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乡村的生活气息。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一种看得见的美和看不见的美在文本中*共生。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课在教学时我注重以人为本,采取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主题,教学中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验、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欣赏、升华。把“美”这条主线,贯穿于课堂始终。
(一)以风景为主线
这篇课文文字并不是很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新课伊始,由课题引入什么是搭石?
让学生从图文中领略出搭石的美,领略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并领悟到乡亲们摆搭石是为别人着想,是心灵美。然后,我请学生带着“你从哪幅画面感受到了什么美”,静静地默读课文,抓住“一群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和“老人与年轻人走搭石”三个板块,勾勒成三幅画面,很自然地引导学生理解搭石在作者眼里为什么是一道风景。
(二)以欣赏为前提
读书是师生,尤其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读“什么是搭石”那一段,我通过引读“脱鞋绾裤”让学生读出搭石为人们带来的方便。读“一群人走搭石”那段话,我通过引导学生对“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理解,引导学生诵读,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有着浓浓乡情的搭石旁边,让学生读出诗的节奏美,读出人们走搭石走出的画面美。而“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和“老人与年轻人走搭石”主要让学生抓住文本的空白点进行想象。
当学生通过这些画面的体会,自然地感受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时,学习最后一段,并通过背景介绍,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搭石默默无闻的美,情感又进一步得到升华。
在教学中,尽管我想把同事们集体的智慧最大限度的体现在课堂中。但是,整堂课上了下来后,也留下了很多的遗憾:
1、整堂课自己给学生的空间还不够,因此,便有了整堂课都希望学生顺应自己的。思维方式,害怕学生在课堂上生成与自己思维截然不同的新模式。如在教学从人们走搭石的画面中体会家乡的一道风景时,我总喜欢让学生按顺序交流,不想让学生跳出我的思维方式,因此便有了课堂上,自己在浏览孩子们读书勾画的情况时,特意寻找按顺序勾画的孩子来首先来发言交流,这样就让孩子们的思维顺应了我的思维方式。
2、整堂课自己的语言显得过于啰嗦,同时还特别喜欢重复孩子们的发言。
3、在教学一行人走搭石的画面时,孩子们体会一行人走搭石走出的音乐美,画面美体会得还不够深入,同时,对于这幅画面的朗读指导也是还不够深入。
体验课堂改革的这一个月来,虽然过程是艰辛的,但是,结果却是让自己欣慰的。因为在这一过程中,自己才真正明白,“一点一线一板书,三语一拨两体验”在课堂中的真正的魅力。
《第2篇:搭石教学反思》
《搭石》是人教版语文《课标》教材四年级上册中的一篇精读课文,体现了教材编排的主题组织特点——人与人之间纯真的爱。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描绘乡亲们在小溪旁摆放石头的场景,展示了平凡事物中蕴藏的美好与情感。本文分析了如何通过教学重点来感受和理解这种美,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身边的美好。
其次,文章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感受身边更广阔的美。无论是小草脚下留情、捡拾垃圾,还是享受阳光、欣赏鲜花,这些简单的行为都蕴含着人*的美好和对环境的尊重。通过这些例子,学生们可以深入思考,美是如何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体现出来的。
在教学实践中,我强调了通过具体事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的存在。我鼓励学生们分享他们眼中的美,从而增强他们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理解和体验。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帮助学生提高语文阅读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意识和情感表达能力。
最后,文章通过引用名人的话语强调了美的普遍存在*,并鼓励学生们保持一颗发现美的心态。这种积极的心态不仅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幸福,也能够积极影响整个社会,使世界更加美好。
总之,《搭石》这篇文章不仅仅是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教学素材,更是一扇窗户,让学生们通过阅读和体验,深入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和生活中的点滴美好。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我相信学生们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还能在日后的生活中更加积极地发现和创造美。
《第3篇:《搭石》教学反思》
《搭石》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通过质朴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描绘了大山深处乡亲们的生活场景,展现了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对美的感悟。本文旨在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从平凡生活中发现美,体会到人*的光辉和传统美德的力量。
教学设计思路及实施过程
一、教学导语与情境创设
教学开始时,引用艺术家罗丹的名言:“生活中只要用心去看,一定能发现生活中的美。”通过这句话,向学生传达在平凡生活中发现美的重要*。创设美的情境,让学生进入教材内容的氛围,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情感投入。
二、预习交流与课文学习
在预习阶段,学生通过小声快读课文,回顾课前所学的内容。教师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从生字词、作者意图以及主要内容等方面进行回顾和交流,以确保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理解和准备。
