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理解作者通过描写草莓表达对生活的感悟。
了解托物言志的散文写作手法。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提升学生理解作者情感变化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珍惜时间和青春。
启发学生思考人生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掌握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联想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让学生明白珍惜时间的意义。
三、教学设想
教学流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草莓,激发学生兴趣。
2. 初读课文: 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了解文章内容。
3. 品味语言: 重点分析文中描写草莓的句子,体会作者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语言。
4. 作者情感分析: 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在不同情境下对草莓不同的感受。
5. 写作手法探究: 梳理作者情感变化的线索,总结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6. 感悟与思考: 引领学生思考文章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体会珍惜时间和青春的意义。
7. 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时间和青春的理解。
8. 作业布置: 布置学生以“托物言志”为主题写一篇小作文,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感悟。
九年级《草莓》教学设计(表格式)2
教学目标
1、把握本文写作思路,学习本文运用巧妙的联想的写作方法。
2、体味生命在时光流转中不断成熟丰富的深刻哲理,珍惜过往,正视未来。
说明:
《草莓》是融情入景、因物悟理的散文佳篇,为波兰作家雅罗斯瓦夫·伊瓦什凯维所作。它凝聚着作者提魂摄魄的感受,寄寓着激动人心的生活哲理。在文中,“草莓”是“触媒”,一颗九月的晚熟草莓,触发了作者对流年似水、青春不再的慨叹,更触发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感悟——生命在时光流转中不断成熟丰富,珍惜过往,正视未来。教师可以此“触媒”为教学抓手,进行教学设计,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文中许多语段优美如诗,琅琅上口,教师在课堂中应引导学生诵读课文,反复吟味,深化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借助圈划、品读等方法,探讨文章的写作思路,感受文章构思之精妙;学习本文运用联想的写作方法。
2、难点:体味生命中的“变”,感受文章所蕴涵的人生况味。
说明:
《草莓》文质兼美,文章结构、语言、表现手法等皆可作为教学内容。但教学不宜面面俱到。若把重点放在学习文章写作方法上,则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还有利于把我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涵。
由于文章蕴涵着一种深沉的人生况味,那种对青年期和中年期两个人生阶段的感喟,以及由自然之变化到人生之变的联想,均带有强烈的个体经验*彩,需要读者调动自己的人生阅历和情感积累才能领悟。高中学生多不具备这样的人生经验,如果过于注重对文章内涵的挖掘,恐怕难以获得好的效果。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对话的方式,与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谈论对“变化”的理解,循循引领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内蕴。
教学过程
思路点拨
这篇散文情理相生,耐人寻味。除了联想方法,象征手法、美文美读、构思探究、比较鉴赏等均可作为该文的教学内容。当然,教学内容要相对集中,以免蜻蜓点水,不利于深入。此外,还可借助活动创设情境解读文本。比如,组织学生利用多媒体展示成长历程照片,使其在体验人生不同阶段的不同*彩后,对文章主旨有更深层的把握。
练习举隅
1、朗读课文,你认为作者更欣赏的是六月草莓所代表的青春,还是九月草莓所代表的成熟?为什么?
2、《草莓》的语言优美洗练,请从文中摘抄你最欣赏的两句句子,并作简要分析。
3、收集20句有关时间、青春、生命和人生的名言警句,在此基础上写作你的百字人生格言。
二年级数学《分草莓》教学设计3
教学设计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二年级数学《分草莓》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内容
课本第5—6页“分草莓”及“试一试”、“算一算”、·练一练”练习题.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通过平均分数目较大的物体,引导学生经历的试商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
学情分析:
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已具备了下面的认知基础,能熟练地运用乘法口诀求商,,对被除数数目较小的余数的除法,能较快的求出结果,并学会了竖式计算。这节课的重点是:当被除数稍大一些时,如火热借助惩罚口诀进行试商,这个问题学生不会有太大的困难。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让学生在探索,练习中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2、引导学生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探索中发现中体验乘法的喜悦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重、难点与关键
1、引导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让学生在探索、练习中积累有余数除法
2、引导学生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索发现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在有余数除法里,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
指名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回忆:余数要比除数小。
2、10÷516÷518÷520÷522÷525÷5
全班齐练.指名板演.学生练习完毕,引导学生对以上小题进行分类,并请学
说一说是按什么标准来分的.引导学生按余数的情况分成两类。
有余数的算式:()没有余数的算式()
二、探索新知
1、探索试商方法
课件出示课本第5页“分草莓”引导学生理解图意。
(1)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提问:要解决“每个盘子里可以放几个?还剩几个?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列式?
(2)指名回答,板书:55÷8
(3)让学生估算每盘大约放几个。指名口答。
(4)小组讨论:怎么判断估计得对不对。
(5)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认识:8×7=56比55大;8×6=48比55小。所以商6。
(6)启发学生思考:如果商是5可以吗?
