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出英雄。在东汉末年*阀混战时期,有不少英雄豪杰。其中比较有代表*人物的就是曹*。

曹*,字孟德,东汉末年人。是一位伟大的*家、*事家、诗人,其著作有《观沧海》等。

我眼中的三国英雄曹*作文800字(通用6篇)

曹*其实算不上三国时期的人物,他一直没有废除汉朝皇帝,他死后,他儿子曹丕自立为皇帝,国号为魏,才算三国。

在《三国演义》中,曹*是一个奸雄,可在我眼中,他是一个英雄。

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曹*败走华容道”时那三次大笑。

曹*兵败路过一个树木丛杂,山川险峻的地方。曹*大笑,众人不解。曹*说:“我不笑别人,单笑周瑜无谋,诸葛亮少智。若是我用兵之时,预先在这里埋伏一*。”还没说完,火光四起,赵云*队出现。曹*折损不少兵,向前逃走了。他在一处休息,又大笑起来:“我笑周瑜诸葛亮智谋不足,若我用兵,在此埋伏一支*马,以逸待劳。”话音刚落,张飞领*出现,与曹*厮杀,又折了不少兵马。曹*行到一个岔路口时,一边是华容道,非常险峻,一边是大路,很好走。曹*选择走华容道,说:“实则虚之,虚则实之,诸葛亮多谋,大路肯定有埋伏,我早已料到了。”行到一半,曹*再次大笑起来:“都说周瑜诸葛亮多谋,我看都是无能之辈,若我必在此处埋伏一*,必能束手就擒。”结果,关羽*队出现了,最后关羽义释了曹*。

这件事曹*的三次大笑,让他的士卒不解,虽然他的行踪都被诸葛亮料到了,但是在当时的一个环境,他能笑出来还是很了不起的。

这里有士兵和曹*的对比,士兵很紧张,曹*却可以笑出来。难道曹*不关心自己的生死吗?我想这可能就是伏尔泰所说平静的心,周围环境越是紧张、乱,新月能平静下来,这可能就是国君与士兵的区别。我突然想到一个人:卡扎菲。在**被反**赶出首都时,卡扎菲在下标准版*象棋,脸上还略带笑容,可能是赢棋的喜悦吧,也可能是内心的一种释放。总之,能笑出来很不容易。虽说曹*和卡扎菲都属于*君主,但又是什么东西吸引他的手下为他们卖命呢,做人的品质以及拥有一种与众不同的优势。

可以看出,成大器者需要的是在危难时刻冷静的头脑,以及正确的战略分析。刘备大概就是这样兵败的。

我很佩服曹*这个人,那种关键时刻的淡定是非常宝贵的。目前的窝里这种境界还有些差距还有些差距,不过慢慢来,首先谦虚做人吧。


我眼中的曹*作文800字2

以前没看过《易中天品三国》,只看《三国演义》,以为诸葛亮就是一神仙,曹*就是奸诈狡猾的奸贼,刘备徒有其表,只会怨天怨人,还养了个愚蠢无能的儿子。看了《易中天品三国》,让我知道了每个人物的历史形象、民间形象和文学形象。以前我看到的只是罗贯中自己的理解,也就是文学形象,不能以偏概全。其中,我对曹*的认识颠覆*最大,让我对他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三国演义》中说道,陈宫因为曹**吕氏一家愤而离去。《品三国》中讲到,陈宫之所以离开曹*是因为曹*杀掉了名士边让,边让和曹*的意见不合,曹*一气之下就杀掉了边让,引起了名士的公愤,这里曹*的气度狭小体现无疑,曹*有他自己狭小的一面。

曹*又是一个“宰相肚里能撑船”的人,官渡之战前,陈琳写了*曹*的檄文,在檄文里骂了曹*的祖宗八辈,说的话不堪入目。曹*后来抓住他,陈琳说:“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曹*就原谅他了,让他做了自己的“笔杆子”。

