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我怀着学习的心态来到了xx县第六实验小学,参加xx市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的主题是“生本课堂”的实践与探索,我也有幸观摩了两节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一节是五年级的数学课,另一节则是六年级的数学课。
“生本课堂”,顾名思义,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在这两节课上,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一点。课堂的主角不再是老师,而是学生。老师退居幕后,成为了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而学生则站在舞台*,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这两节课的教学流程大体相似,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首先,老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68人不等,并选出小组长,明确组长和组员的职责,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领导能力。其次,在课程开始前,老师会与学生共同制定小组评价标准,并在课堂中根据标准对每个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加分,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和竞争意识。最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都会选出一到两个小组作为引导小组,由组长主持,组员汇报学习成果,其他小组则进行质疑和讨论,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
两节课都很好地体现了“生本课堂”的理念,其中第一节课的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学生参与度更高,第二节课则稍显平淡,老师的讲解和指导稍微多了一些。当然,两节课都成功地完成了教学目标,体现了“生本课堂”的优势和魅力。
然而,在肯定“生本课堂”的优势的同时,我也观察到了一些值得探讨的地方。比如,两节课都存在一些“作秀”的成分。在听课过程中,我注意到一些学生回答问题时,语言过于流利,不太像日常口语表达,更像是提前背诵好的,这让我对课堂的真实*产生了一丝怀疑。
另外,课后我去班级参观班级文化建设,发现每个班级的布置都很精美,充满了童趣和活力。但是,在一个班级的讲台上,我发现了一根塑料水管,而在另一个班级,我竟然发现了兩根。看样子,这些水管应该是被当作教鞭使用的。我不禁感到疑惑,如果日常课堂的氛围真的像展示的课堂那样轻松活跃,师生关系真的那样融洽,那么,老师还需要用教杆来维持课堂秩序吗?
“生本课堂”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无疑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避免形式主义,要真正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充满活力和创造力。
小学数学教师心得体会2
2010年4月16日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那天,我有幸观摩了县里小学数学观摩课。通过听课,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现将我的一点体会写出,与大家共享。
感受一:上课的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习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是教学的引路人,只有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用数学思想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最后才能得出认知的理念。
感受二:在这些优质课中,教师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每一节课中,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执教者的语言精练、丰富,对学生鼓励*的语言非常值得我学习。这些优质课授课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感受三:每节课都展示了《新课标》的新理念.。通过一天的听课学习使我对《新课标》有了更新的认识,即教师重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注意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呈现方式丰富多彩,重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人地位,注意提供学生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重视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注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本文由一起去留学编辑整理,转载自一起去留学/转载请保留出处。
总之,数学教学中,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教学可采用“讨论式”、“合作式”等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在课后,城西小学的程主任又做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的专题报告,对我来说更是感受颇深。正如程主任所说的:“质量和效率是筑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命线。具有有效*的课堂,一定是讲求高质量和教与学的过程。”
程主任首先对小学数学课堂进行了现状分析。她指出我们的小圆满完成数学课堂教学有以下几种现状:
1、三维目标割裂化;2、教学内容和泛化;3、教学活动的外化;4、教学效率的低下化;5、教学方式的形式化;6、教学本质的淡化。
她还指出我们的学小数学教学中存有以下几个现象:1、情境过滥;2、预设过渡;3、形式化活动;4、被动式的讨论;5、机械式的探究;6、生成过多。
其实正如程主任所说的那样,我们的教学存在着这么多的不足,特别是我们农村的小学中这样的现象更是很严重。反思一下我在过去的教学中,这样的问题几乎每节课中都存在,尤其是在有听课的时候表现的更多,虽然在教学中也有对新的教学理念有所渗透,可是做得却十分的不够。
最后程主任又对怎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分别就教学途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等方面做出了明确指导。具体讲解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直面学生的数学现实——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也就是要在课前做好:读懂教材;读懂学生。
二、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好的教学情境应当是:教学情境符合学生生活经验;找准笨拙知识的切入点;要简练;要在愉快的心情中去探究;问题情境创设要有儿童化。
程主任说,创设情境的方法有:直观演示,创设形象情境;主动讲述,创设想象情境;设疑看智,创设探究情境;课堂气氛,创设合作交流情境。
