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新课
首先,我们一同来阅读课文。
新课探究
一、分析阅读第三段:
本段中三个"下"字,各应怎样理解?
在第三段中,"下"的多义*展示了其丰富的用法。首先,它可以表示发布的动作,例如"下令";其次,它也可以表达位置的低下,比如"下等";最后,还可以指落下或打下,例如"拍一下"。此外,还有诸如"下车"、"攻下"等用法,丰富了汉字的表达方式。
本段中两个"上"的意思应怎样理解?
在文中,"上"同样有多种含义。例如,"受上赏"中的"上"表示高等或赞赏;而"上书"中的"上"则是呈上或奉上的意思。此外,还有表示位置、尊称以及天空等的用法,如"上面"、"皇上"、"天上"等。
"时时而间进"中"间"的意思是什么?它还有哪些用法?
"时时而间进"中的"间"可以理解为间或、断断续续地进展。此外,"间"还可以表示夹杂、参与、一会儿、时间等多种意思,丰富了语言的表达能力。
本段中包含一个成语,请找出来,然后用它造一个句子。
在第三段中,我们发现了成语"门庭若市"。这个成语形容进谏者众多,可以说:"当齐王纳谏时,朝廷的情况门庭若市,显示了他开明的治国策略。"
邹忌劝谏齐王成功了吗?
齐王是否发扬了邹忌的"自省"精神?他是怎样做的?
齐王确实发扬了邹忌的"自省"精神,他积极鼓励大臣和百姓进谏,并实行了开明的*。
诵读指导和板书:
诵读指导中强调了要适当拉长音调,使"善"字的诵读更能表达出齐威王的心悦诚服之情。板书则反映了课文中提到的大小事务、家国大事等关键内容。
二、阅读最后一段:
"皆朝于齐"的"朝"是什么意思?前文中的三个"朝"字又如何讲解?
"皆朝于齐"中的"朝"表示朝见、拜见的意思。而在前文中,"朝服衣冠"的"朝"指早上,"入朝见威王"的"朝"是指进入朝廷,而"能谤讥于市朝"的"朝"则是指朝廷。
齐威王纳谏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齐威王纳谏后取得了"战胜于朝廷"的效果。
最后一段小结:
最后一段描述了齐国因齐威王纳谏而兴盛,显示了邹忌讽谏的重要作用。
提问:
在这里,我们可以问几个问题:齐王如何纳谏?臣民又是如何进谏的?齐王纳谏后的结果如何?
① 齐王如何纳谏?
齐王下令按照三等悬赏的方式,奖励群臣和百姓进谏。这种宽松的提意见方式在封建社会中并不常见,显示了齐王的开明态度。
② 臣民如何进谏?
臣民进谏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最初,进谏者众多,场面繁华,如"门庭若市";随后,进谏者逐渐减少,但仍有间断*的谏言传达;最后,随着时间推移,虽有意见,却已无可进之处。这三个阶段生动地反映了齐国纳谏政策的成效。
③ 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
齐王的纳谏政策最终导致了燕、赵、韩、魏等国的朝贡,显示了他在朝廷中取得的*胜利。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2
教学目标:
通过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反复朗读并进行以读带译的训练,以增强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学习巧妙使用喻言和推理类比的委婉说理技巧。
通过学习古文,体会古人的智慧,激发对古文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言: 魏征在唐朝时曾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句话表明,身边的智者对于统治者的重要*。战国时期,齐威王身边就有这样一位智者,名叫邹忌,他的谏言成就了一段佳话,《战国策·齐策》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即为其代表。
二、初次感知: 集体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朗读技巧:眼到、口到、心到——字字响亮、畅通无阻、朗朗上口。
检查预习效果:
确认字音准确。
复述课文大意。
重新阅读,品味诗意。
通过不同的语调和情感朗读,深入体会人物之间的对话。
分析对话,体验情感:
问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妻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问妾:“吾孰与徐公美?”
妾答:“徐公何能及君也!”
问客:“我与徐公孰美?”
