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能用流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

《综合学习与探究》教案(实用9篇)

2.通过具体句子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理解一个词语在不同语境中所表达的不同含义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具体句子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一个词语在不同语境中所表达的不同含义

教学方法

1.合作、探究、讨论、释疑

教学环节

一:各抒己见,显神通

读本单元小说,从每一篇中选取你最喜欢能给人联想并暗示小说主旨的一个句子或语段,仔细品味它的含义,然后和你的组员交流,说说为什么选择这些句子或语段,最后联系小说谈谈这些句子或语段给你的启发。

二:体会感情,我能行

仔细品味下列语段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其在全篇小说中的作用。请看教材97页。

三:一词多义,好神奇

一个词语在不同作品的语境中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意思和情感,如《故乡》的杨二嫂与《多收了三五斗》的账房先生都用来“鄙夷”一词,比较这两处的“鄙夷”所表现的不同心态。

四:课后练习,我最棒

设想写写这几篇的文学大师还健在,请你给你敬仰的一位大师写一封信,谈谈对他的作品人生哲学?思想?生活经历等方面的理解和感悟。信中可以交流,可以讨论,页可以质疑争辩,内容不限。但应该着重抓住一两个方面真实二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表达方式不拘,但应该符合书信格式,注意说话得体。


《第2篇:苏教版九年级下册综合学习与探究教学设计含练习教案》

综合学习与探究

探究内容

1、《雪》的结尾句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的含义。

2、《雪》中写南方和北方两种不同的雪的目的。

3、探究本单元鲁迅的《雪》和其他四篇文章写法的不同点。

4、探究联想、想像在阅读和写作中的作用。

5、以我谈《雪》为题写一篇体会文章。

探究方案

1、先把王蒙、斯妤、李允经、黄蓓佳四位作家的观点用一句话表达出来,加以比较,然后说说自己的理解。

2、从选文中看看四篇文章的作者对两种雪之间的关系的理解,然后和同学们交换一下自己的看法。

3、小组讨论探究练习一至四题,然后组与组之间交流各组的意见。

4、各小组整理讨论交流讨论的结果,以备展评。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齐背古诗《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让学生谈自己对这首古诗的理解和启示。

二、各抒己见

思考:你原来是怎样理解《雪》的思想内容的?读了几篇评论文章之后,你是否产生了新的认识?如果有,说出来和同学们交流;如果没有,听听同学们的见解。

温馨提示:同学们可以畅谈体验,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三、异同比较

思考:评论一部作品,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有一个明确的观点,要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雪>四人谈》中,几位作者对《雪》的理解和鉴赏,既有许多共同的认识,也有许多不同的见解。请你联系课文说说,有哪些共同的认识,有哪些不同的见解。

温馨提示:可以用图表法归类。

《雪》

王蒙

斯妤

李允经

黄蓓佳

相同点

《雪》通过对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描写,表达作者强烈的内心世界,体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不同点

深刻体现时代和社会的矛盾

表达鲁迅欢快的情绪和悲壮的心理

表达鲁迅渴望暖春,追求光明;憎恶严冬,憎恨黑暗。

鲁迅的*格特征柔软和坚硬

四、纵深探究

思考:这几篇文章中有些内容的表达十分含蓄,言尽而意无穷。比如:读<雪>需要联想说在雪的后面,那种更大更深更感人的形象和思想,已经成熟到呼之欲出的地步了,可是那种更大更深更感人的形象和思想是什么呢?作者没有直接说。《灵魂的柔软和坚硬》似乎只是在评论鲁迅先生的人格,作者对《雪》中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是怎样理解的呢?似乎也没有说。你能根据自己对有关文章的理解回答这些问题吗?