三、深入课文探究
引导学生感受美的主线问题
在课堂中,重点引导学生探讨“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这句话背后的含义,让学生从第2至第5段中找出能感受到美的句子,并展开讨论和分享。通过学生的默读和讨论,培养他们对美的敏感度,不仅限于视觉美,更是内心深处的美。
体验多元美感
教师指导学生在文中找到看得见的具体美和感受不见的心灵美,如谦让之美、敬老之美以及自然的美。通过生活联系,学生理解和欣赏各种美的形式,培养审美能力和情感共鸣。
四、课堂实施反思与改进
在教学实施中,虽然精心备课,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反思:
提高课堂驾驭能力
优化学生交流与互动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参与度。通过合理安排汇报和讨论环节,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发挥他们的主动*和创造*。
注重文本的深度理解
在引导学生讨论主线问题的同时,不应忽略对文本表达形式和语言技巧的分析和引导。帮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和分析课文,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课堂“点睛”策略
确保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及时呈现课文的精华部分,如《搭石》课文的结尾,以便学生能够完整领会作者的意图和文本的深层含义。
加强词句教学的方法指导
在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词句的表面意思,还要教授他们分析词语的语境和理解方法。通过系统的方法指导,帮助学生提升语言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
结语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和实施策略,希望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从《搭石》这篇课文中感受到人*美和传统美德的力量,培养他们对美的敏感和理解能力,同时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持续的教学反思和改进,将使教学过程更加丰富和有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第4篇:《搭石》教学反思》
《搭石》这篇课文以其质朴的语言、秀美的意境以及浓郁的生活气息深深吸引着学生,也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本次教学实践中,我尝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领略语言之美、意境之美以及人情之美,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 教学亮点:以“美”为主线,引导学生多层次感悟
我认为,这篇课文最能打动人的地方就在于一个“美”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将“美”作为一条主线,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去感受、体会和领悟。
感知自然之美: 课文开篇就描绘了一幅“清澈见底的小溪”“静静地躺在溪床上”的画面,让学生感受到乡村宁静、自然的景*之美。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将静态的文字转化为动态的画面,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这种自然之美。
体会*之美: 课文中的搭石不仅是连接溪水两岸的桥梁,更象征着人与人之间*互助的关系。无论是“一块块整整齐齐”的摆放,还是“你踩着我的肩膀,我扶着你的胳膊”的互相帮助,都展现出一种*有序、团结友爱的美好画面。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细节描写,体会人与人之间的*之美。
欣赏朴素之美: 课文中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却用最朴实的语言,描绘了家乡人默默奉献、为他人着想的精神品质。这种朴素的美,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体会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表达方式,感受语言的魅力。
二、 教学不足与改进方向:精雕细琢,提升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尽管在教学过程中我尽力挖掘文本的内涵,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挖掘文本深度不够: 例如,在讲解“谦让美”时,我只是简单地让学生理解了“互相谦让”的含义,而没有深入挖掘文本背后的情感内涵。实际上,学生可以通过角*扮演、情景对话等方式,更深刻地体会家乡人淳朴善良的品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探究,挖掘文本的深层内涵。
朗读指导欠佳: 朗读是学生理解和感受文本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我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还不够到位,没有充分发挥朗读的表达作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强朗读技巧的指导,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语气、语调、节奏等,表达出文本的情感和意境。
拓展延伸不足: 仅仅局限于课本内容,难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结合课文内容,引入一些相关的图片、视频、故事等拓展资料,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教学相长”,每一次教学实践都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反思和改进,努力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为学生呈现更加精彩的课堂。
《第5篇:四年级《搭石》教后反思》
本节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彻了《新课程》的崭新理念,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组织了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并进行了《搭石》教学反思。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理解到与老师平等对话,而且认识到讲台并非老师专属的领域。老师频繁将讲台让给学生,使得学生在这个空间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完成《搭石》后,课堂上学生表现出极高的学习积极*,尤其是通过多媒体播放课件,引起了学生的赞誉,有效调动了学习的热情。在文章空白处写感受和发表见解的环节,学生获得了自主学习的权利,因此他们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甚至出现了争相发表的现象。
