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重点自学”语文教学反思
自从我校开展“引导自学”课堂结构改革以来,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的我反而不知道如何进行语文教学了,面对课堂,我常常是不知所措,一会儿引导自学,一会儿传统教学,总是完成不了“引导自学型”课堂结构的五个环节。暑假期间,我再一次阅读了何炳章的《从教育原点出发》和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个建议》这两本书,从思想上认识到了“引导自学型”课堂结构的必要*和长远*,它和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是基本吻合的。
“引导自学型”课堂结构有五环节构成:明确自学重点、围绕重点自学、交流自学情况、点拨自学得失、巩固自学成果,其中的“围绕重点自学”包括“个人自学”和“小组讨论”,它是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集中表现,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但在实践初期,运用“引导自学”型课堂结构时,感觉是相当痛苦的。教师出示完自学重点后,学生进入第二个环节围绕重点自学,但小组还没讨论完就已经下课了,后面几个环节根本没时间进行,感到围绕重点自学太花时间了,哪有那么多时间让孩子来自学和讨论,几节课下来,就再也舍不得拿出时间让孩子来自学。
比如语文教学的第一课时,我的自学重点通常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学方法是“读、圈、标、划、写”,把课文读三遍,圈出生字词后读三遍,标出自然段序号,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句子等,写出课文大意。结果,有的孩子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有的孩子为了赶时间,省去某些环节,敷衍了事。看到学生这样自学,我的心里很是着急,更感到无法控制的环节是小组讨论。首先是小组讨论的声音过大,有的吵吵闹闹,有的像开茶话会;其次是小组长没有发挥其领导作用,往往在分配朗读课文或者读词语时需要好几分钟时间,语言不简练,思路混乱;再次,组内其他成员不服从分配,过于自我,还有个别学生说些与讨论无关的话,整个课堂一片混乱。像这样的课堂教学持续了两个星期,经常是先让学生个人自学,自学以后,又回到了老师讲解为主,我觉得这种教学在本质上与传统教学是没有区别的,反而耽误了更多的教学时间。
10月份,我校开展了“引导自学”型课例研讨,我在思索,在问自己,教师到底怎样教?学生到底怎样学?我的教学出路在哪里?于是静下心来,决定从一点一滴开始做起,扎扎实实进行训练,不能急于求成。于是,我首先训练学生的个人自学,在自学之前,我强调如何自学,自学的方法是什么,然后请同桌之间互相监督,不允许偷懒,对于自学好的同学进行及时表扬。
对个人自学能力弱的,喜欢偷懒的同学,我也不断加强巡视,进行指导。我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学,15分钟不够,给20分钟,20分钟不够,给25分钟,我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自学当中,认认真真学会个人自学。当学生看到老师态度这样认真,学生自然也不敢马虎,都默默拿起书本,开始自学,连平时上课爱讲悄悄话的几个孩子也都忙活起来。经过半个多月的训练,学生渐渐能快速投入到个人自学当中,所用时间也由原来的25分钟提前到15分钟,这样,个人自学这一环节基本训练到位。
小组讨论是最让老师头疼的,也是最难训练的一个环节。首先,我从声音上进行控制,每次小组讨论之前,我首先申明,对于讨论声音小的小组可以加一颗星,让组员之间互相提醒,学会控制自己小组的声音。然后,选择能力棒的孩子当小组长,给小组长单独开会,教他们怎样安排一个步骤接一个步骤进行,使用哪些常规语言。
同时,教育班级所有同学在小组讨论时要听组长安排。每次上课,我都要亲自坐到一个小组里,观察他们小组讨论的整个过程。对于发现的问题,当场解决。就这样,一连8节课下来,我把8个小组的讨论完全听了一遍,对于每个组长、汇报员、组员的表现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经过不断地训练,小组讨论的时间也由以前的15分钟变成了10分钟左右,对于提前完成并在完成之后保持安静的的小组,我当堂给予加星。只要小组达到5颗星,这个小组就能集体获得奖励。教师的严格要求与不断的表扬相结合,使得小组讨论开展得有条不紊。
经过2个多月的训练,孩子们基本上学会了“围绕重点自学”,每个同学都能快速投入到学习当中,按照老师给出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在小组讨论中合作学习。虽然,学生在“围绕重点自学”这一块花了将近25分钟,但是我觉得是非常值得的,因为我的教学目标已经达到了,这才是真正地将课堂变成学生的学堂,以学生为主体。
作为教师一定要舍得这个时间,不要以为你讲得越多,学生就学得愈多,你讲得越精彩,学生就记得愈深入,只有给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让每个孩子都进行脑力劳动,那才是真正的学会学习,提高孩子的自育自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