮子;

准备了音乐《数高楼》、记号笔、红、黄、绿三*粉笔和磁铁。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开始时,老师播放音乐,引导幼儿跟随音乐做拍手和跺脚动作,以引出活动的主题。

老师:小朋友们,请跟我一起听音乐,做拍手和跺脚动作,记住你们刚才做过的动作。你们注意到我们做的动作有什么规律吗?(同时展示教具)接下来我们要怎么做才能排列得更好呢?

小结:看来不同的物体排列在一起,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排序。只要理解了前面的规律,我们就能预测接下来应该如何排列。让我们根据这个规律再来试试看。(再次播放音乐,让幼儿根据规律动手*作,体验规律对记忆的帮助。)

二、幼儿自主探索物体的排序规律

分组*作

在桌上放置了一些积木,请幼儿选择两种或三种不同的积木,按照有规律的方式排列。试试看,有几种不同的排列方法?待会儿,老师会让第一组和第二组的小朋友进行比赛,看看哪一组的排列方法更多样化。

交流不同的排序方法

老师提问:你是按照什么规律来排列的?还有谁有不同的排列方法?针对幼儿的疑惑进行讨论。(老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在黑板上记录)宣布第一局比赛的结果。

三、根据不同形状进行排序

幼儿已经很好地排列了圆形的雪花片,那么接下来,我们试试用不同的形状来排列。请大家把雪花片整理好,给你们一分钟时间。

老师逐一展示前四张图片。接下来要怎么排?谁来帮帮我找出规律?同意的请鼓掌表示认同。

展示第五张图片。数量有什么变化?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引出概念)如果按照一定的规律逐渐减少,我们称之为递减。那么如果逐渐增加呢?(称之为递增)

四、学习按照物体数量的递增和递减规律进行排序

分组*作

现在,我们开始第二局比赛,请幼儿们根据递增或递减的方法来排列雪花片。试试看,有几种不同的排列方法?这一次的比赛中,你们能否反败为胜呢?

交流不同的排序方法

老师提问:你们是按照什么规律来排列的?还有谁有不同的排列方法?根据幼儿的回答,在黑板上进行记录。宣布第二局比赛的结果。

五、宣布比赛结果,进行奖励

大家整理好桌上的雪花片,然后到老师这里领取小礼品。

活动延伸

观察家里和大自然中具有规律的排序现象,并让幼儿们相互交流。

你们在哪些地方看到过有规律的排序?是如何排列的?你认为有序排列有什么好处?为什么?


学前班数学教案3

深入探索“双”与“对”:一场充满趣味的幼儿认知之旅

活动目标

1. 初步理解“双”和“对”的含义。

2. 能找出身边成双成对的东西。

3. 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

活动准备

视觉教具: 手套、鞋子、筷子、袜子、茶杯一对、耳环一对、小熊玩偶一对。

活动过程

一、分类游戏,初识“双”与“对”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将手套、鞋子、袜子、筷子等物品散乱地放在一起,扮演“粗心的小熊”角*,并对幼儿说:“哎呀,小熊今天太着急出门了,把东西都弄乱了,小朋友们可以帮帮我整理一下吗?”

2. 引导分类,感知特征: 幼儿根据已有经验将物品进行分类配对,教师可在旁观察并进行适当引导,例如:“这两只手套一样吗?它们可以放在一起吗?”

3. 观察比较,引出概念: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分类好的物品,并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为什么这些东西要放在一起呢?” 引导幼儿说出“它们长得一样”、“它们可以一起用”等特征,并自然地引出“一双”、“一对”的概念。例如:“我们把这两只手套叫做‘一双手套’,这两只鞋子叫做‘一双鞋子’。”

二、拓展认知,深入理解“双”与“对”

三、联系生活,寻找身边的“双”与“对”

1. 引导观察,拓展思维: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教室环境和自身,寻找生活中成双成对的事物,并鼓励幼儿大胆表达,例如:“教室里还有什么东西是一双一对的?”、“我们身上也有成双成对的东西吗?”

2. 鼓励互动,体验乐趣: 教师可以和幼儿互动,例如指着自己的眼睛说:“老师的眼睛是一双一对的,你们的眼睛呢?”,还可以邀请幼儿模仿小动物走路,例如:“小兔子是怎么走路的?它有几只耳朵?几条腿?”