通过集体交流,使学生认识如果商是5,则会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所有商不能是5,更不能是比5小的数。
2、再次组织小组讨论:怎样估计两数相除所得的商?
集体交流时引导学生认识: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两数相乘的积要最接近被除数,但又要比被除数小。
3、引导学生归纳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四个步骤: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4、应用试商的方法填空:课本第5页“试一试”。
(订正时可以让学生口述思路过程。)
三、巩固练习
课本第6页“练一练”的第1~5题。
学生先*练习后进行集体订正。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说说你认为在试商时要注意什么?
五、作业
1.()里屉大能填几9
()X5
9X()()x7
2、用竖式计算。
20÷633÷563÷841÷7
75÷952÷738÷467÷9
3、解决问题。
43个排球,每7个装一袋,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
板书设计:
分草莓
把55个草莓平均放在8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放几个,还剩几个?
55÷8=6(个)......7(个)
答:每个盘子放6个,还剩7个。
草莓语文教学设计4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季节更替、生命演变,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每个人因自己的生活的经历、知识层面的种种不同,对不同的“物”,或者是对相同的“物”,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波兰作家伊瓦什凯维奇的散文《草莓》,体会作者对时光、对生命的别样的感悟。
2、作者简介
伊瓦什凯维奇是哪个国家的作家?(波兰)他是波兰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写有《肖邦故园》。
二、初读
1、正音
2、理清作者行文思路。
同学们:通过我们之前的预习我们不难发现,本文写了作者联想到的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季节变化。二是,生命演变。
提问: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文章是以一个什么字来贯穿全文的?(变)
教师:对,文章是以一个变字来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那么作者是由什么联想到季节更替,生命演变的?(一颗晚熟的草莓)
提问:好,我想请一位学生根据刚才的分析来说说文章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季节变化的?而哪几个自然段是写有关生命演变内容的?(1~~3)、(4~~6)
教师:很好,据此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的内容。
三、研读
1、自由朗读13自然段,然后说说作者发现草莓是在什么时候?(9月)
(1)、同学们时值9月,已经步入秋天,但在作者眼里,仍然是?(夏意正浓),那么,作者描写了9月农村怎样的景物?带着这个问题齐读第一自然段。
天气:暖和。树木:碧绿。天空:湛蓝。土地:玫瑰红。(讲解这个比喻句,课本中)
教师:作者选取了这些具有代表*的景物来表现景*的“夏意正浓”,以为还是6月,其实作者5月就来到乡下了,但看到这些景物,认为“一切基本上都没有变”。
教师:作者说:“一切基本上都没有变”。“基本上”说明是有变化的。请找出与“基本上”相符的句子:(“个别地方略见疏落、这儿或那儿有一片叶子颜*稍淡”)
但是,变化是怎么样的?“并不起眼、不去仔细寻找便难以发现”,变化很细微、是渐进的,所以造成了不变的错觉。
教师:同学们,天气的暖和,树木的碧绿,天空的湛蓝,土地的玫瑰红。人置身在这样的景*中,心境是怎么样的?在此段找出来(欢快)
(2)、此时此刻作者漫步在田野。在林间草地上意外地发现了一颗什么?
(晚熟的硕大的草莓)
教师:这颗草莓味道如何?(香甜)这香甜把作者的思绪引向哪里?(6月)6月是草莓最盛的时光。(由草莓的香甜很自然地过渡到下文)请同学们看课文第三自然段。
(3)、齐读本段并思考:本段写了那两个月的景*?(6月和9月)
教师:之前作者以为一切都没有变,其实只不过是一种什么?(幻觉)草莓香甜的形象使我想起,几个月前跟眼下是多么不一般。是怎么不一般?(那时,树木。。就连空气也不一样。)因为那时送来的是(六月的芬芳)而今已是(9月)那么作者在此写了与第一段基本相同的农村景物,但有没有变化呢?