《第3篇:学习方法探究教案》

设计背景:

刚刚脱离了初中生活的高一学生,刚刚脱离了中考的压力,又要面临高考的压力,刚刚放松的心情又要紧绷起来,压力不仅来自社会、学校、父母,更重要的是来自学生自己。很多学生感觉很忙乱,不清楚如何去有效的学习高中知识,一旦有考试,考试之前都会很焦虑,又无所适从不知如何调整状态,陷入恶*循环。通过这次主题班会,给同学以启发,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有效*。

活动目的:

1、交流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2、让学生认识到交流和合作在成长中所起的作用。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4、提供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

活动方案:

1、有关“学习习惯”的问卷调查及统计。

2、每位同学反思自己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制作多媒体课件等。

三、活动形式:

知识问答、演讲等。

四、活动过程导入:

什么是好的学习方法?好的学习方法来自于好的学习习惯,适合自己特点的才是最好的。只要自己受用,能用它解决问题,习有所得,就是好方法。方法是教给的吗?方法不应当是由老师灌输给学生,而应

当是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学生的个体特征,通过实践,在不断的摸索中总结而来。它应当从学习中来,而最终又回到学习中去。

1、展示问卷调查结果。

2、宣布主题班会开始。

3、语文、英语、数学三科主科学习方法交流。

4、其他学科学习方法交流。介绍名人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建议其他学生的一些学习方法交流。

五、班主任小结

学习必须循序渐进。学习任何知识,都必须注重双基,要一步一个脚印,由易到难,扎扎实实地练好基本功,切忌好高骛远。学习必须勤于思考,肯于动脑。中学是一个重要的学习阶段,在这个学习期间要特别注意培养自己*思考的能力,要防止那种死记硬背,不求甚解的现象。学习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一个问题可以从几个不同的方面去思考,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学习必须一丝不苟。学习切忌似懂非懂,一知半解。这就要求我们对解题中的每一个步骤能说出正确的理由,每一个步骤都要有根据,不能想当然,马马虎虎。学习必须善于总结。总结很重要,俗话说:温故而知新。经常总结还可以帮助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知识框架。学习必须持之以恒。学习不能只凭热情,三日打鱼,两日晒网是不会成功的。因此,最好制定一个学习计划,常常自我监督,严格要求。随着信息量激增,知识面的迅速扩展,学习方法比单纯的知识显得更为重要。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必须学会如何学习知识。科学的方法是点金术,是通向成功的桥梁。学习的方法很多,小窍门也不少,这要因人而异、因学科而异。不能千篇一律、千人一方,应当从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发挥自己的优势,摸索一套适合自己特点的有效方法。

六、效果和反思方案构想:

经过与班里的班干部以及班主任老师的讨论,我们打算以学习方法的调查问卷分析出我班同学在学习方法和习惯上的缺陷,以此引出这次的主题班会。整个主题班会也以同学情景模拟平时的学习情况为主,通过两位同学的一天学习生活为主线,配合在语文、数学、英语和综合学科中比较出*的同学的学习方法交流,以知识问答的形式穿插与主题班会的过程中,告诉同学们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然后,让同学们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介绍名人的学习方法。最后,由班主任老师进行总结。准备过程:首先,我们在主题班会开展之前,做了一份“学习方法调查问卷”,让全班同学参与这个调查,然后分析所出现的问题作总结。有了构想之后,我们便根据主题班会的大致轮廓制作了幻灯片初稿。我们让大家选出了在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上比较优秀的同学,请他们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并排练成小品。我们又在班级里面选出了两位同学,在主题班会上模拟他们平时学习生活中的表现。需要表演的同学全都请好了,我们就可以写主题班会的串联词了。一切就绪,我们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排练。反省此次主题班会是非常成功的,不仅让所有学生正视和重视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也给部分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同学通过小品表演锻炼了他们的胆量,发现了自己多才多艺的才能,树立了信心。

[学习方法探究教案]相关文章:


《第4篇:科学探究教学教案》

一、教材分析

欧姆定律编排在学生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使用方法之后,它既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识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系统*。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同一电路中电学三个基本量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运用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电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了解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多个变量关系的实验方法,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打下基础。

1.本课时在初中物理课程系统中的地位:欧姆定律(初中学习的是部分电路欧姆定律)作为一个重要的物理规律,反映了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重要的电学量之间的关系,是电学中最基本的定律,是分析解决电路问题的金钥匙。欧姆定律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初中《物理》中重点内容之一。

