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越来越多的现代人抱怨生活的劳累,工作的乏味和压力时;当财富已经不能带给我们直接的快乐和满足时,我们一直在叩问自己:幸福到底有多远?到底什么样的人生才算是成功?怎样才能找到心灵的归宿?我们也许可以从2000多年前的孔子身上找到想要的*……

我是个热爱文学的人,读了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因为它是一座思想的宝库,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国民族之魂,它以从容淡定,宽容豁达的胸怀感召着众人,深远而持久的影响着每一个中华儿女。

《论语(解密)》1200字读后感(精选9篇)

其中令我感触最深的便是“修身之道,贵在自省”了。里面讲述了:一个男生和女生去参加某公司的招聘测试,该公司将测试分为三次。在第一次考试中,男生考了99分(第一名),而女生考了95分(第二名)。第二次考试试卷放下来时,男生惊讶地发现这张试卷与第一张的一模一样,就懒得去想,按之前的又重做了一遍。第二次成绩出来后,他还是99分(排第一),那位女孩还是第二名,不过,这次她考了98分。又过了几天,第三次考试开始了,结果还是一模一样的,两位考生老实的又做了一遍,男孩用了不到半小时的时间就完成了,他瞥了一下那位女孩,她似乎还在绞尽脑汁苦思冥想着,她时而修改,时而补充,直到考试结束时,她才把试卷交了上去。第三次的成绩下来了,男生依旧考了99分,女孩这回也考了99分(并列第一),可他一点都不担心自己会被挤下来,因为他认为自己足够优秀了,最后公司却只录取了这个女孩。这个男生很不服气,便找到了经理,经理笑着对他说:“我们很欣赏你的考分,但我们没有承诺过谁的考分高就录取谁。不错,你的考分是最高,可惜你每次的*都是一样的,我们需要的员工不仅要有才华,更应该懂得反省,善于反省善于发现错漏的人才能有进步,职员有进步公司才会有发展,我们之所以用同一张试卷对你们进行考试,不仅靠你们知识,也在考你们的反省能力。”这一番话说的他哑口无言,羞愧难当,低下了头。

一个不会反省,甚至不去反省的人,是不会有所成长的。所谓反省就是指通过思考来审视自己,检讨自己的言行举止,看自己在哪里犯了错,看看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好为以后做出准备,尤其是当同样的事情再发生时,能够做出正确的改正,要做的比上一次更好。

这个故事使我明白了:一个人之所以能不断地进步他,在于他不断地自我反省,找到自己的缺点或者做的不好的地方,然后不断改正,以追求完美的态度去做事,从而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功。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反省,也只有反省只能使我们不断地提高自己,不断地取得更好的成绩。

人生的经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但很少有人会从过去的经历中吸取对自己有益的经验,并以此来鞭策自己,指导未来。如果每个人都能反省,都善于总结过去的教训,能够做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句古训,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以往为鉴,以自己失足的地方为鉴,就一定能把握好未来。凡是取得一番成就的人,无一不是善于反思过去的,善于总结过去得失的人。如果一个人两次在同样的地方跌倒,那么他显然不是一个成熟的人。只有反省,才会使人更加成熟,让人生之路越来越顺利!

初三:徐伟辰


论语读后感1200字2

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情感智慧的升华。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道德。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人们常说,在家***父母,出门***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那么什么样的朋友对我们来说才算是好朋友,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什么样的朋友算是坏朋友,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如何来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呢?

于丹教授在讲论语时,谈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友直就是说要为人正直,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他的人格可以映校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他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其实宽容有的时候是一种美德,他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还有一种批评,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来得恒久。其实有时候最让我们内心受不了的是一个人在忏悔的时候没有得到他人的怨气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种包容,所以有一个好朋友,他会给我们内心增加一种自省的力量;宽容的朋友不会使我们堕落或者更多的放纵自己反而会让我们从他人的内心包容上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所以宽容的好朋友,是一种做人的情怀,是我们在失落时需要的关怀,是黑暗中所需要的光明。友多闻,就是见多识广,学识渊博的朋友,当你在这个社会上感到犹豫彷徨有所踌躇的时候,到朋友那里以他的广见博识为你做一个参考,来帮助自己做出选择。知道了三种好朋友,同时,还有三种坏朋友,叫做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这是三种什么人呢?论语告诉我们,第一种坏朋友,友偏辟,就是指*情暴躁的朋友。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情况,当你还需要理智判断的时候,你的朋友却先自盲目下定了结论,这种暴躁的朋友往往因为盲目的*影响你的判断,让你做出可能永远无法挽回的后果。第二种叫做友善柔。跟第一种相反,是说那种脾气特别优柔寡断的朋友。要知道,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竞争激烈,很多时候,机遇在我们面前只是一晃而过,你必须果断的去把握它,而善柔的朋友往往干扰了你的思维,使你犹豫不决,这种朋友总是让你错失良机。第三种,也是最坏的一种朋友,友便妄,就是那种不择手段来谋取个人利益的小人。他们往往会打扮出来一副善良的面孔,来博取你的信任,直到你发现被他利用,而这时往往你已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其实,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我们读论语,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不为己甚的态度。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样的朋友,自己站在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坐标上,只有明确自己的修身养*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他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品*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醒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


