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学习朗读诗歌并能够背诵默写。

十五夜望月的教学设计(优秀9篇)

体验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的内涵。

学会鉴赏诗歌的技巧。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深层内涵。

教学难点:

学会有效地鉴赏诗歌。

教学策略:

深入研读诗歌,体验情感古诗云:“诗读百遍,其义自见,其情自明。”古诗词的音韵之美,特别适合用来朗诵。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侧重于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词的情感和意境。

启发联想,品味诗歌的意境诗歌的意境是其灵魂所在,鉴赏诗歌就是品味诗歌意境的过程。关键在于启发学生的联想能力,让他们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来构想诗歌描绘的画面。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教师:提到月亮,你们一定能想起许多与月亮相关的诗歌吧,比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以及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这些诗人在月夜中表达了他们的思乡之情。他们的诗句不仅仅描绘了月亮的景象,更蕴含着深深的感情。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另一位诗人王建的作品《十五夜望月》,来感受他的诗意。

二、讲授古诗

复习古诗的学习方法

了解诗人的背景和时代背景。

解读诗歌标题,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分析诗歌的构思和表达方式,品味其意境和感情。

深入分析《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解读诗歌标题及背景:这首诗描写了中秋之夜,诗人独自在外,望着皓月思念家乡和亲友。

解析诗句,理解其节奏和意象,如“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以及“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品味诗歌的意境和深情

深入解析诗句,理解诗人通过描绘庭院的月光和桂花的湿润,表达了他的孤寂和思念之情。

通过与学生交流,探讨《十五夜望月》中“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一句的含义,以及类似的诗句在古代文学中的运用。

三、课后作业

四、板书设计

十五夜望月

意象:中庭,地白,树,鸦,露,花,月

情感:望月思远,想念好友


《中秋咏月诗之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诗歌的意境。

帮助学生领悟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

教学步骤:

一、课前三分钟讲话,自由发表对“月亮”的看法,引出新课。

在探讨“月亮”作为主题的自由发表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水调歌头教学

播放《水调歌头》音乐,创设情境,引出课堂主题。

通过音乐的情境创设,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氛围。

学生汇报苏轼相关资料,教师简介词作背景。

介绍《水调歌头》的背景和作者苏轼的生平,特别是其写作背景和情感状态。

疏通文意,学生交流质疑,解疑。

结合工具书和课文注解,深入理解诗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

学生发表对诗歌的理解和想象。

学生以自己的语言描述词作的意境,教师协助解释难解的字词。

自由朗读,准确发音。

学生进行自由朗读,注重准确的发音和诗歌的韵律感。

教师配乐范读。

教师进行音乐配乐的范读,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词作的情感表达。

重点赏析,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描述作者心中的“天宫”是怎样的?

词作中哪些句子是你最喜欢的?为什么?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中的哲理和情感表达。

学生单人配乐朗读,教师点拨。

学生进行单人配乐朗读,教师提供个别的指导和反馈。

男女生配乐朗读上下阕。

分别由男生和女生进行配乐朗读,呈现不同的情感表达和韵律感。

词作反映了作者对仕途失意的感受,但表现出旷达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发挥想象力,作画并配词作。

学生根据词作内容进行绘画创作,并将词作与画作结合。

课后作业:

绘制《水调歌头》的图画。

背诵整首词作,直至能准确默写。


《十五夜望月》教学反思范例3

从教以来诗歌教学一直是我的一个难点,首先它不同于现代文没有多大的时代差异。其次,诗歌语言言简意丰,让学生通过简短的句子理解其中的意境是非常困难的。再次,传神的词语赏析和评价也是一个不好解决的难点。总之摆在我面前的困难是不言而喻的。

困难归困难,但还是要面对。这周我打算啃下《中秋咏月诗词三首》这块硬骨头。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在备课上下了大力气,我先理清了诗歌的发展历程弄清了古体诗、乐府诗、近体诗和新诗的区别。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作者和写作背景,尤其对苏轼生平作了深入的了解。然后认真学习教学参考书上的解读,尤其对重点字的赏析做了分析和记录。于是我开始着手写教学设计。

《十五夜望月》的设计思路是这样的,首先在导入环节我引出话题:“同学们,中秋是举家团聚的日子,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与家人团聚?哪些人在这一天是不能和家人团聚的?”引起了学生七嘴八舌的议论。有戍守边防的战士,有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有在海外留学的莘莘学子......课堂得开头同学们沉浸在深深的惆怅和惋惜之中。在古代也有很多的人不能和家人团聚,我们一起跟随王建回到唐朝看一看他们不能团圆时用什么方法去表达思念之情。

