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地区都有各自的风俗。下面小编收集了关于各地过年的风俗,供大家查看!

东北

关于各地过年的风俗(实用9篇)

大年三十吃带硬币饺子交好运。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在众多的饺子中,只包上几只带有硬币的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一切顺利喔。

东北人在“初五”这天一定要吃饺子,也称“破五”,就是把饺子咬破,寓意将不吉利的事都破坏,有驱灾避邪之意。

正月不剪头。东北人一般都在大年初一到农历二月初一之间不能剪头,“二月二,龙抬头”这表示着二月初二这天人们剪头会很吉利,所以在这一天很多人都会争相剪头,讨吉利。大年三十贴对联寓意来年红红火火,一帆风顺。

河北

大年三十(小月二十九日)又称除日,三十夜晚又称除夕。除夕这天非常繁忙,主要是请神灵,贴春联、吊签儿、窗花、年画,请家亲,包除日饺子,挑水、扫院子、堆岁柴等。

吃新春饺子前,晚辈向长辈拜年,表达感恩之情,长辈给幼小的儿孙辈压岁钱,表示爱抚。

贵州

吃刨汤,炕腊肉,打糍粑,赶场,扫尘贴,春联这些也是必不可少的。

除夕白天要祭拜树,桥,土地公,因为敬畏自然找先生算你命里缺什么就要去祭拜什么祈祷一帆风顺平平安安。吃年夜饭前要祭祖磕头。

开门*:大年初一的凌晨,天刚蒙蒙亮人们便起床了。家家户户第一件事就是点爆竹意味着开门大吉,预祝新年吉祥如意兴旺发达。

四川

初一早上吃汤圆。腊肉、香肠等种类繁多、数量也多的腌腊品,一般是腊月27、28就煮好了的,要吃到过完年。要放鞭*,初一至初三白天串门,一般是看望年长、辈份高的亲戚,要带上鸡、蛋、面条、酒、叶子烟(烟叶)等这样的礼品。白天茶馆非常热闹,有许多川剧、平书等表演。

对爱热闹、尚祥和的四川人来说,过年不可无“灯”,灯会成了四川人过年不可少的“年货”。,四川灯会历史悠久,水平高,被誉为“天下第一灯”

云南

云南过年不吃饺子,吃的是一种类似于年糕的东西,叫“敲耳块”;云南的筒状、卷状饵块属"年货"。云南人过年,不能没有饵块,春节做饵块、吃饵块及互送饵块是古老的民间习俗。

“年三十吃长菜清清白白长长久久。”云南人爱吃的长菜是将大年三十吃不完的菜煮一大锅,一直吃到正月十五,菜发*了就加许多辣椒进去。长菜不能用*切碎,要一根根完整的煮,如蒜苗、青菜等等,都要完整的煮。后来发展成为专门的年菜煲,里面有猪骨头、酥肉、蒜苗、青菜,自己喜欢吃的菜都可以放在里面煮。

吃年夜饭前先祭祖。除夕贴门神大鬼小鬼进不来,大年初五不串门,避开晦气新一年顺顺当当。

广西

新年挑水好运多。大年初一则是壮族最隆重的节日,因为这一天的活动是最丰富的。大年初一天刚亮,家家户户的大姑娘、小媳妇都要挑着水桶,拿着三柱香火,唱着歌,去河边挑水,到了河边或者取水处,先把香插好,用红纸包好的钱币作“利市”往水里投放,在挑新水时,还要捡几块与家畜相像的石头回家,回到家里,就把这些石头放进猪圈、牛栏,祈求六畜兴旺。挑回新年的头一担新水,这一天壮族人是绝对不喝去年存水的,因为他们相信大年初一的水最纯净、最吉利,可以给一家人带来整年的好运气。

山西

各家通宵不眠,俗称鏖岁鸡鸣之时,开始焚香、燃灯、摆供品、放花*、接神、祀祖,然后合家互相拜年。儿童向长辈叩头拜年,长辈则赐以压岁钱,以取吉利。点旺火象征日子过得旺火。


