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译文]那勇敢的小伙子偏要在潮头戏耍,手中的红旗却不沾一点水浪。
[出自]北宋潘阆《酒泉子》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注释:
此词又名《忆余杭》。
长:通假字,通“常”,常常、经常。
郭:城,满郭即满城。
万面鼓声中:江潮来时,潮声像万面金鼓,一时齐发,声势震人。
弄潮儿:指钱塘江上执旗泅水与潮相搏的少年。
觉:睡醒。
译文:
我常常想起在钱塘江观潮的情景,满城的人争着向江上望去。潮水涌来时,仿佛大海都空了,潮声像一万面鼓齐发,声势震人。弄潮儿在惊涛骇浪的尖头与波涛搏斗,手里拿着的红旗却丝毫没被水打湿。在此后我几次梦到观潮的情景,梦醒时依然感觉心惊胆战。
译文:
长久地思念钱塘观潮,大潮那天,万人空巷,全城人争先恐后地到江边观望。大潮汹涌冲来时,令人疑心大海变得虚空。潮水澎湃,好像万面大鼓声咚咚响。
弄潮儿在波涛滚滚的潮头站立,追潮逐浪,尽情玩耍,手里的红旗竟然没有被水打湿。离开之后,我好几次都在梦中见到这惊心动魄的场面,梦中惊醒过来还觉得心惊胆战。
赏析:
这首词以豪迈的气势和劲健的笔触,描绘了钱江潮涌的壮美风光。词的上片描写观潮盛况,表现大自然的壮观、奇伟;下片描写弄潮情景,表现弄潮健儿与大自然奋力搏斗的大无畏精神,抒发出人定胜天的豪迈气概。
上片起首两句,写杭州人倾城而出,拥挤钱塘江边,万头攒动,争看江面潮水上涨。为下面潮水的涌现制造了气氛,作好了铺垫。上片结尾两句,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把钱江潮涌的排山倒海、声容俱壮,渲染得有声有*、惊险生动。
过片转而描写弄潮儿的英勇无畏、搏击风浪、身手不凡和履险如夷。这两句纯用白描手法,写得有声有*,富于动感,眩目惊心。结拍由回忆转为现实,写词人虽离杭已久,但那壮观的钱塘江涌潮仍频频入梦,以至梦醒后尚感惊心动魄。
此词对于钱江涌潮的描绘,可谓匠心独远,别具神韵。词中“来疑沧海尽成空”一句采用夸张手法,浓墨重彩,大开大阖,感染力甚强。上片第二句的“争”、“望”二字,生动地表现了人们盼潮到来的殷切心情,从空间广阔的角度进行烘托与大潮的壮观结合得甚为密切。结拍言梦醒后尚心有余悸,更深化了潮水的雄壮意象。前后的烘托与中间重点描写当中的夸张手法配合紧密,使全词的结构浑然一体。
酒泉子潘阆阅读*翻译及赏析2
酒泉子潘阆阅读*
原文:
酒泉子·长忆观潮
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酒泉子·长忆观潮字词解释:
①酒泉子:原为唐教坊曲,以酒泉郡地名作曲名,后用为词牌名。《金奁集》入“高平调”。有两体,一为温庭筠体,为词牌正格;二为潘阆体,又名《忆余杭》。
②长:通假字,通“常”,常常、经常。
③郭:外城,这里指外城以内的范围。
④万面鼓声中:将潮来时,潮声像万面金鼓,一时齐发,声势震人。
⑤弄潮儿:指朝夕与潮水周旋的水手或在潮中戏水的少年人。喻有勇敢进取精神的人。周密《武林旧事》说:八月十五钱塘大潮,吴地少年善游水者数百人,都披散着头发,身上刺满花纹,手持大旗,争先恐后,迎着潮头,在万丈波涛中出没腾飞,做出各种姿势,旗帜却一点没有沾湿。
⑥向:朝着,面对
⑦红旗:红*的旗帜。
⑧觉:睡醒。
⑨尚:还(hái),仍然。
⑩心寒:心里感觉很惊心动魄。
酒泉子·长忆观潮翻译:
我常常想起钱塘江观潮的情景,满城的人争着向江上望去。潮水涌来时,仿佛大海都空了,潮声像一万面鼓齐发,声势震人。