景物表现与心境表现与心境
天气:暖和异常温暖
树木:绿树木:顷刻会枯黄
天空:蓝天空:不久会变得灰惨惨
(相同)(意在表现“夏日正浓”和(意在表现“秋的气息”和“另一番滋味“)
“欢快的心情”)
教师:6月和9月的景*是不同的,那是因为(时间的不同)从课文第三段上找出一句可以印证的句子。“还有一会儿,还有一天,也许两天……”省略内容:1也许三天、也许再过几天就会改变。(“每一月、每一周、每一天都有它独特的*调”)变化是自然规律,是不可抗拒的。不变中隐藏着渐变。或者省略内容:2也许马上就会改变。(“顷刻之间、不久、只不过”)渐变中孕育着突变。
教师:同学们由第1段和第3段描写的是同一个时节的几乎又是相同的景物,作者这样着墨是为了(表现的侧重点不同,反应出来的人的心境也不相同。)作者这样写(一方面表现了季节更替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文中说:“每一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调”,另一方面,从全文行文思路看,也是为了引发下文对生命演变的联想。)课后思考练习二
2、小结
同学们:其实景物并没发生变化,只是作者的感情发生了改变,心境不同,看待问题的结果也不一样。在九月吃到六月里才有的草莓,那感受是不一样的。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是会因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我举个例说明:对父母的态度:
小时候:崇拜
现在:对于他们的某些做法有点不以为然
以后:理解
(我举这个例子的目的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让学生明白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是会因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个道理,这个例子更贴近他们自身,更有利于理解,另一方面是趁机进行亲情教育,让学生能理解、体谅父母。)好,下课!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回顾上堂课的内容:文章的第一部分,叙写因季节更替而触发的情思,这一感悟的核心就是流年不再,作者借此为后文的联想作了铺垫。
二、研读
1、齐读46自然段,说说对这部分文字的理解。
(是写对生命演变的.联想和感悟。)
2、提问:第四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作者现在是不是还处于人生的青春阶段?
(承上启下的作用;作者已经过了青春期,但还很年轻,从第四段第一句话和第五段第六句话可以看出来。)
教师:作者说:“还是妙龄*”这是错觉。由第1节中以为季节的“一切基本上都没有变”引发对人生的感悟:常以为自己还是妙龄*的青年、一切都没有发生任何的突变。
教师:在这段作者由时间流逝联想到年华流逝,引起对人生的反思。面对时光的一去不返,作者持的是什么态度?(对生活的热爱、积极向上)。请用文中的句子说明。(课文5自然段)
教师:同学们:作者由草莓想到季节的变化,由季节的变化想到人生的变化,由第1节中以为季节的“一切基本上都没有变”引发对人生的感悟:常以为自己还是妙龄*的青年、一切都没有发生任何的突变。由第3节中“几个月前跟眼下是多么不一般、每一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调”引发对人生的感悟:与今天我们呼吸的已大不一般、每一天时光都赋予了我们不同的*彩和形态”。
教师:作者借此来说明什么道理?
(时光的一去不复返。)
教师:那么作者是否一味地沉浸在逝者如斯的消极感伤里?请从文中找出一些句子来说明。
例:
A、每日朝霞变幻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心*和容颜,似水流年,彻底再造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
分析:“朝霞变幻”和“似水流年”代表什么?(时间)
B、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
分析:剥夺指什么?增添又是指什么?(文中所画)剥夺的是心*和容颜、爱好、思想和情感,激动不安、若明若暗、惴惴不安的青春思绪。
增添的是成熟的思虑、从容不迫的有节奏的生活、日益丰富的经验、内心信仰和理*。
作者如何看待这种“剥夺与增添”?
1.随着时间流逝,我们会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美好品质,会有坚定的信仰、成熟的理*,更加睿智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判断的标准等。随着岁月不断沉淀成为我们的美好品质和特*。
2.(用文中的话来照应观点:大凡成为我们的禀赋的东西都经得起各种变化和时间的考验。变化是渐进的、细微的,美好的东西不断沉淀了下来,经受住了考验,我们自身更成熟了,更完善了。)这样的成熟是美好的。
C、还有许多的事情在前面等着我们去办。
分析:意思说我们要进取,不要虚度年华。
D、激动不安、若明若暗的青春岁月之后,到来的是成年期成熟的思虑,是从容不迫的有节奏的生活,是日益丰富的经验,是一座内心的信仰和理*的大厦的落成。
分析:成年以后,信仰更加坚定,思想更加理*。
这些句子表明作者并不是沉浸在一种消极的感伤中,更多的是抒发了对生活的热爱,表现了珍惜年华、积极进取的精神。
3、说说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同学们这段中“六月草莓”指的是“青春岁月”六月草莓象征蓬勃的青春时代,最珍贵、值得回味的,对过去生活的热爱。文章中还写到九月的草莓,九月的草莓指的是“成年期”,象征一种日益成熟的人生,含在嘴里让人越品尝越有滋味。
此段作者将“六月草莓”与“妙龄*的馨香”融合在一起,展示的是自然与人生的诗意的融合,给读者以更辽阔的思维空间。(流年逝水,青春不再来,要珍惜我们的生命,热爱我们的生活。)
二、总结全文
1、草莓——季节——人生何其相似。作者抓住三者的相似点,表达出对人生哲理的感悟,这就是联想手法的运用。
(联想思维就是由此及彼的思维过程,即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事物与事物之间有所联系,或相近,或相关,或相似等。在写作中联想手法的运用,可以使文章的内涵更为丰富、深远。)
那么,同学们,既然生命的演进是大自然的规律,自然万物与人生“变化”之理息息相通。除草莓之外,你还能在哪些自然万物上体会到“变化”的哲理呢?
