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我在学校上了一节语文公开课《吆喝》。在这堂课上,我充分体现课标注重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精神,利用当地民风民俗,引导学生从教室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情境导入时将文中的一种吆喝改制成现代广告,并与传统的吆喝进行对比联播;整体感知时让学生寻找出文中的各种吆喝,并把要点概括出来;广告创编时分小组,将各种吆喝改写成现代版广告创意,反*琵琶,将电视上的广告改编成*版的;最后回归原文,让学生对传统的现代的广告发表自己的看法,链接生活,为家乡的特产设计吆喝。在这堂课上,我始终把学生放在首位,设计了说吆喝的现场表演,喊吆喝的角*体验,论吆喝的课堂讨论等三个学生活动环节,学生的主体*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同时,加强教材的挖掘,新理念的渗透、新教法的展示、课件的运用,效果都不错,老师们对这堂课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认为它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和全新的教学思想。但我作为这堂课的设计者和实践者,对这堂课的感觉却并非十全十美,如部分教学目标并未如期实现,一些课文知识落实的也不尽如人意,师生互动和学生的活动环节总觉得还存在瑕疵,总觉这节课的语文味不浓。总而言之,这堂公开课下来,我对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产生了一些困惑和反思。

困惑一:主导、主体熟轻熟重。

《吆喝》语文教学的困惑和反思(通用5篇)

众所周知,在课程双革形势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而在《吆喝》这堂示范课的第三个环节论的教学设计中,我的设计是让学生讨论回答:文中的吆喝是*的,你认为仅仅属*吗?即使现存的吆喝,也在发生变化,你怎样看待这个现象?而学生此时的回答却和我的想法了不同之处,他们认为电视上的广告都是*的,这是一种文化。当时,我就很巧妙的按照自己的思路讲下去,把学生引到自己的设计上讲下去。虽然这环节没被听课老师批评,但是这个问题却一直让我困惑,主导、主体到底谁轻谁重?如果以教师的设计为主,那就违背了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如果放开的让学生活动、讨论,那么教师的教学设计究竟有多大的意义?课文知识怎么落实?

困惑二:不能对学生说不。

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核心理念,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是教育的价值取向。课标鼓励教师保护学生的想象力,弘扬学生的个*,面对学生一张张幼稚的脸庞,这些未曾雕琢的天然璞玉,教师只能将她们小心翼翼地包裹好,精心呵护好,生怕稍一疏忽又把她们雕刻成千人一面。在《吆喝》这节示范课的第二个环节喊吆喝和第三个论吆喝环节中,面对学生的笨拙表演和不准确的*,为避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我不得不说:不错、好、非常有道理、这是你的发现、是这个意思等等,极少对学生的回答说不,一堂课下来,同学们皆大欢喜,课堂气氛及其活跃,可是我的心情却不能平静:这一部分同学所谓的积极*和想象力的到了鼓励,可是对于班上其他大部分同学而言,他们对知识、对真理的追求标准就不会产生模糊和偏差吗?这对他们也是一种不公平啊。新课改对学生的课堂评价真的不能说不吗?

困惑三:多媒体非用不可。

信息时代,如果不把信息技术引入课堂,那是一件憾事。多媒体信息量大,有扩展*,能向学生提供多种感官刺激,是教学的得力助手,是创设课文情境的有力手段。为鼓励多媒体手段的运用,现在许多公开课、示范课都把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依据。但是在《吆喝》这堂课上,我只是使用视频录像来导入课文情境,使用幻灯片来展示课堂的进度和环节,其他环节都是以师生的互动表演和课堂讨论为主。课件设计也并非精益求精,如果以多媒体运用的标准来看,这堂课不见得成功,一些老师也提到这堂课的课件不够出*;可是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是许多老师首肯,这堂课的综合效果是有目共睹的,那么究竟该以怎样的标准来评价这堂课呢?多媒体运用究竟在课堂教学中占据怎样的地位呢?是非用不可、竭尽所能、精益求精,还是一无是处、可有可无、随遇而安呢?这些问题引起了我长久的思考,也催化了我思维的沉淀,结合自己半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我也探索了一些*这些困惑的方法和对策。