关于过年的风俗的作文2

过年真好,有好吃的,好玩的,还有很多有趣的习俗。

一进腊月,就渐渐地露出了过年的气息。特别是腊月二十三过后,人们就真正地开始忙活起过年来了。

最难忘的是除夕,这一天才是迎接新年到来最重要的一天。一大早,妈妈就忙着做菜做饭,爸爸忙着打扫卫生、贴对联,我则把鞭*拿出来晒了又晒,准备“爆竹声中一岁除”。

年夜饭真是丰盛,没有什么客人,但十个八个的菜都端上来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美酒,喝着饮料,吃着美味的饭菜,很自然的,话题就是总结过去的一年展望新的一年,我的心中感觉很充实。晚饭后重要的活动项目就是看春节联欢晚会,一直到深夜也不休息,大人们说这叫守岁。

从下午时分一直到凌晨,接连不断的是“噼里啪啦”的鞭*声,我早已按捺不住了,几次想燃放那晾晒好的鞭*,可爸爸不同意,说是凌晨时分燃放才更有意义。凌晨十二点的钟声终于敲响了,我和爸爸将鞭*点燃了,听着那阵阵鞭*声响起,看着那片片礼花在空中闪耀,我兴奋得连蹦带跳。

鞭*放完了,春节联欢晚会也看过了,我竟然毫无睡意,妈妈劝我早些睡,说是明天一早要回老家拜年呢。除夕过罢就是初一,回老家拜年,不但会得到大把的压岁钱,还能和小伙伴们一起放鞭*。

就这样,鞭*声会“噼里啪啦”地从除夕一直响到十五,这才算过完年。

过年的风俗真多,过年真快乐!


关于温州的过年风俗3

过年是*人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各地过年习俗都有自己的特*,温州也有自己独特的过年文化。从冬至开始,温州人就纷纷筹备各种年货,像晒酱油鸡、酱油肉,炊松糕等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温州的过年风俗,欢迎阅读。

一、“冬节”吃汤圆

冬至称“至日”,俗称“冬节”。这天早晨,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或麻糍。吃麻糍、汤圆,寓意着团圆和喜庆,民间有“吃了冬至丸,就算长一岁”的说法。

二、晒酱油肉和鳗鲞

温州人习惯大约在农历十一月份就开始晒酱油肉和鳗鱼鲞。用生瘦猪肉、生鸡鸭放在酱油中泡浸,然后晒干食用,别有风味。

三、捣年糕

也叫“捣糖糕”。蒸好的糯米捣成糕,如放在不同花纹的印版里,可压成如牡丹、蟠桃、魁星、财神爷、状元,以及鲤鱼、麒麟等图样的甜糕,即年年高升的意思。

四、祭灶

农历十二月廿四,家家户户还要“拜镬灶佛”。据说这天是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凡人功过的日子,据说灶神贪吃,只要有糖吃,他的嘴就会被封住,所以祭灶都少不了麦芽糖,为的是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面前不说坏话。

五、掸新

每年农历十二月廿四前后,沿袭腊月“掸新”习俗,温州全城家家户户扫尘驱垢,粉壁饰室,涤具晒物,准备干干净净迎春。

六、贴春联

除夕那天,各家大门、屋柱和房窗两边都用红纸贴上春联,俗叫“门对”。门楣上贴四个字,俗叫“横批”,单扇门贴“大吉”两字。正屋、厅堂、书斋以及猪、羊、牛栏,都贴上不同内容的春联,内容大多是祈求吉祥平安和各业丰收。

七、分岁酒

温州人很讲究吃“分岁酒”,又称“年夜饭”。

吃分岁酒非常讲究吉祥。过去酒席上会用十只朱砂高脚红碗,盛着十样冷盘,叫“十全”。其中除鸡、肉外,要有花生(结子)、柑桔(大吉)、鲤鱼(跳龙门)、豆腐(家门清洁)等,而且每碗必须要有一块切成薄片的圆形红萝卜头盖在顶端,以示讨彩。