三、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亲历数学化的过程。探究式教学方式是指在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在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自主寻找作案、意义、信息和理解的学习活动。在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去做,要让学生主动去做。掌握一定的合作技巧,如培养学生会听;锻炼学生会说;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捕捉巧用教学资源。
总之,在这次的听课和学习中,使我解开了许多教学中的困惑,也使我在教学中又有了不少的认识,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的小学教师来说是最好的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机会,通过这次的学习一定会使我的课堂教学有更大的进步。
小学数学教研心得体会3
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只是一个技术人员,或者说是一个工匠,仅是用他人设计好的方案去达到他人设计好的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更多地是一个被动的执行者,而很少成为主动的设计者和实践者,更难成为自觉的教学问题的研究者。在课程改革中,在新旧理念的不断碰撞中,我们小学数学教师走上了一条“问题设计行动反思”的旅程。一个个的问题和需求,激发教师“我要学,我要改,我要做”的参与意识。书写教学随记,教学案例两方面有力地促进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反思。教师课后都能做到三个自评:教案自评,课堂教学情景自评,学生活动设计自评,根据三项自评情况书写教学随记,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采取补救措施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撰写教学案例的过程中,教师自觉地进行新理念的学习,不仅理论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课堂教学中的理*思考逐渐增多,并能创造*地使用教材,真正体现用教科书教学生,而不是教教科书的理念。新课程的实验促进了教师的成长,为教师个*化教学提供发展的空间,提高了教师的素质,使我们从普通的教书匠成为研究者,设计者。所以,数学教学应当:
创设良好教学氛围。良好的教学氛围对促进学生学习乃至知、情、意、行的全面协调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创设平等和谐、合作交流,求知进取三种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学中教师首先做到的是:必须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心理感受,肯定他们的一切努力,保护和激励他们所有的尝试和创造欲望。尤其是对待学困生,教师不仅要付出爱心和关心,更多的是耐心,细心,为每个学生提供良好教学的机会和保证。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教学形式,学生间互相激励,互相促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悦感,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和有效*。并善于采用竞争策略,营造一种催人奋进的情景,如设计“插红旗、上光荣榜、建立智慧星簿”等形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探索,去创造。
创设问题情境。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和客观事实出发,以图画情景展现,使学生亲自体验数学就在生活当中,给学生提供充分动手*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研究充满数学的实践问题。教学中,教师创造*地使用教材,创设充满趣味的问题情景,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问题情境,力求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和数学的魅力。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教学目标之一。新教材中编入了许多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素材。在“数与代数”、“空间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各个领域里所设计的情景,都是经常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让学生在自己身上、教室里、家里、校园里、大街上寻找所学的数学。
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获得成功体验。“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
小学数学继续教育学习心得体会4
我通过参加小学数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使我的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非浅。我仔细聆听了专家的讲座,进入*发贴、跟贴,写学习日志,精心编写教学设计与反思,用心地完成作业,使我学到了当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以后的工作积蓄了力量、理清了思路,更加明确了目标。
一、在学习中我感悟到有效教学与数形结合思想的辩证关系,有数学思想的教学才有效。有效教学是方法,知识是载体,数学思想的建立是根本目的。我们教师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教学设施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这就是有效教学。简言之,就是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效教学通过“分析、处理、探索、解决”等数学手段和工具,以学科知识的理解、掌握为载体,通过引导、扶持、点拨,实现知识、空间观念、数学思想的建构。
因此任何教学方法都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各种教学方法无不体现着一定的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数学方法、解题技巧、解题过程是教育教学的四个重要方面。无论是数学概念的建立、数学规律的发现,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乃至整个“数学大厦”的构建,其核心在于数学思想的培养和建立。所以,我们数学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数学思想的教学。