课堂上,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理解有时会超越教师的预期,这为教学相长提供了宝贵机会。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并从中获取启示,以便在后续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思维。课文最后一句“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让教师感到困惑,更何况是四年级的小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们提出了对这句话的理解,认为它强调了对乡亲们的赞美,将赞美之情表达在《搭石》这篇课文中。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探究和合作精神,能动脑筋查找资料并通过讨论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倾听别人的发言,鼓励对不同意见进行争论,有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使他们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通过新课程理念的应用,教师感到这些新理念正在逐渐渗透到学生的思维中,这是一个值得欣慰的成果。
《新课程标准》强调了教材的开放*和**,要求教师将教材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实现课内外、学用结合。教师应当打破对学生教育的禁锢,创造*地运用教材,不应成为教材的奴隶,而应该是教材的主人。
最终,“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是课改的核心。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负责教案,更要时刻为每一个学生着想,真正将学习的权利还给每个孩子。只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6篇:《搭石》教后反思》
《搭石》一文语言朴实,意境秀美,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同“搭石”般,在默默无闻中闪现。本节课旨在让学生通过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和“让”搭石的情景,感受其中的人*之美,领略乡亲们纯朴而美好的情感,以及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带来的温暖与快乐,引导学生从平凡事物中发现美的存在。对我来说,第一次执教四年级第七册语文是一项挑战,但通过这节公开课,我获益良多。
首先,我的教学目标明确,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我围绕着“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句话展开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例如,我让学生找出自己最感动的词,并以动作表达他们的感悟。又如,让学生画搭石并相互评议,这样他们就能形象地理解“搭石”,为后续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我充分利用了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
其次,以“美”为切入点,创设情境,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感悟。我通过音乐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进小村庄,开始感受“搭石”,品读“搭石”,寻找美的画面。在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的朗读。例如,在学习“协调有序”一词时,我让学生想象自己置身其中,领读课文,比如通过模拟开火车的方式来读“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让学生更深刻地感知到课文中所描绘的画面。我还让学生将课文中的某些段落改编成小诗,并配以音乐进行朗读,让他们在美的氛围中练习朗读,积累优美的句子。
然而,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促使我在未来的教学中不断学习、思考:
首先,我在教学中语言节奏较快,导致学生听不清楚或跟不上我的思路。
其次,我需要培养更多的教学机智。虽然我注重学生对重点词句的品味,但我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通过对不理解的词语进行评议、补充和总结,错失了提高学生自身水平的机会。
另外,我没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个别反馈,而是通过整体检查,这也是我需要改进的地方。
此外,在过渡语的运用上还不够连贯。
最后,我在课堂结束时花费了过多的时间在让学生写作业上,导致他们反馈的时间不足。如果我能将这个环节改为口头表达,给学生更多的时间,然后布置写作业,效果可能会更好。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尽量发挥自己的优势,避免犯同样的错误,不断努力、反思,争取取得更大的进步。
《第7篇:《搭石》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搭石》这篇课文洋溢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写的是乡村质朴的事物,用的是乡村般质朴的语言,表达了村民们质朴纯洁的美好心灵。课文通过对摆搭石、走搭石、碑老人过搭石等画面的描述,表明搭石的作用不仅在于供人们在溪面上行走,它还联系着故乡的小路,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感情。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认识“谴、惰、绰”等7个生字,读准“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溪水猛涨、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在朗读和评价过程中品位“拖鞋绾裤、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协调有序”等词,并感受看得见的具体的“美”。
教学过程:
一、揭题,初识搭石。
1、(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从这幅图你们看到了什么?
