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义务教育改革的核心之一是实施素质教育,而数学作为基础自然学科,在这一进程中的角*尤为关键。本文将探讨小学素质教育与数学教学改革的几个关键认识点。

首先,小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全面培养儿童的各方面素质,包括德、智、体、美、劳等多个维度的*发展。这种教育不仅仅关注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更强调社会文化的传承与精神品质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不仅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创造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

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分析(热门9篇)

其次,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与传统的应试教育有明显的区别。传统教育侧重于应试技巧和考试成绩,而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具有以下五大特征:

基础*:素质教育强调从娃娃抓起,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品质,包括认知能力、审美情趣、社会责任感等。

全面*:素质教育不仅关注个体学生的发展,更注重整体学生群体的素质提升,包括德、智、体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整体*:素质教育将学生视为一个整体,注重各种素质的协调与整合,使其在认知和实践活动中表现出完整的生理、心理、智力和非智力的*。

个*化:素质教育要求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重视每个学生个体的发展需求,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

社会*:素质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知识传授,更关注学生在社会文化中的角*认知和责任担当,培养他们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

在实施小学数学素质教育时,教师需要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设计,将数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提升数学学习的实际意义和学习动机,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实施不仅仅是课程改革的问题,更是整个教育体系转型的重要一环。只有通过素质教育的实施,才能真正实现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契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施方案2

一、基本情况分析

在全国大力推进新课程实施的形势下,作为基础教育核心课程的小学数学教育面临着十分艰巨的任务。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模式作为实施课堂教学的载体与方法,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必须革除不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切实提高课效。

二、指导思想

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针,以xx中心学校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施方案为指导,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课堂效率为宗旨,以培养会合作、善创新的新一代人才为根本落脚点,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三、具体目标

1、成立领导机构,学习模式,理解意义提高认识

2、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x镇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施方案,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3、使全体数学教师善用“四步教学法”进行数学课教学,切实提高课效。

4、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求知欲。

5、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创新精神。

6、教会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7、培养一代善合作,会创新的“四有”新人。

四、组织领导

1、道七河中心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验专家组

组长:xx(xx镇中心校校长)

成员:xx(xx镇中心校副校长)

xx(xx镇中心校副校长)

xx(xx镇中心学校工会主席)

xx(xx中心校会计)

2、道七河中心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验领导小组

组长:xx

副组长:xx

成员:xx

五、具体活动安排

时间活动内容主持人

三月份

1、成立领导机构xx

2、学习模式理解意义提高认识xx

3、制订实施方案xx

四月份

1、xxx

2、xxx

五月份

1、xxx

2、xxx

3、专家指导

六月份

1、xxx

2、xxx

七月份

1、专家指导,反思提高,写反思报告

2、成果汇报总结,写书面材料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工作总结3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从此可以看出,数学教育教学要关注学生作为一个主体,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存在价值。20142015年是我校教学改革年,对于我来说也是促进自身改革,不断提升自己教学素养和教学能力的一年,下面就针对教育教学改革做如下总结:

一、对教育教学改革的认识

从小学数学的角度来看,数学的教育意义不在于培养数学家,而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念和数学思想,让学生经历、探索一些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开拓学生头脑中的数学观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现在提倡数学教育教学,既要体现数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功能,从这个层面讲教育教学改革对数学教育教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它促使学生改变了旧的学习方式,促使教师改变了旧的教学模式,并不断探索新的适应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式。例如:在合作探究环节,引导小组合作时,我们会先指导学生产生自己的观点,而后小组内展示汇报,交流想法,达成共识,而后班级展示,学生展示,这个环节,倾听与质疑是我重视的两大要素,只有让学生认真倾听,才能让学生自己反思,找出自己对思考思路的共同点和需要质疑的地方,从而为自己的发言找准契合点经过思维的碰撞,学生基本都能自己解决一些数学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是需要老师去把握的,既要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权利,更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这也是我不懈追求的教学境界。教育课程改革给我的一个更大的感触就是课堂评价机制的不断完善,学生能给自己以及同伴的学习一个正确、科学的评价,通过这个评价来实现自我反思,这种机制特别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我在教学中也在不断引导孩子自我反思,以促进他们更好的发展。

二、课程教学中的实施。

我在教学中也特别重视小组合作学习,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二年级孩子较小对课堂纪律、课堂、小组汇报的评价均有教师把握,,我们是以4人为一小组,编为1号、2号、3号、4号,1号为组长,2号为副组长,4号一般为学困生,这样在组内实行1—4结对,2—3结对的帮扶模式,当有困难时,互相帮助,小组评价和个人评价两种模式。在班内,对于学生的管理实行捆绑式的评价,不针对个人。也就是对整个小队进行评价,这就要求小队内每一个学生都不能掉队,有一人跟不上,整个小队就不会得周冠*、月冠*、学期冠*等,所以小队内每个成员都要帮助相对落后的成员,小队长在家里就会打电话问4号同学知识掌握情况,这样就会出现三个帮一个或四个帮一个的局面。再就是在小组展示的时候,4号回答的40分,3号得30分,2号得20分,1号得10分,这样就不会出现只是1回答问题的现象,可以把机会让给4号,而在有些课堂上,很多时候4号是没有机会回答问题的,因为他学习不好呀。在学习型的组织中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都有一个发展、展示的舞台。这个学习型组织最大的特点把常规管理和学习等各个方面都捆绑在一起。小组合作是本学期课堂教育教学改革变动较大的地方,也初见成效,但由于年级低,多数由教师评价为主,随着年级的增长要不断的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