论语读后感1200字3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论语读后感1200字(二)

<论语>的交友观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挖掘,但有一点好像没有涉及到如何处理一个朋友群的关系。即,几个人彼此都是朋友,三五成群。这里面就不仅存在单纯的两两交往的问题,还包含更复杂的一对多,多对多的问题。四、孔子和他的两个学生

说了这么多<论语>中的交友观,由于<论语>主要记载的是孔子的思想,我倒对孔子的朋友产生了兴趣。我想孔子应该有很多朋友。单就<论语>来看,我却只找到两处。一处是?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另一处就是上面提到过的?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后者不知从何考证,前者看来只是孔子所?和?之人,并非所?同?之人。孔子有没有纯乎价值认同的?知己?呢?仅看<论语>,似乎没有。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如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退而求其次,孔子的学生中有没有人能充当这一角*呢?有时,师生关系也可到达一种朋友关系。我不由自主地注意到了颜回和曾参。

从前,我之所以读一本书是因为它来到了我的手边,而书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我一口气或分几天读完它。后来,知道了有公共图书馆这等读书的好地方,我也懒得去翻书目卡片,只是在开放阅览室书架上随手抓一本我能读得进去的书。再后来,通过网络,也约略知道近来新出的哪几本书是值得一读的,可我也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偶尔在浏览的网页上碰到一两本好书也都是大概的翻翻,很少有时间和心情静下心来看,相逢或相违全凭运气。所以,我读<论语>也只是因为选了<中西经典选读>这门课,于是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论语1200字读后感4

从前我对《论语》只是片面得了解一些,通过学校开展的交流活动,我认真地学习了《论语》是我受益匪浅;现就我个人的理解和对我的帮助启发与大共同分享。

在于丹《论语》心得里,我感受最深的是做人,要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交朋友要交个真心对你有益的朋友。下面是对交友的感受和大家交流一下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再生活工作环境中,交朋友是最重要的,从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交什么样的朋友,就可以反映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如果朋友是一本书,他可以帮助你打开你的世界.我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那么从朋友身上,让我终生受益。

我爱人是当兵的,我们86年结婚到现在,我跟随几径周折,前后调转了5个学校,每一处都是陌生的面孔,使我很孤单无助,从内心渴望朋友的帮助,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在工作,我和各位老师熟悉了,我非常珍惜和大家相识,相知的机会,我在大家的熏陶影响下。我以我的热情,我用我的真心去和大家*共处,在工作中有事和大家商量,尽自己力量去帮助身边有困难的同志,去回报对自己有恩的人。

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时间长了,朋友自然多了,当然也交往过和自己*格不同的朋友。但我会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件事。每一个人,和同志交往中不要斤斤计较。钻牛角尖,要换位思考。多看他人身上的长处。来补己之短。这样无论与谁相处关系都会融洽。世界变得更美好了。

其实,真正的朋友,她能包容你,给你适当的点拨与批评。会让你从内心找到自己的缺失,找到黑暗中需要光明。

多年来我一直得到同志朋友的关心与帮助、最难忘的使2005年祥和的春节刚过,人们还沉醉在与家人团聚幸福的时刻。我爱人胃病突发。经诊断让我震惊,好似晴天霹雳、天旋地转。当时两腿发软,不敢面对现实。但我依然十分清醒,想到我高中的一个好朋友,他在中日医院工作。我急忙打电话向她咨询病情。她首先给我安慰、鼓励。然后给我出招,让我去她那里医治。正确的分析去她那里的利与弊。我在她的诚恳的邀请下,来到了中日医院,每天在她的陪伴、鼓励下,我的心漫漫地放松了,我增强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每天能面对现实,精心照顾我爱人。每天她倒出的办公室,让我爱人在那里面化疗医治,使我爱人更加了解自己的病情,积极配合治疗,很快让我们夫妻二人度过了第一个化疗阶段的难关。

