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妈妈笑了》这堂课生动地讲述了一只小燕子在妈妈的引导下,通过对冬瓜和茄子的观察,逐步发现它们表面微小的不同。课文以拟人的手法,循序渐进地向学生传达了一个重要的态度: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认真对待。这篇文章的故事情节生动,语言亲切而精炼,对低年级的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力。

在活跃而创新的语文课堂中,教师作为“主导者”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将课文的寓意融入整个教学过程,特别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燕子妈妈笑了》这堂课中,“认真”和“观察”的主题互动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有效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让他们在实际*作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燕子妈妈笑了》教学设计及反思(模板9篇)

导入部分:使用《小燕子》这首歌曲进行导入,让学生一起唱一唱、演一演,是一个很好的创意。然而,歌曲时间过长且学生表演动作单调,可能会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建议可以简化歌曲演唱的形式,确保只是一个轻松*的开始,不要耗费太多时间,以便后续活动更加充裕。

指导朗读和情境创设:在指导朗读时,创设感情朗读的情境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体验。此外,学生间的合作探究和自读自悟的方式也很有益处。你已经准备了头饰,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让学生戴上,建议在时间安排上留出足够的空间,确保学生能够戴上头饰进行朗读,这样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朗读兴趣和参与度。

观察冬瓜和茄子:在课前准备了冬瓜和茄子是很好的教学准备,但是由于时间紧张,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观察,这可能影响到他们深入理解和发现不同之处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确保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仔细观察冬瓜和茄子的异同,这不仅能够提升他们的观察力,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课后任务设计:设计让学生再次观察冬瓜和茄子的任务,旨在帮助他们打开思维,认识到这两种食物不仅在表面上有所不同,而且在内部结构或味道等方面也有差异。这种任务能够培养学生的细心和观察能力,让他们学会从日常生活中认真观察事物。

综上所述,《燕子妈妈笑了》这堂课在教学方法和内容设计上都充满了启发和教育意义,通过优化导入环节、深化观察任务和提升学生参与度,能够进一步提升课堂效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内化课文所传达的重要价值观。


《燕子妈妈笑了》教学反思2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 增强互动*: 可以设计更有趣味*的互动,例如:

模仿小燕子的叫声或动作,让学生更投入地与“小燕子”打招呼。

将冬瓜和茄子的图片设计成谜语形式,引导学生猜想,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2. 突出学习目标: 可以将学习目标融入情境创设中,例如:

“小燕子不知道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同,想请大家帮帮忙,你们愿意吗?”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文本学习。

二、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 识字方法多样化: 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字,例如:

除了“找朋友”,还可以使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方法,提高识字效率。

利用图片、动作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字义,避免死记硬背。

2. 词语积累与运用: 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和运用词语,例如:

用新学的词语说一句话,编一个小故事。

进行词语搭配游戏,扩展学生的词汇量。

三、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1. 精读与略读相结合: 可以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引导学生抓住重点,例如:

第一、二自然段可以采用略读的方式,让学生快速了解故事背景。

第三至六自然段可以采用精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燕子三次观察的过程和结果。

2. 问题设计更有层次*: 可以设计一些更有深度、更开放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

“你觉得小燕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引导学生关注小燕子的品质。

“如果你是燕子妈妈,你会对小燕子说什么?” 引导学生站在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3. 分角*朗读更生动: 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人物语气、神态,进行更生动的朗读表演,例如:

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道具,让他们更投入地表演。

可以组织学生分组朗读比赛,激发他们的表演欲望。

4. 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可以设计一些拓展活动,引导学生将课内知识迁移到课外,例如:

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发现它们的 similarities 和 differences。

与家长分享自己的观察发现,培养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将“冬瓜和南瓜的图,生比较”环节提前到学习第三自然段后, 引导学生将冬瓜与其他瓜类进行比较,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冬瓜的特征,也为后面学习小燕子第二次观察做铺垫。

在学生回答“小燕子总共去了几次菜园”后,可以追问: “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细节描写。

在学习“不错”一词时,可以引导学生体会燕子妈妈的语气, 例如: “燕子妈妈为什么没有说‘很好’、‘非常好’呢?你能读出燕子妈妈的语气吗?”