诵读感知先有情,第二个环节我重点放在了指导朗读上,由浅入深,先断句停顿,标出重读的字词;再注意语气和语调;由于正好多媒体设备坏了,给我带来了大困难。不能出示配乐怎么办?我先有感情的朗诵,之后学生个读,小组读,然后小组里推荐最好的在班里读。在过程中我们对一些词的读法做了讨论。特别是在读熟练了之后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画面里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又开始七嘴八舌的说,洒满庭院的月光、寂寞的乌鸦、被露水打湿了的桂树.....我欣喜的听到孩子们给这些物象都带了修饰词。于是我顺势引导,展开联想,从你学过的古诗中找一句和“地白”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吧。不少人举手了“疑似地上霜”“桂树”会让你想到什么?有人说嫦娥,也在想家想念亲人。

至此,我觉得我成功了。学生能感受到那种清冷、寂静的氛围,体会到诗人明月之夜不能与家人团圆的孤单。自然后两句的理解就很轻松了。但是“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一字大家不能准确的表达它的妙处,这需要今后的课堂上探索。

《十五夜望月》的设计思路是这样的,首先在导入环节我引出话题:“同学们,中秋是举家团聚的日子,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与家人团聚?哪些人在这一天是不能和家人团聚的?”引起了学生七嘴八舌的议论。有戍守边防的战士,有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有在海外留学的莘莘学子......课堂得开头同学们沉浸在深深的惆怅和惋惜之中。在古代也有很多的人不能和家人团聚,我们一起跟随王建回到唐朝看一看他们不能团圆时用什么方法去表达思念之情。

诵读感知先有情,第二个环节我重点放在了指导朗读上,由浅入深,先断句停顿,标出重读的字词;再注意语气和语调;由于正好多媒体设备坏了,给我带来了大困难。不能出示配乐怎么办?我先有感情的朗诵,之后学生个读,小组读,然后小组里推荐最好的在班里读。在过程中我们对一些词的读法做了讨论。特别是在读熟练了之后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画面里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又开始七嘴八舌的说,洒满庭院的月光、寂寞的乌鸦、被露水打湿了的桂树.....我欣喜的听到孩子们给这些物象都带了修饰词。于是我顺势引导,展开联想,从你学过的古诗中找一句和“地白”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吧。不少人举手了“疑似地上霜”“桂树”会让你想到什么?有人说嫦娥,也在想家想念亲人。

至此,我觉得我成功了。学生能感受到那种清冷、寂静的氛围,体会到诗人明月之夜不能与家人团圆的孤单。自然后两句的理解就很轻松了。但是“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一字大家不能准确的表达它的妙处,这需要今后的课堂上探索。


古诗《十五夜望月》教学案例及反思4

古诗教学中吟诵出的精彩

——《十五夜望月》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学案例

上学期我听了一堂区名师工作室送教下校的课,教学内容为古诗诵读《十五夜望月》(鄂教版五年级上册),执教者选择在四年级上。这是一首唐诗,描写诗人在中秋佳节的晚上,站在院子里望着圆月,思念家乡的亲人。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好读易懂,但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执教教师努力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诗情流溢、*荡漾的课堂,把孩子们纯洁的心灵引入进典雅而精美、深邃而隽永、浩瀚而辽阔的经典诗文大世界,让孩子们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始至终引导学生在诗情画意中学习古诗,体味诗人表达游子的思乡之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师:你想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那一个夜晚?

生:我想用“美夜”来形容那一个夜晚。

师:用你的美读来读给我们听,请学生读古诗一、二行。

师:你还能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

生:我能用“静谧”来形容。

师: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生读一、二行)。

师:久在异地的亲人他会想到什么?(师请生自由读三、四行,不懂的词语做上记号。生不懂“人尽望”。

师:要想知道“人尽望”,必须懂得“尽”的意思,请大家查字典理解“尽”。

师:在句中选第几种?

生1:应是“都或全”。

生2:所有的人都在望月亮。

师:还有什么不懂?

生3:“秋思”是什么意思?

生4:秋天的思念。

师:他还在思念什么?