是呀,一块一块平整方正的石头摆在小溪就是搭石
齐读课题
2、课文中有一句话具体地描述了什么是搭石,
出示:“进入秋天,天气变凉以后,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3、现在你会介绍搭石了吗?
二、整体感知,疏通课文。
1、自由读读课文。出示要求: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把你喜欢的句子划下来多读几遍。
2、交流反馈,出示词语,
3、指名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三、交流释疑,理解搭石的重要*。
那如果没有这些搭石,家乡的人们都怎么过小溪的呢?请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
出示: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重点理解“脱鞋绾裤”)
四、感悟搭石,构成风景.
1、摆搭石那么有讲究,走搭石就更有讲究了,你知道走搭石要注意什么吗?
出示: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
2、自主交流
出示: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理解:协调有序)
(1)生读句子,正音。
(2)给人画一般的美感,那你从哪里体会到美了呢?还能从哪里体会到画面美呢?
(3)指导朗读:
五、小结。
师: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走出了画面美,那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我们留到下节课来学习。
六、作业
教学反思:
第一次上语文公开课,我选定了《搭石》这一课,并进行了认真的备课。当我捧读课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两个人面对面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著乡村的生活气息。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一种看得见的美和看不见的美在文本中*共生。这篇课文一开始设计的时候我是让学生抓住“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来让学生找出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和遇到老人走搭石。来体悟,最后试教下来感觉面面俱到但都是蜻蜓点水,所以最后还是扎扎实实,在第一课时就上掉一行人走搭石的美。
通过这次上课,各位前辈的指导我也明白了很多教语文的方法,如:以读为基本手段,促进理解、促进感悟,习得语感。读是学习语言最基本的方法,在课堂上要给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读,把作者的思想情感读出来,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进去,这一出一进,就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途径,就是学生发展语言的方法,就是学生积累语言的手段。
所以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课在教学时我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
如在教学一行人走搭石这块内容时,我主要是指导学生朗读,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各种层次的读,让学生体会蕴涵的情景。指导朗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后面的紧跟上,踏踏的声音,像轻快地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这一句时我将“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点击成红*引导学生读一读,说说从哪儿体会到画面的美。相机学习生字“绰”,课件出示字典的三种解释,学生联系上下文知道应该是姿态柔美,然后让学生想象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画面,通过画面让学生如临其境地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师生合作着读一读,真切体验“协调有序”。
学生通过品读、感受,在头脑中就形成了一幅“一行人走搭石”是那么协调有序的美。
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工具*和人文*的*统一。在词句教学时,我不光引导学生了解意思,还提示理解方法,如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基本功综合训练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关爱他人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
美是永恒的主题,学生们自读、自悟,在寻找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自然的美,感悟*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第8篇:搭石的语文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情感体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搭石》是人教版语文第七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人教版语文《课标》教材编排的特点之一,就是以主题组织单元。本组教材的主题是──让学生感受“人间真情”。
《搭石》描写的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课文语言质朴,景中有人、景中有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与文本对话,使得学生的情感在对话中流动,我在教学时紧紧抓住“风景”这个词,深入学习课文。
整堂课,我主要是通过三种途径来让学生学习体验。学生对作品的思想*和艺术*的体悟是深刻的而非肤浅的,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并达到既走进文本,又跳出文本,和作者“同命运、共呼吸”的境界。
一、结合问题,学习课文,感悟*美
风景1: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初读句子后,教师语言过渡:这是一幅美丽的画,出示填空:
从这段话中,我感受到了的美,我是从这个词知道的;我还感受到的美,我是从这个词知道的,我还感受到了的美,我是从这个词知道的。
这一变化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是一种教材“隐*资源”的开发,让学生体会到语言中的“诗”味。*作时,教师再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学生对一行人走搭石的“协调有序”有了更加形象的体会,从而感受到乡亲们的*美。
二、咬文嚼字,挖掘助人美
风景2: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体会句子时,我紧紧围绕老人放搭石时的心情,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角*,感悟课文。
师:大爷您好,你这么匆匆忙忙地,要去哪儿啊?你为什么放下东西,在这里搭石?