(水与月: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晴圆缺。)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2、本课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通过一颗草莓有感而发,层层深入,展开联想;通过对六月和九月的细微差别,联想到青春期和成年期的不同,由此表达了对青春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的感慨。通过学习本文,应该让学生懂得一寸光*一寸金的道理,勉励他们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发愤学习,热爱生活,全面提高自己。
【草莓语文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语文《生命》教学设计
2.语文《画》教学设计
3.语文养花教学设计
4.语文《鲸》教学设计
5.语文《白杨》教学设计
6.语文《长城》教学设计
7.语文识字教学设计
8.语文《山行》教学设计
二年级分草莓教学设计5
教学设计要从“为什么学”入手,确定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目标,下面是二年级分草莓教学设计,欢迎参考!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2.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通过平均分数目较大的物体,引导学生经历的试商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
学情分析:
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已具备了下面的认知基础,能熟练地运用乘法口诀求商,,对被除数数目较小的余数的除法,能较快的求出结果,并学会了竖式计算。这节课的重点是:当被除数稍大一些时,如火热借助惩罚口诀进行试商,这个问题学生不会有太大的困难重点难点:
1.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程度。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师:今天小兔举行生日晚会,它邀请我们一起去为它庆祝生日,到了。小兔拿出了草莓来招待同学们,你们看,这一共有55个草莓,小兔想把它们装到8个盘子里,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每个盘子放几个,还剩几个?
(课件出示书本第4页的情境图)
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1、探究试商的方法
(1)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提问:要解决“每个盘子里可以放几个?还剩几个?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列式?
(2)指名回答,板书:55÷8
(3)让学生估算每盘大约放几个。
(4)小组讨论:怎么判断估计得对不对。
(5)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认识:8×7=56比55大;8×6=48比55小。所以商6。
(6)启发学生思考:如果商是5可以吗?
通过集体交流,使学生认识如果商是5,则会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所有商不能是5,更不能是比5小的数。
2、再次组织小组讨论:怎样估计两数相除所得的商?
集体交流,达成共识: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两数相乘的积要最接近被除数,但又要比被除数小。
3、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四个步骤:
一商:除数和几相乘的积最接近被除数,又比被除数小,商就是几。
二乘:商和除数相乘。
三减:要分的总数也就是被除数减去商和除数相乘的积。四比:余数和除数比,余数要比除数小。
4.小兔说如果有49个.50个.51个.52个.53个.54个草莓,都平均放在8个盘子里,你能很快算出商吗?请每个小组各算一道题.集体订正
5、应用试商的方法填空:
()里最大能添几?
()×8<447×()<549×()<62
()×6<40()×4<305×()<48
(订正时可以让学生口述思路过程。)
三、巩固加深:
1、做一做,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在*练习后进行集体订正。
2.哪只小动物算的对?为什么?
小猴.小狗和小熊看我们学的那么棒,也要来考考你.他们说有57个气球,平均分给7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结合分气球
的事说一说.小熊这样算:57÷7=7……8
小狗这样算:57÷7=9
小猴这样算:57÷7=8……1
3.森林医生。6页3题
4.我班有28人,每6人围坐一桌,可以坐几桌,还剩几人?
5.20只小猴子,平均放在3个笼子里,每个笼子里放几只,还剩几只?
四,思维训练
1.41÷()=()。。。。。。5,除数可能是多少?
2.()里添几?
()÷9=6。。。。。。7
()÷()=6。。。。。4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说说你认为在试商时要注意什么?
【正文】一、教材解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北师版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除法》中的《分草莓》(即有余数除法②),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会了运用乘法口诀求商(没有余数)及对被除数的数目较小的有余数的除法,都能够快速地求出结果,并且是在学会了用竖式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以《分草莓》为背景,通过平均分数目较大的物体,引导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为进一步学习一位数除两位数、三位数的除法打下基础。
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可以利用乘法口诀先求出除数与哪个数相乘的积最接近被除数,而又比被除数小,那么,就可以确定这个数位商。教学时可以先以主题图导入课题,让学生理解题意,找到有用的数学信息和所要解决的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教师要先引导学生列出算式,鼓励学生运用乘法口诀试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思考,并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彼此交流各自的想法,体会试商的策略。
本节课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余数比除数大,商小了,应把商改大;试商大了,应该把商改小。
二、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已经有了一定的感*体验,所以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教学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让学生在探索中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三、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利用分一分的活动,引导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让学生再探索、练习中激起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练习生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
情感目标:让学生再探索、发现中体验乘法的喜悦。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程度。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四、教学过程
有余数的除法是本册教材的一个难点,学生常常出现商太小,余数太大的现象,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师:今天小猴举行生日晚会,它邀请我们一起去为它庆祝生日,到了。小猴拿出了草莓来招待同学们,你们看,这一共有55个草莓,小猴想把它们装到8个盘子里,小朋
友们你们知道每个盘子放几个,还剩几个?(课件出示书本第4页的情境图)
(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1、探究试商的方法
(1)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提问:要解决“每个盘子里可以放几个?还剩几个?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列式?