踏潮献技的人站在波涛上表演,他们手里拿着的红旗丝毫没被水打湿。此后几次梦到观潮的情景,梦醒时依然感觉心惊胆战。
酒泉子·长忆观潮阅读*:
试题:
(1)“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4分)
(2)结合下片的句子,简要分析虚实结合的手法对表达词人情感的作用?(4分)
*:
(1)使用夸张、比喻的手法;(2分)②描写了潮水涌来时壮观、神奇的景象,(1分)潮水排山倒海而来,仿佛大海的水都要倒得一千二净,潮水发出轰隆轰隆的声音,好像万面战鼓同时被擂响。(1分)
(2)下片转入对弄潮景象的描写,“弄潮儿”句正面实写弄潮儿勇敢的身姿、矫健的身手,(1分)“别来”句虚写,以“梦中”“梦觉”的感受,侧面烘托弄潮儿的精彩表演,(1分)突出地表达了作者对弄潮儿敢于和大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的赞美之情。(2分)
酒泉子·长忆观潮创作背景:
潘阆曾以卖*为生,一度流浪到杭州。亲眼看到了涨潮的壮观以及宏伟,以至于今后的日子里多次梦见涨潮的情形。这首《酒泉子》的小词,就是他为了回忆观潮盛况而作的。
酒泉子·长忆观潮赏析:
词的上片描写观潮盛况,表现大自然的壮观、奇伟;起首两句,写杭州人倾城而出,拥挤钱塘江边,万头攒动,争看江面潮水上涨。为下面潮水的涌现制造了气氛,作好了铺垫。上片结尾两句,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把钱江潮涌的排山倒海、声容俱壮,渲染得有声有*、惊险生动。
下片描写弄潮情景,表现弄潮健儿与大自然奋力搏斗的大无畏精神,抒发出人定胜天的豪迈气概。过片转而描写弄潮儿的英勇无畏、搏击风浪、身手不凡和履险如夷。这两句纯用白描手法,写得有声有*,富于动感,眩目惊心。结拍由回忆转为现实,写词人虽离杭已久,但那壮观的钱江涌潮仍频频入梦,以至梦醒后尚感惊心动魄。
此词对于钱塘江涌潮的描绘,可谓匠心独远,别具神韵。词中“来疑沧海尽成空”一句采用夸张手法,浓墨重彩,大开大阖,感染力甚强。上片第二句的“争”、“望”二字,生动地表现了人们盼潮到来的殷切心情,从空间广阔的角度进行烘托与大潮的壮观结合得甚为密切。结拍言梦醒后尚心有余悸,更深化了潮水的雄壮意象。前后的烘托与中间重点描写当中的夸张手法配合紧密,使全词的结构浑然一体。
个人资料:
潘阆(?—1009),北宋诗人、词人。字逍遥,又号逍遥子,大名(今河北大名)人。尝居洛阳,卖*。宋太宗时,因能作诗,被人推荐,至道元年(995),赐进士及第,授四门国子博士(国立大学的教官)。曾几次被贬谪,漂泊林泉多年。真宗时释其罪,任滁州(今安徽滁县)参*。大中祥符二年卒。自制《忆余杭》多首,一时盛传,曾得苏轼的欣赏,把它写在玉屏风上,石曼卿还使人照词意作过画。作者因咏潮得名。潘阆以诗著名,与当时文人寇有所交往。事迹见于《咸淳临安志》卷六五、卷九三。工诗。有《逍遥集》一卷,《逍遥词》一卷。
潘阆的《酒泉子》词赏析3
【作品介绍】
《酒泉子·长忆西湖》是北宋词人潘阆的作品,为潘阆忆杭州组词十首之一。此词借回忆写西湖美景,用水上渔舟、小岛秋光、笛声芦花、白乌惊飞有机地组合构图。此词用笛音贯穿下阕,声*俱韵,内涵隽永。全词画面恬淡,意蕴流转,表现了作者对西湖的神往和爱恋以及作者出尘的思想。
【原文】
酒泉子
长忆西湖①。尽日②凭③阑④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⑤正清秋。
