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桥体”看似单个字形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如果有人因此而羡慕郑板桥的成就,想借模仿他的风格来出名,那么他必定会走入一条死胡同。因为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说“不可无一”,是肯定了“板桥体”独特的艺术价值和不朽的艺术地位;说“不可有二”,则揭示了艺术创作中的真理。正如贾平凹在信中对小妹所说:“对于大师,你只能学习,不能效仿。”
“板桥体”与“扬州八怪”的其他艺术风格的诞生,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在那个压制人才发展、摧残人才天*的清王朝,“扬州八怪”用一种不合乎世俗审美标准的艺术风格,表达自己的人格理想、高尚情*,是对自由的追求,也是对于权贵的蔑视和抗争。可以说,“板桥体”的“非隶非楷,非古非今”是挣脱束缚,思想和心灵获得自由的象征,这也便是郑板桥作品的韵味所在。后人如果模仿“板桥体”,只能有其形而无其神。这样的作品,当然“不可有二”。然而,许多人并不信奉这个原则。当文学与时尚产生了关联,似乎文学创作也能产业化发展,作家也能按一个模子批量生产了。书店里,占据“畅销书架”的一会儿是悬疑小说,一会儿又是通俗哲理。花样总在翻新,却大都千篇一律。那些书虽畅销一时,不久却被遗忘在角落,蒙上尘垢,挂上蛛网。马克思说过:“所有的价值最终都只剩下时间。时间会滤去所有跟风的作品,最终只留下一部或几部体现时代精神,关注人类和人生的作品。”
这么说,我们是否就不要学习他人的作品了呢?当然不是。那些肤浅的跟风之作,正是因为对文化艺术传承、研究不够,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落于俗套。因此,传承是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创新则为之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不仅艺术创作如此,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许多方面,都要传承与创新并重。改革开放后,我国与外界的科技、文化等交流频繁,汲取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尝到了甜头。但是现在,我国的创新实力却比较薄弱。前几日的《文汇报》上说,上海的服务业管理照搬制造业管理模式,阻碍了服务业起舞。在此,制造业管理模式也是“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吧。有变通与创新,才有突破。
不论从事什么行业,我们都要广泛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并充分认识自身特点,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勇于创新。传承与创新并重,是科技和文艺等发展的根源。
[写传承与创新的作文]相关文章:
传承与创新作文2
有关创新的作文:传承与创新
“板桥体”看似单个字形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如果有人因此而羡慕郑板桥的成就,想借模仿他的风格来出名,那么他必定会走入一条死胡同。因为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说“不可无一”,是肯定了“板桥体”独特的艺术价值和不朽的艺术地位;说“不可有二”,则揭示了艺术创作中的真理。正如贾平凹在信中对小妹所说:“对于大师,你只能学习,不能效仿。”
“板桥体”与“扬州八怪”的其他艺术风格的诞生,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在那个压制人才发展、摧残人才天*的清王朝,“扬州八怪”用一种不合乎世俗审美标准的艺术风格,表达自己的人格理想、高尚情*,是对自由的追求,也是对于权贵的蔑视和抗争。可以说,“板桥体”的“非隶非楷,非古非今”是挣脱束缚,思想和心灵获得自由的象征,这也便是郑板桥作品的韵味所在。后人如果模仿“板桥体”,只能有其形而无其神。这样的作品,当然“不可有二”。然而,许多人并不信奉这个原则。当文学与时尚产生了关联,似乎文学创作也能产业化发展,作家也能按一个模子批量生产了。书店里,占据“畅销书架”的一会儿是悬疑小说,一会儿又是通俗哲理。花样总在翻新,却大都千篇一律。那些书虽畅销一时,不久却被遗忘在角落,蒙上尘垢,挂上蛛网。马克思说过:“所有的价值最终都只剩下时间。时间会滤去所有跟风的作品,最终只留下一部或几部体现时代精神,关注人类和人生的作品。”