二、我了解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良好的数学知识结构是培养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数学作为一种演绎系统,它的重要特点是,除了它的基本概念以外,其余一切概念都是通过定义引入的。”其次知道了逻辑推理在教与学过程中的应用,即新旧知识的三种联系与三类推理相呼应,不是一种巧合,是知识结构本身科学的逻辑结构使然。正确地运用逻辑推理的原则可以将学生的认识结构分化的程度提高,教师会不断注意新知识的稳定*、清晰*,新知识的固定点、生长点。通过学习,我知道了今后如何在数学课堂中进行教学时,如何通过合情推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造想象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三、我了解了在小学阶段注意渗透函数思想和模型思想的重要*。小学生学的数学很初等,很简单。但里面却蕴含着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最重要的就是函数思想和模型。在小学阶段不用教给学生函数和模型的概念,但必须在教学中渗透函数思想和模型思想,这对提高学生的素质非常重要。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模型无处不在。计算公式是模型、模式与函数是模型、搭配、运算律、数学公式、“份总”关系、统筹问题、鸡兔同笼问题、植树问题、商不变的*质、工程问题、行程问题(行走中的数学、相遇问题)、烙饼问题、田忌赛马等等都是模型,模型无处不在。
总之,做为一名教师,通过继续教育的培训,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掌握了新形势下的先进教育理念,进一步掌握了提高课堂教育
教学质量的先进策略和方法,并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地落实,逐步地提高了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积极地按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所教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牢牢打好各方面的基础。
小学数学继续教育学习心得体会[篇2]
今年又一次小学数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幸运的我参加了。在此次的培训中,我学到了当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培训课程内容实在,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培训内容对我们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特别有针对*,各位专家的讲解使我对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又有了新的感悟和提高,我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上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通过这次培训,收获的确不小,同时也给自己的教学带来很多新思考。
1、数学课程在教学方式上,强调教师要通过情境等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
活动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想法,有针对*地进行提导,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得出有关结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教学,鼓励算法多样化,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创造*地使用教材,以此实现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转变,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2、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主体化。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呢?主要是学生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自己能学懂的,教师不教,学生自己能提出的,教师不代劳。教师在课堂中要抓准机会,创设条件,让学生深入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在玩、说、练、议中学习数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例如:教学二年级上册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中4227时,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说算式,再经过交流合作结合一系列玩、说、练等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深入探究,这样不仅学生轻易掌握了所学内容,还启动了其思维。学生学习热情高涨,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真正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小学数学继续教育学习心得体会》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小学数学教师体验的教学心得体会5
体验了一个学期的数学教学,我颇有感触。在新课程的标准下,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学生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是学生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没有主体的体验。然而在新课程中,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学生学习数学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的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第一、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实践*,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如学完了“圆的面积”,出示:一个圆,从圆心沿半径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大6厘米,求圆的面积(下图)。乍一看,似乎无从下手,但学生经过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长方形的周长不就比圆周长多出两条宽,也就是两条半径,一条半径的长度是3厘米,问题迎刃而解。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第二、实践*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作,在*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
再如“将正方体钢胚锻造成长方体”,为了让学生理解变与不变的关系,让他们每人捏一个正方体橡皮泥,再捏成长方体,体会其体积保持不变的道理。在学习圆柱与圆锥后,学生即使理解了其关系,但遇到圆柱、圆锥体积相等,圆柱高5厘米,圆锥高几厘米之类的习题仍有难度,如果让学生用橡皮泥玩一玩,或许学生就不会再混淆,而能清晰地把握,学会逻辑地思考。
