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与反思(汇总5篇)

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培养科学理*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积极*;

课前预习,提出并整理发现的问题;动手查找资料;带着问题和资料走进教室;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提高学生对文章的解读能力;透视文章的写作轨迹,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结合“研讨与练习”:“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拓展思维,畅想表达。

教学内容设计:

一、课前预习

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

完成“读──读,写──写”。

查找并搜集有关“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等的资料。

在阅读和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整理到学习笔记上。

二、课堂教学内容

第一板块: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导入: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收集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图片。

图片1:西北地区地图,指导学生查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图片2:“茫茫大戈壁”“龟裂大地”

图片3:“青海湖”“月牙泉”。

资料投影:“昔日碧波荡漾,如今举目荒凉罗布泊变故谁能评说”(新华社乌鲁木齐1月4日电)

资料投影:“探险乐园罗布?白”(摘自1998年1月5日《南方日报》)

再读课文,在文中划出阐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投影显示问题的*:

问题主要出在近30年时间里。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自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以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恶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

第二板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找一位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三段。(要求读出感情)

组织学习思考、回答问题:

(1)青海湖、月牙泉正在上演怎样的悲剧?(训练复述能力)

(2)作者引用了具体数据,告诉人们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呼吁人类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引导学生把数据整理出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讨论后出示投影:1025.tif 讨论后明确:作者充满了忧患意识。

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直接表达作者忧患意识的句子。

学生抱歉,我还没完成。接着往下看:

第三板块:学习作比较

这部分似乎是空白的,请提供更多信息,或者让我知道你需要什么样的内容。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52

教学设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山东济南济微中学 宗艳霞

教学目标:

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等方法对增强文章表现力的作用。

培养学生科学理*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重难点:透视文章写作内容,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利用大屏幕展示罗布泊今昔图片的对比: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湖,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昔日的罗布泊曾被称作仙湖,碧绿的湖水,茂密的胡杨林,是生命的绿洲。而现在却是一片漫漫的黄沙,骆驼的尸骨随处可见,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树只剩下了干枯的枝干。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造成了这一幕悲剧的发生?”

二、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

课文所描述的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它消逝的原因是什么?

罗布泊过去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周边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是生命的绿洲,被称作仙湖。现在则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变化的原因主要在于近30年时间里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相应增加,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罗布泊消失了。

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人们会制造悲剧,自讨苦吃?

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盲目开发和过度利用,忽视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人们因为短期的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生态后果,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通过以上整体感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增强他们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和重视。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设问、概括提要的方式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揣摩语言,体会课文语言的真实*、形象*、抒情*,丰富语言积累。

3、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2、理解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人在与自然相处中该吸取哪些教训。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揣摩语句,体味其真实*、形象*、抒情*。

2、探究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总结教训。

[教学过程]

一、今昔罗布泊

1、导入新课

师:大家看看课题:《罗布泊,消逝的仙湖》,齐读课题,你从课题中掌握哪些信息?

生:交流、发言。

师:(归纳)罗布泊是西北地区一个曾经非常美丽的湖泊,现在却消逝了。

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课题,明确:哀伤、惋惜。请再读课题。

2、今日罗布泊

师:罗布泊在哪?它现在是什么样子。请同学们走进课本,自读前三段,哪些情境令你震撼。

生:速读教材,整体感知。

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评价,以鼓励和肯定为主,并出示相关句子,重点句子要重点品析。如:

“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罗布泊,天空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

两个“没有”、三个“一”和准确的“70℃”描述了罗布泊的荒凉恐怖。

师小结:今日的罗布泊,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神秘又恐怖,俨然一个人间禁地。

3、昔日罗布泊

师:你们可曾想过罗布泊昔日的风光,今天我们一起去寻找昔日仙湖的踪迹。哪些情境令你向往。

生:再次感知,出示美句。对学生的句子进行品析。如:

“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用“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这些词语描绘出一个美丽宁静、令人向往的“生命绿洲”,与前面荒凉的罗布泊形成鲜明的对比,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也更激起人们的好奇心。