客答:“徐公不若君之美。”
角*朗读,进行翻译表演。
三、深度研读,体味精妙:
仔细阅读课文,整理思路。
邹忌面对不同人物的赞美,展现出何种明确的态度?
如何将家庭琐事与朝廷谏言相结合?
理解:委婉设喻的艺术。
从“三比”看邹忌的智慧和机智。
分析齐王如何接受谏言,以及臣民如何进谏。
齐王如何“纳谏”,臣民如何“进谏”?
讨论讽谏的结果。
邹忌的讽谏对朝廷有何成果?
主题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点明了文章的主题:讽谏与纳谏。
四、深入讨论,品味智慧:
讨论邹忌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
“三问”:发现问题,注重细节。
“三思”:深入思考,进行自我反省。
“三比”:委婉解决问题,使用设喻。
学习如何进行谏言。
拓展视野:
探讨邹忌鼓琴取相的故事。
学习古文的价值:
引用余光中的话,现代人的技术可能更先进,但智慧并非如此。
五、延伸学习,拓展视野:
阅读“一鸣惊人”的故事,如淳于髡如何谏齐威王?
职场调查。
六、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 在课堂结束前进行简短小结,并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读一读东方朔谏汉武帝的故事,并比较不同时期谏言的语言艺术。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3
教学目的
认识齐威王纳谏除蔽的积极意义;
了解讽谏(讽喻)的方法;
学习对话技巧和详略安排;
掌握文学常识和文言知识。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型设计自学辅导法。
教学过程
一、自学定向
在历史上,提出对领导意见往往是冒着巨大风险的。然而,齐国谋臣邹忌却凭借敢言直谏,多次赢得齐威王的赏识,其故事至今被传颂。邹忌在一次威王*琴时,巧妙地以琴音来讽刺*和治理之道,最终受到威王器重,被任为相。今天我们将讨论的是邹忌另一个讽谏故事的内容。(板书课题)
二、自读查疑
使用工具书默读课文,理解文章意义;
齐读课文,复述大意,概括文章思想;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三、讨论释疑
齐读段一:讽喻的比美离题是否有效?具有何种作用? 在《古文观止》中,有这样的评语:“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勘察,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诌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评价极为高。
齐读段二:私事与国事的相通*?如何以讽喻进行讽谏?
齐读段三、四:从哪里可以看出威王确实受了蒙蔽?讽谏是否在比美中偶有所悟而为之?如何解读?
四、延伸迁移
齐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教案点评
本文是一篇课内自读的文章,语言较为浅显,适合学生自行阅读和讨论,通过多次朗读来理解文章设喻的说理方法。在教学中,重点可以放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和说理方法上,同时解释重要字句的意义和用法。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4
从课堂内外延伸:深度解读《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 打破文本局限,探究历史背景
理解一篇古代散文,必须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中进行考察。《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故事发生在战国时代齐威王时期。这是一个诸侯争霸,战火纷飞的乱世。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各国国君都迫切希望能够增强国力,战胜对手。
齐威王初期,国家*较为昏暗,各诸侯国都轻视齐国。在这种情况下,齐威王急需改变现状,重振齐国雄风。邹忌的讽谏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他希望通过委婉的方式,让齐威王意识到广开言路、任用贤才的重要*。
二、 深入人物内心,体会语言艺术
1. 邹忌:高超的讽谏技巧
邹忌并没有直接向齐王进谏,而是采用了一种迂回委婉的方式,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以自身为例,逐步引导齐王进行思考。这种“现身说法”的方式更容易被接受,避免了直接批评可能带来的尴尬和抵触情绪。
2. 齐威王:从“受蔽”到“纳谏”
齐威王最初被妻、妾、客的阿谀奉承所蒙蔽,但他并非昏庸无能之辈。在听到邹忌的讽谏后,他能够深刻反省自身,并迅速采取措施,鼓励群臣进谏,最终实现了“战胜于朝廷”的目标。这体现了他作为一个君主的胸襟和远见。
三、 古为今用,探讨现实意义
1. 领导者:如何广开言路,兼听则明?