曹*还特别赏识人才,曹*和袁绍官渡之战时,袁绍的兵力是曹*的数倍,曹*战局很不利。此时曹*粮草又告罄,更是雪上加霜。正在这时,袁绍无谋,听信谗言,不但不听许攸的计策,还羞辱他。此时袁绍派拉一个酒鬼去守自己的粮草基地——乌巢。许攸看袁绍不听忠言,知道他必败无疑决定投降曹*。曹*突然听说许攸来降,高兴得鞋也不穿就跑拉出来迎接。两人交谈中,曹*开始还想隐瞒,但许攸已猜出曹*粮草也尽,曹*只好将事情告知。许攸看曹*求贤若渴,彻底决定投靠曹*。于是说出袁绍重地乌巢是软肋,建议曹*去突袭乌巢,烧掉袁绍的粮草。曹*按计行事,果然得手。粮草被烧,袁绍*顿时大乱,这一战就成了曹*和袁绍之战的转折点。可曹*也不能隐忍,许攸立功后过于嚣张,曹*一怒之下就将许攸杀了。

总的来说,曹*这个人*格很矛盾,让人纠结,既是奸贼,又是英雄,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奸雄。

前段时间,全国电视在热播新三国的连续剧,顿顿续续看了几集很有感触,对于三国的研究很多,易中天老师有一个很详细的解读,早在几年前阅读过有些爱不释手,还有《水煮三国》等等,都从不同的角度剖析了人*、*、*事、经济等多方面的问题等。

原著三国中有很强的人才观,对于人才的争夺和运用无论是刘备、曹*、还是孙权都是非常重视的,在每一个阶段都有很好的体现。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曹*善待关羽、孙权唯周瑜是听,其中还有很多包括刘备对徐庶,曹*对徐庶,诸葛亮对姜维,曹丕对司马懿等等无以复加。应该说纵观三国整篇无不体现了对人才的尊重和唯才是用的观念,应该说国与国之间的较量就体现在人才的竞争,所以在现代社会人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德和才是衡量人才使用的首要条件。在工作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因才施用,充分发挥各自的优点和能力。

对于三国中栩栩如生的人物描写每次也有不同的体会,其中对于曹*的描写是最经典的。多年前一步《厚黑学》风靡大江南北,我个人比较喜欢曹*的乐天*格。曹*的名言“宁肯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负我”的观点着实不可取,但曹*也有许多真*情,可谓*情中人,这是我很佩服的地方,对人才的爱护、对忠勇将领的真情,自信和才学,特别是遇到挫折的百折不挠让我感觉到他成为一代枭雄的必然*,曹*统率大*南下却在赤壁大败,连连中计,落荒而逃之时仍然镇定,而且连连大笑,笑谈诸葛亮和周瑜的用计,体现了非常良好的*事素质,也可敬为千年一笑,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之时侃侃而语气势磅礴,一针见血提出天下英雄论,由衷感自信的力量,曹*确实是一位优秀的领导。曹*除了良好的*、*事素质外,他的文学修养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三国时期,这样的综合素质是没有几人能比的。当然人无完人,曹*多疑好*也是他的一大特点,多疑在那个群雄并起的时代,其实是一种生存的法则,而好*,似乎脱离不了*传统“英雄难过美人关”的基本断语,曹*南下与孙权决战戏说为“二乔”乎?难以考证了,但毕竟没有误国,难能可贵啊!在我眼里,曹*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男子汉,是一个可爱的人!

曹*,这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对于曹*的看法,有人说曹*是奸贼。而我却认为,这种说法只是片面的。

说起曹*的*格,实在是太多了,就连易中天也只能说曹*是历史上*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人之一。面对不同的人,他所展示的是截然不相同的*格特点,自然也使得后人对曹*的看法各有所见。

然而曹*在*事和*方面的才能,在当时也是数一数二的能臣。“破黄巾,灭袁绍,平袁术,诛吕布,败张鲁。”这一切都表现出曹*杰出的*事才能。而他唯才是用的提拔人才的能力更是令人称赞。历史上曾有许多人前来与曹*的女儿提亲,不仅都被曹*拒绝了,曹*反而是给他女儿挑选了一位瞎眼的书生,正是这位书生的才华横溢打动了曹*。可见曹*选女婿的眼光之高。

