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月有幸到西北大学学习了《周秦汉唐文明》,对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产生了浓厚兴趣,作为现在的秦人,了解自己祖先奋斗的历史、生活的足迹、经过的苦难、辉煌的成绩等,都是件理所应当的事情,而就这理所应当的事在知天命的时候才想到,是不是有点不敬祖先了,是不是有点忘本了,无论怎样,我还是想到了,并且行动了,还来得及。借局机关开展的读书活动,我选择了由孙皓晖先生历经十六年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大秦帝国》。

《大秦帝国》从公元前362年开始到公元前207年,历时156年,经过七位秦王的不懈努力,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了*,建立了秦朝,开创了*封建社会的历史先河。虽然秦朝只存在了十五年,但对*文明的贡献,对*社会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不可质疑的意义。

《大秦帝国》读后感范文(汇总9篇)

看《大秦帝国》,前五部给人的感觉是心潮澎湃、起伏跌宕、扣人心弦,无意中对祖先的奋斗史抱以无比的崇敬和骄傲,战国时期七国,唯有秦国统一了天下,就是用现在的历史价值观来评判,也是件了不起的事情,谁愿自己的祖国四分五裂,谁不愿自己的祖国领土完整,同属中华民族,长期的内斗,只能是国弱民穷,那有幸福生活可言,所以民族的统一、领土的完整、国强民富,无论什么时候,都是每个中华民族儿女的心愿。但看到第六部时,就使人心里滴血了,秦人用无数生命和鲜血造就的帝国,在秦二世短短的三年中就毁灭了,在秦法森严的国度里,一个太监赵高、一个白痴的胡亥皇帝,就将泱泱的大秦帝国葬送了,怎能不令人惋惜呢?虽然从以前的历史知识中已经知道了结果,但还是忍不住可惜的心情,看到最后真的有点看不下去,那种气愤、惋惜、鄙视、无可奈何的心情,很是折磨人,但还是想看下去,也许是替古人担忧吧。

可以说《大秦帝国》是一部历史巨著,作者孙皓晖先生搜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用必要的情节将事件连惯起来,使枯燥的历史知识有了灵*,更难能可贵的是敢于挑战已成为历史定论的"暴秦"论,并对秦帝国灭亡的原因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将历史问题的争论能融入自己的作品中,这是需要勇气的。总之,这部作品是值得读的,特别是生活在这片土地的秦人,需要了解五千年中华文明历史正源的人们。

关于秦政,我在上学的时候也看过有关的书籍,总之感觉秦政是残酷的,苛捐杂税太多,*生活太苦等等,都是说些不好的,特别是焚书坑儒事件,更将秦始皇描写成残暴的皇帝。今天看了《大秦帝国》后,好像将原来的记忆*了,原来商鞅变法的意义那么伟大,它开创*历史上依法治国的先河,一切以法律为依据,而不是依人的意志为转移。通过变法,使弱小的秦国在战国七国中居于强国。战国时,列国对秦国的看法是:民风是三代同居,男女同室,寒食恶饮,好逸恶劳;民治是悍勇好斗,不通礼法;民智是钝蛮憨愚,不知诗书。这就是秦孝公与商鞅变法的背景,弱小贫穷就要挨打,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这就是"求变图存",不变就要灭国,可以说是逼出来。通过变法,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不但雪耻,而且还扩充了疆土,最终一统天下。对秦政无论有何种看法,但有一个基本的事实就是:其一商鞅变法在秦国实行了141年,国家强大,*生活富裕,成为其它列国眼中的"虎狼";其二秦政在*延续了二千多年。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是:为什么继承了秦政,反而又要批判它呢?特别是西汉时期,基本上延用了秦政,作者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历史的实践与历史意识的最初*",并作了详细的分析研究,这里就不再累赘。一个*要*另一个*,必须要找出其*的正当理由,那么秦政就成了这个理由的牺牲品,而大多数攻讦秦政的著作出自儒家之手,儒家与秦国的矛盾众所周知,儒家在*历史上地位是显赫的,也是公众对其言可信度很高的,明白了这点,也就不难理解历史上对秦政的攻讦之词了。