三、通过实践谈得失。

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学生的学习习惯有了显著的提高,特别是在自我反思方面,大多数学生能查找出自己的不足,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方面有了显著的成绩,在小组结对互帮互助的模式下,大多数学困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就我个人而言,对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在不断的实践中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在小组合作中也有些许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小组合作评价方式单一,以教师评价和学优生评价为主,没有充分挖掘全体学生参与评价得热情,另外就是对学困生的把握不够到位,有时当堂达标时,学困生并不能按时完成,从而导致他们依赖本组学优生的现象。这也是在以后教学中必须认真关注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增加前置*学习。在每节课前,前置*学习教师都要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的辅导,然后让他们在课上展示,一方面,锻炼了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另一方面,这样的教学方式,转变了过去“要我学”为“我要学”的学习动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工作总结]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统计》教学分析4

第一学段在每一册教材里都安排了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

用分、排、数等方法整理信息,获得数据。简单的表格。象形统计图。

用分类、符号记录等方法收集、整理随机事件中的信息。简单的统计表。

平均数是常用的统计量,本单元教学平均数,包括平均数的意义和算法。教学平均数的目的不限于怎样求平均数,更在于用平均数进行比较,用平均数描述、分析一组数据的状况和特征。全单元编写了一道例题、一次想想做做、一个练习和一次实践活动。编写了两篇你知道吗,分别是:联系平均数的实际应用介绍了演唱比赛时是怎样计算平均分的,结合实践活动讲述了心脏跳动和血液流动的知识。

什么求平均数?平均数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求出的平均数说明了什么?这些都是例题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例题的编写线索。

例题首先创设一个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问题情境,4名男生和5名女生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中的个数表示在条形统计图上,要比较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由于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不等,所以比男、女生套中的总个数显然不合理。又由于女生中有2人套的成绩很好,另3人套的比男生少,所以很难对应着进行比较。在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时候,教材提示学生:分别求出男生和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虽然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都是新概念,但由于学生有平均分为基础,又在现实情境之中,他们大都能够接受。怎样计算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教材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可以在条形统计图上移多补少,使每人套中的个数同样多;也可以把各人套中的个数合起来平均分。无论哪种方法,都能清楚地体现了平均数的意义4名男生套中的总数不变的前提下,重新分配,让各人套中的个数都相同。学生在探索计算平均数的方法的过程中,领会了平均数的意义。求得男生平均每人套中7个后,继续求得女生平均每人套中6个,这时男生套得准一些就很清楚了。在这道例题里,学生学到了计算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到平均数能反映一组数据的状况,体会到平均数作为一种统计量的作用。

教学这道例题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问题情境要浓,认知冲突要强烈。充分利用套圈这个学生喜欢的游戏和比较男、女生谁套得准这个学生喜欢的问题,迅速形成欲求不能、欲罢不甘的矛盾状态,在原有的方法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心理氛围中进入分别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这个新课题的学习中去。

第二,让学生在求平均数的过程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当提出分别求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后,不要急于讨论或讲解平均每人套中个数的含义,因为还不具备理解平均数意义的条件。要先让他们去求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无论他们采用哪种方法(在图上移多补少或先加后除计算),都能体会到是原来各人套中个数不同变成各人套中个数相同,而且几个人套中的总个数没有变,这就是平均数的意义。这个意义不是讲给学生听的,是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的。所以,教学平均数意义的理想时机是求得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以后,教学的方法是学生讲方法、悟体会。

第三,在求出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并比较了男生套得准还是女生套得准以后,要组织学生说说平均数有什么用,既巩固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又体会平均数在统计中的作用。

想想做做第1题先移动笔筒里的铅笔,看看平均每个笔筒有多少枝铅笔,是让学生再一次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还可以用其他的方法求出来吗?是让学生巩固计算平均数的方法。第3题是判断题。160厘米是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不是每一名队员的身高,篮球队里会有身高低于160厘米的队员,也肯定有身高超过160厘米的队员。在教学第4题时,要引导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哪几天卖出苹果的数量低于(高于)平均数?哪几天卖出橘子的数量低于(高于)平均数?这些问题能引导学生利用平均数分析各个数据在整体里的位置。

练习九不以计算平均数为重点,而是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引导学生用求得的平均数进行分析、比较、判断、推理、描述,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实际应用。第3题先找到哪位同学捐的本数最多,再计算平均每位同学捐的本数。这两个问题联系起来,就能知道平均数一定比最大的那个数小,比最小的那个数大。这就是平均数的范围,也是估计平均数的常用方法。第4题也有这样的设计意图,能为第6题的估计作铺垫。

《运动与身体变化》是专题型实践活动。在提出问题栏目里,从运动会使身上出汗、脉搏加快、呼吸加速等方面,选择脉搏加快作为研究的专题。实验讨论栏目引导学生应用统计的方法进行研究。教材帮助学生设计了研究方案,让学生调查、处理数据,并利用统计量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得出结论,回答专题里的问题。引申反思栏目除了走访体育老师,还要学生自行设计研究运动引起呼吸变化这个问题。这次实践活动,能使学生对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更深的感受,能使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分析5