笛声依约⑥芦花里,白鸟⑦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⑧寒。
【注释】
①西湖:即今杭州西湖。
②尽日:整天。
③凭:靠着。
④阑(lán):横格栅门。
⑤岛屿:指湖中三潭印月、阮公墩和孤山三岛。
⑥依约:隐隐约约。
⑦白鸟:白鸥。
⑧水云:水和云融为一起,淡蓝乳白相间,给人清凉爽快之感,这里指西湖秋天的景*。
【白话译文】
我经常想起漫游西湖,整天站在楼台上,扶栏远眺那湖光山*的情景:湖面上三三两两的钓鱼小船,小岛上天高淡远的号*。最难忘的是,一阵悠扬的笛声隐隐约约地从芦花荡里传长时,惊动了栖息在那里的白鹭,它们倏地成群飞起,排列成行。西湖的景*使我艳羡神往,因此一旦离开它,闲暇时,又撩起我垂约的情趣,开始整修钓鱼工具,此刻仿佛又置身于清凉爽阔的西湖秋*之中了。
【创作背景】
潘阆共作《酒泉子》十首,来吟咏钱塘地区的自然景物,是忆杭州的组词。每首词都以“长忆”起句,是宋词中最早的组词。把山水形胜作为词的描写重点,作者潘阆可以说是一个早期尝试者。此词写的是杭州西湖的景*。潘闽曾几次被贬谪,漂泊林泉多年。词人回忆西湖美景萌生出世思想。
【赏析】
词上片写到秋高气爽的时节,凭栏远眺,西湖水如明镜,孤山景*清爽,几只渔船悠然自得,寥寥几笔,勾勒了一幅远近相宜、意趣恬淡的优美画面,写景静中有动,以动衬静。“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前句写风物,后句写背景,相映生辉。“三三两两”句点渔舟位置,有悠然自得、不扰不喧的意思。以“三三两两钓鱼舟”映衬湖水的宽阔,以笛声依约、白鸟成行烘托景致的幽雅。将依依相思之情融入笔端,描写极富诗情画意,经“忆”字提示,下文便从现实中脱开,转入回忆。接下来由眼前的不懈思念,引出当年无尽的栖迟,用感情带动写景。“凭阑楼上”用到这里,表明作者终日留恋的同时,还使以下诸景因之入目无遗。
词下片芦花丛中传来依约的笛声,惊动了白鸟从水里飞起,用“忽惊起”状白鸟(即白鹭)翩然而逝、倏然而惊的形态,*彩明快,颇具情味,朴实的白描中透出空灵。“别来”二字将思路从回忆拉到现实。“闲整钓鱼竿”不仅应上片之“钓鱼舟”,而且以收拾鱼竿、急欲赴西湖垂钓的神情,衬托忆西湖忆得不能忍耐、亟想归隐湖上的念头。词之下片,营造出钓翁渔隐出没的寥阔苍茫的背景,以景寓情,寄托了词人的“出尘”思想。
全词情景交融,先写西湖光景,后写忆者之情。词中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并用,景中寄情,情中寄景,选景高洁,情调闲雅,用笔淡炼,纯用白描,艺术手法甚为高超。结尾与起首自然照应,用笔清闲。全篇意境悠远,情怀逍遥,表现了作者吟咏潇洒、舒卷自如的过人才气。
名师点评
宋杨湜《古今词话》:潘逍遥狂逸不羁,往往有出尘之语。石曼倾见此词,使画工彩绘之,作小景图。
宋释文莹《湘山野录》卷下:闯有清才.尝作《忆余杭》一阕。钱希自爱之,自写于玉堂后壁。
清朝陈廷焯《词则·别调集》卷一:潇洒出尘。结更清高闲远。
【作者介绍】
潘阆(làng)(?—1009)北宋诗人、词人。字逍遥,又号逍遥子,大名(今河北大名)人。尝居洛阳,卖*。宋太宗时,因能作诗,被人推荐,至道元年,赐进士及第,授四门国子博士(国立大学的教官)。曾几次被贬谪,漂泊林泉多年。真宗时释其罪,任滁州(今安徽滁县)参*。大中祥符二年卒。更多古诗词赏析内容请关注“”
潘阆《酒泉子长忆西湖》的阅读*与翻译赏析4
酒泉子