四、动手*作,巩固认知

1. 介绍*作材料,明确任务: 教师展示准备好的彩*卡纸、剪*、胶棒等材料,并向幼儿介绍*作任务:“今天我们要来做一幅‘成双成对’的画,请你用这些材料剪出各种各样成双成对的东西,并把它们贴到纸上吧!”

2. 分组*作,鼓励创作: 教师将幼儿分成小组,并进行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创作出富有创意的作品,例如剪出蝴蝶的翅膀、小鸟的眼睛、小朋友的手套等等。

3. 作品展示,分享交流: *作完成后,邀请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向大家介绍自己创作了什么,它们为什么是成双成对的。

五、游戏活动,升华体验

1. 游戏导入,激发热情: 教师说:“小朋友们真棒,找到了这么多成双成对的东西!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成双成对’的游戏吧!”

2. 游戏规则,明确玩法: 教师说明游戏规则:幼儿自由组合,两人一组,面对面站立,教师说出一个词语,例如“鞋子”、“耳朵”、“筷子”等,幼儿根据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例如用手比划出鞋子的形状、摸摸自己的耳朵、用手指模仿使用筷子的动作等。

3. 游戏进行,体验快乐: 教师带领幼儿进行游戏,并根据幼儿的表现给予鼓励和表扬,例如:“你们配合得真默契!”、“你们的动作真形象!”

六、活动延伸

1. 家庭活动: 请幼儿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寻找家中成双成对的物品,并尝试着用这些物品编故事、唱歌谣等。

2. 主题墙饰: 将幼儿的作品收集起来,布置成主题墙饰,并在墙饰上添加“一双”、“一对”等字样,进一步强化幼儿对概念的认知。

通过本次活动,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通过观察、*作、游戏等环节,逐步理解了“双”和“对”的含义,并能够在生活中主动寻找和发现成双成对的事物,提高了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活动中融入了游戏和创作元素,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乐,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学前班数学教案 学前班数学教案4

一、 教学目标的完善和具体化

原教案的教学目标较为笼统,可以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使其更具可*作*和可评估*。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识别和描述表示7的加法算式的三种不同画面。

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画面,正确列出相应的加法算式,并说出算式中每个数字和符号的意义。

学生能够理解加法交换律,并能够运用加法交换律写出与原算式得数相同的另一道算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作、表达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二、 教学过程的设计和优化

1. 开火车环节的改进

原教案的开火车环节设计较为简单,可以加入与7的加法相关的内容,使其更具趣味*和目的*。

将开火车环节改为“加法火车”,教师可以扮演火车司机,学生扮演乘客。教师出示一个数字,学生说出与之相加等于7的另一个数字,回答正确的学生才能上车。例如:

教师:火车就要开了,我的车厢上写着数字“3”,谁想上车?

学生:我想上车,因为3+4=7。

2. 登城堡环节的改进

原教案的登城堡环节主要依靠图片进行教学,缺乏学生的*作和互动,不利于学生对加法算式数量关系的理解。

增加*作材料: 为每位学生准备一些小积木、计数棒或其他可*作的学具,让他们在*作中理解加法的意义。

设计层次*活动:

第一层: 学生根据图片,用学具摆出相应的数量,并说出加法算式。

第二层: 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加法算式,用学具摆出相应的数量,并说出对应的图意。

第三层: 学生自己设计一幅表示7的加法的图画,并用学具表示出来,说出相应的加法算式。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7的加法算式,发现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进行分类。

布置一些与7的加法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三、 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原教案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过程。

课堂观察评价: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合作情况、表达情况等,并进行记录和评价。

*作评价: 教师观察学生*作学具的情况,判断学生是否理解加法的意义。

作品评价: 教师评价学生设计的图画和列出的算式,判断学生是否掌握7的加法。

自我评价: 引导学生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

四、 教学反思的及时*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

教学过程中有哪些亮点和不足?

如何改进教学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五、 与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认识数字0》的衔接

在教授完《7的加法》之后,可以设计一些与《认识数字0》相衔接的练习题,帮助学生理解“0”在加法运算中的特殊*,例如:

7 + 0 = ?

0 + 7 = ?