这么说,我们是否就不要学习他人的作品了呢?当然不是。那些肤浅的跟风之作,正是因为对文化艺术传承、研究不够,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落于俗套。因此,传承是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创新则为之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不仅艺术创作如此,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许多方面,都要传承与创新并重。改革开放后,我国与外界的科技、文化等交流频繁,汲取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尝到了甜头。但是现在,我国的创新实力却比较薄弱。前几日的《文汇报》上说,上海的服务业管理照搬制造业管理模式,阻碍了服务业起舞。在此,制造业管理模式也是“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吧。有变通与创新,才有突破。
不论从事什么行业,我们都要广泛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并充分认识自身特点,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勇于创新。
传承与创新的高中作文3
传承与创新
从记事起,家中书房挂满了竹子图,水墨的质感清晰而饱含韵味,节节的竹竿象征着蒸蒸日上,大有不与世间污秽同流之意。小时候虽惊叹于画上竹子的惟妙惟肖,却对边上那几行小字频频皱眉。
小时队书法不甚了解,长大了才慢慢有所知晓,那字非隶非楷,并不如平日所见那些大家之字整齐美丽。
年级再长些,我了解到那是明清时期板桥的字画,此时又方知郑燮的字长久以来一直备受世人议论,有说他的字歪歪斜斜,似连小学生都不如;却也有人以为它错落有致、别有韵味的,他们说隶书、楷书皆传承于千百年的书法文化,而郑板桥又将其进行了创新。
板桥体诞生于满清较胜时期,那时的清王朝对文字的约束更是严格,无论是八股文的盛行抑或文字狱的猖獗,都使那个时代的文章死气沉沉,而郑板桥却在如此重压之下形成独一无二的文体,是他对当朝封建的不腐还是对自由与创新的向往。
正是这种传承与创新,不仅仅出现板桥体这样绝世佳作,更是形成了五千年独一无二而又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
上溯至春秋时期,孔子对于炎黄帝思想的传承与对治国修身创新*的独特融合,形成了对后世影响颇深的儒家思想;而战国的孟子,他又传承了孔子的“仁”的理念,对执政也进行创新,融入“仁政”的概念;诸子百家的文化成为后世文人诸如苏东坡、李清照、辛弃疾、杜甫等文人墨客传承的对象,而那些垂名青史的大师们无一不是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不同的经历与情感酿出文化与文学无与伦比的美丽。
传承与创新对现世也是不可或缺的,无论是作家韩寒对于古典文学的继承与现今社会挫败的创新,还是现代舞对古典芭蕾的传承与对近代自由的新鲜无独的创新,甚至是高科技产品的出现都以身*创新与传承的重要*。
传承是对于古旧文化的肯定与对精华的保留,而创新是结合不同的时局、不同的社会状况而产生的独一无二的内容。唯有两者共同结合,才能达到“和”的境界
传承与创新优秀作文4
“板桥体”看似单个字形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如果有人因此而羡慕郑板桥的成就,想借模仿他的风格来出名,那么他必定会走入一条死胡同。因为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说“不可无一”,是肯定了“板桥体”独特的艺术价值和不朽的艺术地位;说“不可有二”,则揭示了艺术创作中的真理。正如贾平凹在信中对小妹所说:“对于大师,你只能学习,不能效仿。”