2.本课时的特点:十分重视探究方法教育,重视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验方法、学习方法,了解得出欧姆定律的过程。教学内容的编排是根据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和对实验数据分析、处理得到定律以及数学表达式。

二、教学目标

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认知目标: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能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2.能力目标:学习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欧姆定律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学会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通过联系欧姆定律的发现史,在教学中渗透锲而不舍科学精神的教育。

三、重点、难点分析

新课标中要求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对信息的有效*作出判断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本节课的重点为实验的设计及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并应用所归纳简得出的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而难点就是实验的设计及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四、教学设计

(一)复习设疑,启发探究欲望。

复习:

1、电流是怎样形成的?是什么原因使电荷作定向移动的?

2、导体的电阻对流有什么作用?

猜想:

1、既然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那么导线中的电流与两端的电压有何关系呢?

2、既然电阻对电流起阻碍作用,那么导体中的电流与它本身的电阻有何关系呢?

设疑:学生对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猜想,那么这三个量究竟有什样的数量关系呢?点出本节课题“欧姆定律”。

这样通过简单回顾、分析,使学生很快回忆起三个量的有关概念,通过猜想使学生对这三个量关系的研究产生了兴趣,激发了求知欲望,并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指向本节课。

(二)展开探究活动,深入研究实践

1、预备知识:向学生介绍“控制变量法”,即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是通过保持其中一个量不变,看电流与另一个量之间的关系,在研究电流与电压关系时,保持电阻不变,通过改变电压,观察电流是如何变化的。在研究电流与电阻关系时,保持电压不变,通过改变电阻,观察电流是如何变化的。

2、同桌同学讨论:根据研究的目的和方法,利用我们学过的仪器,设计一个实验。通过讨论使学生对实验方法有了进一步理解,而且,使学生了解科学实验的设计过程:①明确研究目的。②确定研究的方法。③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在对学生讨论作简单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教师投影实验电路图,介绍有关仪器,特别强调滑动变阻器在实验中的作用。

3、实验:教材是通过演示实验,来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从而得出欧姆定律。虽然,这样安排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发挥得比较好,但演示实验可见度不大,学生动手参与率不高,学生主体作用不能很好发挥。另一方面,学生已初步学会了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使用,具备做此实验的基本技能。因此,本节课我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进一步体验“控制变量法”,同时也使学生通过实验,对欧姆定律有了感*认识。

4、各小组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三)交流探究成果,及时矫正

这一环节的*作要点,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主。其目的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反馈,对学生参与实验态度和效果进行反馈,这一阶段学生的认识将在教师的引导下,从感*认识向理*认识飞跃,学生的情感将在教师对学生参与分组实验,小组论和各小组在班级中汇报情况中得到升华。

具体做法是:

1、各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对实验数据进行数学处理,理解数学上“成正比关系”、“成反比关系”的意思。

2、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最后分析得到二个结论:在电阻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3、进一步引导得到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

4、说明:在欧姆定律中的两处用到“这段导体”,这两个这段导体却是指同一导体而言,即电流、电压、电阻对应同一导体,而且具有同时*。

这样做能真正把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上,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提高了学生实验能力和运用数学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巩固和反馈,知识迁移训练

1、例题:一个电灯泡工作时的灯丝电阻是484Ω,如果电灯两端的电压是220v,求灯丝中通过的电流大小。

分析:本题已知的两个量,电阻、电压都是针对同一导体电灯灯丝而言的,可直接应用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计算,但在解题时,一定要注意解题的规范*,强调电流、电压、电阻“同一段导体”,“同时*”等。

2、小结:突出欧姆定律的内容,强调“同一导体”

四、作业设计

1、课后练习

编制两类练习题目:一类是直接应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达到巩固欧姆定律内容和表达式;另一类是了解在研究欧姆定律实验中滑动变阻器作用,进一步体验“控制变量法”。

2、作业:

(1)、作业本作业巩固*练习。

(2)、讨论题:怎样用学过的知识和仪器,来测定一

未知的电阻值,请说出实验方案。使学生产生新的问题。新的求知欲望。


《第5篇:《亿以内数的读写复习与探究》教案范文》

本节重点:

进一步复习巩固亿以内的读写。

难点:

亿以内含0的数的读法和写法。(利用ppt课件。)

一、复习回顾:

1,利用教材提供的第五次人口普查等素材,让学生复*数的读写。

138190002616300

此练习部分由学生*完成。

2,读数:13819000读作:一千三百八十一万九千

(ppt展示数级与数位表)提问:万级的数位有哪些?个级呢?如何读出上面的数?让学生回忆并记忆读数法则。读法:先读万级,再读个级。万级按照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面加一个“万”字;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3,利用教材p6素材复习亿以内数的写法:

六千八百五十万写作:68500000三千零八十万写作:30800000一千三百八十一万零九写作:13810009

让学生复习写法: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二、探究新知:

1,利用学生喜欢的动画素材,提出实际读写中存在的问题:

读:16600002500000020xx000提问:怎样读,又快又准?2,问题探讨:20500060读作:

结合本题让同学们回顾一下在读含有零的大数时经常出现的问题,小组进行讨论:经过近段时间的学习和练习,老师发现部分同学们对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掌握不熟,容易出现错误,下面咱们通过一个例题来探讨一下如何能够又快又准的读出一个数。

3,读数:38274100读作:三千八百二十七万四千一百。提问:你是怎样读这个数的?哪种方法更好?小组内探讨交流。(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和老师自己的思考,大致整理出以下三种方法:)(板书)

法一:先分级后标位(竖线法)3827︱4100法二:先找最高级,顺次读。最高位是千万位,顺次百万?法三:横线法。

38274100→万(ppt演示)(ppt与板书相结合,改竖线法为横线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探究读法和写法。)

同学们发现: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减少计算数位过程中导致的失误。

三、记忆儿歌:

1,经过刚才的练习,相信同学们对亿以内数的读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希望在以后的练习中运用自己喜欢的有效方法。为了加深记忆,老师编了儿歌,相信会对同学们记忆有所帮助。读法:

来读一个数,万字分两半;个级前有零,只读一个零。

2,与读法相类似,也可以采用更加方便的写法。写法:

来写一个数,万字分两半;个级不满四,零来坐前端。

练习:

两千四百万九千六百

写作:240096002,

八千五百万零三

写作:85000003

(演示与儿歌相结合,学生在记忆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读写的认识。)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使同学们进一步掌握了亿以内数的读写方法,通过创设情境,探究交流,引导同学们掌握更加有效的方法。

1,提出问题:通过本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没有更好的读写方法?(课下交流讨论。)

2,自主完成教材p8第3题p12第14题


《第6篇:探究课活动教案》

探究”这个词来自国外,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探究的定义是“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探究课活动教案的内容,欢迎阅读借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磁感应强度的定义;会用公式F=BIL计算安培力的大小;会用左手定则判断安培力的方向;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探究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磁感应强度”的引入过程,获得探究活动的体验;尝试用实验验证安培力大小的有关因素,感悟理论与实际的关系;领略类比法、比值定义法、发现—猜想—验证—总结等物理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勤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学会合作与分享。

[教学用具]

蹄形磁铁、铁块、直导线、电源、电流表、*簧秤、滑动变阻器、供电导线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磁场不仅有方向*,而且有强弱的不同。小磁铁只能吸起小铁钉,而吸不起大铁块,但巨大的电磁铁却能吸起成吨的钢铁,请看大屏幕。既然磁场有强弱不同,那么,我们应怎样来表示磁场的强弱呢?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类比联想

[诱导]将要研究的现象与我们熟悉的现象进行类比,常常能给研究新的现象提供有益的启示,我们以前学过的电场,是用哪一个物理量来表示其强弱的呢?

[回答]电场强度。

[提问]请回忆在研究电场强弱时,是怎样引入电场强度这个物理量的?

[回答]在电场中放入探测物——点电荷,从分析点电荷在电场中的受力情况着手,用比值定义的方法,找到了表示电场强弱的物理量——电场强度。

[诱导]那么,我们现在要寻找表示磁场强弱的物理量,该怎么办呢?

