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初步学会朗诵古诗,并理解古诗的意境。

诗经三首教学教案(精选9篇)

通过多种学习方法,激发幼儿对古诗的兴趣。

教学准备:

三角形、圆形、长条形各一个

课件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组织教学:

引导幼儿观察和认知不同的几何形状,例如三角形、圆形。

利用拼图展示几何形状,引发幼儿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二、基本部分:

老师利用三角形、圆形、长条形拼成一幅图,呈现出一个人在钓鱼的场景。

引入唐代大师柳宗元的《江雪》古诗,通过表情生动地朗诵。

展示古诗配有的美丽画作:

分析画作中的细节,如描绘的季节、自然景象和人物形象。

引导幼儿思考冬天的特点,以及画作中表现出的孤寂和宁静氛围。

多媒体展示古诗文字:

指导幼儿识别古诗中的关键字。

与幼儿一起多次朗读古诗,尝试不同的朗读方式和节奏。

教学节奏感和音乐配合:

将古诗编排成节奏图,引导幼儿跟随音乐节拍进行手拍和朗诵练习。

三、结束部分:

引导幼儿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分享他们的体会和收获。

鼓励幼儿将学会的古诗朗诵给家人听,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帮助幼儿初步掌握古诗朗诵的技巧,并激发他们对古诗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古诗三首》教案2

以儿童视角探寻梅花之美:活动方案优化与深度解析

为了让孩子们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梅花的美,现对原活动方案进行优化,力求在趣味*和深度上有所提升:

一、 以趣味游戏导入,激发探索兴趣

原方案以谈话形式导入,略显平淡。建议采用更具趣味*的游戏方式,例如:

1. “神秘嘉宾”猜谜: 准备几种常见冬季植物的图片, 其中混入梅花图片。通过描述其特征,引导幼儿猜想“神秘嘉宾”是谁,并最终揭晓*:梅花。

通过游戏导入, 可以迅速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激发他们对梅花的探索兴趣, 为后续活动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 多感官体验梅花之美,突破单一认知

原方案主要依靠图片和语言介绍梅花, 感官体验较为单一。 建议融入更多感官元素, 打造沉浸式体验:

1. 视觉盛宴: 除了静态图片, 可以播放梅花盛开的视频, 展现其在寒风中摇曳生姿的动态美。 还可以准备不同品种、不同姿态的梅花图片, 例如红梅、腊梅、绿萼梅等, 让孩子们领略梅花的丰富多样。

2. 嗅觉体验: 准备梅花香薰或香水, 让孩子们闭上眼睛, 感受梅花淡雅清香, 并尝试用语言描述这种香味。

3. 触觉感知: 准备一些梅花形状的纸张或布料, 让孩子们触摸感知其柔软或粗糙的质感, 并尝试用不同颜*和材质进行创意拼 collage, 表现出自己心中的梅花形象。

通过多感官的体验, 孩子们可以更全面、 更深刻地感知梅花的形态、 颜*、 香味等特征, 突破单一的认知模式, 形成对梅花更立体、 更丰富的认知。

三、 古诗词融入情境体验,升华情感共鸣

原方案对古诗的处理较为简单, 建议通过创设情境, 引导幼儿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1. “我是小诗人”: 在幼儿初步感知古诗内容后, 可以让他们扮演“小诗人”,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画面, 例如:“我仿佛看到一朵朵梅花在寒风中傲然挺立, 它们是那么勇敢, 那么坚强!”

2. “配乐朗诵”: 播放古筝曲《渔舟唱晚》, 营造清幽淡雅的氛围, 引导幼儿在音乐声中朗诵古诗, 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 “情景表演”: 将幼儿分成小组, 鼓励他们根据古诗内容进行简单的表演, 例如: 可以用肢体动作表现梅花在寒风中摇曳的姿态, 用表情和语言展现梅花不畏严寒、 傲然挺立的精神。

通过情境化的体验, 孩子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古诗内容, 更能体会到梅花不畏严寒、 凌霜傲雪的品格, 从而产生情感共鸣, 并将这种精神内化到自己的行为中。

四、 拓展创作空间,激发艺术表达

原方案中的手指点画略显单一, 建议提供更多元化的创作形式, 激发幼儿的艺术表达:

1. “梅花创意画”: 除了手指点画, 还可以鼓励幼儿尝试用其他绘画工具和材料进行创作, 例如: 毛笔、 水彩、 油画棒等, 表现出不同风格的梅花。

2. “梅花手工坊”: 利用卡纸、 彩纸、 皱纹纸等材料, 引导幼儿制作立体梅花, 例如: 剪纸梅花、 折纸梅花、 纸盘梅花等。

3. “梅花舞蹈”: 播放欢快的音乐, 引导幼儿模仿梅花的姿态进行舞蹈创作, 例如: 可以用旋转、 跳跃、 摇摆等动作表现梅花在风中舞蹈的姿态。

通过多元化的创作形式, 孩子们可以将自己对梅花的理解和感悟融入到作品中, 不仅能够锻炼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更能体验到创作的乐趣, 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总而言之, 本次活动方案优化旨在通过趣味游戏导入、 多感官体验、 情境化古诗词学习以及多元化创作等方式, 帮助孩子们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梅花之美, 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不畏困难、 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


语文教案-《诗经》三首3

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结合课文下的注解疏通文字。

教学难点:对诗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

一、导语: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在古代文学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诗歌财富。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李清照等伟大诗人的名字家喻户晓,他们的诗句至今脍炙人口。当我们顺河而上追溯源头时,便会发现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今天,让我们一同探究这源头里的无穷奥秘吧!

二、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诗经》反映的是我国哪个历史时期的生活?

为何后来将《诗》改称为《诗经》?

《诗经》是按照怎样的体例编辑的?

三、引导学生阅读预习提示,了解三首诗的基本内容思考问题:

三首诗各自讲述了什么内容?

从提示的文字中,你对哪首诗更感兴趣?为什么?

四、导读全诗,疏通文字

教师范读,学生给生字注音,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学生自读,并结合课下注解掌握诗中词义。

学生分组口头翻译三首诗成现代汉语。

五、布置作业

熟读三首诗,掌握其内容。

预习课后练习一、二两题。

板书设计:《诗经》三首 一、《诗经》简介: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风、雅、颂;赋、比、兴。 二、各诗内容: 1.《氓》:家庭生活; 2.《无衣》:*旅生活; 3.《静女》:爱情生活。

二、分析作品: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本诗的艺术特*和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对诗歌艺术特*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询问学生对《氓》中“兴”的运用的理解。

二、组织学生讨论如果删去《氓》的三、四章,即“兴”的内容,是否会影响本诗的艺术效果和思想*的表达?《无衣》和《静女》在这方面能提供什么帮助?

三、教师点拨归纳

艺术*:

《氓》通过“兴”的手法,用自然现象对照女主人公的恋爱生活变化,表现了恋爱生活的巨大转变。《无衣》通过反复吟唱强化*人责任感。《静女》在细节描写上细腻入微,同时给读者留下了自由想象的空间。

思想*:

略。


诗经三首教案4

教学目的

1.了解上古至春秋中期的古代社会生活,陶冶高尚道德情*

2.运用联想、想像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能力。

3.领悟“我”的形象塑造,把握艺术技巧。

教学重点

1.形象思维及人物形象。

2.典型情节及精练语言。

3.树立“历史的”“美丽”的观念。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切入情节,激发想像”法

如《卫风·氓》:“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兄弟不知,其笑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些典型情节可引发学生想像女主人公的具体生活情节和“悔”且“恨”的情调。

2.“运用对比,探讨开拓”法

如将《卫风·氓》与《邶风·静女》两首诗对比,从“怨”“兴”中把握形象,探知当时社会的“民情”和“制度”。

3.“语言分析,体味神韵”法

如《卫风·氓》抓住语言的暗示*探究:“蚩蚩”“旦旦”“贸”“车”“不见”的暗示*,进行推断想像“士”的“贰”“二三”及“不思其反”,进而把握形象。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孔子曾经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什么叫“思无邪”呢,就是思想纯正的意思,并由此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同学们想不想做文质彬彬的君子啊?那么什么是“文质彬彬”呢?(可让学生回答,也可由教师明确)“文质彬彬”原义是文华和质朴配合得恰到好处,今义是形容人文雅而有礼貌。同学们,让我们就来学习、接近“文质彬彬”吧。