不仅如此,曹*还是个善用人才、珍惜人才的人。曹*知道张辽李典之奋勇,乐进之刚毅,特派此三人去守合肥,当孙权率10万大*来进攻张辽8千*士时。曹*给了张辽一个锦囊:“若孙权至,张、李二将*出战,乐将*守城。”张辽按此计居然直捣孙权**旗处,吓得孙权**心大乱,大败而退。张颌曾失守天荡山,曹洪告他有罪,而曹*短短的一句:“胜败乃兵家常事。”深得张颌的忠心。

前者合肥之战的胜利不仅在于张辽李典的骁勇善战,与曹*的知人善用也是密不可分的。后者曹*的一句话不仅不责怪张颌,而且深得众将士们的信任和忠诚。完美的体现自己的爱戴将领,赏罚分明、宽宏大量。

若只是上述的*格,不仅曹*有,诸葛亮也有。但曹*还有诸葛亮所没有的,曹*能把自己心胸宽广的气量比作一望无际的沧海,以歌咏志,也是这位魏国先主的“浪漫”之情。

孙权的东吴完全是继承于父兄之业。刘备凭借的则是“哭”到的赵云,“哭”到的荆州,与诸葛亮的巧遇,成就的蜀国。而曹*完全是以自己“挟天子以令天下”的*眼光、与为人处世方面多变的人格最终成就了魏国。

相比于蜀国,先主刘备的成果在刘禅上任后被毁于一旦。

相比于吴国,据三江之险的地理位置却未能给孙权甚至后者带来优越条件。

曹*的优秀不仅在于自己的作为,选择曹丕作为*也因为曹*看准了曹丕与自己*格相似,使得曹*的儿子在名声上比孙刘之子高过许多。

以上*事、*之才能;执法、用人之严谨,成就了我眼中的曹*。


我眼中的曹*作文800字3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便出自曹*所作的《龟虽寿》。单看这气势磅礴的诗句,曹*就是个壮志雄心、奋发思进的有抱负的人。可是,《三国演义》中,曹*除了奸,还是奸。于是,我又去看了陈寿的《三国志》,发现曹*真不是《三国演义》中描述的那样奸。

曹*是很有*事头脑的,特别是官渡之战,充分体现了曹*的才能。由于袁绍听信小人谗言,逼得许攸投奔曹*。曹*听从许攸献策,“火烧乌巢”,烧毁了袁绍的*需物资和后勤装备,袁绍*心不稳。郭图诬陷张颌,张颌又叛变到曹*。袁绍失去大将,粮草又被烧,最后导致全面溃败。官渡之战不仅是三国三大战役之一,也给曹**事生涯写上了辉煌的一页。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曹*很得人心,许攸、张颌都投奔了他,他也能听下属的意见,诸葛亮就说“然*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曹*还是个发明家。当袁绍居高临下,朝着曹*射箭时,曹*发明了“霹雳车”。《三国演义》中,“*令晔进车式,连夜造发石车数百乘。”《三国志》中,“太祖乃为发石车,击绍楼,皆破,绍众号曰‘霹雳车’”。这是曹*发明的高端武器,也是取得官渡之战的制胜武器。

曹*还有情有义。关羽战败被俘,留在曹营时,曹*便送了他很多物品,包括吕布的赤兔马,甚至默许他“身在曹营心在汉”。关羽后来投奔刘备去,曹*也只是感叹“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曹*很善于提拨人才,“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他手下的五子良将中,张辽是杀了吕布后收过来的,张颌是被郭图陷害投奔过来的,徐晃是投降过来的,乐进、于禁是曹*提拨上来的,都得到了重用。荀⒐?巍⒓众嫉热耍?际俏?懿俪删桶砸担?瞿被?*?杉?懿偈鞘度擞萌说摹?/p>