八、开门*

正月初一凌晨,家家户户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富,俗谓“接年”。

九、拜年

正月初一早晨起来,先在自己家里,晚辈按顺序向长辈叩拜行礼,称“拜年”。从正月初二起,邻里和亲友之间,往来拜节。

十、穿新衣

正月初一,人们都要穿新衣,也含有送旧迎新的意思。因为民间以红*象征吉祥,儿童穿着大红*衣服,年轻妇女当然满身红艳,连老妇也系着大红裙。


关于陕西过年的风俗4

快过年啦!传统习俗,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开始,各家各户都进入过年的准备期。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陕西过年的风俗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办年货

每年交上腊月,农村贸易市场空前活跃,办年货的人络绎不绝。这个时期农村的贸易中心,无疑是为过年而服务。整个市场呈现出一种节日的繁荣景象。市场上有农副产品的交流;有京广杂货的陈设;有节日礼品的供应,等等。各种杂货琳琅满目,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最突出的是木版年画、门神、窗花和品种繁多的花*、烟火,以及民间泥塑玩具、各*纸张,美不胜举,供不应求;那些各式各样的名贵点心,什锦南糖、名烟、名酒,简直叫人口馋;还有那些为年节准备的肉类、蛋类、鸡、鸭、鱼各种副食品,货堆如山,任君选购。

写春联

除夕守岁

农历腊月三十日的晚上,是年末最后一个时辰,“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是新旧年的交替,人们最重视过除夕,所以有“除夕守岁”的风俗。守岁,就是守住时间,不愿意让这一年空空地过去。

祭神灵

每逢春节(过年),人们都要祭祀神灵,这是几千年来形成的风俗。差不多每个村庄,寨子,都有土地庙、老爷(关帝)庙、城隍庙等,镇守一方。大年初一,即除夕十二时以后,各村各社都要为这些庙宇烧香,祭祀神灵。烧香的队伍十分壮观,彩旗招展,锣鼓喧天,抬上丰盛的祭品,争先恐后,抢烧“头炉香”(零辰后第一炉香)。据说烧了头炉香,全年大吉大利,百事遂意。届时,各个社队聚集在庙宇前,各村各社的锣鼓队,争相比艺,都要以自家的优势压倒对方。人人都想烧头炉香,但是头炉香只能有一家。不免有争吵、斗殴的现象发生。村有村纲,户有户纲,都要为自己的村社争荣誉。

祭祖先

凡为人者不忘本,是故过年时首先要敬奉自己的祖宗。一般的家庭在庭房正屋,悬挂祖宗牌位,设立香案,献上供品,隆重祭奠。这都是过年的既定风俗。陕南的风俗在自己的祖宗位之前,端端正正的书写“天地君亲师”五个大字,作为祭祀之首。

拜年

大年初一起床后,第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活动,就是拜新年。先鸣*焚香,后拜祭先祖。香案前灯火辉煌,香烟缭绕。然后按辈份大小依次拜新年,祝贺新春佳节。


关于过年风俗的内容5

我们在过年的时候,有非常多的风俗,这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过年风俗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过春节首先要办年货,也就是采购过年所需的物品,例如食品、礼物、衣服、装饰品等物品。

过年之前要扫尘,民谚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也就是将室内屋外,房前屋后,彻底进行打扫,衣被用具洗刷一新,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地迎新春。

过年了家家户户要贴春联,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符”演变而来的。朱元璋曾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此后,春联得以推广。

过年时大人们最喜欢听到小孩说“福倒了”这三个字,春节倒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

贴年画是过年必不可少的一项,以前每逢过农历新年时,每家都会买几张年画贴在大门上,从大门到厅房,贴满了各种花花绿绿、象征吉祥富贵的年画,让新春充满欢乐热闹的气氛。

一般大年30夜晚就是吃年夜饭的时候了。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

另一个就是压岁钱了,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赠予,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悄悄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小时候过年最喜欢的事就是放爆竹了,春节燃放爆竹之俗始于汉代。古时放爆竹,是用竹子放进火内燃烧,由于竹内空气受热膨胀,便发出“噼噼*”的响声,以此避邪驱鬼,企盼来年吉祥幸福。到了唐宋以后,则有了用火*制成的鞭*。