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第三、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这里的“说数学”指数学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第四、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小学数学教育故事的心得体会6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要让学生学好数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小学生的主要思维形式是直观形象思维,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对学生加以约束,限制学生"动"。这样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像是被捆住了手脚,一堂课下来又苦又累,会逐渐产生怨学情绪。如果能够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小培养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将使学生受益非浅。在此我就如何激发学生数学兴趣谈谈浅见。
一、尽量用形象生动的数学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的教学内容较抽象、枯燥、无味,它没有形象生动的语言及生动的故事情节,不易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尽量用形象生动的数学语言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学生认数和记数时,采用具体形象的事物和一些有趣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为了让学生记住数字1—9的字形,让学生背诵顺口溜:"1象粉笔,2象鸭子,3象耳朵,4象小旗,5象钩子,6象口哨,7象银锄,8象葫芦,9象蝌蚪。"以此来帮助学生形象记住字形。通过这样的教学,赋予数学内容以一定的感*彩,将数学的知识渗透到童话的故事中去,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采用直观教学,利用直观教具、*作学具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直观教学"看得见,摸得着,能直接说明问题,能帮助理解问题,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小学生的思维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形象思维占主体的思维,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可是他们好动、好奇心强,对新奇动人的事物比较敏感。为了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与形象*的矛盾,应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直观教具、*作学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应用题"时,让学生先摆10个三角形,然后在下面摆6个圆形,并向学生说明摆的时候要从左边起,把圆形和三角形一个对着一个地摆。教师问:"哪一行摆得多?看看第一行里的三角形哪一部分和圆同样多?请你们用手指画一画,同桌互相检查一下,看看画得对不对?再画出三角形比圆多的部分。"接着问:"同样多的有几个?三角形比圆多几个?"再启发学生想,三角形比圆多,三角形可以看成是哪部分组成的?多的部分是几个三角形?从而使学生直观地看出三角形多,圆少,三角形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圆同样多的部分,一部分是比圆多的部分,从而体会到多的数能分成两部分,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三、让学生亲自*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让学生在认识过程中感受自己的智力,体会到创造的愉快,才能激发学生高昂持久的兴趣。常言说实践出真知。学生通过演示学具,可以理解一些难以讲解的概念。在课堂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作,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了活动,经历了建构知识的过程,能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获得的知识较深刻;同时学生在实践*作中学习,兴趣浓厚。要尽可能多的提供机会让学生动手*作,使学生在动手*作的活动中发展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设计两次*作活动。第一次,给每组学生提供6个长方形硬纸板,让每一组学生糊一个长方体纸盒。学生在挑选纸板糊纸盒的时候,就会体验到只有相对的两个长方体硬纸板大小相等、形状相同,才能糊成长方体纸盒,从而对长方体面的特征产生感*认识。第二次,让学生利用细木条和橡皮泥,做一个长方体框架,让学生在插框架的过程中,体验到只有把12根木条分成3组,在相同方向上有4根长短相等的木条才能插成长方体框架。从而对长方体棱的特征产生了感*认识。再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教师的提炼,学生对长方体的特征就有了深刻的认识。学生在*作活动中,手脑达到有机的结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增强学习兴趣
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学习时明显受心理因数支配,容易产生"喜新厌旧"的情绪。只有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把学科特点、年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学生才愿意学,主动学。可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不会产生厌烦感,给学生以新异感,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并保证数学教学的顺利进行。
小学教学数学心得体会7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应该从发现问题开始。但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是:学生不会问问题,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根本不能问出有价值的问题来。基于这一认识,有些老师就不再让学生提问题,而仍然“手牵手”的领着学生思考,学生根本就没有机会提出问题。因为在教学双边影响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教师。
这种认识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总习惯于找客观原因,而忽视了主观原因的分析。学生不能问有价值的问题,这正是需要我们进一步培养和提高的,也是我们教学任务之一。学生的提问真的都没有价值吗?关键是我们教师能不能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帮助学生理出问题思路。
大港九小郭x老师执教一年级“8、7、6加几”。郭老师是一名工作一年多的青年教师,而学生也是不到一学期的一年级新生,但在这节课上,我看到了学生的问题意识的闪光,看到了教师捕捉学生问题的智慧,看到了有价值的问题。教学片段如下:
情境图:8名小朋友到公园游玩,需要买8张票,又来了5名小朋友,一共需要买几张票?教师引领学生观察主题图,列出算式8+5=。
师:你们能用摆小棒的方式算一算需要买多少张票吗?
生:能。
师:那同学们轻轻地从文具盒中把小棒请出来吧,自己试着摆一摆。
生**作。
师指名汇报。
生1:(边摆边汇报)因为8加2等于10,所以把5分成2和3,把2给8之后就凑成10了,10再加3就等于13。
师:听明白的同学举手。
部分学生举手。
师:有问题要问的同学举手。
又有部分学生举手,师指名提问。
生:为什么不摆一根小棒呢?
生1:因为去凑10。
师引导:你听明白了吗?这里不是9根,所以要用两根去和8凑成10。
生:为什么不加5呢?
师:听明白他的问题了吗?
生1:8加5就不能很快算出得数了。
师引导学生梳理此问题。
师:你能再说一下你的问题吗?
这名学生再次表达自己的意思:为什么不加5呢?