[回答]用类似的方法。在磁场中放入探测物:磁体、磁针、通电直导线、通电线圈等。

[诱导]科学研究的一个很重要原则是从简单入手,那么放入哪一种探测物才最简单、最方便?

[评估]通电直导线。

[诱导]我们常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定义电场强度时是从点电荷的受力入手,那么我们现在该从哪儿入手呢?

[回答]研究磁场对通电直导线的作用力。

2.科学猜想

[诱导]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叫做安培力,安培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回答]跟电流强度、导线在磁场中的长度及在磁场中的位置等。

[诱导]安培力的大小可能与这么多因素有关,同时考虑这么多因素,肯定会使问题变得很复杂,我们该采取什么方法?

[回答]控制变量法。

[总结]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我们可设计实验,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研究安培力的大小。

3.设计实验

[要求]各小组充分应用学过的力学、电磁学知识设计一个合理的实验方案定*或定量验证自己的猜想。

[交流]各组简要说明实验原理和步骤。

[评估]经过讨论,优化选择出两个方案。一个是定*方案,与课本中演示实验相似;另一个是定量方案,其原理是通过*簧秤测量拉力,根据平衡条件求出安培力的大小。

4.*作实验,收集数据,归纳结论

(1)进行分组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2)交流实验结果

方案一组:通过导线长度一定时,电流越大,导线所受安培力就越大;电流一定时,通电导线在磁场中越长,安培力也越大;安培力的大小还与导线在磁场中放置的方向有关,保持电流和导线在磁场中长度不变时,导线与磁场方向垂直时最大,平行时为零。

方案二组:*簧秤读数几乎不变,无法读出其差异,仅能看到直导线的微小运动。

(3)总结评估

方案一采用了间接测量的方法,把安培力的大小转化为摆角的大小,进行了放大,它满足“理论上成立,实际中可行,实验现象清楚,简便易行”这一优化原则,但它的缺点是只能定*不能定量;方案二采用了直接测量的方法,理论上成立,且很有新意,但由于安培力太小,*簧秤灵敏度差,实际中不可行,需要改进。

5.改进实验,虚拟数据,定量分析

[诱导]方案二的创意很好,但实验装置不够精密,如何加以改进呢?

[回答]永久磁铁换为电磁铁,*簧秤换为拉力传感器。

[点评]很好!这位同学改进的原理就和数字化传感系统实验室相似。

[诱导]假如我们采用很精密的数字化传感系统实验装置,并保证导体与磁场垂直,把通电直导线分别放入磁场中由强到弱的三个不同点a、b、c。做上述实验,得出如表所示的数据(屏幕显示),它所反映的定量关系是什么呢?

abc

实验次数1234567

L(m)0.050.050.100.050.150.050.05

I(A)0.40.80.41.20.40.40.4

F/IL(N/A?m)0.00020.00040.00040.00060.00061.00000.5000

[分析]对a点而言,当L=0.05m时,F与I的关系是什么?当I=0.4A时,F与I的关系又是什么?

[总结]L一定,F∝I,I一定,F∝L。于是,可归纳为F∝IL。

6.深化分析

[诱导]请回忆电场强度是如何定义的,用类比的方法思考,应该计算谁与谁的比值?

[回答]计算F/IL,其规律是:在磁场中同一点,这个比值相同,与I、L变化无关;在磁场中强弱不同的点,这个比值不同。

[总结]现在这个比值很有意义,它能代表磁场中不同点的本身*质,磁场强的点比值大,磁场弱的点比值小,故用它可以定量表示磁场的强弱,物理学中把它叫做磁感应强度,用B表示,即

B=F/IL。

在磁场中垂直于磁场方向的通电导线,所受的安培力F跟电流I和导线长度L的乘积IL的比值叫做磁感应强度。

[问题]有人根据B=F/IL认为:磁场中某点的磁感应强度B跟磁场力F成正比,跟电流强度I和导线长度L的乘积IL成反比,这种认为有什么问题?

[回答]B与F和IL无关,由磁场本身决定的;F和IL才成正比。

[讲授]磁感应强度的单位和方向及匀强磁场的特点。

[诱导]上面我们用比值定义法成功地引入了磁感应强度这个物理量,有了这个物理量不仅能描述磁场的强弱和方向,同时我们还可以用它来定量地计算什么?