出院后,有幸得到学校孟校长和高校长与许多同志的关心帮助,给予我很大的精神安慰、记得孟校长还特意给我写一封信,至今我还珍藏着。记忆犹新,终生难忘。

还有任主任好几位教师给我代课,使班级工作井然有序,家长反馈十分满意,给我抽出更多的时间照顾我爱人,再半年时间里,再所有病友中,我爱人恢复最快、最好。这都是朋友给予的勇气和力量,换来我今天的幸福生活。

通过阅读于丹教授的《论语》使我更加认识到朋友的重要,我将朋友视为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此时于丹老师也渐渐地靠近我的心岸,激励读书的热情。是书籍让我受益终生。让我快乐、让我充实、让我更富有。让我找到前所未有自信与力量。


论语读后感1200字范文5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的理解是,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那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才能游刃有余,不感到疲倦。

我认为,作为老师,我们首先要做到“学而不厌”,为什么呢?

其一,我们都知道,现在知识的数量正在以几何级的速度递增着,作为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知识,才能适应知识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不能总抱着自己原有的那一桶水不放,而是要让你那一桶水长流长新,不能让它成为死水,那就必需要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增长智慧,只有不断学习,也才能不断充实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其二,学习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假如你认为学习是件苦差事,是很无奈的事情,厌倦在所难免,又怎能学的下去呢?不知道孔老先生“学而不厌”是否也有这层含义。只有把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当作生命的必须,你就会心甘情愿地学习,主动地学习,并且能在学习中享受到获取知识的快乐和幸福

其三,学习还应该掌握好的方法。会学习的人总是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大量的知识,而不会学习的人则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却收效甚微,尤其是现在已经进入信息社会,获取知识的渠道有许多,信息量巨大,如何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信息,并且获得信息后又能及时进行整合加工,变成自身素质的一部分,这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学而不厌”,不断探索,才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拥有更丰富的知识,也就能更好的为教学服务了。

其四,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我们希望学生“学而不厌”,首先教师要“学而不厌”。“身教重于言传”,“亲其师,信其道”,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一生。一个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的老师,其学生也必然会继承老师的传统养成善学善思的习惯,要是教师厌倦了学习,学生又怎会热学习?

所以,教师要“学而不厌”。

只有“学而不厌”的老师,才能做到“诲人不倦”,只有在“学而不厌”的基础上,教师才能“诲人不倦”。没有前面“学”的基础,就不可能有不倦的“诲”,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是不可能做到“诲人不倦”的,否则的话,“诲”也将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没有趣味、没有创新了,这样的“诲”自然也不会去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而是只把学生当作储存知识的容器,更不会关注学生的心灵、人格、健康了,这样的“诲”甚至可能会误人子弟、害了学生呢。

“诲人不倦”,我的理解是乐教、善教。

乐教,就是热爱,热爱学生,热爱教学,热爱教育事业,把教育当作自己毕生追求的事业,享受教育的乐趣,享受教育的幸福,那怎么会“倦”呢?

善教,就是方法的问题。“学而不厌”的老师会认真研究教育教学中“诲”的方法,创新“诲”的途径,更新“诲”的内容,达到“诲”的最佳效果,这样的“诲人不倦”一定会是受学生欢迎的,也一定能培养出高素质、能力强的学生的。

现如今,“诲”的方法应是多种多样的。

课堂上,将课本知识通过教师引据经典、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这是一种比较传统但也是行之有效的、必不可少的“诲”;

当学生提出问题时,老师不是先告诉学生*,而是鼓励学生思考、寻找*,或者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这是“授之以渔”,是现在比较倡导的“诲”;

在教育教学中,能够不断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断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的给予帮助、点拨、鼓励,使学生一步步走向成功,这当是一种较高境界的“诲”。

只有这样来理解“诲”的含义,我们的教学就不再是机械的。


论语读后感1200字作文6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着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阳货》)。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当然,在孔子看来要想完全达到仁是极不容易的。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颜渊》)即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可以不背离正道了。同时也要重视向仁德的人学习,用仁德的人来帮助培养仁德。而仁德的人应该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希望达到也帮助别人达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其三,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即: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那么孔子为什么强调做人要全面发展呢?这里体现了孔子对人的社会*的认识,以及个人修养的相互制约作用,他说:举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即:诗歌可以振奋人的精神,礼节可以坚定人的情*,音乐可以促进人们事业的成功。所以,对于个人修养来说,全面发展显得极为重要。


《论语》的读后感1200字7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已经不记得是第多少次朗诵《论语》了,虽然只有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可是每一次朗诵都会多一些感悟。