吃完年夜饭就要守岁了。古时候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有珍爱光*的意思;年轻人则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最后就是拜年了,拜年习俗最早流行于明朝京都。朝官往来,不管认识与否都要互拜,百姓则各拜亲友。清代时兴在春节时送“拜盒”,即将贺年帖放在精致美观的饰盒里送给亲友。今日则是走家串户、登门拜年、互致问候。


海南省春节各地过年的民俗风俗调查范文6

一、选题目的

在民间,特别是农村地区,有过小年和大年的习惯。

小年,即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送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他所在的一家,在过去一年的表现。到除夕再把灶王迎回来,供在厨房。大年,从腊月最末一天开始,一般认为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为止,亦有未出正月就是年的说法。

为了让人们了解海南春节各地过年的民俗风俗,我们确定了具体的活动目标:①通过从一些农村的老人嘴里了解海南过年习俗的状况,向有关部门提供参考依据②为了保护和继承海南民间好的民俗风俗,加强同学们保护非物质遗产的意识,同时呼吁全社会都参加到保护继承和发扬海南民间的风俗行列中来

二、活动计划

(1)前期准备

制定活动计划,确定活动的地点、时间和经费,准备好调查所需要的用品。

(2)第一次调查(1月~~1月中旬)

我们上网和到图书馆查找资料,了解文昌、海口乡村、陵水、三亚的过年习俗,并做好有关资料的登记。

(3)第二次调查(1月下旬至二月)

我们实地去调查了一下各地的民俗风情,收集了有关过年风俗的资料,访问当地居民,亲身体验了当地的民俗。

(4)总结调查

整理收集的资料,对各地过年的民俗风俗进行了分析,写出调查报告。

三、实施过程

(1)收集资料:(1月~~1月10号)到图书馆、翻阅报纸或者通过网络了解各地过年风俗.

(2)问卷调查:(1月~~1月15号)制作一些问题,从各地人们手里得到一些关于过年风俗的资料,有利于我们进一步的进行实地调查,减少了我们调查的时间。

(3)调查分析:根据从网络、图书上和各地人们问卷调查的情况,确定了我们此次调查的目标,做好有关登记,开始实地调查

(4)实地调查:(1月20号~~2月)

四、结果展示

(1)文昌春节民俗——“送灯”

文昌元宵送灯是当地农村传统项目,大年初三过后,在各个城镇,按照各地不同的吉日,开始“送灯”。这一天,各家各户都杀鸡、杀羊,做好多的当地美食,摆宴席,请各路亲朋好友来家中做客。

村民们撑着花灯(花灯整个可见72个大小红"喜"字和36个"寿"字。在灯的正面还印有"招财进宝","连生贵子"等吉利的词),由一个"灯主"领队,排成长龙,敲锣打鼓,燃放*竹沿村*,然后到离村不远的公庙去,把灯挂在庙的内外,灯一挂好,人们便蜂拥而上去抢采花灯,据说,抢到了花灯便能发财,人丁兴旺。

在送灯过程中,跳盅盘舞、演木偶红、琼戏等活动。

(2)海口乡村——采屋围炉吃斋菜

海口农村的春节风俗很热闹,说起过年,首先要提到“采屋”(海南话)了。采屋,简单说就是在家里进行大扫除。一般要用青竹枝叶捆成的大扫帚,把屋顶、屋檐及墙壁上堆积的灰尘、蜘蛛网等脏物清扫干净,除大清扫屋宅的灰尘脏物外,还包括清洗家具、衣被等。这种习俗在海口乡下很讲究,代代相传。

年夜饭总是过年中不可少的,海口的乡村当然也不例外。传统上,海口人把除夕的年夜饭称为“吃围炉”。全家人围着一个火炉,家人就围在旁边吃饭。鸡肉是必不可少的了。锅汤滚开,用筷子夹着切好的肉和菜往汤里煮,滚熟了就可以吃。

吃斋菜,是流传于海口民间的传统习俗。海口斋菜煲的制作方法非常讲究,先将腐竹、粉丝、黄花菜、冬菇、黑木耳等干菜分别浸发漂洗干净,在开水中过一下,滤干,再分别用热油炒匀,入味煨熟待用;把黑豆芽、甜菜、水芹等分别洗净切好,煸炒入半味;黄豆腐干切成长条状,热油略炸成黄*,再加味料至入半味。接着净锅烧热,油热后将全部菜料放入,下清水,调入适量生抽、味精、麻油,慢火煮透。然后将煮好的斋菜分别按其原料的颜*间隔摆放入砂锅中,用中火煮开即可上席了