商鞅变法的思想原则,对我们现在也是很有启发的。像"法以爱民"的立法思想;"去强弱民"的立法目标原则;"使法必行"的司法原则;反对"滥仁"的司法原则;"刑无等级"的公平执法理念;"使民明知而用之"的普法思想。与"王道"形成鲜明的对比,那种"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的法则,在古老的秦帝国就已经抛弃了,但这个问题至今我们还在讨论着,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法治还是人治争论,这个问题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人已经解决了,面对如此问题,我们不觉得脸红吗?依法治国,关键是执法,而执法的关键是国家的权力机关,是不是依法办事,其一是示范引领作用,对太子赢驷犯法的处理;其二是取信于民,徙木立信。只要做到"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法就会为老百姓认可和接受的。用商鞅变法的思想和原则来反思我们现在依法治国中存在问题,不难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界真正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国历史上的许多学派都是在这个时代产生的,像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有些成为一门学派可能要晚些,但其基本思想已经在春秋战国时产生了,有这么多的学派,为什么秦国变法只用法家呢?秦孝公时,秦国处在战国时代,天下大势是齐、楚、燕、赵、韩、魏、秦七国并列,东周的王朝在洛阳,但对其它七个诸候国已经失去了约束力,每个诸候国只有靠自己国家实力而生存,如果你弱小,随时都有亡国的可能,而此时秦国是七国中最弱小的国家,经常受到来自魏国、楚国的侵犯,就关中华山以东的大片土地,被魏国长期霸占,在这样的大争之势下,怎样使秦国立足于战国之列,是摆在秦孝公前面必须面对的问题,唯有一条路"求变图存",因为魏国、韩国的变法在前,已经指引了明确的方向,而且都用法家进行变法,这为秦孝公选择商鞅变法提供了参考;其二,每一种思想的运用都要与所处的时代相符,在战国时的大争之势下,怎样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国家达到国强民富,立于不败之地,这是统治者优先的选择。基于以上两点,我们就不难理解秦孝公选择商鞅变法。

当然,*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都是自成体系的,都闪耀着灿烂的中华民族文明成果,就拿儒家思想来说,历朝历代的统治阶级对孔子的尊重是前所未有的,()因为当统治阶级夺取天下后,需要的是天下太平,*安居乐业,而此背景正适合于儒家的思想治理天下,因为儒家是盛世安邦之学,是修身齐家之学,是克已正身之学,要求天下庶民遵纪守法,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同样在这样的天下大势下,也推崇道家思想,道家思想讲求的是个体的修炼,与儒家的治国理念相近。所以讲,对*传统文化思想批判的继承,就是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真正做到"古为今用"也是需要讲求方法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治国理念上更需要创新,这是*家的事情了。

战国时期,有三对人物也想说说。第一对是庞涓与孙膑,同师同门,学的都是兵法,同效力于魏国,到头来却成为死敌;第二对是李斯与韩非子,也是同师同门,在韩非子还没来得及将自己的理论付诸实践的时候,就为李斯所害,小说中对韩非子的死归于本人的愚腐,宁可将自己的著作奉献于秦始皇,而不愿效力于秦国,以表示对自己国家的忠诚,但历史真的是这样吗?在我看来,还是李斯所害,就是按照小说的故事情节推理,李斯还是有可能救下韩非子的。归根结底还是应了洵子所说的"人*本恶"论,人一旦自私起来,什么事情都能干出来,而这种自私随着个人欲望的大小不断升级,最后达到毁灭人*的地步,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个人人生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是自己的自私,是自己的欲望,那么能否既可成全自己的理想而不去伤害与自己有同样理想的人呢?*是肯定的,就是第三对苏秦与张仪,也是同师同门,都是纵横家,苏秦效力于六国,合纵对抗秦国,张仪效力于秦国,连横*六国的合纵,服务的主子不同,但并未影响两人的个人感情,这就是个人的品德,以才服人,以德服人,尊重对方的选择,而不影响各自才能的发挥,这何乐而不为呢?前人的教训应该为后世人吸取。