[回答]安培力的大小:F=BIL即在匀强磁场中在通电直导线与磁场方向垂直的情况下,导线所受的安培力F等于磁感应强度B、电流I和导线在磁场中长度L三者的乘积。

[诱导]实际情况中,常遇到的是非匀强磁场,这时要求磁感应强度或安培力的大小时,应该运用什么思想?做怎样的近似处理?

[回答]微元思想:取一段很短的直导线。

[复习]安培力的方法由左手定则来确定。师生一起一边回忆其内容,一边用左手判断图2中安培力的方向,并指出F总是垂直于I、B所决定的平面。

[思考]物理学家安培在总结左手定则的过程中,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假若你是安培,准备用怎样的科学研究方法来确定电流、磁场、安培力方向之间的关系呢?

[回答]和上面的研究方法相似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实验方案,收集数据,分析论证,交流合作,归纳总结,简单形象地表示。

三、系统归纳

在本节内容的学习中,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体会到哪些思想方法?

四、拓展延伸

电磁*以其显著的优点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请根据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设计一种电磁*,要求简要说明其原理并画出原理图。


《第7篇:小学科学探究活动教案》

导语:我们很多的时候都会写小学科学探究活动教案,但小学科学探究活动教案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活动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提高学生对植物——花生、黄瓜、向日葵的了解,知道它们的种植技巧以及管理、维护(除虫害等)等常识。

2、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在网络中主动获取、选择处理信息的能力。

b、培养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分析、交流等方法研究问题的能力。

c、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运用数学知识测量实际面积、计算产量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小组的集体实践活动,对自己的研究成果有喜悦感、成就感,能感受到与他人协作、交流的乐趣。

活动场所

学校生物园西北角

活动方式

查阅资料、收集有关种植知识,实践种植。

活动过程:

(一)选择种植基地。

(二)探究种植方法,了解花生知识。

(三)实践探究,体验生活

1、开垦荒地,丈量面积。

2、播撒种子,实践种植。

观察表格

观察人:

观察时间

观察的情况

我的发现

我的收获

(四)收获花生,交流体会。


《第8篇:综合探究六 《在生活中感受工业文明》优秀教案》

课程标准

34列举事例,说明历史上交通和通信手段的不断进步,使区域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41列举历史上有代表*的科技发明,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历史前进的。

43列举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说明它(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突出作用。

51选择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事例,了解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的状况及其变化。

教学目标新课标第一网

1.通过古今交通工具的比较,体会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发生的巨大变化,认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按专题收集素材的能力和分析归纳的能力,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3.回顾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培养尊重科学的信念和励志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探究,知道如何按专题收集素材并进行分析概括。

教学过程

【展示】*政区图

【计算】从海宁到*有多少距离?(按直线距离算)

用以下不同的交通方式从温州到*要多少时间?

1.步行(以日行40千米计算)2.骑马(以日行200千米计算)

3.汽车(80千米/小时)4.高速列车(300千米/小时)

5.喷气客机(850千米/小时)6.超音速客机(2200千米/小时)

计算结果:步行:约34天骑马:约7天汽车:17小时

高速列车:约5小时喷气客机:1.6小时超音速客机:40分钟

【提问】如果你想带一些温州的时令水果到*送朋友,用上述的交通方式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用步行或骑马的方式需要一周甚至更长的时间,温州的杨梅和柑橘经过那么多天会变质。如果用空运只要几个小时,味道依然鲜美。)

【对比】杜牧《过华清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杨贵妃爱吃荔枝,而荔枝容易变质,在但是那种条件下又不容易保存,所以唐玄宗下令千里飞骑,限令3天内到达。这给老百姓造成巨大的负担,负责运送的差官也时有中暑而亡。当时非产地的百姓更是难得一见。而今,各地的市场都摆满了从全国各地甚至是外国运来的各式各样的新鲜水果。