小明有7个苹果,小红有0个苹果,他们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一、 教学目标的完善和具体化

原教案的教学目标虽然涵盖了知识、能力和情感等方面,但表述过于笼统,缺乏可*作*和可评估*。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识别数字“0”。

学生能够理解“0”在不同情境下的含义,包括表示“没有”、表示起点、表示编号等。

学生能够将“0”与其他数字进行比较,理解“0”是最小的自然数。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作、游戏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0”的含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数字“0”的探究兴趣,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二、 教学过程的设计和优化

1. 情境导入环节的改进

原教案的情境导入环节虽然引入了数字娃娃,但情节设计较为简单,缺乏趣味*和吸引力。

可以将情境导入环节设计成一个更加生动有趣的故事,例如:

数字娃娃们要参加运动会,需要按照号码从小到大排队,可是“0”号娃娃不知道自己应该排在哪里,因为他不知道自己是大还是小,你能帮帮他吗?

这样的故事导入,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 讨论环节的改进

原教案的讨论环节问题设置过于简单,缺乏层次*和深度。

可以设置一些更具挑战*和开放*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讨论,例如:

如果没有“0”会怎么样?

你能用“0”编一个故事吗?

3. 生活中的“0”环节的改进

原教案的“生活中的‘0’”环节只是简单地展示了一些图片,缺乏学生的参与和体验。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寻找生活中的‘0’”的活动,让学生亲自去发现和体验“0”在生活中的应用。

可以设计一些与“0”相关的游戏,例如:

猜数字游戏: 教师说出一些数字,学生判断其中是否有“0”。

数字接龙游戏: 学生轮流说出一个包含“0”的数字,例如“10”、“20”、“30”等。

4. 游戏环节的改进

原教案的游戏环节设计较为简单,可以加入更多与“0”相关的元素,使其更具趣味*和挑战*。

可以将游戏环节设计成一个“数字王国探险”的游戏,学生需要完成一系列与“0”相关的任务才能过关,例如:

任务一: 找到所有带有“0”的物品。

任务二: 用身体摆出数字“0”的形状。

任务三: 编一个关于“0”的故事。

三、 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原教案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过程。

课堂观察评价: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合作情况、表达情况等,并进行记录和评价。

*作评价: 教师观察学生*作学具的情况,判断学生是否理解“0”的含义。

作品评价: 教师评价学生创作的故事、绘画作品等,判断学生是否能够运用“0”进行表达和创造。

自我评价: 引导学生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

四、 教学反思的及时*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

教学过程中有哪些亮点和不足?

如何改进教学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总而言之,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应该注重趣味*和生活化,要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学前班活动教案5

活动目标: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观察和讲述图片的内容,培养孩子们仔细观察和理解图像信息的能力,同时通过语言表达体验帮助他人的乐趣。以下是活动的详细准备和流程安排:

活动准备: 为了展示活动所需的图片和情境,我们准备了一组电脑幻灯片,这些图片将作为孩子们讲述的素材。

活动流程: 活动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经验回忆、观察讲述和延伸设计。

一、经验回忆: 在这一阶段,我们将通过生活经验引导孩子们讨论和想象如何帮助小动物和大象在寒冷天气中保暖。例如,询问他们对待冷天气中动物保暖的方法,以及没有厚衣服的大象应该怎么办。

二、观察讲述:

孩子们将观察幻灯片上的图片,并对所见内容进行理解和表达:

兔妈妈在织毛衣,为谁织?为什么?

大象看到小兔的新背心会有什么感想?小兔看到大象没穿背心觉得怎么样?

小兔把大象带回家后对妈妈说了什么?

小兔和妈妈在为大象量身体,目的是什么?

睡觉时爸爸妈妈在做什么?

孩子们将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分享他们对图片中场景和角*情感的理解和想法。

三、活动延伸: 在理解和讲述后,我们将引导孩子们通过设计活动进一步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他们将被鼓励为小动物设计特制的小背心,考虑到不同动物的特征和需要,这个设计过程将促使他们将关注点转向实际生活中如何帮助和照顾他人。

通过这样的活动设计,我们期待孩子们不仅能够加深对图像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还能够体验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造力帮助他人带来的愉悦和成就感。


学前班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经历认识数字10,初步培养对数字10的感知能力。

学会数字10的数数、认读、比较大小、组成和书写,全面掌握数字10的概念。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帮助学生感受数字10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

掌握数字10的构成。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器、课件、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猜谜引出已认识的0~9的数字。

同学们,我们今天来玩个谜语游戏,你们感兴趣吗?

(1) 我有一个数字,既表示一个物体的数量,也表示一个起点是什么数字? (2) 0和6之间,我们认识的数字有哪些? (3) (伸出5指) 如果这是5,再加上2,结果是多少? (4) 数字7的相邻是什么? (5) 如果把数字8再加上1,得到的是多少?

9再加上1是多少?