总而言之, 在教学设计中,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燕子妈妈笑了》教学反思3

对《燕子妈妈笑了》第二课时教学的反思

一、 随机应变,灵活处理课堂意外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难免会出现各种预料之外的情况。教师需要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灵活处理课堂意外,将“意外”转化为教学资源。

1. 面对学生对榴莲认知的偏差

当学生说“榴莲是躺着的”时,您的第一反应是“我的头一下子都蒙了,脑子一片空白”,说明您对学生的回答感到意外,并且缺乏应对策略。其实,学生的回答并非完全错误,因为榴莲成熟后确实会掉落在地上,从这个角度来说,说它“躺着”也有一定的道理。

将错就错,引导观察: 您可以顺着学生的思路,追问:“你是怎么知道榴莲是躺着的?你在哪里见过榴莲?”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观察到的榴莲形态,并鼓励其他同学分享自己对榴莲的认识。

借助图片,直观呈现: 利用多媒体展示榴莲树和掉落在地上的榴莲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榴莲的生长方式和成熟后的状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

拓展知识,激发兴趣: 借此机会,向学生介绍榴莲的生长习*、产地等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探索兴趣。

2. 弥补说话练习的缺失

您在课前设计了说话练习,但在实际教学中因为紧张而没有进行,这导致教学目标未能完整实现。

见缝插针,灵活安排: 课堂教学要灵活变通,即使错过了预设的环节,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见缝插针地进行补充。例如,您可以在学生朗读课文后,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句式进行说话练习,例如:“小燕子高高兴兴地( )。”

二、 注重细节,提升教学设计水平

1. 优化观察图片的环节

您设计了“看图找出两张图片的不同”的环节,但因为疏忽而错过了最佳时机。

明确目标,找准时机: 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明确每个环节的目标和作用,并将其安排在最恰当的时机。观察图片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发现冬瓜和茄子的不同之处,因此应该安排在学习第四自然段之后,即学生初步了解了冬瓜和茄子的特征之后。

循序渐进,层层递进: 可以将观察图片的环节设计成两个层次:第一层次,观察两张图片中冬瓜和茄子的不同之处,引导学生从外形、颜*等方面进行比较;第二层次,观察两张图片中小燕子表情的变化,引导学生体会小燕子三次观察后的不同心情,为学习后面的课文内容做铺垫。

2. 丰富说话练习的内容和形式

您设计的说话练习“孩子们还能高高兴兴的做什么,你们能子地干什么?”形式比较单一,缺乏层次*。

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可以创设更贴近学生生活的语境,例如:“小燕子学会了观察,它高高兴兴地把自己的发现告诉了好朋友小麻雀。如果你是小燕子,你会怎么告诉小麻雀呢?”

分层递进,提高难度: 可以设计不同层次的说话练习,例如:

模仿练习: 模仿课文中的句式说话,例如:“(谁)高高兴兴地(干什么)”。

看图说话: 根据图片内容,用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观察和想法。

创编故事: 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创编新的故事。

三、 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您在反思中提到“这节课发现自身‘牵’的成分较浓,学生自主的空间较少”,这说明您已经意识到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转变角*,做好引导: 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设计问题,激发思考: 设计有价值的、开放*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例如:“你觉得小燕子妈妈为什么要让小燕子反复观察冬瓜和茄子呢?”、“除了冬瓜和茄子,你还知道哪些蔬菜或者水果是不一样的呢?”

鼓励交流,分享感悟: 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的学习感悟。


《燕子妈妈笑了》教学反思4

如何让一年级语文课堂“活”起来——以《燕子妈妈笑了》教学为例

童话故事以其充满童趣的语言和生动易懂的情节深受孩子们喜爱。《燕子妈妈笑了》就是这样一篇能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童话故事。本文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在一堂课的时间内,让一年级的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借助拼音读通读顺课文,认读生字词,理解故事内容,并懂得认真观察、做事的重要*。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课伊始,轻松愉悦的氛围能够快速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 师生对话,拉近距离: 课堂伊始,可以先和孩子们进行简单的对话,例如询问孩子们是否喜欢小燕子,有没有观察过小燕子等等。这样既能拉近师生距离,又能为接下来的学习内容做好铺垫。

2. 歌曲导入,营造氛围: 一首耳熟能详的《小燕子》歌曲,能够迅速将孩子们的思绪带入到与燕子相关的情境中,为学习课文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3. 疑问驱动,引发思考: “燕子妈妈为什么笑了?” 以此为题,引导孩子们大胆猜测,提出自己的疑问。虽然一年级孩子的质疑能力有限,提出的问题可能幼稚、零散甚至不着边际,但这些问题恰恰是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体现。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问题,加以引导,激发他们主动探究故事的欲望,为接下来的阅读理解埋下伏笔。

二、朗读感悟,理解内容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途径。

1. 借助拼音,自主阅读: 一年级学生识字量有限,可以通过拼音的辅助进行自主阅读。教师可以先示范朗读,帮助学生解决部分生字词的读音,然后让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2. 同桌互助,合作学习: 为了避免部分学生朗读时“假读”或者“跳读”现象,可以安排同桌之间互相检查朗读情况。同桌之间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既能提高朗读效果,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 范读引领,体会情感: 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教师在范读时,要注意语气、语调和情感的变化,例如,读燕子妈妈的话时,语气要温柔和蔼;读小燕子的话时,语气要活泼可爱。

