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评委、老师们:
上午好!我今天的课题是《面积与面积单位》。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前测、以及教学目标等方面展开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源自于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即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0~74页。 教材简要概括:《面积》属于数学课程的空间与图形领域,被划分为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的内容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转换、以及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等内容。本课是该单元的开篇课,学生在已掌握长度与长度单位、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周长计算基础上进行学习。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意味着他们开始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的转变,这标志着空间概念由“线”向“面”的跃升。学好本课不仅意味着学会了面积计算的基础,更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对面积的概念,教材编写十分注重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强调常用面积单位的表达形式,并着重于通过直观*作和多样化的活动来进行体验。教材设计上首先让学生认识面积(包括物体外表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接着介绍常用的面积单位(包括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解释为何选取边长为“1”的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并且学习常见的面积单位,如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
二、前测分析: 对于面积及面积单位,学生们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呢?我们进行了针对两个三年级班级学生的前测,并统计了结果如下:
关于面积:87%的学生通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已经了解了“面积”一词,13%的学生表示从未听说过;15%的学生对“面积”的含义存在错误认识,56%的学生认为“面积”与物体大小有关,29%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
关于面积单位:69%的学生表示通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已经了解了“面积单位”一词,31%的学生表示从未听说过;10%的学生对面积单位的含义存在错误认识,47%的学生认为面积单位与物体大小有关,43%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
基于此前测结果,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的含义》说课稿范文2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p7477《面积的含义》
2、说教材中的地位
本课内容是第九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第一课时,是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它们的周长计算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学生观察,比较,触摸所熟悉的物体表面的大小来帮助理解面积。面积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相对较难,学生学了这部分内容,为以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平面几何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3、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
(3)体验数学知识缘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探究中张扬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二、说教法、学法:
学生在二年级已经认识了物体的面,真切感知过面是什么,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这样的平面图形。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面积”这个抽象的概念,同时面积又是学生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或物体的面所必备的基础知识。三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作能力,新旧知识迁移的能力,这些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1、教法:
本节课主要运用了比较法,通过不同物体的面或平面图形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到面积是有大有小的。使学生在比较中理解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
2.学法:
动手*作:通过学生动手*作,比较出面积的大小。
自主探究:比较面积大小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探索出多种方法,从而比较出面积的大小。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的理念,结合本课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5教学环节:
1、初步感知,认识面积
看——看黑板表面,课本封面,体会物体有面。
比——比黑板表面与数学书封面哪一个比较大,哪一个比较小,体会各个物体的面都有确定的大小。
听——听懂“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它比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这句话的意思,首次感知面积的含义。
摸——摸数学书封面和课桌面,体会这些面客观存在,感受这些面各自面积的大小。
说——举例说说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比它们的大小。
新课开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先比较黑板的表面与课本封面的大小,引出面积的初步含义,接着让学生进一步比较课桌面和凳子面的面积的大小,并说说生活中其他物体表面的面积大小。在“说”的环节让学生在更大的范围里体会:看到的物体都有面,每个面的大小就是这个面的面积,从而使学生形成初步的面积概念。
2、*作实验,比较大小
⑴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
①教师把刚才的正方体的一个面画在黑板上,出现一个正方形,也就是一个平面图形。
②提问:这个正方形有面积吗?
③指名一位同学用粉笔画出它的面积,其他同学在课堂练习本上画一个平面图形,用水彩笔涂上它的面积,然后继续画一个面积比刚才更小的图形。
学生在前面的例题里已经知道物体表面的大小是面积,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由具体的面过渡到平面图形,知道了平面图形的大小也是面积,这样,他们对面积意义的理解就更全面了。
⑵比较平面图形的面积大小
①课件出示例2,引导学生读题。
②如果学生说是直接看出大小,在肯定的基础上提醒学生:直接观察大小,有时不太可靠,启发学生探索其他的比较方法。
③动手*作之前,提出几点说明:这些小纸就代表题目中的正方形和长方形;可以使用老师提供的透明方格纸、小纸条等,老师更欣赏你能用自己身边的材料来比较;如果你不会的话,就看看周围同学是怎么比的,相信你会受到启发的。
④交流汇报,引导学生总结出常用的三种方法:看、叠、量。
⑤举反例。用两根毛线分别围着它们的边围了一圈,然后比一比这两根毛线的长度。学生判断这是比的面积吗?比的是什么?
