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北师大教材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三单元总复习《数与代数》中“数的运算”最后一节内容。数的运算在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教学内容之一。为了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数的运算的内容,教材把整数、小数和分数的运算融合在一起,进行回顾和整理。而本节课《运算律》所对应的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探索和理解运算律,能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正是基于对课标要求的考虑我没有将“数的扩充”这一内容在本节课中展现。
学情分析
学生对加法运算律掌握较好,而对乘法运算律掌握有所欠缺,特别是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运用有些困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认识到整数运算定律和*质对小数、分数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再次经历通过多种方式验证运算律的过程,加深对运算律的理解。
情感与态度目标:
1、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学习,培养合作精神,使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同时让其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
2、结合相关内容,渗透“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准确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选择合理灵活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并熟练运用乘法。
教学过程
回顾与系统复习
1、计算并说出计算过程
46+32+53546+785146
20.7+3.9+4.3+6.125×49×4
8×(36×1.25)8×4×12.5×0.25
2.7×4.8+2.7×5.2905×99+905
①男生完成左边,女生完成右边,看看哪一组完成的快?
②你们怎么计算的这么快?是如何做的?(在激烈的比赛中让学生体验运用运算律可以使我们的计算更简便)
③你都学过哪些运算律?能用字母表示吗?
(板书运算律: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2、你能举个例子验证这些运算律吗?(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验证运算律,不限定在整数的范围内)
①指名说,在小组内交流。
②根据同学们的验证,小结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它们的和不变。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在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③说说加法的交换律和乘法的交换律有什么相似的地方?那还有哪两种运算律比较相似?
【设计意图:理解运算律的教育价值是进行运算律教学的前提,明确了教育的价值,才能使教学有的放矢,使教学目标得到全面而具体的落实。学习运算律可以帮助我们1.优化算法,培养思维灵活*。2.广泛应用,提供算理支撑。在数学学习的意义上,运算律教学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应用上,它具有很强的工具*,即运算律是学生灵活处理运算程序、使运算过程简单但又不会改变运算结果的重要依据。“简便计算”是立足于“运算律”基础上的算法简单化的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2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第三单元第一小节“加法运算定律”中的第1课时的内容,其内容包括:第17页的例1以及18页的“做一做”第一题、第19页练习五第1~3题的部分习题。
(二)教材地位
数学中,研究数的运算,再给出运算的定义之后,最主要的基础工作就是研究该运算的*质。在运算的各种*质中,最基本的几条*质,通常称为“运算定律”。加法是数学中最基本的运算之一。通过本课时的学习,首先,可使学生对加法的认识从感*上升到理*。其次,用不完全归纳法概括出加法交换律的文字表述形式和字母形式,一方面提高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另一方面为以后正式讲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基础。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并会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简便计算。
2、让学生学会用符号或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引导学生由感*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认识
(四)教学重、难点
掌握加法交换律,并会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简便计算。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设计的基本思路是:情景导入——观察——思考——讨论——概括——应用。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根据本课的教材特点和教学目标,我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一)情景教学法:创设情景,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使学生融入到数学情景中,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二)讨论交流法:掌握加法交换律及其应用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加法算式为观察点,引导学生个人探索,小组交流讨论,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讨论等实践活动,从这三组算式间的联系去发现并交流,总结规律,逐步概括出加法交换律,这样的设计基本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积极*、创造*。
(三)练习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能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地选择与运用有关方法完成特定的数学任务。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练习可分为基本练习和巩固练习。
三、说学法。
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是当前课改研究的热点。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等于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学法同时也是学生再生知识的法宝。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我组织学生采用了下面几种学习方法:
(一)观察比较法:通过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从感*认识上升到理*认识,使学生对加法的意义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交流讨论法:学生个人探索,同桌交流,小组讨论。通过观察、计算、比较、讨论等活动,去发现并总结规律,逐步概括出加法交换律,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能力。
(三)练习法: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知识,深化理解,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练习采用基本练习、巩固练习,必要时可进行深化练习,加深学生对加法交换律的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新课,提出问题
动物王国要进行一次计算比赛,小猪、小羊、小猴、小熊都参加了比赛,这次比赛是由大象爷爷出题的。比赛开始了,大象一下子在黑板上出了6道计算题,没想到不一会的功夫,平时一向呆头呆脑的小猪举起了答题板,高兴地说:“我算完了”,其他动物见状都目瞪口呆了。一向聪明伶俐的小猴一下子惊讶道:“啊!算得这么快!”大家想知道他是怎么算的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加法交换率。(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让学生引出问题,揭示新课主题,为下面的教学作铺垫。
(二)互动新授1、谈话引入。
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
2、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并根据获得的信息提出问题: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
(设计意图:从创设的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新授
1、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黑板上问题。
2、教师巡视,找出课堂上需要的*,找学生板演,并集体订正。
3、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发现规律。
问:⑴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里填什么符号?
40+56○56+40
⑵你能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⑶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⑷反馈交流。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4、揭示定律。
问:(1)你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加法交换律)
(2)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
(3)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好吗?