一发现法的特点

发现法是近二十多年来国外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有人称为探究问题法。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根据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培养人才的需要,国外在提出改革传统教材的同时,相应地要求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有些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倡导“发现”的学习方法,强调要让学生自己发现和创造知识。例如,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就提出:“要引导儿童去重新发明他们能够发明的事物。”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更完整地提出发现学习的理论。他强调,学习是发现知识、理解一个学科的基本认识结构、运用直观和分析推理以及依靠内在动机的过程。他认为,“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式。”因此,他提倡在教学中广泛运用发现法。

倡导者们认为发现学习的优点主要是:1.发挥学生主动*和创造*,发展他们的智力;2.可以较深地理解知识,并且较好地保持在记忆中;3.使学生更容易迁移,并且提高学习和研究较难的教材和问题的兴趣和信心;4.学生获得探究知识的技能,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

运用发现法的一般步骤如下:1.创设问题的情境,提出要解决的问题;2.拟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收集资料;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5.总结,做出共同的结论。

可以看出,发现法教学的过程与科学家发现新知识的过程基本上是一致的。照布鲁纳所说,两者属于同一类的活动,差别仅在程度而不在*质。

纯发现法的教学,自始至终强调儿童自己*进行活动。这种方法,国外的学前教育工作者运用得多一些,在学校教育中也有运用。但是,纯发现法存在较大的缺点,它只适用于介绍新教材,有时儿童有困难,不能保证达到预期的目的和获得系统完整的知识。因此有人(如美国的柯尔士)提出引导发现法,即在拟定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提出假设时,教师可以适当予以提示和帮助。这样,学生做起来比较容易,可以有效地控制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保证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发现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自从倡导发现法以来,在国外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一些教师运用了发现法,但不普遍。最早在六十年代初,布鲁纳曾和美国数学家狄因斯合作,研究试用发现法教小学数学。他曾在小学三年级试用发现法引导儿童根据正方形的边长求面积,发现(x+1)(x+1)=x2+2x+1。以后一些数学教学法研究人员在这方面做了不少的研究。现在从国外书籍中选几个例子来说明。

例1:一位数除两位数的教学。

给出一道题如39÷3。学生可以先拿39个物品,每3个一份,把它们分成13份。做几个这样的题目以后,可以让他们把物品组成10个一组。例如,给出这样一道题:“哈利买了4条糖果,每条有10块。他吃了1块,把剩下的每3块包成一包,分给同学,分给了几个同学?”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解法:

1.每3个分成一堆,然后数出分得的堆数;

2.从三个10中各先拿出1个,剩下的每9个分给3个同学,再把其余的也每3个分成一堆。

3.与2.相似,但他们看出有4个9。

4.他们看出3个10正好分给10个人,剩下的每3个分成一组。

5.与4.相似,但他们看出剩下的9个正好够分给3个人。

在学生得出解法之后,全班进行讨论。教师对不同的算法不给出评价。再出一道题,许多学生会选用比他第一次用的更为简便的方法。进一步教师提出引导*问题,促使学生找出更为有效的计算方法,形成一般的竖式计算。

例2:乘法分配律的教学。

给出一道一个数乘以和的应用题,例如:“有3个男孩和4个女孩,分给每人2块饼干,一共需要多少块饼干?”让各小组研究这道题可能有几种方法。学生想出下面的解法:

每人的块数×(男孩数+女孩数)=2×(3+4),(每人的块数×男孩数)+(每人的块数×女孩数)=(2×3)+(2×4)。

还可以用长方形阵列的方法(即按照已知数画几行点子,再导出算式)。每个小组可以自己设数,排成大小不同的阵列。让学生写出积,然后在其中某两行之间或某两列之间折叠一下,把阵列分成两部分,重新写出算式,求出积来。以4×7为例,可以写成如下的形式:

学生找到分配律以后,可以用它去发现新的事实。

例3: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

开始先让学生各拿一张正方形纸,沿对角线折叠,发现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是由一个直角和两个半个直角组成的。随后让学生拿一张长方形纸,沿对角线剪开,再试试能不能发现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有的学生很快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2个直角,因为一个长方形有4个直角,而剪成的两个三角形是完全相等的。

教师还收集了一些等边三角形容器。儿童发现可以把6个这样的容器拼成一个新的图形。而且可以把三个拼在一起立在桌子上(右图)。这说明每个角(根据已学的图形的对称很快发现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相等)等于2个直角的三分之一。这再一次说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2个直角。

然后教师向学生提问,能不能发现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教师建议学生各画几个不同的三角形,给每个角标上号。有的学生折叠三个角,使它们对在一起;有的学生撕开三个角,把它们拼在一起。他们发现拼成的角的边形成一条直线。有些学生试图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有不等于2个直角的。

最后教师建议,在一个球面上画一个三角形。学生很高兴地发现,在球面上画的三角形有些内角和是2个直角,还有一些却大于2个直角。

从上面的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发现法,基本上符合前面介绍的几个步骤。几个例子突出的共同点是激发儿童动脑筋想办法发现规律。解决问题;不同的是,有的教师引导多一些,有的教师引导少一些。