师:我想你的意思是用8加2凑成10,再用10去加3,而为什么不去加原来的5,是吧?谁来解释一下。
……
学生的两个问题都问到了知识的核心部分,但表达不是很清楚,教师没有错过机会,而是帮助学生慢慢的梳理问题的实质。在老师的进一步引导和梳理下,问题逐步呈现出来,“为什么要分成2和几”“凑10后为什么不去加原来的数”,这两个问题都是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受思维定势影响而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而又是我们备课时不容易涉及到,因为我们一般都是从知识的层面理解并设计教学的。应该说在这节课中学生非常主动的参与,积极思考,教学效果很好。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应该明白,学生问问题的能力不是与生具有的,尤其是问与学习相关的、有价值问题的能力是欠缺的,因此,需要教师应及时捕捉学生的思维闪光点,帮助学生理清问题思路,并及时对学生的问题视角进行评价,帮相互学生逐步学会问问题,逐步能问出有价值的问题。
小学数学教书心得体会8
今天,有幸到中牟县青年路小学,做招聘优秀在职教师的评委。走进校园,花儿芬芳,绿意浓浓。教育无小事,无处不教育,在并不大的校园里体现的淋漓尽致,让每一位踏进校园的人禁不住修正自己。我非常自然的想到:参加这次招聘的在职教师,应该非常优秀吧!但是,等到了面试的现场,聆听各位老师的空讲课,才发现并非如此。
为保证竞争的公平、公正,我们五位小学数学的评委现场确定了讲课内容,是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分数除以整数》,十六位选手都是这个课题。在没有面试之前,我们五人一致认为选取的教材不难。听完了十六位选手的空讲课,却一致感觉优秀的教师也就两三位。那么,问题主要出在哪里呢?我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发现表现不出众的教师,很大程度上是输在了对教材的解读上。教材解读不到位,教学理念就难免陈旧,教学过程的设计就欠火候,教学效果也就打折扣。
解读教材是备课的基础,是教师最基本的基本功。身为在职教师,为什么会输在解读教材上呢?我分析,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一是不知道该如何解读教材。在我的身边,有这样的数学老师:上课前很认真的研究教材,上课时很凌乱的开展教学。究其原因,问题就出在不会解读教材上。这种貌似解读教材实则不得要领的老师,不在少数。这些老师的常态课,很多经不起推敲。
二是没有养成解读教材的习惯。很多老师上课,常是参考现成的教案,而非自己亲力亲为的设计。这种情况下,教学的展开多是沿着别人的思路行走。而一旦面对不得不独自设计教学时,手头仅有教材而不知所措,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针对以上的两点原因,首要击破的是不会解读教材的问题。该怎样解读教材呢?
首先,要弄清教材讲了什么,对教材进行初步解读。
以小学数学人教实验版的《分数除以整数》为例,例题是这样的:把一张纸的4/5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如果把这张纸的4/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关于第一个问题,教材主要通过数形结合思想,呈现分数除以整数的两种算理和算法。第一种算法的算理是:把4个1/5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1/5,也就是2/5。第二种算法的算理是:把一张纸的4/5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也就是把这张纸的4/5看做一个整体(单位“1”),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1/2。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求4/5的1/2是多少用乘法。这样,就将分数除以整数转化为分数乘整数的倒数。
关于第二个问题,教材仍然采用数形结合思想,呈现算理和算法。
然后,教材提示学生,通过以上的计算,能发现什么规律。
这样的解读,基本上是眼睛能看到的,思考的成分不多。
第二,要弄清教材为什么这样设计,对教材进行深层思考。
还以《分数除以整数》为例。教材通过数学结合思想的运用,展开对分数除以整数的算理算法的探究,主要是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关分数知识的学习,在小学阶段是非常抽象的。而对于小学生来讲,任何一个概念的建立、算法的形成,都需要大量的感*材料作支撑。因此,教材就设计了把长方形纸折一折、分一分、画一画的活动,帮助学生积累直观的数学活动经验,降低思考的难度。
而之所以设计第二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解决第一个问题的第一种计算方法有其局限*:当被除数的分子不是整数除数的倍数时,行不通。从而,从两种方法的比较中优化算法,发现规律,概括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这样的解读,就增加了思考的成分,让对教材的解读逐步深入。
第三,要重视练习题的解读,对教材进行全面解读。
练习是例题的强化、补充和延伸,因此,在解读例题的基础上,也要重视练习的解读。仍然以《分数除以整数》为例,书上的练习题重点安排了分数乘法与除法的逆运算,主要是根据一个乘法算式,写出两个除法算式;根据乘法算式写出除法算式的结果,根据除法算式写出乘法算式的结果。这样的练习设计,是要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适当的渗透分数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例如,可以通过验算分数除以整数的商,去观察、发现和总结。
这样的解读,建立在深入思考与全面思考的基础上,有利于兼顾教学的深度与广度。
第四,要重视*解读和同伴互助相结合。
以*解读为基础,以同伴互助做辅助,会大大提升教师解读教材的能力。这里所谓的*解读,首先是对教材纯文本的解读,不参考其他资料。对教材深思熟虑之后,再加入一些参考资料,去验证自己的思考。在*解读教材时,教师要有问题意识,要多问为什么。自己难以把握时,虚心请教同伴,帮助自己真正吃透教材。
第五,解读教材时要保持质疑的精神,在辩证中优化。
教材是上课的重要素材,但并不意味绝对完美。以现行的人教试验版教材为例,就有不少地方编排的不合适,这就需要教师有辩证的眼光和勇于质疑的大脑,在解读中进行必要的优化,从而为创造*的使用教材打基础。
通过以上方法的解读,应该能让教师站在知识体系的高度思考新知的探究,帮助教师较为准确的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更加尊重和找到学生的认知起点,确立合适的教学目标。这样,再去设计教法和学法,就会有针对*,并能促使教师的教真正为学生的学而服务。
至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当教师愿意沉下心来教材解读,当教师掌握了解读教材的方法,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解读教材的良好习惯,也就会水到渠成的解决教师解读教材能力不足的问题了。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心得体会9
新一轮的课改浪潮已席卷而来,我作为一名普通小学数学教师,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也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下面我将这几年对教材的认识和教学心得,做以下几方面概括。