【宋】潘阆
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呼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参考译文】
常常想起西湖的景*。昔时,我爬上高楼,整日斜倚栏杆向远处眺望。平静的湖面,三三两两的渔舟在悠悠垂钓,远处的小岛呈露出明丽的秋*,正是一抹淡远的清朗。
在开满芦花的芦苇荡里,传来了笛声,时断时续。蓦地,白鹭惊起,成排地掠过水面。自从离开那里,我闲暇时整理钓竿仿佛又回到她身旁,悠然一缕思绪不由飘入西湖清秋那一片水*云光中。
【阅读训练】
(1)作者选择了“____”、“_____”、“______”等景*,写眼见,写耳闻。
((钓鱼舟笛声白鸟))
(2)“____”两字从“长忆”转到现实。“_____”不仅呼应上片的“钓鱼舟”,而且表现了收拾鱼竿、急欲赴西湖垂钓的神情。(闲整钓鱼竿)
(3)下片的“_____”与“_____”相呼应,颇具情味,在朴实的白描中透出空灵。
(依约忽惊起)
(4)有人说“长忆西湖”中的“忆”字是全词的关键,请简要分析。
一方面,领起下文,引出对西湖美景的描写。另一方面显示西湖风景十分美好,令作者念念不忘。
(5)这首词运用了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任选一种表现手法,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①情景交融:钓鱼舟三三两两,悠然闲散,自由自在,雪白的芦花,雪白的鹭鸟,泛舟垂钓。以高洁、闲雅的景物描写表现诗人对西湖的热爱,以及急欲归隐的情感。
②虚实结合。起手两句写作者念念不忘西湖,终日登楼怅想,结尾两句写收拾鱼竿,急欲归隐西湖,抒现实情,是实;中间写景部分则是转入回忆,描摹往昔的西湖美景,写昔日景,是虚。
6、作者回忆了哪些西湖美景,在描写景物方面有怎样的特点?(6分)
答:作者回忆的景物:①在清秋天气里,云水烟波之上的小岛,②三三两两悠然自在的垂钓小舟,③笛声从芦花深处传来,渺茫幽远,④成行的白鸟倏然而惊、翩然而逝。(3分)作者分别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描写了西湖美景,以白描的手法,声形并茂地描绘出空灵苍茫的西湖美景。(3分)
7、“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5分)
答:“别来”二字将思路从回忆拉到现实,(1分)从自己凭栏看见别人的渔舟,勾勒出钓翁隐士出没的烟波浩渺辽阔苍茫的背景。(2分)到后来说自己要亲自去钓,意境更深一层,表现了诗人对西湖的热爱,流露出欲归隐湖上的情感。(2分)
8.这首词的首句起到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答:①点明情感,以“长忆”表明作者对西湖念念不忘,同时衬托出西湖风景的美好;(3分)
②提示下文,一个“忆”字将作者的思绪从现实拉入对当年生活的回忆。(2分)
9.词的下阕是如何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①“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借景抒情,通过描写从芦花荡里隐隐约约传送出来的渺远的笛声,忽然惊起栖息在芦花荡里的白鸟,从而衬托出环境的清幽、空旷、辽远,表达了词人对此境的喜爱和向往之情;(3分)②“闲整”“思入”两个动词把词人收拾鱼竿、急欲赴西湖垂钓的动作心理形象地表现出来,衬托了词人忆西湖忆得不能再忍耐、亟想归隐湖上的心情。(3分)