(2)指名回答,板书:55÷8
(3)让学生估算每盘大约放几个。
(4)小组讨论:怎么判断估计得对不对。
(5)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认识:8×7=56比55大;8×6=48比55小。所以商6。
(6)启发学生思考:如果商是5、7可以吗?
通过集体交流,使学生认识如果商是5,则会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所有商不能是5,更不能是比5小的数。如果商是7,则会出现不够减的情况,商不能是7。
2、小猴如果每7个草莓放一盘,可以放几盘?还剩几个?如果每盘放6个呢?
(1)学生*思考,并解答。
(2)巡视指导,并反馈。
(3)集体订正
3、出示淘气和笑笑的作业,他们这样做对吗?如果有学生范这样的错误,直接用班上学生的错例示范。
错1:56比55大了,不够分,有一盘少一个草莓,商不能是8。错2:余数比除数大,余7还可以再分一盘呢。
3、再次组织小组讨论:怎样估计两数相除所得的商?
集体交流,达成共识: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两数相乘的积要最接近被除数,但又要比被除数小。
4、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四个步骤:
一商:除数和几相乘的积最接近被除数,又比被除数小,商就是几。二乘:商和除数相乘。
三减:要分的总数也就是被除数减去商和除数相乘的积。
四比:余数和除数比,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练一练”的第1至5题。
学生在*练习后进行集体订正。继续培养学生试商,以及正确的竖式书写方法,继续理解余数的意义。
梳理:一个数与除数相乘,结果最接近被除数,而且比被除数小,那么这个数就是要确定下来的商。
验证的方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2.反馈矫正,形成经验。
正确评价学生把握的知识,指出学生在练习中的错误,从而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说说你认为在试商时要注意什么?下课后与同桌分享一下你的收获。
师小结:
1.试商要有目的。
2.余数要比除数小。
3.单位书写正确解答
【板书设计】
分草莓(有余数除法二)
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把55个草莓平均放在8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放几个,还剩几个?
55÷8=6(个)7(个)
答:每个盘子里放6个,还剩7个。
草莓教学设计6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下面是草莓教学设计,请参考!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作者表面描写的是草莓,实际上是通过它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
2、要学生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是一颗秋天的草莓,也就是文章的题目;作者采用的是托物言志的手法,这是散文的常用手法。
3、通过本课教学,应使学生了解时间是宝贵的,生命的演进是大自然的规律,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青春岁月是人一生中最值得回味的;教导学生要珍惜现在的宝贵时光,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水平,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2、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难点
1、让学生通过观察事物进行丰富的联想,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
2、使学生真正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理解作者是怎样由物及感的。
3、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珍惜时间和青春,怎样才能生活得更有意义。
三、教学设想
1、教师可以先拿一些草莓让学生品尝,然后问学生草莓的味道,指出现在的草莓和其他季节草莓在味道上的区别。然后引出草莓味道不同的原因是季节上的差异,从而把学生的思路引向课文。
2、引导学生的联想能力,通过观察事物,把思绪展开,由物及事及人及感,抒发自己的感情。
3、教师可以找一些关于劝戒人们珍惜时光的诗歌进行朗读,让学生仔细体会和揣摩。
四、教学突破
1、通过对一些物品的观察让学生谈谈他们对这些东西的认识。
2、让学生谈谈他们认识、得到或失去这些东西的经历。’
3、让学生谈谈他们对自己的经历的感想。
五、课时安排:二课时
六、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先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2、课前先买一些草莓,准备上课时带到教室。
3、课前找一些描写由夏季到秋季转变时情景的文章。
◆学生准备
1、课前认真通读全文,找出自己的疑问。
2、找出本文的写作手法,并和前面几篇作比较。
二、教学步骤
(一)、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1、给每个学生发一个草莓,让其品尝,导入课文题目。
2、让学生分别找出作者描写六月和九月的句子,并进行对比。
3、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
4、让学生回答作者此时的感受。
学生活动
1、品尝草莓后回答感受。
2、读出教师要求的句子,并说它们的区别。
3、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4、积极回答问题,进入作者的角*。
(二)、通过实物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1、给每个学生发一个草莓让其品尝,问学生感觉怎样,然后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人们在不盛产草莓的季节吃到草莓,同现在的感受是不是一样的?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呢?
2、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指出:最主要的是那时不是盛产草莓的时候,是季节不同或时间不同导致的。人们在不同的季节吃到同一样东西感受是不一样的。时间的变化会引起人们感情的变化。
3、提问:本文作者因为什么原因而引起感情的变化?是什么把作者的思绪带到了夏季的六月?