生:……
师:大妈您好,你在找什么呢?我帮你找好吗?为什么还要在上面走几个来回啊?
生:……
师:哦,你想得真周到。
……
这一环节的处理,表面上看机械重复地围绕“如果你是老人,你为什么这么做?”稍显啰嗦。但细细想来,学生与文本是有一定距离的,这样咬文嚼字的研究,看教师有效地挖掘了文字背后的情感,利用文本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并以教师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达到文章情、教师情与学生情三情合一,让情感共鸣于课堂。
三、拓展训练,升华心灵美
风景4: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理所当然”是什么意思?
生:理当这样做的。
生:从道理上说应该这样做的?
师:什么道理?
生:尊敬老人。
师:乡亲们把尊敬老人,伏下身子背老人过搭石看成了理所当然的事?那么文中的哪些事也成了理所当然的事了?
生:……
师: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理所当然的事?
……
搭石为作者家乡构成了一道风景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像乡亲们一样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搭石”,你发现了吗?
说话训练:我身边也有这样的搭石:。
正是这些搭石,为我们的生活构成了无数道风景。
围绕“理所当然”的训练巧妙地整合了文章中所有的人情美,既深化了课文,又进行了人文教育,可谓一举两得。拓展写话的训练,进一步地开拓了学生的思路,这就很容易地在学生心中产生具体的形象、引发对文本内容进行再加工,进行新一轮的情感升华。
虽然在预设时考虑周全,但在实施过程中未必能达到预期效果。一堂课下来,静心思索,感觉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不足:
其一,因为是一堂研究课,所以在设计时,我想尽可能展示得全面些,给老师们提供一个尽可能全面些的研究案例。正因为这样,课堂容量显得稍大,时间有些紧。
其二,作为一名工作才一年的新老师,如何既保证预定目标的达成,又恰当处理好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如何巧妙地引导学生……这是值得我认真思索的话题。
我的指导老师以及校领导对我本次课堂教学的指导与帮助很大,从她们身上我也学到了许多,也是收获啊。
《第9篇:语文《搭石》的教学反思》
《搭石》这一课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两个人面对面过小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课在教学时我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采取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教学中我主要以两个方面展开教学:
1、发现感受文中的美
文中有看得见的具体的“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勤劳美。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美、自然美。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谦让美。要是谁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尊老美。心灵美、友善美、自然美、团结美、善良美、奉献美……
美是永恒的主题,教学时采用自读时想象画面、自悟时体会情味、交流时畅所欲言的教学思路。学生们自读、自悟,在寻找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自然的美,感悟*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2、发现感受身边的美
作者就是从一件很小的事物中发现了美。你现在认为什么是美?在我们身边哪里也可以找到美?”在教学中,尽管我课前精心备课,努力挖掘教材。但是,整堂课上了下来后,也留下了很多的遗憾:
1、课堂驾驭能力十分欠缺。课堂教学中总是被自己备好的课所牵制,按照自己已有的思路一步步开展教学,对于课上突发的意外情况不能很好地处理与引导。
2、虽然教学中注重了感情朗读的指导,但是学生的朗读效果、朗读的层次感并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在朗读指导方法上自己还缺少一些有效地方法。
3、通过教学,我感到自己设计的一些提问过于细碎,总感觉自己在课堂中一个劲地在提问、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一节课下来,自己没少忙乎,可学生的情感总是处于一种很平的状态。激发学生的情感方面是我这节课很薄弱的一个环节。
4、新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教学中,我总是一味地牵着学生学习,大胆放手让学生学习方面做得很不够。
5、板书设计也有所欠缺。设计板书时只注重了简洁,对看不见的美“谦让美、奉献美、敬老美”等没有在板书中凸显出来。如果能将这一点表现出来,会更好地突破重难点。
6、本课教学中忽视了写作方法的指导,没有为“学生写生活中的美”做好铺垫。
其实,教学中暴露出得问题还有很多很多。这些都充分说明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技巧、教学机智、把握教材处理教材、组织教学等方面的能力十分欠缺。在今后教学中,我要更加努力学习,总结与反思,使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