二:
1.请概括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情感。(3分)
2.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表达情感?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
1.诗人通过回忆杭州西湖旖旎风光,表达了对此境的喜爱向往之情,同时也表达了欲归隐湖上的情感。(3分)
2.①虚实结合。起首两句(“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写作者念念不忘西湖,终日登楼怅想,结尾两句写收拾鱼竿,急欲归隐西湖,抒现实情,是实;中间写景部分则是转入回忆,描摹往昔的西湖美景,写昔日景,是虚。(2分)
②情景交融:钓鱼舟三三两两,悠然闲散,自由自在,雪白的芦花,雪白的鹭鸟,泛舟垂钓。以高洁、闲雅的景物描写表现诗人对西湖的热爱,以及急欲归隐的情感。虚实结合。
三
1.这首词的首句起到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2.作者回忆了哪些西湖美景?(3分)
参考*
1.答:①点明情感,以“长忆”表明作者对西湖念念不忘,同时衬托出西湖风景的美好;(2分)②提示下文,一个“忆”字将作者的思绪从现实拉入对当年生活的回忆。(1分)
2.答:作者回忆的景物:①在清秋天气里,云水烟波之上的小岛,②三三两两悠然自在的垂钓小舟,③笛声从芦花深处传来,渺茫幽远,④成行的白鸟倏然而惊、翩然而逝。(答出1点给1分,答出3点即可满分。)
翻译
经常回忆起西湖的景*,那时每天都爬上高楼,凭栏向远处眺望,三三两两的钓鱼船,停在湖面上。岛屿上的秋景分外秀丽。在开满芦花的芦苇荡里传来隐约的笛声,被突然惊起的白*鸟排成行掠水飞过。自从离开那里闲来没事就整理我的钓鱼竿,准备到那云水寒处钓鱼。
赏析
这首词是潘阆忆杭州组词十首之一,作者抒写了对西湖风景的美好回忆,表现作者出尘的思想。
上片首句一方面,显示西湖风景十分美好,令作者念念不忘;另一方面,经“忆”字提示,下文便从现实中脱开,转入回忆。接下来一句,由眼前的不懈思念,引出当年无尽的栖迟,用感情带动写景。“凭阑楼上”是词中熟语,极难出新意,然而用这里,表明作者终日留恋的同时,还使以下诸景因之入目无遗。“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前句写风物,后句写背景,相映生辉。“三三两两”句点渔舟位置,有悠然自得、不扰不喧的意思。
过片两句,继续写当日楼上见闻,上句写声,“依约”是隐约、听不分明的意思,摹笛声渺茫幽远、似有若无的韵致;后句写形,用“忽惊起”状白鸟(即白鹭)翩然而逝、倏然而惊的形态,*彩明快,颇具情味,朴实的白描中透出空灵。“别来”二字将思路从回忆拉到现实。“闲整钓鱼竿”不仅应上片之“钓鱼舟”,而且以收拾鱼竿、急欲赴西湖垂钓的神情,衬托忆西湖忆得不能忍耐、亟想归隐湖上的念头。词之下片,营造出钓翁渔隐出没的寥阔苍茫的背景,以景寓情,寄托了词人的“出尘”思想。
宋杨《古今词话》云:“潘逍遥狂逸不羁,往往有出尘之语。”此语从此词中,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