曹*更是个大文学家。他出征乌桓时,写下了著名的《步出夏门行》,包括我们耳熟能详的《观沧海》、《龟虽寿》以及《冬十月》、《土不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更有《短歌行》“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求贤若渴,心怀天下。诗中,气势雄浑,慷慨苍凉,也可以看出他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毛主席在《浪淘沙.北戴河》中,就写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分今又是,换了人间。”

但是,曹*也是有缺点的,这个在《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中,都得到了佐证,那就是多疑。最大的一件事,就是因误会杀了吕伯奢一家,留下了“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句天下名言。为了担心他熟睡的时候,身边的人谋害他,就说“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装作睡着了,拔剑杀了侍卫,让别人在他睡觉的时候远离他,保护自己。特别是后来,曹*得了头痛病,华佗要用利斧砍开他脑袋,去掉病根。曹*以为华佗要杀他,致使华佗死于狱中,自己也在不久之后撒手人寰。

我眼中的曹*,就像我自己写的一样,是个大*事家、大*家、大文学家,既能用人识人,也有情有义。虽然有些多疑,但是瑕不掩瑜,是个“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我眼中的曹*初三作文800字4

乱世三国,一代袅雄;非同凡响,混世英雄。实属曹*也!

——题记

我眼中的曹*,不良人。

曹*在年少时聪明机敏,但是家教不严,没有好好读书,就修了一身不良嗜好,游手好闲、不修品行,还和一群地窖流氓瞎混。在建安三年,曹*拿张绣开*,因为他实力弱,于是就打着皇帝的旗号去*他,只是人未到,降书却到,使得曹*飘飘然,就强娶了张绣的美女婶婶。其实只要是美女,曹*就会收纳后宫。

我眼中的曹*,智商高。

话说曹*征陶谦讨吕布时,因后方无粮而被迫撤兵。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曹*在同年就开始实施屯田制。他在《屯田令》里说过:“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所以他的*营里的人平时扛着锄头下地,战时握着**上阵,愣是把一个人才掰成两个用了。屯田制的成功,足以看出曹*是一位深谋远虑的*家,更为今后打天下筑了一个坚实的后盾。

我眼中的曹*,爱人才。

许攸同曹*、袁绍一起长大,后来做了袁绍的谋士。只是大多数建议都没有被采纳过,心中自然不满。在官渡之战时,不仅建议没被采纳,家人因犯法也要被收治,许攸一怒之下投奔了曹*,帮着曹*烧了乌巢。袁绍是个没脑子的人,而且是个小心眼儿,逼得大将张?投降曹*。曹*高兴坏了,一个劲儿的感谢列祖列宗。许攸叛逃,张?投降,所以,袁绍败了。后来曹*三下求贤令,广招人才,提出不拘品行,不计出身的选才标准。

我眼中的曹*,有才华。

曹*在诗中表现出了爽朗刚健的清新风格,后人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改造文章的祖师。”曹*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是史上杰出的*家、*事家、文学家,文武双全之人,他其实也是一位书法家。曹*的字有“笔墨雄浑,雄逸绝伦。”之大美,是汉末的章草大家之一。曾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时常感叹:“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只能从百忙之中挤出点时间来练字,而且经常与有名的书法家切磋书艺。

我眼中的曹*,奸诈、柔情、任*……曾叹“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也曾“歌以咏志”,但他起吞天下的气势,我认为千古以来无人可比。

这,就是我眼中的曹*。


我眼中的曹*初中作文800字5

前几天,我打开电视,那京剧里白脸曹*的形象跃然我眼前,他放声高歌:“世人笑我奸,我笑世人偏,为人少机变,富贵怎双全?”随后又是一声声滑腔润调的奸笑。此时,我不禁揪然不快。

白脸曹*的扮相源自《三国演义》把曹*塑造成一位破坏正统,违反纲纪的乱世奸雄。但是非功过,自有后来人评说。依我看来,曹*,英雄也。

他,知人善任。

建安二十年,曹*派张辽、乐进、李典带七千人守合肥,并送一木匣,上面写“贼来乃发。”不久,孙权率十万大*来攻合肥。张辽拆开木匣一看,里面锦囊上写道:“若孙权至,张、李二将*出战,乐将*守城。”遂按此计,选精兵八百,奋勇出击,直捣孙权指挥旗下,孙权大惊,急退,又被张辽追击,大败而去。守合肥之战,孤立无援,十分艰险。让勇猛的张、李二将*奋兵突击,然后凭乐进的刚毅固守。这样的安排真是绝妙之极!