使学生经历从直接观察比较面积大小到用其他方法来比较大小,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在同桌讨论、交流、动手*作探究比较方法的过程当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动手*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使学生掌握常用的比较方法。
3、实践运用,解决问题
①分辨面积和周长。用动作表示面积和周长,老师口述生活中的事情,让学生判断和什么有关。
②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主要通过观察来比较。
③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启发学生思考比较的方法,重点指导怎样数梯形所包含的方格数。
④指导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这是一道开放题,要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由选择图形进行面积比较,对于其中面积相近的图形,只要说出差不多就可以了。
让学生在不同的应用中体会比较的方法随具体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加深对几种面积比较的方法的理解,体会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全课总结,反思得失
引导学生反思: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5、课外拓展,升华认识
游戏名:猜一猜。游戏规则:全班分两组,这边的同学看图形时,那边的同学要闭上眼睛,不能偷看。第一组看的是4格的,第二组看的是6格的,让学生在不知道格子大小的情况下根据格子数判断两个图形的大小。
通过讨论得出:比较两个图形面积时,格子的大小要一样。
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明白在用数个子的方法比较面积大小时,格子的大小必须是一样的,否则就不好比较,活跃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对下一个课时面积单位的学习有着积极的影响。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的含义》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p7477《面积的含义》
2、说教材中的地位
本课内容是第九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第一课时,是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它们的周长计算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学生观察,比较,触摸所熟悉的物体表面的大小来帮助理解面积。面积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相对较难,学生学了这部分内容,为以后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平面几何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3、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
(3)体验数学知识缘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探究中张扬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二、说教法、学法:
学生在二年级已经认识了物体的面,真切感知过面是什么,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这样的平面图形。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面积”这个抽象的概念,同时面积又是学生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或物体的面所必备的基础知识。三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作能力,新旧知识迁移的能力,这些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1、教法:
本节课主要运用了比较法,通过不同物体的面或平面图形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到面积是有大有小的。使学生在比较中理解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
2.学法:
动手*作:通过学生动手*作,比较出面积的大小。
自主探究:比较面积大小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探索出多种方法,从而比较出面积的大小。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的理念,结合本课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5教学环节:
1、初步感知,认识面积
看——看黑板表面,课本封面,体会物体有面。
比——比黑板表面与数学书封面哪一个比较大,哪一个比较小,体会各个物体的面都有确定的大小。
听——听懂“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它比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这句话的意思,首次感知面积的含义。
摸——摸数学书封面和课桌面,体会这些面客观存在,感受这些面各自面积的大小。
说——举例说说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比它们的大小。
新课开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先比较黑板的表面与课本封面的大小,引出面积的初步含义,接着让学生进一步比较课桌面和凳子面的面积的大小,并说说生活中其他物体表面的面积大小。在“说”的环节让学生在更大的范围里体会:看到的物体都有面,每个面的大小就是这个面的面积,从而使学生形成初步的面积概念。
2、*作实验,比较大小
⑴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
①教师把刚才的正方体的一个面画在黑板上,出现一个正方形,也就是一个平面图形。
②提问:这个正方形有面积吗?