《论语》像是一盏灯,指引我前行。

《论语》中给我感受最深刻的便是那些最最经典的句子。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给我的感受颇深,尤其是“吾日三省吾身”这句,我思考了一下我自己,我是一个很少去反省我自己人,当我读完这句话时,我试着反省一下我自己,我突然想起前几日与同学发生的一场小争执,仔细想想那经过,才猛然发现当时的自己是那么冲动,当时那“义愤填膺”的气魄现在看来是那么的无耻,而争执的理由却又是那么的可笑,一股浓浓的歉意在心中油然而生,如果在争吵前能冷静的分析一下问题的关键所在,这样的事情就不会发生;再看看身边的人,有的人逃课被抓,不但不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反而埋怨同学不帮他蒙混过关,如果他事前能反省一下自己的行为,我相信只要他是个正常人,就不会这样去做。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当我读完这句时,我的心里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朋友,真正的朋友会一直陪伴着你,无论你是富贵还是贫贱,都不会改变。真正的朋友会在你有困难时最后一个“凋落”,而不会像蒲公英一样,随风飘荡。而我们再交朋友时,应该仔细分析一下什么人值得我们深交,而什么人我们应该浅尝辄止。而我则是在交友上没什么选择,最后往往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谁都没交上。

我非常敬仰《论语》的作者孔子,他用他博大精深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在乱世中,游走在各诸侯国之间,传播自己的思想,虽然屡屡受阻,可孔子却从没放弃,他的执着成就了他的成功,一本薄薄的《论语》却有着说不完的深意。而反观一下我自己,每当我遇到困难时都会避其锋芒,另寻他径,他径不通就原路返回,很少为了一个信念而坚持下去;我小时的梦想便是当一名伟人,可那也仅仅停留在幻想,却从未去为这一理想做什么。与孔子相比我是那么的暗淡无光,为什么我不是伟人?因为我没有伟人的执著和勇气。

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这个是学问,那个不合适。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地。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正如有爱茶者喜欢龙井,有爱好乌龙茶一样,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不夺其真香”,“不损其真味”,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论语》中的每一句都有深层的含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推动了历史的发展。“非礼毋视,非礼毋听,非礼毋闻“的毅力和信念,是坚决的信仰和执行,而非理论的探讨。

《论语》是一本读不完的书,他的每一字每一句都耐人寻味,《论语》是一本让我们受益无穷的一本书,他教会我们很多的道理。我相信《论语》会让你、我、他受益无穷,让好书悦伴我们的一生。


《论语》读后感范文1200字8

想去读辜鸿铭的译作,是在读了几篇*时期的野史散文之后。这世间多是锦上添花,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美丽故事。在读到辜先生的生平时,总有种孤胆英雄的落寞,让人不禁想去读一读这样的人,一旦付诸笔端,又是何种传奇演绎。

这个出生在清朝末期,恰逢改革浪潮叠起,处处都在宣扬西方的月亮更圆的时代,人人都以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而自豪的年代,这一位能说9国语言,学贯中西的“清末怪杰”却逆着时代的车轮,逆向行驶。说起辜鸿铭,留给国人印象最深的,大概要算那条拖在他脑后的长辫子了。北大的学生嘲笑他,他反唇相讥:"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是无形的。”

辜鸿铭(1857.7.181928.4.30),字汤生,号立诚,自称慵人、东西南北人,又别署为汉滨读易者、冬烘先生,英文名字tomson。祖籍福建省惠安县,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第一人。他翻译了*"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创获甚巨;并著有《*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等英文书,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这回,我读的是他的英译论语。以我而今的英文水平来看,这本《论语》的翻译水平我难望项背,也不敢评价。打动我的恰恰是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文化的强大自信和从容,他不慌不忙地在两种文化中切换,认真地向世界宣扬着*文化。*文化在他的笔下不再是顽固不化,而是处处透着一种文化骄傲感。

君子不器。——《论语·为政篇》含义: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英译:awisemanwillnotmakehimselfintoameremachinefitonlytodoonekindofwork.中文的表达即使翻译成现代文,也是满满的*腐味,这也是我一直买了论语但很难静下心里通读的很大一个原因。孔子在这句话以后还有类似的表达,大概意思是我既然是一个君子,我贵在我的品行上,而不在于我能去赶个马车或是能拿个*。孔子是不屑于成为一个贩夫走卒的,他有更高的*理想,在中文里,器指的是工具。*的士大夫不愿意才能单一。所以在我们的古代的贵族教养上,琴棋书画,达则兼济,穷则独善。都表达了一位君子应该有的为人处世。