生5:思念家乡和亲人。(师请生读出自己的感受来)。

师:平日里你有没有和亲人分别的感受?(请学生谈体会,老师还把自己收集的一首艾青关于月亮的诗《我的思念是圆的》诵读给学生听。)在这圆月之际,你有过亲人不在身边的感受吗?你想对他说什么?

(学生们深思片刻后,有的学生已现出激动神情。)

生:“是啊,我有这种体会。我的爸爸在外地打工,很长时间见不到他,我很想他……”(说到这儿,声音已哽咽。)

师:你能谈出自己的感受吗?

生1:《十五夜望月》,说完已泪流满面。

生2:我的妈妈在孝感打工,好久才回一次,我很想她……(她已不能自持了。)

师:你也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吧!

生2:《十五夜望月》……(读完眼泪直往下淌。)

生3:我很想我的爷爷,待我最亲的爷爷已去世了,每到过节时,我都会特别思念他……说着她情不自禁地吟诵起《十五夜望月》,读完已痛哭失声了。此时,班上的学生们都哭了,听课的老师眼睛都湿润了。

老师利用学生激起的情感,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谈出感受来。

师:是啊,当人们都在合家欢乐的时候,独在异乡的诗人怎能不更加思念亲人呢?请生再配乐读……(达到高潮)

反思

古诗教学向来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古诗文的课堂教学很少有人给予充分关注并进行深入研究,这也就导致了以前的古诗文教学形式单调,缺少创新,除了让学生读读背背,老师似乎无可作为。再由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大,加上学生阅历背景太浅,他们往往很难与诗人产生共鸣。而在这节课中,执教教师运用了和诗文意境浑然一体的音乐,生动再现诗文意境的图片,有机地结合,帮助学生感悟、理解诗文。在这一案例中,老师充分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体会语言,帮助学生更好地迁移情感,与诗人对话,进而达到对诗情有更深切的体会。当平面的诗句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的生活再现,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诗文深深打动了师生,以致在课堂上使学生和听课的老师触景生情,情不自禁地哭了起来。

最后,执教教师还引导学生进入诗境,诵读全诗,领悟诗情。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吟诵,读懂了诗歌,领悟了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这堂课中,教师十分注意引导孩子们反复诵读古诗,让孩子们在各种形式的诵读中品赏佳句、体味情感、进入意境。这就是新课标所要求的要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听了这节课,我深刻地体会到在新课改教育理念下,教师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改变,形成了新的教学观、学生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读为本的教学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十五夜望月初中语文教学教案5

学习目标:

1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化的审美情趣。

2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3积累咏月的诗词。

一、学生活动

1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2小组评析其它咏月的诗词佳句。组长记录有价值的赏析,综合成一篇赏析短文,全班交流。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十五夜望月》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十五夜望月》

教师印发《十五夜望月》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

《十五夜望月》赏析

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三)诵明月之诗

小组之间把准备好的有关“明月之诗”的小卡片,相互交换赏析,组长记录学生的赏析或评价,大家动手把有价值、有个*的见解综合成一篇赏析文章,全班交流。

(四)思维训练

用媒体展示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诸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中望月等)学生对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进行联想。

(五)学生小结

你认为这堂课好不好?说明原因。

(这既是使学生总结所得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所需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学生即使否定了这堂课,教师也要辨证地接受学生的否定。


十五夜望月的教学设计6

《十五夜望月》此诗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十五夜望月的教学设计,欢迎参考。

一、了解作者

唐代王建,与当时的著名诗人张籍齐名,两人创作诗歌的风格相似,并称“张王乐府”,后人称为“张籍王建体”。

二、读出“望”之画面美

八月十五的夜晚,诗人望月,望月到了哪些景象呢?

1、“白”

诗人写中庭月*,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月光如水、澄澈透明、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让人仿佛置身于静谧清美的意境之中。

我们仿佛看到月光像流水一样倾泻下来,地上仿佛满浸着清澈透明的水,树的影子照在地上,随风婆娑,仿佛是水草在摇曳。

2、“栖”

正常的语序应该是“鸦栖树”,但为了押韵,诗人调整了语序。

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

王维“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我们仿佛听到乌鸦等小鸟一开始被明亮的月*所惊动,扑楞楞地展翅欲飞,声音喧闹,逐渐逐渐声音低落下来,最后终于没有声音。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从侧面写了月*之皎洁明亮,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3、“湿”

