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提倡要构筑有效课堂,那么,如何构筑呢?很多老师心里还是一片迷茫。我认为,第一要素就是在上课前,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这一课,我们应该教会孩子什么?有了这一明确的目标,上课的时候就能思路清晰,游刃有余。
《秋天》一课是鲁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文章按照从高到低,从远到近的顺序,分别描写了蓝天、白云、稻田、池塘、梧桐树、落叶、燕子等代表秋天的事物,结构清晰,语句优美,是一篇很好的写景文章。
这一课,我主要抓住两个“学会”和两个“训练”来教学的,要让学生学会观察景物的方法,学会读书的方法;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一、让学生学会观察方法:
在学生通读课文之后,我就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孩子们都能答出“从高到低”的顺序,这要归功于上学期我上的一堂全局公开课——口语交际《找春天》,当时就教给了孩子们观察图画的方法,看来孩子们还能活学活用,融会贯通。接着,我就追问:从哪知道是按照从高到底的顺序呢?随着孩子们的回答,我板书出了这一课的重点词:蓝天、白云、稻田、池塘、梧桐树、落叶、燕子,文章结构一下子就清楚了。随后我总结到: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我们在描写一处景物的时候,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去观察,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层次清晰,有条理。其实这篇文章不但按照从高到底的顺序描写,还按照了从远到近的顺序,先写了远处的稻田一眼望不到边,又写了近处池塘边上的梧桐树叶。因此,这篇文章的观察方法是:从高到低,从远到近。
二、让学生学会读书方法
现在很多孩子读书时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读过一遍之后,没有在脑海中留下什么印象,因此,读过之后,没有什么收获。在教《秋天》一课时,我教给了学生批注式读书的方法。
比如,在第一自然段,有这样一句“高高的蓝天上飘着几朵白云。”我引导孩子们思考,这一句话可以换成我们刚刚学过的一个成语,聪明的小朋友很快说出“天高云淡”,我让他们赶快把这个成语批注在这句话的旁边。
比如,在第二自然段,有句“蓝天下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稻田”。我引导孩子们思考,一眼望不到边可以换成什么成语,孩子们也很快答出“一望无际”“一望无边”,我就又让他们把这个成语批注在这句话的旁边。
再比如,“稻子熟了,黄澄澄的,像铺了一地金子”。引导孩子们思考,这是一个什么句?然后让他们用波浪线画出这句话,并批注“比喻句”……
这样边读边画边批注,文章的脉络和重点,很快就显示出来,有助于对文本的理解。让孩子们用这样的方法读书,不但积累了词汇,还学会了写作方法,真是一举多得。
《秋天》教后心得范文2
新教育提倡要构筑有效课堂,那么,如何构筑呢?很多老师心里还是一片迷茫。我认为,第一要素就是在上课前,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这一课,我们应该教会孩子什么?有了这一明确的目标,上课的时候就能思路清晰,游刃有余。
《秋天》一课是鲁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文章按照从高到低,从远到近的顺序,分别描写了蓝天、白云、稻田、池塘、梧桐树、落叶、燕子等代表秋天的事物,结构清晰,语句优美,是一篇很好的写景文章。
这一课,我主要抓住两个“学会”和两个“训练”来教学的,要让学生学会观察景物的方法,学会读书的方法;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一、让学生学会观察方法:
在学生通读课文之后,我就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孩子们都能答出“从高到低”的顺序,这要归功于上学期我上的一堂全局公开课——口语交际《找春天》,当时就教给了孩子们观察图画的方法,看来孩子们还能活学活用,融会贯通。接着,我就追问:从哪知道是按照从高到底的顺序呢?随着孩子们的回答,我板书出了这一课的重点词:蓝天、白云、稻田、池塘、梧桐树、落叶、燕子,文章结构一下子就清楚了。随后我总结到: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我们在描写一处景物的时候,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去观察,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层次清晰,有条理。其实这篇文章不但按照从高到底的顺序描写,还按照了从远到近的顺序,先写了远处的稻田一眼望不到边,又写了近处池塘边上的梧桐树叶。因此,这篇文章的观察方法是:从高到低,从远到近。