③指名一位同学用粉笔画出它的面积,其他同学在课堂练习本上画一个平面图形,用水彩笔涂上它的面积,然后继续画一个面积比刚才更小的图形。
学生在前面的例题里已经知道物体表面的大小是面积,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由具体的面过渡到平面图形,知道了平面图形
的大小也是面积,这样,他们对面积意义的理解就更全面了。
⑵比较平面图形的面积大小
①课件出示例2,引导学生读题。
②如果学生说是直接看出大小,在肯定的基础上提醒学生:直接观察大小,有时不太可靠,启发学生探索其他的比较方法。
③动手*作之前,提出几点说明:这些小纸就代表题目中的正方形和长方形;可以使用老师提供的透明方格纸、小纸条等,老师更欣赏你能用自己身边的材料来比较;如果你不会的话,就看看周围同学是怎么比的,相信你会受到启发的。
④交流汇报,引导学生总结出常用的三种方法:看、叠、量。
⑤举反例。用两根毛线分别围着它们的边围了一圈,然后比一比这两根毛线的长度。学生判断这是比的面积吗?比的是什么?
使学生经历从直接观察比较面积大小到用其他方法来比较大小,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在同桌讨论、交流、动手*作探究比较方法的过程当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动手*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使学生掌握常用的比较方法。
3、实践运用,解决问题
①分辨面积和周长。用动作表示面积和周长,老师口述生活中的事情,让学生判断和什么有关。
②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主要通过观察来比较。
③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启发学生思考比较的方法,重点指导怎样数梯形所包含的方格数。
④指导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这是一道开放题,要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由选择图形进行面积比较,对于其中面积相近的图形,只要说出差不多就可以了。
让学生在不同的应用中体会比较的方法随具体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加深对几种面积比较的方法的理解,体会它们在实际生(转自数学网)活中的应用。
4、全课总结,反思得失
引导学生反思: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5、课外拓展,升华认识
游戏名:猜一猜。游戏规则:全班分两组,这边的同学看图形时,那边的同学要闭上眼睛,不能偷看。第一组看的是4格的,第二组看的是6格的,让学生在不知道格子大小的情况下根据格子数判断两个图形的大小。
通过讨论得出:比较两个图形面积时,格子的大小要一样。
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明白在用数个子的方法比较面积大小时,格子的大小必须是一样的,否则就不好比较,活跃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对下一个课时面积单位的学习有着积极的影响。
三年级数学下册《什么是面积》说课稿4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黄坝乡郭圩小学的秦汉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什么是面积》。下面我将对《什么是面积》这一课进行细致深入的说明,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本节课的教材内容。
1、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39~41页。
2、教材简析:
“什么是面积”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面积”的第一课时,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平面图形,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学好这一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组合图形及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如下三个方面:(课件)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活动,认识物体及图形面积的含义。培养直观估测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感受比较策略的多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经历探索比较面积大小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交流合作的能力。
那么我们将(课件)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则是:(课件)探索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感受比较策略的多样*。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点、难点的制定,将本节课的教具、学具安排如下:(课件)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课件)五角硬币、一元硬币各一枚、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彩笔、剪*。
基于以上深入的了解与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课件)分为如下四个环节:
首先就让我们走进本节课的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开课伊始,我会出示一个小正方形和一个大正方形,挑选男女生各一名,进行涂*比赛。学生开始比赛,师生讨论比赛的公平*。引出课题:什么才是面积呢?(板书课题)
(在这个环节里,由学生感兴趣的比赛活动情景引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很自然地引入新知。)
二、初步感知面积概念
(一)物体的面积
数学要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使孩子们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在这一部分中(课件),我先让学生说一说:你们生活中都见过哪些面呢?再让学生摸一摸,比一比,我主要利用举出身边实例的方法,如让孩子们用手摸一摸数学课本的封面、1元或5角硬币的表面,通过观察与*作孩子们会自然地总结出:物体的表面就是它的面积。(板书)
(二)平面图形的面积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基于这一点,在涂一涂中,首先我会出示三个平面图形(课件),并让孩子们将这些图形涂上颜*:孩子们会很轻松的涂出前两个平面图形的面积。(课件)
对于孩子们涂第三个图形的情况,我有这样的预设:
1、涂不出角的面积,因为它不是封闭图形。
2、在开口处假想有一条边,错误的涂出角的面积。
此时,我会适时引导:同学们,你们可以将角与三角形对比,你觉得他们一样吗?利用对比的方法,孩子们可以明确角不是封闭图形,涂不出面积。通过实践*作孩子们会很自然地总结出: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图形的面积。
(课件)(本节课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发展空间观念不能靠纸上谈兵,也不能靠幻想。因此,在本环节,我安排了“摸一摸”“比一比”“涂一涂”等实践活动,让孩子们知道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或”),从而将培养和发展孩子们空间观念的目标落到实处。)
第三环节,质疑再探体验借助工具比较图形的大小的方法。
(课件)这一环节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我主要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引导,刚才孩子们已经对图形面积的含义有了初步的认识,(课件)接下来,我会出示三组图形,同时我会引导孩子们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孩子们不难发现第3组图形不像前两组那么容易比较出大小。此时学生会再次质疑:利用什么方法才能比较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大小呢?我会让孩子们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引导小组合作讨论,出示活动要求:(课件)
1、*思考,想想可以采用哪些方法?