“板桥体”与“扬州八怪”的其他艺术风格的诞生,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在那个压制人才发展、摧残人才天*的清王朝,“扬州八怪”用一种不合乎世俗审美标准的艺术风格,表达自己的人格理想、高尚情*,是对自由的追求,也是对于权贵的蔑视和抗争。可以说,“板桥体”的“非隶非楷,非古非今”是挣脱束缚,思想和心灵获得自由的象征,这也便是郑板桥作品的韵味所在。后人如果模仿“板桥体”,只能有其形而无其神。这样的作品,当然“不可有二”。然而,许多人并不信奉这个原则。当文学与时尚产生了关联,似乎文学创作也能产业化发展,作家也能按一个模子批量生产了。书店里,占据“畅销书架”的一会儿是悬疑小说,一会儿又是通俗哲理。花样总在翻新,却大都千篇一律。那些书虽畅销一时,不久却被遗忘在角落,蒙上尘垢,挂上蛛网。马克思说过:“所有的价值最终都只剩下时间。时间会滤去所有跟风的作品,最终只留下一部或几部体现时代精神,关注人类和人生的作品。”
这么说,我们是否就不要学习他人的作品了呢?当然不是。那些肤浅的跟风之作,正是因为对文化艺术传承、研究不够,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落于俗套。因此,传承是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创新则为之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不仅艺术创作如此,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许多方面,都要传承与创新并重。改革开放后,我国与外界的科技、文化等交流频繁,汲取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尝到了甜头。但是现在,我国的创新实力却比较薄弱。前几日的《文汇报》上说,上海的服务业管理照搬制造业管理模式,阻碍了服务业起舞。在此,制造业管理模式也是“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吧。有变通与创新,才有突破。
不论从事什么行业,我们都要广泛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并充分认识自身特点,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勇于创新。传承与创新并重,是科技和文艺等发展的根源。
传承与创新优秀作文5
从记事起,家中书房挂满了竹子图,水墨的质感清晰而饱含韵味,节节的竹竿象征着蒸蒸日上,大有不与世间污秽同流之意。小时候虽惊叹于画上竹子的惟妙惟肖,却对边上那几行小字频频皱眉。
小时队书法不甚了解,长大了才慢慢有所知晓,那字非隶非楷,并不如平日所见那些大家之字整齐美丽。
年级再长些,我了解到那是明清时期板桥的字画,此时又方知郑燮的字长久以来一直备受世人议论,有说他的字歪歪斜斜,似连小学生都不如;却也有人以为它错落有致、别有韵味的,他们说隶书、楷书皆传承于千百年的书法文化,而郑板桥又将其进行了创新。
板桥体诞生于满清较胜时期,那时的清王朝对文字的约束更是严格,无论是八股文的盛行抑或文字狱的猖獗,都使那个时代的文章死气沉沉,而郑板桥却在如此重压之下形成独一无二的文体,是他对当朝封建的不腐还是对自由与创新的向往。
正是这种传承与创新,不仅仅出现板桥体这样绝世佳作,更是形成了五千年独一无二而又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
上溯至春秋时期,孔子对于炎黄帝思想的传承与对治国修身创新*的独特融合,形成了对后世影响颇深的儒家思想;而战国的孟子,他又传承了孔子的“仁”的理念,对执政也进行创新,融入“仁政”的概念;诸子百家的文化成为后世文人诸如苏东坡、李清照、辛弃疾、杜甫等文人墨客传承的对象,而那些垂名青史的大师们无一不是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不同的经历与情感酿出文化与文学无与伦比的美丽。
传承与创新对现世也是不可或缺的,无论是作家韩寒对于古典文学的继承与现今社会挫败的创新,还是现代舞对古典芭蕾的传承与对近代自由的新鲜无独的创新,甚至是高科技产品的出现都以身*创新与传承的重要*。