学生活动
1、品尝后说出自己的感觉,或香甜、或*甜,回答:在中秋或冬天不盛产草莓时吃到它会感觉更好,就像冬天吃到西瓜瓜一样,感觉就不一样,因为“物以稀为贵。”
2、听教师讲解,体会到时间的不同会导致人们对事物的看法也不同,明白一个道理: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是会因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3、回答:一颗晚熟的草莓,使作者回忆起六月的景象。领会到,实际上是因为晚熟的草莓引起作者敏锐的感觉,这就是时间实际上一刻也没有停息过,只不过是自己原来没有察觉而已。
(三)、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教师活动
1、让学生分别说出作者心中的六月和九月各是什么样子的。
2、提问:整个第三段都是说二者的不同,这些不同最后可以归结到什么原因上让学生从课文第三段上找出一句可以印证的句子。
3、提问:第四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作者现在是不是还处于人生的青春阶段?
学生活动
1、阅读课文第三段和第一段,在文中找到*。
2、回答:是时间的不同,第三段最后一句可以印证。读出最后一句话:“还有一会儿,还有一天,也许两天……”
3、回答: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作者已经过了青春期,但还很年轻,从第四段第一句话和第五段第六句话可以看出来。
第二课时
(四)、进入作者角*,体会情感
教师活动
1、提问:第五段与第四段的关系是什么?从哪句话可以表现出来?“朝霞变幻”和“似水流年”代表什么?作者说“时间对我们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我们该怎么理解这句话?
2、提问:青春岁月的特征是什么?成年期的特征是什么?、作者在谈到由青春期到成年期的改变时,是积极乐观还是消极悲观?
3、让学生概括指出第五段的中心思想,提问:最后一段“六月的气息”是指什么?作者在最后一段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总结本文作者在整篇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表达了光*易逝、时不待我的感慨。
学生活动
1、回答:对比关系或第五段是对第四段的否定,“朝霞变幻”和“似水流年”就代表时间。(学生谈他们自己的看法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2、可以用书本上的话回答,也可以自己概括,但一定要恰当。
3、回答:时间改变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六月的气息”是指青春岁月;第六段表达了作者对青春易逝的感慨和留恋。
(五)本课小结
本课通过对一颗晚熟的草莓的联想,托物言志,抒发了作者的生活感想,表达了作者对青青岁月的留恋和对时光易逝的感叹。
本课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通过一颗草莓有感而发,层层深入,展开联想;通过对六月和九月的细微差别,联想到青春期和成年期的不同,由此表达了对青春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的感慨。通过学习本文,应该让学生懂得一寸光*一寸金的道理,勉励他们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发愤学习,热爱生活,全面提高自己。
九年级草莓教学设计7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季节更替、生命演变,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每个人因自己的生活的经历、知识层面的种种不同,对不同的“物”,或者是对相同的“物”,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波兰作家伊瓦什凯维奇的散文《草莓》,体会作者对时光、对生命的别样的感悟。
2、作者简介
伊瓦什凯维奇是哪个国家的作家?(波兰)他是波兰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写有《肖邦故园》。
二、初读
1、正音
2、理清作者行文思路。
同学们:通过我们之前的预习我们不难发现,本文写了作者联想到的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季节变化。二是,生命演变。
提问: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文章是以一个什么字来贯穿全文的?(变)
教师:对,文章是以一个变字来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那么作者是由什么联想到季节更替,生命演变的?(一颗晚熟的草莓)
提问:好,我想请一位学生根据刚才的分析来说说文章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季节变化的?而哪几个自然段是写有关生命演变内容的?(1~~3)、(4~~6)
教师:很好,据此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的内容。
三、研读
1、自由朗读13自然段,然后说说作者发现草莓是在什么时候?(9月)
(1)、同学们时值9月,已经步入秋天,但在作者眼里,仍然是?(夏意正浓),那么,作者描写了9月农村怎样的景物?带着这个问题齐读第一自然段。
天气:暖和。树木:碧绿。天空:湛蓝。土地:玫瑰红。(讲解这个比喻句,课本中)
教师:作者选取了这些具有代表*的景物来表现景*的“夏意正浓”,以为还是6月,其实作者5月就来到乡下了,但看到这些景物,认为“一切基本上都没有变”。
教师:作者说:“一切基本上都没有变”。“基本上”说明是有变化的。请找出与“基本上”相符的句子:(“个别地方略见疏落、这儿或那儿有一片叶子颜*稍淡”)
但是,变化是怎么样的?“并不起眼、不去仔细寻找便难以发现”,变化很细微、是渐进的,所以造成了不变的错觉。
教师:同学们,天气的暖和,树木的碧绿,天空的湛蓝,土地的玫瑰红。人置身在这样的景*中,心境是怎么样的?在此段找出来(欢快)
(2)、此时此刻作者漫步在田野。在林间草地上意外地发现了一颗什么?