4. 个别展示,激发热情: 邀请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个别朗读展示,能够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激发其他学生的朗读热情,营造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

三、识字教学,趣味盎然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识字效率。

1. 简笔画辅助,形象直观: 针对“冬瓜”“茄子”等表示具体事物的词语,可以借助简笔画进行讲解,将抽象的文字与具体的图像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词语的意思,加深记忆。

2. 开火车游戏,巩固识字: “开火车”读生字词是一种趣味*强、参与度高的识字游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为了避免个别学生“卡壳”的现象,教师可以提前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体验成功的喜悦。

3. 多感官参与,加深记忆: 除了传统的读写训练外,还可以结合多种感官进行识字教学,例如,制作生字卡片、进行组词游戏等等,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提高识字效率。

四、深入思考,拓展延伸

理解课文内容只是语文教学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将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1. 创设情境,引导思考: 针对一年级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教师可以创设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例如,扮演小燕子,观察教室里的事物,并进行描述。这样能够将孩子们的注意力重新拉回到课堂上来,激发他们思考和表达的欲望。

3. 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引导学生将课文中学到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做事情要认真仔细,不能马虎等等。可以通过讲述生活中的例子、开展角*扮演等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践行这些道理。

五、结语

总而言之,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该是充满活力和趣味的,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思考、积极探究。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语文课堂真正“活”起来,成为孩子们快乐成长的乐园。


《燕子妈妈笑了》教学设计及反思5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知道做任何事都要认真。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童话故事——《燕子妈妈笑了》(板书课题,学生注意看“燕”字的写法)。学生齐读课题。

看了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教师归纳合并后将问题写在黑板上。)

现在我们就一起到书中去找*。

二、初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看上下文猜字、借助拼音识字、问老师识字、问同学识字、听记识字……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记字音。

3、同桌互读课文,纠正读音。

4、小组内分段互读课文。

5、引导学生把故事讲得有语气,有感情。

三、再读课文,用心感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帮助学生理清层次:燕子妈妈要小燕子去做什么?小燕子观察了几次?

(一)小燕子第一次观察

1、读一读,划一划,小燕子第一次观察到了什么?

2、燕子妈妈是怎么说的?怎么读这段话呢?

3、指名读,说说为什么这么读?体会把课文读懂了才能读出语气。

朗读时通过创设故事情境来进行。

(二)指导学生用自学、小组合作等方法学习小燕子第二次、第三次观察冬瓜茄子。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自读。

2、分小组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小燕子学观察的情景,想象燕子妈妈的表情,带上动作朗读。

(三)学习课文开头

1、多媒体演示菜园风景,引导学生观察冬瓜和茄子,说说它们的不同。

2、出示句子:〖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冬瓜躺在地上,茄子挂在枝上。

引导学生做动作理解划线动词,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四、课堂小结。

用表演、自编儿歌等多种形式理解课文,激发感情。

1、小结

齐读课题,现在再读课题你有什么新的感受?燕子妈妈为什么笑了?

因为小燕子终于看清楚了冬瓜和茄子的大小、颜*、外形三个方面的区别,说明小燕子观察事物一次比一次更认真了。

做到认真,不仅是为了赢得妈妈的笑声,更重要的是“认真”乃是做人做事基本的能力和品质。如果一个人干什么都马马乎乎、大大咧咧,不懂得“认真”二字,那么这个人一辈子必将一事无成。

2、选择*练习,喜欢哪个就做哪个。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表演课文内容

(2)回顾黑板上问题,自查是否都已掌握,不会的题目请教老师和同学。

(3)你喜欢小燕子吗?从它身上你学到了什么?跟同学们交流一下。

(4)根据课文内容自编儿歌。如:

小燕子,学观察。

第一次,比大小,

冬瓜大,茄子小;

第二次,看颜*,

冬瓜青,茄子紫;

第三次,更认真,

“冬瓜皮上有细毛,

茄子柄上有小刺”。

妈妈听了笑哈哈。

五、拓展延伸,走向课外。

到菜园里去看看、摸摸、认认,调动多种器官认识蔬菜,然后与同学交流一下,看谁能当“蔬菜小博士”。

教学反思:

《燕子妈妈笑了》一课讲的是燕子妈妈让自己的孩子三次去观察茄子和冬瓜的区别,小燕子在妈妈的鼓励下,每次观察都有自己的新发现。这一课是一个童话故事,故事*很强,孩子们学习积极*很高,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我抓住课题导入,向孩子们发问:燕子妈妈为什么笑了?在课堂教学中我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潜心地读,投入感情地读,有感悟地读,带着问题读……多读少讲,以读带讲,从而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自主学习。可是读了许多遍,孩子们仍然找不出原因。我又把问题一步一步简单化:小燕子去观察了几次茄子和东瓜的区别?为什么妈妈要让它观察那么多次?开始孩子们认为小燕子很笨,看了三次才看清冬瓜和茄子的区别,并没有说到“燕子妈妈为什么笑了”。由于孩子已经把课文读得很熟了,当“为什么妈妈要让它观察那么多次?”这个题出现在孩子们面前时,孩子们很容易地读懂了:从燕子妈妈这个角*来考虑问题,可以看出燕子妈妈也是在鼓励自己的孩子。因为小燕子很圆满地完成了任务,所以妈妈笑了。课文中心也迎刃而解:要学习小燕子,善于观察,认真思考,才会有新发现。

这节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多读是语文学习之本,感悟必须是建立在熟读基础上的展现。人总是在不断的探索中前进,所以,我相信不断的努力和思考,能促使我获得更多的经验。

【设计理念】

明确文本取向,综合运用课内外学习资源,以读为本,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获得对文本的感悟和情感体验,从而实现语文实践能力的提高与审美品位的提升,让学生喜爱语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11个生字,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2、情感目标: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态度。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读好对话。

【教学难点】

理解三次对话,读好对话。

【教学方法】

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中感悟泛化、浅化、异化的偏差,引导学生潜心会文,通过情境、体验、观察实践等手段让学生读中感悟、悟中生情。

【课前准备】

1、学生:仔细观察茄子与冬瓜,比较它们的异同。

2、老师:CAI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课件:音乐《小燕子》,学生随音乐拍掌跟唱。

2、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燕子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发生在燕子和燕子妈妈身边的故事。板书:燕,指导学生书写识记。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之后,你想知道什么?

预设学情:

燕子和妈妈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燕子妈妈为什么笑了?

【自评:上课伊始,利用多媒体生动、有趣、形象的画面,轻松优美的音乐导课,直截了当,同时指导书写“燕”字,突出一年级识字写字教学这一重点。】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燕子妈妈笑了》优质教学设计「附反思」6

【设计理念】

明确文本取向,综合运用课内外学习资源,以读为本,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获得对文本的感悟和情感体验,从而实现语文实践能力的提高与审美品位的提升,让学生喜爱语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11个生字,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2、情感目标: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态度。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读好对话。

【教学难点】

理解三次对话,读好对话。

【教学方法】

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中感悟泛化、浅化、异化的偏差,引导学生潜心会文,通过情境、体验、观察实践等手段让学生读中感悟、悟中生情。

【课前准备】

1、学生:仔细观察茄子与冬瓜,比较它们的异同。

2、老师:CAI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课件:音乐《小燕子》,学生随音乐拍掌跟唱。

2、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燕子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发生在燕子和燕子妈妈身边的故事。板书:燕,指导学生书写识记。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之后,你想知道什么?

预设学情:

燕子和妈妈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燕子妈妈为什么笑了?

【自评:上课伊始,利用多媒体生动、有趣、形象的画面,轻松优美的音乐导课,直截了当,同时指导书写“燕”字,突出一年级识字写字教学这一重点。】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到课文中去找*。

2、你们想读课文吗?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生字新词,遇到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解决,并多读几遍。

3、请同学们展示一下你的学习成果,看看菜园里的词语你认识了哪些。

(课件出示:燕子、躺在、茄子、挂在、能不能、不错、紫*的、仔细、小刺、满意)

4、会读的站起来读一读。抽读个别难记的词。

5、我们认识了词宝宝,再来认一认字宝宝吧。(课件出示字)

〈1〉请大家拿出生字卡,读读这些字,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组里的小朋友。

〈2〉请小组长展示小组的学习成果。

6、同学们自学得真好,现在我们一起读一读,遇到不会读的字就摆摆手。抽出个别难认的字,请小老师带读。

【自评:在自由读文中,给学生充分自主、探究的识字空间,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主动识字,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字宝宝你们认识了,字宝宝回到课文里你们还能认出来吗?你们能把课文读通顺吗?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谁愿意向这位同学挑战?你认为哪段读得最好就站起来读那段,评一评。

3、谁来说说,读了课文后,你知道燕子妈妈交给小燕子什么任务?指名回答。课件出示:“你能不能飞到菜园里,看看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齐读,板书:冬瓜、茄子(简笔画)让学生贴图,体会“躺”和“挂”的意思,感受课文用词的准确*。