他,求贤若渴。

文有能臣,武有良将,是他收拾这个分崩离析的汉家天下和建立强魏的重要保证。

一日,许攸投奔曹*,曹*正在睡觉,但一听旧友来投,连忙起床,不穿鞋袜,跑出来迎接,远远地看见了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首先拜于地。许攸一见,感慨万千。这就是一段历史佳话——裸足迎才。

他,有勇有谋。

曹*说过:“欲攻敌,必先谋。”曹*夜带七星宝*行刺董卓,但行刺失败。他随机应变,骗董卓道:“*有宝*一口,献上恩相。”骗过董卓后,连夜逃出城外,飞奔谯郡。

他,雄才大略。

曹*以道、义、治、度、谋、备、仁、明、文、武十胜于天下,才有了斩黄巾、讨董卓、败袁术、破陶谦、平张邈、诛吕布、灭袁绍、定乌桓、降刘琮、克马超、战孙权、收张鲁等杰出功绩。

他,宽容大度。

曹洪认为张颌因荡山失守,应论罪,但曹*并没有责罚,并说:“非颌之罪,胜负乃兵家常事耳。”这足以看出曹*是个宽容大度之人。

他,善护众生。

有一年,曹*视察和了解并州地区黎民百姓的生活民情时,发现民间百姓们每年度过“寒食节”的方式,已经非常严重地危害和影响了百姓们的身体健康。于是,曹*严令废除“寒食节”。

他,才华横溢。

公元207年仲秋八月,曹*亲率威武之师东进,途中风渤海西南岸有一山灵秀岿巍,曹*勒缰援须,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歌以咏志,写下了传诵千古的名篇《观沧海》。

曹*,一代英雄。这正如《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给予曹*的评价“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而他的是非功过将静静地在历史的长河中流淌,留待后来人继续评说。


我眼中的英雄刘邦作文800字6

我眼中的英雄刘邦

楚汉之争,英雄谁属?

那垓下项羽便是英雄,他刘邦便不是?

英雄,不该只逞一时之勇,而应心有全局,心有家国天下!——题记

【壹】

那年他偷眼瞧着嬴政所乘金辇,小小亭长,脱口便是惊人大志:“大丈夫当如是!”

那年芒砀山中,他私放役徒,身后跟着仅仅十几个人,开始了一场前路未知的豪赌。

是的,他是个赌徒。恰逢乱世,这个血液里时时跳动着不安分因子的闲汉,终于有了大展宏图的舞台。他赌,但他从不下毫无胜算的赌注。一个成功的赌徒,就是一位博弈者。作为博弈者,揣摩他人内心想法、审度情势自应无一不能。如今群雄并起,他也该放手一搏。

【贰】

那年他还年少,身长八尺,力能扛鼎,气压万夫。

那年他目视始皇车仗,这位楚将项燕之后,对叔父傲然道:“彼可取而代也。”

那年他独斩吴中太守帐下卫兵近百,万夫不当之勇可见一斑。

他还不认识沛县的小亭长刘季,但他知道,自己是赌桌上的强者,只因手中兵八千,更有为楚灭秦这面大旗。

【叁】

那年他们初次见面,不知道彼此将是未来最大的对手。一个有上万兵马,一个还需借兵,实力相差悬殊。暂时摒弃环境条件,他们其实只有些微不同——一个喜欢屠城,另一个则擅长安抚民众。

这个小小的不同,正悄悄地影响着两个人之后的发展。

【肆】

当年语带羡慕感叹“大丈夫当如是”的他,不曾想有一天会亲身体会到雕栏玉砌的优越感。他打心底里留恋这个富丽堂皇的好地方,普通人一辈子的追求,不过如此。但是——耳边谏言将他拉了回来。关外还有一头猛虎,身后是四十万精兵。