二、让学生学会读书方法
现在很多孩子读书时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读过一遍之后,没有在脑海中留下什么印象,因此,读过之后,没有什么收获。在教《秋天》一课时,我教给了学生批注式读书的方法。
比如,在第一自然段,有这样一句“高高的蓝天上飘着几朵白云。”我引导孩子们思考,这一句话可以换成我们刚刚学过的一个成语,聪明的小朋友很快说出“天高云淡”,我让他们赶快把这个成语批注在这句话的旁边。
比如,在第二自然段,有句“蓝天下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稻田”。我引导孩子们思考,一眼望不到边可以换成什么成语,孩子们也很快答出“一望无际”“一望无边”,我就又让他们把这个成语批注在这句话的旁边。
再比如,“稻子熟了,黄澄澄的,像铺了一地金子”。引导孩子们思考,这是一个什么句?然后让他们用波浪线画出这句话,并批注“比喻句”……
这样边读边画边批注,文章的脉络和重点,很快就显示出来,有助于对文本的理解。让孩子们用这样的方法读书,不但积累了词汇,还学会了写作方法,真是一举多得。
三、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
《秋天》一课,语言十分优美,特别适合训练学生的朗读。因此教这篇课文时,我注重了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采取的形式是:第一遍我来范读,第二遍我领读,第三遍让孩子们自由练读,第四遍是集体读,然后是指名读,最后是分男女生、分小组赛读。在每次读的时候,我都会及时点评和纠正,个别读的不到位的地方,我就一遍遍示范。经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经过一遍遍纠正和示范,一节课下来,孩子们都能声情并茂地朗读了,朗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四、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我们很多老师总是埋怨孩子们不会写作文,很多孩子也是一提到作文就发怵。其实只要我们用心借助文本来训练,日积月累下去,孩子们的写作能力何愁不能提高?
比如《秋天》一课的第三自然段,描写落叶时,这样写道:有的落到水里,小鱼游过去,藏在底下,把它当做伞。有的落在岸边,蚂蚁爬过去,来回跑着,把它当做运动场。读到这里,我这样引导:落叶还落到哪了?谁怎样做?把它当做什么了呢?
这样一激发,给了孩子们一个想像的空间,孩子们便张开想像的翅膀,纷纷回答——
有的落在森林里,松鼠跑过去,捡起来戴在头上,把它当做帽子。
有的落在草地上,七星瓢虫爬过去,钻进底下,把它当做棉被。
有的落到小河里,蝌蚪爬上去,舒服地躺着,把它当做小船。
有的在空中飘舞,飞来飞去,小鸡看到了,把它当做蝴蝶。
有的落到小狗的头上,小狗戴上它,把它当做美丽的蝴蝶结……
孩子们的回答真是太精彩了,让我一次次惊叹,一阵阵欣喜。于是,我赶紧抓住这精彩的瞬间,让孩子们把自己创编的内容写在书上,作为永久的珍藏。我想,正是因为给了孩子们这样一个引领,这样一个平台,这样一个空间,孩子们就能打开思维的大门,张开想像的翅膀,写下美丽的诗行。我们的语文课也就在一次次有心的引领下,为学生铺垫了写作的基础,培养了写作的兴趣和能力。
短短的一篇课文,在融洽的、充满*和乐趣的氛围中结束了,孩子们在愉悦中掌握了知识,学会了方法,我想,这样的课堂是实效的,是我所欣慰的,是孩子们喜欢的,也是受益的。
《桥》教后心得体会3
《桥》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主要讲的是在山洪暴发时,一位党支部书记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果决地指挥慌乱的人群,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在生死关头,把儿子揪到队伍最后,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和家人,最后和儿子一起牺牲的感人故事。
这是一篇小小说,文章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语言精练,语句段落简短,渲染了紧张气氛;在对洪水的描写时采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表现力。
我在教学本课时,本着语文学科“工具*与人文*统一”的原则,一边指导学生理解文意,品读课文,进行思想教育;一边有机地为学生搭起了一座“文本──写作”的桥,指导学生凭借文本内容进行写作训练。
一、句子改写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进。
像这样的拟人句中还有比喻成分的句子在文中有多处,例如: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近一米多高的洪水在路面上跳舞了。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着人们的腰……