4、小燕子完成任务了吗?它是怎么完成的?(指导朗读36自然段)

【自评:给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读中自主地感知课文,整体把握课文。】

四、细读课文,深入感悟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36自然段,找一找:小燕子一共去了菜园几次?它每次都看到了什么?(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2、汇报学习结果,相机板书

冬瓜茄子

大小

青紫

细毛小刺

师生合作读

(师:冬瓜是大的,生:茄子是小的……)

3、小燕子发现冬瓜和茄子有这么多不同,它是怎样对燕子妈妈说的?你愿意读一读吗?找出小燕子说的话,用“﹍﹍”画出来,试着读一读。

(指导朗读小燕子的话)

(1)课件出示句子:

“妈妈,妈妈,冬瓜是大的,茄子是小的!”

“妈妈,妈妈,冬瓜是青的,茄子是紫的!”

“妈妈,妈妈,我发现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呢!”

(2)试读

(3)当小燕子第一次发现冬瓜和茄子的不同时,它的心情怎样?(高兴)指名读,评读,师引读。

(4)第二次呢?(高兴,而且惊讶),指名读,评读,师引读。

(5)第三次呢?(兴奋)

课件出示(冬瓜、茄子实物图)让学生仔细观察。

小燕子连这么细微的地方都看到了,它当时是什么心情?(不但惊讶,而且兴奋),指名读,评读,师引读。

再读三组对话

4、燕子妈妈看到小燕子观察得这么仔细,燕子妈妈又怎么样呢?

用“﹏”划出妈妈的话啊,自己读一读。

指导朗读妈妈的话。

(1)课件出示:

“不错。你能不能再去看看,还有什么不一样。”

“很好。你再去仔细地看看,它们还有什么不一样。”

(2)指导朗读对话。

【自评:“读书重在感悟”,让学生在主动和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在一次又一次不同的读书过程中,提高了朗读层次。】

五、精读课文,展示表演

听到同学们这么入情的朗读,老师也想加入到你们的队伍。咱们一起来演一演吧,老师读燕子妈妈的话,你们读小燕子的话。

师生共同表演。

课件出示对话:

“你能不能飞到菜园里,看看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

“妈妈,妈妈,冬瓜是大的,茄子是小的!”

“不错。你能不能再去看看,还有什么不一样。”

“妈妈,妈妈,冬瓜是青的,茄子是紫的!”

“很好。你再去仔细地看看,它们还有什么不一样。”

“妈妈,妈妈,我发现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呢!”

学生合作表演

【自评:师生一起尽情朗读,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

六、拓展思维,学以致用

同学们,小燕子能认真观察,发现茄子和冬瓜的许多不同,我们也来比较观察:荔枝和香蕉有什么不同?

【自评:拓展思维,学以致用】

七、小结

通过观察,老师发现同学们和小燕子一样,明白了做什么事情都要认真,要仔细。这样,这个人就能不断地进步。

八、作业设计

1、读一读:有感情地读课文

2、演一演:和妈妈一起读对话

3、比一比:观察一种蔬菜的颜*、形状、大小。

【自评:设计层次*作业“菜单”,尊重学生的不同需求,让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的学生能根据兴趣、能力选做,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教后反思】

这节课在设计上与以往常见的设计没多大区别,重视朗读是本节课的一大特点。

一、重视读好课文,强调以读为本

读好课文是课文学习的关键,怎样读好课文?我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两个方面:

1、引导学生充分地朗读

课堂上学生的读书过程,是学生和文本交流,感悟语言,从感悟中掌握语言的过程。感悟必须以充分的读为前提,读得不充分,就很难有所感悟,熟则能悟,悟则能化。这充分的读,表现为读有要求,读有层次,读有所导。如:开课伊始,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想读课文吗?请大家自由地把课文读一读,一边读一边画出生字新词……”。在课文生字学习之后,“你们能把课文通顺吗?”而后,“一共去了几次?每次都看到了什么?”四人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引导学生找到相关语句,感受故事和人物情感的变化,由此在进入熟读环节。

2、引导学生读出书中人物的感受

学生与文本交流,读文品句的情感体验会因人而异。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要说读书的感受,往往是别人说什么,其他人就跟着说什么。如何凸现学生读书中情感体验的个*化、多元化,老师引导尤为重要。如:当小燕子第一次发现冬瓜和茄子不同时,它的心情怎样?第二次呢?第三次呢?多种形式的朗读:指名读,评读,范读、师引读、师生合作读,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悟理。

二、重视识字教学。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本节课中,主要采用了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认读,或者请教同学;然后再由词到字,去拼音认字等方式。这样就使学生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识字,做到字不离词,便于理解字词的意思,熟记生字。