首先是培训心得。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的核心,在新的形势理念指导下,引发了对课程目标、教材编写、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以及教育评价等多方位的改革。
1、重心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接受的过程,更主要是课程创造与开发的过程。在传统的教学中,课程与教学是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新课中,课程与教学是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融合的关系。在传统教学中是以教为核心,学生围绕教师转,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而新课程则强*与学的关系应转化,要求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要诚心诚意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2、重心更新新的教学目标。
在传统教学中,是强调学生的基础知识是否扎实、基本技能是否熟练、解决书本中的问题是否强为教学目标。而新课程中,数学课程的目标不只是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技能。它包括在启迪思维、解决问题、情感态度,更多体现学生的价值观。教学目标的核心是促进学生全面*地发展。
3、重新领会新旧教材的编写。
旧教材围绕例题、习题转。课程内容突出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在结构上,课程类型单一,各具体科目比重失衡。而新课程在教材编写上,努力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致力于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以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自主创新的教学方式,强调体现教材的人文精神。教材以数学活动形式安排。提供了大量的*作、观察、实验等活动形式,加强了学生与日常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系。
4、重心选择新的教学方式。
在旧的课程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以被动接受为主,而对学生的能力、态度、习惯方式的培养不够重视。新课程中,强调通过情境等手段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在这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地进行提示,通过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讨论来解决数学问题,得出有关结论。在整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开发了学生的智力,鼓励算法多样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使用教材,以此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5、重新构建教育评价体系。
在旧的课程中,教师的评价是主要的。而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体现在是否能解决书本中的问题。在新课程中,评价主体多样*。主要体现了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评价。评价方法也是多样*,有课堂内评价、课外作业评价、学生学习数学历程等。
其次,教学体会。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为了推进素质教育,为培养21世纪高素质的国民,用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思路来重心构建新的课堂,力求让数学课堂焕发出蓬勃生机。
1、创造具体情境,力求课堂生动活泼。
学生是什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填充知识的“容器”,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存在差异的、具有个*的、需要理解和尊重的人。而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如何落实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学生发现的数学问题自己提,能解决的问题自己解决,并在解决问题中发现规律。让学生在玩、说、练、议中学习数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从而体现学生的价值观。例如,在教学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演算,再经过交流合作,深入探究,得出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规律,最后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主意识。体现了学生的价值观,真正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课堂充满了生动有趣的活力。
2、让数学课堂走进现实生活。
在小学阶段,孩子的形象思维还比较完善,抽象思维与*相比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学生的学习应该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出发。在具体形象中感知学生真正掌握了数学知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为实际生活服务。正因如此,我努力创设条件,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如认识自然数0、1、2、3、4、、、、、、可以联系平时列队,这个队有多少人用几表示,这个人站第几用几表示。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让学生充分体验已有的生活经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联系新旧教材,吸取精华,抛弃糟粕。
学生在六年的学习阶段,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否扎实,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不能忽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这不仅可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更主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为今后学好数学这门学科打下坚实基础。
时代在变革、在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有要改革、发展。在课改这一广阔天地里,我们应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为培养21世纪的优秀人才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