让学生找出来后,按照句子的意思把它解释出来,或者改写成陈述句。以“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进”这句话为例,学生改写成:洪水的到来使人们一步步接近死亡。
洪水使人们面临着死亡的威胁。
人们马上快要被洪水淹死了。再让学生比较改写过的和书上的原句,两种写法的不同点及优缺点,从而引导学生感受拟人句和比喻句的好处,让他们学会在今后的写作中,该如何巧妙地使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二、文中想象
当*从人群中揪出一位小伙子站在队伍后边,突然,木桥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似乎要喊什么……
讲到这里的时候,我问学生:到底他会喊什么呢?并让他们说出原因。
他会喊:“儿子──”
他会喊:“大宝──”(他儿子的名字)。
他会喊:“不,不要──”
他会喊:“我的儿──”
这是学生的回答。因为学生已经初读了课文,知道了这个小伙子就是*的儿子,所以按照惯例,他们认为*会喊上面的话;又因为*刚想喊,紧接着就被洪水冲走了,所以语言肯定简短,不可能说太长的话。看来孩子们的想象和分析还是满合情合理的。丰富的想象力是写作永不枯竭的源泉,因此,善于保护和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也是我们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段落扩写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的丈夫和她的儿子。
这是课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讲到这里,我对学生说:“请你想象一下,这个老太太会是什么样子?(外貌)表情什么样?(神态)她会做什么事情?(动作)她会说什么话?(语言)在场的人有什么反应?”
让孩子们凭借教材内容,想象当时的场面,把情节写具体。一方面帮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一方面也是在对学生进行扩写训练。下面是两位同学的精彩发言:
a: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被人搀扶着,颤颤巍巍地来到这里。她满是皱纹的脸上还挂着泪痕,一双布满血丝的眼睛呆呆地望着前方。这时,只听“扑通”一声,她跪在地上,失声痛哭起来,边哭边嘴里叨念着“我的老伴啊,我的可怜的儿啊,你们都去了,剩下我一个孤老婆子该咋办呢!你们真狠心啊,扔下我一个人不管,你们带着我去吧!”那哭声肝肠寸断,让每一个在场的人都心*落泪。
b:一位瘦骨嶙峋的老太太,被人搀扶着,默默地来到这里,她望着被洪水淹过的村庄,她望着曾经卷走她最亲的两个人的地方,久久地,久久地,不说一句话,可是她在内心里已经一千次一万次地呼喊过她丈夫和儿子的名字,而此时,任何话语都是多余,便任一行行的眼泪被风干,任满头的银发被吹乱。在场的人无不热泪盈眶,被她的坚强而感动;在场的人无不低声哭泣,为她的命运而悲哀。
正是因为给了学生这样一个“扩写”的空间,才使学生有机会展开想象,根据课文内容以及故事情节的发展,把此时此刻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描写细致。在孩子们说的时候,我不断地鼓励,不断地帮助梳理语言,不断地点拨和评价。孩子们说的欲望被激发,思维的火花被点燃,才会出现一篇篇精彩的发言。
四、对主人公说
课文讲完之后,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此时此刻,你想对*说什么?因为孩子们的情感经过层层推进,此时都被*的舍己为人的精神感动了,尤其老太太孤苦无依的后半生,更激起了孩子们的同情心,更激发了他们对*的崇敬,因此话匣子被打开了,纷纷畅所欲言:
“*,您临危不惧,镇定自若指挥混乱的人群,我太佩服您的沉稳了!”
“*,这次洪水要是没有您,全村人的*命都保不住,您真是功德无量啊!”
“*,您为了大家,不顾自己的生命,还牺牲了自己儿子的*命,您实在太伟大了,我们都被您这种精神感动了。”
“*,您太了不起了,您是为救全村人的*命而牺牲的,全村人会祖祖辈辈感激您的!”
“*,您放心吧,大娘肯定会有人照顾的,您就安息吧!”
孩子们的想象力是无穷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是需要潜心培养的,关键是得有有心的老师去引导。你看,我凭借文本,为孩子们搭起了这座“从文本到写作”的桥,孩子们在想和说的过程中,写作能力也在潜移默化地提高。如果我们语文教师能紧紧抓住课堂这一有利阵地,以文本为素材,长期坚持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孩子们的语文素养还愁没有一个良好的积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