2. 个人:如何正确进谏,使良*不苦口?
邹忌的讽谏方式也值得我们学习。在生活中,我们也要讲究说话的技巧,选择合适的方式方法,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尤其是在提出批评意见的时候,更要注重方式方法,避免过于直接,伤害到对方的面子。
四、 拓展学习思路,提升文学鉴赏力
1. 比较阅读,体会不同文体风格
可以将本文与其他描写君主纳谏的古代散文进行比较阅读,例如《触龙说赵太后》、《廉颇蔺相如列传》等,体会不同文体、不同作者在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差异。
2. 关注细节,品味语言魅力
《邹忌讽齐王纳谏》语言简洁流畅,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例如,文章开头以“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一句描写邹忌的外貌,为下文他与徐公进行比较做了铺垫。
五、 学以致用,将文章融入生活
学习古代散文,最终的目的是要将其融入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去。我们可以尝试运用文中的道理和方法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例如,在与人沟通时,可以尝试运用邹忌的讽谏技巧,以更委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总而言之,《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古代散文。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可以领略到古代先贤的智慧和风采,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有益的养分,指导我们更好地生活。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5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话题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过因好心办坏事、弄巧成拙、适得其反的经历?能否简单分享一下呢? 在交流中,我们常面临如何既能传达建议又让对方接受的挑战。古人曾说,“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今天我们来看看齐国谋臣邹忌的故事,从中汲取启示。
二、初次阅读和理解
全体同学,请通读课文。
请用简单的话概括一下这个故事讲了什么?(自由回答)
邹忌在生活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他是如何处理的?(自由讨论)
三、深入分析角*对话
分角*阅读第一自然段(读对话部分)
妻、妾、客的回答有何异同?他们的出发点分别是什么?(小组讨论)
四、探讨邹忌的思考
在获得赞誉后,邹忌为什么没有沉溺其中?他在思考什么更广泛、更深刻的问题?(小组讨论)
五、分析邹忌如何谏言齐威王
分角*阅读第二自然段(读懂国君为民之心部分)
邹忌是如何向齐威王提出建议的?请用语言描述并简要概括。(讨论)
六、理解国君的*心思
分角*阅读第三自然段(读懂国君理政之心部分)
邹忌的谏言对国君产生了什么效果?如何体现这一点?(讨论)
这样,通过逐步深入的阅读和分析,同学们能更好地理解并吸取邹忌的经验和智慧,从而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更有效地传达自己的建议并获得他人的接受。
《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案6
一、教学目标
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欣赏邹忌的辩论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功效。
领悟以具体事例表达普遍道理的劝说方式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
二、教学重难点
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正确运用。
了解并理解邹忌通过讽喻方式进行劝说的技巧及其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检查预习:确保学生对预习内容有所了解。
分角*朗读:通过角*分配,增强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例如:
朝服衣冠:穿着正式的礼服。
闻寡人之耳者:让寡人听到的人。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宫廷中所有人都偏袒国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以讽刺的方式劝说齐王接受忠告。
王之蔽甚矣:国王的错误非常深重。
翻译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句式和表达方式。
(四)参照课下注释,通译课文
学生合作讨论后,对照注释进行整体翻译,以确保他们能够理解整段文字的含义和蕴涵。
(五)课堂练习
辨析下列每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的差异。
例如: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b、孰视之
a、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翻译下列句子,加强学生对语法和词义的理解能力。
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邹忌和齐王如何以其智慧和胸怀相互影响,从而促成齐国*的清明和力量的提升。他们的故事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我们学习智慧和有效沟通方式的重要范例。
(七)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的相关段落。
掌握重点的注释和翻译内容,准备下堂课的深入讨论。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设计7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积累文言词语。
引导学生辨析文中出现的常用词语。
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及其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魏征曾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史上,君主的辉煌成就往往需要身边有贤明之臣,敢于直言进谏。然而,进谏之言能否奏效,则需视君臣双方是否贤明,并注意进谏的技艺,使之既“良*爽口”,又“利于病”。战国时期,齐威王得幸有一位如此贤明之臣──邹忌。
二、检查预习
正音。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正音:(幻灯片) 昳(yì)朝服(zhāo)衣冠(guān)孰(shú)弗如(fú)间进(jiàn)期年(jī)
三、学生朗读全文,并纠正断句错误,例如“今齐地方千里”。
四、重点词语释义(幻灯片) 修八尺有余 熟视之 旦日 明日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入朝见威王 臣诚知不如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 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闻 寡人之耳者
五、完成课后练习二,进行常用文言词语的辨析:“质”、“及”、“甚”、“少”、“异”、“为”。
六、再读全文。
七、品味赏析 学习文言文不仅限于字、词、句的理解,还需品味语言的情感、韵味,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行文技巧,领悟所含哲理。 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品味邹忌的讽谏艺术:
邹忌如何将家庭琐事与国家政事联系起来的?