今天我们要学习认识数字10。(板书课题)

二、交流、动手*作、探究新知

认识数字10及其以内的数字顺序。

(1) 生活中与数字10相关的例子很多,你们能用一句话描述吗?

例如:星期天我在民族广场看到10只气球;我在南湖桥看到10只风筝;我家阳台有10盆花;我爸爸钓了10条鱼。

(2) 请同学们数数第一排有多少人?(8人) (教师站到第一排)现在有多少人?(9人) 如何让第一排有10个人?有谁有办法? 学生回答:一个同学站到这里就可以了。 现在数一数,有多少人?谁是第10个人?你是从哪边开始数的?还有谁也可以是第10个人?应该怎么数?

(3) 同学们在学习中经常使用尺子,请大家观察一下。(实物投影)数字9在数字8的后面,数字10在哪里?为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数字9再加上1就是数字10,因此数字10在数字9的后面,比0~9的所有数字都大。

(4) 刚才我们猜了0~9的谜语,你能编一个谜底是数字10的谜语吗?首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选一个讲给大家听。

比较大小。

(1) 与数字10比较大小,谁可以说一说?除此之外,还可以填写什么?例如:10比○○大。

(2) 数字9比○○小的同学,谁来说一说?

(3) 完成书本第65页的大小比较填空。

数字10的写法。

(1) 数字10的书写方式与0~9有什么不同?

(2) 谁能说说数字10怎么写?(学生尝试回答,教师进行小结)

(3) 在书本第65页的田字格中练习写数字10。

(4) 写完后,同桌互相欣赏。

数字10的构成。

情境引入(课件演示): 小聪约了小伙伴去踢球,并从家里拿了10瓶饮料一起喝。由于一只袋子装不下,于是把10瓶饮料分装到两个袋子里。小聪可能会如何分装这10瓶饮料呢?

(1) 请用10根小棒代替10瓶饮料,摆放并分配,看看你有多少种方法?谁能快速又正确地分配?

(2) 在小组内讨论你的方法。

(3) 请一个小组展示你们的方法(实物投影展示)。

(4)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进行板书。

(5) 讨论记忆数字10构成的方法。

你有什么方法可以记住这些分法?把你的方法告诉你的同桌。

记住这五种方法,其他的可以推理出来。

(6) *完成第65页关于数字10构成的填空题。

三、游戏

师生互动。

教师说一个数字,学生说一个数字,两个数字相加得到10。

生生互动。

同桌两人进行游戏,说出一个数字并展示手指,两个同学展示的手指总数为10。

四、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册第9页第1题。 一个学生上台演示,其余学生在书上完成。

完成练习册第9页第2题。

(1) 学生模仿指挥官的命令,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 学生讨论生活中类似这种情境的例子。

*完成练习册第9页第3题。

五、课堂小结

学生回顾本课内容。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你能简单说说吗?

提问: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请提出来。

教师对整节课进行小结。


学前班数学活动教案7

活动目标

初步认识加号、等于号,并理解其含义。

通过实物图例学习加法算式,掌握数字2的加减。

在活动中培养幼儿大胆表达和积极参与的能力。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一幅城堡图(三层):第一层为鱼塘,第二层为花园,第三层为水果店(含热带鱼和金鱼)。

*作材料:加号、等于号各40个,数字1、2各40张;水果用具若干(每名幼儿两种);水果购物券84张。

知识准备:

通过游戏方式教授数字2的组成。

活动过程

一、开火车游戏

T:"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有一个特别的任务!一个国王邀请我们去他的城堡做客。哒哒哒,一辆火车已经来接我们了,我们上车出发吧!"

二、登城堡,学习2的加法

城堡图学习T:"小朋友们,我们来到了国王的城堡(展示城堡图)。这座城堡有几层呢?"S:"有两层。"T:"国王听说我们班的小朋友很聪明,他想考考我们。快来看,城堡的第一层有什么?"S:"有鱼。"T:"有几条鱼呢?"S:"一条。"T:"今天我们还给国王带了一条鱼。现在城堡里一共有多少条鱼?"S:"两条。"T:"嗯,一条鱼再加上一条鱼,就成了两条鱼。谁来跟我们说一说呢?"