(晚熟的硕大的草莓)
教师:这颗草莓味道如何?(香甜)这香甜把作者的思绪引向哪里?(6月)6月是草莓最盛的时光。(由草莓的香甜很自然地过渡到下文)请同学们看课文第三自然段。
(3)、齐读本段并思考:本段写了那两个月的景*?(6月和9月)
教师:之前作者以为一切都没有变,其实只不过是一种什么?(幻觉)草莓香甜的形象使我想起,几个月前跟眼下是多么不一般。是怎么不一般?(那时,树木。。。。。。。。。就连空气也不一样。)因为那时送来的是(六月的芬芳)而今已是(9月)那么作者在此写了与第一段基本相同的农村景物,但有没有变化呢?
景物表现与心境表现与心境
天气:暖和异常温暖
树木:绿树木:顷刻会枯黄
天空:蓝天空:不久会变得灰惨惨
(相同)(意在表现“夏日正浓”和(意在表现“秋的气息”和“另
一番滋味“)
“欢快的心情”)
教师:6月和9月的景*是不同的,那是因为(时间的不同)从课文第三段上找出一句可以印证的句子。“还有一会儿,还有一天,也许两天……”省略内容:1也许三天、也许再过几天就会改变。(“每一月、每一周、每一天都有它独特的*调”)变化是自然规律,是不可抗拒的。不变中隐藏着渐变。或者省略内容:2也许马上就会改变。(“顷刻之间、不久、只不过”)渐变中孕育着突变。
教师:同学们由第1段和第3段描写的是同一个时节的几乎又是相同的景物,作者这样着墨是为了(表现的侧重点不同,反应出来的人的心境也不相同。)作者这样写(一方面表现了季节更替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文中说:“每一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调”,另一方面,从全文行文思路看,也是为了引发下文对生命演变的联想。)课后思考练习二
2、小结
同学们:其实景物并没发生变化,只是作者的感情发生了改变,心境不同,看待问题的结果也不一样。在九月吃到六月里才有的草莓,那感受是不一样的。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是会因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我举个例说明:对父母的态度:
小时候:崇拜
现在:对于他们的某些做法有点不以为然
以后:理解
(我举这个例子的目的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让学生明白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是会因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个道理,这个例子更贴近他们自身,更有利于理解,另一方面是趁机进行亲情教育,让学生能理解、体谅父母。)好,下课!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回顾上堂课的内容:文章的第一部分,叙写因季节更替而触发的情思,这一感悟的核心就是流年不再,作者借此为后文的联想作了铺垫。
二、研读
1、齐读46自然段,说说对这部分文字的理解。
(是写对生命演变的联想和感悟。)
2、提问:第四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作者现在是不是还处于人生的青春阶段?
(承上启下的作用;作者已经过了青春期,但还很年轻,从第四段第一句话和第五段第六句话可以看出来。)
教师:作者说:“还是妙龄*”这是错觉。由第1节中以为季节的“一切基本上都没有变”引发对人生的感悟:常以为自己还是妙龄*的青年、一切都没有发生任何的突变。
教师:在这段作者由时间流逝联想到年华流逝,引起对人生的反思。面对时光的一去不返,作者持的是什么态度?(对生活的热爱、积极向上)。请用文中的句子说明。(课文5自然段)
教师:同学们:作者由草莓想到季节的变化,由季节的变化想到人生的变化,由第1节中以为季节的“一切基本上都没有变”引发对人生的感悟:常以为自己还是妙龄*的青年、一切都没有发生任何的突变。由第3节中“几个月前跟眼下是多么不一般、每一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调”引发对人生的感悟:与今天我们呼吸的已大不一般、每一天时光都赋予了我们不同的*彩和形态”。
教师:作者借此来说明什么道理?
(时光的一去不复返。)
教师:那么作者是否一味地沉浸在逝者如斯的消极感伤里?请从文中找出一些句子来说明。
例:
a、每日朝霞变幻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心*和容颜,似水流年,彻底再造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
分析:“朝霞变幻”和“似水流年”代表什么?(时间)
b、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
分析:剥夺指什么?增添又是指什么?(文中所画)剥夺的是心*和容颜、爱好、思想和情感,激动不安、若明若暗、惴惴不安的青春思绪。
增添的是成熟的思虑、从容不迫的有节奏的生活、日益丰富的经验、内心信仰和理*。
作者如何看待这种“剥夺与增添”?