2、动手实践,看看自己的办法能不能比较出面积的大小?
3、小组交流,听听同伴还有哪些方法?
那么孩子们进行比较活动,通过比较他们会判断出长方形比正方形面积大。
对于孩子们的逐一汇报,演示,我有如下预设:(课件)
在孩子们汇报其使用方法时我采用了追问引导、演示、比较的方法突出难点所在。
①在剪拼法中(课件演示),我会适时引导孩子们每次剪拼时都要注意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两条边对齐,然后再剪去多余的部分进行比较。
②在摆实物中:(教具演示)学生会出现用大小不同的图形或物体去比较的情况,那么我会引导孩子们摆的图形或物体要大小一致。
③明确画格子法的画法,引导孩子们画出的格子要大小统一。
(课件)(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比较策略的多样*,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从而培养了他们思维能力的广度和深度。)
第四环节:运用拓展,提升能力
(课件)在拓展延伸中我主要采取阶梯式练习。
(课件)首先:基础练习,加深理解。
我会出示两张图片:
这一部分是数整格图形的面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使用格子纸的练习使孩子们掌握其方法。
第二:(课件)深化练习,灵活方法
在掌握了基本数格子的方法后,我精心设计了第二个习题
这一部分是数半格图形的面积,学生利用格子纸比较上面两个图形的面积?我会追问:这一组图形和上一组有什么不同?出现半个格子的时候该怎样数?
第三、综合应用,提升能力(课件)
淘气也用一堆小正方形摆出了两个图形。观察这两个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这道习题主要是引导孩子们认真观察,利用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引导说出:(课件)在面积相等,形状不同时,周长也不同。
((课件)鉴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在这一环节中,要注意分层,有明显的梯度,在质和量上有着不同的要求,使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饱”,优等生“吃得好”。通过练习,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均得到发展。)
整体设计意图(课件)
这节课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品尝到学习的乐趣,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恰到好处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践行了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教师的责任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这一伟大的教育思想。
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说课稿5
位评委、老师们,上午好!我说的课题是《面积和面积单位》。下面我将从教材、前测、教学目标等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0~74页。
教材简析:《面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被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具体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课,不仅是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更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教材按照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二、说前测:
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学生知道些什么呢?对三年级两个班学生的前测结果统计表明:
关于面积,87%的学生通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知道“面积”一词,13%的学生表示从未听说;15%的学生对“面积”的含义有错误认识,56%的学生认为“面积”和物体的大小有关,29%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
关于面积单位,69%的学生表示通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知道“面积单位一词”,31%的学生表示从未听说;10%的学生对面积单位的含义有错误认识,47%的学生认为面积单位和物体的大小有关,43%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
据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培养学生观察、*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难点:在*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
四、说教学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
(2)学具:两人一份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纸片若干、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学具。
五、说教法和学法
我选择的基本教法、学法有:
活动教学法:即以直观体验活动为主线,结合生活实例,创设数学情景,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建立正确的表象,掌握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它遵循着从生活到数学、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
直观演示、动手*作法: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是认知的起点。教学中,我注重直观演示和动手*作活动。让学生在运用学具、直观*作、合作探究中学习,在真实的感受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
自学辅导法: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探究,教学中我会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通过自学,学生能迅速了解面积单位的含义,建立正确的表象,对形成常用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六、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出示米尺和学生尺。比一比,有什么不同?从而提炼出比的结果:长短不同,大小不同。
2.你们所比的长短指尺子的什么?(长度)大小又指的什么?(尺子的面)
3.小结: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有关物体表面的知识。(板书:物体表面)
『《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这一环节中,学生已有的旧知“长度”和相关“物体表面”的经验呼之欲出,自然体验由“线”到“面”的空间飞跃,引出对“物体表面”的研究。观察比较中,学生也初步感知了“长度与面”的区别,为下节学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埋下伏笔。』
(二)充分感知,引导建构。
1.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躬行。』
(1)指一指: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比如黑板,幕布、书本、课桌等等,它们的表面在哪?