《第2篇:《大秦帝国》读后感范文》

意玛克人力资源部刘总刘大哥让我一定读读《大秦帝国》这套书,说对经营事业很有帮助,大秦帝国读后感经营企业三步曲。老师的话当然要听,于是马上去买了,一套书共11本,是作者孙皓晖先生历时16年写成,可谓耗费心血的宏篇巨著。

读到前两本,已感受益匪浅。前两本主要讲秦国如何由一个贫弱小国,通过变法而成为强国的故事。治国治企,原有许多相通之处。通过阅读与思考,对企业经营的理解更深刻也更清晰了。多年来关于经营管理的点滴总结,也通过阅读此书得以串联起来。

最深的体会有三点,在此分享,也盼请朋友们给予指正:

一、企业再弱小,如果负责人立志图强、信念坚定,也能做强做大

秦国传到秦孝公手里,已是内忧外困、贫弱不堪,甚至有灭国之危。但秦孝公断指立碑、誓志图强,大胆重用当世英才商鞅,通过20年变法,创造了秦国由弱变强的历史奇迹。秦国统一霸业,由秦孝公而始。

很多现在非常成功的企业,刚起步时都很弱小。华为公司当初只是一家代理交换机的贸易公司,通过20年卓越经营,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网络设备供应商,也是*最成功的跨国企业。海尔当初也只是个国营小厂,设备、管理、人才都很落后,但在张瑞敏的领导下,通过推行品牌战略、采取科学管理、重用优秀人才、引进先进设备,如今已成为世界著名家电品牌。

所以,企业实力小、底子薄并不可怕。如果能充分挖掘自身优势资源,聘请优秀人才,锐于进取、勇于创新。通过坚韧不拔的努力,必可实现由弱到强、由小到大。江门地区整体创业氛围、人文环境和人才素质确实不佳,但也诞生了像维达、大长江、天地壹号、嘉宝莉、李锦记、无限极这些非常成功的企业。我想,这和几位企业家立志做强做大的理想抱负与顽强信念密不可分。

二、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

一人可以兴邦,一人也可以兴企。*经济发展到今天,很多企业主对这一点的意识已经有了,但行动上还很不够,用人的理念还没更新,用人的胸怀也没打开。

企业负责人在解决了企业的生存问题后,接下来最核心的工作,就是为企业物*最优秀的人才,并为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其才能得以尽情发挥。正如维达董事长李朝阳先生所说:“所有的东西根源还是人,我事业上最得意的事情是打造了维达这样一个团队,有了这样的团队才能打造成功的企业”。在印刷行业赫赫有名的鹤山雅图仕集团董事长冯广源先生也说到:“一个企业发展大了之后,人才问题会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他还说:“雅图仕公司一直恪守‘以人为本、以质为根、以策为上、以果为宗’的企业文化理念。其中‘以人为本’最为核心,并且说到做到”。

成功的企业都有许多成功之处,但最为成功之处,莫过于引进和重用了优秀的人才。联想集团近几年遇到不少坎坷,但最终逆境突围,反而取得更大成功,和他们优秀的人才队伍密不可分。*家电连锁领*企业苏宁电器,是一个视人才为生命的企业。为吸进和培养优秀人才,他们先后制订并实施了“总经理梯队”、“采购经理梯队”、“1200工程”、“店长工程”、“4045工程”等系列人才引进和培养工程,对促进企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从2002年开始的“1200工程”,据悉,该工程为苏宁电器培养了60位集团高管,其中7人成为副总监。有20%的部门负责人均出自该人才培养工程。

有的企业为什么做起来很吃力、总也做不大。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原因必是缺乏吸引、使用、发展和保留优秀人才的环境地壤。如何吸引、保留优秀人才?最根本的还是舍得与人才分享财富。这一点,几千年前的《易经》就有精辟阐述:“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财聚则人散,财散则人聚。古今法则,莫不如此。