(4)交流反馈,然后看看课本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板书:a+b=b+a
(5)根据加法交换律对口令。
5、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发现规律。
(1)比较:88+104+9688+(104+96)
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出示:(88+104)+96○88+(104+96),怎么填?
(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如:(69+172)+28=69+(172+28)?155+(145+207)=(155+145)+207
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叫法结合律。
(4)用符号表示。
如:(△+☆)+○=△+(☆+○)?(a+b)+c=a+(b+c)
(5)问:①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②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6、学生根据这两个运算定律,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设计意图: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不仅仅是解题指导者。本环节的设计,层层递进,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最后还归纳出了研究方法,都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四)、巩固练习
(设计意图:几个层次的练习,内容丰富,提供了具有价值的学习内容,使全体同学都参与到有趣的数学学习中,从验算中明白了其理论依据,从故事中分析出了其中蕴涵的运算律,既体会到了数学的乐趣,又复习巩固了全课的内容。)
(五)、小结
1、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加法的运算定律。)
2、你能把这些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吗?(设计意图: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自己的整理总结中再次巩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四、说板书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40+56=56+40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的交换律。a+b=b+a
(88+104)+96=88+(104+96)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a+b)+c=a+(b+c)
本节课板书力求简单,大方。让学生一目了然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五、说教学反思
把师评、互评、自评相结合,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学习热情的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充分体现以下特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观察比较为主线,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主探索,分组讨论交流为主要方式。让数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原有经验。使学生主动学数学,探究学数学,快乐学数学。并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运算律》教学设计及反思3
教学内容: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目标:
1、教学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
使学生经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教学过程:
一、探索加法交换律。
1、这是某班同学进行体育锻炼的情景图,从图上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求“跳绳有多少人?”怎样列算式?(出示问题)
学生口头列算式,教师板书。
3、师:上面两道算式的得数相同,(板书)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这两道算式连起来?(板书:2817=1728)齐读一遍。
4、列举归纳,积累感知。
谈话:那么,等号的两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照样子,你能再写几个这样的等式吗?(一边写一边算一下等号两边是否相等。)
学生写出类似的等式,教师有序地板书学生的等式,并口头验证等号前后是否相等
5、合作交流,概括规律。
(1)同桌交换本子,检查一同桌写的等式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2)仔细观察这些例等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先*思考,再全班交流。
(3)小结:通过举例验证,我们发现了这样的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出示规律,齐读一遍)
6、个*创造,构建模型。
(1)谈话:加法当中这样的等式,你能写多少个呢?这是我们需要用简单的办法把这些等式表示出来。你喜欢用什么方法把它写在本子上。(可以用符号、文字、字母)
(2)学生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教师巡视,并把典型的进行板书。
(3)你是怎样表示的?学生介绍自己的表示方法。(ΔО=ОΔ甲数乙数=乙数甲数ab=ba)
7、指出:在数学中,一般用字母式子来表示运算规律。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后是,它们的和不变,所以用“=”连接起来。(用红笔描一下)
讲述:字母式子有了,表示什么也知道了,那取什么名呢?叫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
8、学法指导,评价反思。
谈话:刚才我们是怎样研究这个规律的?指着黑板,首先发现问题,然后举例验证,最后概括规律,用字母表示。下面我们要来探索加法中的另一个规律,同样要经历这几个过程,你有没有信心学好?
二、学法迁移,探索加法结合律。
1.发现问题。
(1)根据刚才收集到的信息,怎样计算“参加活动的一共多少人?”
(2)让学生在自备本上各自列式计算。
(3)全班交流并说出先算什么,板书:281723=68(人)28(1723)=68(人)。
(4)这两个算式得数相同,我们可以把它们写成一个怎样的等式?(板书:281723=28(1723))。
(5)请同学们观察,等式的两边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等号右边先算1723,左边呢?为了强调第一步先算2817,暂且加上小括号,这也是为了便于比较。强调“结合”
2.老师这儿还有两组类似的等式,请同学们算一算,它们是否是等式。集体口算。
先比较每组的两个算式,再比较这三组算式,说说你的发现。
先*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全班汇报。(教师适当点拨)
3.其他的任意三个数相加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呢?
(1)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验证一下。(算一算,等式两边是多少)
(2)谁再来说说你的发现?
(3)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这个规律。
4.师生交流:
同学们发现了这样的一个规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和不变。这个规律叫什么?这个规律的特点就是小括号来改变运算顺序,小括号能把括号内的两个数结合起来先算,是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5.通过同学们的举例验证,我们发现了加法中的两个运算律。它们是——
三、巩固内化,拓展应用。
1.做“想想做做”第1重点讨论第4题
2.填空:
2837=□28
α45=45□
458567=□(85□)
△○=□(□□)
3、四(1)班同学植树,第一天植树76棵,第二天上午植了38棵,下午植了24棵,两天一共植了多少棵?
(1)学生*完成。(把不同的方法板书在黑板上)
(2)集体评议:那一题计算简便,为什么?387624要先算7624,必须要用什么运算定律?
四、评价鼓励,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和本领?我们是
怎样学习的?你有什么感受吗?