传承是对于古旧文化的肯定与对精华的保留,而创新是结合不同的时局、不同的社会状况而产生的独一无二的内容。唯有两者共同结合,才能达到“和”的境界。
传承创新创新作文700字6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唱着民谣“渔歌子”,不知不觉间,蓑衣也走到了风烛残年之际,频临失传……
蓑衣是用粽叶缝成的,用以遮雨。在七八十年代,蓑衣如同野草一般扎根于华夏民族各个角落。每逢春雨连绵之际,为了不延误农时,农民往往披上天衣无缝的蓑衣下地劳作,一时间,地里成了蓑衣的海洋。雨珠在蓑衣上跳跃、打闹、嬉戏,如同一个个顽皮的孩子,不知疲倦。而蓑衣则尽职尽责,像一位坚韧不拔的战士,把雨滴拒之门外,严防死守。蓑衣几乎是当时家家户户都有的,它成了下雨时最大的依靠。
蓑衣之所以能遮风挡雨,是因为它的制作技艺十分精湛。正如铁剑千锤百炼一般,它也得经过几十道繁杂的工序而制成。在当时,请师傅做蓑衣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是由于蓑衣物美价廉,在当时依然是一件时髦物品。
在新的世纪里,小巧玲珑的雨衣在商业上异*突起。雨衣由小巧精薄的塑料制成,可爱的卡通图案使得人们争先恐后地抢购。众星捧月,蓑衣渐渐在和雨衣的搏斗中败下阵来。由于雨衣的垄断,蓑衣工艺繁杂,寻找传人犹如大海捞针。该如何保护这古老的工艺,让它在滚滚的时间长河里不至于泯灭,这是所有蓑衣制作人共同的心愿。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急中生智的师傅们想出了一个空前绝后的办法:改良蓑衣。为了紧跟“复古”的潮流,他们仿佛是魔术师,在蓑衣上指点江山,改良出一种“微蓑”的蓑衣。小巧玲珑的微蓑加上大自然纯真的味道以及精美绝伦的图案,更是画龙点睛。
从此以后,微蓑就像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一*走红之后又一次在巍巍华夏的土壤中扎根下来。微蓑不仅成为了一种时尚,更让很多年青人认识了它。原来门可罗雀的作坊就像滚滚长江一样家喻户晓,新一代的蓑衣已经走出国门……
传承着蓑衣,创新的“微蓑”。蓑衣这一风烛残年的老商品另辟蹊径,让我们察觉到了创新的力量。只有勤学好问,努力创新,才能让这些古老的文化绽放光芒!
传承的创新作文600字7
行走过这个剧院大门口,门中隐隐传来高亢的歌声,院门口还贴着一张巨大的海报,正是关于戏的广告。走了许久,见此剧院,一时兴起,信步入此地。
如今社会,难得见这一方净土,毫无喧哗,只有乐声声声入耳。座位上每个人的神情,都充满了肃穆。我心中微微悸动,戏曲作为中华流芳百世的瑰宝,当世人确实少了应有的尊敬,也只有那些老辈人的心中还存有一份热爱与敬重。
近夜晚,院内灯光昏暗,台上却炫烂着光线,与席下的暗形成鲜明的对比。我仿佛也看见了历史中的人们。他们的夜晚何来灯光,是何等不便。我不禁浮出些许笑意,许多人说现代的创新科技扼杀了传统艺术文化在人们眼中的地位。我看不然,科技反而给了传统艺术更大的发展空间与方便,看这白炽灯,这音响,这些创新科技之物已经渗透进传统文化的每一个地方。
实际上,传统文化艺术在中华民族心中的传承从未动摇过,传统文化是一族之本,是一个民族的根。可社会需要创新,人类要进步就离不开创新。
这矛盾吗?我思索着。
走出剧院,仿佛经过洗礼,我精气神一下子好了许多。在一处公园内,看见一群老人在用电脑视频学习太极,一些孩子看着手机大声朗读,生气勃勃,传承与创新,这不是一个死结,既然两个都需存在,那我们要做的只是去融合它们。如今社会何处不显现着传统与创新融合的场景,就像电脑的硬件和软件,硬件是电脑的根本,不能丢失,软件是创新也不能丢,两者都不可*起来,那么它的组合,就构成了电脑强大的系统。
这时我的心中豁然开朗,传承与创新无需分开,他们可以合成一体,组成新的瑰宝,为社会绽放它更闪亮的光泽。
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四年级作文8
西方文学大师托尔斯泰曾说过:“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乏各种推陈致新的艺术作品,亦有很多吸取前人知识精华,锐意创新的历史人物及其流芳百世的经典作品。