对策一:机智、灵活驾驭课堂。

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学不再是预先设计的教案执行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在预先设计的基础上,循着学生思维的起伏、情感的波澜随时地调整教学环节。我在讲授《吆喝》的第三个讨论环节时,学生的讨论并未与教师的教学设计保持一致,为保证课文进度,很巧的让讨论草草收场了。这看似完美的结果并不完美,因为这个环节违背了学生是学习活动主体的思想,也是对教师主导作用的一种嘲讽,因为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应是*统一的结合体,并非不可调和的矛盾体。聪明的做法是什么?是教师的循循善诱、多维启发,是教师的穿针引线和妙笔生花的那一点,在教师机智灵活的诱导中,学生是可以完成对教学环节的思考的,是可以完成对教学内容的融会贯通的,是可以提升自己的语文能力的!而这样的收获显然要比单纯的完成教学进度高明的多。再者,就算对教学进度造成了影响,教师完全可以在总结归纳环节或其他的讨论、练习环节加快速度,以弥补学生思维出界造成的损失。总之一句话:机智、灵活驾驭课堂,可以让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统一。

对策二:敢于对学生说不。

说不真的是对学生的不尊重吗?课堂上,学生积极回答,体现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活跃了课堂气氛。起来答问的学生在答问前已经进行了*的思考、经过了自己的深思熟虑,他们的答问正是自己的劳动成果,若他们的答问是正确的、有道理的,教师就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这不仅是回答了学生的问题,更是对学生劳动成果的尊重。如果学生的回答是不正确的或不够完整的,教师应及时给予纠正或请同学给予纠正、补充,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认识自己,也有利于学生辨别是非真伪。如果学生的答问是不正确的或不够完整的,而教师还是一味地说不错、嗯,好、这是你的发现等等,那学生将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并且还沾沾自喜,这不是对学生的尊重,而是害了学生。比如:在《吆喝》这堂课后,学生陆润达课后就跑过来问我,刚才第三思考的*该如何概括?谁回答你都肯定,可见,敢对学生说不,给学生正确导向很重要。

对策三:不要被课件捆住了手脚。

课件能不能用?回答是肯定的。但如果被课件捆住了手脚,为课件而课件,使教师变成了电脑*作、幻灯播放、课件制作的实施者,那就大可不必。其实课件本无罪,关键在老师对课件的认识和走入了误区,即示范课,我用课件了,就完成了一个环节。作为语文教师应有扎实的基本功、较为宽泛的阅读面,才可以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有的教师有很好的先天条件,下功夫练习朗诵,范读课文时酣畅淋漓,令人倾倒,那么上课时还需用磁带朗读吗?有的潜心研究板书艺术,每一堂课结束后黑板都留下精美的板书,令学生久久难以忘怀,还需用多媒体打出来,费时费力吗?有的教师对画画颇有心得,画作经常在报刊发表,这样的老师还需多媒体展示画面吗?课件制作很科学、很精制,其形象确定了,但抹杀了学生的想象力,折断了思维飞翔的翅膀。如果,课件真的能代文字,那么把课本都制成电视电影不是更省事了吗?如果课件的使用以牺牲教学的生命力,以失去教学的本质为代价的话,那么课件,想说声爱你不容易。因为课上直接交流,可拉近老师和学生的距离,增强师生交流,展示老师才华和学生风采,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肯定能够不断地引领学生走进别有洞天的新天地。

诚然,新课改以其破竹之势长驱直入,不以教师的困惑而停滞,不因暂时的逆境而驻足,但在课改的过程中,倾听另类的声音恰恰是一剂良*,它是课改的清醒剂。课改中遇到困惑,这是无可厚非的,教师应该从困惑中竭力地走出来,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丰厚自身的素养能力,这样,面对困惑,我们不会再无奈和茫然了,而将会有更多的思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的三点困惑的教学反思2

“从认识别人而得到认识自我,是比较教育所能提供的最有价值的教育。”--贝雷迪

偶然在网上看到美国六年级《语言》教材介绍,其中关于“调查报告”的内容是这样的:

第一课,介绍调查报告的定义、结构及参考书目。(2课时)

第二课,介绍如何寻找调查报告的主题。(2课时)

第三课,关于如何准备调查报告要回答的问题。(2课时)

第四课,介绍如何利用资料获取所需信息。(1课时)

第五课,让学生对获得的信息进行筛选,留下与调查报告内容相关的材料。(4课时)

第六课,学生总结概括所获得的信息,做成笔记。(3课时)

第七课,引导学生运用分类、缩写、排序等技能组织笔记上的内容,写成提纲。(2课时)

第八课,根据提纲,写出完整的调查报告。(4课时)

乍一看,觉得课程安排20个课时很是繁琐。可是再从头至尾仔细地想想,它的课程安排并非对写作过程进行空洞的说教,而是用实例进行示范,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分阶段一步步进行,可*作*很强呢!而且课程安排很能调动学生的主动*,全面地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回头再查阅我国现行初中《语文》第六册关于调查报告的内容如下:

第一课阅读《农村调查序言》(1课时)

第二课参考阅读《学习写调查报告》(1课时)

第三课参考阅读《中学生学习兴趣调查》(1课时)

第四课应用写作:调查报告,提供四个题目,任选一题。(2课时)

以上安排5课时,其中有2课参考阅读课时还不能保证(“教材说明”明确指出:“参考阅读”课文,由学生自己阅读,做一做读书笔记,以提高*阅读能力)。

从上面的比较,我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有三点困惑:

一、教学时间的困惑:

美国六年级学生学习调查报告的写作,安排了8课20个课时(还不包括学生为此而用的其他活动时间),而我国课程安排仅安排5个课时,其中还有2-3课时还不能保证。这可是5个课时与20个课时之比啊!由此看来:我国的语文教学安排时间过少,根本无法达到学习语文的最基本的要求。

吕叔湘先生曾说过:“2700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人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事实真的的就如吕叔湘所说的一样花2700课时就能学习好语文了吗?我们不妨作如下计算:

2700课时×45分钟/课时=2025小时

设每天学习时间为6小时

2025小时÷6小时/天=337.5天

看我们的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还不够一年,更不用说“十年寒窗”了!不足一年的时间要学好语文,掌握和运用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并在各种各样的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岂不是天方夜谭?

可见我国现在的课程安排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远远不够,根本无法达到学习语文的最基本的要求。

二、教材体例的困惑:

我国语文教材历经了几次变革,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大多是名家名作,很有代表*。一方面作了课例,另一方面也陶冶了学生的艺术情*,实为佳作,让人百读不厌。可是因为“语文学科的*质”这一问题定*突左突右,致使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摇摆不定,因此目前教材仍是先安排一些文章,然后安排写作,始终跳不出“课文带着写作走,写作围绕课文转”的框框。按这样的教材培养出来的学生,写作还局限于只是跟着这几篇课文走,观念受到了限制,没有了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思想中没有新鲜的血液冲激,你让他如何能写得出充满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好文章?难怪*人无法撷取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喽!

学生写作有创新意识就不应仅仅把目光放在几篇课文上,而是要立足于生活。学会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从生活中学会思考,要有积极探索之批判*,不迷信于传统看法,敢于积极否定旧说,在否定中不断发展与完善对事物的本质认识,有了这种思维,写作还会不创新?而现在的教材体例、编排,却是无法真正地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融入生活。

三、教学观念的困惑: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教育原则。目前*教育界喊得最熊的教学观念是“三为主”原则:“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乍一听一看,有理!可仔细一揣摩,反倒迷糊了:三为“主”,到底以哪个为“主”?梁山好汉108将只能以宋江为主,不可能既以宋江为主,又以吴用为主吧,只能有一个为主啊!其实我们*人就是爱玩这种文字游戏,哪有三个都为“主”的道理?偌大的一个国家的经济建设还明确地告诉了“以发展某某为中心”,而一个课堂教学倒变得复杂了。哲学思想告诉我们工作要有重点,分清重点,工作才好进行。那么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更要分清到底谁为“主”。

美国《语言》“调查报告”的内容安排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学生的自主*很强,老师只是教给学生一些原则及方法,剩下便由学生自己发挥了,照*教育界的说法,就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真正地成为主体呢?*大学附属中学校长赵钰琳认为:“作为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认识到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发展者。”如何适度地做到这点,让学生成为主体,呢?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创造始于问题。”近年来倡导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都从观念上有了改变,但是要从本质上改变却并不是改改提法、变变形式就能做到的,还需要教育界乃至全社会长期的探讨及实践。


语文教学中的困惑教学反思3

我走向教师工作岗位十年,教学语文十年,一直在努力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语文教学之路,我享受着语文教学带来的快乐,享受着同学们学习语文的乐趣和成长的欢乐。同时,语文教学也给我带来了一些困惑。

困惑一:一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何迟迟提不上来?在农村语文学习中,我的一些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很冷淡,学习语文的热情不高。他们感受不到学习语文的快乐,更多的,他们只是完成学习的任务。任凭我怎么努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仍然提不上来。

困惑二:学校语文教学始终把应试教育放在第一位,让我们这些语文老师难以开展一些活动。如何把应试教育与培养学生的能力很好地结合一起呢?

困惑三:语文课用不用课件?如何用?

困惑四:如何布置农村学生的语文作业?