夜已深,露水重,庭院中的桂花湿润了。突出桂花在露水中已浸润之久,也表明露水轻盈无迹。

我们仿佛闻到庭院中弥漫的桂花的清香味道。“月中桂子落,天香云外飘”,传说人间的桂花树是广寒宫里那棵桂花树的种子落到人间后生长出来的。那么人间的桂花香了,广寒宫里的桂花也应该香了吧。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带给读者的是十分丰富美妙的联想。

4、诗人望月,望出月光如水,望出冷露无声,望出桂香飘逸,望出天上人间。画面有声有*有味,清美静谧,清雅隽永。

三、读出“望”之情感美

1、月出东山,诗人在望,乌鸦入睡,诗人还在望,桂花湿润,诗人仍在望。从这个“望”中你能读出诗人什么情感吗?

“秋思”,秋天的情思。说的很含蓄,点而不露。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秋思》

“征客无归日,空悲蕙草摧。”    王昌龄《秋思》

“相思阻音息,结梦感离居。”   萧悫《秋思》

秋思:秋天,天气转凉,大雁南飞,花木凋零,万物萧条,身处在异乡的游子感受到这一切,感慨一年又匆匆流逝,而自己仍在漂泊,仍不能与家人团聚。这首诗中,夜深露重,诗人却久久不肯睡觉,从这个“望”中你能感受到诗人怎么的心情?

秋思,秋天思念亲人的孤寂伤感之情。

四、读出“望”之表达美。

但我们从诗句中能直接读出诗人这种怀人的愁绪吗?没有,诗人表达得很含蓄很美。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今夜,中秋的晚上,月亮这么明亮,所有的人都在看月,赏月,不知道这怀人的愁绪会落到哪一家。

在外的游子思念家人,家里的人思念在外的亲人,这浓浓的愁思啊,到底会落到哪一家呢。

言外之意:再怎么落,难道还有我的愁思深吗?

不直接抒发自己的怀人愁思,而是用委婉的疑问语气,使自己的情感表达更蕴藉深沉。

这种表达情感表达方法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这叫间接抒情。

也有一种情感表达方法,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叫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

两种情感表达方法各有好处。

2、“落”

诗句中还有一个动词,用得不同凡响,新颖别致,让人眼睛一亮。这个词语能否换成“在”?

“落”:理解词语先思考什么意思,再联系诗句意思,品味词语在诗句中的具体意思,并与平常的用法作比较看好在哪里。

运用拟人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给人以动的形象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用得不同凡响,新颖别致。

五、读出“望月”之情结美

1、按老师的要求说出诗中的词语或诗句。

直接表达月光如水,澄澈透明;从声音这个角度侧面表现中秋夜晚之宁静;突出诗人望月之久,表现孤寂之情;用委婉的疑问语气含蓄表达

自己愁思之深。

2、事实上,月亮在*人的眼里,尤其是古代*人的眼里,是浪漫的多情的美丽的。看到月亮,有许多美妙的感受、联想就会自然而然涌上心头。淡淡的月光,浓浓的情愫,无论世事变迁,沧海桑田,它,依旧恒悬于黑幕上,照在所有爱月之人的心上。于是,成就了一种淡泊叫“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成就了一种乡愁叫“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成就了一种惆怅叫“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成就了一种伤情叫“杨柳岸,晓风残月”,成就了一种安慰叫“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更成就了一种祝福叫“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们寄情于月,月亮,也就承载着人世间种种情思,如诗一样,悬挂在天空之上,悬挂在古人与我们之间,也悬挂在你我之间。

3、课后请同学们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注意写出作者及作品名。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张九龄)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李商隐)


鄂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十五夜望月》教学教案范文7

教学目标:

1.学习朗读诗歌并能背诵默写。

2.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内容。

3.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意境,理解内涵。

教学难点:

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时数:

1教时

教学方法:

边读边议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多媒体展示一轮圆月挂在夜空的画面,皓月当空,月*如银,如此美景,会勾起你无尽的遐想,今天且让我们跟着唐代诗人王建走进他的《十五夜望月》,感受他的思绪。

(二)揭示本课的环节及任务

今天我们的中心任务就是一个字——读,具体任务是:读顺、读义、读景、读情、读味、读韵。

(三)六步闯关

1.大声读——把诗歌读顺畅。学生自由读,小组内轮读,熟读成诵,毛遂自荐当堂背诵。

2.说读——读懂诗歌的意思。边读边说,用自己的话把诗句的意思说出来。小组内轮流说,互相交流,派代表在全班发言。

3.默读——仔细阅读,摘录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用恰当的词语概括这些景物的特点。