三、巧用多媒体

在这节课中多次运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的优势:导课、识字、比较观察冬瓜和茄子的异同以及燕子和妈妈的对话等,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

这节课发现自身“牵”的成分太浓,学生自主的空间较少。


《燕子妈妈笑了》教学设计和反思7

设计思路:

1、这是一篇充满童趣的童话,语言简单易懂,同时又蕴涵了深刻道理,《燕子妈妈笑了》。主要意图是让学生在读中识字,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因此设计了三处读书环节,采用了不同形式的读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2、作为课文的第一课时,主要以识字为主,先让学生熟读课文,基本掌握字音,再缩小语境认读生词(理解记忆字形)最后通过游戏巩固生字。中间设计了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识字热情,提高效率。

教学内容理解与分析:

本文是一篇蕴涵哲理的童话,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认真听、认真看、认真对待完成。本课要求认字14个,写字7个。这些字词在课文中结合语境易认易记,学生首先充分熟读课文,在此过程中识记生字、简单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认识生字。

2、掌握本课的17个生字,重点指导“瓜、屋”的书写。

3、初步理解燕子妈妈笑了的原因,培养细心观察的习惯。

4、分角*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已经已经走入春天,你都观察到了春天的哪些变化?(花开、草绿、发芽)

谁从南方飞来了?(燕子)

它要给我们讲故事呢,故事的名字是《燕子妈妈笑了》板书

新授:

一、读书:

1、我们快来看看故事的内容吧,打开书,先标出自然段。

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可以圈出来,一会听老师读一遍,开始吧!

2、听老师读一遍课文,有不认识的字要竖起小耳朵认真听,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燕子妈妈笑了》》。

3、现在你再来读一遍,老师相信你会比第一次读的好,试试吧!

二、识字:

1、你又读了一遍课文,发现冬瓜和茄子得区别了吗?

(大小、青紫、小刺细毛)

2、你知道了这么多关于冬瓜和茄子的知识,他们住在哪呢?

(菜园)板书

“菜”得偏旁是什么?你还知道哪些蔬菜的名字带有草字头?表示什么?

3、我们来认识一下菜园的主人吧,他们是谁呢?板书

课文的第几自然段介绍了?读第一自然段。

读词“躺在”“挂在”“枝上”

4、他们幸福的生活在菜园里。一天,燕子妈妈和小燕子到菜园参观,他们会说些什么呢?我们四人一组分角*读课文。

哪个小组想把你读书的喜悦分享给大家?

5、燕子妈妈为什么高兴的笑了?引出“认真”

你能用认真说一句话吗?

你刚才读书认真了吗?老师要考考你。

6、房檐,记字指图

不错记字形

老师手里还有一张卡片还有

发现多音字

柄上指图

细毛

紫*还有哪些蔬菜、水果是紫*的?多么漂亮的颜*啊,记住这个字

三、巩固:游戏大丰收

咱们学的这么认真,茄子和冬瓜想请我们到菜园里去采摘,

快拿出你的小菜篮,出发吧

你看,这些蔬菜身上写着名字呢,你要叫对它的名字,才能把它装进菜篮里。

谁获得大丰收?

四、写字:

聪明的孩子们,接下来我们要学写字,有信心学会吗?

指导书写:瓜屋(书空,动笔,评议)

板书设计:

燕子妈妈笑了

菜园认真屋檐不错

冬瓜躺在还有发现认真

茄子挂在枝上柄上细毛紫*

课后反思:

优点:

1、板书美观,个人素质较好。

2、个别环节设计巧妙。

3、能够注意结合语境渗透识字。

缺点:

1、合作学习训练不够,这节课中我设计了一处四人为一小组分角*朗读课文,但是个别小组在分角*时出现了问题,合作不够默契。

2、认字表中的生字应进行整体感知,不能把字拆分记忆。

3、生词卡片要充分利用,反复再现,反复感知,多读多记。


有关《燕子妈妈笑了》的语文教学反思8

课前准备

这两天,该上新课《燕子妈妈笑了》,课文讲的是小燕子观察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同之处,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为了便于学生有个直观的印象,我决定在黑板上贴上冬瓜和茄子的图片,于是,去菜市场买冬瓜和茄子,这样就会特别精彩。我先到附近的市场去转,很快就买到了柄上长小刺的茄子。