三、卓越的管理机制是基业长青的重要保障

秦国何以由弱变强,关键在于变法。商鞅用3个月时间走遍秦国的穷山恶水、历经常人难得想象的艰辛,找出了秦国贫弱的根源,以大量实地考察为基础,先后制订了九大变法措施。与秦孝公君臣一心,通过20年苦心经营,使秦国从最弱小的战国逐渐发展为国强民富、兵精粮足的第一强国。

与此同时,原本最为强大的魏国,由于国君不思进取、国家法制松驰,加上用人不当,就慢慢衰败下来。此强彼弱,秦国最终消灭六国、统一天下。

由此可见,科学的经营理念、卓越的管理机制,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早在1996年,华为公司就开始起草后来在*企业界非常著名的《华为基本法》,这显示出了任正非不同于一般企业家的远见。许多管理专家认为,《华为基本法》对华为取得今天的成就具有不可替代的贡献。

企业刚创建的时候,主要靠创业团队的能力与信念生存。当企业解决生存问题之后,就要开始明确经营理念、建设管理制度了。理念决定方向,制订决定执行。一套科学、有效的制度体系,能使企业的潜能发挥到最大,并最大程度地避免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暗礁”。

综上所述。一家企业如何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首先,企业创始团队的能力、志向与胸怀决定了企业能否创业成功,及未来发展基因是否优良。其次,在解决了企业生存问题后,能否吸引到优秀人才,决定了企业能否做强做大。在企业做到一定规模后,能否制订出科学、先进的管理机制决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知易行难,每一步都不容易做到,但如果明晰了重点与方向,总会少走些弯路。


《第3篇:《大秦帝国》读后感范文1500字》

在世人惯于仰视盛唐的繁华和大汉的威严的时候,有多少人还记得在*延绵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划过一道耀眼的流星,他以最闪亮的姿态转瞬即逝。秦,自一统华夏至国破君降不过区区十五年,确实,十五年对于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确实只能算昙花一现,但对秦国来说,自己的渊源却并不止这十五年,早期可以追溯到周,因为勤王,被周王封国。之后能经过春秋和战国的连天战火,不仅保存宗庙,而且能最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统一华夏,可以算的上是厚积而薄发。虽然我家住咸阳,是一名地地道道的“秦人”,但我承认在阅读《大秦帝国》之前,我对秦人以及秦文化知道很少。

翻开《大秦帝国》第一部,我就为书中朴实的秦人精神所折服。秦*朴,但质朴不是愚笨。战国时期,向来是强国吞并弱国,自然界的法则在这段时期内表现的淋漓尽致,实力就是一切,魏国在当时可谓国力强盛,无国能出其右,而秦国仍然是西部边陲的一个穷困潦倒的弱国。在这种背景下,魏国举兵侵犯秦国之时,秦国举国上下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惧,反而取得了惨胜。这个在当时不能不让人感到非常意外。是什么使秦国赢了那场战争?没错,正是秦人。

秦国生产技术落后,国库并不殷实,可以说秦国比当时任何一个国家都渴望和平,从而为自己的发展争取时间,所以秦国不希望开战,这并不是说秦国畏惧战争。秦人粗犷,但秦人明事理,亡国奴他们不做,他们有血*,宁可战死也不愿苟活,只要国家有需要,秦人随时准备着付出自己的一切甚至是生命。

想到这里,突然才理解了,当秦孝公倾秦国之财物使景监赂六国以破六国联合灭秦的计谋时,所承受的压力以及自己作为一名秦人的心痛。作为一名国君,没能带领着自己的国人走向富强,反而需要贿赂六国以求存国,对于秦孝公来说这是何等的耻辱!

古语有云:“知耻而后勇”。这句话对秦人来说愈加贴切,正是秦人的这股不服输,不认命的劲头,在最后拯救了秦国,强大了秦国。历史就是这样的巧合,当年魏惠王携五国国君剑指秦国会盟分秦,立誓“天下自此无秦”,数百年之后,秦王政大朝会于咸阳,用实际行动向天下宣称:天下自此无六国!