三对发现法的评价

自发现法问世以来,国外对这种方法有各种各样的评价。除了象前面介绍的发现法的倡导者所指出的一些优点以外,也有不少人提出意见。

有些人对发现法持反对的态度。例如,美国心理学家加涅不相信只要使学生掌握思考方法,就可以培养起能力。他强*学要使学生掌握大量有组织的知识,教师要给以充分指导,使学生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学习。美国另一心理学家奥苏博则认为,大多数学习应当是学生主动解决问题,但必须由教师建立一个系统的序列和方式。他认为听讲也可以是一个智力上主动的过程,而在探究的情境中学生也可能是被动的。

也有人认为发现法有它的适用范围,不能作为唯一的一种教学方法。苏联教学法专家巴班斯基曾指出,这种方法花的教学时间多,在培养一些不复杂的技能技巧时作用是不大的。美国的小学数学教学法研究工作者恩德希尔认为,在教学新概念和一般概括*知识时可以用这种方法,而关于概念的名称、符号表示法仍需要教师予以讲解,而且在发现新知识以后,还要适当地通过讲解法复述概念,指出它的属*,以及计算方法的一些细节(如进位加法要说明竖式具体怎样加,注意哪些事项)等。日本福冈大学秋山俊夫根据日本的试验,认为发现法对于具体运思阶段后期至形式运思阶段前期的学生(十岁左右——十二岁左右)比较有效,但也认为要花费时间和劳力。

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发现法,还没有完整的经验,有待于进一步试验研究。


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分析6

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朱金彩

(河北省黄骅市黄骅镇新华小学)

摘要:随着教学思想逐渐传承、发展、演化,分层教学逐渐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举足轻重的一种教学方式,分层教学充分考虑到学生资质、学习理解能力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来达到教学效果的改善提高。对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分层教学;小学数学教学;提问;作业

在现代教学中,教师尤其要注意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表现,不同的学生对知识的领悟能力不同,就需要教师"区别对待",采取多样化的、适合各个层次学生学习的方法,这种教学方式就称之为分层教学。分层教学充分照顾到班级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差异,基本符合学生对知识点的不同要求,提高了教学效率。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又该如何应用分层教学,使其发挥最大作用?

一、教学分层

孔子在教学方面特别注重因材施教。也就是说,对于不同资质水平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持有不同的教学要求。就如同不能要求小学生会做大学生的题目一样,在同一个教学阶段中,不同水平的学生也应当有不同的教学要求。在班级中有优等生、中等生和落后生,教师不能妄图采取单一的方式来教导不同水平的学生,如果教师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有的学生能适应,有的学生无法适应,就会导致学生的优差分异逐渐加大,学生的整体水平无法提高,使教师逐渐陷入教学僵局,很多学生也会在学习上停滞不前。

针对这种情况,数学教师就要在教学方式上进行分层,将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在备课时进行合理分配,使其相互穿插融合。比如,班级中倘若学生中资质好的学生居多,那就在调整教学方式时,于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增加有助于拓展思维的教学比重;倘若学生中资质不高的学生居多,就尽量采用通俗易懂,让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考虑在增强趣味*的基础上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有序发展。

教师也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水平的基础上确立属于自己的数学学习目标,比如,在成绩测试时,优等生需要达到90分以上,中等生需要达到80分以上,落后生需要达到70分以上等,不能过于强硬,统一硬*指标,鼓励他们在达到要求的基础上不断进步,不断突破,循序渐进,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提问分层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对每个学生的水平大致掌握从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这是为课堂提问做好铺垫。教师在教学上进行分层后,能够更加具有针对*地分层提问。分层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种特殊的行为艺术,并不是所有的提问都对教学有益,提问一些繁琐零散的、不具有代表*的问题纯粹只是在浪费时间,同样对优等生提问最为基本的知识点或对落后生提问最为复杂的数学题目也是在浪费时间。每一个学生的知识储备量不同,就应当接受不同水平的提问来获得知识检验。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合理划分提问的档次水平,用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潜能,并将提问的问题与学生的素质水平对等起来,使提问的问题对需要回答的学生来说,既包含所学的基本知识,又在数学思维上有所挑战提高,比如,提问优等生时,对问题的*就要高要求,不仅要*正确还要有严密的解题步骤,并能准确提出涉及的知识点,若在此基础上能举一反三则更好;提问落后生时,要求就可以略低一点,在思路正确的基础上,教师要加以引导形成正确的解题步骤,久而久之,落后生的数学水平就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三、作业分层

通常作业分为两种,一种是课后作业,教师在进行完一个课程的讲解后,布置给学生用于检验其对知识点的接受程度的一种方式;一种是课前作业,是教师在进展下一个新的课程前,提前对所需了解的新知识划定范围,用于学生对知识的提前预习,以减小课堂新知识点的进展难度。不论是课后作业,还是课前作业,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水平。但不恰当的作业布置就不能够达到布置作业的最终目的。