但这点对于追求平权和自由的西方人可能是难以理解的,西方人特别是美式教育一直教给我们的是,人人生而平等,工作不分贵践。西方文化里是把政客比喻成一条蛇。所以西方人很难理解*士大夫对于*生涯的追求。辜的翻译版本里直接引入了西方对于器的另一种表达方法,机器。我们即使在现代的日常语言表达中,也会有诸如此类的表达,赚钱机器啊,工作机器啊。这就是纯引入西式表达方式的一个应用。而辜在这种表达后,又加了一个定语从句后置:不仅仅限于一个工种。西方的机器很多时候是指流水线上的,单线仅能执行一项工作任务。而人的悲哀在于,在为了流水线上的一颗螺丝钉,年轻人不断地投入到就业市场上,长年累月仅会单项*作的产业工人,时刻有被替换的风险。

这种观点,即使是对于生活在2018年的我们,仍然透着生机和活力。我们一直在讨论着,本科教育应该着重于人格和精神文化的养育;我们在强调着,这个社会一直在淘汰着不会跟着时代进步的人。而这些话,早在100多年前,这个拖大辫子的晚清时代的老顽固,已经在他的译文中进行了讨论。

这种无痕迹的中西文化切换在辜的译作中处处可见。做翻译不应该仅限于文字的转换,更多的是对于文化本身的思考。我们做个这个文化的中间人,更希望成为一座桥,直抵人的心灵。


《银行的秘密》读后感1200字9

《银行的秘密》告诉读者一些银行的秘密,让我们看清银行的本质。

它是由美国学者加里·戈顿写的一部现代金融启示录。因为他既是一位顶级学者,又是一位金融危机的重要参与者,在这方面很有权威。被称为金融危机里的福尔摩斯。他的是甚至得到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卢卡斯的推荐。作者带我们回顾了历史上最重要的金融危机。并指出证券化的银行系统(它允许机构投资人和投资公司进行大量的短期存款业务)其实是真实存在的,而它们恰恰是可能引起金融危机的软肋。由此,他认为现在和未来发生的金融危机不应该只被理解为只有个人参与的零售危机,而是有众多机构参与的大范围的金融危机。而这些结构让大型金融企业得以在其他金融公司之上运转从而导致了整个金融系统的瘫痪。这就是我们现在所常遇到的金融危机及其发生的原因。

经历了多次金融危机,有人还会想自己应该不会经历金融危机吧,也会有各种人告诉你不会再发生了,但是在作者看来那都不过是谎言。经济学家大都认为世界由一只看不见的手在主宰,即使是每个*的决定都不自觉的被这只看不见的手——价格的导向*所影响。而金融危机就是这只看不见的手给我们的一记响亮的耳光。我还知道的这个名词——影子银行系统,这是由许多*的决策通过漫长的过程创造出的,而在金融危机面前却显得不堪一击的脆弱。金融危机在作者开来就是恐慌。尽管美国银行业的恐慌从07年一直延续至今,但仍然有不少人觉得银行业的恐慌是一件需要*心的事。毕竟大萧条已经远去,而自从存款保险制度被运行以来至今70几年来都没有再发生那样的大恐慌。这段长久的平静期甚至让人们误以为银行业的恐慌已经成为历史,而信贷危机的发生却告诉我们事实并非如此。

金融危机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金融危机即所谓的银行业的恐慌实际上就是整个银行系统正处于一种资不抵债的状态中。银行不再能履行合同规定的体现,市场上也没有哪家私人机构可以为银行注资并重组,即便他们有心也无力。于是银行不得不破产,而银行的破产导致很多市场都无法再运作,于是对实体经济也造成非常大的冲击和负面影响。而我们所经历的信贷危机恰恰就是一场银行业恐慌。作者认为就我们最新遇到的次贷就不是什么所谓的“新”恐慌。“银行是信用生产着,信用的基础是信任——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一场危机其实就是信用系统的倒塌。”作者认为这完全就是一场人为的灾难。

作者也提出了一些面对金融危机我们该做的改变和应该看到的事实。他列举了历史的银行监管,以及我们重新定义的“银行业务”的需求。

他甚至预计2107年未来银行业系统可能面临的金融危机。他希望对金融危机的讲诉要清楚的其发生的过程。正如乔治·奥威尔说的那样,“谁控制了过去,谁就能把握未来”。加里认为金融体系的未来是建立在对过去的理解上的,对于金融危机的记述的重要*也就此体现出来。

总的来说,作者最后的观点就是我们面对经济危机要做的就是关注其本身,让后详细的记录它,以便后人参考。我们不需要去提出各种解释,因为过不了多久,这些解释就会被发现是如此的肤浅。面对复杂的,对大多数人来说隐形的危机,我们要做的就是避开个*本身,去关注银行和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