约法三章,废除苛刻秦律,主动示弱,不露野心。这个人既能得了民心,得天下,亦不难。

【伍】

鸿门宴,眼前之人近乎单*匹马而来。计划天衣无缝,只待*起头落。

他一生最大败笔,便是这一天没能擒贼擒王。纵使有老谋深算的亚父范增又如何?纵使手握精兵又如何?纵使武艺高强可以一敌百又如何?傲是他头上隐于暗处的命运之刃,这天,它杀了他。

他的傲有道理。那个人曾经的卑微与弱小,至今仍在他眼前。这样的一个人,有什么理由与自己相比?有什么能力能威胁到自己?他不信。所以该被杀的人带着冷汗强作镇定逃出生天,他却带着轻蔑的笑毫不回头坠入万劫不复。

什么“无心杀季真仁度”,他只是押错了算好的注,从这一步,满盘皆输。

烧杀抢掠,阿房一炬。冲天的火舌*红了半边天的盛景,对这个徒具勇猛的莽夫,未尝不是最有杀伤力的嘲讽。

【陆】

彭城一战,他几乎输得血本无归。幸得楚*粮尽,追击兵力薄弱,又兼离间范项,才有了鸿沟和议。

似乎形势很是不利。然而之前的此消彼长,“汉有天下大半,楚兵罢食尽”已经形成。

撕毁合约,乘虚而入,这样的举动在很多人看来是小人之举。可是,于战争而言,又怎能分得清谁对谁错?论体恤百姓,论心怀大局,论用人得当,高下已分,*险狡诈,暗中出手,也只是智计过人的体现罢了。

【柒】

汉王五路大*困霸王于垓下,十万楚*被完全合围,粮草断绝。成败已定,纵使霸王如何勇武,也杀不散层层乌云般的汉*。四面楚歌中,霸王只有作歌哀叹当年勇,美人溅血断香魂。

最后一战,霸王以一人之力杀数百汉*,因不愿回江东损失颜面,自刎于乌江边,算的是个英雄之举了。

叹只叹,英雄本应为大将,何苦逞能做帝王。

【尾声】

项羽,将门之后,力能举鼎,然自刎乌江畔。

刘邦,出身普通,年少无为。却开创大汉朝。

英雄不只是万*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不只是在意个人得失,还是用人得当眼光长远。有勇有谋,进退有度。如同下棋不只顾眼前厮杀,而是总比对手多想一步,顾及大局。这就是刘邦,这才是我欣赏的英雄。

【写作指导:写好读后感的基本要点】

1、精读文章,找到“感点”

精读文章,就要做到一遍又一遍地读,细细地品味。只有在精读中,我们才能深刻地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苏轼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就是这个道理。文章中令人感动、引人思考的“点”,可能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可能是文中的一个画面、一个感人的情节,总之,哪一点最令你感动,哪一个地方拨动了你的心弦,哪一点就应该是你读后感文章中的“感点”。

例如:我们五年级上期学习了《半截蜡烛》这篇课文。“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正当她踏上最后一阶楼梯时,蜡烛灭了。”这段描写我们谁都不会忘记,此时我们的心情和小女孩一样紧张,当“蜡烛熄灭”的时候,我们和这家人一起松了一口气,同时我们也从心底深深地佩服这勇敢的母子三人,更佩服这位勇敢而聪明的小姑娘。看到这里,同学们一定有许多话要说,自然,也就找到了“感点”。

同学们在写读后感的时候,最主要的是谈自己的感想,可以结合全文来谈,也可以结合文章中的某一点来谈,谈自己的体会,自己的看法,自己这样做以后的后果……这样,同学们认识问题的能力,表述自己的观点的能力就会1步步提高。

2、结合“感点”,展开联想

好的作品给人的感受是多方面的,如果我们面面俱到,哪1点都不会谈清楚。只有围绕自己受到启发教育最深的一点并结合生活实际,抒发自己的感想和心得,才会写出优秀的读后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