【思考】从原来的难得一见到美味荟萃,出现这样的变化,主要是什么原因?(主要原因是交通工具的进步,打破了时空的界限,大大缩短了各地之间的距离。)

阅读课本83、84页的三则材料,思考以下问题:

1.从材料一四幅图中看,但是人们出行主要靠什么?(主要靠人力、畜力或自然力。)

2.材料一的故事反映了人们的什么愿望?(人们要求提高出行速度,解除长途跋涉之苦。)

1.材料二说明,是什么原因使人们的愿望变成了现实?(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明创造的不断出现与应用使人们的愿望变成了现实。)

2.结合材料三和所学所知,说说火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对人类有什么影响?(缩短了世界的距离,加强了各地的联系,扩大了人类活动的范围,加速了信息传递的速度,提高了生产和运输的效率,有利于各地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同时也加快了人们生活的节奏。)

3.工业*时代相比,现在又有什么新式的交通工具?(地铁、城市轻轨、磁悬浮列车、空中客车、航天飞机等。)

【展示】新式交通工具图片。【思考】交通工具日新月异的原因是什么?(科学技术的进步──科技改变生活)【情境设置】a要给千里之外的b传达信息,在不同时代,他可以运用什么样的方式?古代:书信近代:电报

现代:电话,电子邮件

用上述的方式,b要多久才能收到?这说明了什么?(在古代用书信的方式送信可能要一两个月,在近代用电报可能要几个小时,而今天用电话、电子邮件是光的速度。)

【展示】书信、电报、电话电子邮件等图片

【分组讨论】结合生活感受,讨论工业文明给生活带来的变化。

物质生活方面:衣食住行用等。

社会生产方面:劳动工具、生产组织方式等。

精神生活方面:*、学习、业余生活等。

生活中具体的进步,举例:

洗衣:手洗──半自动洗衣机──全自动洗衣机

住房:茅草房──砖瓦房──现代大厦

收割:手工镰*──小型收割机器──大型联合收割机

【总结】人类的生活与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进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课后作业

完成调查报告──从__________看社会的进步。


《第9篇:大班科学探究活动教案》

导语:活动中幼儿的勇敢、才智、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提高。另外活动中老师有目的的引导幼儿从多个方面进行观察,学习一些科学知识,使他们在以后的探索活动中更加聪慧。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大班科学探究活动教案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一、活动目标:

1、了解夹子的仿生学原理和妙用。

2、通过探索,了解夹子不同着力点与用力大小的关系。

3、在了解夹子用途和使用的基础上尝试进行艺术化创作。

二、活动准备:

1、与幼儿共同收集夹子(如碗夹、发夹、报夹、馒头夹、衣服夹、气筒等);被夹人手一个。

2、拍摄夹子的非常规用途的录像、“夹子舞”音乐。

3、卡纸的几何图形纸。

三、活动过程:

(一)夹子的仿生学原理:

1、出示螃蟹,观察它的两只大手:看着螃蟹的大手,你会想到我们生活中经常用的什么东西?

2、介绍夹子的来历:人们就是看到了螃蟹等动物的大手会夹东西,就发明了夹子,使我们做一些事情变得很方便。

(二)夹子的用途:

1、提问:你认识这些夹子吗,是干什么用的?(幼儿讨论后回答。)

2、看录像,了解夹子的非常规用途。

(如下雨天用夹子夹住雨披,可以防止被风吹飘:开袋的饼干用夹子夹住,可以防止受潮:骑车时裤管太大,用夹子夹住,可以防止卷进车子里等。)

3、听快板儿歌,小结夹子的用途。(儿歌附后)

“夹子的本领真大。老师把小朋友讲的夹子的用途编成了一首好听的儿歌,老师还用这被夹来打节奏呢!”