《黑*裂变》中写商鞅自魏国初到秦国之后,勘察秦国十余县,深知秦人的疾苦,同时也感受到了秦人的朴实和铮铮血*。几千年前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现在已经无从得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商鞅以及他的秦法在当时的秦国深得人心。及至后来,商鞅被秦惠王赢驷车裂,百姓个个挥泪恸哭,最后尊称商鞅为“法圣”。秦人,他们虽然讷于言谈,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他们敢爱敢恨、质朴、务实并且有血*。他们的心中有一杆秤和一把尺,称得出孰轻孰重,量得出谁善谁恶。而当我们习惯于对某一些历史人物歌功颂德的时候,当我们习惯于为英雄人物的丰功伟绩所折服的时候,低下头,我们是否还能看见他们身后的那无数的*?

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而在这些不同时期的*中,秦人最让我感动。

商鞅在仕秦之后,依据秦法对秦国内斗的现象进行了处理,一次*就斩首数百人,这个数字是每年秦国斩首人数的好几倍。当年为秦孝公镌刻国耻石的老白驼也在被斩首之列。他在高呼“私仇是小,国仇是大”之后就像烈士一样慷慨赴死。在这样的情况下,秦国举国上下没有陷入*,反而百姓人人以秦法为准绳,严格遵守秦法,唯此,商鞅新法在秦国可行,秦国有救!

诚然,商鞅拯救秦国于危难之时,用毕生的心血铸就了秦法,商鞅成就了秦国,成就了秦人,为日后秦国能一统华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堪称为法之大家,仁之大者!但同时,秦人也用自己的行动和精神成就了商鞅。

我不能想象如果商鞅没有出仕秦国,历史将会怎样,毕竟历史不能有如果。但是我相信,在当时那个大争的战国时期,但有秦人在,就有秦国在。

我的耳畔至今仍经常响起那句铿锵有力的誓词: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第4篇:大秦帝国读后感范文400字》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非常有意义的书,名字叫作《大秦帝国》。通过阅读,让我知道了很多我所不知道的一些秦国故事,更让我感受到了秦国的崛起到一统六国的霸气历程。

本书主要讲了春秋战国时期一个不起眼的削国家,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改朝换代,在许多能文能武之士的帮助下,慢慢强大起来,使得其他国家不敢轻易招惹。而其中又有多少鲜为人知的秘密呢?这谁也不敢乱下结论,这个国家便是后世幼童都能知晓一二的——秦国!

即使拥有再耀眼的光芒,总有暗淡的时候。而哪怕只是一个渺小的星星也无惧黑夜,在这漫天的星辰中散发着自己的光芒。春秋战国时期许许多多的国家就是这漫天的星辰,而秦国就是其中一个不起眼的小星星。这样一个在当时被其他所有国家都看不起小国,却用它的智慧和手段完成了惊世之举:统一了当时的*!在那时它是多么的耀眼,多么的辉煌。然而后来却因为奸人从中使诈,使得秦国快速走向衰弱,甚至万劫不复的地步,让人唏嘘不已……

秦国,一个奇迹般的存在。但奇迹不可复制,它有当时年代的局限*。我们只要学习它积极向上的一面:不要小看自己,因为你能做的,永远比你想象的多的多…….


《第5篇:《大秦帝国》读后感范文1000字》

暑期来临,有时间来寻找自己喜欢别的书来认真看看,选择几本书,终于对《大秦帝国》放不下手,一直在不停地看,我对秦朝感兴趣有三个原因:一是受“*文化之精髓多在先秦”的影响;二是受荀子“*恶论”和商鞅变法的吸引;三是受从小耳染目睹的“长城”、“兵马俑”和“大地在我脚下……”的刺激。这之中一直都是“好奇心”占强,直到有一本类似历史资料汇编的马非百《秦始皇帝传》,我发现了*china居然是源于*第一次大统一时期秦qin、chin的音变,这才对秦始皇敬佩起来。

我觉得能够做到统一*,首先是实力的象征,其次是志向的映证。(当然,也少不了不计其数的谋臣勇将的智慧与力量。)引刘乐士《秦始皇》中华阳太后对赢政的一番教导就可略知其家志了:

“自襄公立国至今,已历二十九位君王,你已是第三十位君王了。五百年来,每位君主都以振兴秦国为已任,试图早日图霸中原。穆公称霸西戎后便挥师东伐,崤山一败含恨而死,留《秦誓》,此后的君王便以《秦誓》激励自己,伺机东侵,但都明白一个道理,称霸天下靠的是实力。因此孝公任用商鞅变法新政,富国强兵,惠文王任用张仪连横抗御中原几大强国。武文问鼎中原绝膑而死,你曾祖你昭襄王两次称帝都没有成功……你祖父命短……没有什么建立树……你父王在位虽三年,却有一次壮举,歼灭东周国。东周国虽小,但它是周王室的象征……政儿,你有没有称帝的雄心和勇气要看你如何去做了!”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是统一不了大*也是稳固不了大*江山的。秦二世徒有“实”空无“志”,受赵高的*谋毁了祖祖辈辈创下的伟大霸业;而七国时各国占据一方,不说有志,也应有实,不说有实,也有“合纵”的良方,可是六国者竟皆灭亡于秦!说他们听信谗言轼忠亡国也好,说贪得享乐苟安自己走上亡命失国已罢,两相比较,实力作证!

我们多说“乱世出英雄,困境励斗志”。假如小赵政不在赵国随父亲异人为质,而是在皇宫养尊处优,他便很有可能统一不了*,正是由于他的处境塑造了他争强好胜的*格与高人一等的心志。看过电视剧的人都会感触他初进咸阳时为了得到自己的位置而举着牌子边上台阶叫边叫自己是什么孙什么子的勇气。当然,令我最敬佩的不是他不辞劳苦夜批奏折,也不是坐在王位上的威严与号令的凌风,而是秦始皇赢政始终是在用自己的头脑在思考问题。尽管每次听取了多方建议,但在最终决策上他毫不犹豫,就是意识到错误命令也能及时更改。

一个有主见的人又善于兼听,这样的皇帝也就很快成就了一个*的*。我们要去粗取精,就应当以其“霸主”之身成就“霸业”为参照,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高瞻远瞩,果断决策,以自己无限的有志之思考,开创锐意进取的有限人生。无论有多少万人说出同一句话,我们都要品味思索一番,譬如下面三句话,每一次品味每一次的感觉都会不同:

“*格影响人生。

习惯成就未来。

细节决定成败。”

一个成功人士没有点儿霸气是不足以成事的。古语说:“民可与乐成,不可与虑始。”就是因为一般臣民只图眼前安逸,个人的实力不会完完全全释放出来,而做为一个*家、思想家、*家,要么出乎*、顺乎人情,依靠集体的团结力量而赢,要么重奖重罚,严令纪律,依靠决策的单向航标而胜。如果能做到两相互补,稳定与繁荣必是大好前景。

所以我们要“霸”一点,“霸”得让人感到一股朝气,“霸”得让人感到一种希望,“霸”得让众人形成合力。


《第6篇:《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帝国》读后感范文》

这是一个把‘谋’推向极致的人,一本把‘谋’推向极致的书。

‘谋’主要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一种把事物发展进行设计、规划的活动。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这种设计和规划的活动主要体现的方面在于满足人自身奢求下的前提,所以整个‘谋’的历史显得*暗和血腥(当然也有部分正面的情况出现,但是,所占比例是天差地别的。)。这本书确实是把这种‘谋’的经历推到了一个极致,看完内心翻腾——作为极致,它是该如此,但是,人,远不用(不需)至此。

拿掉这些个人的情绪,再反过头来看看,关于这个人、这本书。

反推历史,是一个无比艰辛且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听过一个很好的比喻:从*箱里拿一块*放在桌上,我们能知道它肯定化成水,但是,没有人能通过一滩水反推出化之前那块*的形状。所以,对于李斯,我们现在可以从环境、周围人物、历史记载上去看到一个大概(就是一块多重的‘*’),至于其他细节真实不敢妄加判断。