(银白的地面、熟睡的鸦雀、飘洒的冷露、芳香的桂花),抽查展示自学作业。

4.议读——体会诗中意境,理解作者感情。边读边议,小组互相讨论:(1)从以上景物描写概括诗歌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一幅安静、凄清的秋夜景*,为秋思创造伤感的氛围)(2)结合景物意境揣摩诗人在中秋之夜仰望夜空,会有怎样的心理感受?(孤独寂寞,对家人、友人的深切思念),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相机点拨。

5.品读——品析诗味。咬文嚼字,用比较换词法等品析诗中精美词句。小组互相讨论。

(1)诗人写望月,却没有写到月光,从何处体现?(“地白”:给人予积水空明、澄清清冷之感,从侧面突出了月*皎洁)

(2)“树栖鸦”从听觉还是视觉来写?写鸦雀有什么作用?(既是听觉也有视觉,烘托夜的寂静,衬托诗人内心的孤独)

(3)“冷露无声湿桂花”蕴含怎样的情感?(用寒意、清冷烘托诗人寂寞凄清的心理。)

(4)“落”换成“在”好吗?(“落”写出了愁思随着月光的泻落从上而下,富有动感,形象新颖)。小组充分讨论后,学生自由发言。

6.美读——读出诗歌的韵律。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感情基调、朗读语调、朗读节奏、朗读重音。

(四)课外延伸

收集有关咏月的诗歌。

板书设计:

景→境→情

银白的地面安静孤独寂寞

(皎洁的月*)凄清对亲人的

熟睡的鸦雀伤感的深切思念

飘洒的冷露秋*夜景

芳香的桂花


初一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十五夜望月》的教案设计8

学习目标

1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化的审美情趣。

2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3积累咏月的诗词。

一、学生活动

1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2小组评析其它咏月的诗词佳句。组长记录有价值的赏析,综合成一篇赏析短文,全班交流。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十五夜望月》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十五夜望月》

教师印发《十五夜望月》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

《十五夜望月》赏析

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三)诵明月之诗

小组之间把准备好的有关明月之诗的小卡片,相互交换赏析,组长记录学生的赏析或评价,大家动手把有价值、有个*的见解综合成一篇赏析文章,全班交流。

(四)思维训练

用媒体展示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诸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中望月等)学生对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进行联想。

(五)学生小结

你认为这堂课好不好?说明原因。

(这既是使学生总结所得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所需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学生即使否定了这堂课,教师也要辨证地接受学生的否定。


《十五夜望月》改写作文9

秋夜的风孤孤单单地在我的身边徘徊。

今夜的嫦娥是不是比较偏袒我?洒给我的银光怎么那么多?院子里,野地上,桂树上,都铺满了。低头看看地上,还有一个与我形影相吊。眼前一对乌鸦栖息在树枝上,微眯着眼,看着我,我也看着它们。

“我要是也有一双翅膀该多好啊!”我带着影子往前走,桂花也开了,一缕缕花香在露水的浸润下特别清新,清冽。是啊,母亲应该把桂花糕做好了吧。俯身闻一闻,找一找桂花糕的味道。这桂花竟只有*冷的露珠相伴,爱这*山美人冷艳的美。大概只有露珠肯来这样静,这样冷的地方陪陪桂花了。抬头望一望月亮,这颗对我我不离不弃偏爱我的*心玉壶,她专门为我制造了一面镜子,耐心地认真地把家乡的一草一木,家乡的亲人都反射到我的心里。

啊,是父亲,鬓上的白发又频添了许多了,躺在院子里的躺椅子上,对着月亮镜子看我呢。弟弟在哪?啊,原来这个淘气鬼这会正乖乖坐在凳子上吃桂花糕呢,等他吃够了,他又该偷偷藏起一些桂花糕,站在村口等待我的出现了。母亲哪,你还是老样子,用衣角悄悄抹去了眼角的泪水,可是,是你脸上的沟沟坎坎抹得去吗?还有,我最亲最爱的人儿啊!今晚,月下,你又该有一番相思的滋味在心头了,是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思念远人的愁绪吗?你是躲在西窗下,不敢把脸在月亮镜子里出现吗……

清冽的风拭去我的泪,在脸上划下两线**的感觉,像蜗牛*冷的触角,一直延伸,延伸到我的心底。

不是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吗,离“十六”的那一天,还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