(2)摸一摸:摸一摸这些物体的表面,有什么感觉?
(3)比一比:这些物体的表面,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呢?
指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4)运用“面积”一词造句:比如黑板的表面比课桌的表面大,现在还可以怎么说?
2.通过封闭图形认识面积:
(1)认一认:有哪些封闭图形?
(2)指一指:封闭图形的面积。
(3)比一比:哪个封闭图形的面积大一些?
『数学方法就是数学的行为。比较中,我会根据学生比的过程,归纳出观察、重叠、割补等数学方法。使学生认识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3.归纳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也是它们的面积。谁能把这两方面概括起来,简单说说什么是面积?小结: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动手“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
4.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
(1)课件出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块面积小一些?为什么?学生经过观察、重叠无法直接比较,激发认知冲突,怎么办?
(2)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三角形),动手拼摆,合作探究。
(3)提出*作要求:a、同桌二人各选一个长方形,然后任选一种图片,在长方形上拼摆。
b、遇到困难,可在小组内寻求帮助。
(4)学生*作。因提供的每种图片均不够摆满整个图形,*作中必然出现矛盾:图片不够怎么办?在这里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a、小组内合作使用图片,把长方形摆满。
b、先用图片摆出长方形的宽,再摆出长,计算几个几。
(5)汇报: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的结果也不相同;长方形长宽不同,不方便;圆片有缝隙,不准确;正方形和三角形能测量出结果,比较起来,正方形最合适。
(6)小结: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最合适。
『我国着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要善于退、足够的退,退到最原始又不失重要的地方,是学好数学的一个诀窍。”激发认知冲突后,我提供学具,引导*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经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认识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过程。』
5.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要求自学第73、74页的内容并思考下面问题: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③要求:把重要的语句用笔勾画出来。
(2)检查自学情况。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②拿一拿:从学具中分别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积单位教具)
③画一画:在草稿本上画一个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你能画出1平方米吗?
④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⑤试一试:1平方米的地面上能站多少个同学?
『“听过了会忘记,看过了能记住,做过了就理解。”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学生探究。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采用自学辅导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进而在汇报、拿、画、找、试等活动中,充分感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身边的某个面建立联系,从而起到帮助表象记忆的作用。』
(三)结合实践,综合运用
1.第74页“做一做”第1题。
2.第76页第2题。说一说测量邮票、课桌面、黑板和*场的面积,分别选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3.估计:教室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小资料:有关各国首都人均绿地面积表。说一说,你有什么感想?由此想到了什么?
『练习的设计我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在估、测、说中进一步巩固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认识,并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国和环保教育,从而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四)回顾全课,小结延伸: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你还想知道什么?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概念课教学,全课小结时我采用总结式,在回顾所学知识的同时,也使学生对这节课有完整的认识,并加以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