师小结:昔日的罗布泊,一个仙湖、一片绿洲。

4、罗布泊今昔对比,师播放罗布泊昔日和今日的图片,进行强烈的对比,给人的心灵以强烈的震撼。

小结:一组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组是大漠沙如浪,寂寞无人家。一边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一边是戈壁滩,狂风卷,不见飞鸟马不前。你们可曾想,这天壤之别的两处景,竟是同一地方——神秘的罗布泊。

二、悲剧谁之过

过渡语:3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30年前那片胡杨茂密、清水盈盈的湖面就在这瞬间从我们的眼中消失了。30年前,塔里木河流域有胡杨林780万亩,现在已减少到420万亩,伴随着胡杨林的锐减,塔里木河流域土地沙漠化面积从60%上升到84%。“沙进人退”在罗布泊变成现实。

1、探究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师:这种生态的巨变就真真实实地发生在我们身边,当我们眼见一个美丽、充满生机的地方变成荒漠,原本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现在却是一片死寂,我们在哀伤、惋惜之余,是不是应该掩卷深思,究竟是什么原因?

生:对课文中关于罗布泊消逝的原因进行探究。

师:归纳概括学生*明确:改道、“四盲”

2、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找出文中揭示深层原因的句子。

“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请齐读,重点品析“人”、“又”

3、美丽的罗布泊就这样人为地消逝了,这怎不令人痛惜?文中除了这种直接指明原因的表达,作者还有些融情感于景物的含蓄表达,默读19—24自然段,品析作者的情感。

“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作者将胡杨拟人化,写出了他们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并为人类自己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

“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拟人手法,形象地赋予罗布泊以人的感情,罗布泊向世人流露了“痛苦与无奈”,怎不令人痛心!)

“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此句的“又”字有力地指出了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这样人为造成环境问题的悲剧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不胜枚举。

学生品读评析过的语句,仔细体味其形象*、抒情*。

三、一错怎再错

人类酿造的悲剧只有罗布泊吗?从“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中这个“又”可以得知*是否定的,人为造成环境问题的悲剧不只一个,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

“世界著名的内陆湖——青海湖,50年间湖水下降了8.8米,平均每6年下降1米,陆地已向湖中延伸了10多公里;数千年风沙未能掩埋的甘肃敦煌月牙泉,近年来却因当地超采地下水,水域面积从50年代的1.1652万平方米缩小至5397平方米,水深只剩尺余……”

用具体数字表明,更加令人不寒而栗!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伤害.由此及彼,以此类推,在文末发出的呼吁也就理所当然,顺理成章了。

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连用三个“救救”,构成了排比,以强烈的语气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呼声,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振聋发聩。

四、我能做什么

1、青海湖、月牙泉也许距离我们太遥远,其实我们身边就有一个仙湖——洪湖,关于我们的母亲湖,你知道多少。

2、出示《洪湖水浪打浪》歌词,齐读。

洪湖水呀浪打浪

洪湖岸边是家乡

清早船儿去撒网

晚上回来鱼满舱啊啊..

四处野鸭和菱藕

秋收满畈稻谷香

人人都说天堂美

怎比我洪湖鱼米乡

小结:一曲《洪湖水浪打浪》,使洪湖遐迩闻名。洪湖一直享有“鱼米之乡”的美誉,鱼类的丰富可想而知。20世纪50年代初共有鱼类114种,到现在却只剩下57种。50年光景递减了一半。同时洪湖人不肆围湖造田,致使洪湖湖面面积锐减,已由过去的658.3平方公里缩小至如今的331.76平方公里。以此速度计算,如果还不予以保护,洪湖所有鱼类在未来几十年内慢慢作古也将成为现实,洪湖也将不复存在。

4、为了我们的母亲湖,我呼吁:

五、课堂小结

结束语:今天,我们喝的是自然甘露;明天,我们喝的将是人类的最后一滴眼泪。罗布泊,如梦如幻的仙境已然消逝了;青海湖,像一朵正在凋零的花;月牙泉,似一颗将要陨落的明珠。请看看我们自己的双手,是创造,还是毁灭?请看看我们自己的双眼,是热切的盼望,还是无助与茫然?我想,此时同学心中早已有了*。让我们呼唤理*的回归,让我们像作者一样发出最深切的呼喊:让洪湖成为永远的仙湖!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掌握文中的生字词,明白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在文中寻找关键语句、概括要点的能力和在网络中查找、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教学重点)