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就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根据不同资质学生所占的比例合理安排不同类型的题目检测,以整体学生为标准,将基础题和提高题都要包含在内,既有巩固又有拓展延伸。在布置作业时,教师要说清楚对每个学生的要求,并将基础题和提高题标示出来,对于优等生,作业的完成率和准确率要达到90%以上,而对于落后生的最低要求则是完成基础题,在完成基础题后,再去考虑提高题的思路,并不断提高完成率和正确率。在这一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付出努力,既保证学生对知识有所巩固,又能保证学生有所提高。作业的布置不在于数量的多少,而在于质量的高低。

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协调好每一个学生的知识水平需要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整体的关注和了解。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中发挥的作用也将逐渐加大,不断提高分层教学的水平才能更好地促进小学数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苏荔月。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华夏教师,2014(10)。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论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范文小学数学高效课堂论文


如何推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7

改革一

(1)从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创造*地组织数学智力活动。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的课堂上,教师给每个4人小组发了一套特别的画圆工具:一个图钉、一条短线绳、一个铅笔头,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画圆。由于用这套工具画圆,看似简单,但真正画起来,一个人难以完成。就是合作,在运用图钉、线绳和铅笔头的综合*作的过程中还有许多小技巧,稍有不慎,就难以画上个理想的圆。正是因为在反复克服困难中才好不容易地画出一个圆,它便增加了吸引力,从而深刻体验了画圆时各要素的作用。因此,学生在讨论半径、直径的特点,以及圆心、半径的作用时,学生们有感而发,有话可言,表现出异常的积极。再转入学习用圆规画时,才感到发自内心地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不停手地找规律,急切想掌握它。这样的课不管对学生来讲,还是对老师来讲,都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2)真正树立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的思想。首先,教师必须转变角*,真正从权威的讲授者变为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好朋友和引导者。我们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实验、摸索、总结,初步形成的教学思路是“问题情景――*作、探讨、交流――总结、应用、拓宽”。经反复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就拿分数应用题的一节复习课来说吧。学生用表格、树枝图、迷宫图、实物图等多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整理思路,不管那种形式,都把这一单元的知识联系、解题规律揭示得清清楚楚。在交流过程中,还允许同学们提出问题,进行答辩,关键的环节还能举例说明,使这节复习课上出了情趣,上出了深度。

(3)积极营造自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敞开思想参与学习活动。一是保证学生在探讨问题时,有宽松的气氛,必要时可以重组小组,甚至大声争辩;二是理解童心,允许学生用自然的、带有童趣的语言表达思想,交流意见;三是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例如,在实验班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的课堂上,学生们用摆实物、画线段图、比纸条等多种方式来理解数量关系,建立自己的解题思路。互相交流想法时,有的学生没有用“同样多”、“分成两部分”等字眼,却拿了一根长纸条和一根短纸条,对齐一头做比较,然后大声说:“从长的上去掉这一块(与短的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多的,所以用减法计算。“虽然语言不那么准确、完整,但可以看出他对求相差数的实质是理解了。

改革二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受教育者能否在未来生活、学习、工作中取得成功,不仅取决于他们拥有知识、技能的多少和一般智力水平的高低,而且还取决于他们的兴趣、动机、态度、意志力、自信心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水平,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基于这一认识,我们把小学评标准粗线条地确定为五个方面:学生喜欢不喜欢上数学课;学生投入数学学习的程度;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培养体现的情况;数学交流和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发展状况;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

学生喜欢不喜欢上数学课,这一项指标主要评价师生关系是否*。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自由、心理安全的环境是否形成,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情感是否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学生投入学习的程度,这一项指标主要评价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留有的思维空间是否能引起学生的认知需要。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培养体现的情况,这一项指标主要是通过学生*思考、相互启发,敢于发表新想法、新做法的表现情况,评价学生智力潜能是否得到较好的发挥。数学交流和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发展状况,这一项指标主要评价学生尊重别人、取长补短,合作学习习惯养成的情况和灵活、综合运用知识的水平,特别是学生*构建新知识的能力。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情况,这一项指标主要评价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方式是否科学、合理,形成过程是否省时、高效,掌握水平是否深人、扎实确定评价指标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实施来促进指标的达成,对实验教师起到明确的导向作用。为了突出重点,我们在实验的开始阶段,集中抓了前两项指标的落实,指导教师和实验教师几乎是周周研究,每次都深入到实验课的具体设计意图和*作的实际效果。经过了7轮对29节课的反复评价研究,实验教师在一步一步的实践中,逐渐接受了新的教学思想。由于这五项评价指标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在加强前两项指标的评价过程中,大大促进了后三项指标的达成。评价是督促,评价是指导,在连续不断的评价过程中,培养出了一批素质较高的实验教师。他们教学观念新,驾驭课堂和管理学生的水平不断提高,而且对改革很有兴趣,因此保证了实验工作的顺利进展。

改革三

一、创造*地使用教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我们应该充分研究教材,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结合教学实践对教材的组织、呈现的形式进行灵活的调整或者再创造*地使用教材。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有利于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我在教学《观察物体》时,没有用教材上呈现的小*箱进行研究,而是换成教室里随处可见的实物等学具进行观察。通过观察让学生知道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物体所有的面,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然后老师拿出一个圆柱体(上下一般粗的茶杯)和球体(乒乓球),按前后或左右或上下放置,让学生从正面、前面、侧面观察,也可以同桌讨论交流探讨说出从不同方向看到这两个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是不同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空间想象能力,最后让学生把教材上的例题当作练习进行训练,这样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实施新课标的需要,它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体验成功的快感,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合作技能。