该买冬瓜了。因为教材上谈及的冬瓜和茄子的区别中,提到了冬瓜有细毛,而茄子没有。所以我想尽量买一个完整的冬瓜,但是走了很多菜摊都没有。好不容易找到一家,但冬瓜外表皮光滑,什么毛都没有。摊主说:“这个时候是春季,就没有那种带细毛的冬瓜,要到了秋天打了霜以后才会有带毛的冬瓜。再说带毛的冬瓜是以前的老品种了。”我一听,教材上既然写冬瓜皮上有细毛,就应该是这样,怎么冬瓜还分季节、分品种呢?我又到别的摊上去问,得到的*都是相同的。这可怎么办呢?难道我只让学生看看茄子吗?不行,我还得去找找。但是我找遍了整个市场得到的都是相同的*。怎么办呢?只好先买个冬瓜让学生观察,然后把没有细毛的原因告诉学生。我回到办公室里,心想,现在不是产冬瓜的季节,冬瓜又换了品种,根本就没有带细毛的冬瓜,教材里却写着冬瓜长有细毛,要是把带细毛的冬瓜换成别的时令蔬菜,那或许更合适。这说明教材里也有不严密的地方。上课时,当学生们发现冬瓜皮上没有细毛该是一种什么情形呀?

我知道!我知道!

第二天,第一节就是我的语文课。开始进行得很顺利,当我将冬瓜抱到讲台上让学生观察与茄子的区别时,有的说它们一个大、一个小,一个青一个紫。于是,我请一个学生到前面来仔细观察有“细毛”的冬瓜和柄上长小刺的茄子。杨光上来了,满脸自豪地说:“这个茄子的柄上确实有小刺,这个冬瓜皮是光滑的。”他一说,班上哗然了。我正准备解释冬瓜为什么没有细毛时,就见马宇飞的小手举起来了,说:“我知道,我知道!”我觉得好惊讶,连忙请他站起来,他说:“因为皮上有细毛的话就会扎手,就没人买了,所以卖冬瓜的叔叔就把细毛刮掉了,把它擦得干干净净,就特别漂亮了。”学生心里竟然有这么美好的想法。这时贾雨萧说:“春季的冬瓜是不长毛的。”田国兴又说:“我叔叔告诉我,现在的冬瓜品种就是不长细毛的。”呀!他们竟然把*说出来了,把我的担忧一下就解决了。别的同学也由衷地把掌声送给了他们,此时,我打心眼儿里高兴。

我也想写

当我把冬瓜和茄子的图贴到了黑板两侧时,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我也很高兴。为了让学生都参与进来,我问:“你们谁告诉我,小燕子第一次发现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有的就说:“冬瓜大,茄子小。”“那谁愿意勇敢地将‘大’和‘小’两个字分别写到冬瓜和茄子下面?”学生们一听,顿时来了劲儿,个个将手举得好高。两个学生很骄傲地走上讲台,写下了“大”和“小”两个字,再看看那些没有上台的同学,满脸写着遗憾。我想,机会是太少了,应该让全班同学都动动笔,我就让大家把“大”、“小”两个字写到课本的插图旁边。到了该写第二次、第三次的时候,我发现一向不爱举手的王楚月举起了手,从她的眼神里我看到了“我也想写”。我非常高兴地把她叫了上来。看她写得有模有样,还真不错,于是,全班同学将掌声送给了她。她回到座位后,脸上露出笑容,并坐得直直的,我真为她的进步而高兴。

咬了一口的西红柿

这是最后的一个大环节,各个小组拿出自己组带来的两种不同的蔬菜,观察它们之间的差异。我来到赵仕牧所在的小组,只见他们观察的是一个西红柿和一个西葫芦,蔡治同学拿起了画笔,把不同的外形画出来,这个想法不错。我正想夸夸他,哪知道丁博拿起西红柿咬了一口,说:“我知道西红柿可以生吃,**的,甜甜的,西红柿里面是红的,而且有些小籽儿。而西葫芦是不能生吃的。”她说完,别的同学就笑了,我一看,这怎么成,这个西红柿是用来观察的,不是吃的,怎么能咬了一口呢,我一下就火了,正想批评她。

忽然又一想,新课程特别关注学生的自我探究、自我体验,她刚才是从品尝味道这个角度才吃的,而且还发现了西红柿内部的“奥秘”。同时她还发现了西红柿和西葫芦在吃的方面有不同之处。于是我改变了主意,请她将品尝的结果告诉同学。然后我对大家说:“咱们班的同学比小燕子观察得还仔细认真,不仅看到它们外形的区别,还能从品尝味道来说出它们的区别,可真棒。”学生们把羡慕的眼光投向了丁博,她却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课后反思