(解说:让同学们在情境中激发研读兴趣。)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检查并深化预习效果,贮存文字、词语所传达的信息。

(解说:应在联系对原句理解的过程中检查,以教给学生运用语境体察语义的方法,并且通过字、词的理解,疏通诗的内容。)

②依据情节,激疑发问,总理三首诗。

A.三首诗均选自《风》,即民间歌谣。结合历史知识,扼要说明当时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

明确:a、奴隶制社会,奴隶和奴隶主阶级尖锐对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b、生产力极为低下,人们对理想的追求。c、在战争和徭役中,人们争取和平生活的愿望和表现出的爱国热情。

(解说:设计此题让学生了解古代社会生活,从总体上提纲举要,让学生有一个“历史”的观点,对加深理解三首诗有着点拨作用,进而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激发爱国热情。)

B.诗歌常选择典型的情节来烘托生动具体的气氛和情调,本文三首诗分别选用了怎样的典型情节?

明确:《氓》主要情节:“以我贿迁”“三岁食贫”“靡室劳矣”;《无衣》主要情节:“袍”→“泽”→“裳”;→“戈矛”→“矛戟”→“甲兵”;《静女》主要情节:“爱而不见”“贻我彤管”“自牧归荑”。

(解说:此题设计主要让学生把握情节的典型*,由此方可有触类旁通的据点,伸入生活的细微之处,把握诗歌的意境。)

2.具体研习《秦风·无衣》

①集体朗读《无衣》这首诗,思考三章的异同点,并回答其原因。

明确:同:句式相同,内容相近。

异:每章仅三字不同。

原因:A、属重章复唱的手法,不仅构成类同排比的方法,便于加深所要抒发的感情,同时也为了换韵,充实和扩展内容。

B、每章首句均用反问句开头,更突出主人公的爱国精神。

(解说:此题设计除了把握重章复唱的艺术手法外,关键放在开拓诗的意境和充实诗的内容上,当然也加强了诗的音乐*和感染力。)

②诗中在与“子”相对上用了一个“我”字,每一章中又省去两处“我”字,体味一下“我”的妙处,并运用想像,创造“我”的形象。

讨论明确:“我”是主人公,也是主要人物形象。“我”是保卫家园的爱国者形象。“我”是出自内心的自觉者形象。“我”又是一个象征。开头反问,后以“我”的行为“同”和“修”书写正义参*歌,此爱国之情,英雄之举,跃然纸上。想像当以此为萌发点,也应以此为归宿点。

(解说:此题旨在激发学生推断想像能力,透彻把握诗的形象。)

三、课堂练习

赏析下面这首诗。

乡愁的四韵(录其二韵)

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的腊梅香

腊梅的芬芳

是母亲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解说:此题设计是为了解决对情节和重章复唱的理解问题。)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1.《氓》和《静女》均是以爱情为题材的,但反映的是两类“士”的形象,对此,你有什么思考?怎样认识这一现象?

2.《氓》中的典型情节可以从不同的人物的角度去选择,但有一点必须探究,女主人公为什么会被遗弃呢?

3.诗歌常常调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形象,但有一点是主要的,就是运用形象思维。在形象思维中比兴、对比是常用的手法,你在《氓》中领悟到什么?

4.要欣赏诗,必须运用想像,而想像又不是无根据地让思维驰骋,只有抓住典型情节,才可创造出自己的形象。请您就“其笑矣”“爱而不见”及《静女》中的睹物思情进行大胆想像,以塑造出鲜活的形象——将《静女》改写为小故事。


古诗三首教案5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感受文字之美;通过诗文中所描写的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古诗的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时数:

教学目的:

1.掌握第一首古诗的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整体把握。

1.今天我们学习第21课《古诗三首》的第一首《望庐山瀑布》,这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赞美庐山瀑布的诗。

2.汇报交流收集到的关于李白、庐山风景区、瀑布的资料。

3.学生解题。

4.看图听读古诗,想象瀑布的景象,找出能体现诗人观察点的词。(“遥”字)

二:读诗歌,初步感知。

1.自由初读诗歌,掌握生字“庐”“川”的音、形、义。

2.自由再读诗歌,看看诗中写了那些景物?