(三)夹子的杠杆原理:

1、幼儿第一次尝试探索:“小朋友用过夹子吗?今天我们来使用被夹。”(把夹子比喻成“鱼”,让“鱼”咬在自己的身上。)

2、幼儿第二次尝试探索:“夹子还有一个小秘密,请你比一比:在‘鱼’的尾巴处按和在‘鱼’的身体上按,手的感觉怎样?”(让幼儿用一只手和两只手分别按来感受。)

3、教师小结夹子的秘密。

(四)夹子的艺术化创作:

1、介绍材料,提出创作建议。“刚才大家都学会了省力使用夹子,也知道了夹子还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美的享受。今天我们就用各种各样的夹子和图形宝宝(把卡纸裁成各种几何图形)来做成你喜欢的东西。

2、幼儿创作,教师指导和帮助。

3、幼儿自己在黑板上展览作品,请幼儿来做自我介绍

(五)夹子王国开“舞会”。

1、讨论:我们现在变成一个夹子,我们身体的哪些部位可以做成夹子一开一合的样子?

2、听音乐自由创编动作。

附儿歌:夹子本领大

夹子种类真不少,它的本领更不小,夹衣服、夹报纸,夹头发、夹被子,夹饼干,夹菜碗、紧急情况更有用,大家不要小看它,有了它,我们的生活真方便,有了它,我们的生活真正美,真正美!(——缪敏燕)

课题生成:

在主题活动《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中,我们从小班起重点介绍地球七的动物。于是幼儿、老师共同收集了几种动物如兔子、金鱼、寄居蟹,幼儿对这些活生生的动物很感兴趣。

“菊香蟹肥”的时节,幼儿都吃过螃蟹,他们带来了蟹壳,他们说:熟螃蟹是红*的。因为螃蟹的大钳子要夹人,父母都不让孩子玩活螃蟹,但幼儿却有着强烈的兴趣。于是我们设计了这一活动,为幼儿提供条件,创造机会让他们探索。

活动目标:

1、充分体验探索活动的快乐。

2、了解螃蟹的外形,爬行方向,学会一些简单的观察方法。

3、激励幼儿勇敢探索,积累一些生活经验。

活动准备:

1、四十只小螃蟹,两只大螃蟹。

2、二十只小塑料箱,四只大塑料箱。

3、夹子、筷子、手套人手一份。

4、盆子、水、抹布,透明盖电锅两只等。

活动过程:

1、教师问:你们知道螃蟹吗?(知道)在家里爸爸妈妈让你们玩吗?(不)为什么?

幼儿l:因为螃蟹凶。

幼儿2:它有大钳子。

幼儿3:要夹人。

2、教师说:今天教师和你们一起玩螃蟹好吗?(好)不过一定要注意螃蟹的大钳子。

幼儿观察螃蟹:

幼儿1,只看不动手。

幼儿2,想用手摸但伸到一半又停了。

幼儿3,用手碰一下马上缩掉。

幼儿4,拿起一旁的筷子夹着玩,夹住了螃蟹就叫,掉了就大笑。

3、幼儿坐在地毯上。

教师问:玩得快乐吗?(快乐)

教师说:小动物给我们带来了快乐,它是我们的好朋友。

教师又问:螃蟹长得什么样子?

幼儿自由谈,教师巡听。

幼儿1,背上有壳,是灰黑*的。

幼儿2,有眼睛,烧熟了是红*的。

幼儿3,有三只脚。

幼儿4,不对,有四只脚。

4、教师说:螃蟹到底有几只脚?大家去数一数。

5、教师示范,戴上手套捉起螃蟹点数。

教师提醒:可以把螃蟹捉到小箱子里,仔细看看螃蟹底部是什么样的。

6、盆子、水、抹布,透明盖电锅两只等。

活动中幼儿的勇敢、才智、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提高。另外活动中老师有目的的引导幼儿从多个方面进行观察,学习一些科学知识,使他们在以后的探索活动中更加聪慧。

不过在活动中觉得“数活螃蟹腿”这个环节较有难度,可以放在螃蟹煮熟后进行。

专家点评:

把本活动列为生活活动,可能更加贴切。从整个过程看,并没有什么太难的知识点,但教师把探索精神放在首位,体现的是大班幼儿应有的求知学习欲望,这一点,是值得大家借鉴的。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不一定每次都有众多的难点要突破,只要能激发求知欲望,萌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这样的活动都是好活动。

反思与讨论:

这个活动曾为小班设计,现设计为大班活动,你认为还应做哪些修改与补充?