我国独特的书法艺术就是在历代书法大家学习与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创造出富有时代精神的新作品,而逐渐形成的一门艺术形态。晋代的王羲之,被誉为“书圣”。他学习书法时,不但刻苦认真,而且博采众长,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据说他起初向卫夫人学习书法,后来又借鉴秦汉以来众多的书法佳作,像秦代大书法家李斯,汉代大书法家蔡邕,三国大书法家钟繇,以及被称为“草圣”的张芝等许多名家作品,他都泛览博识,然后才独创出一种俊逸妍美的新书体。前人高度评价他的书法如“龙跃天门,虎卧凤阙”。他的代表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楷书《乐毅论》则被誉为“千世楷法之祖”。
书法艺术从晋代至唐初一直是继承“二王”的传统,追求姿媚瘦硬的书风。盛唐的颜真卿,独树一帜,开创了浑厚雄强、刚劲肥壮的新书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颜体”。自唐以后,许多著名的书法家都从他那儿吸取过营养。据说他曾经跟张旭学习笔法并且向“二王”、褚遂良以及当时民间的书法作品多方面借鉴,才能承前启后,开创一代书风。
近代文学大师李可染先生也曾说过:“踩着前人的脚印,最佳的结果也只能是亚*”。米芾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年轻时学习书法很刻苦,他借了很多晋代和唐代名家真迹来临摹,当他把古人的真迹和自己临摹的作品一道归还原主时,连主人也分别不出真假来。别人对他说:“你写字太像古代的人,惟独没有自己的面貌,这样是不会有成就的,希望你要发挥自己的特长,不能食古不化。”他听后慢慢冲破古人的束缚,发扬自己的长处,到晚年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历史的车轮行驶至今日,书法艺术成为了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形式。在经历了五千的岁月洗涤后,逐渐沉淀凝实成为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基于前人传承的基础之上,而传承又依赖于创新而不断汲取营养,二者相辅相成。
创新与传承之间700字作文9
创新固然重要,传承风俗,是更为重要的,机器的速度固然快,但人工制造所拥有的“人情味”,是机器不能比拟的。
——题记
又是一个大年夜,记忆中老家是热热闹闹,欢天喜地的,可今年冷清的味道却在在街上弥漫,原先在大街欢唱的锣鼓队,变成了一个个*冷的音箱,把宋祖英激昂的“歌声”传遍了大街小巷。一进门,就看见奶奶在电视机前看莆仙戏,咦,这时不应该在祠堂的戏台前演出吗?奶奶笑吟吟地说:“这年头,谁还去看戏,电视上都有。”我看了看电视上高歌的演员,点了点头说:“嗯,是不错。”
姑姑、叔叔们陆陆续续地回来了,她们坐在椅子上,拆开一包包橄榄、瓜子、蛋糕,“姑姑,以往不都是我们自己炒瓜子,做甜橄榄蒸年糕吗?”“现在科技发达,都用机器做了,省得我们自己做,这创新,多方便哪!”我尝了一颗橄榄,甜得发腻,完全没了橄榄的清香,我想起奶奶制作的姜橄榄,清香清香的。“创新”橄榄真的好吗?
年夜饭开始了,奶奶搬出了一堆速冻饺子,“啊,为什么,奶奶包的饺子多好,我不想吃。”姑姑教导我:“看,这些饺子有虾仁馅的,青菜香菇馅的、韭菜猪肉馅的、还有牛肉馅的。奶奶年纪也挺大了,包饺子怪累的,你就体谅一下吧,说不定,味道不错呢!”奶奶又夹给我一把青菜,“喏,你最爱吃的春菜,刚摘的,尝尝。”我夹起菜,翠绿的菜叶在灯光下闪着诱人的光,咬一口,呸,味同嚼蜡。我问奶奶:“今年菜怎么这么难吃。”“不会吧,刚从大棚里摘的,这几天,一群人刚建起了疏菜基地,菜放在里面,不怕冻,也不怕虫咬,不挺好的嘛。”奶奶说。
我放下筷子,看着碗里的饺子和菜,为什么创新后的东西,会失去一种让人温暖的人情味呢?
创新很重要,可是,在创新的同时,就应抛下传统,去追寻所谓的“美味”?传承是创新的土壤,创新是传承的动力,传承是一种指导,一种启蒙。就像我们在生活学习中,应充分认识自身的特点,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在传承中我们变得理智,并把创新做为指南针,不断地探索。这样,把传承与创新统一起来,才能让自己不断地进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