3.看图读诗歌,感知诗歌的内容。

三:披文入境,领会全诗。

1.师范读第一句,学生试着画节奏。

2.齐读诗歌,感受古诗的韵律、节奏之美。

3.释词解句。

4.学生自由反复诵读古诗,想象瀑布倾泻而下的磅礴气势,体会诗的意境和感情。

5.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四:抓住“银河”,激发想象。

1.瀑布与银河有什么关系?诗人为什么要写银河?

2.听读,想象瀑布像银河一样从高空飞奔而下的情景,感受大自然之奇妙。

3.指导朗读全诗。

4.背诵全诗。

五:作业:

默写古诗。


杜甫诗三首教学教案6

诗人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诗人杜甫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诗人杜甫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诗人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诗人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诗人杜甫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诗人杜甫诗三首教学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诗人杜甫诗三首教案

一、导入。

诗人杜甫在25岁的时候,诗人杜甫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诗人杜甫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诗人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诗人杜甫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诗人杜甫的雄心,诗人杜甫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诗人杜甫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三、总结

学生自由发言。

《春望》赏析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诗人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俘获,带到长安。因诗人杜甫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浓淡淡,动夺天巧。”《唐音*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石壕吏》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

2.揭露官吏的横暴

3.同情*的苦难

教学重、难点:

体会老妇的话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简介作者:

1.介绍背景。

2.简介作者。

二、出示教学目标:

《石壕吏》简案第1页共2页

三、整体感知:

1.质疑,画出难懂的句子。

2.谈谈你的初步感悟。

四、看图理解课文:

1.根据图画找出对应句。

2.有人认为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吏与妇对话的情景。

五、说一说: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六、复述课文——“走进石壕村”

七、合作探究:

石壕村这户人家,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以及

老妪的命运将会怎样呢?

八、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欣赏音乐《家和万事兴》。


诗经《三首》教案7

教学目标:

⑴了解《诗经》有关常识

⑵学习氓,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⑶背诵三首诗篇

重点难点

2、体会诗中重章叠句的形式即《诗经》的表现手法。

3、掌握下列字、词的音和义:臣鸠、窈窕、逑、荇莱、寤寐、蒹葭、无、恬、涣、埘、址、桀。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读准下面加点的读音。

2.,对照课文注释翻译这三首诗。

一导语设计

《诗经》

同学们虽然没有学习过,但是你们至少听说过,甚至还会背诵其中的诗句。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一首十分出*的恋歌;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写的是离家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归来时的悲戚之感。再如“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相思之苦表现的如怨如诉深切缠绵淋漓尽致等等。正所谓“闻名不如见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认识它。

二《诗经》简介

(这一部分书上注释①都有,可以给出两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己看。老师用提问的方式总结即可)

⑴*质: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六艺”之一。本来只称《诗》后来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⑵体制和内容:

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首包括风、雅、颂三部分。“风”,大部分是民间歌谣,;“雅”,大都是贵族作品,;“颂”,都是。《诗经》的精华是民歌部分,它鲜明地表现*的爱憎及他们的反抗斗争,真实反映当时社会的面貌,,《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为我国古典诗歌奠定了现实主义基础。

⑶艺术表现手法:

赋比兴

(教师在此无须多介绍,在具体研习时结合实例讲解)

三、整体把握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结合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2)学生自由诵读,讨论诗歌的形式上有什么特点?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老师总结)

①题目取自于句首,并不是标题,不能代表诗篇的内容。

②基本句式是四言,一般读成“2/2”节拍

③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

④为获得声韵上的美感。采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3)学生结合诵读提示再一次朗读三首诗歌,自由诵读。

⑷整体感知,概括每首诗的主要内容。

《卫风·氓》是一首叙事诗,一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到被弃的经历。

《秦风·无衣》是一篇*中歌谣,表现士兵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昂扬斗志和爱国精神。

《邶风·静女》写男女幽期密约的情形,其中主人公

大胆热烈的爱情表白是自然健康的人*之歌。

四、布置作业

预习

《邶风·静女》争取熟读能诵。

【诗经《三首》教案】相关文章:

1.《诗经》三首教学建议

2.《诗经三首》质疑与反思

3.古诗三首教案

4.诗经采薇的教案

5.诗经采薇ppt教案

6.《诗经采薇》教案

7.诗经《采薇》教案

8.诗经《采薇》优质教案


诗经三首教学教案8

一、导语设计

孔子曾经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什么叫“思无邪”呢,就是思想纯正的意思,并由此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同学们想不想做文质彬彬的君子啊?那么什么是“文质彬彬”呢?(可让学生回答,也可由教师明确)“文质彬彬”原义是文华和质朴配合得恰到好处,今义是形容人文雅而有礼貌。同学们,让我们就来学习、接近“文质彬彬”吧。

(解说:让同学们在情境中激发研读兴趣。)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检查并深化预习效果,贮存文字、词语所传达的信息。

(解说:应在联系对原句理解的过程中检查,以教给学生运用语境体察语义的方法,并且通过字、词的理解,疏通诗的内容。)

②依据情节,激疑发问,总理三首诗。

a.三首诗均选自《风》,即民间歌谣。结合历史知识,扼要说明当时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

明确:a、奴隶制社会,奴隶和奴隶主阶级尖锐对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b、生产力极为低下,人们对理想的追求。c、在战争和徭役中,人们争取和平生活的愿望和表现出的爱国热情。

(解说:设计此题让学生了解古代社会生活,从总体上提纲举要,让学生有一个“历史”的观点,对加深理解三首诗有着点拨作用,进而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激发爱国热情。)

b.诗歌常选择典型的情节来烘托生动具体的气氛和情调,本文三首诗分别选用了怎样的典型情节?

明确:《氓》主要情节:“以我贿迁”“三岁食贫”“靡室劳矣”;《无衣》主要情节:“袍”→“泽”→“裳”;→“戈矛”→“矛戟”→“甲兵”;《静女》主要情节:“爱而不见”“贻我彤管”“自牧归荑”。

(解说:此题设计主要让学生把握情节的典型*,由此方可有触类旁通的据点,伸入生活的细微之处,把握诗歌的意境。)

2.具体研习《秦风无衣》

①集体朗读《无衣》这首诗,思考三章的异同点,并回答其原因。

明确:同:句式相同,内容相近。

异:每章仅三字不同。

原因:a、属重章复唱的手法,不仅构成类同排比的方法,便于加深所要抒发的感情,同时也为了换韵,充实和扩展内容。

b、每章首句均用反问句开头,更突出主人公的爱国精神。

(解说:此题设计除了把握重章复唱的艺术手法外,关键放在开拓诗的意境和充实诗的内容上,当然也加强了诗的音乐*和感染力。)

②诗中在与“子”相对上用了一个“我”字,每一章中又省去两处“我”字,体味一下“我”的妙处,并运用想像,创造“我”的形象。

讨论明确:“我”是主人公,也是主要人物形象。“我”是保卫家园的爱国者形象。“我”是出自内心的自觉者形象。“我”又是一个象征。开头反问,后以“我”的行为“同”和“修”书写正义参*歌,此爱国之情,英雄之举,跃然纸上。想像当以此为萌发点,也应以此为归宿点。

(解说:此题旨在激发学生推断想像能力,透彻把握诗的形象。)

三、课堂练习

赏析下面这首诗。

乡愁的四韵(录其二韵)

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的腊梅香

腊梅的芬芳

是母亲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解说:此题设计是为了解决对情节和重章复唱的理解问题。)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1.《氓》和《静女》均是以爱情为题材的,但反映的是两类“士”的形象,对此,你有什么思考?怎样认识这一现象?

2.《氓》中的典型情节可以从不同的人物的角度去选择,但有一点必须探究,女主人公为什么会被遗弃呢?

3.诗歌常常调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形象,但有一点是主要的,就是运用形象思维。在形象思维中比兴、对比是常用的手法,你在《氓》中领悟到什么?