五、作业
想想做做第3题
反思:
1、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本节课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冬季锻炼项目跳绳、踢毽子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需要,为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通过学生自己理解题意,自己解决问题,对两个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在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经历加法运算律产生、形成的过程,同时也使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
在学习加法运算律之前,学生对四则运算已有了较多的感*认识,为新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学中,我能注意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知识的最佳状态,促使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更新、深化、超越。我还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习致用。如:在设计练习时,我设计了既符合实际又让学生直观感知计算方法的巧妙运用的题目,使计算既快又对,学生觉得很有成功感,进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即将学习简便运算奠定了基础;
3、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数学
教学设计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在做数学中感悟数学,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运用的认识飞跃,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不足之处:
1、整节课上下来,时间较紧,练习无法保证,此外在用符号表示加法交换律时学生想出的类型很少。
2、在总结、交流加法的结合律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教师应适当地进行指导和帮助。
3、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只注意了算式之间的比较,而忽略了两个运算定律之间的比较。
数学《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学设计4
教材说明
在理解和掌握了五条运算定律的基础上,本节进一步学习整数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简便计算。
教材一共安排了五道例题。例1和例2讨论加减法运算中常用的简便计算,例3和例4讨论乘除法运算中常用的简便计算,例5主要讨论乘、加运算中常用的简便运算。也就是说,例1至例4只涉及同级运算,例5则涉及两级运算。
在这五道例题中,例1和例3讨论的连减、连除运算中的简便计算,过去的小学数学中也有同样的内容。教材主要着眼于通过不同解法的比较,使学生认识一个数连续减去或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这里并不要求概括为运算*质。
相对而言,其他三道例题的问题情境较为新颖,解决问题的策略较为灵活,在过去的小学数学教材中比较少见。
这样编排的意图主要是为了通过一些典型的、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的例子,引导学生根据运算特点和数据特点,灵活选用合理、简便的计算方法。因此,五道例题所涉及的这些简便计算类型,只是一种载体和手段。换句话说,掌握例题所涉及的这几种简便计算,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灵活、合理地选择计算方法的习惯和能力。
本节教材的最大特点是,将简便计算的讨论与实际问题的解决有机地结合起来,使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与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融为一体。这样既能让实际问题的生活背景成为学生理解简便计算方法及其算理的经验支撑,又能使解决问题能力与计算能力的培养相互促进,同步提高。
配合本节教学安排了两个“做一做”和两个练习。主要是与例题相应的计算练习和应用练习。
教学建议
1.注意正确理解算法多样化、个*化的实质。
首先,要鼓励*思考,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探索不同算法。其次,注意组织互相交流,尽可能使个别学生的创见为其他同学共享。第三,应当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包括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探究方法,选用不同的直观支撑,选择自己喜欢的或适合自身特点的计算方法。第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要求的把握上,因人而异,区别对待。比如,本节教材的练习中,不少题目的指导语是“怎样简便就怎样算”。由于“怎样简便”没有统一的标准,加上个人具体情况的差异,很自然产生不同的评价判断,你认为简便的方法,他认为不简便。因此,采用何种算法,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可以依据有关知识经验对算式进行变形,也可以按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2.本节内容可以用4课时进行教学。
运算定律与简便算法优秀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掌握运算定律和*质;能应用运算定律或*质进行正确计算。
2、明确在各步简便运算中分别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3、在分类整理的基础上设计一定的数量的简便运算练习,让学生通过有效练
习逐步提高简便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算定律和运算顺序。
难点:应用定律进行简便算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复习运算定律与简便算法。
二、自主整理运算定律
1、师:我们学过哪些运算定律?
2、师:你能用字母来表示这些运算定律吗?
(1)同位及全班交流反馈。(学生说师板书)
(2)学生填写p87的表格。
3、我们在做简便计算时还常用到哪些*质?
师:谁会用字母表示出来?
师:还有吗?
三、运用简算定律,进行练习
1、课前布置让学生自编或搜集一些简便运算的题目。(先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所
编的题目,并弄清运用什么运算定律进行简算,并把一些典型题目全班交流。)
(1)小黑板出示要求:
①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所编的12道题目。
②说出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③正确进行计算。
(2)投影展示,交流,评价。
2、小黑板出示例1:计算4×2/7+5/7×4(全班练习,指名板演,说出简算依据)
四、巩固练习
1、判断题(对的画“√”,错的画“?”)
(1)32×(7×5)=32×7+32×5()
(2)64×64+36×64=(64+36)×64()
(3)3.14×0.6÷3.14×0.6=1÷1=1()
(4)72368+73=723(68+73)()
(5)25×32=25×30×2()
2、比一比,哪一组的同学算得又对又快。
课本第87页“做一做”
3、用同样的时间,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578+19878×99
157819878×101
4、比一比,在规定的时间里谁完成得又对又多。
42.980.024758+707+5242+29325×7×4×1129.6×48+104×4.897×99+9740000÷125÷8
0.9+9.9+99.9+999.9
五、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六、作业
练习十七第7、8题
七、选做题:
(1)999×0.7+111×3.7
(2)4.273.35+5.732.65
(3)4.29×31+68×4.29+4.29
(4)29.4×10429.4×3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