现在很多语文作业需要上网查资料,一些孩子家里没电脑,无法进行。布置的语文作业学生多半达不道预定的效果。

困惑五:如何教学农村学生的阅读?农村学生阅读量太少,学生做有关阅读的作业,很烦躁。

以上是我发自内心地总结了从事语文教学以来的五点困惑,当然,困惑不止这些,比如还有我们的常规教学资料的困惑、语文复习课的困惑、语文作业批改的困惑等。由于经验不足,以上有些认识非常肤浅,谈的也很不充分,很不深入,甚至有些只是一时之见,恳切希望全体语文同仁提出宝贵的意见,在此深表感谢。


六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困惑反思4

时光如流水,不知不觉从事语文教学已经八年多了,在这8年的教学中,一直在努力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语文教学之路,但一直到现在也没有找到一条自己非常满意的方法,反而困惑颇多,现就自己的几点粗浅想法谈一下。

教学的困惑之一:语文教学的出发点是把学生的能力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放在第一位,还是把应试教育放在第一位。

我认为语文教学应该把学生的能力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放在第一位。由于近几年社会、学校对老师的评价主要体现在教学成绩上,所以绝大多数的语文老师的教学出发点就是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这一出发点一点错误也没有,但是我认为,我们不能因为这一目的而忽略了语文本身作为文学的魅力,我们应该找到这两点的最佳结合点。据我了解,现在有些老师,包括我在以前也是这样做的,即为了应付考试,惟恐哪篇课文漏掉知识点,所以把每篇课文分解成许许多多的知识点,逐一讲解,让学生一字不差的记下,并且怕学生记不住,反复的让学生写呀写,这样就使的语文课成了学生的负担,时间一长,不但学生不喜欢听,感到了厌倦,就是老师也越上越没意思。

语文教学的困惑之二:语文课用不用课件?如何用?

多媒体课件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可以说已经成为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但随着课件的长期使用,就我们的语文教学来说,也出现了一些困扰我们的问题。现在出现的问题是,如果从网上下载的一些现成的课件,确实很好看,花样也很多,但如果我们不修改,根本不好用,甚至会约束我们的上课思路,使我们在课堂上得不到很好的发挥。自己制作课件吧,时间有限,而且有很多内容可以不必做到课件上,做的太简单,又不被任可。比如,课堂要探讨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完全可以由老师直接说出来,如果再制到课件上就大大浪费了时间,更主要的是养成了学生的不良习惯,如把问题的*也制到课件上,学生每次就等着老师打出问题的*,自己不思考,老师讲的过程也不记,时间一长就会造成学生的思维惰*。以上是我发自内心地总结了从事语文教学以来的两点困惑,当然,困惑不止这些,比如还有我们的常规教学资料的困惑、语文复习课的困惑、语文作业设置的困惑等。由于经验不足,以上有些认识非常肤浅,谈的也很不充分,很不深入,甚至有些只是一时之见,甚至有些语言表述也不甚流畅,恳切希望全体语文同仁提出宝贵的意见,在此深表感谢。


关于语文阅读与作文教学中的困惑与反思5

对于五、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也有了一定的阅读量。但在平时教学与了解中,发现不少学生缺乏方法,只是泛泛而读,囫囵吞枣。读完后问学生读了什么内容,他们抓不住重点;要学生悟情感,品美文,也只停留在表面,不能走进人物内心,体会作者精神境界。这也直接影响学生作文。

学生害怕写作文,对写作缺乏兴趣和*,写出来的作文往往千篇一律。现在,很多家长都给孩子买了几本作文书,希望孩子能写出好作文。但是,学生往往在老师布置了作文后不去思考应该如何选材,怎样构思,再去写作文,而是把自己看过的作文书中类似的进行翻版、*,造成作文中假话、套话、空话满篇。

以上这些问题,可能是很多语文老师经常碰到的问题,怎么解决它呢,浅谈几点:

一、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学习语文兴趣不浓厚,没有热情,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就会造成只为完成任务而学习,所以培养兴趣至关重要。

二、引导学生进行广泛阅读,激发阅读兴趣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记得旧文章,便有新句子”,“读千赋则能赋”,这些耳熟能详的语句,说明了读和写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所以要不断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教师要经常向学生推荐读物。

三、加强阅读指导,在课堂中学会阅读

课本是学生语文阅读的很好范例,语文课堂上师生要抓住篇、段,甚至每一句进行阅读体会和朗读指导。

四、课堂中适时进行微练笔,让学生学会仿写

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的句、段,是指导学生仿写的很好范例,语文课堂中要适时地抓住时机,指导学生写作。

五、让学生多实践,写出有个*的习作

现在学生实践的机会少之又少,况且学校出于安全因素的考虑,不敢轻易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去实践,学生的思维过于天真幼稚,老师和学校要尽可能在学校创造实践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