上课前,我精心准备了教学方案,并没有想过会发生什么出乎意料的事情。课后,我在想,如果我没有在课前去买冬瓜,没有发现现在的冬瓜上是没有细毛的,上课时,再有学生给我提出来,我肯定会批评他的。这就给我一个启示,新教材所涉及的内容老师必须亲自去实践、体会,这也给老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让我们不断地提高自己,充实自己。这节课的教学还让我明白了,有时候学生的行为并没有按老师的设计意图来进行,老师要善于从中发现潜在的闪光点,使他们的个*得到充分、自由发展。老师只有积极地引导,让学生不断地积累成功的体验,才能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非常棒的,从而对学习充满了兴趣。这节课,学生通过听、看、说,学会了观察事物要认真、仔细,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燕子妈妈笑了》的语文教学反思9

《燕子妈妈笑了》是我精心准备的一节公开课。从选材、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制作课件、做头饰、买实物教具,到三番五次的试讲,我都认为自己的课万无一失,一定会按预定的教学环节进行。但在正式讲课时,这些“计划”却被一系列的“意外”搅乱了。不过也正是这些“意外”,使我抓住了教育契机,对学生进行了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下面,就是令我难忘的经历。

课堂上,学生在读完几遍课文之后,经过充分讨论,交流了他们学到的知识。我暗自惊喜:“开门红,这节课没问题了。”再看看教师后面坐着的评课老师个个喜笑颜开,我更加高兴。正在得意之际,我班的“智多星”王浩良举手了。我想:他的发言肯定精彩,说不定会画龙点睛。谁知他却说道:“老师,我可以问个问题吗?”可这不是我预设的教学环节呀,怎么办?让不让他问?不让他问,会挫伤他的积极*。况且,针对课文提问题又是一种提高阅读效果的最佳方法,我们在教学中不正是要鼓励学生质疑、解疑吗?我犹豫一下后,笑着说:“当然可以!”他问道:“燕子妈妈为什么让小燕子往返三次才高兴地笑了?”他的问题犹如平静的湖面扔进的一块巨石,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经过一番争论,解决了王浩良的问题。于是,学生们提问题的积极*被调动起来了。他们争先恐后地提问:“燕子妈妈为什么高兴地笑了?”“燕子妈妈为什么还让它连续观察三次,它不怕小燕子累吗?”“冬瓜为什么是青的?”……要解决这些问题,这节语文课就要成为自然课、思想品德课等综合课了,从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看,这节课无疑是失败的。

面对学生因自己会提问而欣喜的笑脸和期待*的眼光,我心乱如麻。从内心讲,我希望按预定的环节进行教学,因为后面的一些环节才是这节课的精彩所在。但眼前的情景又使我捕捉到了新的教学信息。

既然这节课在师生互动中产生了问题,我就要想方设法去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思考,自己发挥,以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求知欲。于是,我毅然放弃了预定的教学环节,顺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淋漓尽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我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权利,很快就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他们显得异常兴奋,思路也特别开阔,创造*火花不断闪现。

由于得到老师的鼓励、支持和宽容,学生在发言时,能针对课文发表自己的见解,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能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解决问题。

杜森就“燕子的妈妈爱不爱小燕子”这一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我认为燕子妈妈不爱小燕子。”他的*引起了同学们的争论。有的同学甚至嘲笑杜森无知。看着同学们各种各样的表情,我想,学生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局限,他们的见解往往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和荒唐的。如果我也因此而斥责、讽刺学生,学生的学习积极*会在声声斥责、句句讽刺中消失。我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到老师是相信、尊重他们的,让他们都有成功的体验,感受学习的乐趣。我微笑地告诉学生:“我认为杜森的见解很独特,请他谈谈原因好吗?”学生因我的宽容也同声说:“行!”杜森说:“我妈妈很爱我,可她不像燕子妈妈那样,让我干这干那,所以我认为燕子妈妈不爱小燕子。”我顿时明白了,六七岁的孩子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家里几个人甚至十几个人呵护着一个孩子,难怪孩子会这样讲。如何教育孩子,是值得每个教育者深入研究的问题。于是我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因势利导:“同学们,你们都得到过父母的种种关爱,什么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谈了父母对自己的种种关爱,体会到父母很辛苦,认为父母让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才是对自己真正的爱。

第二天,杜森的妈妈告诉我:“刘老师,杜森回家要求倒垃圾,我不让他倒,他说这不是真正的爱,还讲了一大堆道理呢。我儿子长大了,谢谢你!”听了杜森**的话,我想这节课我对他的见解持理解、宽容的态度,保护了他的自尊,也对全班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他们仿佛一下子长大了。教师应该从儿童的视角去探索他们的思维方式,真正理解学生,为学生构建无过错的课堂气氛,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理解、信任,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让每个学生的个*都得到张扬。

这节课上完了,但它引发出来的思考远不止这些。老师应该充分理解语文的工具*和人文*特征,使语文的外延和生活外延紧密衔接。老师不单是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而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鼓励学生的求知欲,教给学生如何找路走,更应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使语文教学早日找到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