3、情感目标:唤醒学生的环保忧患意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社会责任感。(教学难点)

二、教学时间:

1课时

三、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资源的优势,分别运用情景导入法,想像联想法,分组讨论竞赛法,对比感受法,朗读法,换位思考法等。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导入语:同学们,大家喜欢欣赏风景图片吗?下面,老师就给大家放映两组风景图片,大家在欣赏的时候,可以自由地讨论和交流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图片放映完后)大家知道吗?其实,这两级图片都是罗布泊的景象,只不过一个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一个是一望无际、了无生气的茫茫荒漠。那么,罗布泊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呢?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中将会告诉我们这其中的原因。下面请大家翻开课本。

第二环节:课内求知

1、检查预习效果:请一位同学介绍昨天在网络中查找到的关于报告文学的知识。(明确:报告文学的特点:新闻*和文学*。)

2、老师范读课文,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两次重温课文的内容。

3、在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已经比较熟悉的基础上,请一位同学给大家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4、全班同学分男、女两大组,在文中寻找描述罗布泊过去和现在的情景的语句,并声情并茂地朗读出来,看谁找得最准,读得最好!

5、自由讨论后回答:罗布泊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又是什么使罗布泊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6、请同学们当一回*战士,每四人为一小组,在文中寻找毁灭罗布泊的罪魁祸首,并用课文中的材料来概括说明罗布泊为什么会消失?可以用图示法,也可以用简洁的文字概括。

7、请同学们当一回律师,全班同学分两大组,分别从课文中和网络中寻找证据来给人类定罪。可以用课文中的材料概括介绍,也可以用网络中查找到的相关图片来展示说明,力求用鲜明对比的方式来控诉人类破坏自然环境的罪恶行为。

8、请同学们当一回法官,说说这时候最希望人类有怎样的反应?提醒人类: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环境进一步恶化?

第三环节:课内拓展

1、那么,人类是否觉醒了呢?请大家一起去思考,去寻找,看看人类破坏大自然的步伐是否停止?可以在课文中寻找,也可以在网络中查找。当有同学从文中找出青海湖和月牙泉这两个例子后,老师播放背景音乐《月牙泉》,让同学们继续在忧伤的旋律中在网络中寻找地球上还有哪些江、河、湖、海,由于人为的原因而正在萎缩或消失?大家可以自由地讨论发言。(明确:有居延海,艾丁湖,艾比湖,乌伦古湖等。)

2、课堂小结: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和网上相关资源的浏览,请同学们联系自己身边的环保现象,提一些看法和建议,或是拟定一些环保标语。写完后,大家自由地讨论与交流。

第四环节:课外延伸

作业:请同学们放学回家后,上网查阅有关资料,然后以地球的口吻写一篇题为《人类,我想对你说》的作文,并发往网上的相关*,然后再把作文发送到老师的邮箱,并把自己的作文在网上的发表情况也告诉老师。同学们互相之间也可以交流讨论自己的作文和看法,还可以向老师推荐优秀作文,然后大家一起评选出优秀作文发表在学校的优秀作文空间里。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相关文章:

1.《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备课教案

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2015

3.2015关于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4.《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

5.《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范文

6.罗布泊仙逝的仙湖课堂教案

7.八年级语文下册《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优秀教学设计

8.课文《罗布泊,消逝的汕湖》的教学设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与反思5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通过对罗布泊今昔不同景象的对比描写,并根据大量的真实可靠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形象地说明人类盲目无知的破坏行为是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直接原因,从而激发人们对自己的行为深入反思。呼吁人们树立环保意识,认识生态平衡的重要*。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语言朴素,也是一篇说明文,通过对罗布泊今昔不同景象的对比描写,并根据大量的真实可靠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告诉人们保护环境,树立环保意识,学生们虽然初次全面学习说明文,但对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文章接触较多,只要教师有效引导,因而理解此文不会有太大困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词语,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掌握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悟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预习,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2、cai课件演示法、讨论法、点拨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领会对比、比喻、拟人等手法,品味准确鲜明的语言。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树立环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