4.要欣赏诗,必须运用想像,而想像又不是无根据地让思维驰骋,只有抓住典型情节,才可创造出自己的形象。请您就“其笑矣”“爱而不见”及《静女》中的睹物思情进行大胆想像,以塑造出鲜活的形象——将《静女》改写为小故事。


《古诗三首》教学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本课1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2、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2、领悟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欢乐。

3.在说的基础上,把这首诗所表达的意境写下来。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2、理解诗词的意思、想象描述的画面、体会童年生活的无暇和美好。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设计理念: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千百年前的古诗,如今读来同样让我们感动。吟诵是古诗词与学生学习的桥梁,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在*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诗意。

预习作业:

1、读准字音,通读诗词句,认识生字词。

2、查阅工具书,借助资料,弄清古今字音、词义的变化。

3、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

4、适当批注,并对疑点进行标注。

5、学生收集积累描写的童年生活的古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首诗:《牧童》

一、创设情景,回顾引入

(一)出示“牧童骑黄牛,边吹边走”的动画,并配以古诗《所见》的文字、声音。指导学生跟着吟诵。

(二)你想说什么?这样童趣盎然的古诗我们还学过很多,谁能说一首。

(三)是呀,童年是一支动听的歌,是一幅美丽的画,更是一首优美的诗。用心去揣摩童年这首诗,你能读出美好的韵味。今天让我们再一次分享古代儿童生活的乐趣。

【设计意图:创设童年生活的童趣画面,引领学生走入诗的意境。复习以前学过的古诗,积累祖国的语言文字。教师以抒情的话语,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不露声*地点明了诗歌的学习要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学习《牧童》

(一)大声诵读,亲近古诗,检查预习效果。

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每个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2、指学生读,从字音与节奏上去指导。让学生感受到读准确、读清楚、读得有节奏就是一种美。同时指导书写“蓑”。

3、就近找个伙伴合作读,读整齐、响亮,读得有节奏,读出味道。

【设计意图:古诗是一种经典,千百年前的作品,我们如今读来,依然让我们感动,引起我们的共鸣,就像今天写的一样,它是我们民族思想情感的宝贵财产。如何亲近经典,诵读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在不断的回旋往复的朗读中,在不同的朗读要求下,多次反复地读。读得多了,自然就懂得了祖国言语与文字的音韵。】

(二)品读想像,理解诗意:

1、小声的静静的用心去读,诗中哪些词句,让你有所想,有所悟。从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哪些生活趣事?

【设计意图: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使学生易学、乐学。】

2、交流,同时结合学习

(1)“草铺横野六七里”

a、重点理解“铺”:从“铺”让你感受到什么?

b、播放大草原的画面,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个草场?

c、如果你身在其中,你会怎样?结合学生自己的理解指导朗读

(2)“笛弄晚风三四声"

a、结合注解理解“弄”

b、从笛声中你听出了什么或感受到什么?

【设计意图: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c、结合指导朗读。

(3)“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a、“不脱蓑衣卧月明”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b、牧童不脱蓑衣卧月明,那是因为

c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

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d.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是一个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小牧童。

e.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

【设计意图: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一个“横”、“弄”、“卧”,更是充满了随*、自然。对于学生来说,这就是他们所期盼的无拘无束的生活。这个小牧童,就是他们理想的化身,因此,引导学生置换成牧童,设身处地想牧童所想,做牧童所做,从而更好地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f、根据学生不同的回答,适时地朗诵古诗中的句子,读出自己体会到的诗韵。

g、天为床,地为席,在清风、明月中,和衣而卧,那是何等地自在,何等惬意。

h、一起诵读此诗,能背的背。

3、这么悠闲的童年生活,出自诗人吕岩的笔下。介绍作者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吕岩就是“吕洞宾”,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吕洞宾到底成不成神仙我们不知道,但《牧童》的意境就像仙境一般。

4、再次齐诵古诗。

过渡:过着世外桃源般生活的牧童在月夜下很惬意。

三、作业:

(一)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二)默写《牧童》。

(三)选择其中一首古诗,可自创一幅图画,也可改编成一篇小短文。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有人说,年轻就是美丽,韶华易逝,青春易老。古今多少文人墨客用自己的灵动的笔抒发了自己对青春的眷恋,对年少的羡慕。今天,咱就一起走进袁牧的《湖上杂诗》。

【设计意图:教师以抒情的话语,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不露声*地点明了诗歌的学习要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初读古诗,检查预习效果,并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异”、“羡”的读音和写法。