这本书里,采用了很多‘主观’角度的描写,作为一本小说,会很好;如果作为一本历史著作,就比较糟糕。这些,需要作者自己的定位,也需要读者自己的定位。

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再来看这本书的内容。心情比之前平复了很多。出于多样*的根本价值观,存在即合理,我们需要做的,是去理解这种存在,而已。

李斯的出现,算是对整个春秋战国法家思想的一个集成。对于他来说,在那时那刻,这应该是一条适合道路,不管是对于他还是对于当时的秦国,或者说,对于那个秦始皇。这两个的存在是相互相成的,如果用生态链的说法,就是属于共生关系。或者,往扩大化说,秦始皇和李斯,与当时的战国末期的秦国环境,是共生关系。这些因果,理解即可。

对于李斯,从一开始出山到秦始皇死前,都是可以比较清楚理解的部分。秦始皇死后的部分,就存在很多的疑点了。对于这段历史,了解不多,作者的内容里面,有很多的主观的猜测在里面,也很难作为自己认识的基础。能看到的部分,是那些结果,最重要的点就在于逆秦始皇初衷,拥立胡亥。当然,这个的根本原因无从知晓,现在也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了。妄加揣测,可能是‘谋’过强之后的反作用有关吧。

作者以他自己的角度,解构了一段历史,这个方式还是相当有趣的,可以给人带来收获和启发。对历史和*感兴趣的可以重点关注书中史实和‘谋’的部分,其他人可以作为猎奇和小说阅读。


《第7篇:《光电帝国》读后感范文》

最近看了光电帝国,一部成书在半个多世纪前的美国,描述在电气时代的三个伟大人物的发展历程以及互相斗争的故事。

可能在一般人看来,离我们那么遥远的过去,这样的故事是不是很落伍,这样的故事是不是很陌生?不过,在我看来,书中描述的情景和今天的情景还是有那么几分相似。

故事描述19世纪电气时代的蓬勃发展,催生了像爱迪生,特斯拉这样伟大的发明家。众所周知,爱迪生发明了电灯泡,往往人们知道的仅仅是如此。可是在那个时代里,电灯泡,书里称作弧光灯。在爱迪生之前,很多的科学家都在实验室里实现了这种功能,只不过爱迪生用不断试错的方式,实现了弧光灯的可用*,从一开始的不到两个小时,到最后的超过300个小时。他通过不断的实验来寻找更好的材质。不仅仅如此,在实验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巨额花费都是他向华尔街的银行家,投资人去筹措,换做一般的人,早就坚持不下去了。这仅仅是个开始,在面临当时主流的煤气灯的竞争中,他用惊人的毅力和饱满的*向当时的有钱人展示,推荐这种新兴事物。

在当时的环境中,如果某家要使用弧光灯,就不像现在买一个那么简单了。从发电机,电闸,布线,都要一起来做。所以要享受新兴的科技产品,就要接受这一整套的系统,并且当时的环境,电机运行的噪音非常大,甚至会影响到周围的邻居。

即便在这样的困难面前,爱迪生要做的不仅仅是像发明创造那么简单,还需要不断的改进产品,一次又一次的提升,才能有以后弧光灯的广泛使用,在当时的竞争环境下,能做的就是不断的激发*,不断的创造,不断的提升,才会有立足之地。

特斯拉相对于爱迪生仅仅是个后生晚辈,在坚信交流电远胜于直流电的情况下,虽然个人没有太大的获利,尽管爱迪生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诋毁,打击特斯拉的交流电,但最终还是无法阻挡滚滚而来的历史潮流。

相对于今天的环境,在互联网刚刚兴起的时代,记得当时上网的网速之慢,简直是要度日如年,现在的手机app随处都是。如果哪家公司没有跟上现在的历史潮流,可能很快就会被湮没。柯达,诺基亚就是前车之鉴,更多的比我们优秀的公司,或者优秀的个人每天都在不停的往上冲,何况我们这些默默平凡的人呢。


《第8篇:《秦汉》读后感范文》

读了《秦汉》这本书我感想颇多,而读了其中李广和卫青将*两篇文章,我的感想更多。

李广和卫青同为西汉武帝的大将,他们都与士兵同甘共苦,治*上也各有各的特*。可他们身世、命运为什么截然不同了?