1.随着时间流逝,我们会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美好品质,会有坚定的信仰、成熟的理*,更加睿智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判断的标准等。随着岁月不断沉淀成为我们的美好品质和特*。
2.(用文中的话来照应观点:大凡成为我们的禀赋的东西都经得起各种变化和时间的考验。变化是渐进的、细微的,美好的东西不断沉淀了下来,经受住了考验,我们自身更成熟了,更完善了。)这样的成熟是美好的。
c、还有许多的事情在前面等着我们去办。
分析:意思说我们要进取,不要虚度年华。
d、激动不安、若明若暗的青春岁月之后,到来的是成年期成熟的思虑,是从容不迫的有节奏的生活,是日益丰富的经验,是一座内心的信仰和理*的大厦的落成。
分析:成年以后,信仰更加坚定,思想更加理*。
#8226;#8226;这些句子表明作者并不是沉浸在一种消极的感伤中,更多的是抒发了对生活的热爱,表现了珍惜年华、积极进取的精神。
3、说说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同学们这段中“六月草莓”指的是“青春岁月”六月草莓象征蓬勃的青春时代,最珍贵、值得回味的,对过去生活的热爱。文章中还写到九月的草莓,九月的草莓指的是“成年期”,象征一种日益成熟的人生,含在嘴里让人越品尝越有滋味。
此段作者将“六月草莓”与“妙龄*的馨香”融合在一起,展示的是自然与人生的诗意的融合,给读者以更辽阔的思维空间。(流年逝水,青春不再来,要珍惜我们的生命,热爱我们的生活。)
二、总结全文
1、草莓——季节——人生何其相似。作者抓住三者的相似点,表达出对人生哲理的感悟,这就是联想手法的运用。
(联想思维就是由此及彼的思维过程,即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事物与事物之间有所联系,或相近,或相关,或相似等。在写作中联想手法的运用,可以使文章的内涵更为丰富、深远。)
那么,同学们,既然生命的演进是大自然的规律,自然万物与人生“变化”之理息息相通。除草莓之外,你还能在哪些自然万物上体会到“变化”的哲理呢?
(水与月: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晴圆缺。)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2、本课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通过一颗草莓有感而发,层层深入,展开联想;通过对六月和九月的细微差别,联想到青春期和成年期的不同,由此表达了对青春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的感慨。通过学习本文,应该让学生懂得一寸光*一寸金的道理,勉励他们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发愤学习,热爱生活,全面提高自己。
分草莓教学反思8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分草莓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分草莓》是新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二年级学习的表内除法主要是研究“正好分完”的情况,而这部分学习内容主要是研究“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
在讲授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用竖式求有余数除法的方法,因此本节课的重难点是1.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程度。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结合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和自己的实际授课情况做如下反思:
一、定向?诱导
在定向诱导环节我只是简单的让学生直接观察情境图,没有突出语言的生动化。经过思考我可以这样导入:今天小猴举行生日晚会,它邀请我们一起去为它庆祝生日,小猴家到了。小猴拿出了草莓来招待同学们,你们看,有这么一大堆的草莓!请你认真观察情境图,你能发现那些数学信息?这样语言更生动些,更能吸引孩子们的眼球。
二、自学?探究
师:这一共有55个草莓,小猴想把它们装到8个盘子里,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每个盘子放几个,还剩几个?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学生自学列出算式后,我板书到黑板上。
我认为自己这个环节以下几个方面做的不好:
1、没有充分的放手。除了让孩子们自己探究试商的办法外,我应该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再充分的说一说为什么这么做,通过小组交流,使学生认识如果商是7,则会出现不够分的情况,最后达成共识: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两数相乘的积要最接近被除数,但又要比被除数小,充分体验试商的过程。
所以课堂上我应该尽可能的把更多的时间归还给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并给予适时点拨,协助学生归纳总结,这样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单位。如何选择合适的单位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虽然我已经教过孩子们如何判断单位,可是总有一部分孩子找不到正确的单位。这里除了我教的办法外,还可以让孩子们充分的说一说你是怎么判断单位的?让孩子们更好的理解单位的选择。
3、在进行这个环节前还可以增加个估算步骤,让孩子们先估一估每盘大概能放几个,培养孩子们的估算意识。
三、讨论?解疑
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让学生质疑、一带而过。孩子们质疑精神的培养更在平时,以后不管时间多么紧张,也要拿出一点时间给孩子们质疑,从能提出问题到能提出有质量的问题入手,慢慢培养孩子们的质疑精神。
四、反馈?总结
总结不到位,语言不够精炼,孩子们表达的机会还是较少。教材从没有余数的除法分苹果入手,介绍了除法竖式的写法,接着在动手*作中进一步掌握如何列竖式表示有余数除法。本课是在前面的基础上,在分较大数目的物品的过程中探索试商的方法。
教学中先让学生估计一下,每位同学大约分几张卡片,然后组织教学活动,探讨怎样判断估计得正确与否。可以利用乘法口诀,找出两数相乘的积最接近被除数,又比被除数小的试商策略。
学生已经掌握了用竖式求有余数除法的方法,教师要充分放手,以小组为单位,在实际活动中去探讨试商的方法,让学生在练习中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