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基本*质》时,利用日常生活实际创设阿姨给三个孩子分蛋糕的情景:先给大孩子分整个蛋糕的,再给中间的孩子分,最后给小孩子分,小孩子大喊不公平,这时教师追问阿姨这样分公平吗?从而让学生探究的大小,引出本节要研究的问题。接着我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己喜欢的方法比较这三个分数的大小,并要求各组明确分工,全员参与、各抒己见、共同研究,他们热情很高,很快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探究出了这三个分数的大小。然后教师追问这个等式中的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是怎样变化的,学生又投入小组活动中,最后探究出分数的基本*质。这样的教学既面向全体学生,又给了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真正做到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让学生尝到合作的乐趣,成功的喜悦!

三、采用多种训练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数学,用数学。课标明确指出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采取多种形式的训练,特别是在练习课、复习课中,采用不同形式的训练,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让能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训练题的设计要多样化,具有层次*,由浅入深,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基础题采用抢答、口答、竞赛等形式训练,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综合训练题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适时地创设有针对*、启发*的问题,把知识分解成多个有层次的小问题,化难为易、不攻自破,使所学的基础知识形成技能,做到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改革四

1.“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疑,使学生感到有问题要学。首先,教师对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揭示知识的本质。例如,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时,引导学生提问: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好处?从而使学生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实质是为了表示一般化。其次问题要有利于加深所学的知识。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后,提问:不用圆规怎样画图?用一张纸能剪出一个圆吗?怎样在一张圆纸片上找出它的圆心?怎样在一块圆铁板上找出它的圆心?通过讨论,使学生对圆的知识有了深化的认识。

2.要把看书、设疑、解疑结合起来。

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培养,学生看书的能力提高了,提出的疑问也多了,如学习“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时,学生看书就细致多了,想的问题也多了,有位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分数的分母的质因数是2和7,按书中的说法如果分母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但是可以化成无限小数,为什么?当他这个问题一提出,立即有一半以上的同学举手,争着解答这个问题。第一个发言的同学就把问题解决了。他说:因为判断的前提是“一个最简的分数”,而不是最简分数,约分后是最简,按照概念来判断与书上叙述的就不会矛盾了。学生能讲得如此清楚明白,根本用不着老师解答了。又如一个学生回答2.2化成分数是2时,同学们立即给予纠正,“应该约简成2”,理由是书上有言:“能约分的要约分”,这个以往不知教师要费多少口舌,总被一些学生忽略的问题,同学们相互讨论、解题,确实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通过经常*的组织讨论和质疑,我欣喜地感到:不少同学学习时已不满足于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了。这正是新世纪教学发展所提出的要求。

3.组织学生动手实践。

动手*作是学习数学的好方法之一。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让学生看到,判断一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不像判断能不能被2和5整除的数那样,看个位上的数,激起学生创新的欲望。然后,做摆火柴棒的实验,依次用3、6、9根和2、4、5根……火柴棒摆成在数位表上,一边摆一边讨论:用3根、6根、9根火柴棒能不能摆成一个不能被3整除的数?用2、4、5、7、8根火柴棒能不能摆出一个能被3整除的数。学生在动手*作活动中,发现了规律,正确地概括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运用眼、耳、手等各种感觉器官,从感*,从实践到认识,印象深刻,学了也不容易忘了。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改革8

数学课堂教学

一、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

“再创造”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在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

如:学完了“圆的面积”出示一个圆,从圆心沿半径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大6厘米,求圆的面积。乍一看似乎无从下手,但学生经过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长方形的周长不就比圆的周长多出两条宽,也就是两条半径,一条半径的长度是3厘米,问题迎刃而解。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角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习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合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各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比如我在讲“循环小数”这一部分内容时出示蜗牛4分钟可爬行7米,蜘蛛3分钟行驶5米。让学生自己提出想知道哪些数学问题,当提出想比较两种动物谁跑的比较快时,自己去找寻*,在计算过程中遇到循环小数的问题时,由于好奇心自己依靠课本这位“老师”找到*。在讲“三角形面积计算”中出示课件让学生帮助农民伯伯计算不同图形的菜地的面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小学数学教法改革的方向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称为生本教育,生本教育的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对学生的尊重是生本教育的本质和基本原则。生本教育中老师的教不能定位在知识的传授上,而应该起着学习引路、学习帮助、学习激励的作用。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新课程提倡在课堂上,生与生、师与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在这过程中,数学教育从“文本教学”回归到“人本教育”,老师不再是真理的化身、绝对的权威,而是学生的朋友和伙伴。老师主动走进学生的心灵,一方面要“尊重”、“保护”、“关”学生,另一方面又要“唤醒”、“激励”、“发展”学生。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更倚重与稳定的模式,其侧重在于如何完成教学任务,而新的课程观念则关注人,我认为新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应该确定一个方向,或者说一个原则。这个原则就是无论任何形式的教学方法,其思考的出发点和归宿应该是如何让学生对数学保持足够的学习兴趣,如何满足他们对情感和知识的双重需要,如何在感兴趣的前提下获得更多的数学素养,总之一句话,应该围绕学生进行改革。教师应确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教学不是为了完成谁规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而是为了实现对学生的一次呼唤、沟通和激发。在具体的方式方法上,可以多考虑情境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形成充满人文关怀和饱满情感的课堂,使学生在规定的情境中“多感”,调动起各种感官,拉近文章中情境的距离,从而潜移默化的受到各种影响和教育。

