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在去的路上做了太多的心里建设,以至于到达第一个目的地的第一印象居然是还好,没到看不下去的地步。我当时对贫穷的定义还局限于吃不起饭,房屋破烂的地步。后来想想,那只是我想象中的贫穷。那么什么是贫穷?
当我第一次走访调研走进一户人家时,觉得贫穷,走进第二户人家时,觉得贫穷,走进第三家,第四家,慢慢也就麻木了。后来,开始明白“相对贫穷”这四个字。极大的浙江与甘肃的物价差也让我隐隐明白,各地要分开来看,每个地区有着每个地区不同的标准和评判。就像在浙江再贫困的家庭到了那边就是还算富裕,就像,很多上届走过贵州的学长觉得那边不能和贵州比贫困。但是,贫困就是贫困,在当地过得不好就是贫困,没必要也不能将哪里和哪里拎到一起比较。
后来,慢慢的学会随着调研调节贫困的标准,慢慢学会自己去衡量。
然后,就是在泉沟遇见的书包被盗,说起来惭愧,我记得我听到时的第一反应不是怎么把书包追回,而是惊呆了,天,才十岁左右的孩子啊。若是书包没找回,是不是会给他们留下以后想要东西都能偷的念头。找到书包的同时,我也松了一口气,因为我知道我的队员必会指出那些孩子这其中的错误并好好教育。正在成长孩子处于*格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必要的关注与引导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大概是贫困的缘故,父母忙于赚钱养家,而略有些忽略孩子的教育问题,这是极不明智的。
若说第一个目的地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还好,那么在赶往谢梗时带给我的是害怕。颠簸地不断爬上山的大巴,路过的一望无际的梯田与零星分布的破旧房屋,大巴转弯时害怕掉下去的狭窄山路。那是我来到甘肃之后第一次感觉到心跳加快。我还记得,当时我一阵心*,在那样的环境中,究竟要付出怎样地努力与代价,才能走出去,而那些为了家中情况放弃走出去的人,又该是遇到了多大的困难,下了多大的决心,不可想象。在那几座山中,我遇到了下雨后最难走的山路,也遇到了热情的居民。走访调研时每家捧上的馍馍,住在学校中孩子不时带来的菜,离别时背过来的西瓜无一不显示着山里最淳朴的相处之道,让人打从心里暖暖的。
也正是在那,我也遇见了第一个来为孩子要书包的母亲,带着点怕怕的语气,找了个也不错的理由,被我们劝回去时口中还在轻声念叨,似乎还想着不放弃。有时候,我们更多的是无奈,看着孩子哭泣的脸庞和家长拉下脸皮来的讨要,我们不能心软,书包是有限的,不是每个孩子都有的,没办法。
说实话,不想太多的介绍那里的情况,总觉得那是调研报告要做的事,也不想过多的描述我们在那边条件的艰苦,因为比起长期居住,我们仅仅只是半个月而已。
然后,想说一些或者说之前就在想一些问题。关于支教的,我们的。
我还记得在最后一个地点,一个女孩跑到我们的驻扎点来学习英语,一点机会都不放弃的女孩,让人心尖上刺疼。于是,突然在想,对于资源匮乏的地区,哪怕不是一直留下,只是半个月一个月的支教,对于求知若渴的人来说,大概也是一个极好的学习机会。有时候想想,当然也只是想想,支教若不是只是教些自己能学到的或者说是短时间无法囊括的知识,而是教些能长期使用的学习方法,一些通用技巧,或者终生受益的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或许也是顶顶好的,半个月一个月也是不错了。
再然后,我想。命运的确是不公平的,但是贫困不该就可以获得帮助的。说的没有爱心点,有钱一样是过,没钱一样是过,吃穿好坏罢了。给了钱,不过是宽裕一点,说不定还助长了不劳而获之心。但是,看着那些苦点累点也要供孩子上学,学习刻苦却舍不得花钱买书上自习的孩子却是心像泡在苦水里一样。每个人心中总有一些梦想,而当梦想太奢侈让他们不得不面对现实时,我总感觉自己的力量太过渺小,那种无能为力的感觉的确不好受。为了梦想倔强坚持的人,或许才是真正我们该帮助或者说值得我们帮助的。但后来一想,又不对啊,我们调研的很多都是小学的,有的甚至还不确定自己的梦想是什么,又何谈坚持?后来,特殊人员特殊对待的方法倒是极好的。
说了很多,大多是自己最真实的想法,或幼稚,或多事,却还是写了上来。太多的感慨与豪言壮语不是不想写,只是没有经历过人会觉得太空洞,太宽泛,反倒没有了写的兴趣。倒不如这样,心之所致,随笔而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