(3)陵水——接香搬年货拿槟榔拜年

大年三十晚上,新年钟声敲过,家中最重要的男丁就要恭恭敬敬地点上几柱香。这些香就是用来迎接神仙的。负责点香的男丁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接香”。从大年三十的12点到大年初五,家里的香火一定要延续不灭,也代表着这户人家子孙兴旺。

“搬年货”。海南很多地方大年初一早上都会吃一顿斋菜,陵水也有同样的风俗。在陵水,人们管吃斋菜叫“搬年货”。金针菇、粉丝、茄子、腐竹等各种素食材料主妇们亲自烹制,等全家人起床,团团围坐,一人一碗米饭,一起吃着香喷喷的斋菜。大人们总会招呼孩子“多吃一点”,这一年就会财源广进、生活富足。

拿槟榔拜年。陵水人爱吃槟榔,像春节这样重要的日子更是少不了槟榔。在过年之前,陵水人家家户户都会准备好许多槟榔。大年初一,每见到一位长辈,晚辈就会拿出两小瓣槟榔配上一个“小三角”放在手心,然后双手捧着,一边说“新年好”一边恭恭敬敬的递过去。长辈笑着接过槟榔,就等于接受了晚辈的祝福。

(4)三亚——除夕做年糕姑爷拜年买鞭*

除夕赶制红糖年糕。说到过年,在海南许多市县都有做年糕的风俗,三亚也不例外。三亚红糖年糕的主要材料是糯米粉,先把糯米粉放入盆中用水调匀,然后掺入些椰子粉末、花生等再调匀,然后将细碎的红糖拌入水中融化,加入盆中,用力搅拌,直到混合物成为均匀的糊状物。之后将其放入锅中蒸几个小时。吃起来口感像软糖一样,味道极好。

在三亚,姑爷大年初二随同妻子回娘家拜年必须购买一挂鞭*。这是多年来的风俗。每年陪妻子回外家拜年都必须准备鞭*,来到岳父母家门口后,将鞭*交给其他亲属,鞭*放完以后才能进门向老人和其他亲属拜年。带鞭*到岳父、岳母家拜年,不仅是一种礼节*的需要,同样也是对长辈和其他亲属的祝福。

五、收获和体会

本次调查活动从2018年1月开始至2018年2月结束,我们对海南各地过年的民俗风俗进行了调查。我们进行此次调查活动,是为了让大家更加明白自己家乡各地的过年习俗,同时也向大家倡导我们“保护继承和发扬民间良好的风俗习惯”的主题,相信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将发扬光大,我们的明天会更好。


关于家乡过年风俗7

导语:“腊月廿三糖瓜儿粘,大年初一把年拜,正月十五闹花灯。”这段谚语说的就是过年的风俗。离着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也让我们来盘点盘点胶州年前年后的一些习俗。以下是小编整理家乡过年风俗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贴春联和除夕守岁

从腊月廿三“小年”开始,就等于到了春节的“冲刺期”,市民们都抓紧时间忙年,准备鸡鸭鱼肉等各种年货。而腊月廿三就要准备糖瓜、大米等,相传就是用糖瓜黏住灶王爷的嘴,“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此后的几天里要蒸馒头、做猪头等等。

到了除夕或者腊月廿九的时候,还要再把家里家外彻底清扫一遍,打扫得干干净净。就开始贴春联、福字。除夕中午的时候就开始做“隔年饭”,把小米、大米、大黄米等放在一起,蒸好了米饭,再把做好的菜放到米饭上,并放上油菜等供奉起来,象征着来年发大财。

唐太宗李世民曾赋诗一首,“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讲的就是除夕守岁的典故,吃过“隔年饭”,就该准备除夕之夜的守岁了。到了除夕晚上一家人围在一起一边看着春节联欢晚会,一边包着饺子,其乐融融地等待着新年的到来。而饺子一般都要除夕晚上的12点以前包好,并要做好各项“迎年”的准备。