小学的数学教学内容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结合了小学数学教学的各种诉求。从教材设计上来看,内容多在发掘学生潜能、启迪学生心智上着力,意在挖掘出学生真实的内心情感,让他们懂得真善美,从而成为一个获得全面发展的自由个体。为了便于学生的学习,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教材多采图片、动画等符合儿童内心世界发展的元素。但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被教师有意或者无意的忽视了,他们只是把那些他们所认为的知识不厌其烦进行重复的讲解。这种方式使学生麻木,丧失了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会把学生对世界的好奇心以及对新知识的渴求情感磨灭。玩是所有儿童以及*的天*,在任何一个生物种群中,游戏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数学课堂改革途径

课堂还给学生,用心灵撞出思维火花

(一)“爱意”充满课堂:没有“爱意”的课堂算不上是理想课堂。课堂上师生之间充满“爱意”,课堂才会变得有活力,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会自由自在地学;课堂上有了“爱意”,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师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课堂上有了“爱意”,教师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如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可以说“你行的,再好好想想!”遇到不愿意回答的学生,不妨满怀期待地说“你先试试,轻轻地说给老师听听”“我就知道你一定行,这不,说得多好、多响亮呀!”……在教师暖暖的爱意中,学生往往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从而自主的学习和发展。

(二)“创意”引领课堂:只有营造*、自主、创意的课堂氛围,摒弃那种教师高压式、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表现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等,从而才会提出一些极具创新思维的问题。

生活融入数学,让学生体味数学乐趣

(一)生活实例融入数学:结合身边的实例融入到数学课,让教与学跳出教本,走到现实生活中,使数学课堂大起来,超市的价格标签,银行的利率,家装材料的购买面积估计以及食堂菜谱的调查统计表等等,都可以成为学习数学的源素材。

(二)数学问题回归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

教学设计改革的具体措施

1.在教学过程中,尽量掺入较多的生活元素

“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这是新课程标准针对数学教学改革所提及的一点。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很多数学教师已经将《新课程标准》误读,或者全盘否定传统教学,要么就只从字面理解,不进行揣摩和研读。很多教师将体现生活*理解为简单地讲解几道生活化的数学应用题。这些方法不是不正确,而是不完整。若想真正实现数学学科的生活化,除了列举生活常识之外,还要千方百计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将生活数学化。

这就要求教师不要只局限在课堂上这短暂的四十五分钟,而要做到时时刻刻寻找灵感。比如生活中的钟表、春游时的人数统计、竞赛中的分组等,都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意识。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前,教师首先布置课前观察作业:要求学生观察家中的物品,哪些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通过课前的观察,可以增加小学生对几何体的认识,使他们形成初步的理*认识。

2.引导学生自主*作实践,进行小组式的合作探究

要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小学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就要放手,放心地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传统教学中之所以会出现“满堂灌”的结果,就是因为教师的教学观念过于陈旧,以为小学生是依赖*很强的个体,缺乏主见和个*,误将小学生的奇思妙想解释为异想天开、无厘头,认为是缺乏知识*建构的结果。而多年来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是最富于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才。

教师不能将其扼杀,更要积极开发其潜能。动手*作实践是培养学生想象力,激发学生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动手*作能力的有效方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机会和平台,比如自己裁纸制作正方体和长方体,小组合作制作文具和飞机模型,鼓励他们自己的某些设想等。教师在这一环节中一定要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角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要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实践*作和合作交流,并将学习的知识进行挖掘和再创造。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总结反思9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总结反思

2013年是肥城教育的教学改革年,对于我来说也是促进自身改革,不断提升自己教学素养和教学能力的一年,下面就针对半年来的教育教学改革做如下总结:

一、 对教育教学改革的认识

从小学数学的角度来看,数学的教育意义不在于培养数学家,而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念和数学思想,让学生经历、探索一些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开拓学生头脑中的数学观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现在提倡数学教育教学,既要体现数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功能,从这个层面讲教育教学改革对数学教育教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它促使学生改变了旧的学习方式,促使教师改变了旧的教学模式,并不断探索新的适应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式。

例如:在合作探究环节,引导小组合作时,我们会先指导学生产生自己的观点,而后小组内展示汇报,交流想法,达成共识,而后班级展示,学生展示,这个环节,倾听与质疑是我重视的两大要素,只有让学生认真倾听,才能让学生自己反思,找出自己对思考思路的共同点和需要质疑的地方,从而为自己的发言找准契合点„„经过思维的碰撞,学生基本都能自己解决一些数学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是需要老师去把握的,既要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权利,更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这也是我不懈追求的教学境界。

教育课程改革给我的一个更大的感触就是课堂评价机制的不断完善,学生能给自己以及同伴的学习一个正确、科学的评价,通过这个评价来实现自我反思,这种机制特别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我在教学中也在不断引导孩子自我反思,以促进他们更好的发展。