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葛岭/花开/二月天,游人/来往/说神仙。老夫/心与/游人异,不羡/神仙/羡少年。”。

【设计意图:通过评读、赛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诗歌,读出节奏。】

3.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湖上杂诗》这首诗中,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设计意图: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使学生易学、乐学。】

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

1.师提出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合作学习。进行品读理解。

自学要求:

(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2)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

【设计意图:这两首诗的主人公都是孩子,展现的是美好的童年,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不遥远,理解起来也较容易,因此可安排充足的时间,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2.交流反馈。

3、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四、复述诗意。

用自己的语言把诗的内容复述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复述诗意,启发学生想象,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春暖花开,闲来无事,三五成群,说说笑笑,到湖滨郊游踏青。一路上游人来往不绝,都说想做神仙,只有自己心境不同。一点也不羡慕神仙,只羡慕那些年轻的少年。青春是最令人如痴如醉的,但是年华如水,青春易逝,谁也无法挽留青春逝去的脚步呀!“不羡神仙羡少年”这句诗,明显流露出作者对青春的渴盼,希冀中又隐藏着一股难言的惆怅。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把你最喜欢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或者画下来。

第三课时 学习第三首诗:《稚子弄*》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你们正经历着人生的美好季节,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都是美好的。童年的你们,正赶上了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甚至是新奇有趣的。可是,你们想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儿童,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吗?有许多喜爱儿童和富有童心的诗人,他们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作品,在他们的诗词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千年以前的孩子的生活情景。让我们乘上诗词的飞船,穿越时光的隧道,去分享古代儿童生活的乐趣吧!

【设计意图:创设童年生活的童趣画面,引领学生走入诗的意境。教师以抒情的话语,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不露声*地点明了诗歌的学习要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初读古诗,检查预习,想象画面。

(1)自由读诗。

【设计意图: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使学生易学、乐学。】

(2)理解诗意。

弄:玩。银钲:锣。磐:古代一种乐器,用石头或玉雕成。玻璃:古代指天然水晶石一类的东西。

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

1.师提出自学要求,生自由组组,合作学习。进行品读理解。

自学要求:

(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2)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

小孩子从金盘里取出一块*,用彩线穿起来当做锣来敲。声音像玉磐一样穿越树林,*忽然落在地上发出像玻璃一样的破裂声。

【设计意图: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冬天的清晨一个儿童玩*的情景,儿童的聪明伶俐、天真顽皮跃然纸上。冬天的生活也如此富有情趣。】

2.交流感受,练习朗读

以“诗中描述的儿童的童年生活怎么样?你觉得诗人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写的”为话题,引导学生读书感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1)全班交流。允许有自己的感受。对学生不正确的认识要恰当地进行引导。结合时代背景,既要体会到儿童生活的悠闲和有趣,又能体会到作者对这一切的审美情趣。当然也可以从当代儿童的角度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师既要尊重他们的独特体验,也要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

(2)结合自己的感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

3、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练习把古诗词读流利,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并进行深入思考:

诗中描述的儿童的童年生活怎么样?你觉得诗人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写的?你还有什么疑问想提出来和大家交流?

4、根据学生不同的回答,适时地朗诵古诗中的句子,读出自己体会到的诗韵。

四、结合学生的积累,拓展阅读

1.交流已经背诵积累下来的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

2.拓展阅读杨万里其他写儿童生活的诗,大体了解诗的意思,并选一首自己喜欢的背诵下来。

五、作业:

(一)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二)默写《稚子弄*》。

课堂检测:

一、辨析形近字并组词

蓑()铺()碎()牧()锥()晓()

哀()浦()粹()收()稚()浇()

二、伯牙识音

笛弄晚风(nòngnèng)蓑衣(shuōsuō)横野(hénghèng)

葛岭(gégá)羡少年(xiànxuàn)碎(cuìsuì)

三、精彩回放

1、草铺横野六七里,。

2、老夫心与游人异,。

3、,忽作玻璃碎地声。

四、考考你

1、《湖上杂诗》中,作者为什么“不羡神仙羡少年”呢?

2、《稚子弄*》中,“玻璃“指的是什么?

五、用你的话说说这三首诗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