等到了凌晨时分就开始放鞭*,迎接新年的到来。接着就下饺子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新春佳节每家每户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就是饺子了。再配合上大鱼大肉,饭菜极其丰盛。从三国时的《广雅》记载开始,就出现了形如月牙似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市民在包春节的饺子时,要放上钱、枣、糖、年糕等等,象征着各种吉祥,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有着“发财”、“步步高升”、“生活甜蜜”等好兆头寓意的这些饺子馅,也成为广大市民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而每每吃到这样馅的饺子,都会大声叫出来,特别是吃到“钱”馅的饺子,更是象征着新的一年财源广进。新年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除旧迎新。放爆竹可以创造一种喜庆气氛,是节日的一种*活动,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大年初一拜年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初一早晨,晚辈要先向长辈拜年。长辈受拜以后,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互道“恭喜发财”、“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随着科技的发展又兴起了电话拜年和短信拜年、qq及飞信拜年等。

到了大年初二傍晚时分,市民就开始忙碌着“送年”了。做好了鸡、鸭、鱼、肉等供奉品后,就开始了送年的仪式,也要放鞭*、吃饺子。从正月初三早晨开始就要到亲戚家串门,一直到正月十五之前都是春节走亲访友的时间,亲戚朋友围坐一桌,互相恭贺着“新年快乐”,述说新的一年打算。

正月十五闹花灯

正月里再一个重要节日就是“元宵节”了,每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市民们又开始忙碌起来,准备过节的元宵、花灯等,孩子们则忙着购买礼花、鞭*等。到了晚上家人们围坐在一起吃着元宵,还有的市民则带着孩子在外面放烟花、礼*。到处充斥着欢声笑语,看着窗外灿烂的烟花,还有孩子们璀璨的笑脸,一家人脸上都绽放出了美好的笑容。从这一天开始就有不少商家开始陆续营业,也正式开始了新的一年各种活动。

过完了元宵节,接下来市民们就开始准备“二月二”,在这个龙抬头的日子里,也有不少习俗,到时候让记者再带着您一起回味一番。


有关蒙古族过年的风俗8

导读:蒙古族是个草原上的民族,随着草原游牧文化的变迁,现在蒙古族的过年习俗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春节习俗依然还是丰富多彩、独具特*。人们会准备很多的美食来迎接春节。那么,蒙古族的春节习俗与汉族有何不同?

蒙古族“白节”吸收汉族习俗——包饺子

关于蒙古族春节的来历说法不一,一是据五世*赖《黑白算答问》一书所说:“成吉思汗于公元1227年,取西夏国都,盛筵庆功,并以此为蒙历岁首,星宿月遂以正月见称”。星宿月是农历12月16日到1月15日,这与农历前后相差一个月。

而鄂尔多斯地区延续下来的蒙古历是以白月、五月、六月等序数记月。以此看,蒙古历岁首当是农历四月。据史书记载,自元朝起,蒙古族接受了汉族历算法,因此,蒙古族白月与汉族春节正月相符。这就是蒙古族过“春节”的由来。接近年底,无论农区还是牧区,家家户户都要立起灯笼竿。

到年三十,要清扫庭院,搞好室内卫生。佛前要设一小小祭坛,把煮好的大块羊肉摆在祭坛上,供上乳制品和面制果品。

蒙古族春节习俗——祭祖仪式

除夕之夜,要举行祭祖仪式。以往,在祭祖仪式申,还要进行锻铁活动。蒙古族有个古老的《化铁出山》的传说,人们把它看作是自己民族起源的传说。这一夜灯火通明。有的还请来蒙古民间艺人说唱“乌力格尔”。青年们聚在一起唱歌跳舞。不参加歌舞的姑娘们则聚在一起耍“沙哈”。普遍有守岁到午夜的习惯。

蒙古族春节习俗——汉族习俗

近些年来,蒙古族春节虽与汉族大体一致,并吸收一些汉族习俗,如吃饺子,放鞭*等,但仍保留许多蒙古族的传统习俗,如除夕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