二、课程教学中的实施。

3月15日上午,我校承办了市直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会上张娟老师执教了一节研讨课<可能*的大小>。展现了我们师范附小教育教学改革初期对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成果,无论是导学案的设计还是学生的小组合作、教师的引导,都使我对教学改革有了更加明确的的认识,感觉到此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改变是巨大的、有益的,特别是最后各市直小学代表针对本校数学教学改革的发言,以及张局长和马主任的总结指导更是给我的课堂教学指名了努力的方向。

4月27日下午全市教育教学改革现场观摩会在我校召开,此次观摩会充分展现了我们学校实施课程改革以来的教育教学成果,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成为我校课堂教学的一大亮点。我在教学中也特别重视小组合作学习,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我们是以4人为一小组,编为1号、2号、3号、4号,1号为组长,2号为副组长,4号一般为学困生,这样在组内实行14结对,23结对的帮扶模式,当有困难时,互相帮助,小组评价和个人评价两种模式。

具体实施是:由于二年级孩子较小对课堂纪律、课堂、小组汇报的评价均有教师把握,上课初先每组2分纪律分,有违反上课纪律的同学再减去该组纪律分,这样组内互相监督,小组汇报、讲解问题每人次奖励1分,课堂上积累的分数,以一分一颗星的形式课后展示在班级小组评价表中,最终评出优秀小组。个人评价,以个人为计分,当堂检测及家庭作业等项目均放在评价行列,每次也是按星计算,按月累计评优,并注意进步大的组和孩子。

小组合作是本学期课堂教育教学改革变动较大的地方,也初见成效,但由于年级低,多数由教师评价为主,随着年级的增长要不断的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

三、通过实践谈得失。

通过半个学期的实践,学生的学习习惯有了显著的提高,特别是在自我反思方面,大多数学生能查找出自己的不足,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方面有了显著的成绩,在小

组结对互帮互助的模式下,大多数学困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就我个人而言,对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在不断的实践中有了显著的提高。

但是在小组合作中也有些许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小组合作评价方式单一,以教师评价和学优生评价为主,没有充分挖掘全体学生参与评价得热情,另外就是对学困生的把握不够到位,有时当堂达标时,学困生并不能按时完成,从而导致他们依赖本组学优生的现象。这也是在以后教学中必须认真关注的问题。

四、新学期的发展方向。

1、认真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2013年4月,我有幸参加了山东省小学数学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这短短的22天里,聆听了*师范大学曾琦教授<学习活动的特点对教育的启示>、<从备课到教学设计>的专题报告,以及吴正宪老师为我们做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儿童观>等专题报告,这给我在教育教学中带来了很多的思考。特别是吴正宪老师的教学理念:[上儿童喜爱的课堂、做学生喜欢的老师!"是的,上好每一节课,做学生喜欢的老师,是每一位教师共同的追求。从吴老师的讲座中我收获的是知识、是理念、是先进的教育思想。

在省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里,我也接触到了省内的几位名师和特级教师,他们同样带给了我很大的影响,使我深切的感到:名师之所以有所成就,关键在于不懈的研究和学习。

我所在的研修三组里的指导专家李玲校长:她亲切、漂亮、博学,我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她都能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给我们解答,并且让你感觉就是朋友之间在闲谈,没有一丝的隔阂;李玲校长治学严谨,讲究科学,对学科理论的研究深入浅出,她对学生思维冲突的关注值得我们学习,记忆犹新的是2011年远程研修李玲工作室开发的课例: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让[数学好玩"聚焦[认知冲突"的教学策略的课例研究,此课例高度关注学生的思维碰撞,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们的研修组长王生老师,作为奋战在教学一线的一名优秀教师,他坚持不解的搞数学研究,经常发表教科研文章,撰写的论文在<少年儿童研究>、<辅导员>、<山东教育>、<黑龙江教育>、<内蒙古教育>、<江西教育>、<小学数学>、<家庭与家教>、<山东教育报>、<教育导报>、<教育艺术>、等国家、省级100多种报刊上发表240余篇,平常还指导学生做数学日记,已经成模式,成体系,从他身上我看到了坚持的力量是无穷的,任何事只要坚持做就一定能做好。

另外济宁中学高级教师邱春景老师,研修期间是我的室友,经常给我讲她教学中的事,她擅长教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常年坚持[小组合作"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名师的行为和理念与我们坚持的的教育教学课堂改革理念是完全相吻合的,这充分*了我们肥城实施课堂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它也给我们无穷的力量,促使我们要坚持不懈的走下去,在此我也意识到自己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困乏,要及时的学习充电,认真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以适应改革的发展。

2、充分关注学生。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从此可以看出,数学教育教学要关注学生作为一个主体,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存在价值。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多年来也是励志研究儿童数学教育,提出了[吴正宪的儿童数学教育观真心与儿童做朋友"其儿童观的核心理念就是:[学生是活生生的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无论是课程标准还是名师指引,要求我们都要充分的关注学生,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也是适应社会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提升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教师要不断的充实自己,用

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与学生做朋友,用心去了解学生,只有教师有走进学生心灵的能力,才能真正的盘活课堂,实现课堂的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