妻、妾、客如何回答邹忌?他们的回答有何不同?为什么?
面对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邹忌如何对齐王进行讽谏?
讽谏的结果如何?
八、再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分发臧克家的《纳谏与止谤》读后感,学生快速阅读后讨论:如果今天的领导和群众都能像邹忌一样委婉讽谏、接受批评,你认为社会会进步还是倒退?
学生思考,文中采用了哪些排比手法?这些手法如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九、奇异的“三”构 本文采用了连续的三层排比结构,如妻、妾、客;私我、畏我、有求于我;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百姓等。通过这种排比手法,增强了文章的层次感和表现力。
十、发放课后练习。
高中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案8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3、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和多种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认识纳谏除弊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唐朝名臣魏征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邹忌是齐国的谋臣,以敢于进谏和善于辩论著称。据史载,有一次邹忌听齐威王*琴,他借谈琴来说明治国安民的道理:*琴要音调谐和才算善于*琴;治国也和*琴一样,能安抚百姓才算是善于治国。威王听后,大为赞赏,于是封他为齐相。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
《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书中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说服力和鼓动*。
三、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
一读:疏通文意,了解大意。教师补充注释:
1、邹忌修八尺有余
句中的“尺”为齐尺,相当于19.7厘米。“八尺有余”,若按八尺半计算,邹忌身高166.5厘米,约合五市尺。
2、“窥镜”的“窥”,本义是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又引申为观察、侦察。“窥”,必然是仔细的。“窥镜”,不是一般的“对着镜子看”或“照镜子”,而是对镜端相的意思。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孰与”:与……比,谁……。“美”:漂亮,形容词。但“吾妻之美我者”的“美”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为“以……为美”。
4、“孰”:古为“熟”的本字。本文的“孰视之”的“孰”,即用其本义的引申义,是“精审”,“孰视”是“定睛细看”。
5、“旦日”:课本注释为“明天”,不妥。据《辞源》“旦日”条,“一天明时,即平旦。”课文中的“旦日”是紧承上文“朝”而言的,只能解释为“白天”,或“天明后”,而不能释为“明天”。
6、齐地方千里:“方”,古代称面积的用语,“方千里”就是“纵横各千里”。据考证,齐国当时的面积为116500平方公里,约占现在山东省面积(150000平方公里)的五分之四。
7、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刺”:指责。能当面指责寡人的过错的,给予上等奖赏。
8、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几个月以后,隔一段时间偶有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再提,也没有可提的了。
“虽”:即使。“言”:说,批评,建议。“进”:进谏。“者”:相当于“……的”。
二读:划分段落,归纳段意,理清思路。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结:
第一段: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提出问题)
第二段:邹忌以自己受蔽的事讽喻齐主。(分析问题)
第三段:齐王纳谏除弊,内政修明。
第四段:燕、赵、韩、魏都来朝见齐王。(解决问题)
三、布置作业。
有哪些疑难问题(包括内容和写作技巧方面)?准备下一堂讨论。
教后记:
第二课时
一、讨论问题(最好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来讨论)。
1、为什么说邹忌进谏的方法很巧妙?邹忌为什么不“直谏”而要“讽喻”?