大年初一,全家人郡要穿上节日服装,聚于一堂,叩贺新年。

首先由辈数最小的,向长辈拜年,依次进行;晚辈叩头,平辈请安;并装烟、敬酒、献哈达。长者受礼之后,要向弟、侄、儿、孙们表示祝福。祝福完毕,要给孩子们一些礼物和“压岁钱”。

天一亮,家族亲友间就开始互相拜年。远途的都要骑马或赶车来。叩节、拜年一般到正月十五前就结束。

在边远农牧区,正月十六清晨,太阳还没出来的时候,常在一起嬉闹的人还有“哈巴德”的习俗。就是在对方熟睡时,偷偷在他前额上抹黑,涂物多为锅底灰。

蒙古族春节习俗——“查干萨日”祝福

蒙古族把正月称为“查干萨日”;草原上的春节活动主要有祭火、祝寿、拜年等,并且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开始,到正月达到高潮。


贵州过年的风俗习俗9

在我的家乡有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但每个地方都有传统的风俗习惯。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以下贵州过年的风俗吧!

杀年猪

在过年前一个月、半个月左右的时候,咱们贵州人都会把自家养了一年的肥猪牵来宰杀,然后请亲戚朋友、左邻右舍来吃一顿热闹的杀猪饭,一起分享丰盛猪肉大餐和即将过年的喜悦。这不仅仅寓意着热火朝天过年的开始,也寓意着来年大丰收!

熏腊肉

腊肉是贵州的特*美食,杀完年猪后便将鲜肉粘上盐放进腌缸,腌制几天后取出来,然后搭好架子,用柴火烟熏火燎。一段时间后,肉就会变得*泽油黄透亮、香味扑鼻。

扫扬尘

扫扬尘就是年终大扫除,以前每年春节前,贵州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按贵州民间的说法是,除了扫除灰尘外,重要的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也是贵州人辞旧迎新的表现形式。

打糍粑

贵州很多地方都有“二*,打糍粑”的说法,年近三十的时候,外面*天雪地,屋里糍粑打得热火朝天!尤其是少数民族,每逢春节腊月二*,几乎家家都要打糯米糍粑!

赶场

虽然平时每隔几天都会赶场,但一年的最后“一场”,和往日的意义完全不一样。年前的最后一场,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去购买各种年货,尤其是鸡肉、鱼肉,因为鸡预示着吉利,鱼当然就是年年有余了!

贴春联

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火红的春联,一副副透着喜庆和热烈的春联,表达了人们迎新纳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而且如果你家买了“福”字,一定要知道它的正确贴法。贴在大门上的,一定要正贴,不然可就把福气倒在门外了,里屋的“福”字适合倒着贴,寓意把“福”倒在自己家里!

年夜饭

年夜饭就是我们期待了一年的团圆饭,一年后的最后一餐,这一天一家人一起张罗好年夜饭,之前准备的鸡鸭鱼肉统统都会在今天上桌。

而且年夜饭的时候要慢慢吃,用大人们说的话就是:要吃出吃了一年的感觉。

除夕守岁

在贵州,除夕之夜,吃完年夜饭之后,全家团聚在一起闲聊、看春晚,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不过现在守岁的方式,似乎都变成了集体“打麻将”。

开门爆竹

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凌晨00:00,在贵州有“开门爆竹”一说,就是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除了凌晨放爆竹之外,很多人家在初一一早的第一餐开始之前,也会放“开门爆竹”!

拜年

这应该是我们小时候最爱的新年习俗之一!每年从大年初一开始,晚辈都会去给长辈们拜年,以表达美好的祝愿,而长辈则会给晚辈“压岁钱”。

祭祖

过去在除夕到来之前,家家户户都要把家谱、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由家长主祭,烧三炷香,叩拜后,祈求丰收,最后烧纸钱,俗称"送钱粮"!

现在比较常见的是,吃饭之前先摆碗筷祭拜过世的老人,以示拜年和纪念。

吃汤圆

在贵州,每年的大年初一或者元宵节的早上,妈妈都会起床为家里准备又白又糯的汤圆作为早餐,新年的第一天吃汤圆,从味道上取其甜甜美美之意,从字面上则体现了圆满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