理解加号(+)和等于号(=)T:"现在我们用一个符号把它们合起来(展示加号)。你们认识这个符号吗?"(表扬认识的幼儿) T:"加号可以把国王的鱼和我们的鱼合在一起,但要放在中间。谁来找找加号的位置?"T:"现在前面有几条鱼?"S:"两条。"T:"我们把这两条鱼放在方格里,然后把后面的鱼放在另一个方格里。你们看,有什么发现?"S:"一样多。"T:"对,就是相等。我们用等于号来表示这个意思。谁来找找等于号的位置?"

三、幼儿动手*作

四、分享与交流

活动延伸

游戏:买水果T:"国王说,这些小客人真聪明!现在国王要请小朋友用桌子上的水果券来换水果吃。每个小朋友有两张水果券,一张水果券可以换一种水果。现在你们可以去换水果啦!"


学前班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掌握连续退位减法的规则:“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都要向前一位退1”,并能正确应用于三位数的笔算减法。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数值估算的基本方法。

在合作学习中理解和运用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技巧。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连续退位减法的算法。

教法:

点拨法、启发引导法。

学法:

观察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教具:

小黑板、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测评反思(5分钟)

口算练习(使用口算卡片)

705, 2422, 358, 446, 634, 867, 4816。 提问:个位不够减时应该如何处理?

列竖式计算(使用小黑板演示)

6834, 9857, 5418。 提问:在进行笔算减法时需要注意什么?

二、引入新课题,明确学习目标(2分钟)

三、探索新知识(20分钟)

自学例题1

参考教材第22页图表和第23页例题。 时间:8分钟 方法:*思考后与同桌讨论。 思考:

口述第22页图表中已知信息和问题。

从昆明到丽江中途经过哪些地方?

观察第23页的线段图,348千米和517千米各代表什么?

大理到丽江的距离是多少?如何列竖式计算?先估算后计算。

个位数不够减时如何处理?例如,178=9后,接下来的步骤是什么?

例1和之前练习题5418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交流和反馈:

学生汇报,重点讨论连续退位的方法。

分析例1和练习题5418的异同点。

笔算减法的步骤:对齐相同数位,从个位开始减,不够减则向前一位借位,本位加10后再减。

跟踪练习和反馈:

练习题目:63859, 742567, 821734。

指名学生进行板书演示。

同学相互检查和纠错。

整体订正。

四、当堂检测(10分钟)

列竖式计算:

594129, 745679, 852265。

问题:

169比248少多少?

比537少69的数是多少?

完成教材第23页的练习题。

五、板书设计:

连续退位减法

例1 517—348 = 169(千米)

5 1 7

— 348

1 6 9


学前班数学教案 学前班数学教案9

在游戏活动中学习数字6,认识和理解其实际意义是幼儿早期数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以下活动,我们可以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其*作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首先,理解数字6的实际意义对幼儿来说是一个挑战。我们设计了一系列互动活动来帮助幼儿掌握这一概念。

活动准备

素材准备:

萝卜、青菜、蘑菇卡片各6张。

数字1到6的卡片。

图片和形状卡片,用于与萝卜形状相匹配。

具体活动材料:

萝卜图片数量为幼儿人数的三倍,上面贴有各种形状。

与萝卜上形状相同的额外形状卡片。

兔子拼图,数量为幼儿人数的一半,反面划分为6格,每格上标有1至6的数字,并已剪开。同样大小的底板图也划分成6格,每格上画有1至6的圆点。

活动详细安排

采摘蔬菜和数数:

律动活动:老师和幼儿扮演兔子,跟随音乐节奏进行“兔子跳舞”。

谈论喜好:讨论兔子喜欢吃什么,并将其与数字6联系起来。

过冬备粮:幼儿通过拔萝卜、采青菜和蘑菇的活动,学习数数和认识数字6。

数字认读:出示数字6的卡片,帮助幼儿认读数字6及其实际意义。

分割萝卜:

这个活动旨在帮助幼儿理解数字6的形成和数数。

通过展示萝卜上贴有的六个图形,例如先贴5个红*圆形,再贴1个绿*圆形,幼儿可以理解5个加1个等于6个,从而帮助他们将萝卜分成6份。

幼儿将参与找到相应的图形并贴到萝卜上的*作过程中。

拼装小兔子:

这个活动旨在复习数字1至6以及6以内的数数。

老师介绍底板拼图的玩法,让幼儿数出六块拼图并认识每一块背后1至6的数字。

幼儿将会参与将六块拼图贴到底板相应位置的*作。

教学反思与指导

通过这些精心设计的游戏活动,幼儿不仅可以轻松地学习到数字6及其实际应用,还能在玩乐中发展出*的*作和思维能力,为其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