论身世,李广是秦朝大将李信的后代,祖上世代为将,可谓是将门子女。李广将*从小就善于骑射。在一次陪汉武帝打猎时,得到武帝的赏识。此后奋勇杀敌,而被提升为将*。

看看卫青,一个骑奴,因为姐姐卫子夫的裙带关系,受到了武帝的提携。也因为他自己本身的才能,汉武帝委任将*之职。

在人生路上,李广和卫青为何有天壤之别?

李广被任命为将*后,打了许多次胜仗,令匈奴人胆战心惊、闻风丧胆。但在上了年纪之后,多次以偏师身份遭遇数倍于己的匈奴兵。几次战败被贬为庶民。

看看卫青将*,同上了年纪的李广将*相比,占有年龄优势,初战是匈奴人小瞧了他,而将主力部队攻击李广将*;再战是这位作战谨慎,思考周密的将*,又瓦解了匈奴人打破汉*的梦想。每次出征得胜而归,可谓一路平坦。

论两位将*最后的归宿,可有说头了。李广将*因为带领士兵在山林中行*,不小心迷了路,认为是上天要亡他,壮志难酬,而成为悲情将*。卫青是陪伴了武帝多年之后,重病在身,病死的。

这就是我读了《秦汉》这本书的心得。


《第9篇:汉武大帝读后感范文》

志存高远,强我中华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几乎成为了我中华文化的俗语。

汉武大帝,是一个和秦皇、唐宗、宋祖并肩站立在*历史上的顶尖人物;是一个缔造了天汉雄风的*家;是一个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为*多民族融合作出杰出贡献的*事家;是一个千年来为世人所瞻仰的勃勃雄姿。

2018年暑假,我把杨焕亭先生笔下的汉武大帝的形象,刻入我自己心中。这部皇皇巨著,详细精彩地在我眼前展开了汉武大帝波澜壮阔的一生风云的画卷,使我久久不能平静。

汉武大帝刘彻小时候就非常具有冒险精神,且有帝王风范。8岁时他曾自荐出睢阳平定梁王谋反,大方赠知己韩安国刻有自己名字的虎头?,让太子太傅卫绾为之惊叹。

待成为皇上之后,他推行“新制”,进行改革,但太皇太后屡次阻挠,使刘彻无法施展雄才大略。

太皇太后和太后相继去世后,刘彻大展宏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恩制,派张骞两次凿空西域和打通西南夷道,讲述“夜郎自大”趣闻,派遣卫青、霍去病痛击北方匈奴,迫使匈奴一再北迁,大宛之战“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成为千百年来华夏民族的骄傲……

他听取了汲黯的逆耳忠言,也力挺窦婴的秉书直言。

他欣赏东方朔的才华横溢,也忘不了司马相如的如椽巨笔。

他敬重李广的忠贞卫国,也钦佩苏武的不屈气节。

他不满田?的骄横,厌恶李蔡的阿谀,痛恨江充的误国。

驾崩前,他的博大胸襟还让他为自己的过错下了《罪己诏》。

他用自己的雄才大略和高瞻远见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昌盛和尊严,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豪迈和自信,他的国号成为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

一代英主啊!

往事越千年,到我们这代,绝大多数*人依旧延续着汉武大帝的民族自豪。我们国家浩大的创新计划工程,如航天、科技、水利、沙漠绿化,正靠着我们大展鸿图,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抱负,成就自己的梦想,共创国家的强大,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世界瞩目!

我们的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是世界上唯一从未中断过文明的伟大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我们的民族既有过盛唐的灿烂辉煌,也经历过清末近代的衰败耻辱,两千多年前的巨人汉武帝,依然激励着我们发奋图强。

今天,我们的国家重新进入复兴的光明大道,我们青年一代,有幸生在这个千年未有的大时代,更应该珍惜和感恩,更应该努力和奋斗,不计较眼前小利,不计较个人得失,要志存高远,学好本领,投身大事业,强我大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