2、本文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而作者却用占全文二分之一的篇幅去写邹忌和徐公比美,这是不是详略不当?
3、本文的人物对话有何不同?
二、课堂自测(20分钟)。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身长)②形貌?i丽(光艳)
③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④臣之妻私臣(偏爱)
⑤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⑥王之蔽甚矣(受蒙蔽)
⑦时时而间进(间或)
2、辨析加点词的意义和词*。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谁,代词)
孰视之(仔细地,副词)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周详地,副词)
3、“于”作介词用,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解释:A.到B.向C.对D.比E.跟F.在。
给下面加点的“于”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客之美我者,有求于(C)我也。
②……皆以美于(D)徐公
③皆朝于(A)齐
④此所谓战胜于(F)朝廷
⑤曹*比于(E)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4、“于”和“是”连用,有:A.于是B.在这事上。给下面的加点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于是(A)入朝见威王。
②吾父死于是(B)。
5、比较下面两个疑问句的意思是不是相同?哪一个句子与现代汉语的词序相同?
①吾孰与徐公美?②吾与徐公孰美?
这两个句子都有表比较的疑问代词“孰”(谁、哪个、什么),都有连接相比较事物的连词“与”,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同。第②句符合现代汉语的词序。
6、对话的个*化是本文的写作特点之一。在回答邹忌提出的“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时,妻、妾、客人的回答有何不同?试结合他们的不同身份扼要回答。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邹忌讽齐王纳谏》9
导语: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流程,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和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下面就由小编为为大家带来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邹忌讽齐王纳谏》,欢迎各位参考借鉴!
教学目的
1.认识齐威王纳谏除蔽的积极意义;
2.了解讽谏(讽喻)的方法;
3.学习对话技巧和详略安排;
4.掌握文学常识和文言知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型设计
自学辅导法
教学过程
自学定向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给领导提意见,古往今来,都要冒很大的风险。历史上偏偏就有人不但屡次给领导提了意见,而且屡次被领导赏识,建议得以实施,又产生了奇效,其人其事也在历史上传为美谈。邹忌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是战国时齐国的谋臣,曾万事恒公、威王、宣王三朝,多谋善谏。一次,威王*琴,邹忌进门就说琴*得好。威王认为他未仔细听,是在说谎。邹忌说,琴声宽和像君主,清廉像章宰辅,舒缓像政令,谐调畅适像四时。威王听了,知道他在说治理国家的道理,极为赞赏,就拜他为相。课文所讲的是在这之后的另一个故事。(板书课题)
自读查疑
1.运用工具书,默读课文,疏通文意;
2.齐读课文,然后复述大意,概括文章思想;
3.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三、讨论释疑:
1.齐读段一:"比美"离题否?有何作用?
《古文观止》有评语:"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勘察,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诌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评得好。
2.段一中的"三问三答"写法上有何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现了人物间的什么关系)?
提示:内容都是说邹忌的美,语言只有一两个字变化,却反映了对话人物间的关系亲疏远近的不同。
(板书:妻→私:偏爱赞扬
妾→畏:卑微喂怯
客→有求:逢迎敷衍)
3、(齐读段二)私事、国事有何相通?何以能以喻讽谏?
4.(齐读段三、四)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威王确实受了蒙蔽?(讽谏是在比美中偶有所悟而为之的吗?何以见得?)
延伸迁移
(齐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王之蔽甚矣"一句,为何点到了却不深说?提示:善揣摩国君的心理。对于聪明有为的国君,不要说多余的话。
2.一"善"、一"朝",省略了哪些内容?提示:哪些意见,如何来朝。
3.这个故事于今有何积极意义?提示:自知之明、直言劝谏、发扬*、倾听民声等等。
4.如何看待《战国策》?
提示:由于《占国策》主要是记载战国时代策士们的言行的,某些地方便夸大了策士的作用。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邹忌讽齐王纳谏》]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