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的。

1、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七年级语文《安要塞鼓》教学设计(专业3篇)

2、学习文章形、神结合的语言。

二、课型设计。

品读课。

三、预习要求。

1、落实字词,会读会写。

2、简单了解作者情况。(印发资料)

四、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所以教学分为两个板块:感知气势;品味语言。整个过程又以朗读一线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五、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朗读、感知。

1、知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用安塞腰鼓对安要塞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内容。

(2)学生各抒己见,可能有如下一些*: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等等。

2、明结构。

(1)师生联读课文。

(2)说明: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大部分。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4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这4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

(3)学生会很快找出:好一个安塞腰鼓!

(4)明确: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3、寻美点。

(1)布置分组朗读,分组进行寻找美点比赛。用美,你看(听).的句式叙述出来。

(2)学生可能有如下*:

①蓄而待发的后生荚,你看,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梁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②火烈的舞蹈场面荚,你看,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③激越的鼓声美,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④击鼓的后生美,你看,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疚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⑤变幻的舞姿荚,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第二板块:朗读、品味。

1、替换式品读,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1)析义:所谓替换式品读,就是将文章加工,变为别的形式再读,比较、品味其中的美。

①让学生齐诵第6段。

②教师示范。

(2)教师将大家刚才读的内容改成了另一种文学样式诗,(幻灯出示所改之诗)教师范读。

骤雨一样

是急促的鼓点

旋风一样

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

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

是闪射的瞳仁

斗虎一样

是强健的风姿

学生反复朗读。

③学生仿照以上形式,加工另外的文章内容。如:

愈捶愈烈

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愈捶愈烈

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愈捶愈烈

痛苦和欢乐

生活和梦幻

摆脱和追求

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

交织!

旋转!

凝聚!

奔突!

辐射!

翻飞!

升华!

④分小组反复替换朗读。

2、评点式品读,理解文章语言的意蕴美、情味美。

(1)学生任意寻找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地方朗读3遍,要求用好,好在这一句式进行评点。

可以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各方面进行评点,说得越多越好。

(2)分小组交流。

(3)汇总意见。

3、整理学生评点。

从用词方面说:

(1)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呆呆地用得好,好在它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安静时安塞腰鼓的状态。

(2)茂腾腾的后生咝溜溜的南风中的茂腾腾咝溜溜用得好,好在叠词的运用使语言亲切富有韵味。

(3)这腰鼓,使*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中反义词用得好,好在它们对比强烈,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从句式上说:

(1)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中发狠忘隋没命用得好,好在它们语意层层递进,语势步步增强。

(2)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些短句用得好,好在它们使文章语句铿锵,气势强劲,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美。

(3)但是与看*成段好,好在它们特别引人注目,自然完成画面由静到动的急转。

从修辞上说:

(1)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

(2)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写得好,好在比喻使对象更加形象具体,从而铺排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画面。

(3)文中的反复用得好,好在使语言节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

从写法上说:

(1)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写得好,好在它使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2)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写得好,好在以声写静,更加突出了鼓声止后的寂静。

(3)文中开头的静态描写好,好在它为文章后面写动设下铺垫,使文章静中蕴动,动静结合,充满画面美。


《第2篇:七年级语文七年级语文《安要塞鼓》教案教案》

一、学习词语

畅谈——尽情地谈。

昂首挺立——昂,仰。仰着头,直立着。

遥遥在望——遥遥,形容距离远。形容远远地望着。

可望而不可即——即,接近。可以望见,但不能接近。形容看来可以达到而实际难以达到。

二、在教师规定的时间内,快速阅读课文。

三、作者以什么为序来介绍人类登上月球的全过程?

以时间为序来介绍人类登上月球的全过程。

四、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并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学生讨论后归纳:登月的全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3—5),飞船带着宇航员进入预定轨道。

第二阶段(6—9),飞船作登月准备。

第三阶段(10—14),宇航员登上月球。

第四阶段(15—16)飞船带着宇航员顺利返回地球。

五、宇航员在月球上做了哪几件事?

学生讨论后归纳:宇航员在月球上做了七件事。具体为:

①他们检查了登月器的情况,发现一切正常;

②他们拿出铁锹,采集了月壤和月岩的样品;

③他们从登月舱中取出一块纪念碑,把它树立在月球上;

④奥尔德林从登月舱中取出电视摄像机,安装在了月球的表面;

⑤他们又安装了一台太阳风测定装置,用来检测宇宙射线,还安装了用来精确测定月球和地球之间距离的激光仪、安装了测定月震的月震仪;

⑥他们又取出了美国的星条旗,神*庄严地把它插在了月亮上;

⑦他们跟美国总统尼克松接通了电话,进行了月亮和地球之间的第一次通话。总统热情地祝贺他们登月成功。

六、作者在文章中用了很多数字,这些数字起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后归纳:

①用来表时间,如“这一年的7月16日”,“这一时刻的精确时间是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

②用来表飞船离地球的高度和飞行速度,如“当达到182公里高度时,第二级火箭自动脱落,速度达到每秒6.8公里”,“此时阿波罗11号飞船的高度为2650公里,速度每秒7.67公里”。

③用来总结飞行的里程,如“这次伟大的探险来回共经过76万公里,历时195个小时,三位宇航员共同完成了一次到另一个星球的探险”。

七、总结、扩展

本文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1969年7月21日登月的全过程。人类登上了月球,迈出了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树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程碑。

结合课文,畅谈未来探索太空的梦想。

八、布置作业

假设你此时正在远离地球的茫茫太空中旅行,透过舷舱,你看到了美丽的地球。请以此为触发点,展开想象,写一篇二三百字的小短文。


《第3篇:七年级语文《安要塞鼓》教案》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排比句、感叹句对表达感情,增强语势的作用。

2、感受本文所抒发的生命律动的*。

3、领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训练朗读能力,体会文章的气势。

5、培养捕捉关键语句的能力,锻炼理解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投影演示法、讨论法、审美欣赏法、多种形式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价值态度观:

1、朗读品味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感受安塞腰鼓的美。

2、感悟用语言表现声音的艺术美,感受音乐壮美的一面,领悟生命力量的伟大。

二、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气势恢宏,语言简洁有力,铿锵激越,很适合朗读,在课堂教学中,贯穿朗读训练,并且以朗读带动理解,在朗读中体会和领悟。

三、教具准备:

腰鼓、相关课件

四、师生互动设计:

1、教师引导,学生自读。

2、朗读表演,体会文章。

3、讨论分析,把握文章。

五、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提示课题。

1、学生谈感受。

2、师小结,课件展示课题:安塞腰鼓。

3、欣赏安塞腰鼓,感受气氛,学生节奏练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

3、学生谈感受。

4、个人朗读,其他学生评议。

(三)多种形式朗读,体会文章气势,理解排比句。

1、自由朗读——叠加读。

2、击桌子、赞叹、交替朗读。

3、学生比较前两种方法,带来的不同感受,引出排比句。

(四)寻找美点,赏析课文。

(五)质疑问难,师生共同解答。

(六)教师总结,结束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